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一个社会要摆脱极度贫穷,从自给自足的生产发展到更广泛的交换,是必不可少的。
—— Peter Bauer
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现状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共同努力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1.1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
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
实证研究:出口与经济增长强烈正相关
1.1.1 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
什么是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
对外贸易的绝对利益
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什么是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
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是指以比较成本学说为基础的,强调的是对外贸易所带来的资源在国际间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包括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对外贸易的绝对利益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
绝对优势商品生产专业化及交换
举例,下表列出单位产品生产需要的劳动量,结论是 A生产电脑,B生产大米一台电脑 一袋大米
A国 20 15
B国 40 10
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
赫克歇尔 ——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
绝对利益论的缺陷 *
李嘉图提出比较利益论,只要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两国分别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互相贸易,两国的资源配置都可以得到提高
举例:第 222页例子赫克歇尔 ——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源于各国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而赫克歇尔( E,Heckscher)和俄林( B,
Ohlin)认为比较优势也来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 *
举例:孟加拉的黄麻生产、南非的钻石生产等
基于要素禀赋的国际贸易也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获得比较利益,
福利水平提高
1.1.2 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
规模经济
剩余出路
其他的动态利益规模经济
国内市场存在规模经济与多样性需求的矛盾,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样的矛盾 *
克鲁格曼( P,Krugman,1983)的补充:
解释寡头垄断厂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倾销行为 *
剩余出路
缅甸经济学家明特( H,Myint) 1950s提出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源闲置
扩大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剩余资源,
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用于出口,换回更多的产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总消费和总福利
图示图示
Y2
Y1 A B
X1 X2
其他的动态利益
刺激、培育竞争意识(鲶鱼) *
获得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 *
增加获得资源流入的可能性( FDI) *
提高专业化程度并导致采用更成熟的生产方法和技术 *
引起制度、态度等方面的改变 *
这些都可以使一国的传统经济得到改造,
增强一国的竞争力
1.1.3 实证研究:出口与经济增长强烈正相关
经济史的研究
刘易斯的“引擎”理论
克鲁格的研究
钱纳里等的研究
,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研究
结论经济史的研究
对 19世纪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欧洲英国工业革命引起的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使原材料产地加拿大、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经济迅速增长,随贸易的发展,进入这些国家的投资也增多
马歇尔( Marshall,1890)指出 19世纪
“决定各国经济进步的原因就是国际贸易”
刘易斯的“引擎”理论
刘易斯 1979年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发表演说时指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1873- 1919年以及 1954- 1973年,
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速度稳定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的 0.87倍
国际贸易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传递到发展中国家,贸易是增长的“引擎”
克鲁格的研究
克鲁格研究了 15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发现实际 GNP增长与出口增长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出口增长迅速的韩国、台湾、马来西亚、
象牙海岸等 GNP增长也迅速
反之,印度、阿根廷、埃及等出口增长缓慢的国家,经济增长也比较缓慢钱纳里等的研究
钱纳里等将 39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按对外贸易发展程度分为内向型、外向型和中间型三类
越开放的经济,对外贸易程度越高,经济效率也越高,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
制成品出口较多的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较快,国内外产业联系传递较大,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大
,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研究
,报告,将 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按对外贸易和保护程度分为“强烈外向型”、
“适度外向型”、“适度内向型”和
“强烈内向型”四类
一些经济指标见下表指标及时期 强烈外向型适度外向型适度内向型强烈内向型实际 GDP年平均增长
1963- 1973年
1973- 1985年
9.5%
7.7%
4.1%
2.5%
实际人均 GNP增长
1963- 1973年
1973- 1985年
6.9%
5.9%
1.6%
0.1%
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
1963- 1973年
1973- 1985年
14.8%
14.2%
16.1%
14.5%
