新发展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基础课课程负责人:陆德明教授教学目的
1,系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思考发展问题,
解释发展现象。
2,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的发展策略和发展经验。
主要参考教材
1,[美 ]吉利斯、波金斯、罗默和斯诺德格拉斯合著,,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章 经济发展导论
§ 1,经济运行与新古典经济学
§ 2,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学
§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 4,旧发展经济学与新发展经济学
§ 5,本课程内容结构与安排预告
§ 1,经济运行与新古典经济学需求供给价格产量市场均衡
完全市场与不完全市场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个体市场与总量市场
一般均衡与内外均衡
§ 2,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学
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经济结构的提升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结构升级投入及效率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
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
2、城-乡结构(城市化)
3、收入分配结构
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
5、预期寿命(健康)
6、文盲-识字率(教育)
“有增长-无发展”的五种情况
1、无工作的增长( Jobless Growth)
2、无声音的增长( Voiceless Growth)
3、无情的增长( Ruthless Growth)
4、无根的增长( Rootless Growth)
5、无未来的增长( Futureless Growth)
——联合国 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国家分类:
1,穷国与富国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划分( 1998年)
1)低收入组,≤785美元(共 61个国家或地区)
2)下中等收入组,786- 3125美元(共 60个国家或地区)
3)上中等收入组,3126- 9655美元(共 37个国家或地区)
4)高收入组,≥9656美元( 24个 OECD成员国+ 29个其他)
中国 1997年人均收入 860美元,1998年首次进入下中等组列;
中国港、澳、台等地区已进入高收入组行列。
2、发达国家( Developed Countries)
或工业化国家(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发展中国家( Developing Countries)
或不发达国家( Undeveloped Countries)
含最不发达国家(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或欠发达国家(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3、新兴工业化国家:
New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Economies)
特征:
1)近期工业产出增长迅速
2)近期工业制品出口增长迅速
3)工业产值占 GNP比重较大
4)工业制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较大
5)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较快提高
6)工业制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比例较快提高
7)人均 GNP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快缩小
8)工业部门劳动力雇佣比重较大幅度上升
4、“第三世界”( Third World)
5、转型国家,OPEC等
6、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
1、收入-生活水平低;
2、生产率-技术水平低;
3、人口增长快、平均寿命低;
4、受教育程度低;
5、失业人口多;
6、农业-农村比重高;
7、初级产品出口比例高;
8、二元结构;
9、两级分化;
10、国际依附。
二、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
§ 4,旧发展经济学与新发展经济学一、发展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即,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
2、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发达国家?
即,应采取何种策略推进经济发展?
二、战后 50多年来形成的发展经济学,只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
1、增长理论的兴起(从斯密到哈罗德-多马)
2、形成与繁荣时期( 1950s- 1960s)
结构主义主导:重视资本积累-工业化-计划化
3、新古典主义复兴时期( 1970s- 1980s)
重新强调市场机制-外向型战略-重视农业三、从狭义的旧发展经济学到广义的新发展经济学
1、新制度理论(政治、文化与法律)
2、新增长理论(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等)
3、关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WB,UN等的研究)
§ 5,本课程内容结构安排预告第一篇 经济发展通论
CH.1,经济发展导论
CH.2,发展优势理论
CH.3,经济增长理论第三篇 结构式发展演进
CH.7,农业发展与工业化
CH.8,二元经济模型
CH.9,二元区域经济
CH.10.收入分配,贪困与福利第二篇 企业经济成长
CH.4,企业与企业发展
CH.5,先发企业与创新
CH.6,模仿与后发企业的后发效应第四篇 国民经济发展
CH.11,贸易与发展
CH.12,金融发展-发展金融学
CH.2,发展优势理论
§ 1,发展问题
§ 2,发展劣势理论
§ 3,比较优势理论
§ 4,发展优势 ——“发展”的相对广义理解
§ 5,先发优势驱动及递增趋势
§ 6,后发优势及其变化趋势一、中国奇迹
人口众多
超大型国家
经济发展快二、亚洲现象日本:
后发国家
引进欧美科学成果
二次创新三、英美
§ 1,发展问题
1780- 1938英国
1839- 1886美国
1885- 1919日本
1961- 1979巴西
1966- 1977韩国
1978- 1987中国
1987- 1996中国
20 40 60 年人均收入倍增的时间
59年
48年
35年
19年
12年
10年
10年一、贫困的恶性循环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一国经济在发展初期最欠缺的是资本。
§ 2,发展劣势理论
【 资本供给 】 【 资本需求 】
人均收入水平低 储蓄少资本不足增长率低 生产率低购买力不足 收入低生产率低 增长率低一、低水平均衡陷阱(纳尔逊)
人均资本增量 dk/P
dk’/P曲线
c
x
O/P
人均收入
O/P
人均收入人口增长率 dP/P
S
dP/P
曲线
(O/P)”
1、人均收入与人均资本关系 2、人均收入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一、低水平均衡陷阱(纳尔逊)
国民收入增长 dO/O
dO/O曲线
x= s
O/P
人均收入
T
dO/O,
dP/P
O/P
人均收入
dP/P
dO/Ox= s
Oa Ob
1、人均收入与国民收入关系 2、低水平均衡陷阱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经济不一定发达,经济发展起步可以靠资源,但不是全部,如发达经济体多缺资源,落后地区则资源多。
§ 3,比较优势理论
§ 4,发展优势 ——“发展”的相对广义理解一、先发展国家-后发展国家
先发国家,Early-developing Countries( EDC)
发展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阶段超前领先的一类国家
后发国家,Late-developing Countries( LDC)
发展起步较迟,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阶段落后的另一类国家二、先发展经济体-后发展经济体
Early-developing Economies( EDE)
Late-developing Economies( LED)
1、先发优势 Early-developing Advantage( EDA)
