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03021
使用专业:草业科学总学时:60
编写说明
本大纲所依据的教材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甘肃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是高等农业院校草业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草原及其邻近专业的学生们介绍草原形成和发展原理、草原类型及科学命名、生产力评价等知识的一门理论学科。并且,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对其学习应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基础上,加强草原或草地生产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指导草原生产。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对认识草地资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掌握草原学的形成理论:
掌握草地资源的生产力评价方法:
3、了解草原调查方法、技术和区划理论:
教学中,要求讲课内容精练,突出重点;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介绍一些现代草业生产,理论联系实际。
二、大纲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绪论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草原调查与规划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理论依据,本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以及草原调查与规划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原调查与规划的目的和任务第二节草原调查与规划的理论依据第三节草原调查与规划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第四节草原调查规划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三)教学要求采用讲授的方式,和学生共同探讨草地资源的概念与价值;草地资源调查规划的目的任务、理论依据和学习方法以及草原调查与规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等问题。以达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目的和任务、理论依据、课程内容等主要问题及知识点。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调查与规划的目的和任务草原调查与规划的理论依据草原调查与规划的课程内容草原调查与规划的学习方法
(五)课程英文名称草原调查与规划:Grassland Resource Survey and Planning
第一章 草地成因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草原发生与发展的诸因素——大气因素、土地因素、生物因素、生产劳动因素,以及各因素在草原发生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其中以生物因素为重点,并抓住动植物之间的主要矛盾。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大气因素第三节土地因素第四节生物因素第五节生产劳动因素
(三)教学要求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讲解草地成因的主要理论,如内外因演替说、土草畜三位一体学说、雨量地形说和大气、土地、生物和生产劳动四相因素学说。其中,重点以大气、土地、生物和生产劳动四相因素学说为主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在了解草地成因的诸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掌握“四项因素”说。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大气、土地、生物和生产劳动四因素在草原发生与发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生物因素中的诸矛盾中,掌握动植物之间的主要矛盾
第二章 草原类型与草原分类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草原分类的意义,几种草原分类方法的简介以及草原分类原则的探讨。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草原分类的方法对草原进行分类以达到对草原更为合理利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原类型与草原分类的意义第二节分类方法简介第三节草原分类原则的探讨
(三)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草地分类概念、原则和命名体系,以及国内外主要分类方法简介。本章以综合顺序分类法为重点。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几种分类方法的分类依据综合分类法的分类依据
第三章 综合顺序分类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综合顺序分类法,并能够应用该分类方法对我国的草地进行分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综合顺序分类法的分类体系第二节草原分类检索图及其所表示的草原发生学意义第三节我国草原所包括的草地类型简介
(三)教学要求详细介绍综合顺序分类法这一草地分类体系,并给出本地(大庆)地区的湿润度指标和热量指标,要求学生对本地区(大庆)草地进行分类,以达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综合顺序分类法的分类体系。
第四章 草地资源和分布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多组分性、自然属性、经济特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和开发的多层次性;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原则;我国草原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原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二节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第三节世界草原资源及利用第四节我国的草原资源第五节我国草原的类型分布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章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结合中国草地类型分布图,对我国草原的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描绘,从而使学生对我过草原的类型及分布有一个明晰的轮廓。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资源的基本特征草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我国草原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第五章 草原生产能力的评定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草原生产流程及草原生产能力的几种评定方法,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应用这些方法对当地草地进行分级并对其生产能力进行评定,以达到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原生产流程及草原生产能力第二节 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牧草产量指标法第三节 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牧草可利用营养物质产量指标法第四节 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载畜量(载牧量)指标法(动物生长量指标法)
第五节 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畜产品单位指标法第六节 草原分级
(三)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草地生产能力的几种评定方法,如牧草产量指标法、牧草可利用物质产量指标法、载畜量指标法、畜产品指标法。并增加草地资源的生态评价理论,草坪、绿地、草地和天然草原的功能定位存在着一定区别等内容。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牧草产量指标法牧草可利用物质产量指标法载畜量指标法畜产品指标法教学意见:增加关于草地资源的生态评价等相关内容
第六章 草原调查工作方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草原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在室内准备草原调查的基本资料,在草地现场对草地进行科学的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得出科学有用的资料。
(二)教学内容草原调查概述草原调查的准备工作草原现场调查的基本方法草原自然环境条件的调查草原类型调查草原植物饲用价值调查水土资源调查草地利用现状调查社会概况和生产现状调查草原调查制图草原调查工作总结
