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资源概论本章重点:信息与信息资源的概念与特征;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信息化水平测度的主要方法:
波拉特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 信息化的层次与发展阶段;知识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信息产业的涵义与基本特征;信息政策的功能、制订原则及内容体系等。
第一章 信息资源概论
§ 1.1 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
§ 1.2 知识经济
§ 1.3 信息产业
§ 1.4 信息政策与信息立法
§ 1.1 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 返回
1.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1.1.2 信息资源与信息化
1.1.3 信息化与物质生产活动
1.1.4 信息化水平测度
1.1.5 信息化的层次与发展阶段以及我国信息化的历史任务
§ 1.2 知识经济 返回
1.2.1 知识经济的由来
1.2.2 知识经济的涵义
1.2.3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 1.3 信息产业 返回
1.3.1 信息产业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1.3.2 信息产业的结构与测度
1.3.3 信息产业的历史沿革
1.3.4 信息产业的发展
§ 1.4 信息政策与信息立法 返回
1.4.l 信息政策的意义
1.4.2 信息政策的制订原则
1.4.3 信息政策的内容体系
1.4.4 我国信息立法现状
1.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返回
信息的定义
( 1)申农的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 2)维纳的定义:,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
( 3)定义: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按照逻辑层对信息进行分类 返回
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语法信息是信息的第一个层次。它只是客观地描述事物,只表现事物的现象,
而不深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和意义。在开发信息系统建立主题数据库时,
首先就要关注语法信息。要保证信息与被表示的对象之间的一致性,减少表示上的干扰问题。
语义信息 返回
语义信息是信息的第二个层次。他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逻辑含义。语义信息反映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意义。
语用信息 返回
语用信息是信息的最高层次。它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是相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而言的,是指信息被受信者接受后将产生的效果和作用。同一信息发出后,对不同的接受者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信息的价值和效用是有差异的。
信息的特征 返回
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 真伪性
– 存储性
– 可塑性
– 共享性真伪性 返回
真伪性:信息有真信息和伪信息。即真实信息和谎言信息。
片面的理解和没有与环境联系起来的错误理解,
都会造成,认知型伪信息,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信息量损失、添加了冗余信息或混入了,噪音,干扰,产生,传输型伪信息,。
信息发出者发出了片面的、错误的信息,或信息发出者故意发出的虚假信息,这便是,人为型伪信息,。
存储性
存储是将信息保存在一定的存储媒介上。
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有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 —— 存储媒介才能保存下来。存储媒介本身不是信息,认识主体首先接触的是载体,然后才是感知载体上承载的信息内容。语言、文字、
符号、声波、光波、网络、纸张、磁带、
光盘等都是无形或有形的信息载体。
可塑性
信息的可塑性是指信息可识别的,可接受的,可以对其加工处理,也可以在各种载体间进行转换。认识主体首先要感知、识别并接受信息。然后可以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将其进行各种载体的转换。
共享性
这是信息与物质、能源的一个显著区别。
物质从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受方得到物质体,传方将失去物质体。但是,信息经传递后,不仅受方获得了信息,而传方并不会失去该信息。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除具备以上特性外,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还会有一些不同的特性。
信息资源
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人力、土地、森林、海洋、石油等等都是资源。
信息也是资源。
对信息资源的两种理解
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大量积累起来的经过加工处理有序的、有用信息的集合。这只限于信息本身。
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资金等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总称。
信息资源的定义
信息资源就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大量积累起来的经过加工处理有序的、有用信息以及各种信息活动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设备、设施、资金等)
的集合。
– 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要素是信息资源的实质和核心,
各种信息活动要素是信息活动中的必要条件。
– 信息要素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
设备、设施、资金等信息活动要素的综合作用。
信息资源的特征
信息资源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包括:
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
信息资源特有的特征
共享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成本一致性、
驾驭性需求性
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信息资源作为现代信息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之一,可以通过与物质、能源等生产要素相互作用而使其实现增值。因此,信息资源具有需求性特征。
稀缺性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或各种信息活动要素的制约,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拥有量总是有限的。
若要拥有信息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信息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
可选择性
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同一信息资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对象,并产生不同的效果。据此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对信息资源的作用方向作出选择,有目的、有选择地配置信息资源,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这就是信息资源的可选择性。
共享性
共享性是信息的显著特征之一。这是信息与物质、能源的一个显著区别。
不可分性
为某一目的而生产的信息产品只有以完整的信息集合的形式使用时,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
不同一性
美国经济学家保尔丁格( K.E.Boulding)
指出,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必定是完全不相同一的。这意味着某一信息资源的不同信息要素具有不同的内容。简单地增加同一要素,即某一信息要素的冗余并不能增加信息的价值。
成本一致性
信息的生产者为一个用户生产信息产品与为多个用户生产同一种产品相比较,
二者所花费的成本几乎是相同的。
驾驭性 返回
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支持、指导利用其他资源的能力。生产过程中,知识含量越高,人们利用信息资源驾驭其他自然资源的能力越强,则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就越高。信息的驾驭能力与社会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
1.1.2 信息资源与信息化 返回
人们在经济活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资源不仅有各种物质形态,也包括知识、
经验、技术等非物质的信息形态。后者即是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并日益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这一变化趋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
关于信息化的不同观点(一)
(1) 信息化是指通信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性
(2) 信息化不仅要求计算现代化,而且要求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
(3) 信息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从内涵的角度看,它一方面指信息化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高度发展,
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外延的角度看,
只有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才能称为信息化环境。
关于信息化的不同观点(二)