先发国家经济发展领先所产生的各种有利条件或创造的各种先机,现实转换为先发利益(先发优势)。
技术性 EDA:一国技术创新领先,推出新产品
制度性 EDA:政策性因素、规则的变化、制度创新带来发展动力
2、创新成本 Innovation cost( IC)
直接成本:可用货币计量的创新所需的成本
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所需时间、资源、人力等不能用于其它方面的成本
3、英国案例
4、美国案例
§ 5,先发优势驱动及递增趋势
1、后发优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机遇。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LDA)
①技术性后发优势:后发国通过技术引进、学习模仿所获得的利益。
②制度性后发优势: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学习模仿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制度借鉴
2、学习成本
① WHO(学习主体):个人,单位,地区,国家
② WHAT:技术,制度,政策,经验,发展经历
③ HOW,a)模仿式学习:程序式的
b)创新式学习:边学边改进(更多地被使用)
④ WHY:可以获得 LDA,在短期内可获得收益,成本也相对投入少学习成本=学费 +机会成本其中:学费是直接成本,如专利费、设备费等机会成本:因为用来引进技术而放弃其他用途的成本
§ 6,后发优势及其变化趋势
CH.3,经济增长理论
§ 1,古典增长理论
§ 2,现代增长理论
§ 3,新增长理论
§ 4,增长与发展的源泉
§ 5,法、日、韩、中案例
§ 6,优势转换与发展战略一、亚当 ·斯密(分工与报酬递增)-重点考虑工业
,国富论,1776年:主要认为分工导致报酬递增
1.逻辑:经济增长表现在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的增长上。取决于两个条件 ——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生产劳动人数增加。
2.经济增长的方式
a)报酬递增:大多数工业
b)报酬递减:农业、采矿业
3.报酬递增的三个来源
a)工人灵巧性增加,特殊岗位工人技术 ↑
b)节约转换工序时间
c)发明各种机器,节约劳动
§ 1,古典增长理论二、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1978年
1、逻辑:农业报酬递减两个级数 ——粮食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几何级数增长
2、结论:增长的马尔萨斯陷阱经济繁荣 →人口 ↑→粮食的增长<人口的增长 →人均占有粮食 ↓
→经济 ↓→人口 ↓→粮食的增长>人口的增长 →经济繁荣 ……
3、后人评价马尔萨斯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
§ 1,古典增长理论三、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理论,1817年逻辑:增长源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取决于利润再投资,利润最终为零。
§ 1,古典增长理论结论:经济最终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增长。(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利润率有下降趋势;除非技术有所进步,经济增长将逐减,转为停滞,社会进入静止状态)
Q
P
w
谷物平均产品
L L’
边际产品劳动最低工资水平
① 资本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
②由于土地数量有限而质量有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渐减,将会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
20世纪 20年代 →70年代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一国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增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经济学说
第一阶段:各种经济增长模型提出 40S-60S
第二阶段:因素分析 60S
第三阶段:增长极限论 70S,罗马俱乐部”
均衡增长的两个问题:存在性;稳定性
§ 2,现代增长理论一、哈罗德 ——多马模型
1.四个假设 (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不变,生产技术和资本,产出比不变)
a) 一种产品
b) 两种要素,k,L投入比一定
c) 储蓄率一定,S=s·T
d) 资本产出比一定,k/Y=v,L/Y=a
2.三个增长率
a) 实际增长率 GA
b)有保证的增长率 GW
c) 自然增长率 GN
3.两个结论
a) 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是存在的
b) 均衡点是不稳定的
§ 2,现代增长理论二、索洛一斯旺模型
1.假设:资本劳动可替代
2.基本方程,dk=s·f(k)-nk
s·f(k)=dr+nk
3.结论
a) 存在性,dk=0 s·f(k)=nk 实现充分就业
b) 稳定性,sf(k)>nk dk>0 k↑→k*
sf(k)<nk dk<0 k↓→k*
4.推广
a) 折旧 dk=sf(k)-(n+δ)k
b) 技术进步 dk=sf(k)-(δ+n+g)k
5.黄金定律,f-1(k)=n;
f-1(k)=δ+n+g
§ 2,现代增长理论三、新剑桥模型(罗宾逊夫人,卡尔多,帕西内蒂)
把收入分配理论溶于经济增长理论中
工资收入者 Sw,利润收入者 Sp(储蓄率)
社会储蓄率 S=P/Y· Sp +W/Y· Sw
假定:利润收入者的 S>工资收入者 S。
§ 2,现代增长理论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库兹涅茨
1.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通过各国增长差异的研究
a) 知识存量增加
b) 生产率提高
c) 结构变换
2.经济增长与收入分向的关系 ——倒 U字假说
(二)索洛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索洛残余,外在的技术进步
(三)丹尼森推动增长两类因素
1) 要素投入量:资本,劳动,土地
2) 要素生产率: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结论:知识进展是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要素
§ 2,现代增长理论五、增长极限理论
“罗马俱乐部”,经济增长的限度,报告;梅多斯,增长的极限,
1.“世界模式”:五方面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a)加速的工业化
b)加速的人口增长
c)广泛的营养不良
d)有限资源耗竭
e)日益恶化的环境增长结果,2100年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2.结论:零增长
a)人口零增长
b)工业资本零增长
§ 2,现代增长理论一、产生背景新古典模型的缺陷
1.理论上
k↑→边际报酬 ↓→dk=0,与实际一致
穷国比富国增长快但现实中贫富差距却在增大
2.计量上,难以计量原因,s,n,g,?外生
§ 3,新增长理论二、早期内生化努力
1.要素投入内生化
a) 内生储蓄率,拉姆赛 —卡斯 —库普曼模型( 1965)
b) 内生人口增长 贝克尔,家庭经济分析,
2.技术进步的内生化
a) 阿罗( 1962) ——谢辛斯基( 1967):干中学
b) 宇泽弘文( 1965) 两部门模型研究经济增长必须研究经济政策,增长是一个长期过程,从长期看一国经济增长可能有多种前景,因此,要注意增长的现状和结果。
——中心论点:什么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储蓄和资本积累)
§ 3.新增长理论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知识累积模型
(保罗 ·罗默( 1986,1987)巴罗( 1981))
① 知识是投入要素,由于知识的外溢性,递增的产出贡献,知识与产出正相关;
② 垄断力量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国家越大经济增长越快(与亚洲不符)
2.人力资本模型
(卢卡斯( 1988) 罗默( 1990))
① 一国经济增长差异与人力资本水平差异有关
② 人力资本投资是远期收益,与利率有关
③ 人力资本外部性,有垄断的力量保证它收益
3.分工演进模型
(杨小凯 博兰德( 1991))
理论突破:
① 研究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个人决策
② 竞争均衡
§ 3.新增长理论四,AK增长模型
Y=AK y=AK dK=SA-(n+?)k
古典( 18,19c) 现代( 1920-1970) 新增长理论李嘉图 →哈-多 ( 1980- )
