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主讲:徐奇友东北农业大学第四章 蛋白质的营养第一节 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一、蛋白质的组成结构二、蛋白质的性质和分类三、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一、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二、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三节 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第一节 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
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
蛋白质的性质和分类
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一、蛋白质的组成
(一)组成蛋白质的元素
蛋白质主要组成元素:碳、氢、氧、氮,还含有硫,少数含有磷、铁、铜和碘等元素。
C,50.0%~55.0% H,6.5%~7.3%
O,21.5%~23.5% N,15.5%~18.0%
S,0.3%~2.5% P,0.0%~1.5%
Fe,0 ~ 0.4%
一、蛋白质的组成
(一)组成蛋白质的元素
蛋白质含氮量按 16%计算,变动幅度
15.0%~19.5%。
几种饲料特定蛋白质换算系数玉米、荞麦 6.0 豆制品 6.0
小麦 5.7 油饼、坚果 5.3
豌豆 5.85 乳及乳制品 6.38
菜豆 6.17 蛋 6.68
一、蛋白质的组成
(二)氨基酸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营养即氨基酸营养。
由于氨基酸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的变化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 。
一、蛋白质的组成
(二)氨基酸
氨基酸的通式可表示为是由羧酸分子中
α -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氨基取代,
由于其分子中既含有氨基( -NH2),又含有羧基( -COOH),故名氨基酸。
氨基酸两种构型,D型和 L型。
一、蛋白质的组成
(二)氨基酸一、蛋白质的组成
(二)氨基酸通常根据氨基酸所含有机基团( R侧链)
的种类以及氨基、羧基的数目,按酸碱性进行分类,分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 。
一、蛋白质的组成
(二)氨基酸
S -CH 2 CH(NH 2)CO O H
S -CH 2 CH(NH 2)CO O H
H C
H C
CH
C
C
HC
C H
C - C H 2 C H ( N H 2 ) C O O H
H 2 C
H 2 C
NH
CH-CO O H
CH 2
HO -HC
H 2 C N
H
CH-CO O H
CH 2
C - C H 2 - C H ( N H 2 ) C O O HH C
N
CH
N H
1.中性氨基酸
a.脂肪族氨基酸甘氨酸 Gly CH2( NH2) COOH
丙氨酸 Ala CH3CH( NH2) COOH
丝氨酸 Ser HOCH2CH( NH2) COOH
苏氨酸 Thr CH3CH( OH) CH( NH2) COOH
缬氨酸 Val ( CH3) 2CH·CH( NH2) COOH
亮氨酸 Leu ( CH3) 2CH·CH2·CH( NH2) COOH
异亮氨酸 Ile CH3CH2CH( CH3) CH( NH2) COOH
(二)氨基酸一、蛋白质的组成
b.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 Phe C6H5·CH2·CH( NH2) COOH
酪氨酸 Tyr P-HO·C6H4·CH2·CH( NH2) COOH
c.含硫氨基酸胱氨酸 Cys
半胱氨酸蛋氨酸 Met CH3·S·CH2·CH2·CH( NH2) COOH
(二)氨基酸一、蛋白质的组成
d.杂环状氨基酸色氨酸 Trp
脯氨酸 Pro
羟脯氨酸
2.酸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 Asp HOOC·CH2·CH( NH2) COOH
谷氨酸 Glu HOOC·CH2·CH2·CH( NH2) COOH
(二)氨基酸一、蛋白质的组成
3.碱性氨基酸赖氨酸 Lys NH2( CH2) 4·CH( NH2) COOH
精氨酸 Arg NH2·C( NH) NH·( CH2) 3·CH( NH2) COOH
瓜氨酸 NH2·CO·NH·( CH2) 3CH( NH2) COOH
组氨酸 His
二、蛋白质的性质
(一)蛋白质的性质
具有两性,等电点易生成沉淀,可作为缓冲剂,
维持蛋白质溶液形成渗透压。
蛋白质的变性即在紫外线、加热煮沸及用强酸、
强碱、重金属盐或有机溶剂处理蛋白质时,可使其若干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的现象。
具有胶体性质,在水中呈胶体溶液。
二、蛋白质的组成
(二)蛋白质的分类
纤维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角蛋白。
球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组蛋白、
鱼蛋白 。
结合蛋白,核蛋白、磷蛋白、金属蛋白、脂蛋白、色蛋白、及糖蛋白。
三、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份
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可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一、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一)消化吸收
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分泌的各种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水解作用而实现的。
一、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一)消化吸收一、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一)消化吸收
氨基酸吸收主要在小肠上 2/3的部位进行 。
小肠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功能单位即其粘膜表面分布的许多绒毛 。
小肠的不同部位对氨基酸的吸收程度不同,大量的氨基酸是在十二指肠被吸收的,随着食糜沿肠道进一步移动,氨基酸的吸收程度亦随之降低 。