10.3%
8.5%
5.7%
3.7%
从上表可以看出
外向型经济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内向型经济,尤其是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
“强烈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表明内向型战略持续越久,经济增长越缓慢,在世界竞争中越处于劣势结论
几乎所有的时间序列研究、国家之间的截面比较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与出口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当然,简单的两变量关系并不能正面谁是因,谁是果
更多的人赞成经济增长与出口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循环、相互促进的关系
1.2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贸易条件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社会成本高昂
1.2.1 贸易条件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中心 —— 外围理论
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
贸易条件恶化
国际收支恶化
不同的声音中心 —— 外围理论
普雷维什提出
世界经济的中心
世界经济的外围
中心与外围的分工及国际贸易格局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
部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构成及主要出口品国家 初级产品份额 制成品份额 主要出口产品埃塞俄比亚 96% 4% 咖啡、茶、毛皮尼加拉瓜 93% 7% 咖啡及替代品、肉类、棉花玻利维亚 81% 19% 天然气、基本金属矿、锡布隆迪 70% 30% 咖啡及替代品、茶危地马拉 70% 30% 咖啡、糖及蜜、水果及坚果埃及 67% 33% 石油、矿物燃料、纺织品哥斯达黎加 67% 33% 蔬菜水果、咖啡哥伦比亚 60% 40% 咖啡、石油、煤中非 56% 44% 珍珠、宝石、咖啡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
根据,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虽然部分亚洲国家,如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出口品正向制成品转移,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品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原因
统计验证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技术差异引发的价格差异 *
初级产品替代品的开发和利用 *
生产的垄断程度差异 *
产品的收入弹性(食品 0.6,农产品原料
0.5) *
贸易条件恶化的统计验证
如果 1876- 1880年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价格比为 100,1936- 1938年比值为 64
1960- 1979年 20年,发展中国家(石油输出国除外)贸易条件下降 10个百分点,
而发达国家只下降 2个百分点,其中美、
日等国贸易条件还上升了
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加剧恶化,发达国家有所改善,见下表
1965- 1986年贸易条件的变化( %)
1965-
1973
1973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低收入国家 0.7 1.6 -0.9 -1.8 0.0 0.7 -0.8 -4.3
中等收入国家 0.6 2.5 -0.8 -2.0 -0.1 0.6 -1.0 -5.0
石油输出国 0.3 13.4 19.5 -5.4 -6.6 1.3 -1.3 -56.2
发达国家 -1.0 -3.0 -1.8 3.0 0.1 0.3 1.0 8.3
国际收支恶化( 1)
贸易条件恶化将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普雷维什的例子:
中心与外围国家经济增长率同为 3%,制成品需求收入弹性 1.3,初级产品 0.8
如果中心向外围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外围则反之,则有下列的结果国际收支恶化( 2)
假设进出口的数量不变
中心的出口增长率为 3%× 1.3=3.9%
中心的进口增长率为 3%× 0.8=2.4%
外围的进口增长率为 3%× 1.3=3.9%
外围的出口增长率为 3%× 0.8=2.4%
中心发达国家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而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则会出口增长慢于进口增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不同的声音
1969年,威尔逊( T,Wilson)等提出考虑到出口数量的变化,应区分不同的贸易条件,即商品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
商品贸易条件就是普雷维什的贸易条件 *
而收入贸易条件是商品贸易条件与出口量变化的乘积,收入贸易条件可能会随商品贸易条件的恶化而改善 *
,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就指出 1970- 1980年,
巴基斯坦、泰国、加纳、秘鲁、孟加拉等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但出口收入反而增长了
1980s以后,发展中国家商品贸易条件与贸易条件都有所下降
1.2.2 社会成本高昂
就个别企业而言,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或比较成本优势专门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是有利的,但大量企业的这种行为将使一些发展中国家集中于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生产
这种生产格局社会成本高昂: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产业联系很少;如为外国资本控制不利于国内资本形成和投资 *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现状
大的背景
发展迅速
发展速度不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警惕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
2.1 大的背景
布雷顿森林会议及 GATT的诞生
此后,国际贸易自由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关税从 1947年的 40%下降到 1994年的
4%
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 *
1980s中期开始,随着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实施,
WTO的筹备及运作,国际贸易在此提速( 1985
- 1990平均 4.5%,1990- 2000平均 6%而同期世界经济增长平均只有 2.8%)
2.2 发展迅速
出口增长率持续上升,1973- 1982年均 0.2%,
1983- 1986年均 4.7%,1987- 1990年均 5.7%,
1990- 2000年均 9%
从 1986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商品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00年达到 30%,为 50
