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P
Q0
ASAD
Q*
P*
CAP CAP
@
1
3章 22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导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的宏观经济理论
( 1)早期的宏观经济理论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理论;二是经济周期理论或失业和衰退的理论。较著名的有 萨伊定律 @,修莫的 货币数量论 @或费雪的 货币 数量公式 @等。
当时关于货币的理论和经济周期的理论存在着很大分歧,有些甚至是对立的。
关于周期的理论争论的焦点在失业问题上和经济衰退是否资本主义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上。例如,萨伊为代表的主流认为失业是暂时的或自愿的,因为价格有充分的灵活性,只要接受当时的工资就可以就业,而且衰退也是暂时的。市场机制可以自动的纠正这些偏差。在货币理论上与宏观经济学有密切关系的理论是后来冠以,两分法” 的思想。货币只对名义价值起作用,而对实际经济不起作用。
( 2)另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以及他对货币作用的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而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数量论,利息率决定的理论等等。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其有着重大区别。
2
接 3页 返回首页
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早期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是与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有关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根本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但是 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得古典的理论面临严重的挑战。再无视衰退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关系,
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就要丧失殆尽。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兴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也从此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 1) 凯恩斯的经济学是针对古典经济学(即马歇尔的 neoclassical 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的,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市场出清,并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繁荣,三大心理规律会起作用,使得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他用刚性工资来解释市场调节机制失效); 二、他对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提出了批评,指出,从宏观经济来看,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是有巨大影响的; 三、他提出了一整套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 2) 通论发表以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战后,在凯恩斯的众多追随者中,如汉森、萨缪尔逊等的不断补充凯恩斯的理论,并将它与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尽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凯恩斯主义主流派经济学。
主流派经济学在 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
3
返回 2页 接 4页
3,凯恩斯主义的衰落与新古典学派
(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 1) 60年代末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
70年代初发展成了“滞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实际经济现象发生了冲突,他们的理论不能解释“滞涨”。 70年代中后期,新古典综合派用“成本推起的通货膨胀”和“菲力普斯曲线右上移”来解释“滞涨”,
没有说服力。其政策措施是“收入政策”,即控制收入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尼克松的“冻结工资和物价 90天”的政策。面对滞涨,新古典综合派束手无策。
( 2) 另一方面,从 50-60年代就批判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学派,在 70年代十分活跃,他们批评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是错误的,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货币学派的理论引发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到 70年代末,形成了新古典学派即( New Classical Economics)。其主要代表有货币学派,从货币学派中衍生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
新古典学派 @在 80年代达到其鼎盛时期。
4
返回 3页 接 5页
4,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和宏观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
( 1) 从 80年代初起,一些比较年轻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就在坚持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点和理论,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 @ 。到 80年代大有重振老凯恩斯主义雄风的架势。
( 1) 另一方面,在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干预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做法,有些还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如德国的弗莱堡学派,有些尚未有著名的理论做基础,但却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有明显的区别,如日本的产业政策等等。 80年代以后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质量明显提高了,宏观经济理论理论也有明显的多元化的趋势。
5
返回 4页 接 6页
5.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微观经济学中,只有两大市场。货币市场是作为资本市场叙述的,包括在要素市场中。但是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的是三大市场的经济。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
本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基本理论(亦称国民收入决定论)
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它们分别叙述产品市场的运行中国民收入如何决定( 3章);货币市场的运行机制( 4章);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机制
