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
§ 8.1 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的基本关系 GO
§ 8.2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GO
§ 8.3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GO
§ 8.4 信息系统的审计 GO
§ 8,5 信息系统的项目控制 GO
§ 8.1 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的基本关系
8.1.1 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 IRM)的概念,确立了将信息资源作为管理资源和竞争资源的新观念,强调信息资源在组织管理决策与竞争战略规划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竞争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以增强竞争实力、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
信息资源管理是对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和信息人员等在内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其实质是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为对象的管理。
信息资源中的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人员等要素都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按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信息系统,才能显现它们的价值。信息系统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基本运行环境,由人、信息技术设备、
运行规程等基本要素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
调节和控制。
IRM关于信息资源的概念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了扩充,
它把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人员都列入了管理范围,就信息而言,IRM也将范围扩大到信息系统以外,包括了全部未归入信息系统的信息。 IRM的研究和时间延伸到了信息系统之外的环境,包括组织结构、信息政策、信息经济等领域。
8.1.2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一般认为,信息化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信息化是以物质生产活动的成熟化为前提的。 工业化为信息化准备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信息化又把工业化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推向更高的阶段。
技术、组织管理和人是信息化生产力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推进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资源。
这三要素中,技术的进步、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相互匹配、协同发展,生产力才能达到新的水平。
信息真正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是有效的信息管理。即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评价等一系列信息组织过程,
把分散的、无序的信息加工为系统的、有序的信息流,并通过各种方式向人们提供服务,从而发挥信息的效用。
只有经过组织管理的信息才能成为一种资源。没有管理,
信息资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因此,对信息及其相关活动因素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既是信息科学的重大应用课题,也是管理科学的新兴研究领域。
人类开发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整个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进而提高管理决策的水平。
8.1.3 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科学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制定方案、评估选优、实施决策、追踪反馈等环节。为保证每一环节的科学性,必须配备有效的技术方法,如调查研究、预测技术、环境分析、智囊技术、决策树技术、可行性分析、效用理论等等。
信息活动贯穿于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并渗透到决策过程的每一环节。在每一环节上所运用的决策方法无一不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与利用贯穿着各阶段的工作过程。
现代社会组织中的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处理,辅助各级管理决策的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设备、规章制度及其有关人员的统一体。
信息系统是提供、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载体。
可以这样说,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决策的支持。管理决策者借助于信息系统获得各级管理决策必须的信息,又通过信息系统对管理对象进行控制,实施决策。
§ 8.2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8.2.1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对信息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按照系统的观点使用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进行控制,可以以较小的投入,得到较好的效果。
1.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的目标,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和程序,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
项目管理实质上是保证整个项目顺利、高效地完成的一种过程管理技术,贯穿于系统的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
阶 段 主 要 活 动系 统 规 划 战略规划 对组织的信息需求进行总体分析,确定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划分建设项目组织信息需求分析对系统建设所需各类资源进行估计与安排资 源 对系统建设所需各类资源进行估计与安排系统开发系统分析 系统初步调查,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系统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计算机与网络系统方案的选择系统实施 软件编程与软件包的购置,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系统测试,新旧系统的转换系统运行 与维护 系统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系统评价,系统的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
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系 统 更 新 现行系统问题分析,新系统建设的启动
2,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阶段大致划分如下:
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划分为:立项与可行性论证阶段、项目实施管理阶段。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如图 8-1所示。
(项目管理流程)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立项与可行性研究 系统初步调查与 可行性研究项目实施管理开发管理规定应交付的文档资源需求估算费用估算工期估算制定工序表进度管理质量保证管理开发总结保证测试管理制定测试计划测试分析报告用户手册运行管理项目后评价管理详细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测试系统安装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8.2.2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要想保证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始,首先要建立一个项目组。项目组可以由负责项目管理和开发的不同方面的人员组成,由项目组长或项目经理领导。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项目经费的多少和系统的大小来确定相应的项目组。
可以设立的小组有,
1.项目经理(项目组长)
2,过程管理小组
3,项目支持小组
4,质量保证小组
5,系统工程小组
6,系统开发与测试小组
7,系统集成与测试小组
8.2.3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文档管理文档的地位和作用系统文档不是事先一次性形成的,它是在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过程中不断地按阶段依次推进编写、修改、完善与积累而形成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系统文档或没有规范的系统文档,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会处于一种混乱状态,这将严重影响系统的质量,甚至导致系统开发或运行的失败。
文档管理的内容文档 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文档要标准化、规范化
2,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3,维持文档的可追踪性
4,文档管理的制度化
8.2.4 信息系统的切换如何使不同层次的使用人员能尽快地适应新系统,充分发挥系统所能提供的功能,是信息系统切换所要解决的问题;
刚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必然有不少只有在实际运行中才能发现的缺陷,这也是在系统切换过程中始终存在的要予以解决的问题;为了使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能够顺利地过度到各职能部门和各工作岗位上,必须在统一的管理下,采用客观和可行的技术手段和反复,在确保系统可靠运行的前提下,
逐步使系统的各项功能安全到位。
§ 8.3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8.3.1 运行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1.运行管理的目标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不能与机器设备本身的管理工作等同起来。信息系统的任务是为管理工作服务,它的管理工作是以向组织提供必要的信息为目标的,是以能够满足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为标准的,而机器本身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只是这一工作的一小部分,只是提供了硬件的保证,
真正作到向管理人员提供信息还需要做许多软件操作、数据收集、成果提供等工作。
2,运行管理的内容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是系统研制工作的继续,主要包括日常运行的管理、运行情况的记录以及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具体包括:
⑴ 机房管理
⑵ 运行日记
⑶ 日常运行管理
⑷ 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⑸ 对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与评价
8.3.2 信息系统运行的组织与人员
1,系统运行的组织从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来看,目前信息系统运行组织机构有以下两种形式:
经理信息处供应处财务处计划处 ….
供应处计划处 财务处经理生产处信息处
….