年来最高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成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逐步上升,从 1990年的 17%上升到 2000年的
27%,不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2.3 各国增长速度不一
长期以来,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一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根据 WTO统计,2000年世界前 20名出口国家和地区中有 12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亚洲,如中国、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
马来西亚、沙特、泰国、印尼、印度等
非洲、东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缓慢,
甚至为负增长,见下表 IMF的统计数字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率( %)
地区 1973- 1982 1983- 1986 1987- 1990
所有发展中国家 0.2 4.7 5.7
非洲 - 2.4 4.4 2.3
亚洲 9.2 10.5 11.8
欧洲 4.3 5.1 - 4.2
中东 - 5.1 - 1.1 5.4
西半球 1.9 2.6 7.2
非洲西撒哈拉 - 1.0 1.7 1.0
亚洲四小龙 13.3 13.4 11.4
2.4 与发达国家整体仍有差距
绝对量:发达国家仍占据世界商品贸易总量的大部分,即便是 2000年,发达国家也还占 70%
增长速度:不包括中国和印度,低收入国家出口增长自 1980年以来年均 2%,中等收入国家
4%,而发达国家超过 5%
产品结构:即便是 2000年,发达国家仍占制成品出口总量的 77%,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收入的
90%以上。同时,在初级产品(如粮食、石油、
矿产等)供给方面,发达国家也占 50%,只是发展中国家比重较高而已( 60%以上)
2.5 警惕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
虽然关税下降,但 NTB上升
原因
后果
2.5.1 虽然关税下降,但 NTB上升
1980s以来,非关税壁垒( Non-tariff
barriers)在逐年上升
包括:补偿性关税、反倾销( Anti-
dumping)、进出口许可证、配额
( Quotas)、自动出口限额( Voluntary
export quotas)、没有科学依据的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标准、过于复杂的环境、安全、健康限制、过于复杂的海关程序、
进出口的国家垄断、外汇管制、国内税等 *
2.5.2 原因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减速或遭遇经济衰退,
进口需求下降,国内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工人失业上升引起国内矛盾激化
囚徒的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惩罚性或报复性条款加大了贸易战的可能 *
利益集团的作用囚徒的困境( 1)
A 招 A不招
B

B
不招
(- 5,- 5) (- 10,0)
( 0,- 10) (- 1,- 1)
囚徒的困境( 2)
A国无关税 A国中等关税 A国高关税
B国
无关税
B国
中等关税
B国
高关税
( 100,100) ( 50,125) ( 30,80)
( 125,50) ( 70,70) ( 20,90)
( 80,30) ( 90,20) ( 40,40)
利益集团的作用
自由贸易虽然可能会使国家整体收益,
但国家内部还面临利益的分配问题
消费者会从中收益,但也会有利益集团从中受损 *
不同利益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不同,
越是集中的利益集团影响力越大 *
利益集团对贸易保护政策的压力 *
2.5.3 后果
不利于全球贸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从对外贸易中的收益将降低,贸易条件将恶化,国际收支失衡将严重,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经济、
金融等) *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
出口促进战略
出口替代向进口促进战略转移是总的趋势
3.1 进口替代战略
什么是进口替代 战略
理论依据
进口替代的两阶段
主要政策手段
有效保护 率
典型案例:巴西
3.1.1 什么是进口替代 战略
进口替代( Import substitution)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优先发展本国的工业,是一种典型的内向型的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于 1950- 1960s提出并首先在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家实施,随后,南亚、中东欧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到 1960s后期,进口替代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发展战略
3.1.2 理论依据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理论
普雷维什的“中心 —— 外围”理论
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理论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830s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F,List)提出
一国在制造业发展的初期必须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政策(高关税、补贴等),直到幼稚工业成熟为止 *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得到了“边干边学”理论的支持( 231页图 ABC线) *
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并提出可信的
( Credible)有限保护承诺( 231页图 AZ,AY
线) *
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理论
二元经济中农业有相当大的劳动力属于低效率或无效率,将这些劳动力转移出来加入其他产业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帕雷托改进
但城市工业要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政府就必须采取干预和保护政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替代进口品普雷维什的“中心 —— 外围”理论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将会恶化,并在经济上越来越依附于发达国家
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制成品的进口,
建立本国的工业体系,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改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理论
各产业之间都有前向或后向的联系
制造业前后向的联系效应很大 *
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措施,在制成品和中间产品产业实现进口替代,可以带动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
3.1.3 进口替代的两阶段