( 5章);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要素市场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机制。
二、基本政策部分包括 7,8,9三章。它们分别叙述财政政策( 7);财政政策( 8);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以及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6
返回 5页 接 7页三、进一步的理论与政策问题
10章进一步叙述了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将国际收支、汇率极其制度加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来进行研究; 11章和 12
章属于动态的宏观经济理论,包括经济周期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它们是动态经济学的主要命题之一; 13章进一步讨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问题,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永远都在解决,却永远也解决不完的问题; 14章介绍了非主流学派的一些理论:新古典学派中的货币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
返回 6页
7
见图示接 8页宏观经济学
1.古典的宏观经济理论
2.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3.总供求与国民收入决定
4.货币市场运行机制
5.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6.三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7.财政政策
8.货币政策
9.综合宏观经济政策
10.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11.经济周期理论
12.经济增长理论
13.失业与通货膨胀
14.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基本知识和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政策进一步理论和政策动态宏观经济理论返回 7页接 13页
8
萨伊定律是指市场会自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卖者会将买者带到市场上来”,
同时,经济将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这通常被看作是将货币经济等同于物物交换的经济。萨伊对货币经济的解释也是与上述观点一致的。
在货币经济中,由于买和卖是分开的,所有的人不一定卖的同时就买。萨伊解释说,人们得到了卖的收入以后如果不当时就买,可以看作收入中的储蓄,
而有些人用根本不卖而用以前卖的收入来买(当然也可以用以后的收入来买,
即借钱来买),因此只要整个经济中的储蓄等于投资,在货币经济中就可以自动达到均衡。他认为储蓄是利息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息率的减函数,于是利息率的调节会使得储蓄和投资自动达到均衡,所以卖者会将买者带到市场上来在货币经济中同样是正确的。
r
$0
投资储蓄
r*
$*
9
返回 2
货币数量论和货币数量公式
M · V=P ·Q
该式有很丰富的含义。比较重要的有:
1,关于货币的价值。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价值是由货币数量公式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价值是其自身包含社会必要劳动量,纸币则取决于其含金量。
2,公式左边是货币的供给方面,右边是货币的需求方面,该式表示货币的供求必然相等。
公式两边同时除以 V,M =
V
QP? 左边是货币供给量,右边是货币需求量。
3,公式右边也是总供给量,即该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左边是总需求,因为当年所有流通的货币货币数量 M乘以货币交换速度 V,就是当年商品交易的总额,
也就是人们购买商品所有的货币支出。
10
返回 2
M · V= AE
返回 23页
2,经济学派宏观经济学思想围绕“政府干预”这一问题分成了两大派。争论从六十年代开始,一方是第二代凯恩斯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有,Franco Modigliani和 James
Tobin。另一方是货币主义的领袖 Milton Friedman。到了七十年代,这一争论引起了一个新的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sts的兴起。
他们保持了货币主义的某些观点。他们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并促使新凯恩斯主义在八十年代的兴起,他们是第三代凯恩斯主义者。
新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Robert Lucas,Thomas Sargent,Robert Barro,Edword
Prescott,Neil wallace等人。
新古典学派的三个重要假定前提:
1、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行为假定。私利是经济行为最普遍的准则,这一观点可追朔到亚当 ·斯密的“经济人”假定。
2、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
3、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定的一个暗含前提是价格与工资都具有完全的灵活性。
从个人角度说,只要工资和价格变动能使当事人更好,就没有理由假定他们有刚性。 Lucas说:“不会出现路边有 50美元而没人捡的情况。”
11
返回 4页新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George Akerlof,Janet Yellen,David Romer,Olivier Blanchard,
Greg Mankiw,Larry Summers,Ben Bernanke等人。
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市场出清持怀疑态度,认为,1、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 2、
价格变动是有成本的。这会使得工资和价格变得具有刚性。
信息不对称是说消费者和生产者所具有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例如对某种商品的性能、质量、成本等等的信息,消费者所能得到的,与生产者相比就要少得多。
因此,他们往往把价格高低看作是质量高低的信号。这种信息不对称到处都存在,它使得价格不象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灵敏,这就是所谓市场失效,它是产生价格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价格变动的成本是说,例如,工资下降会引起劳动质量的下降等现象。
12
返回 5页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循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关系。即宏观经济总量决定过程中的宏观经济运行关系。在国民经济的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 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总量,也是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
本章首先以国民收入为核心介绍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总量;其次介绍西方经济学家介绍宏观经济的基本结构,以及国民收入的循环是怎样将宏观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一,国民生产总值 GNP与国民收入 NI
国民生产总值 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指一年内本国国民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民收入 NI( National Income)是为生产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而向生产要素所有者支付的全部收入的总和。