2,人员配置人员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⑴ 明确地规定其任务及职权范围,尽可能确切地规定各类人员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应负的责任,应做的事情,办事的方式,工作的次序,即要有明确的授权。
⑵ 对于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有定期的检查及评价。为此,
对每种工作都要有一定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应该尽可能有定量的尺度和客观的衡量办法,以便检查与比较。
⑶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便使他们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善,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主要包括:① 系统主管人员 ② 数据收集人员 ③ 数据校验人员(或数据控制人员) ④ 录入人员 ⑤ 系统操作人员 ⑥ 程序员
8.3.3 信息系统的评价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
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效益是否理想。
以便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
对信息系统的评价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目前一般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这种方法先提出信息系统的若干评价指标,然后对各指标评出表示系统优劣程度的值,最后用加权等方法将各指标进行综合。
1,信息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⑴ 系统性能指标
① 人机交互的灵活性与方便性;
② 系统响应时间与信息处理速度满足业务需求的程度;
③ 输出信息的正确性与精确度;
④ 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次数与故障时间在工作时间中的比例;
⑤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改进及扩展,与其他系统交互或集成的难易程度;
⑥ 系统故障诊断,排除,恢复的难易程度;
⑦ 系统安全保密措施的完整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⑧ 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 。
⑵ 与直接经济效益有关指标
① 系统投资额;
② 系统运行费用;
③ 系统运行新增加的效益 ;
④ 投资回收期 。
⑶ 与间接经济效益有关指标间接经济效益是通过改进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提高人员素质等途径,促使成本下降、利润增加而逐步地间接地获得的效益。
2,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系统评价是对一个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能和使用效果进行全面估计、检查、测试、分析和评审,包括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以求确定系统目标的实现程度。
⑴ 系统的技术评价从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和具有的性能来看,技术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① 目标评价 ② 功能评价 ③ 性能评价 ④ 运行方式评价
⑵ 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是通过费用效益分析来实现的。
费用是指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全部开支所构成的成本,效益是指通过系统的运行所带来的费用的减少或收益的增加。
§ 8.4 信息系统的审计
1.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含义从本质上看,信息系统审计就是一种项目评估。通常称做项目审计( project audit),它是一种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祥查的方法。习惯上我们经常把审计一词同祥查一个机构的财务状况相联系。但事实上,项目审计要比财务审计的内涵更宽,它几乎涉及项目主管关注的所有问题。
信息系统评估或称之为信息系统审计,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进展和表现进行比较,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系统管理中的各种决策提供依据。这里的标准可以是信息系统开发的成本、进度和绩效计划等。
8.4.1 基本概述
2.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 —— 系统目标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目的是使所实施的系统开发项目能对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更大的贡献。 其具体目的包括:
⑴ 事先发现问题;
⑵ 理清绩效、成本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⑶ 改进项目绩效;
⑷ 发现未来可能的技术进步(或创新)机会;
⑸ 评估项目管理的质量;
⑹ 降低成本;
⑺ 加快进度;
⑻ 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并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⑼ 对客户提供所需的信息;
⑽ 进一步明确项目发包机构对项目的兴趣所在和承诺的条件。
上述这些目的主要是同项目开发小组如何实现既定的项目目标直接相关的 。 我们称之为,直接目标,( Direct Goals) 。
然而,这些直接目标往往忽略了许多对构成项目的所有方面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没有明确列为项目目标的内容 。 项目审计恰恰应该努力对这些间接的,未事先言明的,但对信息系统项目又很重要的辅助目标 ( Ancillary Goals) 提出建议 。
这些辅助目标可以包括:
⑴ 改进项目组织和管理的过程;⑵ 为项目开发人员能创造性地在一起工作,提供一个协调的环境;⑶ 发现项目有关的人员、管理、决策方法和系统的优缺点;⑷ 发现项目发包企业采用的项目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⑸ 提高项目对于增进开发人员专业技能或经验方面的贡献水平;⑹
发现项目开发人员中那些具有领导者潜能的人才。
8.4.2,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
1,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⑴ 经济性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性审计是根据各种会计凭证,收据或合同档案,盘存系统物理硬件设备,探究系统的建设开发成本,维护成本,经济收益 ( 直接收益 ),参考同行业信息系统成本 — 收益指标,纵向比较该组织的相应成本 — 收益指标,利用价值工程,回归分析等技术评估其经济合理性,并检查在项目招投标期间有无受贿等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
⑵ 可靠性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审计是对信息系统的稳定、安全和平稳运行进行检验、评估和咨询。检验网络标准与原有软硬件的兼容程度、网络不断线的传输、服务器资源的共享、服务器资源访问权限的管理、防火防雷击等措施、预防清除计算机病毒的工具、防止网络恶意攻击入侵的手段、数据库结构及数据质量、
硬件搭配的瓶颈;测量网络传输中掉包概率、网络传输寻址的时延、不同网段数据的流量高峰、数据库访问的响应时滞、防病毒软件及防火墙的性能;评估相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手段工具的合理性、合法性、完善程度。
⑶ 效率性信息系统的效率性审计就是基于以上目的,通过实地的检验、
比较分析、调查统计获得各种评价指标与测度,评估系统先进性、功能模块的完善程度、系统应用的深度及层次,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具体表现为 在技术层次 和 在组织管理 两个方面。
⑷ 效益性一般需要通过以下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跟踪测定、比较分析,形成相应的表格、图形、分析报告,从而完成对信息系统效益性审计:
a,员工与系统设计人员的交流频次和程度;
b,员工培训次数,层次及时间安排;
c,员工作业需求的满足程度,内外部用户使用后的感受和态度;
d,系统实施成本,实施进度与系统设计预算的差距;
e,员工工作量的变化或作业效率的改变;
f,成本的节约或收益的增加额度等;
2,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范围信息系统审计就是对系统开发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核查。信息系统的项目审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
⑴ 系统现状 。 即项目是否按预定计划完成了相应的内容?
⑵ 项目的未来趋势 。 项目的进展时间是否进行了重大修改? 如果有修改,应弄清修改的性质和修改对项目的影响 。
⑶ 项目中的里程碑事件 ( Milestones) 的状况 。 那些可能直接影响到项目成败的里程碑事件的进展情况,是否正在按计划的时间表进行?
⑷ 风险评估 。 可能导致项目失败或造成财务损失的潜在危机是什么?
⑸ 与其它项目相关的信息 。 项目发包机构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其它项目可以从目前正在进行审计的项目中汲取那些经验和教训?
⑹ 项目审计的局限性。在本次项目审计中,也许项目审计数据和结果的假定或限制是什么?