最终消费品进口替代
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进口替代最终消费品进口替代
通过高关税等措施限制甚至排斥进口品,建立和发展食品、服装、家电等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和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加工等产业,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原因一:这些产业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条件(技术简单、需求大、劳动密集等)
原因二:这些产业存在内在的和外在的外部性
(学习曲线、培训劳动力、培养企业家、技术扩散等)
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进口替代
当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即可以进入第二阶段
进口替代转向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冶炼、煤炭工业等,为全面工业化奠定基础
3.1.4 主要政策手段
关税 *
进口配额 *
外汇管制 *
汇率管制(控制和配给) *
对进口替代产业的国内优惠政策(利率、
税收、价格、补贴) *
关税和配额的福利分析关税和配额的福利分析
第 233页图
关税的福利损失分析 *
配额的福利损失分析 *
配额 a的分配问题 *
配额的拍卖制
3.1.5 关税有效保护率
什么是关税的名义和有效保护率
决定有效保护率的因素
有效保护率一般都会高于名义保护率
经济含义什么是关税的名义和有效保护率( 1)
科登最早指出关税也有一个结构的问题,
必须区分名义和有效关税保护率
名义保护率=(税后商品价格-税前商品价格) /税前商品价格
有效保护率是对增加值(产出价值-投入价值)的保护程度=(税后增加值-
税前增加值) /税前增加值什么是关税的名义和有效保护率( 2)
举例:家电税前价格 10万,关税率 10%,
无关税生产该家电需 8万的中间产品,中间产品进口关税 5%
名义保护率=( 11- 10) /10= 10%
有效保护率= [10× ( 1+ 10%)- 8× ( 1
+ 5%)-( 10- 8) ]/( 10- 8)= 30%
决定有效保护率的因素
产品关税率
中间产品的关税率
增加值对总产值的比率
制成品关税越高,中间产品关税越低,
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率越高,有效保护率就越高有效保护率一般都会高于名义保护率
利特尔( Little,1970)等的研究表明,对工业制成品的平均有效保护率,阿根廷为 162%,巴西是 116%,巴基斯坦是 271%,印度为 313%
格里纳韦( Greenaway,1989)的研究发现
1980sLDCs有效保护率仍很高,乌拉圭 387%,
巴基斯坦 356%,印度 67%,泰国 27%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s以后,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名义保护率只有 4%,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有效保护率为 30%
经济含义
发展中国家对所有进口品一致性削减关税率是不明智的。应调整关税结构,削减初级产品、中间产品、资本品的进口关税,调高制成品的进口关税,提高有效保护率
3.1.6 典型案例:巴西
1940s开始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
1940s- 1960s中期为第一阶段:严格的进口限制、外汇拍卖和国家配置、高关税、通过许可证体系给予资本品和农业机械进口优先
1949- 1964年,进口替代带来制造业 25%的需求增长,制造业产品进口部分从 1949年的 14%
下降到 1964年的 6%
1970s进入第二阶段,资本品进口开始限制,
对资本品的进口优惠开始撤销
3.2 出口促进战略
历史背景
主要意图
出口促进战略的两阶段
主要政策手段
典型案例:韩国
3.2.1 历史背景
1950s-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前是国际贸易环境最为有利的时期,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和需求也随之增长,同时发达国家普遍奉行贸易自由主义政策,且需求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相适应,由此给发展中国带来了极好的出口扩张机会
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内部市场比较狭小)抓住机遇,采取了出口促进战略,增加出口至市场水平之上
3.2.2 主要意图
利用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带动整个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工业化
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改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
维持和扩大与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联系,引进资本和技术
使企业家超越国内市场的约束,通过国内和国际双重压力,提高效率,促进创新
3.2.3 出口促进战略的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食品、纺织、服装等;起步比较容易,要素充裕,有一定的国际需求) *
第二阶段: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并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
(机械、电子、石化;汽车、信息) *
出口促进的两阶段是相继的产业升级的过程 *
3.2.4 主要政策手段
关税(投入品低关税)
进口配额(放松)
优惠政策(税收、补贴、关税返还、信贷、出口担保、出口奖励等)
汇率政策(本币贬值)
3.2.5 典型案例:韩国
韩国的出口促进战略取得骄人业绩( 1962-
1971GDP年均增长 9%,1972- 1979年均增长
10%,同期出口年均增长 40%和 28%)
相关政策包括:给予出口企业种种优惠、对出口目标每日监测、奖励先进、惩罚后进、支持大型财团等 *
韩国的出口促进战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升级:
1960s水泥、石油和石油化工,1960s- 1970s钢铁、石化,1970s造船、耐用消费品、化工,
1980s电子,1990s 信息产业
3.2 出口替代向进口促进战略转移是总的趋势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 1970s末开始遭遇困难
实施出口促进战略的国家的成功榜样
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战略的相继行
3.2.1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
1970s末开始遭遇困难
进口替代战略加剧了这些国家在国际收支和外债方面的困难和危机
原因:
高保护率导致低效率(学习曲线、利益集团) *
不利于发展出口 *
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
加剧社会不均衡 *
产业带动作用也不大(中间产品靠进口) *
3.2.2 实施出口促进战略的国家的成功榜样
日本、中国、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等实施出口促进战略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成效也给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2.3 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战略的相继性
在经济起飞阶段,为保护幼稚产业,实行进口替代是必要的。事实上,日本等国家 1940s-