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GNP=NI,即有一美元的最终产品就有一美元的收入。
1.GNP的计算方法
( 1)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 @;( 2)计算所有产品的增加值 @;( 3)计算全部收入的总和 @。
13
返回 8页 接 14页
2,GNP与 NI的差别在实际统计中,GNP大于 NI,其间相差两个量,折旧和间接税。
即 GNP–折旧 – 间接税 =NI
( 1)为什么要从 GNP中减去折旧根据西方国家统计当局的规定,当年生产的新机器的价值要计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但是机器要使用若干年,对与厂商来说,每年要提取折旧费,提取的办法是将折旧费加到产品的价格上。而统计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时候是按当年最终产品的价值计算的,这样,每年统计的 GNP中就包含了一部分旧机器的价值,而这些旧机器在其出厂的当年,其全部价值已经计算了一次。从 GNP中减去折旧,就是减去机器价值重复计算的部分。所以 GNP – 折旧 =NNP(国民净产值)。 举例 NNP=GNP – 折旧
( 2)为什么要从 NNP中减去间接税间接税的特点是可以将此税加到价格上,因此当年按税单统计的 GNP和 NNP中就包括因征收间接税而增加的价值部分。在当年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中就包含了一部分虚拟的部分,在当年的国民收入(即当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中就应该剔除这部分虚拟价值。因为既没有相应的产品,也没有相应的收入。
NI=NNP – 间接税 =GNP – 折旧 – 间接税返回 13页
14
接 15页
15 二、国民收入的分解
1,NI的分解个人收入 PI 即要素所有者个人所获得的收入,也被看作是个人的毛收入。
PI = NI– 社会保险税 –经营利润税 –企业留利个人可支配收入 DI 即要素所有者个人的净收入,也是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
DI=PI – 个人所得税
2,国民收入 NI与净税收 NT
社会保险税、经营利润税、个人所得税统称直接税。它们是对国民收入直接征收的税收。会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直接税增加了就意味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直接税减少就意味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与间接税相比,直接税与国民收入的相关性比间接税大,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说的税收可以简单化为只有直接税。如果再将企业留利忽略不计,用 T表示总税收,用 GT表示政府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 DI就等于国民收入减去总税收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DI= NI – T + GT = NI – ( T – GT)
用 NT表示净税收,即 NT=T – GT,上式可以写为,DI = NI – NT
返回 14页 接 16页
16 三、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重要经济变量
1,一般价格水平反映一般价格水平的国民经济指标主要有三个:( 1)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 Consumer Price Index);( 2)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Producer Price Index);
( 3) GNP内含物价指数 IPD( GNP Implicit Price Deflator)。
2,一般利息率水平利息率的高低依期限和风险不同而有很大差别,通常将风险最小,期限最短的贷款利息率称作“基础利率”;一般多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又称准备金的隔夜贷款)利息率当作基础利率。在美国,即为“联邦基金利率”。
3,失业率失业率 =已经失业但正在找工作的人数 / 劳动力总人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失业有三种:( 1)磨擦性失业,包括自愿转换职业和经营不善引起的失业,失业工人的技术没有过时,其失业时间往往较短。(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某个行业或技术的废弃而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的时间往往较长。( 3)需求不足的失业,又称非自愿的失业,是由于整个经济不景气,
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前两种失业也被成为自愿的失业。
返回 15页 接 17页
17 第二节 宏观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循环一、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GNP=NI,即有一美元收入就有一美元最终产品。
例如,马克思的理论中,总产品的价值为 C+V+M;国民收入为 V+M,这部分价值也被马克思称作“价值产品”即当年生产的全部新价值。显然当年生产的新价值在马克思那里与国民收入是同一个概念。西方经济学中的 GNP是指当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在西方经济学家眼里,GNP是恒等于国民收入 NI的。
实际国民收入和名义国民收入 名义国民收入 NI是按现期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即:
PQGNP=NI= 该式可以简化为 NI= Q·P
实际国民收入 = PNI = Q 实际国民收入也就是用实际产品表示的国民收入。
后面有许多地方用到“实际”一词,在理论上都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变量。如实际货币供给量用 M/P表示,实际 GNP用 GNP/P表示等等。
实际利息率 =名义利息率 –通货膨胀率 返回 16页 接 18页
18
二、国民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循环模型企业 家庭要素市场最终产品市场
GNP=1000
NI=1000
储蓄 S=100
金融市场投资I=100
政府税收
T=100
政府开支政府
G=100
国外部门 进口 IM=100出口EX=100
国民收入循环的漏出量:储蓄 S、税收 T、进口 IM;国民收入的注入量:投资 I、
政府开支 G、出口 EX。
返回 17页 返回 29页消费C=?
接 19页
19
三、国民收入循环中的几个重要的经济关系
1,漏出量和注入量之间的关系在只有两部门的简单经济中,漏出量和注入量的均衡就是储蓄等于投资,S=I
在收入收入循环图中可以看出,只要漏出量和注入量均衡,总共求就相等。
2,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 1)总需求价格和总开支总需求价格 = C + I + GP + EX = AE(总开支) ; 其中 GP为政府的购买支出,
GP = G – GT 或,G = GP + GT;总需求价格也是在国内产品市场上的总支出或总开支,即 AE。
( 2)总供给价格和总收入总供给价格 =C + S + NT + IM =NI(总收入) ; 其中 NT为净税收,NT=T– GT
( 3)总供求均衡 总供给价格 =总需求价格 或 总开支 =总收入即 C + S + NT + IM = C + I + GP + EX ; 两边同时削掉消费 C,得到漏出量等于注入量的公式,S + NT + IM = I + GP + EX
将出口减去进口称作净出口,用 X表示,X = EX – IM,总需求可以写成:
总需求价格 AE= C + I + GP + X;总共求均衡,NI=AE
返回 18页 接 22页
20
举例:
假定,1台机器,价值 10万元,使用 10年。假定当年就生产出产品,当年提取折旧费。提取办法是每年按 10%提取折旧费,平均分配于各年。
第一年,机器的价值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10万元,加到产品上的价值 1万元,共计 11万元。
第二年,加到产品上的折旧费 1万元。
第三年 ——第十年,共计加到产品价格上的折旧费共计,8万元。
总计,新机器的价值第一年计入 10万元,以后 10年内,陆续以折旧费加价方式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10万元。这样一台机器在其使用期限内旧被重复计算了一次。共计按两倍的价值计入了国民生产总值。