3.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检验 —— 是指运用审阅、比较、盘存、调查等专门方法,
证明信息系统物理架构上所有硬件设施是否存在、完好,
网络环境是否畅通;核实系统建设成本、维护成本与收益、
比较系统功能与预计目标之间的对应程度、系统利用的范围与深度;获得或测量内部员工与外部用户对系统满意度等客观指标。
评估 —— 在检验的基础上,引用同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的经验教训,围绕信息系统建设的趋势,结合专家意见和实际情况,对该信息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效率性、
效益性进行评估。“评估”包括对其投资成本 — 收益的评估、数据质量的评估、系统设计先进性的评估、系统功能实施程度的评估、系统实施效果的评估等。
咨询 —— 在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信息系统存在的严重问题或不完善的环节,提供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系统的改良升级、未来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就是信息系统审计中的,咨询,职能。
检验是基石,评估、咨询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与发挥;咨询是检验、评估的后续成果,是信息系统审计的最终价值体现。但这三种基本方法由于各自存在的依据及功能层次、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审计的具体内容(对象)、运用各大职能的客观效果等诸方面的显著差异而相对独立。
8.4.3 信息系统项目审计的工作程序
1.项目审计启动信息系统审计启动,主要包括组成项目审计小组,确定项目审计的目的和范围,搜集足够的感性信息以选择适当的评审方法,给出项目审计工作日程安排。
信息系统项目审计准备一般包括:
⑴ 选举项目审计小组组长;
⑵ 项目审计小组成员相互了解和熟悉;
⑶ 分析项目计划和各种记录,包括:项目目标有关文件、
项目变更申请、项目管理报告、各种联系沟通记录、项目计划、各种估计数据、本项目的历史审计报告等;
⑷ 设计项目审计用的问卷调查表。
典型的项目审计工作日程一般为:
第一天上午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第二天上午查阅有关文件、继续面谈第一天下午与有关人士面谈,包括:
项目开发组成员;客户; 他有关人员第二天下午分析所发现的问题同项目经理交换意见
2,建立项目审计基准建立项目审计基准 ( Baseline),主要是确定那些反映并评估项目表现好坏的具体标准 。 其基本步骤包括:
⑴ 划分准备进行审计评估的不同领域;
⑵ 对每个领域分别建立反映其表现优劣的标准;
⑶ 明确有关部门对不同领域的管理绩效期望;
⑷ 建立测度和收集所需信息的工作规范 。
3,建立项目审计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组织状况,项目管理和控制状况,项目历史和现在的状况,项目进度时间表的执行状况,项目成本计划执行状况,项目已完成工作的质量,项目未完成工作计划等 。 这些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对项目状况进行了描述,既有描述技术性很强的项目的某项工作状态的定量信息,也有描述项目小组成员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定性信息 。
4,项目分析项目审计基准和数据库建立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做出判断。项目审计者必须认真分析取得的各种数据,并且通过沟通使管理者理解项目审计者所发现的问题的真实含义。
5,准备项目审计报告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按事先选定的格式,写出项目审计报告。一般而言,针对项目改进的若干建议和实施这些建议的计划也应包括在报告中。通常,项目改进的行动计划应该包括如下内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的描述;说明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会产生什么后果;给出针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说明有谁负责实施解决方案;给出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时间表和完成标准和标志。
6,项目审计终结项目审计也同项目本身一样,当审计小组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之后,项目审计过程就应当终结。也就是说,在最终报告和改进建议公布之后,接下来应该进行项目审计的总结,以求今后改进进行项目审计的方法。总结之后,项目审计工作正式终止,
审计小组也正式解散。
§ 8,5 信息系统的项目控制
8.5.1 项目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1.项目控制原理所谓信息系统项目控制,是指在项目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朝着最终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由于前期系统分析阶段工作的不确定性和系统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项目的开发和运行会偏离预期的轨道。 实现项目控制的三个基本步骤:
⑴ 寻找偏差;
⑵ 原因与趋势分析;
⑶ 采取纠偏行动。
2.项目控制方法信息系统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实施过程复杂,在对该项目进行控制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出与项目本身的进展密切相关的项目信息管理与控制系统。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⑴ 项目控制文件,① 合同; ② 工作范围细则; ③ 职责划分细则 ; ④ 项目程序细则 ; ⑤ 技术文件 ; ⑥ 计划文件 。
⑵ 项目控制会议,控制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和评估上一阶段的工作,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并明确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具体包括:里程碑完成情况 ;计划未实现的原因 ;
工作进度掌握情况 ;是否采取纠偏措施 ;何时才能回到计划轨道 ;下一步活动里程碑计划。
3.三种控制过程根据项目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的特点和要求而设计的项目控制方式一般有三种。它们是自动控制、通过 /通不过控制和后控制。
⑴ 自动控制所谓自动控制是指控制信息源不是正在操作的人造物质受控系统的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见图 8-4,它是一个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将控制对象的特征抽取出来并用数学解析式进行有效描述。自动控制可以自动地完成跟踪和控制活动。
⑵ 通过 /通不过控制通过 /通不过控制是采用测试的方式看特定的先决条件是否被满足。 这种控制可以用在项目管理的任何方面,包括对时间和进度的控制。通过 /通不过控制是项目控制用得最多的方式。在控制系统预设的计划、进度和成本控制文件中规定了一系列里程碑作为基本控制检查点。控制可以在任何层次和细节上进行。
⑶ 后控制后控制又称后实施控制或后续控制。自动控制和通过 /通不过控制是对实施中的信息系统项目为达到系统设计目标而进行的控制,而后控制是为了改善未来项目实现目标的机会而设立的,它是在项目结束时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为后续项目计划和控制提供历史资料。所以后控制报告是项目评估报告或项目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
8.5.2 项目控制系统的设计
1,项目控制系统组成要实现项目的有效控制,控制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⑴ 建立系统 ( 目标 ) 标准;
⑵ 获得最新情况;
⑶ 偏差分析,评价;
⑷ 采取纠偏措施;
⑸ 通知有关部门 。
2.项目控制分析工具分析工具主要有:偏差分析、趋势预测,关键比值,因果分析 。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偏差分析和趋势预测。
⑴ 偏差分析偏差是指实际成本,进度或质量指标对相应计划间的偏离 。
由于控制的反馈性,组织中各管理层都经常利用偏差来验证预算和进度系统 。
成本和进度偏差的数学公式为:
CV = BCWP – ACWP
( 负数 CV表明出现超支;反之 。 则节余 )
SV = BCWP – BCWS
( 负数 SV表明落后计划;反之,则超前计划 )
其中:
CV为成本偏差;
SV为进度偏差;
BCWS为计划工作预算;
BCWP为已完成工作预算,有时又称为,所得值,;
ACWP为完成工作实际成本;
在进行成本和进度偏离计划程度分析时,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常用计划偏离率来反映实际与计划的偏离程度 。
CVP = CV/BCWP
SVP = SV/BCWS
其中:
CVP为成本偏差率;
SVP为进度偏差率 。
⑵ 趋势预测图 8-7给出的是根据实际与计划的偏差进行的趋势预测 。 对项目中某一特定的任务,OPS代表计划中的预算,所得值或进度,OAS是实际中的统计数字,S为当前时刻 。 管理者根据实际的偏离情况并假设对已发生的偏差不采取纠正行动,
预测实际将 SF轨迹运行才能按预期实现项目最终目标 。 对于新的计划轨迹,管理者应该考虑是否存在实现问题,应采用哪个替代方案,成本和资源需求如何,要完成哪些任务等 。
⑶ 关键比值在大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可以通过计算一组关键比值加强控制分析 。 关键比值计算如下:
( 实际进度 /计划进度 ) × ( 预算成本 /实际成本 )
其中,( 实际进度 /计划进度 ) 称为进度比值;
( 预算成本 /实际成本 ) 称为成本比值 。
关键比值由进度比值和成本比值组成,是这两个独立比值的乘积 。
⑷ 因果分析因果分析可用下面四步完成:
① 明确问题 。 如延期问题或超预算问题;
② 查找产生该问题的原因 。
为从系统角度充分认识各方面原因,应组织具有代表性人物并采用头脑风暴方法进行;
③ 确定各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程度;
④ 画出带箭头的鱼刺图 。 如图 8-9所示 。
8.5.3 项目控制三大要素的权衡
1.质量控制
⑴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质量管理的范畴很大,
包括了除质量控制以外的质量政策、质量目标、质量保证、
质量审计、质量规划等内容。
质量控制要保证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MBOK)把项目控制看成是项目管理的技术面。质量控制管理常常由质量控制部门或类似头衔的部门执行。
⑵ 质量控制系统保证项目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满足全面质量标准和质量计划,并以此确保项目最终质量的实现,应设计一个良好的控制系统。一个好的控制系统应该是:
① 有选择性地确定控制对象 。 设立质量目标值和偏差允许值 。
② 确定测量方法 。
③ 对比实际结果和质量标准 。
④ 不断认清不确定的过程和过程所需的资源,并反馈到系统标准 。
⑤ 监督和检测测量设备 。 有全过程的详细文件 。
2,进度控制为了保证项目中的各项任务按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阶段的计划进度表顺利进行,必须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控制 。
⑴ 进度控制的输入
① 项目进度计划; ② 项目实施报告; ③ 变更要求; ④
进度管理 ( 调整 ) 计划
⑵ 进度控制的技术与工具
① 进度控制变更系统 ; ② 实施情况测量; ③ 纠偏计划;
④ 项目管理软件
⑶ 项目进度控制的输出
① 进度更新; ② 纠偏行动; ③ 从中获得的教训
3.成本控制
⑴ 累计预算成本在项目的成本规划中,总预算是利用工作分析结构( WBS)
技术分配到每一项任务中去的。
一旦每一项工作任务(工作单位、工作包或子项目)都有了自己的子预算出版,就可以根据完成该任务的各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工期),把子预算成本分配到整个工期中去,这样就可以确定在任何工期用了多少预算。
把截止到该工期的预算成本加总起来而得到的成本数字,
就是累计预算成本( cumulative budget cost CBC)。累计预算成本是控制项目成本的基准。
⑵ 实际成本实际成本( actual cost,AC)就是某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支出。
记录项目的实际成本非常有用,把它和累计预算成本相比较,便成为控制和分析项目成本的有效工具。为了记录项目的实际成本,需要建立实时和定期的资金支出制度,
包括收集财务数据的方法和使用各种报表。
为了分析和控制每一子项目或工作任务的成本,还可以在 WBS每一层次的工作任务中建立相似的会计制度。
⑶ 成本控制要想有效地控制成本,关键就在于经常及时地分析成本绩效(成本绩效法),尽早地发觉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考察成本的工作绩效,以便在情况恶化之前就能够采取纠偏措施。成本控制包括的内容:
① 工作活动法
② 调整项目计划
③ 其他特别的调整措施
4,控制权衡
⑴ 权衡分析步骤我们强调用系统的方法对项目的三大控制要素进行权衡分析并建立和不断改善项目控制权衡分析程序文件 。 一个完整的控制权衡分析工作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① 理解和认识项目中存在的冲突,寻找和分析引起冲突的原因
② 目标分析
③ 项目的环境和形势分析
④ 确定多个替代方案
⑤ 分析和优先最佳方案
⑥ 获批及修改项目计划
⑵ 图解分析法一旦上面的问题得到了答案,图解分析法是一种最好的权衡分析法。
应用图解分析法,首先要决定质量、进度和成本三要素中哪个要素必须保持不变,再对可变要素进行权衡分析。
当三要素中有一个固定不变时,则另外两个可建立相互间二维函数关系。
① 质量不变时,成本 — 进度权衡曲线 。
图 8-10为质量不变时,成本对进度的函数曲线。其中,点
CT代表目标成本和进度,但该图中,任务已不可能在目标成本和进度内完成。如只满足目标进度,完成任务的成本将大大增加到 N点。要减少成本的增加,可延长完成任务的时间,
这就是对成本和时间的权衡。 M点为增加成本的最低点。
当质量标准不变时,可以用四种方法建立进度 — 成本曲线:
获得额外资源,追加项目预算,以解决成本突破预算的问题;
重新定义项目工作范围,删减一部分工作量;
改变资源分配,支持正在跟踪的关键路线活动;
改变活动流程,这很可能导致对资源的重新计划和分配 。
在进行质量不变情形下的权衡时,系统开发商要充分考虑对用户的依赖程度,本开发项目在公司项目群中的优先程度,以及对公司未来业务的影响。
② 成本不变时,质量 — 进度权衡曲线 。
图 8-11给出的即是成本不变时,质量对进度的函数关系曲线 。 A,B,C三条曲线,代表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 即质量随着进度的不同程度而变化 。
三条曲线的斜率发展情形不一样 。
对曲线 A,ΔQ/ΔT开始最大,随着 T的增大,ΔQ/ΔT逐渐减少,因此在开始时增加时间可获得较大的性能提高 。 而随着时间的增加,性能提高的程度越来越弱 。 目标进度是否坚持,取决于质量的达到水平;另外对于曲线 A,在目标进度点时质量水平已达到 90%左右,可以坚持目标进度而牺牲 10%的质量要求 。
对于路径 C,性能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变化正好相反,必须延长时间 。 因为用户不可能接受不到 50%质量要求的系统 。
对路径 B,则取决于用户能接受的最低质量要求是多少 。
③ 时间不变时,成本 — 质量权衡曲线 。
图 8-12是时间相对固定时,成本对性能的变化,同样给出
A,B,C三种情况 。 图 8-12与图 8-11相似,权衡的方法也基本相同 。
⑶ 三维图解分析又称为无约束下的权衡分析。三维图解分析用于不存在某一要素固定不变的情况。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况。由于在三维立体空间坐标上建立曲线,既复杂,有难以表达清楚,我们可以将一要素坐标等级化,或固定几个特殊点。以图 8-13
为例。在这里,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路线实现进度和质量要求。
其中,成本 C的路线取决于合同责任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 8.1 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的基本关系 GO
§ 8.2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GO
§ 8.3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GO
§ 8.4 信息系统的审计 GO
§ 8,5 信息系统的项目控制 GO
§ 8.1 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的基本关系
8.1.1 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 IRM)的概念,确立了将信息资源作为管理资源和竞争资源的新观念,强调信息资源在组织管理决策与竞争战略规划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竞争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以增强竞争实力、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
信息资源管理是对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和信息人员等在内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其实质是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为对象的管理。
信息资源中的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人员等要素都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按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信息系统,才能显现它们的价值。信息系统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基本运行环境,由人、信息技术设备、
运行规程等基本要素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
调节和控制。
IRM关于信息资源的概念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了扩充,
它把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人员都列入了管理范围,就信息而言,IRM也将范围扩大到信息系统以外,包括了全部未归入信息系统的信息。 IRM的研究和时间延伸到了信息系统之外的环境,包括组织结构、信息政策、信息经济等领域。
8.1.2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一般认为,信息化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信息化是以物质生产活动的成熟化为前提的。 工业化为信息化准备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信息化又把工业化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推向更高的阶段。