1950s实施的进口替代战略为以后出口促进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但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到一定的阶段,积累了相当的生产能力,就必须相机实施出口促进战略,
以本国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出口,进入竞争,
带动经济增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促进已成为大势所趋。从 1970s末开始,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战略调整,
先是拉丁美洲,然后是非洲,1990s初最后一个大国 —— 印度也开始转向出口促进战略四、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所谓共同努力
争取贸易特惠
发展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
订立国际商品协定
设立区域自由贸易区
4.1 争取贸易特惠
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形成压力集团,促使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贸易特惠
最主要的压力集团是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 UNCTAD)成立于 1964年
1970年第 25届联大采纳国际贸发会议的决议,
18个发达国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的优于最惠国待遇的普惠制(在对其他国家进口关税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关税)
洛美协定
4.1.1 洛美协定
1975年欧共体(现欧盟)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 46个发展中国家(现 70
个)签署的“洛美协定”是最有意义的贸易特惠协定
允许上述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制成品和
90%的农产品自由进入欧洲市场
同时由欧共体提供保证金,以稳定可可、
咖啡、棉花、木材、茶叶、香蕉、铁矿石等 12种产品的价格和出口国的收益
4.2 发展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容易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等问题,为此,斯图亚特( M,Stewart)等提出应扩大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
为解决贸易支付问题,可以在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设立类似于 IMF特别提款权的货币,或通过贸易平衡和易货贸易来解决 *
4.3 订立国际商品协定
订立国际商品协定的目的:稳定初级产品价格,保证出口收入 *
国际商品协定方案
已经订立的国际商品协定国际商品协定方案
缓冲储备方案(类似于平粜)
限制产出或出口方案(类似于 OPEC)
价格补偿方案
收入补偿方案
价格卡特尔(类似于 OPEC)
已经订立的国际商品协定
1954年以来已经订立了糖、锡、橡胶、咖啡和可可五个国际商品协定,占当时发展中国家非石油出口的 35%
1985年,第 6次国际锡协定垮台,因为支持价格的补贴太大; 1983年,第 4次国际糖协定垮台,因为缺乏成员国的一致支持; 1988年,第
4次国际可可协定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中止;
1989年因生产国难以达成一致,第 4次国际咖啡协定中止
但目前只有国际橡胶协定还在继续实行 *
4.4 设立区域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内部低关税或无关税,实行自由贸易,但一致对外征收高关税
现有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有:东盟( ASEAN)、安第斯条约组织、
南方共同市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 ECOWAS)、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东盟( 1)
东南亚国家联盟(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成立于 1967年,最早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组成,现有成员国 10个(后加入文莱、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
东盟于 2003年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
AFTA)。目前 6个老成员国 — 文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都已将 90%以上的相互贸易商品的关税税率降至 5%以下; 4
个新成员国 — 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也在为削减关税作准备东盟( 2)
东盟 6个老成员国将在 2010年率先实行关税互免,到 2015年所有成员国将实现贸易自由化,
而到 2020年东盟将完全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到时东盟区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面积
450万平方公里,拥有过 5亿人口
2002年 11月 4日,朱镕基总理和东盟 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到 2010年建成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东盟 10个国家和中国,成为有着 11
个国家,18亿消费者的大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
1991年 3月 26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 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签署,亚松森条约,,宣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 Mercado
Común del Sur,MERCOSUR) 。该条约于当年 11月 29日正式生效
1995年 1月 1日南共市正式运行,关税联盟开始生效安第斯集团( Andean Group— AG)
1969年 5月 26日,玻利维亚、哥伦比亚、智利、
厄瓜多尔和秘鲁五国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签署
,安第斯区域一体化协定,,成立了卡塔赫纳协定委员会
1969年 10月 16日协定生效后,改称安第斯条约组织。 1973年 2月 13日委内瑞拉加入。 1976年
10月智利宣布退出,现有 5个成员国: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
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成员国之间平衡和协调地发展,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
南美洲自由贸易区启动
2004年 4月 3日,南美安第斯共同体国家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同南方共同市场国家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的代表,在阿根廷就建立南美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协议。由于安共体的其他两个成员国玻利维亚和秘鲁已经是南共市的联系国,至此,南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已经形成,并将于今年 7月 1日正式成立,