分子量 200左右简单的肽可吸收,超过 1000不能吸收 。
被吸收的氨基酸主要是经门脉到肝脏。
一、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二)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动物因素不同种类动物因各自消化生理特点,蛋白质消化吸收有差异;随年龄增加,动物消化功能不断完善,消化率则相应提高。
一、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二)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饲粮因素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饲粮的蛋白质水平、
饲粮中的纤维成分、
氨基酸之间的竞争与拮抗作用热损害:美拉德反应饲料的加工调制,饲料加工调制的方法很多,
有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方法。
二、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吸收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
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分解过程是一种酶解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微生物(细菌和纤毛原虫)蛋白水解酶来完成。它们产生的蛋白水解酶包括蛋白酶和肽酶两类。
蛋白质经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成肽和氨基酸,
其中多数氨基酸又进一步降解为有机酸、氨和二氧化碳。
二、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吸收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
瘤胃中的氮素循环 。
通过瘤胃而未经微生物消化分解的蛋白质通常称之为过 瘤胃蛋白。
二、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吸收瘤胃降解生成的肽,除部分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外,也可直接通过瘤胃壁或瓣胃壁吸收,尤其是分子量小的二肽、三肽 。
2、在真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蛋白质在真胃和小肠的消化过程,基本上与单胃动物相类似,是由胃肠道分泌的各种蛋白酶和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而后被吸收。
3、盲肠和大肠,几乎完全不被吸收。
二、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吸收
3、微生物蛋白质的产量和质量
瘤胃内 80%微生物可利用氨,其中 26%仅能利用氨,55%可利用氨和氨基酸。
瘤胃微生物能合成足以维持正常生长和一定产奶量的的蛋白质,但前提是氮源和可发酵有机物比例适当,数量充足。
瘤胃微生物可提供必需氨基酸,其蛋白质消化率较高。
二、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二)影响反刍动物对含氮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因素
1、饲粮组成及降解速率
饲粮中含氮组分的降解速率。
饲粮中以碳水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碳架的同步供给情况。
饲料被微生物侵袭的表面积大小、物质密度、
蛋白质化学性质及其它物质的保护。
二、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二)影响反刍动物对含氮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因素
2、蛋白质的热损害
人造木质素:饲料中蛋白质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与碳水化合物中的半纤维素结合生成聚合物的反应,
该反应生成的聚合物含有 11%的氮,类似于木质素,
完全不能被宿主或瘤胃微生物消化。因此,这种聚合物也称为,人造木质素,( artifact lignin) 。
人造木质素产生的条件:最适环境是 70%的相对湿度和 60℃ 的温度,时间越长,则情况越严重。
第三节 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
一般代谢
蛋白质代谢的动态平衡一、一般代谢
(一)氨基酸的代谢氨基酸的来源有三方面:
一是饲粮的蛋白质在胃肠道消化、吸收,
经循环而来(称为外源性氨基酸);
二是由组织蛋白质经肽键水解释放的氨基酸,进入循环系统与从饲粮中来的氨基酸混合在一起转运而来;
三是经组织利用糖等非蛋白物质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
一、一般代谢
(一)氨基酸的代谢氨基酸的主要去路也有三:
一是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供机体组织更新、
生长,及形成产品的需要;
二是可作为合成各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原料;
三含氮部分如氨在肝脏中形成代谢废物尿素或尿酸排出体外,无氮部分则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或者转化为脂肪和糖作为能量贮备。
一、一般代谢
(一)氨基酸的代谢
1、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主要有转氨基、脱氨基及脱羧基反应。
参与转氨基主要酶:谷氨酸转氨酶、酮戊二酸转氨酶、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
参与脱氨基主要酶,L-谷氨酸脱氢酶。
反应产物:酮酸、氨、胺化物和非必需氨基酸。
一、一般代谢
(一)氨基酸的代谢
2、氨基酸的合成代谢
а -酮酸氨基化生成
其他非必需氨基酸转化生成丝氨酸 甘氨酸
必需氨基酸转化生成酪氨酸苯丙氨酸一、一般代谢
(二)蛋白质的合成
场所:核糖体
基本原料:氨基酸
能量提供,ATP和 GTP
蛋白质合成过程:以携带细胞核 DNA遗传信息
m RNA模板,以 t RNA为运载工具,在核糖体内按 m RNA特定核苷酸序列将氨基酸连接成多肽。
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受多种因素调控。
二、蛋白质代谢的动态平衡
机体蛋白质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体蛋白质沉积是其合成和降解的结果。
不同组织蛋白更新速度不同。