返回 14页
( 1) 只计算最终产品:即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排除,只计算当年进入消费领域的最终产品以及当年生产的新机器、设备等。
( 2)计算增加值,即将全部产品的增加值加总,
例如,棉花价值为 2000元,其增加值是由 0到 2000元。棉纱的价值为 5000元,其增加值为 3000元。
棉布的价值为 8000元,其增加值为 3000元。
假定棉布就是最终产品,如果将所有的增加值加在一起,恰好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 8000元。
( 3)全部收入加总:
仍用上面的例子,假定生产棉花、棉纱和布的要素只有劳动和资本,而且按各得收入的 50%分配。于是生产棉花、棉纱和布的资本收入加在一起为 4000元;
劳动的收入也为 4000元。加在一起为 8000元。
返回 13
21
22 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决定是宏观经济理论最基本的问题,本章是在产品市场的范围内研究国民收入决定问题。主要阐述两个宏观经济模型,AS-AD,
模型和,NI-AE”模型。重点是收入支出模型。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的需求决定论。
第一节 总供求的基本理论
——“AS-AD”模型
“AS -AD”模型,即总供求模型,用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将名义国民收入与实际国民收入区别开,也就有利于研究一般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问题和实际国民收入(总产量)的决定问题。但是这一章只介绍,AS-AD”模型最基本的理论。
返回 19页 接 23页决定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个:一般价格水平、人们的货币收入和时间偏好。
1,总需求函数与一般价格水平一、总需求的决定因素用 AD表示总需求量,用 P表示总价格水平,将总需求量看作是总价格水平的函数:
AD = f ( P) P
Q0
AD
2.收入水平和货币数量当收入水平提高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向左移动。 货币数量论
3.时间偏好时间偏好是指人们对其开支在时间上的选择。如果人们偏好于现在花掉手中的收入,或倾向于花掉未来的收入,
就会使现期的总需求增加。 。
此外,对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的预期通常是影响时间偏好的重要因素。当利息率提高时,会抑制人们的现期消费开支和投资开支,反之则会鼓励现期开支;预期通货膨胀率高会增加现期开支,反之则减少现期开支。
返回 22页 接 24页
23
Q*
P*
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为 Q*,
价格总水平为 P*,总需求价格为二者乘积,矩形 (P*EQ*0)面积。E
24 二、总供给的决定因素总供给决定的基本因素是总生产函数和价格水平。
1,总供给函数与一般价格水平用 AS表示最终产品市场上总供给数量,用 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总供给函数为:
AS = f ( P) ; 总供给函数取决于总成本的情况,这一点与微观经济学类似,所不同的是在宏观经济学中,要考虑资源的稀确性。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与成本的情况有关,特别是与劳动成本的情况有关。这一点在后面三重均衡的模型中将会详细阐述。这里只简单地介绍总供给曲线的几种不同情况。
( 1),古典经济学
P
Q0
AS
Q*
古典经济学家遵循萨伊定律,认为价格和工资有完全的灵活性,而总供给量却是不变的。无论价格怎样变化,只是引起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化,实际国民收入或总产量是不变的。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返回 23页 接 25页
( 2),凯恩斯本人
( 3),新古典综合派
25
P
Q0
AS 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着工会,工资失去了完全的灵活性,工人受到名义工资的蒙蔽(即受到货币变量的蒙蔽),不愿意接受低工资,因此使得物价水平也具有刚性。形成了直角形的总供给曲线。
该曲线表明,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由于劳动成本可以视为是基本不变的,但是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由于不再有新的劳动供给,因此厂商只能争夺现有的劳动,
使得工资上升,价格上升,而实际国民收入却不会增长。
Q*
P
Q0
AS
Q*
新古典综合派接受了凯恩斯的观点,只是略做修改。
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由于劳动供给的稀缺性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随着接近充分就业点而不断增大,因此劳动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是缓慢递增的。达到充分就业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引起对劳动的需求继续增加,就只能雇佣磨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者,这就会使得生产成本迅速增加,而总产量却增幅很小。于是,总供给曲线就在充分就业点形成了一个肘弯。
返回 24页 接 26页
26 2.总生产函数与生产力极限总生产函数描述的一个经济的总的投入产出关系,描述的是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国民收入,即总产量取决于其 生产力
CAP( capacity),可以用一个时期内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来表示。而可能的最大产量 则取决于可能获得的生产要素的数量 和要素的生产效率
PROD( Productivity) 。生产力函数可以写为:
Q
Q F
= f (,PROD)Q F
( 1)生产力
( 2)总生产函数总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 = f( F,PROD)
它与生产力函数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F? F,Q? Q
如图所示:生产力决定了总产量的供给极限。如果生产力不变,生产函数变了,意味着总供给曲线上下移动,只有在生产力变化的时候,总供给曲线才左右移动。
P
Q0
AS
Q*
生产力极限
P
Q0
AS1
Q1 Q2
AS2
CAP1 CAP2
返回 25页 接 27页
27 三、总供求的均衡及其变动
1,总供求的自动均衡
P
Q0
AS
Q**
AD
Q*
P*
P1
QD QS
( 1)总供求是自动达到均衡状态的。
E
假定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P*,为 P1,需求将为 QD;
而总供给则为 QS;结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这时价格会从 P1下降到 P*。
( 2)总供求自动均衡,但却不一定恰好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达到均衡,在图中,均衡点 E就是小于充分就业产量的均衡。
2,总需求的变动
P
Q0
AS
Q**
AD
( 1)当总需求曲线恰好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称作充分就业的均衡。
( 2)当总需求曲线在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称作有效需求不足的均衡。亦为存在失业的均衡。如图中的 AD2。
AD2
这时,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就低于 Q**,为 Q2。
Q2
P*
P2 ( 3)当总需求曲线超过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物价水平将大幅度上升,而实际国民收入却只有较小的增长。如图中的 AD3。
AD3
P3
返回 26页 接 28页
28 ( 4)总需求变动的传导机制当总开支增加(如消费 C、投资 I、政府购买支出 GP和净出口 X增加)时,
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均衡国民收入上升;反之则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均衡国民收入下降。
AD?,Q?,NI?
AD?,Q?,NI?
