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主要内容
引言:为什么要研究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贫困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战略引言:为什么要研究收入分配问题
以前各章都是从国家整体角度研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本章研究分配问题
有两个因素促使我们研究分配问题:
“人人生而平等”的哲学和道德原则、
隧道效应(推论:一国的隧道效应低,
“先增长后分配”的战略就不太可能获得成功) *
研究分配与发展问题的库兹涅茨和阿马蒂亚森? 森先后获得 1971年和 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一、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收入分配的类型
收入分配不平等度量的原则
收入分配不平等度量的方法
1.1 收入分配的类型
短期分配与长期分配
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1.1.1 短期分配与长期分配
按不同的时间跨度区分
举例,A社会,$2000/月与 $3000/月,但人们只能选一种收入水平,终生不变
B社会,$1000/月与 $4000/月,但人们可以在两种工作之间变换
短期 A更平等,但长期 B更平等
因此,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应取长期分配,最好是累积的终生分配
1.1.2 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什么是功能分配
什么是规模分配
为什么要区分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什么是功能分配
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
土地 —— 租金
劳动 —— 工资
资本 —— 利润
按劳分配向按要素分配的转变什么是规模分配
个人或家庭得到的分配
规模分配取决于拥有生产要素的种类、
数量和价格(第 43页图)
为什么要区分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个人或家庭的收入由功能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布情况共同决定(每个环节都影响,43页图)
这种区分便于我们认识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如规模分配会通过影响产品需求进一步影响生产要素需求和功能分配;再比如,
劳动分布最广,因此功能分配有利于劳动时,
分配会更平等) *
对收入来源的理解会影响人们对收入的评价
(劳动收入与嗟来之食) *
1.2 收入分配不平等量度的原则
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平等很难( 23,30:
50与 22,22,56哪个更平等) *
原则一:匿名原则
原则二:人口原则
原则三:相对收入原则
原则四:累退原则
1.2.1 匿名原则
不关心具体某个人的收入
收入的互换对不平等程度的判别没有影响
收入分配总能排列成从最少到最多的序列
nyyy21
1.2.2 人口原则
人口总数与不平等程度无关
人口规模扩大或缩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变
前两个原则下,人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的柱状图 *
1.2.3 相对收入原则
一个国家所有人收入同时增加相同的倍数,或以不同的货币计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没有变化
重要的是收入的相对份额
转变的柱状图 *
1.2.4 累退原则(达尔顿原则)
达尔顿( Dalton) 1920年提出
A的收入不多于 B,A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 B,累退式收入分配
如果一个收入分配是由另一个分配经过一系列的累退式转移得到的,前者一定比后者更不平等
1.3 收入分配不平等度量的方法
收入范围系数
库兹涅茨比率
平均绝对差
变异系数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1.3.1 收入范围系数
收入范围系数反映的是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相对差距
缺点是没有考虑介于中间的人的分配状况,无法体现达尔顿原则
)(
1
1yyR m
1.3.2 库兹涅茨比率
全社会最富的 x%人口的收入与最穷的 y%
人口的收入的比率
与收入范围系数一样,也是一个比较粗略的指标
1.3.3 平均绝对差
反映了社会每个人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的差距的总水平
缺陷也是不能很好的反映达尔顿原则 *

j
m
j
j ynnM
1
1
1.3.4 变异系数
由于一个数字的平方比本身增加更快,
该方法赋予了距平均值较大的离差更大的权重
满足达尔顿原则,能体现不平等的变化

m
j
ij ynnC
1
2)(1?