(4) 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5) 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
(6) 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采集、
传播、利用的能力,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诸多信息化定义的共同点
认为信息化是指一个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就象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农业化建立了农业社会、信息化将把我们带进信息社会。信息化是用来描述社会经济发展某一历史阶段生产特征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术语。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信息化的客观基础
其一,信息科学的发展是信息化的认识基础;
其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信息化的技术基础;
其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信息化的经济基础;
其四,社会信息需求是信息化的社会基础。
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返回
(1) 智能化。劳动的主要类型是脑力劳动。表现为一些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取代,简单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由电脑代劳。
人力资本比货币资本更为重要。
(2) 数字化。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质生产非物质化。
(3) 一体化。地理上的距离感不断变小,国家的概念受到冲击。
(4) 个性化。相对于工业化时代的群体化,信息化使得人们的活动更加具有个性。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增加,并将成为主流。
– 这些特征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体现。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会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信息资源化、信息技术高度发展、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成熟和完善、信息法规不断完善等等。
1.1.3信息化与物质生产活动 返回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信息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产业结构的变化
( 2)信息资源化
( 3)信息技术高度发展
( 4)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 5)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成熟和完善
( 6)信息法规不断完善
1.1.4信息化水平测度 返回
信息化水平有许多测度,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有
( 1)波拉特方法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 ·尤里 ·波拉特( Marc U,Porat)的研究成果对世界各国和地区对信息产业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信息经济测度的典范之一。
波拉特从经济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采用了
GNP比重法和就业结构分析法。以全社会的所有信息活动为范围。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进一步对美国的信息产业进行了定量测算,系统地论述了国家信息经济规模的两项测度指标。该项研究为信息产业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
波拉特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思想
波拉特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思想是
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特的分类体系。
波拉特将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归为一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包括:生产知识和具有发明性质的行业、信息交流与流通产业、风险管理业、
调查和协调业、信息处理与传递服务业、信息商品业、
部分政府活动和基础设施等八大类。二级信息部门是信息生产仅供自身消费的大部分政府公共部门和一切私人企业的管理部门。二级信息部门包括: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管理部门。一级信息部门与二级信息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为信息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
波拉特方法的两个重要指标
两个重要指标:
信息经济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
— 产值结构及其长期趋势
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 就业结构及其长期趋势。
波拉特方法需要改进之处:
如对信息产业及信息从业人员等概念的定义模糊,在识别信息职业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等。
信息化指数法。
信息化指数法从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的角度来测算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指数用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 4大类指标来体现信息化水平。 4大类指标又具体细分为 11个分指标。
由于这些指标是不同质的,不便直接进行比较,
所以要将其转换为指数,再通过求算术平均值得到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总体指标,这就是信息化指数。
信息化指数指标构成图
信息化指数指标构成图 1-1
信息化指数信息量 信息装备率 通信主体水平 信息系数人均使用函件数人均年通电话次数每百人日报刊发行数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百人电话机数每百人电视机数每万人电子计算机台数第三产业就业百分比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信息化指数测算
信息化指数测算一般有两种: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
一步算术平均法假设 11个分指标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等价,
即各分指标的权重均为 1/11。先将基年各项分指标的指数定为
100,再分别将测算年度的同类分指标值,除以基年的相应分指标值,求得测算年度的各分指标的指数,再对所求的分指标的指数求算术平均,即得出测算年度的信息化指数。
二步算术平均法假设四大类指标及同一大类中的各分指标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等价,而不同大类中的各分指标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不等价。首先要测算出信息量指数、信息装备率指数、通信主体水平指数和信息系数指数,再对各大类指数求算术平均,即得出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两种测算方法并无本质上的不同,计算结果差别甚微。
1990年中国信息化指标值
1990 年 (中国) 1965 年 (日本)
项目 指标 指标值 指数
( % )
指标值 指数
( % )
人均使用函件数 4,8 4,9 97 100
人均年通电话次数 23,4 7,5 314 100
每百人日报刊发行数 106 236 45 100
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 1,8 73 2,47 100
信息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120 45 265 100
每百人电话机数 1.29 11.7 11 100
每百人电视机数 15 83 18 100信息装备率每万人电子计算机台数 0.09 53 0,17 100
第三产业就业百分比 18.6 41.3 45 100通信主体水平 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 0.38 33.3 11.4 100
信息系数 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26 89.6 29 100
实例
假设基年为日本 1965年其各项分指标指数为 100。测算年度各分指标的指数由以下公式求得:
测算年度各分指标指数 =测算年度该分指标值 / 基年该分指标值
下面分别用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计算信息化指数。
一步算术平均算法:
信息化指数 =( 4.9+7.5+236+73+45+11.7+83+53+41.3+33.3+89.6)
/11=61.7
二步算术平均算法:
信息量指数 =( 4.9+7.5+236+73+45) /5=73.28
信息装备率指数 =( 11.7+83+53) /3=49.23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 41.3+33.3) /2=37.3
信息系数指数 =89.6
信息化指数 =(信息量指数 +信息装备率指数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信息系数指数) /4
=( 73.28+49.23+37.3+89.6) /4=62.35
利用信息化指数方法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
– 一是可操作性强,指标少,计算简单,指标数据容易获取,可靠性高。
– 二是可纵向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历史进程。
– 三是可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差异。
不足:
– 首先,所选指标不够全面,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因此,
测算结果可能带有片面性。
– 二是所选指标有些不能反映当前的时代特征。如,函件数就不应该只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信函,而应该考虑 E-mail、图文传真等。