3,总供给的变动
P
Q0
AS1AD
Q*
P*
例如,当生产要素的效率普遍提高时,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提高 了,于是产量极限向右移动,带动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AS2
P2
Q*2Q2
AS右移,Q?,NI不确定
AS左移,Q?,NI不确定返回 27页 接 29页
29 第二节,NI-AE”模型中的总支出
NI-AE模型是凯恩斯创立 的宏观经济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模型之一。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就是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供求相等(参见国民收入循环 图示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总需求,即总支出 AE,所以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又称为需求决定论。
一、消费函数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不是效用的函数,而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DI的函数:即 C = f ( DI );
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 DI可以分为两部分,消费 C 和 储蓄 S。
返回 28页 接 30页
DI C S
0 3000 -3000
5000 7000 -2000
10000 1 1000 -1000
15000 15000 0
20000 19000 1000
由于收入分为两部分,消费和储蓄,所以消费如果被看作收入的函数就意味着储蓄也被看作是收入的函数。我们来观察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见下表:
1.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
30
返回 29 接 31
£¤ - 5,00 0
£¤ 0
£¤ 5,000
£¤ 10,000
£¤ 15,000
£¤ 20,000
£¤ 25,000
£¤ 30,000
DI
C
(
S
)
C 3000 7000 11000 15000 19000
S - 3 0 0 0 - 2 0 0 0 - 1 0 0 0 0 1000
í? 3
í? 4 2 0,4 3 1,6 4 3,9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根据下面的表绘出上面的图。表中第一行为 DI,第二行为 C,第三行为 S;图中横轴为收入,纵轴为消费 C或储蓄 S;红线为消费函数 C =f (DI );黄线为储蓄函数 S= F( DI)。
31
返回 30页 接 32页
DIC 543 0 0 0
C=4000
DI=5000
5
4
5 0 0 0
4 0 0 0

DI
CM P C
DIS 513 0 0 0
5
1
5 0 0 0
1 0 0 0
Δ DI
Δ SM P S
DI=5000?S=1000
32
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函数为,DIC
5
43 0 0 0
储蓄函数为:
所以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DIM P CCC
储蓄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DIM P SSS
DIS 513000
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一般地说,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同收入的增量相比,消费的增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在于,
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相对缓慢,导致总需求不足。
C
DI0
450
C
接 31 接 33
33 三、投资函数投资是总支出 AE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总支出中最易变的一个因素。投资取决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投资决策取决于投资者对对该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预期利润率的大小又取决于,投资预期收益,与,投资成本” 的关系。
未来的收益不能等同于现在的收益,必须将未来收入贴现为现在的收入,才能与现在的投资成本相比较。贴现率一般以当时与投资收益发生时同期的利息率为基础。因此,利息率一方面是影响现期投资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是影响未来收入贴现为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将投资看作是预期利润率 Pe 和利息率 r的函数:
I = f ( r,Pe )
返回 32 接 34
34 1.投资预期收入的现值对于任何一个人,现在的 1美元要比未来的 1美元价值大,因此就存在一个将未来收入折合为现值的问题。这里不包括通货膨胀或货币购买力下降这类问题,而是假定货币购买力不变和物价水平不便条件下的选择。
假定有 1000美元存入银行,现期利息率为 10%,1年后将得到
1100美元的本息。如果未来会有 1100美元的收入,现期的利息率是 10%,那么未来( 1年后)的这笔收入的现值就是 1000美元。
用 PV表示现值,用 R表示未来收入,用 r表示利息率。
现在存入 1000美元的未来收入公式为,1000?( 1+10%) =1100
其公式为,PV?( 1+ r ) = R
反过来,未来收入 1100美元的现值为,1000
%101
1100?
现值公式可以写为:
)1( r
RP
V
返回 33 接 35
35
)1( r
RP
V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未来收益 R与现值 PV正相关,现期市场利息率 r
与现值 PV反相关。
用符号概括上述关系,r?,PV?;
r?,PV?;
R?,PV?
R?,PV?
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是未来若干年逐渐收回的,用 R1表示第 1年的收入,R2表示第 2年的收入,……,Rn表示第 n年的收入,未来收入的现值公式为:
n
n
V r
R
r
R
r
RP
)1()1(1 2
21


返回 34 接 36
接 40页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预期利润的增加就是预期收入 R的增加,因为收入减成本就是利润。
36 2.投资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投资的需求价格是投资者愿意为该项投资支付的价格。
投资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该项投资预期收入加上该项投资若干年后的残值。
用 DP( Demand Price)表示投资的需求价格,用 SV( Scrap Value)
表示投资的残值,用 PV表示预期收入的现值:投资需求价格为:
DP = PV+ SV
投资的供给价格是该项投资的实际成本。 包括该项投资的购买价格和购置成本,用 SP表示投资的供给价格,用 PC表示投资的购买价格,用 ac( acquisition costs )表示购置成本。
投资的供给价格为,SP = PC + ac
如果 DP > SP( 投资的需求价格大于供给价格),投资就增加。
如果 DP < SP( 投资的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投资就减少。
如果 DP = SP(投资的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投资不变。
返回 35 接 37返回 40
37 用纵轴表示投资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用横轴表示投资的数量,投资的需求价格曲线和投资供给价格曲线的交点决定了私人投资的数量。
SP
DP
I0
由于对于 个别 私人投资者,只能按即定的价格去购买投资品,因此,
投资的 个别供给曲 线是一条水平线。
SP
DP1
