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课 程,耕作学
学 时:12
班 级:植保
教 师:丁希武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教 学 进 度 计 划周次
学时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2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
4
作物布局
1
6
间套作
2
8
轮作
2
10
土耕耕作
2
12
土壤耕作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目的要求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基本原理所应包括的理论
2.讲授农业生产的分析、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作物布局
目的要求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2.讲授:
作物布局的意义、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间套作
目的要求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重点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间套作的关有概念、理论
2.讲授:
间套作的意义
间套作效益原理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轮作与连作
目的要求
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重点难点
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轮作的有关概念、理论
2.讲授:
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茬口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土壤耕作
目的要求
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作。
重点难点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松耕法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土壤耕作有关概念、理论
2.讲授:
土壤耕作的任务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耕法土壤耕作制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课 目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目 的要 求
掌握农业生产特点、组成、结构;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重 点、
难 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主要内容,耕作制度引论、基本原理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耕作:广义指作物生产中在农田上进行的各种作业。
狭义指土壤耕作。
耕作学:scienc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
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种、植方式的综合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1、技术指导
2、宏观调控与决策三、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等和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及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措施如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等。
四、耕作学的学科地位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
第二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强烈的地域性

主要内容:
(二)明显的季节性
(三)生产的连续性
(四)资源的分散性
(五)经营的综合性二、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一)植物生产
(二)动物生产
(三)土壤管理是农业的转化车间
第三节,用地”与“养地”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的持续生产资料二、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必要性
(一)植物产品输出耗用土壤营养物质
(二)农业耕作促进有机质的耗损
(三)土壤侵蚀严重损坏地力三、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可能性:
(一)、地力的可培育性
(二)农田作物增进地力的作用
(三)人类农耕活动的培肥作用。
课 目
作物布局
目 的要 求
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我国的作物布局
重 点难 点
作物布局的意义、作物对光的适应性、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作物生态适应性一、作物布局的意义二、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1、C4、C3作物的分布
2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的分布
3短日照作物与长日照作物的分布三、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一)喜凉作物
(二)喜温作物
(三)亚热带作物四、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一)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
(二)树木的水分适应性
(三)草类的水分适应性
(四)雨养农业(rained farming)的作物布局
(五)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五、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一)土层厚度
(二)质地
(三)酸碱度(pH)
(四)盐碱度
(五)耐瘠性与耐肥性
(六)养地与耗地
六、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主要内容,
第二节我国的作物布局一、粮食作物布局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1983年粮食作物占用耕地 113 089万亩,约占全部耕地的76.6%,1990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0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9%,粮食总产 4 518.4*109,居世界首位。单产 265kg亩。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和大豆。水稻绝大多数(95%)集中于南方13省市,小麦、玉米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谷子、高粱面积比建国前已减少很多,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华北,大豆集中分布于华北南部和四川,马铃薯则多于冷凉地区或山区二、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的特点是:地区性强,技术性强,投入高,经济收益多,商品率高。故布局上较为集中,专业性强。
三、果品蔬菜布局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课 目
间套作效益原理
目 的要 求
掌握间套作复合群体的种间互补与竞争关系及其效益原理
重 点难 点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主要内容,
第五章 间套作
第一节 间套作的意义一、间套作的概念
单作(sole cropping)
间作(intercropping)
混作(mixed cropping)
套作(relay cropping)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一)增产
(二)增效
(三)稳产保收
(四)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一)作物群体内先分布的基本规律
(二)空间上的互补
(三)复合群体内光的竞争复合群体内光的竞争,又叫冠竞争,主要表现在间(混)作时,光合帽高的高位作物截走了较多的阳光,使光合帽低的矮位作物受遮荫;套作时后连作物受前茬作物遮荫。即高位作物所获得的立体受光优势,往往是建立在矮位作物受光劣势的基础上。争光的后果是:处于间(混)、套作的矮位作物受光叶面积减少,受光时间缩短,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生长发育不良,最后导致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下降。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复合群体在时间上的互补,表现为时间效应,即根据时间的延续性,正确处理前后茬作物之间的关系,因延长光合时间所起的增产增值效应。