– 三是利用算术平均法求信息化指数,不能反映各指标对信息化水平影响的差异,等等。
1.1.5 信息化的层次与发展阶段以及我国信息化的历史任务 返回
信息化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具有层次递进的特点:
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信息产业化;继而是产业信息化,与之相伴的是产品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随后是国民经济信息化;最后是全社会的信息化。
– 信息产业化 是指信息工作、信息活动变零散为集中,形成信息产业的过程。
– 产业信息化 是指传统产业在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销售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选择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和设备,充分开发、广泛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广泛地使用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 国民经济信息化 是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逐步实现全面信息化的过程。
– 国民经济信息化 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设施、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宏观管理机制、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和人员五种要素构成。
–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的目的在于促进各个领域信息资源的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富国强民,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为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服务。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将逐步实现信息化,这就是 社会信息化 。
历史任务 返回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尽快实现信息产业化。
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
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走计算机、
通信和信息内容并举、相互促进的道路。
加快信息标准、规范和信息立法建设。
多模式发展我国信息咨询服务。
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
1.2.1 知识经济的由来 返回
知识经济概念的出现源于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的思考;知识经济的诞生是计算机和通信为两大支柱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带来的必然结果。
20世纪 50年代,索洛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0世纪 60年代,巴尔森受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的委托对美国 1909~ 1929年和
1929~ 1969年,后来又对 1929~ 1957年的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对于单位投入产出的持续长期增长来说,知识进步是最大的和最基本的原因,的结论。
1984年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主要的的因素,。
1985年保罗 ·罗默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由于知识可以反复使用,具有边际效用递增而非递减的特性,从而使得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彼得 ·德鲁克 1985年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知识经济的概念出现于 OCE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概念。
1996年以来知识经济成为许多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1.2.2 知识经济的涵义 返回
知识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 。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 。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通过生产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主导经济增长,社会产出和劳动力结构的经济形态 。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 ·马克鲁普
( Frize Machlup)对知识的分类:
实用知识:对于人们的工作、决策和行为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商业知识、劳动知识、政治知识、家庭知识等。
学术知识:与进行学术创作相关的满足人们学术上的求知欲的知识。当然其中包括科学知识。
休闲与消遣知识:满足人们非学术上的求知欲的知识。如,小说故事、娱乐新闻、幽默、游戏等。
精神知识:宗教方面的知识。
多余的知识:人们非有意识地获取的知识。
知识产品中知识的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返回
存储于技术规范及其由此而专门制造出来的物质性机器及工具中的知识。如,精密仪器、
计算机软件等。
存储于个人脑海中的知识。有人将这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
存储在那些既不属于物质机器,也不属于个人,而是以某些特殊形式或社会规定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时间和劳动成本才能产生和普及。如新的生产工艺的发明或开发新的计算机软件等。
1.2.3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返回
( 1) 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部门构成,以信息产业的为中心包括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相关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增长与发展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2)管理科学和管理自动化的发展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信息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管理的主要方面。
( 3)科学知识和人才成为提高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 4)产品力求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 5)提高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效率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 6)知识经济的流通和价格属性除具有物质经济的共性之外,
还有其独特的属性。
1.3.1信息产业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返回
狭义的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信息处理业、软件业。
广义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传播报道业、信息流通业、
知识生产业、信息存储业等产业群。这样广义的信息产业实际上是与信息的采集、存贮、传播、利用以及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系统建设等活动相关的产业总称。
我们认为:信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需求,以信息作为主要资源,从事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以信息及其设备、设施等产品为主要产出,生产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
信息产业的特征
( 1)信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带头产业,
且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 2)信息产业是技术、智力、知识密集型产业
( 3)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产业
( 4) 信息产业是高就业型产业
( 5)信息产业高投入、低消耗、高增值型产业
( 6)信息产业是增长快、综合性较强的复合型产业
1.3.2 信息产业的结构与测度 返回
信息产业分类体系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与设备制造业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业计算机技术与硬、软件制造业通信与网络技术与设备制造业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制造业视听技术与设备制造业微缩复印技术与设备制造业电子出版技术与设备制造业信息基础设施业信息服务业 传统 信息服务业 新闻报道业印刷出版业文献情报业图书档案业专利标准业邮政电信业广告业广播电视业金融、保险业保健医疗业旅游、娱乐业统教育业等现代电子 信息服务业 信息 提供 业信息处理业系统集成服务业咨询服务业数据库开发业网络服务业信息设备维修业市场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业等准信息部门 (附属于非信息产业内部的信息部门)
信息产业经济测度方法
除已经介绍的波拉待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外,许多学者还进行了类似的实际测度工作,并得出了具体的结果。如,
IUP(信息利用潜力指数 )模型。 IUP模型是由联合国教料文组织委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情报研究院 H,Borko教授和该组织顾问、法国学者 M J,Menou主持提出的一种测度方法。该模型试图将各类信息活动的有关参数都包括在一个系统内,所以层次多,参数多,计算复杂,