1.3.5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
极端的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
洛伦兹曲线的交叉洛伦兹曲线
第 45页图
横轴是人口按收入从低到高的累计百分比
纵轴是收入按收入从低到高的累计百分比
曲线上的点说明一定比例的收入最低的人口其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极端的洛伦兹曲线
45度线,收入分配绝对平等
否则,洛伦兹曲线位于 45度线的下方
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离 45度线越远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
满足达尔顿原则的累退式转移使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洛伦兹曲线的交叉
同时涉及累退式和累进式的转移将出现洛伦兹曲线的交叉 *
此时将难以判断哪条曲线分配更平等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与 45度线所夹面积与等边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比值
数学计算公式是
越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现实中的基尼系数在 0.25-0.6之间,警戒线是 0.4
kj
m
k
kj
m
j
yynn
n
G
11
22
1
二、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倒 U假说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2.1 库兹涅茨倒 U假说
什么是库兹涅茨倒 U假说
库兹涅茨的推导
库兹涅茨的解释
纵向时间序列的检验
横截面数据的检验
2.1.1 什么是库兹涅茨倒 U假说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在经济增长初期恶化,在经济增长达到中等水平到达顶峰,
然后随经济进一步增长而下降,变动轨迹呈倒 U型,如下图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经济增长程度
2.1.2 库兹涅茨的推导
来自有限的统计数据
经济发展早期是引用了普鲁士的数据
经济发展后期是引用了美、英、德(萨克森地区)的数据
发展中期对比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据经济发展早期是引用了普鲁士的数据
1854- 1875年,最富裕的 5%的人口收入份额由 21%上升到 25%,而较贫穷的 90%
的人口收入份额由 75%下降到 65%
经济发展后期是引用了美、英、
德(萨克森地区)的数据
在考察期内,富裕阶层的收入份额下降,
而贫穷阶层的收入份额上升发展中期对比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据
度量指标是库兹涅茨比率:最富的 20%
的人口的收入份额 /最穷的 60%的人口的收入份额
发达国家:美国 1.29,英国 1.25
发展中国家:印度 1.96,斯里兰卡 1.67,
波多黎各 2.33
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高于发达国家,出现拐点
2.1.3 库兹涅茨的解释
不平等加剧因素:储蓄、工业化与城市化 *
不平等抑制因素:法律和政策力量(如累进税、转移支付等)、人口变动、产业结构变动 *
经济发展前期主要是加剧因素起作用,
而后期主要是抑制因素起作用
2.1.4 纵向时间序列的检验
受数据限制,难度较大
林德特和威廉姆森( 1985)的研究:英国、美国等工业化时期的确不平等加剧,
但工业化以后,不平等的情况好转
但有的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拉丁美洲符合倒 U型曲线,但印度、中国台湾呈 U型关系
2.1.5 横截面数据的检验
以弥补时间序列数据不足的缺陷
基本假设
研究结果
质疑基本假设
所有国家的发展路径相同,发达国家的现在是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中国家的现在是发达国家的过去
只是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因此可以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来代替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数据研究结果
第 47页
阿德尔曼( Adelman)、泡克特
( Paukert)、阿鲁瓦利亚( Ahluwalia)
等的研究证实了倒U的结论质疑
假设前提是否合理?
国家和地区间的结构性差异是否会使人们产生错觉,即拉丁效应(倒 U处在中间一段,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数据,国家多,数据较全。但拉丁美洲分配历史上就一直不平等,政府对分配不均也不敏感)
戴宁格和斯奎尔( 1996)的研究加入国家虚拟变量,倒 U关系就不明显了,说明国家间的结构性差异可能给人们带来了倒 U关系的假象
2.2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若干中间因素实现
收入分配、储蓄与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2.2.1 收入分配、储蓄与经济增长
如果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利于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
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政府就不应该干预,反之则反之
边际储蓄率呈倒 U型 *
政策含义:在极度贫穷的国家,不能采取再分配政策,而在中等收入国家应采取再分配政策(发展而不是剥削中产阶级) *
但高度的不平等会加大再分配的政治压力,导致政府可能重新分配现有财富(虽然难度较大),或对财富增量实施再分配,结果都可能降低储蓄率和投资率 *
2.2.2 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扩散效应( Spillover effect)
现实中的一些情况支持以上的观点扩散效应
在低收入水平阶段,一些部门率先增长,
收入差距拉大;但最终,这些部门的增长会扩散到整个经济,产生外溢,使收入分配得到改善现实支持
技术进步开始只对少数工业部门有利,