老组织更新,更新的组织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然后又重新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二、蛋白质代谢的动态平衡
蛋白质周转受年龄影响,其合成与分解受激素的调控。
第四节 蛋白质、氨基酸的质量与利用
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一、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一)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1、必需氨基酸即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对成年动物,必需氨基酸有 8种,赖氨酸、
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生长家畜还有 精氨酸和组氨酸雏鸡还有 甘氨酸一、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一)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条件性必需氨基酸一、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一)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2、半必需氨基酸即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
胱氨酸、半胱氨酸
3、条件氨基酸则指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蛋氨酸苯丙氨酸 酪氨酸甘氨酸 丝氨酸一、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二)非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
一、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三)限制性氨基酸
即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低的氨基酸。由于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其它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
用禾谷类及其它植物性饲料,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猪为 赖氨酸,家禽为 蛋氨酸 。
一、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三)限制性氨基酸
限制性氨基酸则可根据氨基酸化学评分加以确认。氨基酸化学评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一、必需、非必需及限制性氨基酸
(三)限制性氨基酸二、饲粮氨基酸的平衡
(一)饲粮氨基酸含量的表示法
1、氨基酸占饲粮的百分比 即整个饲粮中各种氨基酸占饲粮风干物质的百分比。
如 Lys 0.85%
2、氨基酸占粗蛋白质的百分比 即饲粮中各氨基酸含量占饲粮粗蛋白质的百分比。
二、饲粮氨基酸的平衡
(二)氨基酸的缺乏
一般是指在低蛋白质饲粮情况下,
可能有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
二、饲粮氨基酸的平衡
(三)氨基酸的不平衡
氨基酸的不平衡即饲粮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氨基酸的比例不一致 。
二、饲粮氨基酸的平衡
(四)氨基酸的互补
氨基酸的互补是指在饲粮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的不同,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蛋白质配合,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氨基酸的缺陷,使饲粮氨基酸比例达到较理想状态。
二、饲粮氨基酸的平衡
(五)氨基酸的拮抗
氨基酸的拮抗即某些氨基酸在过量的情况下,
有可能在肠道和肾小管吸收时与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产生竞争,增加机体对这种氨基酸的需要。
赖氨酸 精氨酸缬氨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 色氨酸二、饲粮氨基酸的平衡
(六)氨基酸中毒
氨基酸中毒即在使用合成氨基酸大大过量时才发生,而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存在氨基酸中毒。
二、饲粮氨基酸的平衡饲粮必需氨基酸不足生长鸡的影响
所谓氨基酸平衡,是指日粮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和相互间比例与动物维持、生长、繁殖或泌乳的需要量相符合。
饲粮必需氨基酸不足或比例不当,严重影响动物对蛋白质利用、生长速度和生产成绩(如表)。
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可降低粗蛋白质水平、改善饲粮蛋白品质、提高其利用率,减少氮排泄。
三、理想蛋白质
(一)理想蛋白质的概念
理想蛋白质,即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 100%。
理想蛋白质实质:
评定饲料蛋白质质量的标准用于动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三、理想蛋白质
(二)理想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模式
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模式 (见下表 )
三、理想蛋白质
(二)理想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模式
回肠真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
四、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一)粗蛋白质 (CP)
粗蛋白是使用较早的蛋白质质量评定指标,但仅能反应饲料或饲粮总含氮物的多少。
四、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二)可消化粗蛋白质 (DCP)
概念:它是由其粗蛋白质含量乘以粗蛋白消化率而得。
同种动物对不同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不同,不同动物对同一饲料蛋白质消化率也不同。
该方法可粗略地反映饲料蛋白质的质量。