G=S/V 索-斯 →因素分析 →内生化努力索洛残余 要素内生化 阿罗 →罗默新剑桥 技术内生化 弘泽 →卢卡斯马尔萨斯 ————“增长极限论” ————————————可持续发展斯密 ——————阿林,杨( 1928) ——————————杨小凯
§ 3.新增长理论
§ 4,增长与发展的源泉一、实证计量 Y=AtKαL?=1 (?+?=1)
增长源泉:资本、劳动(人力资本)、技术进步
GDP% K L At
日本( 51-71) 8.81 23.80 21 4484
美国( 48-69) 4.0 19.75 325 47.75
法国( 50-60) 4.7 16.81 9357 73.62
西德( 50-62) 6.27 22.49 25.85 55.66
英国( 50-62) 2.38 21.43 25.21 53.36
中国( 78-95) 9.4 37 17 46
二、因素分析法
1,TFD
2.投入( K,L,H)
3.短期 LDA 一个学习周期(引进)
①技术引进,立即可使用,收益上升
②成熟性技术,市场不久就趋向饱和,
收益减少
4.长期 LDA 二个以上的学习周期为何收益会递减:以前有差距,每引进一次技术,就会减少一次差距,减少了后发优势,最终丧失。但差距不为零,
先发国不会输出最新的技术,只输出次新技术总存在一个最后最小差距。
§ 4,增长与发展的源泉
LDA
T
SLDA
LDA
T
SLDA1
SLDA2
SLDA3
技术引进:
① 引进书刊和其它出版物
② 通过参观考察等活动,进行各地人员往来
③ 遣派留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出国留学培训
④ 通过科技合作,进行信息(情报)人才交流
⑤ 雇佣外国专家,顾问服务
⑥ 进口机器设备,带进有关资料
⑦ 技术许可贸易
⑧ 通过合资合作获得技术
§ 4,增长与发展的源泉法,1815-1914 法国经济发展靠英的资金,技术,专家到法日:① 1868 明治维新二战以前引进技术 1869纺织技术引进于意大利,英二战后纺织技术已超过欧洲,海军技术源于英国
② 二战后 20年时间,花了 60亿 USD从 40多个国家引入 3万多项先进技术,这是这些国家在 50年内用 2000亿 USD研发成本获得的
△美国出现风险投资,投资中小型 IT产业企业;纳斯达克吸收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通过这些金融扶持,美国出现了新经济再次甩开了日本。美国技术创新,日本技术模仿,缩短不少最后最小优势。
§ 5,法、日、韩、中案例
§ 5,法、日、韩、中案例韩:① 发展道路同日,一样地用政府扶持产业政策的方法
② 技术引进模式:
a.学徒式:把技术工人给外国专家作学徒或出国,一旦出师替代外国专家;
b.模仿式:技术分拆(机器)掌握机理后模仿;
③ 现在钢铁技术、半导体技术上领先。
中:经济发展完全靠后发优势
① 外资引进:来弥补资金缺口
② 技术引进
③ 制度引进:引进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经济:企业承 —两权分离 —股份制 —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中国家 NIE OECD
② ③ ①
跟进战略 追赶战略 领导战略
(被动 )差距拉大 LDA战略 EDA战略
④赶超战略 优势转换战略
⑤跳跃(蛙跳)战略,大跨步引进突破性创新
§ 6,优势转换与发展战略
EDA
LDA
LLDA
LEDA
T
P
l1
l2 ① l1的斜率 >l2 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
通过后发优势获得的收益率
ΔLDA/ΔT>ΔEDA/ΔT先发国的收益率
② 后发国的高速增长率不能持续,会减速在 P点时要进行优势转换(压缩性成长)
CH.4,企业与企业发展
§ 1,经济学、管理学中的企业
§ 2,企业发展问题
§ 3,从企业发展看国民经济
§ 4,先发企业 —后发企业一、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被看作“黑箱”
1.把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单位,关心投入( A.L.K)和产出的技术关系
P=(x)生产函数考虑 ①投入不变,产出如何增加 效率
②产出不变,投入如何节省
2.企业发展,看作“规模扩大”的问题,——规模经济
①内部经济,a,专业机械的使用和改良
b,采购与销售的经济(节约)
c,技术的经济
d,经营管理的细分(分工)
②外部经济,a,利用有比较优势的各种资源(自然,人力的)
b,可以分享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技术优势)
c,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外部经济(区域性)
d,共享辅助行业的服务
e,专业技术的扩散和传播
§ 1,经济学、管理学中的企业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企业
1.科斯,企业的性质,,企业是一种组织,契约
① 之前的经济学家只考察企业的生产成本,科斯考察了交易成本。
② 管理协调(组织内部)有成本,低于市场交易的成本,则企业存在
协调成本 >交易成本:企业规模缩减
协调成本 <交易成本:企业规模扩大
协调成本 =将近易成本:企业存在的边界
2.交易费用:如何降低(市场内部化)
3.团队生产理论:单个所有者(生产者)
团队产出大于单个产出之和,团队才有存在的理由
合作生产者产量 >单个生产者产量之和:团队规模扩大三、管理学中的企业经营单位:
人、财、物(人力资源,财务,资金,材料)
供、产、销(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
§ 1 经济学,管理学中的企业一、企业数量的增加(创业)
二、企业规模的扩大
520家中国的重点大型企业 2000年销售收入额 4040亿 USD,世界 500
强美孚和奥尔玛则为 4030亿。
中国最大十家销售收入额为美国的 17.7%
三、企业竞争力的加强 ——决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竞争优势
1、先进、核心技术
2、有经验的企业家
3、企业文化:可以效仿不可移植,个性化
4、品牌(无形资产)
§ 2,企业发展问题
§ 3.从企业发展看国民经济一、微观发展主体二、企业的发展过程需要核心竞争力
1,IT,50 60s IBM
富士通学习模仿超过了美国企业
2.汽车奔驰 —福特 —GM
(通用) —丰田
3.电子行业索尼引进美国技术发明随声听;松下,
日立,LG
产品 早期的市场营销原来的市场领导者自动照相机 美国企业 日本企业笔记本电脑 美国企业 日本企业
PC机 美国企业 日本企业半导体材料 美国企业 日本企业数字式手表 美国企业 日本企业复印机 美国企业 美、日本企业集成电路 美国企业 美、日本企业电视机 美国企业 日本企业磁带式录象机 美国企业 日本企业产品(企业)市场地位的变化在某一时点上是先发还是后发
先发企业( EDE):领先企业、创新者
后发企业( LDE):落后企业,模仿者
§ 4.先发企业 ——后发企业
CH.5,先发企业与创新
§ 1,案例,201岁的年轻人”
——杜邦公司的创新之路
§ 2,创新理论
§ 3,创新优势与创新战略
1,1802年成立,美国化学厂,如今是化学材料领域的创新者、领导者品牌。
2,1812年 火药市场开发成功
3,1957年 发明硝酸钠 火药新材料 改进火药技术
4,1880年 甘油炸药
5,1902年 企业治理
6,1917年 GM27.6%
7,1920年 发明新油漆 Duco用于汽车,
耐用
8,1921年 发明人造丝
9,1922年 上市
10,1924年 防水塑料包装发明,投产
11,1931 氟里昂
§ 1.案例,201岁的年轻人”一杜邦公司的创新之路
12,1937 氯丁胶
13,1938 尼龙 持覆龙
14,1940 尼龙长袜
15,1941 降落伞,飞机上的尼龙,二战提供各种材料
16,1946 将特覆龙用于电缆等工业
17,1950 绦伦聚醋
18,1959 弹性纤维
19,1980 Kevlar 防钢硬的纤维,防弹衣
20,1986 防污纤维
21,1990 医药扩张(公司)
22,1996 环保,对废扬排防物的处理杜邦实验室,3200高级技术人员,有博士学位的有 800人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912,经济发展理论,
1、创新是一种革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2、在创新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创新者是企业家
3、创新有五种形式:①引入新产品②引入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④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企业的新的组织方式。
4、熊彼特用创新理论来解释企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创新是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如果没有企业家的话经济会陷入“循环流转”
的静态停滞状态。利润是创新的回报和动力。
5、用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的三种周期
① 长周期( 50-60年)科技的重大发现、发明 如科技革命
② 中周期( 10年)统计中发现