适应于多个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或地区的信息活动状况、信息利用潜力等的分析比较。
琼森切尔平方根定律是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生产率的问题。该定律由查尔斯 ·C·琼森切尔 (Charles,c,Jonsher)于 1983年提出的。琼森切尔认为,信息生产率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生产部门和信息部门中技术发展的微分率引起的,琼森切尔认为,8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过渡时期 (主要表现是信息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 50%左右,琼森切尔把这个比例称之为
,50%墙” ),在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将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1.3.3 信息产业的历史沿革 返回
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 ·贝尔 (Daniell Berl)是最早对信息社会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于 1959年,首次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贝尔在发表于 1973年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全面系统地论证了他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
此后,西方许多多学者受其影响,研究并归纳出信息生活的新持点。如,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 (A,Toffler)
的,第三次浪潮,一书,将人类文明文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和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等电子技术的诞生,使人类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新技术突破。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及就业机会。许多传统产业的企业开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生产和提供信息、开发各种有关信息技术和生产各种相关信息设备。一个新兴的产业 —— 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了。
1.3.4 信息产业的发展 返回
首先,信息资源是信息产业兴起的基础。
其次,生产工具的发展是信息产业兴起的动力。
总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必将促使以物质产品为主的物质型经济逐步向以信息产品为主的知识型经济转变,
经济结构的转变亦必将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使信息产业逐渐从传统的第一、二、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型知识经济转变的促进作用。
2,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先导作用。
3,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软化作用。 包括⑴ 产业结构软化; ⑵ 就业结构的软化; ⑶ 消费结构的软化; ⑷ 投资结构软化;
⑸ 贸易结构软化
4,信息产业对经济生产要素的优化作用
5,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基本资源的替代作用
6,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倍增作用
1.4.l 信息政策的意义 返回
信息政策是具有法令性的以保证信息系统优化运行并履行其社会功能的,用来调节和控制信息生产、交流和利用的措施、规范、标准和准则的集合。
信息政策的功能:
1,指导功能:确定社会信息活动的基本方针,指出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规范信息部门的发展。
2.协调功能: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为最终目标,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提高组织内部的效率和竞争力。
3,信息环境构建功能:使信息环境系统诸要素和谐一致、相互配合,保证信息环境的健康发展。
4,行为约束功能:为社会的信息活动提供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的行动准则。
1.4.2信息政策的制订原则 返回
信息政策的制订一般要遵循这样几项原则:
( 1)促进发展原则;
( 2)完整配套原则;
( 3)国际通行原则;
( 4)层次针对原则;
( 5)动态灵活原则。
1.4.3 信息政策的内容体系 返回
耐克 ·莫尔提出的分析信息政策的二维矩阵模型
莫尔矩阵模型包括三个层次(产业层次、组织层次、
社会层次)和 5个信息政策的要素(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人力资源、法律法规)。认为信息政策在产业、组织和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共同发挥作用。
层次 要素 信息技术 信息市场 信息管理 人力资源 法 律法规产业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信息政策涉及的内容:
信息产业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
大众传播;政府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
信息资源管理以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和服务;
图书馆、档案馆等传统信息服务部门;
国家信息系统;科技信息活动;
信息工作人员和信息用户的教育、培训;
信息的研究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电信产业及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市场与产业信息化;
数据库开发与应用;信息活动的资金;
信息安全与保护、越境数据流等问题;
国际间合作与交流;信息定价与税收;
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
1.4.4 我国信息立法现状 返回
1956年国家指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我国科技情报政策的起点。 1958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
明确规定了建立全国科技情报体系的问题。 1980年国家信息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经济信息服务和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80年我国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此后,我国先后制定了,统计法,等重要的规章条例。 1987年在国家信息中心成立了政策研究室,专门研究信息法规问题。国家科委在 1990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 4号),信息政策发展政策,; 1991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 6号),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分别阐明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总体政策和科技信息发展的总体规划。此后,中国政府又陆续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的规划纲要和政策要点,等一系列信息政策。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1,对现有的国家法律作相应修改和补充。
2,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另行制定专门的法规。
3,其他有关的法规性文件和政府规章。
1.5小结
本章概述了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以及与信息资源相关的知识经济、信息产业、信息政策与信息立法等概念。 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信息资源、
信息化和物质生产活动等概念以及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与信息化、信息化与物质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信息化水平进行定量的测度,可以考察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有波拉特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至少包括生产、消费和分配等层面。知识经济具有许多特征,有些特征正在形成并显露出来。
信息产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对信息产业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对信息产业结构的划分及测度意义重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政策对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信息环境管理的必要条件。
信息政策为管理和发展信息活动提供指导方针以及原则和方法。信息政策功能包括,指导功能、协调功能、信息环境构建功能、行为约束功能等。信息政策的制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促进发展、完整配套、国际通行、层次针对、
动态灵活等。本章主要介绍了耐克 ·莫尔提出的分析信息政策的二维矩阵模型。
这是一个很好的制订信息政策的分析工具。
习题
p32-33,1-15
补充习题:
1,按照逻辑层对信息进行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2.试述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含义?
3,波拉特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波拉特方法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5.为什么说,信息资源是信息产业兴起的基础,生产工具的发展是信息产业兴起的动力?
6.何为我国科技情报政策的起点?
7.我国经济信息服务和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是什么?
