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课程名称 试验统计方法讲课学时 60
专业班级 园艺2002 植保2002
授课教师 冯学民
2004年7月——2005年1月
教学进度计划周次
学时
教学内容
备注
1
2
绪论
第一章、田间试验概述第一节、田间试验的任务和要求。
1
2
第二节、试验方案。
第三节、田间试验误差。
2
2
第二章、田间试验的设计与与实施第一节、田间试验设计的若干基本概念。
第二节、田间试验的设计原则。
第三节、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
实习内容:随机数表的使用。
2
2
第四节、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
第五节、田间试验的计划。
第六节、田间试验的实施。
第七节、田间试验的调查。
3
2
第三章、试验资料的整理第一节、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试验资料的分类。
第三节、次数分布
1、次数分布表。
3
2
第三节、次数分布
2、次数分布图。
第四节、平均数。
4
2
第五节、变异数。
实习内容:计算器的使用
4
2
第四章、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第一节、事件及概率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随机变数及其分布。
5
2
第三节、二项分布。
第四节、正态分布。
5
2
第五节、抽样分布。
6
2
第五章、统计推断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原理。
6
2
第二节、平均数的假设测验。
7
2
方差的假设测验。
参数的区间估计。
7
2
习题课:1~5章作业中反映出的典型问题,作范例分析。
阶段测验。
8
2
第六章、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次数资料的测验。
二项分布资料的假设测验与估计。
8
2
第七章、方差分析
第一节、方差分析的意义。
第二节、方差分析的步骤。
9
2
第三节、方差分析的线性模型和期望均方。
9
2
第四节、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和数据转换。
10
2
第八章、单因素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第一节、对比法和间比法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第二节、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10
2
第三节、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第四节、单因素拉丁方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11
2
第九章、多因素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第一节、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第二节、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11
2
第三节、裂区设计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条区设计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12
2
第十章、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第一节、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意义。
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2
2
第三节、一元线性相关分析。
第四节、直线回归和相关的应用要点。
13
2
第五节、可化为直线回归的非线性回归分析。
13
2
第十一章、统计控制的有关技术第一节、试验资料中异常数据的检测。
14
2
第二节、协方差分析。
14
2
第十二章、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
第一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5
2
第二节、多项式回归分析。
第三节、多元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15
2
习题课:第七章以后的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典型问题的剖析,问题讨论。
课程结语,复习指导。
教 案 第1次课课目
绪论 第一章、田间试验概述 第一节、田间试验的任务和要求
目的
要求
介绍本课程的历史梗概、发展动态、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田间试验的概念、任务及要求。
重点
使同学树立两个重要的理念:
1、对客体的认识从定性到定量是任何科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2、“一切经过科学试验”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基本素质的体现。
难点
从观念上明晰这样一个关系,即本课程是指导各有关专业进行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专业基础课和工具,是十分重要的;但其又是为其他专业服务的,不能企求得到试验所含有信息之外的信息,因此,将其作用夸大化和神秘化,以至误入玩弄数字游戏的歧途,同样是有害的。
课堂组织
带若干农业科技刊物,让学生传阅,建立生物统计学对学科和专业不可或缺的感性认识。
除了介绍Pearson,Wood,Stratton,Mercer,Neyman,Fisher等著名生物统计学前驱和奠基人外,将在本学科领域成就卓著的我国统计学家许宝禄,李景钧(C.C.Li),马育华及美籍华人耿旭,加籍华人戴乔治等以及他们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介绍给同学,以唤起同学们民族自豪感和科学进取心。