(三)教学要求本章内容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学生主要掌握在草原现场调查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对草地自然环境、草地类型、草地动植物资源、草原植物饲用价值、水土资源、草地利用现状、社会概况和生产现状等诸方面进行调查,并进行资料的汇总等工作。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调查的基本方法草地植物资源的调查草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第七章 遥感技术及其在草原调查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的认识遥感技术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遥感技术的概念和意义遥感技术的物理学基础卫星相片及其判读遥感技术在草原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
(三)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遥感技术的概念和意义,并认识到遥感技术在草原资源调查与管理中的作用。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本章作为了解性内容。
第八章 草原区划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草原区划的目的与意义,草原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草地进行区划,以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草原区划的目的与意义草原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中国草原区划方案
(三)教学要求本章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应掌握草原区划的目的意义,草原区划的原则与方法。查阅资料,并试图对当地的草地资源进行区划,作为学习本章内容的教学实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区划的目的、意义草原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 草原生产总体规划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草原生产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和原则,以及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规划设计原理。从而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草原生产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和原则经营方针、基本指标定额及生产任务的确定固定草原使用范围和消除草原使用缺点土地利用规划与生产总布局牧业生产规划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规划
(三)教学要求本章主要学习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固定草原使用范围和消除草原使用缺点,并掌握草原生产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和原则、经营方针、生产任务等。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的总体规划与设计草原生产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和原则固定草原使用范围和消除草原使用缺点
第十章 基本草地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草原围栏与轮牧规划设计,护牧林网和饲料林的规划设计,基本草地和人工饲草地灌溉渠系与道路的设计,基本草地规划设计图的制作等技术。
(二)教学内容草原围栏与轮牧轮作规划设计护牧林网和饲料林的规划设计基本草地和人工饲草地灌溉渠系与道路的设计基本草地规划设计图的现场铺图
(三)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实地参观,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本章内容对本地区的草地进行规划设计。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围栏与轮牧规划设计护牧林网和饲料林的规划设计基本草地和人工饲草地灌溉渠系与道路的设计基本草地规划设计图的制作等技术。
学时分配
学时
实验课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草原发生与发展诸因素
6
6
第二章
草原类型与草原分类
4
4
第三章
综合顺序分类法
6
6
第四章
草原资源和分布
6
6
第五章
草原生产能力的评定
8
8
第六章
草原调查工作方法
6
6
第七章
遥感技术及其在草原调查中的应用
2
2
第八章
草原区划
4
4
第九章
草原生产总体规划
2
2
第十章
基本草地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
2
2
实验
4
4
总计
50
50
四、主要教学书
草原调查与规划.任继周主编,农业出版社,1985
草原分类学概论.胡自治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五、主要编写人员:杨智明
使用专业:草业科学总学时:60
编写说明
本大纲所依据的教材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甘肃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是高等农业院校草业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草原及其邻近专业的学生们介绍草原形成和发展原理、草原类型及科学命名、生产力评价等知识的一门理论学科。并且,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对其学习应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基础上,加强草原或草地生产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指导草原生产。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对认识草地资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掌握草原学的形成理论:
掌握草地资源的生产力评价方法:
3、了解草原调查方法、技术和区划理论:
教学中,要求讲课内容精练,突出重点;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介绍一些现代草业生产,理论联系实际。
二、大纲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绪论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草原调查与规划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理论依据,本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以及草原调查与规划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原调查与规划的目的和任务第二节草原调查与规划的理论依据第三节草原调查与规划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第四节草原调查规划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三)教学要求采用讲授的方式,和学生共同探讨草地资源的概念与价值;草地资源调查规划的目的任务、理论依据和学习方法以及草原调查与规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等问题。以达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目的和任务、理论依据、课程内容等主要问题及知识点。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调查与规划的目的和任务草原调查与规划的理论依据草原调查与规划的课程内容草原调查与规划的学习方法
(五)课程英文名称草原调查与规划:Grassland Resource Survey and Planning
第一章 草地成因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草原发生与发展的诸因素——大气因素、土地因素、生物因素、生产劳动因素,以及各因素在草原发生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其中以生物因素为重点,并抓住动植物之间的主要矛盾。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大气因素第三节土地因素第四节生物因素第五节生产劳动因素
(三)教学要求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讲解草地成因的主要理论,如内外因演替说、土草畜三位一体学说、雨量地形说和大气、土地、生物和生产劳动四相因素学说。其中,重点以大气、土地、生物和生产劳动四相因素学说为主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在了解草地成因的诸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掌握“四项因素”说。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大气、土地、生物和生产劳动四因素在草原发生与发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生物因素中的诸矛盾中,掌握动植物之间的主要矛盾
第二章 草原类型与草原分类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草原分类的意义,几种草原分类方法的简介以及草原分类原则的探讨。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草原分类的方法对草原进行分类以达到对草原更为合理利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原类型与草原分类的意义第二节分类方法简介第三节草原分类原则的探讨