8.我国陆续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波拉特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 信息化的层次与发展阶段;知识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信息产业的涵义与基本特征;信息政策的功能、制订原则及内容体系等。
第一章 信息资源概论
§ 1.1 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
§ 1.2 知识经济
§ 1.3 信息产业
§ 1.4 信息政策与信息立法
§ 1.1 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 返回
1.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1.1.2 信息资源与信息化
1.1.3 信息化与物质生产活动
1.1.4 信息化水平测度
1.1.5 信息化的层次与发展阶段以及我国信息化的历史任务
§ 1.2 知识经济 返回
1.2.1 知识经济的由来
1.2.2 知识经济的涵义
1.2.3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 1.3 信息产业 返回
1.3.1 信息产业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1.3.2 信息产业的结构与测度
1.3.3 信息产业的历史沿革
1.3.4 信息产业的发展
§ 1.4 信息政策与信息立法 返回
1.4.l 信息政策的意义
1.4.2 信息政策的制订原则
1.4.3 信息政策的内容体系
1.4.4 我国信息立法现状
1.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返回
信息的定义
( 1)申农的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 2)维纳的定义:,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
( 3)定义: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按照逻辑层对信息进行分类 返回
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语法信息是信息的第一个层次。它只是客观地描述事物,只表现事物的现象,
而不深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和意义。在开发信息系统建立主题数据库时,
首先就要关注语法信息。要保证信息与被表示的对象之间的一致性,减少表示上的干扰问题。
语义信息 返回
语义信息是信息的第二个层次。他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逻辑含义。语义信息反映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意义。
语用信息 返回
语用信息是信息的最高层次。它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是相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而言的,是指信息被受信者接受后将产生的效果和作用。同一信息发出后,对不同的接受者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信息的价值和效用是有差异的。
信息的特征 返回
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 真伪性
– 存储性
– 可塑性
– 共享性真伪性 返回
真伪性:信息有真信息和伪信息。即真实信息和谎言信息。
片面的理解和没有与环境联系起来的错误理解,
都会造成,认知型伪信息,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信息量损失、添加了冗余信息或混入了,噪音,干扰,产生,传输型伪信息,。
信息发出者发出了片面的、错误的信息,或信息发出者故意发出的虚假信息,这便是,人为型伪信息,。
存储性
存储是将信息保存在一定的存储媒介上。
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有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 —— 存储媒介才能保存下来。存储媒介本身不是信息,认识主体首先接触的是载体,然后才是感知载体上承载的信息内容。语言、文字、
符号、声波、光波、网络、纸张、磁带、
光盘等都是无形或有形的信息载体。
可塑性
信息的可塑性是指信息可识别的,可接受的,可以对其加工处理,也可以在各种载体间进行转换。认识主体首先要感知、识别并接受信息。然后可以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将其进行各种载体的转换。
共享性
这是信息与物质、能源的一个显著区别。
物质从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受方得到物质体,传方将失去物质体。但是,信息经传递后,不仅受方获得了信息,而传方并不会失去该信息。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除具备以上特性外,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还会有一些不同的特性。
信息资源
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人力、土地、森林、海洋、石油等等都是资源。
信息也是资源。
对信息资源的两种理解
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大量积累起来的经过加工处理有序的、有用信息的集合。这只限于信息本身。
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资金等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总称。
信息资源的定义
信息资源就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大量积累起来的经过加工处理有序的、有用信息以及各种信息活动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设备、设施、资金等)
的集合。
– 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要素是信息资源的实质和核心,
各种信息活动要素是信息活动中的必要条件。
– 信息要素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
设备、设施、资金等信息活动要素的综合作用。
信息资源的特征
信息资源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包括:
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
信息资源特有的特征
共享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成本一致性、
驾驭性需求性
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信息资源作为现代信息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之一,可以通过与物质、能源等生产要素相互作用而使其实现增值。因此,信息资源具有需求性特征。
稀缺性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或各种信息活动要素的制约,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拥有量总是有限的。
若要拥有信息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信息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
可选择性
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同一信息资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对象,并产生不同的效果。据此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对信息资源的作用方向作出选择,有目的、有选择地配置信息资源,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这就是信息资源的可选择性。
共享性
共享性是信息的显著特征之一。这是信息与物质、能源的一个显著区别。
不可分性
为某一目的而生产的信息产品只有以完整的信息集合的形式使用时,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
不同一性
美国经济学家保尔丁格( K.E.Boulding)
指出,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必定是完全不相同一的。这意味着某一信息资源的不同信息要素具有不同的内容。简单地增加同一要素,即某一信息要素的冗余并不能增加信息的价值。
成本一致性
信息的生产者为一个用户生产信息产品与为多个用户生产同一种产品相比较,
二者所花费的成本几乎是相同的。
驾驭性 返回
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支持、指导利用其他资源的能力。生产过程中,知识含量越高,人们利用信息资源驾驭其他自然资源的能力越强,则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就越高。信息的驾驭能力与社会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
1.1.2 信息资源与信息化 返回
人们在经济活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资源不仅有各种物质形态,也包括知识、
经验、技术等非物质的信息形态。后者即是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并日益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这一变化趋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
关于信息化的不同观点(一)
(1) 信息化是指通信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性
(2) 信息化不仅要求计算现代化,而且要求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
(3) 信息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从内涵的角度看,它一方面指信息化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高度发展,
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外延的角度看,
只有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才能称为信息化环境。
关于信息化的不同观点(二)
(4) 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5) 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