只对掌握金融资源和企业家才能的人和部分技术工人有利,二元结构中只有部分人先进入现代部门
但随着更多的人进入现代部门,劳动力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主导产业发生变化,需求提高,扩散效应最终将产生
2.2.3 收入分配、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
滴流效应( Trickle-down effect) *
英国的情况
美国的情况 1
美国的情况 2
滴流效应
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的阶段,对穷人所能提供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的需求会上升,使这些要素的价格上涨,改善穷人的收入,从而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
但滴流效应能否出现取决于需求结构能否真正发生变化英国的情况
经济增长,对奢侈品需求上升
但奢侈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由高技术小规模的生产提供(如劳斯莱斯),
滴流效应就不会出现美国的情况 1
经济增长,对奢侈品需求上升
但奢侈品是大众化的制造业产品(如福特汽车),大规模生产导致就业上升,
工人工资上升
于是中产阶级不断扩大,滴流效应出现美国的情况 2
美国在大萧条和两次大战时期主要以政府支出拉动经济增长
政府支出雇佣了大量劳动力,包括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
那些时期,美国的收入分配平等程度提高
2.2.4 收入分配、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
如果穷人能方便的获得资金,办企业、
受教育、投资等就可以改善收入
但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贷款要求抵押,
这成为穷人进入资本生产的障碍
这种不平等会进一步加剧不平等:穷人只能留在劳动力市场,造成供大于求,
工资下降,而富人因劳动力成本下降利润提高
不平等此时会自我强化,无法自我纠正
2.2.5 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穷人一方面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受教育有限,这都使人力资本无法提高,将强化分配不平等三、贫困问题
贫困的概念
贫困的衡量指标
贫困产生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贫困的功能性影响
3.1 贫困的概念
贫困线
确定贫困线需要考虑的问题
3.1.1 贫困线
在特定的社会、特定时间的最低的、
“可接受”的经济参与水平
在贫困线以下的就是贫困人口
3.1.2 确定贫困线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支出还是分项支出(后者如食品,长期来看,
总支出较合适,代表了消费的能力) *
绝对值还是相对值 *
短期还是长期(长期为主) *
家庭还是个人(一般是家庭人均消费能力,但也可能忽视家庭内部的不平等) *
直接需要还是收入(一般是收入,如美国贫困线是基本食物的最低花费 × 3;印度是满足最低卡路里的消费的支出水平) *
3.2 贫困的衡量指标
贫困人口数
贫困人口比率
贫困差距比率
收入差距比率
森的指标
3.2.1 贫困人口数
Head count,HC
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
3.2.2 贫困人口比率
Head-count ratio,HCR
HCR= HC/n
缺陷:反映范围,但不能反映程度
3.2.3 贫困差距比率
Poverty gap ratio,PGR
反映贫困差距与社会总收入水平间的比率
缺陷:社会分配高度不平等的情况下,
PGR可能会较小,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mn
yp
P G R
py ii
)(
3.2.4 收入差距比率
Income gap ratio,IGR
可以精确的度量贫困的程度,但不能反映范围
HCp
yp
I G R py
i
i
)(
3.2.5 森的指标
P= H[I+( 1- I) G]
I是收入差距比率,H是贫困人数,G是贫困人口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
这个指标比较全面
3.3 贫困产生的原因
政策因素(如偏重城市的政策、价格剪刀差、资本密集型工业化等) *
环境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的过度增长等)
*
文化 /制度因素(种族、性别歧视等) *
政治因素(动荡、贫困者由于无法支付游说成本导致丧失发言权) *
国际因素(贸易条件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债务危机等) *
3.4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贫困人口数
贫困人口的一些特征
3.4.1 贫困人口数
世界银行 2001年贫困线是人均 375美元 /年,
赤贫线是人均 275美元 /年
1985年和 1990年 HC,HCR和 PGR见下表
1990年全世界有 10亿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从趋势上看,除了经济增长较快的东亚以外,其他发展中国家贫困情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85 1990
赤贫 贫困 贫困
HC(m) HCR PGR HC HCR PGR HC HCR
撒哈拉以南非洲
120 30 4.0 184 48 11.0 126 48
东亚 120 9 0.4 182 13 1.0 169 11
南亚 300 29 3.0 532 52 10.0 562 49
东欧 3 4 0.2 5 7 0.5 5.0 7
中东部 /北部非洲
40 21 1.0 60 31 2.0 73 33
拉丁美洲 /
加勒比海
50 12 1.0 87 22 1.0 108 26
全部 633 18 1 1051 31 3.0 1133 30
3.4.2 贫困人口的一些特征
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往往规模较大
农村的贫困明显显著于城市
贫困与生产性资产的缺乏密切相关
贫困人口营养不良情况很普遍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往往规模较大
巴西 22%的家庭人口超过 6.7个,在其中一半在贫困线以下