③ 短周期( 4年)带有一定改治色彩后熊彼特学派从两个角度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 2,创新理论二、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的定义:新产品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变化,有时把管理也作为一种非物化的技术,纳入广义的技术创新理论中核心问题: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1.三个变量,1)市场竞争度(竞争决定创新的动力)
2)企业规模(决定创新的大小,能力,研究投入实力)
3)垄断力量(与创新的持久性,时间长短有关)
2.有利于创新的最优市场结构
1)高度垄断的市场,创新可以维持,但没有继续创新的压力,不利于创新
2)完全竞争市场,企业规模太小,创新做不大,也不长久
3)最优的有利于创新的市场是中等的,垄断竞争的市场,它保护创新又有一定创新压力
3.两类创新
a,垄断前景推动的创新:企业预期有垄断利益可获的创新(出现创新)
b,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企业因担心竞争对手使之丧失利润而进行的创新(创新持久)二者交织作用。
§ 2,创新理论
4.企业规模的起始点:有利于创新的最小最优规模
a)大企业优势:投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劣势:相对更缺乏创新动力。
b)小企业优势:在工厂产业的迅速成长
5.倒 U型关系集中度的反向指标是竞争度,但这一结论并不是绝对的,有的行业更适合小企业创新,而有些行业则更适合大企业创新。
C4表示市场中最大的 4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
C4在 50%-55%之间时,创新的密度是最高的
6.S型曲线表明新技术在市场推广的速度
1:新技术一开始推广慢,消费者没有立即接受
2:市场接受速度
3:市场饱和
§ 2,创新理论市场集中度 C4
速度
T1 2
3
创新密度
50% 55%
三、制度创新理论
1.制度创新定义:能够使创新者获得最佳利益的现成制度创新
2.与技术创新比较相似处
a、技术创新是技术上新发明的结果,制度创新是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发明的结果;
b、只有预期纯收益 >预期成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才会实现
c、技术创新在一个领域发明会引发其它领域的创新。
3.促进制度创新的因素:
a、规模扩大,管理成本的增长率递减;或在成本方面等量的投入,收入的增长率递增,如果市场规模扩大,交易额增加,通过制度创新,有潜在的利益存在。
b、生产技术,技术进步 —规模 ↑—管理复杂 —制度变化有利可图
c、利益集团预期收入的变化:通过制度创新,适应新的制度格局,或阻碍制度朝不利己方向发展,这由预期收入变化引起。
4.创新的迟延:
a、现存法律的障碍,不容许新的制度安排
b、制度更替需要时间
c、新制度发明是个困难过程,需要时间等待
§ 2,创新理论
5.制度创新的过程
a.第一行动集团队预见了潜在利益,决定创新,成为决策者
b.第一行动团队提出创新方案;若无可行方案则等待制度创新
c.有若干个方案形成,第一行动集团在其中选比较利益最大的
d.形成第二行动团队,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利益,最终可分享利益
e.两个团体共同努力实现创新
6,制度均衡定义:无论怎样改变制度,都不会给改变者带来新的最佳利益外界环境变化,包括①新技术引入;②组织形式管理方法提出;③社会政治大环境变化;就会有新的潜在利益,我们可以改革制度。
7.制度创新的方式:诱导性 —强制性
诱导性:企业为了获取潜在利益,自觉主动创新
强制性:由于外部命令,法律趋动强迫企业创新
8.创新者(企业家)
§ 2,创新理论一、创新优势(先发效应)
1.技术领先优势
① 时滞
② 难度
③ 专利保护:维护优势、激励创新
④ 标准化:先发成为标准样本
2.市场营销优势
① 新产品推出给消费者留下第一印象,久而久之形成形象,有先入为 主的优势
② 产品推出形成消费者群体,会形成消费的轻换成本
③ 网络效应:消费的规模经济,用户越多,消费的成本越低。
3.成本优势:
① 生产成本
② 交易成本
③ 优势积累
§ 3,创新优势与创新战略二、创新战略
1.进攻性的创新战略最早利用某项科技成果引进技术,制度创新的企业,能够成为该行业领域的领导者,垄断者。
条件:
① 与创新科技领域的有某种关系,与科研机构合作成自己有实验室。
② 企业在科技有大量投入,有领先地位。
2.防御性的创新战略不愿成为创新第一人,去承担分险,又不愿落后,紧随第一人之后寻找机会
3.模仿性的创新战略学习模仿创新交替法合 利益注定超过前两者
§ 3,创新优势与创新战略
CH.6,模仿与后发企业的后发效应
§ 1,模仿与学习理论
§ 2,模仿与学习的优势
§ 3,模仿战略及案例
§ 4,案例
(一)模仿一、模仿
1,模仿 imitation:某个企业采用新技术以后,其它企业以他为榜样相继采用该技术
2、守成 hold-outs
某个企业采用新技术以后,其它企业不以他为榜样,仍使用原来技术
3、模仿率 企业模仿新技术的速度
4、模仿比例和守成比例模仿比例:一定的工业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守成比例:一定的工业部门在一定时间内不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
§ 1,模仿与学习理论二、影响模仿率的基本因素
1.前提
① 市场完全竞争(模仿可以自由选择),新技术不可能被垄断
② 不考虑专利制度,任何人对新技术都可模仿
③ 假定新技术在模仿过程中没有变化
2.模仿比例由于新技术刚采用时,信息和经验不足,风险不确定性大,初期模仿比便低,守成高,采用进入后期,模仿风险下降,信息经验积累,模仿比例提高,这影响模仿率。
3.采用新技术相对盈利率是与其它投资项目相比,选择此技术的相对利润率
4.采用新技术的投资额
§ 1,模仿与学习理论三、影响模仿率的补充因素 ——基本因素决定模仿率
1.旧的设备被置换已使用年数
① 新技术是旧设备的补充技术,附件
② 新技术与旧设备用途差异,互补技术
③ 新技术只替代劳动力,不替代旧设备
2.一定时期,某工业新技术增长率(部门的销售量)
① 产品销得很快,出现很多新企业,就会有大量采用新技术市场增长缓慢,
采用新企业的可能性小。
② 原来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新企业设有增长空间,市场规模即定新技术被创新者用来对付竞争者。
③ 若采用新技术的盈利率低于更换旧设备的盈利率,一般不采用新技术
3.某个工业部门一项新技术被初次使用的年份
① 通讯手段改善,信息技术交流加强,加速模仿率
② 人们对某项技术的使用态度发生变化,从观望一疑虑消除
③ 模仿的企业越来越多,相互有攀比。
4.新技术初次采用的时间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在高涨时期,模仿跟进;下降成萧条时期,阻碍
§ 1,模仿与学习理论
(二)学习理论一、知识是什么:狭义 ——信息 ;广义 ——信息 +技术
1,Know what(知道是什么)
2,Know why(知道为什么):科学(有关人类,自然界)
3,Know how(知道如何做):技术知识
4,Know whom(知道有谁):知道谁懂什么,怎么与他合作二、知识的特性:
公共产品 ——外溢效应,垄断知识成本高国家的落后三、知识的学习
1,研究式学习:人们为了获得 /探索某种知识的学习
2.开发式学习:人们寻找新产品 /工艺 /设计的学习
3.干中学:人们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可提高速度、质量、经验,积累型学习
4.用中学:现场创新新产品使用以后通过消费者反聩,获得进一步改进
5.利用知识外溢式学习
6.技术转让式学习,①购买专利②专用结束前的技术转让
§ 1,模仿与学习理论
(三)学习型组织
1.自我超越:不断挑战自己越越自己的惊人状态
2.改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 打破成见 用新思想
3.建立共同的愿景,share vision
4.团体学习,team
5.系统思考,1+1+1>3 系统效应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1.全员学习:组织中每个人都学习
2.全程学习:每个环节 (日本采用的,just-in-time”模式)
3.终身学习
4.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
§ 1,模仿与学习理论一、风险小
1.技术选择
2.模仿过程创新四个特征:
① 无固定特征,R&D结果不确定
② 时滞 从研究,使用需用时间
③ 不确定性
a、技术不确定性
b、市场不确定性
④ 代价高若自有资金不足或外部资金跟不上
R&D不能进行创新者有试错过程,
模仿者没有
§ 2.模仿与学习的优势市场化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组织研究 R&D
创新者技术创新各阶段风险基础研究模仿着二、成本低
1.创新的溢出效应,模仿者可获得外部经济,可搭便车原因:
① 知识使用的过程即溢的过程
② 知识使用中不会减少,损耗知识,反而有增加的可能 ——
自我积累的过程
③ 知识垄断的成本高,知识扩散途径多,报刊,书籍;若技术类知识它会物化在某个产品上,产品无法隔离,这有悖创新目的,垄断成本 →+∞
2.专利保护可以把知识内部化。
三、时间短模仿者后期进入,从模仿到获得直接利益,时间少
§ 2,模仿与学习的优势