(三)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草地分类概念、原则和命名体系,以及国内外主要分类方法简介。本章以综合顺序分类法为重点。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几种分类方法的分类依据综合分类法的分类依据
第三章 综合顺序分类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综合顺序分类法,并能够应用该分类方法对我国的草地进行分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综合顺序分类法的分类体系第二节草原分类检索图及其所表示的草原发生学意义第三节我国草原所包括的草地类型简介
(三)教学要求详细介绍综合顺序分类法这一草地分类体系,并给出本地(大庆)地区的湿润度指标和热量指标,要求学生对本地区(大庆)草地进行分类,以达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综合顺序分类法的分类体系。
第四章 草地资源和分布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多组分性、自然属性、经济特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和开发的多层次性;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原则;我国草原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原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二节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第三节世界草原资源及利用第四节我国的草原资源第五节我国草原的类型分布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章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结合中国草地类型分布图,对我国草原的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描绘,从而使学生对我过草原的类型及分布有一个明晰的轮廓。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资源的基本特征草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我国草原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第五章 草原生产能力的评定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草原生产流程及草原生产能力的几种评定方法,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应用这些方法对当地草地进行分级并对其生产能力进行评定,以达到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草原生产流程及草原生产能力第二节 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牧草产量指标法第三节 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牧草可利用营养物质产量指标法第四节 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载畜量(载牧量)指标法(动物生长量指标法)
第五节 草原生产能力评定的畜产品单位指标法第六节 草原分级
(三)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草地生产能力的几种评定方法,如牧草产量指标法、牧草可利用物质产量指标法、载畜量指标法、畜产品指标法。并增加草地资源的生态评价理论,草坪、绿地、草地和天然草原的功能定位存在着一定区别等内容。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牧草产量指标法牧草可利用物质产量指标法载畜量指标法畜产品指标法教学意见:增加关于草地资源的生态评价等相关内容
第六章 草原调查工作方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草原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在室内准备草原调查的基本资料,在草地现场对草地进行科学的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得出科学有用的资料。
(二)教学内容草原调查概述草原调查的准备工作草原现场调查的基本方法草原自然环境条件的调查草原类型调查草原植物饲用价值调查水土资源调查草地利用现状调查社会概况和生产现状调查草原调查制图草原调查工作总结
(三)教学要求本章内容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学生主要掌握在草原现场调查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对草地自然环境、草地类型、草地动植物资源、草原植物饲用价值、水土资源、草地利用现状、社会概况和生产现状等诸方面进行调查,并进行资料的汇总等工作。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调查的基本方法草地植物资源的调查草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第七章 遥感技术及其在草原调查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的认识遥感技术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遥感技术的概念和意义遥感技术的物理学基础卫星相片及其判读遥感技术在草原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
(三)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遥感技术的概念和意义,并认识到遥感技术在草原资源调查与管理中的作用。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本章作为了解性内容。
第八章 草原区划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草原区划的目的与意义,草原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草地进行区划,以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草原区划的目的与意义草原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中国草原区划方案
(三)教学要求本章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应掌握草原区划的目的意义,草原区划的原则与方法。查阅资料,并试图对当地的草地资源进行区划,作为学习本章内容的教学实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区划的目的、意义草原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 草原生产总体规划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草原生产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和原则,以及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规划设计原理。从而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草原生产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和原则经营方针、基本指标定额及生产任务的确定固定草原使用范围和消除草原使用缺点土地利用规划与生产总布局牧业生产规划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规划
(三)教学要求本章主要学习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固定草原使用范围和消除草原使用缺点,并掌握草原生产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和原则、经营方针、生产任务等。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的总体规划与设计草原生产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和原则固定草原使用范围和消除草原使用缺点
第十章 基本草地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草原围栏与轮牧规划设计,护牧林网和饲料林的规划设计,基本草地和人工饲草地灌溉渠系与道路的设计,基本草地规划设计图的制作等技术。
(二)教学内容草原围栏与轮牧轮作规划设计护牧林网和饲料林的规划设计基本草地和人工饲草地灌溉渠系与道路的设计基本草地规划设计图的现场铺图
(三)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实地参观,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本章内容对本地区的草地进行规划设计。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意见草原围栏与轮牧规划设计护牧林网和饲料林的规划设计基本草地和人工饲草地灌溉渠系与道路的设计基本草地规划设计图的制作等技术。
学时分配
学时
实验课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草原发生与发展诸因素
6
6
第二章
草原类型与草原分类
4
4
第三章
综合顺序分类法
6
6
第四章
草原资源和分布
6
6
第五章
草原生产能力的评定
8
8
第六章
草原调查工作方法
6
6
第七章
遥感技术及其在草原调查中的应用
2
2
第八章
草原区划
4
4
第九章
草原生产总体规划
2
2
第十章
基本草地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
2
2
实验
4
4
总计
50
50
四、主要教学书
草原调查与规划.任继周主编,农业出版社,1985
草原分类学概论.胡自治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五、主要编写人员:杨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