(6) 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采集、
传播、利用的能力,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诸多信息化定义的共同点
认为信息化是指一个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就象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农业化建立了农业社会、信息化将把我们带进信息社会。信息化是用来描述社会经济发展某一历史阶段生产特征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术语。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信息化的客观基础
其一,信息科学的发展是信息化的认识基础;
其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信息化的技术基础;
其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信息化的经济基础;
其四,社会信息需求是信息化的社会基础。
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返回
(1) 智能化。劳动的主要类型是脑力劳动。表现为一些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取代,简单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由电脑代劳。
人力资本比货币资本更为重要。
(2) 数字化。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质生产非物质化。
(3) 一体化。地理上的距离感不断变小,国家的概念受到冲击。
(4) 个性化。相对于工业化时代的群体化,信息化使得人们的活动更加具有个性。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增加,并将成为主流。
– 这些特征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体现。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会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信息资源化、信息技术高度发展、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成熟和完善、信息法规不断完善等等。
1.1.3信息化与物质生产活动 返回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信息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产业结构的变化
( 2)信息资源化
( 3)信息技术高度发展
( 4)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 5)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成熟和完善
( 6)信息法规不断完善
1.1.4信息化水平测度 返回
信息化水平有许多测度,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有
( 1)波拉特方法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 ·尤里 ·波拉特( Marc U,Porat)的研究成果对世界各国和地区对信息产业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信息经济测度的典范之一。
波拉特从经济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采用了
GNP比重法和就业结构分析法。以全社会的所有信息活动为范围。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进一步对美国的信息产业进行了定量测算,系统地论述了国家信息经济规模的两项测度指标。该项研究为信息产业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
波拉特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思想
波拉特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思想是
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特的分类体系。
波拉特将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归为一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包括:生产知识和具有发明性质的行业、信息交流与流通产业、风险管理业、
调查和协调业、信息处理与传递服务业、信息商品业、
部分政府活动和基础设施等八大类。二级信息部门是信息生产仅供自身消费的大部分政府公共部门和一切私人企业的管理部门。二级信息部门包括: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管理部门。一级信息部门与二级信息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为信息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
波拉特方法的两个重要指标
两个重要指标:
信息经济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
— 产值结构及其长期趋势
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 就业结构及其长期趋势。
波拉特方法需要改进之处:
如对信息产业及信息从业人员等概念的定义模糊,在识别信息职业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等。
信息化指数法。
信息化指数法从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的角度来测算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指数用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 4大类指标来体现信息化水平。 4大类指标又具体细分为 11个分指标。
由于这些指标是不同质的,不便直接进行比较,
所以要将其转换为指数,再通过求算术平均值得到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总体指标,这就是信息化指数。
信息化指数指标构成图
信息化指数指标构成图 1-1
信息化指数信息量 信息装备率 通信主体水平 信息系数人均使用函件数人均年通电话次数每百人日报刊发行数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百人电话机数每百人电视机数每万人电子计算机台数第三产业就业百分比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信息化指数测算
信息化指数测算一般有两种: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
一步算术平均法假设 11个分指标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等价,
即各分指标的权重均为 1/11。先将基年各项分指标的指数定为
100,再分别将测算年度的同类分指标值,除以基年的相应分指标值,求得测算年度的各分指标的指数,再对所求的分指标的指数求算术平均,即得出测算年度的信息化指数。
二步算术平均法假设四大类指标及同一大类中的各分指标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等价,而不同大类中的各分指标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不等价。首先要测算出信息量指数、信息装备率指数、通信主体水平指数和信息系数指数,再对各大类指数求算术平均,即得出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两种测算方法并无本质上的不同,计算结果差别甚微。
1990年中国信息化指标值
1990 年 (中国) 1965 年 (日本)
项目 指标 指标值 指数
( % )
指标值 指数
( % )
人均使用函件数 4,8 4,9 97 100
人均年通电话次数 23,4 7,5 314 100
每百人日报刊发行数 106 236 45 100
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 1,8 73 2,47 100
信息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120 45 265 100
每百人电话机数 1.29 11.7 11 100
每百人电视机数 15 83 18 100信息装备率每万人电子计算机台数 0.09 53 0,17 100
第三产业就业百分比 18.6 41.3 45 100通信主体水平 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 0.38 33.3 11.4 100
信息系数 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 26 89.6 29 100
实例
假设基年为日本 1965年其各项分指标指数为 100。测算年度各分指标的指数由以下公式求得:
测算年度各分指标指数 =测算年度该分指标值 / 基年该分指标值
下面分别用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计算信息化指数。
一步算术平均算法:
信息化指数 =( 4.9+7.5+236+73+45+11.7+83+53+41.3+33.3+89.6)
/11=61.7
二步算术平均算法:
信息量指数 =( 4.9+7.5+236+73+45) /5=73.28
信息装备率指数 =( 11.7+83+53) /3=49.23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 41.3+33.3) /2=37.3
信息系数指数 =89.6
信息化指数 =(信息量指数 +信息装备率指数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信息系数指数) /4
=( 73.28+49.23+37.3+89.6) /4=62.35
利用信息化指数方法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
– 一是可操作性强,指标少,计算简单,指标数据容易获取,可靠性高。
– 二是可纵向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历史进程。
– 三是可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差异。
不足:
– 首先,所选指标不够全面,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因此,
测算结果可能带有片面性。
– 二是所选指标有些不能反映当前的时代特征。如,函件数就不应该只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信函,而应该考虑 E-mail、图文传真等。
– 三是利用算术平均法求信息化指数,不能反映各指标对信息化水平影响的差异,等等。
1.1.5 信息化的层次与发展阶段以及我国信息化的历史任务 返回