将包括 10个国家,即上述 9国和南方共同市场联系国智利,面积近 17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3.4亿,国内生产总值近 1.2万亿美元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
1975年 5月上述 15国首脑会议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举行,签署了,拉各斯条约,,宣布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 Economic Community of West African
States-ECWAS) 成立,总部设在拉各斯
佛得角于 1977年加入该组织,毛里塔尼亚于 1999年
12月退出该组织,使共同体成员国有 15个,包括贝宁、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几内亚、上沃尔特
(今布基纳法索)、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多哥、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比绍、佛得角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2)
该组织是非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总面积 5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 1/6;人口约占非洲总人口的
1/3
由于一些共同体国家战乱不止,因此该共同体在 强化西非维和机制 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 降低和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经济一体化 及 实现单一货币区等方面进展 缓慢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1)
其前身是 1980年成立的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
1992年 8月 17日,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成员国首脑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会议,签署了有关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简称南共体)的条约、
宣言和议定书,决定改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现包括 14个成员国家: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民主共和国、莱索托、马拉维、毛里求斯、莫桑比克、
纳米比 亚、南非、塞舌尔、斯威士兰、坦桑尼亚、
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贫民
(生活水平不足 1美元 /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被开发的市场之一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2)
该组织为促进南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而建立,希望通过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为成员国家提供优惠贸易措施,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区
1996年 8月 1日,SADC全体成员国完成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该协议于 2000年 9月 1日初步实施,于 2001
年 8月 1日正式开始在 11个成员国内操作(不包括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塞舌尔)。 由于南非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 SADC其它国家,因此协议的实施为南非带来的机遇和优势将十分有限,主要受益者还是除南非外的其它 SADC国家
该组织在 安哥拉和平进程 和 刚果(金)冲突 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维和作用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1)
1973年 7月巴巴多斯、圭亚那、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四国总理在查瓜拉马斯签订条约,
宣布建立新的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同年 8月 1日条约生效。 1974年原自由贸易协会的其他成员陆续加入,从而使新组织正式地取代了原加勒比自由贸易协会
目前该组织共有 13个成员国,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巴多斯、巴哈马联邦、伯利兹、多米尼加联邦、格林纳达、圭亚那、圣卢西亚、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了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以及蒙特塞拉特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1)
但随着成员国经济发展的不理想,共同体内经济协调、一体化的进程停滞下来,在财政、联合发展项目方面的合作几乎全部停止,成员国又恢复到各自执行自己的、经常是彼此互相冲突的政策
在贸易领域问题最严重,圭亚那、牙买加为弥补严重的外汇短缺,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1990s以来,共同体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建立地区统一市场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小结
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情况不一,最成功的是东盟( ASEAN)
其他组织则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政治及稳定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发挥了维和作用,区域内的一体化进程缓慢本章的重要概念( 1)
对外贸易的绝对利益与比较利益
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
中心 —— 外围
商品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
非关税壁垒
进口替代战略、出口促进战略本章的重要概念( 2)
关税名义有效保护率、关税有效保护率
普惠制
国际商品协定
区域自由贸易区本章的重要内容( 1)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有那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绝对利益与比较利益的区别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商品贸易条件为什么会恶化?
为什么目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
本章的重要内容( 2)
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促进战略各有哪两个阶段?
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可以采取哪些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