投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表示投资需求量越大,预期的收入越小,
预期收入的现值 PV就越小,投资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就越低。
投资供求曲线的交点确定了投资的水平为 I*。I*
E
利息率对投资的影响:当利息率下降时,投资未来收入的现值就会上升,导致投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投资量增加。
DP2
E’
I**
注意:由于投资需求量增加引起预期收入下降,表现为需求价格沿着需求曲线移动;而利息率的变动是投资需求量以外的因素,引起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
返回 36 接 38
38 3.市场利息率与总投资的关系所有的个别投资需求曲线加在一起,就是总的投资需求曲线。
其形状依然是向右下倾斜的;所有的个别投资供给曲线加在一起,就是总的投资供给曲线,但是投资的总供给曲线与个别投资供给曲线不同,它是向右上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投资品的供给量越大,资源的耗费越大,稀缺性越大,成本越高,供给价格也就越高。
DP
SP
I0
SPDP
E
I*
总投资的数量决定于投资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E,当投资的总需求价格与投资的总供给价格相等时,
就确定了总投资的水平 I*。
返回 37 接 39
39 利息率对总投资的影响前面已经提到,利息率的变动会引起将预期收入贴现为现值的贴现率(即市场利息率)的变动,从而引起预期收入现值的变动,导致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从而影响投资。因此,
每一个利息率都有一条相应的投资的总需求曲线。利息率越低,相应的投资需求曲线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0
DP
SP
I-I
SP
DP1
r =25%
-I1
DP2
r=20%
DP3
r=15%
I3
DP4
I4
r=10%
DP5
r=5%
I5
假定,利息率从 25%逐步降低到 5%,总投资就会从
-I1逐渐上升到 I5。
返回 38 接 40
40 根据上述利息率与总投资的关系,可以概括出:利息率上升总投资下降;利息率下降总投资上升。用利息率作纵轴,用总投资作横轴,投资可以看作是利息率的函数,投资函数曲线 I如下图所示。 0 I
r
25%
-I
20%
15%
10%
5%
I3 I4 I5
I
4.预期利润与总投资的关系预期利润 Pe上升,投资收益的现值就增加 @,当投资现值上升时,
意味着投资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
DP
SP
I0
SPDP1
DP2
I1 I2
为了简化,在后面的有关论述中我们直接将投资看作是利息率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函数:
I = f ( r,Q )
返回 39 接 41
41 第三节 简单的,NI—AE”模型简单的,NI-AE”模型是指不存在政府和国外部门,只有家庭和企业私人部门的宏观经济模型,目的是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指出,消费 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DI的函数,
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净税收(即 DI=NI-NT),
现在假定没有政府,因此净税收等于 0。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DI=NI-0=NI;消费函数,C= +MPC?DI 就可以写为:
C
NIM P CCC
一、数字举例及其图示假定:
NIC 542 0 0
I=100,
其中:
54,2 0 0 M P CC
解,根据均衡等式 NI=AE
NI=C+I=200+4/5NI+100
NI=300+4/5NI
NI- 4/5NI=300
1/5NI=300
NI=1500
返回 40 接 42
42 图示 1,AE
NI0
450
C=200+4/5NI
1000500
C=200+4/5·500
=600
S= - 100
1500
C=200+4/5·1500
=1400
S=100
AE=C+I
AE=300+4/5NI I=100
图示 2,S=I
NI=AE
I
S
I
NI0
投资是一个常数 100;根据上图当国民收入 NI=1000 时,储蓄 S=0,当
NI=1500 时,S=100; 可以画出储蓄函数曲线:截距为:(当 NI=0),S= -
300; 斜率为 1/5(边际储蓄倾向)。所以其公式为,S= - 300+1/5NI
S
1000 1500
100
返回 41 接 43
43 二、自动均衡的调节过程在上述例子中,国民收入在 NI=1500的水平上达到均衡。现在,假定国民收入由于某种原因偏离了均衡水平,例如 NI=1400。
这时,总消费为,C = 200 + 4/5 · 1400 = 200 + 1120 = 1320
总支出为,AE= C+I =1320+100 =1420
总收入为 1400,总支出现在达到了 1420,AE > NI
由于总收入小于总支出,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货会减少,物价水平会上升,利润增加,导致总产量增加,P增加 Q增加,导致名义国民收入 NI增加,假定 NI增加到了 1420。
于是总消费为,C=200+4/5·1420=1336; AE=1336+100=1436
总供给仍然大于总需求,AE > NI,但是其差额由原来的 20下降到 16。 NI会继续提高,直到 NI=1500。
需要注意的有三点,1.均衡是自动达到的,但是均衡国民收入可以大于、
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但是不论达到那种水平,一旦均衡,市场自动的调节机制就停止其作用。 除非有外部干预,否则均衡点不会改变。 2.名义国民收入 NI的变化,可以是价格 P变化,也可以是实际产量 Q变化,到底那一个变化为主取决于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 3.在国民收入决定过程中,总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又称作“需求决定论”。
返回 42 接 44
44 三、收入乘数收入乘数是指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1.乘数的定义(数学定义)
假定:总支出为,AE=C+I=200+4/5·NI+100;均衡国民收入为,NI=1500。
假定现在投资增加了 10,即 I=110,NI=200+4/5·NI+110; NI=1550
可以看出,投资增加了 10,均衡国民收入增加了 50:即投资增量(? I=10)
引起了 5倍的国民收入增量(?NI=50)。这个 5倍就是收入乘数。
乘数的数学定义为:
AE
NIM U L T

这是乘数的数学定义,或称定义公式。根据该式上述例子中的收入乘数为:
5105010 15001550M U L T
2.乘数的作用过程与边际消费倾向乘数过程:当投资增加 10后,意味着第一个投资者购买了 10的投资品,
于是出售投资品的商人得到了 10的收入;假定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4/5,
这个商人就会消费增加 10的收入中的 8;于是第三个出售消费品的商人得到了 8的收入增量,他消费其增加收入中的 4/5,即消费 6.4;于是又有第四个人增加了 6.4的收入;依次类推 ……,收入增量为:
返回 43 接 45
45?NI = 10 + 8 + 6.4 + 5.12 + …… =50
消费增量为,?C = 8 + 6.4 + 5.12 + ……=40
总需求的增量为,?AE=?C +?I=10+40=50
在乘数过程中,不难看出,边际消费倾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民收入均衡等式,INIM P CCICNI
于是有如下公式成立,INIM P CCNI
移项可得:
ICNIM P CNI
ICM P CNI )1(两边同除以( 1-MPC):
)1(
1)(
)1( M P CICM P C
ICNI


式中:
ICAE
所以:
)1(
1
M P CAENI
两边同除以?AE:
M U LTM P CAENI )(1 1 返回 44 接 46
46 根据乘数定义:
)1(
1
M P CM U LTAE
NI

因为边际储蓄倾向 MPS=( 1 - MPC),所以:
M P SM U L T
1?