1、留学培训战略:通过学习掌握新技术,发展中国家模仿发达国家最有效方法( e.g韩国企业方法)
2、引进(贸易)战略:通过物品贸易 /技术贸易引进技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方式
3、合资一合作战略,santana
4、反求战略:日本企业最善长
§ 3,模仿战略及案例
§ 4,案例海尔案例
CH.7,农业发展与工业化
§ 1,农业的作用
§ 2,传统农业的转变与技术进步
§ 3,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 4,产业结构分类与工业化
§ 5,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 6,工业化发展战略一、产品的贡献提供消费品 +农业剩余
① 工业的原料
② 粮食二、市场贡献:对非农业发展的需求
非农产品投入
农业人口所需的消费品三、资本贡献:
农业剩余的净流出转化为积累 →转化为非农部门的投资 →农业工业化的基础
农业资本转移途径
① 市场机制的自动转移(市场价格机制)
② 政府强制 加速资本积累 亚洲
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
四、劳动力贡献:工业部门不断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五、外汇贡献,国家发展初期,外汇短缺,初级产品贸易带来外汇
§ 1,农业的作用一、传统农业: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
或:农业中使用的技术是通过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对自然界的观察而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本地区农业经验技术上,通过口授代代相传。(技术长期不变,经验性变化,无创新)
二、农业发展阶段论
1.技术停滞阶段
2.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特征:
① 农业仍是经济中最大部门
② 农产品需求随人口收入增加而增加
③ 工业资本特别稀缺,资本报酬 ↑
④ 经济转变速度限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阻碍农场规模扩大
⑤ 劳动节约型农业机械使用受限制
3.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高技术动态发展阶段)
农业比重 ↓,资本充裕,允许农业部门大量使用,反而劳动成本 ↑
资源要素禀赋发生变化,机器代替劳动力节约成本
§ 2,传统农业的转变与技术进步三、诱导型创新理论(技术和体制变革理论)
( 1)“连拉模型” 20世纪 70年代:日本“连水”美国“拉坦”
技术进步主要取决资源禀赋
① 代替劳动力为主的机械进步
② 代替工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若土地相对劳动稀缺,则地租高于工资,往代替土地方向②发展;
若劳动相对土地稀缺,工资高,则采用①。
( 2)诱导型创新是个不均衡过程其不均衡,不平衡的出现是引诱技术变化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几个因素不均衡造成瓶颈,把科学家企业家等的注意力集中到关于更有效资源配置,研究解决,恢复均衡平衡。
四、绿色革命 20世纪 60年代重大的生物技术革命
§ 2,传统农业的转变与技术进步一、土地制度改革
1.庄园制 (拉美 )
目的:为了土地所有权特点:
① 既是大地产,又是大农场(大企业),庄园主不直接管理,委托管家;
② 耕作方式:粗放式(地多人少);
③ 庄园制是罗马帝国时代耕作的大农场继承,带封建农奴性;
④ 为庄园干活者:“佃农”服继设地租,无报酬
2.种植园制 (有殖民地性质 )
目的:为了获得利润,对新技术有一定激励,但由于雇佣关系,劳 资关系不好,工人无权管理,工资低,激励不足特点:
① 既是大财产也是大企业
② 土地耕作高度集约化
③ 高度专业化,一般生产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
④ 农产品销往国外
§ 3,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租佃制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成若干块地租给无地农民耕
(佃农租种的土地规模上,方式劳动和地土集讨,封建性质)再由佃农交纳一定地租(按契约交纳货币,实扬地租)
佃农努力与收益成正比,
有激励但不足,不能规模经营
4.公有制
否定了不平等,导致了平等,最有激励的制度;
从经济效率上看,不能调动积极性,不能保证付出与所得相对应小岗
公有制解决公平,承包解决效率。
§ 3,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二、农业政策
1.价格政策农业产品价格弹性小,灵敏度小
① 高农产品受益是大地主,农场主
② 高农产品价格对低收入者危胁最大
③ 为加速工业化,农业必须给工业提供剩余积累剪刀差,有利于工业估;但严重剥夺农民,不利农业发展 →大多数国家放弃该政策
2.投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邮电、水利、电力、仓储,需政府投入
3.信贷政策农村本身信贷有封建性质;需政府支持;农村信用合作不存在信贷金融市场
§ 3,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一,K.Clark划分,在中国称为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加工的部门
第三产业,为生产与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库兹涅茨,钱纳里的划分)
二、工业化的含义
是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服务业与制造业比重上升。
是指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持续上升。
是指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变化的过程
是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的过程。
§ 4,产业结构分类与工业化三、工业化的原因
需求度恩格尔系数 =用于食品的消费 /总支出
生产率度农业生产率提高四、工业化的过程 库兹涅茨横面分析高收入 →低收入(按人均收入分成 7组),计算每组国家农、工、服务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① 农业部门劳动者的比重上升,工业和服务业下降;
② 人均收入高,农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在经济总量 /国民收入)相对低,国民产品中的份额与人均收入负相关。农业的产出和国民收入反相关。
③ 非农产业的产出和国民收入之比正相关历史分析:
① 15个发达国家,农业部门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份额中下降,非农产业上升。
② 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于工、服业。
§ 4,产业结构分类与工业化一、经济增长的阶段 (罗期托)
A、传统社会,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科学零碎,无体系特征:
1、没有现代科学技术
2、农业主体 生产方法原始
3、社会结构僵化,社会等级之间很少有纵向流向
4、思想观念消极保守,与宿命论结合。
原困:
1、无现代技术,不能利用一切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
2、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导致不持续增长,王朝前期有效运作,后期腐败。
3、缺乏现代技术,使得传统社会的技术落后,进步缓慢投入要素边际生 产力递减的约束无法突破。
4、思想观念保守,社会缺乏活力
B、起飞前提条件准备阶段英国最早,而欧 17世纪到 18世纪初,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欧洲内部准备,许多国家是外部入侵导致的(发展中国家许多)
§ 5,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C、起飞时期( take-off)
性质:一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质的习跃,经济起飞和社会起飞。
条件:
1、科学思想条件 -牛顿完成的自然科学革命
2、社会条件 -需一批富有创新,冒险和进取的企业家,起飞前期的社会创造有利起飞的条件。
3、政治长件 —统一国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4、经济条件: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 ; 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投资率不低于 10%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 社会已建立能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D、走向成熟阶段 标志:经济进入稳定增长特征:
1、吸收和使用现代科技成果的能力大大增强
2,10%-20%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产生超过人口增长
3、新工业扩张,老工业落后,经济结构变化加速
E、大众高消费时代
物质的丰富超过基本需要,职业中白领的比例很高。
社会不再把进一步行扩散现代技术作为主要目标,而把资源用城福利安全越来越多的资源被用于拥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服务
小汽车进入家庭成了这阶段的标志。
F、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特征:人们追求闲暇和娱乐。
§ 5,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二、霍达曼系数经济 资本品工业部门 消费品工业
1、工业化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 —主要的工业部门,且增长得快。
2、工业化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产值在总产值中上升,但消费品工业是主导
3、工业化第三阶段:资本品比消费品更快增长。
经验研究:
消费品工业 /资本品(净产值相对份额的变化)
第一阶段,5/1( ± 1.5)
第二阶段,2.5/1( ± 1.5)
第三阶段,1,1( ± 0.5)
§ 5,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 5 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三、钱纳里的三分法
早期工业:食品,皮革,访识(轻工业部门)
中期工业:非金属矿的加工,木材、化学、橡胶
后期工业:重工业,耐用资本品本,消费品
后晚期工业,late late industry 信息工业 IT 网络投资品 中用品 消费品
100$ 12% 19.7% 68.3%
300 $ 23.6% 22.3% 54.1%
600 $ 34.5% 22.6% 42.9%
一、平衡发展战略,big push(全面工业化战略,大推进)
R、纳克斯 罗森斯坦 —罗丹主张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所有工业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使各部门发展起来以求短期快速推进经济,实现工业化,为了避免一些工业发展过快,产品过剩,在投资时做等到:按同一投资率对各个工业部门进行投资。
理论依据:
1、社会基础资本的不可分:交通、电力、通讯,公共服务等一次性投资。
2、市场需求不可分,只有许多消费品出来,在市场形成相互需求结构。
3、打破恶性循环理论不现实:
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增长
资源和企业家稀缺
§ 6 工业化发展战略二、不平衡发展战略(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赫希曼:联系效应 ( likage effect)国民经济部门相到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部门之间关系分为前后联系。
1、后面联系:钢铁后向是采矿业,一个产业部门同向它提供投资品的产业部门联系。
2、前面联系:钢铁前向是汽车,机械,一个产业部门同吸取它的产生品的。
命题
1、优先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初级产价格工业制成品价。
2、优先发展出口导向工业,R对国内部门人拉动作用,利用外部市场需求,处向型发展战略。
3、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源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生产资科的部门优先发展 —即重工业。
4、优先发展主导部门 主导部门:由于技术先进优势率先发展起来的有前后带动作用的部门。
1,3失败; 2,4有效
§ 6,工业化发展战略
CH.8,二元经济模型
§ 1,刘易斯模型
§ 2,拉尼斯 —费景汉模型
§ 3,托达罗模型
1、二元经济的分类第 1类以传统生产方法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传统部门 /农业部门第 2类以现代生产方法生产,劳动生产率高和工资水平的部门,称现代部门。
发展依赖于工业的扩张
2、劳动和无限供给定义: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固定工资水平:能获得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即在现有工资水平上,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具有完且的弹性)发展中国家农业缺乏资本投入,而人口增长快,剩余劳动源在农村,(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农业劳动收入水平低)只要的农村外有一个岗位闲置,城市的工资水平高于村,农村的劳动就会移出。
§ 1,刘易斯模型
3、劳动力的转移过程 —工业部门剩余劳动扩张推动
1、工业部门的利润用于投资,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劳动,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2,农村中存在大量非生产的剩余劳动,只要城市工业工资高于农村,劳动力就进入城市
3、利润再一次投资,劳动力再次转移,直到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吸收光,工业化完成。
① 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② 获得的利润,进行投资
③ 农村的剩余劳动吸收光后,农村的生产率上升,
工资水平上升,供给曲线向上倾前
S之前劳动力无限供给之下的发展特点,1、反映结构问题,简明扼要
2、一个国家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的,
3、资本的投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机不足,a、假定的投入生产要素比例不变与现实不符
b、假设劳动力无限供给不符合现实(但符合中国)
c、强调工业部门的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d、忽视了城市的失业,
§ 1,刘易斯模型
F
G
S
H2
3
1
D1(k1)D2(k2)
D3(k3)
0 L1 L2 L
W
D1
A
S’
劳动边际产出函数
第一阶段,农业边际劳动 MP=0
农业人口离开农村,不影响产出
第二阶段,MP﹥ 0但 ﹤ 平均产出会导致农产品减少,农产品价格上升,
工资上升。
第三阶段,MP﹥ P
城市工资只好急剧上升拉-费将刘的二元转为三阶段,认为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前提。
优点:揭示农业部门缺点,1、假定工业不存在失业
2、农业工资不变
§ 2,拉尼斯 —费景汉模型
W
S
0 L
D3D2 S’
D1
考虑失业情况下,决定劳动者迁移的两个因素,
① 城乡的收入差异 ——前 2个模型只考虑这个因素
② 城乡在失业状况政策含义:
前 2个模型:鼓励城乡转移,农村向城市移动,鼓励加速城市工业部门发展管制人中增长。
托达罗管制:阻碍农民进城的进度,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把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不足:假定农村没有剩余劳动
§ 3,托达罗模型
CH.9,二元区域经济
§ 1,二元地区结构
§ 2,结构理论
§ 3,区域发展战略
§ 4,中国的区域发展思想和战略
§ 5,城市化一、两种类型
1、板块结构:一国内大范围内地区结构
2、核心 ——边缘结构:核心是先进发达地区;边缘是落后不发打地区二、演变过程
① 经济处于传统社会,自给自足,孤立的地方经济为主,自然形成的板块结构。
② 起飞准备,加工业出现,二元结构分化,一部分地区越来越先进“马太效应”,而另一部分则越来越落后,结构单一核心。
③ 起飞:单核结构 ——多核结构,中心城市多个,多板块出现
④ 起飞结束,持续增长时期,二元结构缩小差距,趋向一体化
§ 1,二元地区结构一、平衡理论
1、让劳动力,资本自由流动,二元结构在市场调节下最终会趋向均衡,
体现收入均等化。
2、把国家分成七等,最发达 /落后国家地方差距小,中间的差距大,是一个倒 U型。
§ 2,结构理论二、不平衡理论
1、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累积过程不断增强
2、赫希曼:淋下效应,极化效应(核由于优势,对四周的吸引力)
3、梯度推移论 —反梯度推移论中国的板块:地理极差越高,经济越落后,优先发展东部,再发展西部。
反梯度:发展是可跳跃,西部可在工业化中跳跃式发展,优先发展。
一、平衡战略
在所有地区之间,在投资安排,经济增长中保持平衡,不搞差化。
问题,1、这种平衡指的是哪些区域板块?