马来西亚,贫困率从一人家庭的 24%增加到 10人以上家庭的 46%
当然,家庭规模不但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人口生产的微观经济分析) *
农村的贫困明显显著于城市国家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农村贫困人口占贫困总人口比重农村婴儿死亡率城市婴儿死亡率农村可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比重城市可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比重肯尼亚 80 96 59 57 21 61
加纳 65 80 87 67 39 93
印度 77 79 105 57 50 76
印尼 73 79 74 57 36 43
危地马拉 59 66 85 65 26 89
巴拿马 50 59 28 22 63 100
贫困与生产性资产的缺乏密切相关
在非洲,穷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在南亚,大部分穷人是无地劳工
在城市,大部分穷人在非正规部门就业
穷人的人力资本也很低贫困人口营养不良情况很普遍
肌肉萎缩、发育不良、易感染疾病、认知能力较弱等
3.5 贫困的功能性影响
影响穷人进入信贷市场的能力(偿债能力及抵押等)
影响穷人进入保险市场的能力
影响穷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体力及其他人力资本)
导致贫困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分配(救生艇伦理、寡妇的死亡率)
Rahman( 1992)的研究
孟加拉国农村寡妇的中年死亡率
平均死亡率( 5.29%)高于有丈夫的妇女的死亡率( 1.87%)
其中持家者死亡率是 3.75%,最低
家中由儿子作主的死亡率是 5.37%
既不持家、家中也无儿子作主的死亡率是
7.59%,最高
按照救生艇伦理,她们在家庭分配中最先被牺牲四、收入分配战略
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先分配后增长战略
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
4.1 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主要思想
理论依据
制约因素
4.1.1 主要思想
是早期 1950s,1960s时期的主要分配战略
先发展经济,收入分配上政府不干预;
等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再干预收入分配
4.1.2 理论依据
在假定储蓄为收入的增函数的情况下,
资本集中于富人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最终会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
(滴流效应与扩散效应)
只有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干预收入分配才有物质基础(转移支付的实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
4.1.3 制约因素
不一定储蓄与收入正相关(消费早熟) *
储蓄也不一定带来生产性投资(非生产性活动、资本外逃) *
如果缺乏互补性的生产要素(如管理、
技术、人力资本等),投资也难以拉动经济增长 *
巨大的收入差距和大范围贫困本身就不利于经济增长(隧道效应、人力资本耗竭、需求不足导致投资引诱不足等) *
4.2 先分配后增长战略
案例
理论研究
制约因素
4.2.1 案例
韩国、台湾、前计划经济国家,主要做法包括:
土地改革(没收再分配)
企业国有化
普及义务教育(实质是平均化人力资本)
4.2.2 理论依据
收入均等比收入高度不平等更有利于储蓄
低收入阶层收入提高有利于市场需求扩大,投资引诱加大,促进经济增长
收入平等有利于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基础(起点公平,优于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4.2.3 制约因素
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是非和平时期)才会发生 *
和平稳定时期很难采取这种战略(印尼)
4.3 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
主要思想
政策含义
制约因素
4.3.1 主要思想
钱纳里等人 1974年首先提出
将分配目标有机的结合到增长目标之中
修正增长目标
赋予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更高的权重
(如 n=5,g1=0.4,g2=g3=0.2,g4=g5=0.1,
这样最低收入组收入增长 10%与高收入组收入增长 40%等同)
由此,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促进低收入阶层收入更快地增长
nn gwgwgwG2211
4.3.2 政策含义
经济增长增量中更多的份额分配给低收入阶层,包括:
干预要素价格(如以工代赈、政府购买社工等工作支持再就业等,鼓励使用非熟练劳动力)
对创业提供信贷担保等支持
累进税与转移支付
教育与培训,丰富人力资本
4.3.3 制约因素
财政能力制约本章的重要概念( 1)
隧道效应
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匿名原则、人口原则、相对收入原则、
累退原则(达尔顿原则)
收入范围系数、库兹涅茨比率、平均绝对差、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库兹涅茨倒 U假说本章的重要概念( 2)
贫困线
贫困人口数、贫困人口比率、贫困差距比率、收入差距比率、森的贫困指标
扩散效应
滴流效应本章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区分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收入分配不平等量度有哪些原则
收入分配是如何通过影响储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本等影响经济增长的
贫困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有哪几种主要的分配战略,理论依据和制约因素各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