在上述例子中,
5
)541(
1?
M U L T
3.乘数的意义乘数越大,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消费等开支对经济的影响越大,乘数越小总支出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小,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乘数越小经济越稳定,越不容易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变动的影响。
返回 45 接 47
47 四、均衡的调整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可以是充分就业,也可以是非充分就业,即失业状态下的均衡或通货膨胀下的均衡。这时就需要政府干预。
1.失业状态下的均衡及其调整假定消费函数和投资分别为,C=200+ 4/5?NI; I = 100
均衡国民收入为,NI=AE=200+4/5·NI+100=1500
假定这时除去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外,总劳动力的就业为 94%,有 6%的非自愿失业,他们属于需求不足的失业。假定 NI的增长与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完全同步,这意味着 NI增长 6%就可以消除失业。于是充分就业的 NI为:
FE,NI=1500( 1+6%) =1590
只要国民收入增加到 1590的水平,就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根据乘数定义:
AE
NIM U L T

可以得到:
M U L T
NIAE
这就是 缺口公式。
根据乘数公式可以计算出乘数,51 1 M P CM U L T
计算的缺口为,185 15001590 AE
如果总需求增加 18(可以是 C或 I增加 18),就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例如 I=118,NI=200+4/5·NI+118; NI=1590 失业的缺口被弥补了。
返回 46 接 48
48
用图示表示:
AE
NI0
450
C+I
1500
1500
1590
C+I+?I
NI=90
AE=18
2.通货膨胀的均衡及其调整
AE
NI0
450
1690
C+I
1690
1590
1590
AE=–20
返回 47 接 49
49 第四节 完全的收入支出模型完全的收入支出模型包括四个部门,但是仍然是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宏观经济。
一、加入政府部门而引入的基本关系
1.财政收支与可支配收入政府的总开支 G,G=GT+GP
政府的净税收 NT,NT=T– GT T=GT+NT
财政收支平衡,G=T 即 GT+GP=GT+NT 两边约去 GT,GP=NT
前面已经提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为,DI=NI–NT
2.消费函数与总支出的变化消费函数:由于加入政府部门后,净税收不等于 0,所以消费函数为:
DIM P CCC )( NTNIM P CCC
由于加入政府部门,所以在总开支中还要加入政府的购买支出 GP。于是总开支为:
GPINTNIM P CCAE )( 返回 48 接 50
50 3.税收乘数税收的变化可以引起消费的变化,从而引起总支出的变化,总支出的变化会引起总收入的变化。我们将税收的变化引起的总收入变化的倍数称作税收乘数。
根据 DI=NI–NT,在 NI即定的情况下,NT增加多少 DI就减少多少,NT减少多少,DI就增加多少。即:
DI= –?NT
前面已经直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量会引起消费开支的增加,消费的增加是?DI·MPC=?C。
也就是,–?NT·MPC=?C
消费的变化乘以收入乘数就是国民收入的增量,?NI=?C·MULT
即?NI= –?NT ·MPC ·MULT
税收乘数为:
M U L TM P CNTNI
假定 MPC=4/5; MULT=5;
税收乘数为 =( –4/5) · 5=4
405)54(10 NI
国民收入将减少 40。如果净税收增加 10:
返回 49 接 51
51 4.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在增加政府开支的同时以同样数量增加税收,即
NT=?GP,
NT增加引起的收入增量为,?NI=?NT·( –MPC·MULT)
GP增加引起的收入增量为,?NI=?GP·MULT
因此二者同时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为政府开支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加上净税收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
NI=?GP·MULT+?NT·( –MPC·MULT) 由于?NT=?GP所以:
NI=?NT( MULT–MPC·MULT)
NI=?NT·MULT( 1 – MPC) 因为:
M P CM U L T 1
1
所以,?NI=?NT·
M P C
M P C
1
1 =?NT·1 即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 1。
返回 50 接 52
如果政府同时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和增加税收的话国民收入将按支出的同样数量增长。例如,?GP=?NT=100,?NI=100·1=100
52 二、加入政府部门现在我们建立一个三个部门的收入支出模型。
1.税收函数我们将净税收看作是国民收入的函数,NT=f ( NI )
税收函数可以写为,NIMTNTNT
其中,NT 为收入为 0时的净税收,实际上国民收入为零时的净税收就是转移支付 GT,它等于负的税收,NTGT MT为边际税率。所谓边际税率是指对不同收入水平征收的不同税率,但是这里假定它不变。
假定税收函数为,NT=–225+1/4( NI) 现在将税收函数加入到,NI-AE”模型。
2.加入税收函数和政府购买支出的,NI-AE”模型假定,C=200+4/5·DI; NT=–225+1/4( NI); I=100; GP=200
在消费函数中,DI=NI–NT,所以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200+4/5{NI–[–225+1/4( NI) ]}
税收函数引入到了消费函数中,政府购买支出则加入到总支出 AE中:
AE=C+I+GP 返回 51 接 53
53 将上述假定条件代入均衡等式,NI=AE”:
NI=200+4/5{NI–[–225+1/4( NI) ]}+100+200
NI=200+4/5( NI) +180–1/5( NI) +100+200
GPINIMTNTNIM P CCNI )]([