四、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三)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BV)
概念 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即: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好。
(如表)
四、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八)可消化、可利用和有效氨基酸
可消化氨基酸 即食入的饲料蛋白质经消化后被吸收的氨基酸。
可利用氨基酸 即食入蛋白质中能够被动物消化吸收并可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
有效氨基酸 即有时是对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的总称,有时却特指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有效赖氨酸,
或用生物法测定的饲料中的可利用氨基酸。
四、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九)反刍动物蛋白质质量评定体系
新体系把反刍动物蛋白质的需要分为瘤胃微生物需要 和 宿主需要 。
英国,瘤胃降解蛋白和非降解蛋白
现行的评定体系核心都是测定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
饲粮蛋白质降解率的计算公式为:
四、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九)反刍动物蛋白质质量评定体系
测定降解率方法主要有体内法和体外法。
体内法又分为 十二指肠瘘管术结合同位素标记测定法 和 瘤胃造瘘术结合尼龙袋培养法 。
体外法则是在体外人工模拟瘤胃条件下测定其降解率 。
五、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目前,蛋白质饲料既短缺又昂贵,在广开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同时,必须采用各种措施,合理利用有限的蛋白质资源,提高饲料蛋白质的转化效率。
1 配合日粮时饲料应多样化饲料种类不同,蛋白质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也不同。多种饲料搭配,
能起到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改善饲料中氨基酸的平衡,提高蛋白质的转化效率。
五、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
2 补饲氨基酸添加剂向饲料中直接添加所缺少的限制性氨基酸,
力求氨基酸的平衡。据报道,猪、鸡饲料中添加 1kg蛋氨酸,其饲喂效果相当于增喂
50kg鱼粉。
五、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
3,合理的供给蛋白质营养参照饲养标准,均衡的供给氨基酸平衡的蛋白质营养,则合成的蛋白质产品蛋白质的数量就多,饲料蛋白质转化的效率就高。
采用有效氨基酸指标平衡日粮更能满足动物的需要。
五、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五、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
4 日粮中蛋白质与能量要有适当比例正常情况下,被吸收的蛋白质的
70%~80%被动物合成体组织或产品,
20%~30%分解供能。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足时会加大蛋白质供能部分,使蛋白质转化效率降低。
因此,必须合理配合日粮中蛋白质与能量的比例,以最大的限度减少蛋白质的供能部分。
五、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
5、控制饲粮中粗纤维水平单胃动物饲粮中粗纤维过多,会加快饲粮通过消化道速度,不仅使其本身消化率降低,而且影响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
五、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
6,掌握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饲粮中蛋白质水平也影响蛋白质的转化效率,饲粮蛋白质数量适宜、品质好,则蛋白质的转化效率高。若喂量过多,蛋白质效率随过多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五、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
7,豆类饲料的湿热处理豆类饲料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的活性,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采取浸泡蒸煮、常压或高压蒸气处理的方法破坏抑制素。
五、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
8,保证与蛋白质代谢有关的维生素 A,D、
B12及铁、铜、钴等的供应 。
第五节 非蛋白质的利用
动植物体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 NPN )
反刍动物对 NPN的利用
非反刍动物对 NPN的利用能力一、动植物体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NPN)
动植物体的 NPN包括游离氨基酸、酰胺类、含氮的糖苷和脂肪、生物碱、铵盐、硝酸盐、甜菜碱、胆碱、嘧啶和嘌呤等。
迅速生长的牧草、嫩干草的含量占总氮的 1/3,
而青贮料中 50%是 NPN,块根、块茎含 NPN
可达 50%。
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在动物的代谢中都能被利用,嘌呤和嘧啶都是遗传物质 DNA和 RNA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 NPN能被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很好的利用。
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反刍动物所采食的尿素如同内源性尿素一样经瘤胃细菌性脲酶的作用而被水解,所产生的氨即被微生物用以合成菌体蛋白。
O=C
NH2
NH2
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
2,反刍动物日粮中使用非蛋白氮的目的
在日粮蛋白质不足的情况下,补饲非蛋白氮提高采食量和生产性能。