2、究竟应平衡什么?
二、不平衡战略
赫希曼 ——有控制的不平衡战略
不同的部门和区域发展可创造不同的机会通过各种市场 /非市场机制使社会对这些机会利用主张在各地区维持最优的不平衡经济。如让一个核心区优先发展,让其与边缘区的不平衡达到一个发展一国经济最优临界点,继而创建新的次级核心区,再发展。
三、不平衡 —平衡不平衡 ——路径(手段)
平衡 ——目标平衡线距离最短,时间不一定最快
§ 3,区域发展战略
B区
A区
a
b
一、毛泽东的平衡思想
,论十大关系,沿海与内地 要缩小差距
三线建设:沿海为一线,沿边地区为二线,中部地区为三线
国家大量投资在三线,主要是军工导向的重工业二、邓小平的不平衡思想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搞外向型经济
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
,大循环”理论:两头在外 ——原材料,产品在外国大进大出 ——大量地进口 /出口
中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加工制造业
§ 4,中国的区域发展思想和战略一、发展极与增长中心
1、发展极:达到一定规模,具有创新功能,扩散带动,示范效应的某些地区或城市。
经历三个阶段:
集聚(各种要素向此中心集中) ——创新(先发优势利益) ——扩散
(优势扩散,起带动作用)
2、增长中心:经济增长比较快,在发展板四周受其影响带动的城市和地区,growth centre自身没有创新功能,接受发展极辐射,但发展速度往往超过极。
1、发展极 ——第一行动地区 如上海
2、增长中心 ——第二行动地区 如苏州二,城市化理论(原因)
1、比较优势
2、规模经济
3、推力一拉力模型推力:农材收入水平低,人口多,有种把人口注外推的力(合力形成城市)
拉力:城市收入水平高。机会多,有种吸引周边的人口的力
§ 5,城市化
§ 5,城市化三、城市化问题
发展中国家:
1、城市化不足(滞后)
2、城市化过度(过速)
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但中国两者脱节,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属于拉美的城市化过度。
拉美农村的土地制度是庄园制,农村人口(农民)
无地,到处游浪,城市有大量的失业人口,——称为维持生存的城市。
高收入国家 23420$ 77%
阿根延 8110$ 88%
智利 3520$ 86%
墨西哥 4180$ 75%
巴西 2970$ 77%
人均 GNP 城市人口比重
CH.10,收入分配,贪困与福利
§ 1,衡量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度量
§ 2,理论模型
§ 3,贫困与福利
§ 4,减贫困一增福利战略一、沦洛兹曲线
§ 1,衡量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度量
1000 )(10000 2 dxyxG
0
100
100 X(人口 )
y(收入 )
A
B
二、基尼系数
0.2﹤ G﹤ 0.35 分配较均匀
0.5﹤ G﹤ 0.7 分配不均匀一、库兹涅茨倒 U假说
解释,1、二元结构的存在
2、政策原因
结论:
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收入分配长剧缩小二、古典的李嘉图 —马克思模型性
两部门(李嘉图):收入分配倾向于非资本部门;而新兴资本家收入较少。
两阶级(马克思):收入分配倾向于资本家,工人手资本家剥削三、新古典分配理论
市场竞争决定工资,只要存在,就有收入不等。
§ 2,理论模型
G
人均 GNP
I II
一、贫困程度
1、绝对贫困: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准
2、相对贫困:社会中最低收入阶层,但达到了最低生活水准二、福利增大
1)收入权数 G=w1g1+w2g2+w3g3+w4g4+w5g5
W为权数,g为各阶层收入增长比率以不同的标准确定权数,得到不同的福利增长计量值,可以将这些值与
GNP增长作比较
2)人口加权,以人口数目占总人口比例为权数
3)贫困加权,加大低入者权重
§ 3,贫困与福利
§ 4,减贫困一增福利战略
1、先增长,后再分配(后公平)
2、先公平,后增大战略(社会主义,先没收)
3、增长与公平并重
CH.11,贸易与发展
§ 1,传统贸易理论
§ 2,发展优势贸易理论
§ 3,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一、自由贸易理论
1、古典一新古典模型
绝对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
要素禀赋理论
2、里昂惕夫之谜与新贸易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
产业内贸易
公司内贸易
竞争优势理论
§ 1,传统贸易理论
3、结论: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
提高要来的使用效率
扩大要来禀赋
联系效应二、贸易理论
1、古典保护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
汉密尔顿( 1791)
李斯特( 1841)
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幼稚产业保护论
进口替代工业代理论
关税结构理论
保护政策理论
§ 1,传统贸易理论
3、贸易条件恶化论
贸易条件
——出口换进口的条件
贸易条件恶化论一、先发优势贸易动因
资源先开发优势
技术性和制势度性创新优势
① R﹠ D优势:技术优势,贸易中产品优势 →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
② 制度先发优势先发国家在组织管理上有优势二、后发优势贸易动因
资源后发性比较优势 ——价格竞争优势,而非数量
资本引入和技术引进优势
学习和模仿上,成本低;
国内资本形成能力不足,积累不足,可用国际信贷,引进外资,
技术家
制度后发优势 ——组识管理方面学习和模仿
§ 2,发展优势贸易理论一、亚州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后发优势与贸易香港:“自由港”
新加坡:“自由港” +外向型战略台湾:外向型战略 +贸易保护韩国:政府干预(产业政策)
二、中国案例 ——后发优势与贸易奇迹
1、贸易奇迹
2、阶段
1949- 1978年:封闭型有限贸易阶段
1978-,外向型经济阶段实验探索,第一阶段,1978- 1987
① 下放对外贸易控制权,指令性 →指导性 ﹠ 市场调节
② 外贸经营权下放
③ 推行外贸代理制实质性阶段:第二阶段,1987- 1991
间接手段调控进出口;推行外贸易承包制;取消指令性手段关税。
第三阶段,1991年-
大力降低关税;削减许可证范围,入世,与国际接轨
§ 3,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
CH.12,金融发展-发展金融学
§ 1,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 2,金融压抑与经济增长
§ 3,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 4、金融创新与先发优势
§ 5,金融学习和后发优势一、金融发展
1、定义:金融发展结构的演变,包括金融体系实际规模增大。
金融工具结构金融组织结构和组成金融结构高-发达金融体金融结构低-发展中金融体
2、指标
( 1)金融内部结构指标
a、金融资产率
b、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工具与非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工具比
c、主要金融机构规模