NI–4/5NI+1/5NI=680
NI=1700
均衡国民收入为 1700
用图示表示,AE
NI0
450
C
C+I
C+I+GP
1700
1700
返回 52 接 54
54 3.乘数 II
现在,如果仍然按照乘数公式计算,乘数应该是( 1–MPC)的倒数,为 5。
如果根据均衡等式来计算乘数,就与公式不一致。
NI=200+4/5{NI–[–225+1/4( NI) ]}+100+200; NI=1700
假定投资增加了 10,即?I=10,
NI=200+4/5{NI–[–225+1/4( NI) ]}+100+200+10
NI–4/5NI+1/5NI=690
NI=1725
显然,根据乘数定义:
5.21025 AENIM U L T
乘数变小了,其原因在于加入了税收乘数,新的收入乘数公式为:
MTM P CM P SM U L T II
1
将相应的数字代入该公式:
5.2
52
1
415451
1
IIM U L T
乘数 II的推导留给同学们去作。
返回 53 接 55
55 三、完全的,NI-AE”模型完全的收入支出模型,是在三部门的模型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建立的。
1.投资函数与乘数 Ⅲ
前面的投资函数为,I=f ( r,Q)
我们可以用名义国民收入 NI近似地代替实际国民收入 Q,I = f ( r,NI )
假定投资函数为,)( NIM P III
其中,I 为自主投资,即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投资。
MPI( Marginal Propensity to Invest) 为边际投资倾向,为投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
NI
IM P I

现在,假定,C=200+4/5·DI; NT=–225+1/4·NI; I=15+1/10·NI; GP=200
NI=AE
NI=200+4/5[NI–( –225+1/4·NI) +15+1/10·NI+200
3/10·NI=595 33.1983?NI
54 56
56 假定投资增加了 10。上述例子中的均衡等式就可以写为:
NI= 200+4/5[NI–( –225+1/4·NI) +15+1/10·NI+200+10
3/10·NI=605 67.2 0 1 6?NI
NI=2016.67–1983.33=33.34;?AE=10
33.310 34.33M U L T
乘数比起没有加入投资函数时增大了。
乘数 III的推导如下,根据完全的 NI-AE模型:
GPNIM P IINIMTNTNIM P CCNI )]([
GPNIM P IINIMTNTNIM P CCNI )]([
GPNIM P IINIMTM P CNTM P CNIM P CC
)( GPINTM P CCNIM P INIMTM P CNIM P CNI
AEM P IMTM P CM P CNI )1(
IIIM U L TM P IMTM P CM P CAE
NI?

1
155 57
57 或者:
M P IMTM P CM P SM U L T III
1
转移支付乘数,转移支付 GT就是税收函数中的自主税收 NT
在前式中,有下式:
)( GPINTM P CCNIM P INIMTM P CNIM P CNI
假定,0 GPIC 上式就可以写为:
NTM P CM P IMTM P CM P CNI )1(
M P IMTM P CM P C
M P CNTNI
1
因为,NTGT
所以:
M P IMTM P CM P C
M P CGTNI
1
所以:
转移支付的增加要在原乘数 III的基础上乘以边际消费倾向 MPC。
56 58
58 4.净国外购买支出与乘数 Ⅳ
现在加入国外部门,建立一个四部门的收入支出模型。
出口用 EX表示,进口用 IM表示,假定,出口为一常数,EX 进口为本国国民收入 NI的增函数,进口函数为,NIM P MIMIM
其中,IM 为自主进口量,MPM 边际进口倾向。
NI
IMM P M

用 X表示净出口,NIM P MIMEXIMEXX
完全的 NI-AE模型为,NI=C+I+GP+X
其中:消费函数,)( NTNIM P CCC
税收函数,NIMTNTNT
投资函数:
NIM P III
净出口函数:
NIM P MIMEXX
57 59
59 完全的 NI-AE模型为:
NIM P MIMEXGPNIM P IINIMTNTNIM P CCNI )]([
乘数 Ⅳ 为:
M P MM P IMTM P CM P SM U L T IV
1
将此乘数的推导作为作业,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四、引致投资与加速原理投资函数为,NIM P III 国民收入增加而起的投资增加称作 引致投资 。
这样,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又引起投资增加。这意味着一笔投资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和投资之间反复相互促进的经济扩张。
加速原理认为;投资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销售量,销售量增加,必然引起扩大生产,增加资本存量,即投资,I=?K
销售量的增量?Q与资本存量增量?K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将 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资本存量的增量称为 加速数,用 W表示:
Q
KW
或者,QWIK 58 60
60 即,I=W ·( Qt – Qt-1)
假定:总投资与总产量的比,与投资与产量增量的比相等;
Q
K
Q
KW?

假定,没有通货膨胀问题,只考虑实际产量和实际投资量的关系。
当投资增加时,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量为,M U L TKM U L TIQ
产量增加时,又会引起投资需求的增加,I=?K=W·?Q
这样,西方经济学家就用乘数和加速数相互影响来说明经济周期。在后面的 11章经济周期理论中将详细阐述。
在这里,需要了解的仅仅是引致投资与收入的关系。用书上的例表来说明:
59 60
61
-1000
0
1000
2000
3000
ú ê
ú ê á?
í? ×ê á?
ú ê 1100 1200 1400 1700 1900 2000 2000 1900
ú ê á? 100 100 200 300 200 100 0 -100
í? ×ê á? 300 300 600 900 600 300 0 -300
1 2 3 4 5 6 7 8 9
假定,W=3,在第 2年,销售额增加了 100,意味着当年投资将增加 100·W=300;
第 3年比第 2年销售收入增加了 200,引致投资则达到 600;第 4年销售额增加了
300,引致投资增加了 900。
引致投资与销售收入(即国民收入)呈正比列变化。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