将中外主要的本专业有关刊物及其侧重、特点介绍给同学。
在讲解田间试验的意义时,将农业科研课题的来源作重点讲解,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产、科研联系起来。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绪论——略。
田间试验:在大田自然环境和人为控制双重条件作用下所进行的农业科学试验。
田间试验的不可替代性(与盆栽、温室、实验室、人工气候室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手段比较)。
试验课题的来源:
1、来自生产实践——“生产提问题,科研作解答”。
2、来自新技术成果的应用。
3、承接自科研单位或上级部门。
4、基础性或探索性研究。
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四个R)
1、目的要明确。 rationale
2、试验条件要有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3、结果要可靠。 randomization
4、试验结果要具备重演性。replication
讲授
30分
20
25
25
教 案 第2次课课目
试验方案 田间试验误差
目的
要求
明确试验因素与水平的概念及确定的原则。
通过处理效应了解不同的处理如何与被研究的目标性状相联系。
田间试验误差:概念、来源及控制。
重点
树立明确的理念:正确的方案设计、科学有效的误差控制是实现预定试验目标的重要技术性前提。
难点
简单效应、平均效应和互作效应(特别是互作效应)的正确理解和计算。
课堂组织
试验因素与水平的概念及确定的原则。
举例并以两向表的形式讲解单因素、多因素试验方案的规范表达。
介绍什么是处理效应,举实例讲解各种效应的计算。
田间试验误差:概念、来源及控制,特别突出强调土壤误差的特点及影响。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概念:因素水平处理处理组合单因素试验多因素试验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失误)
效应(简单效应、主效、互作效应)
对照唯一差异原则
计算:与特定处理(处理组合)相对应的简单效应、主效、互作效应的计算及对其意义的理解。
(要求同学课堂完成一实例的计算练习)
专业素质培养:
农业科学试验以生物及生物生长过程为研究对象。
其田间试验所受外界影响因素之复杂和不可预测是工业、理化等试验不能相比的。
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
针对这些不同来源的误差对应的控制对策。
第一章小结。
讲授
40分
35
25
教 案 第3次课课目
田间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目的
要求
明确:1、为什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
2、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应满足哪些基本原则?
3、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的设计技术、优缺点、应用领域。
重点
田间试验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各自的作用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田间试验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各自的作用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堂组织
有关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着重介绍小区的概念和小区技术对整个试验的影响。
介绍最小的小区组合——区组的概念、和在局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在实现试验设计工作的目的——无偏地估计试验误差、有效地降低试验误差中的作用。
三者间的关系
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对比法、间比法)的应用特点、设计技术、优缺点及应用领域。
品种区域试验中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应用举例。
随机数字用表的结构及使用。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有关概念:
小区区组生长竞争边际效应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对比法设计间比法设计
小区技术及应用;
小区的面积——不同应用要求的技术要点。
小区的形状——不同应用要求的技术要点。
生长竞争技术的应用。
边际效应技术的应用。
区组的排列,作用。
保护行的使用。
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
对比法设计——特点、设计技术。
间比法设计——特点、设计技术。
主要优缺点及当前发展研究趋势。
田间试验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
引用著名的Fisher图,讲解其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
随机数字用表的结构及应用。
概念的讲授与下面相关内容穿插进行。
30
30
20
20
教 案 第4次课课目
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的计划、实施和调查
目的
要求
掌握各种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的特定功能、设计技术、优缺点评价。
田间试验计划书的规范格式及内容。
田间试验的实施与田间调查的项目及技术要求。
重点
随机区组设计的功能、设计原则、局限性及优缺点。
难点
拉丁方、裂区、条区设计的适用条件、设计技术、注意事项。