信息化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具有层次递进的特点:
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信息产业化;继而是产业信息化,与之相伴的是产品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随后是国民经济信息化;最后是全社会的信息化。
– 信息产业化 是指信息工作、信息活动变零散为集中,形成信息产业的过程。
– 产业信息化 是指传统产业在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销售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选择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和设备,充分开发、广泛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广泛地使用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 国民经济信息化 是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逐步实现全面信息化的过程。
– 国民经济信息化 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设施、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宏观管理机制、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和人员五种要素构成。
–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的目的在于促进各个领域信息资源的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富国强民,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为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服务。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将逐步实现信息化,这就是 社会信息化 。
历史任务 返回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尽快实现信息产业化。
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
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走计算机、
通信和信息内容并举、相互促进的道路。
加快信息标准、规范和信息立法建设。
多模式发展我国信息咨询服务。
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
1.2.1 知识经济的由来 返回
知识经济概念的出现源于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的思考;知识经济的诞生是计算机和通信为两大支柱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带来的必然结果。
20世纪 50年代,索洛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0世纪 60年代,巴尔森受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的委托对美国 1909~ 1929年和
1929~ 1969年,后来又对 1929~ 1957年的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对于单位投入产出的持续长期增长来说,知识进步是最大的和最基本的原因,的结论。
1984年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主要的的因素,。
1985年保罗 ·罗默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由于知识可以反复使用,具有边际效用递增而非递减的特性,从而使得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彼得 ·德鲁克 1985年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知识经济的概念出现于 OCE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概念。
1996年以来知识经济成为许多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1.2.2 知识经济的涵义 返回
知识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 。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 。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通过生产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主导经济增长,社会产出和劳动力结构的经济形态 。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 ·马克鲁普
( Frize Machlup)对知识的分类:
实用知识:对于人们的工作、决策和行为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商业知识、劳动知识、政治知识、家庭知识等。
学术知识:与进行学术创作相关的满足人们学术上的求知欲的知识。当然其中包括科学知识。
休闲与消遣知识:满足人们非学术上的求知欲的知识。如,小说故事、娱乐新闻、幽默、游戏等。
精神知识:宗教方面的知识。
多余的知识:人们非有意识地获取的知识。
知识产品中知识的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返回
存储于技术规范及其由此而专门制造出来的物质性机器及工具中的知识。如,精密仪器、
计算机软件等。
存储于个人脑海中的知识。有人将这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
存储在那些既不属于物质机器,也不属于个人,而是以某些特殊形式或社会规定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时间和劳动成本才能产生和普及。如新的生产工艺的发明或开发新的计算机软件等。
1.2.3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返回
( 1) 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部门构成,以信息产业的为中心包括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相关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增长与发展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2)管理科学和管理自动化的发展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信息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管理的主要方面。
( 3)科学知识和人才成为提高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 4)产品力求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 5)提高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效率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 6)知识经济的流通和价格属性除具有物质经济的共性之外,
还有其独特的属性。
1.3.1信息产业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返回
狭义的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信息处理业、软件业。
广义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传播报道业、信息流通业、
知识生产业、信息存储业等产业群。这样广义的信息产业实际上是与信息的采集、存贮、传播、利用以及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系统建设等活动相关的产业总称。
我们认为:信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需求,以信息作为主要资源,从事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以信息及其设备、设施等产品为主要产出,生产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
信息产业的特征
( 1)信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带头产业,
且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 2)信息产业是技术、智力、知识密集型产业
( 3)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产业
( 4) 信息产业是高就业型产业
( 5)信息产业高投入、低消耗、高增值型产业
( 6)信息产业是增长快、综合性较强的复合型产业
1.3.2 信息产业的结构与测度 返回
信息产业分类体系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与设备制造业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业计算机技术与硬、软件制造业通信与网络技术与设备制造业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制造业视听技术与设备制造业微缩复印技术与设备制造业电子出版技术与设备制造业信息基础设施业信息服务业 传统 信息服务业 新闻报道业印刷出版业文献情报业图书档案业专利标准业邮政电信业广告业广播电视业金融、保险业保健医疗业旅游、娱乐业统教育业等现代电子 信息服务业 信息 提供 业信息处理业系统集成服务业咨询服务业数据库开发业网络服务业信息设备维修业市场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业等准信息部门 (附属于非信息产业内部的信息部门)
信息产业经济测度方法
除已经介绍的波拉待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外,许多学者还进行了类似的实际测度工作,并得出了具体的结果。如,
IUP(信息利用潜力指数 )模型。 IUP模型是由联合国教料文组织委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情报研究院 H,Borko教授和该组织顾问、法国学者 M J,Menou主持提出的一种测度方法。该模型试图将各类信息活动的有关参数都包括在一个系统内,所以层次多,参数多,计算复杂,
适应于多个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或地区的信息活动状况、信息利用潜力等的分析比较。