可代替高价格的蛋白质饲料,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用于平衡日粮中可降解和过瘤胃蛋白,以充分发挥瘤胃的功能。
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
3、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补加尿素的日粮必须有一定量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
3、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补加尿素的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要适宜蛋白质 ≤ 13%
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
3、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保证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矿物质应补充硫、磷、铁、锰、钴等的不足。
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
3、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控制喂量,注意喂法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
3、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喂量尿素的喂量为日粮粗蛋白质的 20%~30%;
或不超过日粮干物质的 1%;
成年牛每头每天饲喂 60— 100克成年羊 6— 12克。
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
3、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喂法饲喂时必须将尿素均匀的搅拌到饲料中混喂。
最好先用糖蜜将尿素稀释还可将尿素加到青贮饲料中青贮后一起饲喂。
严禁将尿素单独饲喂或溶于水中饮用,应在饲喂尿素后 3~4小时饮水。
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
3、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喂法可采用下列措施:
( 1)向尿素饲粮中加入脲酶抑制剂,以抑制脲酶的活性。
( 2) 包被尿素,用煮熟的玉米面糊或高粱面糊拌和尿素后饲喂。可减缓尿素在瘤胃内的分解速度。
二,反刍 动物对 NPN的利用
3、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措施
喂法
( 3)制成颗粒凝胶淀粉尿素
( 4)尿素舔块:将尿素、糖蜜、矿物质等压制成块状物
( 5)饲喂尿素衍生物:其降解速度慢,安全性高。
三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
(三 )反刍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实质是小肠氨基酸的营养。
三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
(三 )反刍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
通常饲养条件下,反刍动物所需氨基酸来自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其余来自饲料。中等以下生产水平的反刍动物,仅微生物蛋白和少量过瘤胃蛋白所提供的必需氨基酸足以满足需要。
三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
(三 )反刍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
但对高产反刍动物,蛋氨酸是反刍动物最主要的限制性氨基酸。
生产实践中必须保证反刍动物对限制性氨基酸的需要,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三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
(四)对瘤胃蛋白的保护技术
对瘤胃蛋白的保护技术,即经过技术处理将饲料蛋白质保护起来,避免在瘤胃内被发酵、降解,直接进入小肠被消化吸收,
从而达到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目的。
三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
(四)对瘤胃蛋白的保护技术
在保证氨基酸的利用率不受抑制的前提下,
降低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度,提高过瘤胃蛋白质的数量是控制过瘤胃蛋白产生量的基本原则。
三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
(四)对瘤胃蛋白的保护技术
1、物理处理法
加热使蛋白质变性,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
三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
(四)对瘤胃蛋白的保护技术
2、化学处理法
利用化学药品,如甲醛、单宁、氢氧化钠等,可对高品质蛋白饲料进行保护处理。
甲醛可与蛋白质形成络合物,在瘤胃
pH5.5~7稳定,进入真胃解体。
三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
(四)对瘤胃蛋白的保护技术
3、包埋方法
是用某些富含抗降解蛋白质的物质或某些脂肪酸对饲料蛋白质进行包埋,以抵抗瘤胃的降解。
四、非反刍动物对 NPN的利用能力
对猪和禽等非反刍动物基本上没有利用价值。
草食非反刍动物对 NPN的作用介于猪与禽间。
第六节 蛋白质缺乏或过剩对动物的影响一、蛋白质缺乏对动物的影响
生长减缓和体重减轻
生产性能降低
消化机能减退
繁殖功能紊乱
抗病力减弱
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异常第六节 蛋白质缺乏或过剩对动物的影响二、蛋白质过剩对动物的影响
引起机体代谢机能紊乱
肝脏结构和功能损伤,发生病理变化
严重时造成畜体中毒。
思考题
1,阐述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各自蛋白质消化吸收特点及异同?
2,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有哪些?
3,影响单胃动物蛋白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4,影响反刍动物蛋白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