课堂组织
结合实例(实验室试验、温室试验、盆栽试验)讲解完全随机设计的应用领域和设计技术。
讲解随机区组的三步设计法——试验方案、划区组、区组内随机化。
拉丁方设计的四步设计法。
裂区设计两因素(主、副处理)确定的依据,田间区划时不同的处理对策。
条区设计的实现(特别注意区组整体大小、形状的确定)。
制定田间试验计划书的目的、意义及规范格式。
田间试验的实施:结合专业实习详细讲解种子准备、试验地准备和播种的程序、规范和注意事项。
田间试验的调查:四项调查(管理工作、物候期、气象资料、特别指定项目)及注意的问题。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完全随机设计:
按照田间试验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要求,其只满足两项,这是由特定试验决定的,因此,关键在于设计方案在不同试验中的实现。
随机区组设计:
结合对试验作物呈梯度的外界影响,讲解划分区组的原则,区组内的完全随机,区组作为独立的试验单元,整体调度上的灵活性和内部环境的严格一致性。
拉丁方设计:
由追求局部控制功能的强化的愿望而产生,优点突出,限制性亦突出。
裂区设计:
建立主区区组和副区区组的二级区组的层次概念,并解释为什么两因素统计功能上存在精确度上的区别。
条区设计:
满足特殊要求的二因素互为主副处理的设计。
田间试验计划书:
用于指导自己、课题管理单位审查评价、同行间交流。
田间试验的实施:
试验工作的指导手册,附有区划图,科学、严格、细致,作成台帐,人手一册,留有备份。
田间试验的调查:
原则是力求完备,宁可调查而未用,不可欲用而阙如。
田间试验的实施与调查均可结合学生的专业实习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或布置心得体会的作业。
讲授
30分
20
25
25
教 案 第5次课课目
试验资料的整理 次数分布表
目的
要求
1、了解农业统计资料按照统计学特征的分类。
2、掌握试验资料在统计分析前的预整理技术。
重点
次数分布表的制作。
难点
连续性变数次数分布表的制作。
课堂组织
结合实例介绍统计学的重要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建立清晰地概念:总体参数是确定的常数,经常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和对象,而我们得到的却是具随机变异特征的、表象的样本统计数,但这恰恰是初学者经常会混淆的。
农业统计资料的分类应按统计学特征分类,即分成间断性变数和连续性变数,书上列出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属遗传学分类,不甚适宜。
举实例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总体、样本、个体、变数、观察值。
讲解间断性变数次数分布表的制作。
详细介绍连续性变数次数分布表的制作。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统计学的若干重要概念:
总体
个体
样本
变数
观察值
参数
统计数
连续性变数
间断性变数课堂讨论:
举例(兴穆平原金针虫调查资料)讨论本资料中上述概念各指的是什么。
专业技能:
间断性变数资料的次数分布表的制作。
连续性变数资料的次数分布表的制作
(特别强调组中值的统计学意义)。
讲授
30分
20
20
30
教 案 第6次课课目
次数分布图 平均数
目的
要求
掌握制作次数分布图的技能。
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及性质。
重点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直接法,加权法)。
难点
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性质。
课堂组织
实物演示:
在科技文章中表和图的规范格式,并使同学认识其重要性。
讲解:
条形图、直方图以及多边形图的制作技术。
介绍统计学上常见的几类平均数,
中数
众数
几何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性质: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次数分布图:
条形图——适用于间断性变数。
直方图(方柱形图)——适用于连续性变数。
多边形图——适用于连续性变数。
(提示学生注意原点附近的间断线和多边形图的两端封口线。)
平均数:
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表达形式。
几类平均数的统计学特点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在介绍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前附加介绍累加运算的若干运算法则:
1、=nC (C为任意常数)
2、=C (C为任意常数,X为的函数)
3、 (X1和X2均为的函数)
4、(Xij为二维概率xij的一个函数)
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性质。
讲授
30分
30
20
20
教 案 第7次课课目
变异数 计算器的使用
目的
要求
了结和掌握变数的一类重要的特征数——变异数。
学习日常计算特别是简单资料统计分析的工具——计算器的使用。
重点
各变异数的统计学含义及其计算。
难点
对关于总体方差的计算用总体容量而样本方差的计算用自由度的理解。
课堂组织
举实例,如:两个班级一个成绩稳定,而另一个两极分化;
两个育种世代,早代性状分化严重,晚代性状整齐,引入变异数的概念。
讲解各类变异数:
简单介绍——极差。
为表达和体现资料中全部变数的信息,从平均差AV开始引入平方和。
逐级引入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将各变异数对总体和样本的统计学意义作对比。
各变异数的计算方法。
精讲平方和的直接计算法、加权计算法和矫正数法。
简单讲解计算器的功能配置及使用:
侧重于统计功能部分,现场出题练习并巡视解答。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仅有平均数并不能反映一个总体或样本全部个体的存在状况,如两组变数:3,4,5,6,7 和
1,3,5,7,9.