主要内容: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间、混、套作地下因素的互补,表现为营养异质效应,即利用作物营养功能的差异,正确组配作物所起到的增产、增收作用。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一)边行的相互影响——边行优势与劣势
(二)病虫害和抗灾的相互影响——补偿效应
(三)分泌物(生物化学)的相互影响——正对等效应(Allelopathy)
第三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一)高杆谷类作物与矮杆作物间作
2、玉米、大豆间作
3、玉米、薯类间作
4.玉米、薯类间作
(二)麦类间作
(三)棉田蔗田间作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一)麦田套作两熟
(二)麦田套作三熟三、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类型与方式
课 目
轮作与连作
目 的要 求
了解轮作等的概念、轮作的作用、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掌握茬口特性产生的原因
重 点难 点
轮作的作用、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茬口特性
主要内容:
第六章 轮作与连作
第一节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一、轮连作概念
(-)轮、连作概念轮作(crop rotation)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二、轮作换茬的作用
(-)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第二节连作
一、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1化学原因
2物理因素
3生物因素
壤酶活性的变化等。
(二)连作危害的消除途径
1化学技术
2品种更换
三、连作的应用
(-)连作应用的必要性同一作物多年连作后常产生出许多不良的后果,但是,当前生产上许多作物运用连作依然相当普遍,这是由于: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主要内容:
(二)连作应用的可能性
1作物耐连作特性允许连作
2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作
第三节 茬口
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三:
(-)时间因素
前作收获和后作播栽季节的早晚,是茬口的季节特性表现。
(二)生物因素
包括作物本身、病虫杂草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动等。
1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2土壤微生物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3病虫杂草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三)栽培措施因素
二、不同类型作物茬口特性
(一)抗病与易感病类作物
(二)富氮与富碳耗氮类作物肥
1、富氮类作物
2富碳耗氮类作物
(三)半养地作物
(四)密植作物与中耕作物
(五)、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课 目
土壤耕作(上)
目 的要 求
掌握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技术措施、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重 点难 点
深松、耙地、耢地、镇压、起垄、中耕、作物对土壤耕层的要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与措施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松碎土壤
(二)翻转耕层
(三)混拌土壤
(四)平整地面
(五)压紧土壤
(六)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做畦
二、土壤耕作技术措施
(-)耕翻(plowing)
(二)深松
(三)旋耕(rotary tillage)
(四)耙地(harrowing)
(五)耱地(dragging)
(六)中耕
(七)镇压(packing)
(八)作畦(bedding)
(九)起垄(ridging)
第二节 土壤耕作理论依据土壤耕作包括耕、翻、耙、耢、压、锄等多种措施,每一措施又有多种工具和土壤产生不同的作用。然而采用任何措施,都要考虑效果和效率。为此,采取土壤达到一定的要求,必须有所依据。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是种植作物的要求、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
一、作物对土壤耕层的要求
(一)、调整耕层三相比

主要内容:
(二)、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种床二、气候条件与土壤耕作
1.热量的变化
2.降水和蒸发根据水分蒸发面移动的机制不同,将土壤蒸发过程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表汽化或毛管水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是土壤液态水和气态水综合运行阶段。
第三阶段是气态水运行或土体内气化阶段。
土壤水分在一年的变化规律第一阶段:冬季增墒聚墒阶段。
第二阶段:早春返浆保墒阶段。
第三阶段:夏季蓄墒收墒阶段第四阶段:秋末保墒阶段。
3、风蚀
4、水蚀三、土壤的特征和特性不同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不同,在满足作物的要求上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土壤耕作措施必须根据不同土壤及其特性来进行。四、土壤的宜耕性
课 目
土壤耕作(下)-耕法
目 的要 求
掌握耕法的概念、种类,各耕法的技术组成、作用
重 点难 点
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免耕法
主要内容:
第三节 耕法
耕法是由几项有机配合的耕作措施所组成的。根据为作物稳产和高产而改变土壤环境的理论为基础,通过一定的途径,创造出特定的耕层构造或主体构造,以统一土壤—作物—气候间生活因素。同时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还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因此有各式各样的耕法。
一、旱田土壤耕作
(一)平翻耕法(plow-disc-harrow)
1.理论依据
2.农机具
3.地面和耕层特征
4.作业环节
5平翻耕法的评价
(二)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
1.地面特征
2.垄作耕法的农具垄作耕法的农具主要是木犁,犁铧三角形,它的农艺是半翻转土层,很少有垡块,作业省工省力。
3.垄作耕法的作业环节
4、垄作耕法的评价三、深松耕法
1、深松耕法的理论基础
2.深松耕法的技术
3、深松耕法的评价四少耕法五、免耕法

主要内容:
水田耕作方法
(一)水田的耕层特点与技术要求
1.水田土壤的特性
2.水稻对土壤耕作的要求
(1)一定深度的耕层
(2)松软的耕层
(3)较充分的含氧量
(4)地面平整
(5)防除田间杂草
(二)水田土壤耕作类型
1.翻一耙一耢(耖)
2.旋耕
课 目
目 的要 求
重 点难 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