技术、组织管理和人是信息化生产力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推进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资源。
这三要素中,技术的进步、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相互匹配、协同发展,生产力才能达到新的水平。
信息真正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是有效的信息管理。即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评价等一系列信息组织过程,
把分散的、无序的信息加工为系统的、有序的信息流,并通过各种方式向人们提供服务,从而发挥信息的效用。
只有经过组织管理的信息才能成为一种资源。没有管理,
信息资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因此,对信息及其相关活动因素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既是信息科学的重大应用课题,也是管理科学的新兴研究领域。
人类开发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整个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进而提高管理决策的水平。
8.1.3 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科学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制定方案、评估选优、实施决策、追踪反馈等环节。为保证每一环节的科学性,必须配备有效的技术方法,如调查研究、预测技术、环境分析、智囊技术、决策树技术、可行性分析、效用理论等等。
信息活动贯穿于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并渗透到决策过程的每一环节。在每一环节上所运用的决策方法无一不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与利用贯穿着各阶段的工作过程。
现代社会组织中的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处理,辅助各级管理决策的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设备、规章制度及其有关人员的统一体。
信息系统是提供、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载体。
可以这样说,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决策的支持。管理决策者借助于信息系统获得各级管理决策必须的信息,又通过信息系统对管理对象进行控制,实施决策。
§ 8.2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8.2.1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对信息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按照系统的观点使用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进行控制,可以以较小的投入,得到较好的效果。
1.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的目标,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和程序,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
项目管理实质上是保证整个项目顺利、高效地完成的一种过程管理技术,贯穿于系统的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
阶 段 主 要 活 动系 统 规 划 战略规划 对组织的信息需求进行总体分析,确定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划分建设项目组织信息需求分析对系统建设所需各类资源进行估计与安排资 源 对系统建设所需各类资源进行估计与安排系统开发系统分析 系统初步调查,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系统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计算机与网络系统方案的选择系统实施 软件编程与软件包的购置,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系统测试,新旧系统的转换系统运行 与维护 系统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系统评价,系统的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
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系 统 更 新 现行系统问题分析,新系统建设的启动
2,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阶段大致划分如下:
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划分为:立项与可行性论证阶段、项目实施管理阶段。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如图 8-1所示。
(项目管理流程)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立项与可行性研究 系统初步调查与 可行性研究项目实施管理开发管理规定应交付的文档资源需求估算费用估算工期估算制定工序表进度管理质量保证管理开发总结保证测试管理制定测试计划测试分析报告用户手册运行管理项目后评价管理详细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测试系统安装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8.2.2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要想保证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始,首先要建立一个项目组。项目组可以由负责项目管理和开发的不同方面的人员组成,由项目组长或项目经理领导。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项目经费的多少和系统的大小来确定相应的项目组。
可以设立的小组有,
1.项目经理(项目组长)
2,过程管理小组
3,项目支持小组
4,质量保证小组
5,系统工程小组
6,系统开发与测试小组
7,系统集成与测试小组
8.2.3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文档管理文档的地位和作用系统文档不是事先一次性形成的,它是在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过程中不断地按阶段依次推进编写、修改、完善与积累而形成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系统文档或没有规范的系统文档,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会处于一种混乱状态,这将严重影响系统的质量,甚至导致系统开发或运行的失败。
文档管理的内容文档 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文档要标准化、规范化
2,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3,维持文档的可追踪性
4,文档管理的制度化
8.2.4 信息系统的切换如何使不同层次的使用人员能尽快地适应新系统,充分发挥系统所能提供的功能,是信息系统切换所要解决的问题;
刚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必然有不少只有在实际运行中才能发现的缺陷,这也是在系统切换过程中始终存在的要予以解决的问题;为了使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能够顺利地过度到各职能部门和各工作岗位上,必须在统一的管理下,采用客观和可行的技术手段和反复,在确保系统可靠运行的前提下,
逐步使系统的各项功能安全到位。
§ 8.3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8.3.1 运行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1.运行管理的目标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不能与机器设备本身的管理工作等同起来。信息系统的任务是为管理工作服务,它的管理工作是以向组织提供必要的信息为目标的,是以能够满足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为标准的,而机器本身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只是这一工作的一小部分,只是提供了硬件的保证,
真正作到向管理人员提供信息还需要做许多软件操作、数据收集、成果提供等工作。
2,运行管理的内容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是系统研制工作的继续,主要包括日常运行的管理、运行情况的记录以及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具体包括:
⑴ 机房管理
⑵ 运行日记
⑶ 日常运行管理
⑷ 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⑸ 对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与评价
8.3.2 信息系统运行的组织与人员
1,系统运行的组织从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来看,目前信息系统运行组织机构有以下两种形式:
经理信息处供应处财务处计划处 ….
供应处计划处 财务处经理生产处信息处
….