极差R是粗放的、强烈地受极端值的影响。
自然考虑:,但其等于零。
有统计学家提出平均差,AV=/n 因其带有绝对值使计算十分不方便。
因此平方和的提出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平方和对一组资料的变异的反映是十分灵敏的,如:
3,4,5,6,7 SS=10
1,3,5,7,9 SS=40
(在这里要求同学一道计算)
为因应样本容量不同资料的变异度比较,引入方差。
(详细讲解用自由度n-1取代总体方差中的N的理由:无偏估计)
为与原始调查值量纲一致,引入标准差。
为满足某些特殊统计计算(比较的资料量纲不同、两资料数量级相差悬殊等)引入变异系数CV。
讲解与现场练习交叉进行,进行计算器的使用技能培训。
讲授
60分
40
教 案 第8次课课目
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
目的
要求
概率基本知识的简单回顾。
熟悉有关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掌握小概率原理及认识其统计学合理性。
重点
有关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难点
有关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课堂组织
概率论属于一个别有特点的、与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的数学分支,结合生产生活回顾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结合生活体验和工厂质量检验实例介绍小概率原理,使同学建立“有风险、但有足够可信度的”统计学原理的概念。
详细讲解有关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目前,农学类学生掌握的概率知识比较浅,50%~80%的同学极有兴趣,但也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困难,可以让这些同学记住简单的结论就可以)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概率基础知识回顾:
概率
统计概率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二事件之和二事件之积互斥事件 ——互斥事件之和独立事件 ——独立事件之积小概率原理。
数学期望:
间断性变数和连续性变数的数学期望的计算及统计学意义。
方差:
间断性变数和连续性变数的方差的计算及统计学意义。
期望的性质及其证明:
1,EC = C (C为任意常数)
2、E(CX)= CEX (C为任意常数)
3、当两变数有联合概率分布时,有:
E(X+Y)= EX+EY
4、X、Y相互独立时,有:
E(XY)= EX? EY
方差的性质及其证明:
1、DC = C (C为任意常数)
2、D(CX)= C2DX (C为任意常数)
3、当变数X、Y相互独立时,
D(X±Y)= DX + DY
讲授
30分
15
15
20
20
教 案 第9次课课目
二项分布 正态分布
目的
要求
掌握二项分布的定义及有关计算。
深刻理解正态分布的定义、重要性、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特征。
掌握标准化转换、标准正态分布并能进行正态分布有关计算。
重点
正态分布概念及其概率的计算。
难点
概率密度函数的数学及统计学意义,正态分布标准化转换的数学基础。
课堂组织
介绍二项分布的定义、常见农业、生物学例子、概率函数表达形式。
通过对二项分布的二点分布量化以及期望与方差的定义引出其总体平均值和总体方差。
由浅入深,举例讲解二项分布及其计算。
正态分布概念、概率密度函数、函数表达式各符号的含义。
正态分布的重要性。
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及其曲线的表现特征。
任意正态分布的标准化,标准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参数、曲线特征。
举例,并当堂练习有关正态分布的概率的计算。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概念:
概率分布概率函数累积概率函数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标准化标准正态分布(u分布)
二项总体分布及参数。
正态总体分布及参数。
标准正态总体分布及参数。
二项分布举例。
正态分布举例。
二项分布概率计算。
1、3粒种子发芽,各种可能事件的发生概率。
2、某特殊气候现象(如百年一遇的洪灾),在未来一个年份区间出现概率的计算。