d、各类金融资产业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和之比 —分层比率
e、主要非金融部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之比
( 2)金融与经济相关性
a、金融相关率 =金融资产 /GNP( GDP)
b、贷币率 =贷币经济 (+自然经济 =1)
§ 1,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① 纵向:
一国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增长。
金融相关率趋向上升;但经济一旦达到一定水平由稳定。
② 横向:欠发达国家的相关率比发达国家的低
③ 在多数国家,金融资产在金融机构发行和执有的比例上随经济发展。
④ 以直接融资内部结构看,债权融资比股权融资增长快。
⑤ 随金融发展的非银行化。
银行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下降
非银行资产占以比重上升,如证券,保险
⑥ 在发达国家,融资成本(利息、信息、交易成本)低于非发达国家
§ 1,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三,EDF & LDF
先发展金融体( EDF)
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结构与经济相关性高
经济发展水平高 ——成本低
后发展金融体 ( LDF)
金融发展水平,结构水平低
背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与经济相关性低 ——成本高
金融有先发优势,金融,经济发展水平高,会有效率提高,融资成本低:
利息
交易费用
信息费用低
金融创新、金融学习
§ 1,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一、金融压抑现象,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
1、金融供给形式单一,规模有限。
2、金融体系存在二元结构,
一元是以大城市地区为中心大银行的体系。
二是以落后农村为中心,传统的部门:当铺、钱庄、高利贷、合会。
3、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主导地位。
4、直接融资资本市场低(比重)
5、发展中国家实行严格管制,金融资产价硌扭曲,价格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稀缺性,利率表现为人为地压低,汇率表现为高估本国贷币。
§ 2,金融压抑与经济增长二、金融压抑的原因
1、通过规定存贷款利率实行通自由式膨胀,限制名义利率,压低实际率降低了人们对贷币的需求,不利经济发展。
2、采取信贷行政配制,分配的限的金融资源,导致不公平的结果和效率低下。
3、对金融机构控制,表现为:
① 较高的法定准备金
② 限制金融资产的流向
③ 限制某些金融种类的发展,甚致对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化
4、高估本币汇率(价值)
压抑的放松表现为金融发展
§ 2,金融压抑(压抑)与经济增长三、利率管制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利率管制模型)
1、无压抑均衡,r* SI*
2、有压抑,r,政府压低的利率假定不限定贷款利率,则不 r2,在此上获取全部储蓄。
r2- r1,银行获得的超额利润
3,AB线:
银行压低存款,利率,吸收不到储蓄不满足 AB之间的投资
AB为超额的信贷需求 ——困此政府在管制时,可分配资源
当中就有很多的寻租相会。(限定贷款利率)
4、放松管制利率 经济增长到 g2 r1- r3,si1-si2
完全放弃管制,均衡点为 E,经济增长到 g3
§ 2,金融压抑(压抑)与经济增长
R
r3
r1
r *
r2
SI *SI2SI1 SI
Sg(1) Sg(2) Sg(3)
I
一、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内容
1、放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
2、缩小指导性信贷的比例成范围
3、减少金融机构的审批机制
4、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活跃资本市场
5、放松对汇率和贷币流动的限制,便本贷回到均衡点二、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理论说明 (6个作用 )
1、有储蓄效应 利率放松后 利率上升 储蓄率会上升
2、投资效应 储蓄增加,投资就会增加
3、就业效应 劳动的资本稀缺性扭曲,使资金流到资本密集型,减少了就业利率
4、收入分配 效应 就业到工资收入(资本价格,被引导到采用,密集型技术)
5、稳定效应 逐渐对国际贸易、信贷、援助有比强的抗风险能力
6、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经济效率损失和政治上的腐败
§ 3,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美国,
1973取消资金流动限制
1980取消利率限制
1982跨州金融兼并
1994-95混业经营
1、避险的金融创新
① 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如可变利率债券 -存单
② 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市场
③ 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
2、技术进步推动的金融创新,IT技术
① 银行结算,清算等业务的创新
② 原先很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定价与金融风险的控制
③ 金融市场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无疆域。
3、规避学制的创新
§ 4,金融创新与先发优势
4、高科技诱发的金融创新
AI 科技人员有 idea想开发没钱,向身边有融资种子企业
VC 风险资本进入种子企业
NSDQ:高科技产业泾 VC抉植,进入那斯达克,VC退出
5、创新优势: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① 降低金融服务的利息成本
② 降低金融服务系统的运行成本和信息成本
③ 降低交易成本 ——单行政管制突破以后,交易成本就会下降
§ 4、金融创新与先发优势一、金融学习
1、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改革是渐进的
① 在改革中有目标可以参照
② 改革的次序安排上可以参照
2、在金融改革中,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
① 金融自由化改革需要稳定的宏观背景
② 金融改革必须以价格的改革为前提
③ 金融改革要改变政府的干预方式
④ 金融改革导致一部分利益集团受损,要对受损的集团进行利益补偿。
3、可以利用先发展金融体的各种创新
§ 5,金融学习和后发优势二、优势
风险成本降低
时间成本降低
融资成本降低
金融管制的表现:实际利率为负,名义利率高,自由化后利息陈本会下降
交易成本降低
运作成本降低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是 26%左右,较高。所以金融改革稍有不慎,国有银行可能会破产。但不良资产的负债人主要是国企,
所以国有银行的改革满是因为要与国企同步。只有国企问题解决后,才能彻底改变金融问题。
§ 5,金融学习和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