2,人员配置人员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⑴ 明确地规定其任务及职权范围,尽可能确切地规定各类人员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应负的责任,应做的事情,办事的方式,工作的次序,即要有明确的授权。
⑵ 对于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有定期的检查及评价。为此,
对每种工作都要有一定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应该尽可能有定量的尺度和客观的衡量办法,以便检查与比较。
⑶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便使他们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善,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主要包括:① 系统主管人员 ② 数据收集人员 ③ 数据校验人员(或数据控制人员) ④ 录入人员 ⑤ 系统操作人员 ⑥ 程序员
8.3.3 信息系统的评价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
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效益是否理想。
以便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
对信息系统的评价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目前一般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这种方法先提出信息系统的若干评价指标,然后对各指标评出表示系统优劣程度的值,最后用加权等方法将各指标进行综合。
1,信息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⑴ 系统性能指标
① 人机交互的灵活性与方便性;
② 系统响应时间与信息处理速度满足业务需求的程度;
③ 输出信息的正确性与精确度;
④ 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次数与故障时间在工作时间中的比例;
⑤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改进及扩展,与其他系统交互或集成的难易程度;
⑥ 系统故障诊断,排除,恢复的难易程度;
⑦ 系统安全保密措施的完整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⑧ 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 。
⑵ 与直接经济效益有关指标
① 系统投资额;
② 系统运行费用;
③ 系统运行新增加的效益 ;
④ 投资回收期 。
⑶ 与间接经济效益有关指标间接经济效益是通过改进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提高人员素质等途径,促使成本下降、利润增加而逐步地间接地获得的效益。
2,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系统评价是对一个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能和使用效果进行全面估计、检查、测试、分析和评审,包括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以求确定系统目标的实现程度。
⑴ 系统的技术评价从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和具有的性能来看,技术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① 目标评价 ② 功能评价 ③ 性能评价 ④ 运行方式评价
⑵ 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是通过费用效益分析来实现的。
费用是指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全部开支所构成的成本,效益是指通过系统的运行所带来的费用的减少或收益的增加。
§ 8.4 信息系统的审计
1.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含义从本质上看,信息系统审计就是一种项目评估。通常称做项目审计( project audit),它是一种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祥查的方法。习惯上我们经常把审计一词同祥查一个机构的财务状况相联系。但事实上,项目审计要比财务审计的内涵更宽,它几乎涉及项目主管关注的所有问题。
信息系统评估或称之为信息系统审计,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进展和表现进行比较,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系统管理中的各种决策提供依据。这里的标准可以是信息系统开发的成本、进度和绩效计划等。
8.4.1 基本概述
2.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 —— 系统目标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目的是使所实施的系统开发项目能对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更大的贡献。 其具体目的包括:
⑴ 事先发现问题;
⑵ 理清绩效、成本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⑶ 改进项目绩效;
⑷ 发现未来可能的技术进步(或创新)机会;
⑸ 评估项目管理的质量;
⑹ 降低成本;
⑺ 加快进度;
⑻ 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并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⑼ 对客户提供所需的信息;
⑽ 进一步明确项目发包机构对项目的兴趣所在和承诺的条件。
上述这些目的主要是同项目开发小组如何实现既定的项目目标直接相关的 。 我们称之为,直接目标,( Direct Goals) 。
然而,这些直接目标往往忽略了许多对构成项目的所有方面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没有明确列为项目目标的内容 。 项目审计恰恰应该努力对这些间接的,未事先言明的,但对信息系统项目又很重要的辅助目标 ( Ancillary Goals) 提出建议 。
这些辅助目标可以包括:
⑴ 改进项目组织和管理的过程;⑵ 为项目开发人员能创造性地在一起工作,提供一个协调的环境;⑶ 发现项目有关的人员、管理、决策方法和系统的优缺点;⑷ 发现项目发包企业采用的项目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⑸ 提高项目对于增进开发人员专业技能或经验方面的贡献水平;⑹
发现项目开发人员中那些具有领导者潜能的人才。
8.4.2,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
1,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⑴ 经济性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性审计是根据各种会计凭证,收据或合同档案,盘存系统物理硬件设备,探究系统的建设开发成本,维护成本,经济收益 ( 直接收益 ),参考同行业信息系统成本 — 收益指标,纵向比较该组织的相应成本 — 收益指标,利用价值工程,回归分析等技术评估其经济合理性,并检查在项目招投标期间有无受贿等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
⑵ 可靠性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审计是对信息系统的稳定、安全和平稳运行进行检验、评估和咨询。检验网络标准与原有软硬件的兼容程度、网络不断线的传输、服务器资源的共享、服务器资源访问权限的管理、防火防雷击等措施、预防清除计算机病毒的工具、防止网络恶意攻击入侵的手段、数据库结构及数据质量、
硬件搭配的瓶颈;测量网络传输中掉包概率、网络传输寻址的时延、不同网段数据的流量高峰、数据库访问的响应时滞、防病毒软件及防火墙的性能;评估相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手段工具的合理性、合法性、完善程度。
⑶ 效率性信息系统的效率性审计就是基于以上目的,通过实地的检验、
比较分析、调查统计获得各种评价指标与测度,评估系统先进性、功能模块的完善程度、系统应用的深度及层次,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具体表现为 在技术层次 和 在组织管理 两个方面。
⑷ 效益性一般需要通过以下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跟踪测定、比较分析,形成相应的表格、图形、分析报告,从而完成对信息系统效益性审计:
a,员工与系统设计人员的交流频次和程度;
b,员工培训次数,层次及时间安排;
c,员工作业需求的满足程度,内外部用户使用后的感受和态度;
d,系统实施成本,实施进度与系统设计预算的差距;
e,员工工作量的变化或作业效率的改变;
f,成本的节约或收益的增加额度等;
2,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范围信息系统审计就是对系统开发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核查。信息系统的项目审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
⑴ 系统现状 。 即项目是否按预定计划完成了相应的内容?
⑵ 项目的未来趋势 。 项目的进展时间是否进行了重大修改? 如果有修改,应弄清修改的性质和修改对项目的影响 。
⑶ 项目中的里程碑事件 ( Milestones) 的状况 。 那些可能直接影响到项目成败的里程碑事件的进展情况,是否正在按计划的时间表进行?
⑷ 风险评估 。 可能导致项目失败或造成财务损失的潜在危机是什么?
⑸ 与其它项目相关的信息 。 项目发包机构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其它项目可以从目前正在进行审计的项目中汲取那些经验和教训?
⑹ 项目审计的局限性。在本次项目审计中,也许项目审计数据和结果的假定或限制是什么?