3、结合农业生产实例,用掌握的知识解决播种机播量的有关决策计算。
正态分布概率计算(某区间,左尾,右尾,中间)。
课堂练习,讨论,答疑。
讲授
20分
10
10
10
以下50分
教 案 第10次课课目
抽样分布
目的
要求
理解什么是抽样分布、研究抽样分布的统计学意义。
了解其他有关分布:分布,F分布,t分布。
重点
清晰建立几类样本统计数总体分布的概念。
统计数分布与原总体分布的参数的数学联系。
难点
统计数分布与原总体分布的参数的数学联系。
课堂组织
合理分配黑板:
左面记述结论,
右面以形象的图示表达抽样总体与原总体的关系。
利用期望与方差的运算法则,推导各类统计数分布与原总体参数的关系(包括二项分布的成数与次数分布的参数)。
介绍 分布,F分布,t分布
内容包括:提出人,时间;
原始定义;
曲线特征;
应用公式及统计意义。
列表总结概括各类抽样分布,小结。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概念:
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
形象地图形演示,加数学推导推出各类抽样分布的参数表达式,包括:
正态总体,样本平均数分布,
样本总和数分布,
相互独立的样本平均数差数;
二项总体,成数分布,
次数分布。
(上述各分布的参数均包括平均数和方差)
分布:
K.Pearson,1899年提出,
原始定义、曲线特征等略,
应用公式:
F分布
著名统计学奠基人Fisher氏提出,
原始定义、曲线特征等略,
应用公式:;具自由度()。
t分布
W.S.Gosset,以化名“学生”提出,
原始定义、曲线特征等略,
应用公式:;具自由度()。
列表概括总结各类抽样分布。
讲授
20分
30
30
20
教 案 第11次课课目
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原理
目的
要求
掌握假设测验的基本原理
重点
深刻理解统计假设测验的目的:通过样本的结果对总体参数给出估计和推断。
难点
理解和掌握统计假设测验的四段式逻辑推断模式及规范表达。
课堂组织
举例引入统计假设测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对其推理模式建立起概念。
提出假设测验的四段模式极其规范表达形式。
以一个典型农业假设测验例题,作假设测验解析演示。
(以图示给出假设参数总体的接受区间和否定区间的概念)
以上一例题的不同提问,作假设测验的一尾测验解析演示。
给出假设测验的两类错误的概念并分析两类错误的发生及变化特点。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实例引入假设测验的逻辑推理过程:
某工厂要求工人加工某产品的正品率为99%,通过检测员随机抽检20件产品来对加工质量做出认定。现在:甲工人20件中查得2件次品,
乙工人20件中查得1件次品,
检测员应该如何给出一个客观地结论?
解:检验员提出一个判定方法,此方法应使被检测人认为可以接受。
假定二人加工质量均以达到了99%的要求
(这一点二人当然会接受)。
商量一个“小概率”值
(有何用处先不做讨论)。
计算二人在假设的总体分布中抽样的发生概率:
甲 P(20个中两个次品)=0.0159
乙 P(20个中一个次品)=0.165
按照小概率不可能性原理,上面结果应该如何解释-----甲:必须返工;乙:通过检验。
假设测验的规范四段模式:
提出合理的假设。
给出一个小概率标准(通常5%,1%)。
计算样本在假设总体中出现的概率。
按照算得的概率对假设作出接受或拒绝的推断。
举书中75页例5.1 水稻品比试验,作假设测验解析演示。
作上例的另一种提问:新品种产量是否高于原品种?作一尾测验解析演示。
给出假设测验的两类错误的概念并分析影响其发生和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讲授
20分
20
20
20
20
教 案 第12次课课目
平均数的假设测验
目的
要求
1、掌握对测得的各种类型的样本(当然容易算得其样本平均数)如何对其总体参数作出推断。
重点
各种样本类型的判定和针对各不同类型的测验方法的选择。
难点
公式纷繁复杂,从其中找到共同的规律性东西,深化理解。
课堂组织
假设测验的规范的四步推理是所有资料类型假设测验的共同点,讲授中时时注意抓住和突出这一共同点,对同学加深和易于理解十分重要,绝不可在这一点上有稍许含混模糊。
单个样本的假设测验中重点是总体方差未知的t测验类型。
两样本中成组数据和成对数据概念的建立和界定十分重要,必须重复大量举例对比讲解。
两样本,成组数据的两样本总体方差未知这一类型作为重点讲解。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概念:
成组数据成对数据
单个样本的假设测验中,当总体方差未知时,样本在假设总体中发生的概率的计算将用到t分布,透过标准化转换公式的不同选择