琼森切尔平方根定律是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生产率的问题。该定律由查尔斯 ·C·琼森切尔 (Charles,c,Jonsher)于 1983年提出的。琼森切尔认为,信息生产率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生产部门和信息部门中技术发展的微分率引起的,琼森切尔认为,8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过渡时期 (主要表现是信息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 50%左右,琼森切尔把这个比例称之为
,50%墙” ),在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将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1.3.3 信息产业的历史沿革 返回
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 ·贝尔 (Daniell Berl)是最早对信息社会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于 1959年,首次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贝尔在发表于 1973年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全面系统地论证了他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
此后,西方许多多学者受其影响,研究并归纳出信息生活的新持点。如,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 (A,Toffler)
的,第三次浪潮,一书,将人类文明文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和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等电子技术的诞生,使人类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新技术突破。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及就业机会。许多传统产业的企业开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生产和提供信息、开发各种有关信息技术和生产各种相关信息设备。一个新兴的产业 —— 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了。
1.3.4 信息产业的发展 返回
首先,信息资源是信息产业兴起的基础。
其次,生产工具的发展是信息产业兴起的动力。
总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必将促使以物质产品为主的物质型经济逐步向以信息产品为主的知识型经济转变,
经济结构的转变亦必将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使信息产业逐渐从传统的第一、二、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型知识经济转变的促进作用。
2,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先导作用。
3,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软化作用。 包括⑴ 产业结构软化; ⑵ 就业结构的软化; ⑶ 消费结构的软化; ⑷ 投资结构软化;
⑸ 贸易结构软化
4,信息产业对经济生产要素的优化作用
5,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基本资源的替代作用
6,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倍增作用
1.4.l 信息政策的意义 返回
信息政策是具有法令性的以保证信息系统优化运行并履行其社会功能的,用来调节和控制信息生产、交流和利用的措施、规范、标准和准则的集合。
信息政策的功能:
1,指导功能:确定社会信息活动的基本方针,指出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规范信息部门的发展。
2.协调功能: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为最终目标,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提高组织内部的效率和竞争力。
3,信息环境构建功能:使信息环境系统诸要素和谐一致、相互配合,保证信息环境的健康发展。
4,行为约束功能:为社会的信息活动提供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的行动准则。
1.4.2信息政策的制订原则 返回
信息政策的制订一般要遵循这样几项原则:
( 1)促进发展原则;
( 2)完整配套原则;
( 3)国际通行原则;
( 4)层次针对原则;
( 5)动态灵活原则。
1.4.3 信息政策的内容体系 返回
耐克 ·莫尔提出的分析信息政策的二维矩阵模型
莫尔矩阵模型包括三个层次(产业层次、组织层次、
社会层次)和 5个信息政策的要素(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人力资源、法律法规)。认为信息政策在产业、组织和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共同发挥作用。
层次 要素 信息技术 信息市场 信息管理 人力资源 法 律法规产业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信息政策涉及的内容:
信息产业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
大众传播;政府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
信息资源管理以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和服务;
图书馆、档案馆等传统信息服务部门;
国家信息系统;科技信息活动;
信息工作人员和信息用户的教育、培训;
信息的研究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电信产业及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市场与产业信息化;
数据库开发与应用;信息活动的资金;
信息安全与保护、越境数据流等问题;
国际间合作与交流;信息定价与税收;
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
1.4.4 我国信息立法现状 返回
1956年国家指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我国科技情报政策的起点。 1958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
明确规定了建立全国科技情报体系的问题。 1980年国家信息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经济信息服务和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80年我国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此后,我国先后制定了,统计法,等重要的规章条例。 1987年在国家信息中心成立了政策研究室,专门研究信息法规问题。国家科委在 1990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 4号),信息政策发展政策,; 1991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 6号),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分别阐明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总体政策和科技信息发展的总体规划。此后,中国政府又陆续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的规划纲要和政策要点,等一系列信息政策。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1,对现有的国家法律作相应修改和补充。
2,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另行制定专门的法规。
3,其他有关的法规性文件和政府规章。
1.5小结
本章概述了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以及与信息资源相关的知识经济、信息产业、信息政策与信息立法等概念。 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信息资源、
信息化和物质生产活动等概念以及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与信息化、信息化与物质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信息化水平进行定量的测度,可以考察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有波拉特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至少包括生产、消费和分配等层面。知识经济具有许多特征,有些特征正在形成并显露出来。
信息产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对信息产业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对信息产业结构的划分及测度意义重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政策对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信息环境管理的必要条件。
信息政策为管理和发展信息活动提供指导方针以及原则和方法。信息政策功能包括,指导功能、协调功能、信息环境构建功能、行为约束功能等。信息政策的制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促进发展、完整配套、国际通行、层次针对、
动态灵活等。本章主要介绍了耐克 ·莫尔提出的分析信息政策的二维矩阵模型。
这是一个很好的制订信息政策的分析工具。
习题
p32-33,1-15
补充习题:
1,按照逻辑层对信息进行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2.试述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含义?
3,波拉特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波拉特方法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5.为什么说,信息资源是信息产业兴起的基础,生产工具的发展是信息产业兴起的动力?
6.何为我国科技情报政策的起点?
7.我国经济信息服务和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是什么?
8.我国陆续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可分为哪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