3.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检验 —— 是指运用审阅、比较、盘存、调查等专门方法,
证明信息系统物理架构上所有硬件设施是否存在、完好,
网络环境是否畅通;核实系统建设成本、维护成本与收益、
比较系统功能与预计目标之间的对应程度、系统利用的范围与深度;获得或测量内部员工与外部用户对系统满意度等客观指标。
评估 —— 在检验的基础上,引用同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的经验教训,围绕信息系统建设的趋势,结合专家意见和实际情况,对该信息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效率性、
效益性进行评估。“评估”包括对其投资成本 — 收益的评估、数据质量的评估、系统设计先进性的评估、系统功能实施程度的评估、系统实施效果的评估等。
咨询 —— 在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信息系统存在的严重问题或不完善的环节,提供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系统的改良升级、未来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就是信息系统审计中的,咨询,职能。
检验是基石,评估、咨询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与发挥;咨询是检验、评估的后续成果,是信息系统审计的最终价值体现。但这三种基本方法由于各自存在的依据及功能层次、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审计的具体内容(对象)、运用各大职能的客观效果等诸方面的显著差异而相对独立。
8.4.3 信息系统项目审计的工作程序
1.项目审计启动信息系统审计启动,主要包括组成项目审计小组,确定项目审计的目的和范围,搜集足够的感性信息以选择适当的评审方法,给出项目审计工作日程安排。
信息系统项目审计准备一般包括:
⑴ 选举项目审计小组组长;
⑵ 项目审计小组成员相互了解和熟悉;
⑶ 分析项目计划和各种记录,包括:项目目标有关文件、
项目变更申请、项目管理报告、各种联系沟通记录、项目计划、各种估计数据、本项目的历史审计报告等;
⑷ 设计项目审计用的问卷调查表。
典型的项目审计工作日程一般为:
第一天上午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第二天上午查阅有关文件、继续面谈第一天下午与有关人士面谈,包括:
项目开发组成员;客户; 他有关人员第二天下午分析所发现的问题同项目经理交换意见
2,建立项目审计基准建立项目审计基准 ( Baseline),主要是确定那些反映并评估项目表现好坏的具体标准 。 其基本步骤包括:
⑴ 划分准备进行审计评估的不同领域;
⑵ 对每个领域分别建立反映其表现优劣的标准;
⑶ 明确有关部门对不同领域的管理绩效期望;
⑷ 建立测度和收集所需信息的工作规范 。
3,建立项目审计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组织状况,项目管理和控制状况,项目历史和现在的状况,项目进度时间表的执行状况,项目成本计划执行状况,项目已完成工作的质量,项目未完成工作计划等 。 这些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对项目状况进行了描述,既有描述技术性很强的项目的某项工作状态的定量信息,也有描述项目小组成员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定性信息 。
4,项目分析项目审计基准和数据库建立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做出判断。项目审计者必须认真分析取得的各种数据,并且通过沟通使管理者理解项目审计者所发现的问题的真实含义。
5,准备项目审计报告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按事先选定的格式,写出项目审计报告。一般而言,针对项目改进的若干建议和实施这些建议的计划也应包括在报告中。通常,项目改进的行动计划应该包括如下内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的描述;说明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会产生什么后果;给出针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说明有谁负责实施解决方案;给出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时间表和完成标准和标志。
6,项目审计终结项目审计也同项目本身一样,当审计小组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之后,项目审计过程就应当终结。也就是说,在最终报告和改进建议公布之后,接下来应该进行项目审计的总结,以求今后改进进行项目审计的方法。总结之后,项目审计工作正式终止,
审计小组也正式解散。
§ 8,5 信息系统的项目控制
8.5.1 项目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1.项目控制原理所谓信息系统项目控制,是指在项目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朝着最终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由于前期系统分析阶段工作的不确定性和系统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项目的开发和运行会偏离预期的轨道。 实现项目控制的三个基本步骤:
⑴ 寻找偏差;
⑵ 原因与趋势分析;
⑶ 采取纠偏行动。
2.项目控制方法信息系统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实施过程复杂,在对该项目进行控制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出与项目本身的进展密切相关的项目信息管理与控制系统。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⑴ 项目控制文件,① 合同; ② 工作范围细则; ③ 职责划分细则 ; ④ 项目程序细则 ; ⑤ 技术文件 ; ⑥ 计划文件 。
⑵ 项目控制会议,控制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和评估上一阶段的工作,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并明确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具体包括:里程碑完成情况 ;计划未实现的原因 ;
工作进度掌握情况 ;是否采取纠偏措施 ;何时才能回到计划轨道 ;下一步活动里程碑计划。
3.三种控制过程根据项目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的特点和要求而设计的项目控制方式一般有三种。它们是自动控制、通过 /通不过控制和后控制。
⑴ 自动控制所谓自动控制是指控制信息源不是正在操作的人造物质受控系统的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见图 8-4,它是一个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将控制对象的特征抽取出来并用数学解析式进行有效描述。自动控制可以自动地完成跟踪和控制活动。
⑵ 通过 /通不过控制通过 /通不过控制是采用测试的方式看特定的先决条件是否被满足。 这种控制可以用在项目管理的任何方面,包括对时间和进度的控制。通过 /通不过控制是项目控制用得最多的方式。在控制系统预设的计划、进度和成本控制文件中规定了一系列里程碑作为基本控制检查点。控制可以在任何层次和细节上进行。
⑶ 后控制后控制又称后实施控制或后续控制。自动控制和通过 /通不过控制是对实施中的信息系统项目为达到系统设计目标而进行的控制,而后控制是为了改善未来项目实现目标的机会而设立的,它是在项目结束时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为后续项目计划和控制提供历史资料。所以后控制报告是项目评估报告或项目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
8.5.2 项目控制系统的设计
1,项目控制系统组成要实现项目的有效控制,控制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⑴ 建立系统 ( 目标 ) 标准;
⑵ 获得最新情况;
⑶ 偏差分析,评价;