; ;
和统计用表的不同看到实现目的的一致性。
两样本的假设测验举例时,应对比举一尾和两尾测验的例题(书中例5.4、例5.5)。
应对比举出 = 0 和≠0 的两种例子,以使同学加深我们提出的假设来自于主观推测(当然应有根据),而不是来自于哪一客体。
(这一类型例子书上没有,采用笔记34页棉花覆膜例)
讲授
10分
30
30
30
教 案 第13次课课目
方差的假设测验 参数的区间估计
目的
要求
理解和掌握有关总体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方差的假设测验的概念和过程。
掌握统计推断的重要内容——参数区间估计的原理及方法。
重点
掌握方差的假设测验的概念和过程。
难点
对有关总体方差差异显著性测验的意义及其专业含义的理解。
课堂组织
什么是方差的假设测验,举例讲解其专业意义。
介绍清楚这样一个概念:
有关总体方差的假设测验从原则上和推理过程上与平均数的假设测验并无本质不同,只是采用了不同的分布。
按照讲解平均数的假设测验同样的层次展开:
单个样本所在总体方差的假设测验
(举例介绍一尾和两尾测验的显著临界值的确定及统计学含义);
两个样本总体方差差异显著性的假设测验
(强调F测验的统计用表的右尾一尾特性);
多个样本总体方差同质性(异质性)的假设测验。
对不同的样本类型,讲解对应的总体参数区间估计表达式。
包括:
单个样本(总体)均值,
两个样本(总体)均值的差数,
单个样本(总体)方差。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本节有关概念:
区间估计置信度置信限置信区间
举例:用农业上常见的评价指标高产与稳产,来理解其实际就是指某一总体(特定品种或栽培方式)有关产量的总体均值与总体方差。
单个样本总体方差的假设测验:
;
两个样本总体方差的假设测验:
;
多个样本总体方差的假设测验:
采用Bartlett 卡平方测验方程。
理念:
对世间万物的判断,均须面对准确性和风险性两个选择,总体参数的假设测验给出了确定无疑的总体参数的判断,因此,就必须承担较大的假设测验的两种错误发生的危险;要减小风险,一个合理的做法就是减小准确性而增大可信性,这就是——区间估计。
各种资料类型的区间估计。
区间估计与假设测验信息相通的特质。
讲授
10分
10
30
50
教 案 第14次课课目
作业讲评、答疑 阶段测验
目的
要求
对半个学期学习进行总结、复习、巩固并作阶段检查。
重点
不过多涉入数学过程,而是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有些计算公式比较繁杂,容易混淆。
课堂组织
点评作业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概念不清等问题。
指出和纠正科学素质、素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如过多的计算错误、过大的计算误差、计算过程中保留必要的有效位数意识以及少数的作业抄袭等。
现场答疑。
阶段测验。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作业讲评、答疑。
阶段测验。
讲授
50分
50
教 案 第15次课课目
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
目的
要求
了解什么是次数资料,其假设测验包括哪些内容?
掌握如何应用卡平方作次数资料的假设测验,为什么和怎样进行连续性矫正?
重点
掌握如何应用卡平方作次数资料的假设测验,为什么和怎样进行连续性矫正。
难点
对适合性测验和独立性测验给出正确地假设表达形式、以及测验后正确地推断结果。
课堂组织
举例展示作为测验对象的原始资料的表格表达形式。
不同测验的假设的给出。
在假设前提下,理论值的计算。
卡平方分布的另一个应用公式,以及其在次数资料假设测验分布值的计算。
对适合性测验和独立性测验以及须连续性矫正(强调连续性矫正的要求条件)的两种测验分别举例,解析。
对书中介绍的二项分布资料的假设测验内容,统一归入次数资料的假设测验中来。
授 课 提 纲
教学法
时间分配
概念:
次数资料适合性测验独立性测验连续性矫正
利用书中例6.1讲解次数资料的适合性测验。
包括:无效假设的给出及规范格式;
理论值的计算;
分布方程 
对不同的计算结果如何给出正确的推断结论。
利用例6.2讲解次数资料的独立性测验。
其基本过程与上例类同,但无效假设的给出形式以及每一二维数据对应的理论值的计算应突出强调其不同之处,提醒注意这种二维资料的独立性的前提。
利用例6.3和例6.4讲解次数资料测验的连续性性正。
提请注意次数资料假设测验连续性矫正的前提条件:自由度=1。
给出连续性矫正的计算公式:
。
讲授
20分
20
3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