⑷ 采取纠偏措施;
⑸ 通知有关部门 。
2.项目控制分析工具分析工具主要有:偏差分析、趋势预测,关键比值,因果分析 。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偏差分析和趋势预测。
⑴ 偏差分析偏差是指实际成本,进度或质量指标对相应计划间的偏离 。
由于控制的反馈性,组织中各管理层都经常利用偏差来验证预算和进度系统 。
成本和进度偏差的数学公式为:
CV = BCWP – ACWP
( 负数 CV表明出现超支;反之 。 则节余 )
SV = BCWP – BCWS
( 负数 SV表明落后计划;反之,则超前计划 )
其中:
CV为成本偏差;
SV为进度偏差;
BCWS为计划工作预算;
BCWP为已完成工作预算,有时又称为,所得值,;
ACWP为完成工作实际成本;
在进行成本和进度偏离计划程度分析时,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常用计划偏离率来反映实际与计划的偏离程度 。
CVP = CV/BCWP
SVP = SV/BCWS
其中:
CVP为成本偏差率;
SVP为进度偏差率 。
⑵ 趋势预测图 8-7给出的是根据实际与计划的偏差进行的趋势预测 。 对项目中某一特定的任务,OPS代表计划中的预算,所得值或进度,OAS是实际中的统计数字,S为当前时刻 。 管理者根据实际的偏离情况并假设对已发生的偏差不采取纠正行动,
预测实际将 SF轨迹运行才能按预期实现项目最终目标 。 对于新的计划轨迹,管理者应该考虑是否存在实现问题,应采用哪个替代方案,成本和资源需求如何,要完成哪些任务等 。
⑶ 关键比值在大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可以通过计算一组关键比值加强控制分析 。 关键比值计算如下:
( 实际进度 /计划进度 ) × ( 预算成本 /实际成本 )
其中,( 实际进度 /计划进度 ) 称为进度比值;
( 预算成本 /实际成本 ) 称为成本比值 。
关键比值由进度比值和成本比值组成,是这两个独立比值的乘积 。
⑷ 因果分析因果分析可用下面四步完成:
① 明确问题 。 如延期问题或超预算问题;
② 查找产生该问题的原因 。
为从系统角度充分认识各方面原因,应组织具有代表性人物并采用头脑风暴方法进行;
③ 确定各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程度;
④ 画出带箭头的鱼刺图 。 如图 8-9所示 。
8.5.3 项目控制三大要素的权衡
1.质量控制
⑴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质量管理的范畴很大,
包括了除质量控制以外的质量政策、质量目标、质量保证、
质量审计、质量规划等内容。
质量控制要保证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MBOK)把项目控制看成是项目管理的技术面。质量控制管理常常由质量控制部门或类似头衔的部门执行。
⑵ 质量控制系统保证项目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满足全面质量标准和质量计划,并以此确保项目最终质量的实现,应设计一个良好的控制系统。一个好的控制系统应该是:
① 有选择性地确定控制对象 。 设立质量目标值和偏差允许值 。
② 确定测量方法 。
③ 对比实际结果和质量标准 。
④ 不断认清不确定的过程和过程所需的资源,并反馈到系统标准 。
⑤ 监督和检测测量设备 。 有全过程的详细文件 。
2,进度控制为了保证项目中的各项任务按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阶段的计划进度表顺利进行,必须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控制 。
⑴ 进度控制的输入
① 项目进度计划; ② 项目实施报告; ③ 变更要求; ④
进度管理 ( 调整 ) 计划
⑵ 进度控制的技术与工具
① 进度控制变更系统 ; ② 实施情况测量; ③ 纠偏计划;
④ 项目管理软件
⑶ 项目进度控制的输出
① 进度更新; ② 纠偏行动; ③ 从中获得的教训
3.成本控制
⑴ 累计预算成本在项目的成本规划中,总预算是利用工作分析结构( WBS)
技术分配到每一项任务中去的。
一旦每一项工作任务(工作单位、工作包或子项目)都有了自己的子预算出版,就可以根据完成该任务的各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工期),把子预算成本分配到整个工期中去,这样就可以确定在任何工期用了多少预算。
把截止到该工期的预算成本加总起来而得到的成本数字,
就是累计预算成本( cumulative budget cost CBC)。累计预算成本是控制项目成本的基准。
⑵ 实际成本实际成本( actual cost,AC)就是某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支出。
记录项目的实际成本非常有用,把它和累计预算成本相比较,便成为控制和分析项目成本的有效工具。为了记录项目的实际成本,需要建立实时和定期的资金支出制度,
包括收集财务数据的方法和使用各种报表。
为了分析和控制每一子项目或工作任务的成本,还可以在 WBS每一层次的工作任务中建立相似的会计制度。
⑶ 成本控制要想有效地控制成本,关键就在于经常及时地分析成本绩效(成本绩效法),尽早地发觉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考察成本的工作绩效,以便在情况恶化之前就能够采取纠偏措施。成本控制包括的内容:
① 工作活动法
② 调整项目计划
③ 其他特别的调整措施
4,控制权衡
⑴ 权衡分析步骤我们强调用系统的方法对项目的三大控制要素进行权衡分析并建立和不断改善项目控制权衡分析程序文件 。 一个完整的控制权衡分析工作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① 理解和认识项目中存在的冲突,寻找和分析引起冲突的原因
② 目标分析
③ 项目的环境和形势分析
④ 确定多个替代方案
⑤ 分析和优先最佳方案
⑥ 获批及修改项目计划
⑵ 图解分析法一旦上面的问题得到了答案,图解分析法是一种最好的权衡分析法。
应用图解分析法,首先要决定质量、进度和成本三要素中哪个要素必须保持不变,再对可变要素进行权衡分析。
当三要素中有一个固定不变时,则另外两个可建立相互间二维函数关系。
① 质量不变时,成本 — 进度权衡曲线 。
图 8-10为质量不变时,成本对进度的函数曲线。其中,点
CT代表目标成本和进度,但该图中,任务已不可能在目标成本和进度内完成。如只满足目标进度,完成任务的成本将大大增加到 N点。要减少成本的增加,可延长完成任务的时间,
这就是对成本和时间的权衡。 M点为增加成本的最低点。
当质量标准不变时,可以用四种方法建立进度 — 成本曲线:
获得额外资源,追加项目预算,以解决成本突破预算的问题;
重新定义项目工作范围,删减一部分工作量;
改变资源分配,支持正在跟踪的关键路线活动;
改变活动流程,这很可能导致对资源的重新计划和分配 。
在进行质量不变情形下的权衡时,系统开发商要充分考虑对用户的依赖程度,本开发项目在公司项目群中的优先程度,以及对公司未来业务的影响。
② 成本不变时,质量 — 进度权衡曲线 。
图 8-11给出的即是成本不变时,质量对进度的函数关系曲线 。 A,B,C三条曲线,代表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 即质量随着进度的不同程度而变化 。
三条曲线的斜率发展情形不一样 。
对曲线 A,ΔQ/ΔT开始最大,随着 T的增大,ΔQ/ΔT逐渐减少,因此在开始时增加时间可获得较大的性能提高 。 而随着时间的增加,性能提高的程度越来越弱 。 目标进度是否坚持,取决于质量的达到水平;另外对于曲线 A,在目标进度点时质量水平已达到 90%左右,可以坚持目标进度而牺牲 10%的质量要求 。
对于路径 C,性能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变化正好相反,必须延长时间 。 因为用户不可能接受不到 50%质量要求的系统 。
对路径 B,则取决于用户能接受的最低质量要求是多少 。
③ 时间不变时,成本 — 质量权衡曲线 。
图 8-12是时间相对固定时,成本对性能的变化,同样给出
A,B,C三种情况 。 图 8-12与图 8-11相似,权衡的方法也基本相同 。
⑶ 三维图解分析又称为无约束下的权衡分析。三维图解分析用于不存在某一要素固定不变的情况。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况。由于在三维立体空间坐标上建立曲线,既复杂,有难以表达清楚,我们可以将一要素坐标等级化,或固定几个特殊点。以图 8-13
为例。在这里,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路线实现进度和质量要求。
其中,成本 C的路线取决于合同责任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