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次
章 名
两种情况下的课时
一
国际投资概述
6
4
二
国际间接投资
6
4
三
国际直接投资
6
4
四
国际投资理论
6
4
第 四 章 国 际 投 资 理 论
[本章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际投资理论
第二节 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教学内容]
国际投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际投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者的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际投资理论
(任映国 P22——P45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输出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资本过剩是由于资本的两大特性——增殖性和剥削性——造成的。(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然要扩大生产规模,加快资本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为了榨取逐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然要加紧剥削工人阶级,使他们的支付能力相对下降。)
,资本过剩”是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资本输出是过剩资本的重要出路。(“如果资本输出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5页)。这说明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是资本输出的最根本的动因。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输出已经出现但活动与数额都很少。但是,后来频繁而又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证明了马克思上述论断的科学性。
二、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看法
列宁在马克思关于过剩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
列宁阐述了垄断是形成过剩资本的根本原因,(在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其必然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国内垄断地位的确立,使能够获得到额利润的经济部门已被垄断资本分割和控制,从而无法进入这些部门;二是由于垄断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使利润率下降。这样垄断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就必然会输出国外成本低利润率高的地方。“其所以有资本输出的可能性,是因为许多落后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主要的铁路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等等。”(《列宁全集》,第2卷,第783页) 过剩资本是资本输出的基础等。
列宁当初认为,资本输出只有利于输出国而不利于输入国。现在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国际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是双向的投资;是平等互利的。)
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任映国主编教材P24 —— P45;杨大楷主编教材P52 —— P67)
一、传统的国际资本移动理论(古典理论模型)
它可称为关于国际资本移动原因和效应的古典理论模型。它主要以证券投资为研究对象。它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大规模发展之前。
该理论认为,世界各国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市场,没有任何妨碍资本流动的障碍。因此,各国利率的差异将引起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移动的方向是从利率较低的资本充裕国 流向 利率较高的资本稀缺国,直到利率差异消失为止。它是资本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的过程,重新配置的结果是使世界总产量增加,对资本充裕国和资本稀缺国都带来好处。
A
B’
E G K
C C’
H
D I
B A’
O F J O’
资本国际移动效益图
该理论比较适用于资本的短期流动和一些证券的国际流动,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目前该理论仍然有效。
二、现代证券投资理论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核心是:将投资的收益和风险问题同时给予考虑和衡量。
(一)证券组合理论
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经济学教授H· 马尔可维茨于1959年出版的《证券组合选择》一书中提出 该理论。
主要内容:(杨大楷主编教材P 53与P59)
(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 (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
1963年马尔可维茨的学生W ·夏普 提出。代表作有《资本资产价格:在多风险情况下的市场均衡理论》与《在股票组合和资本预算中风险资产的估计和风险投资的选择》。
主要内容:(杨大楷主编教材P 60与 P 65)
(三)资产套价理论(APT理论)(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
1976年与1977年史提夫·罗斯分别发表了《资本资产的套价理论》、《风险、收益和套价》两篇论文,建立了该理论。
主要内容:(杨大楷主编教材P 65 与 P67 ))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现在简要介绍一下西方有关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的理论流派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又称“市场不完全理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即:The Hymer—— Kindleberger)
(一)传统的国际资本运动理论
1、传统的国际资本运动理论
从历史的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对国际投资的理论解释仅限于对在投资实践中占较大比重的对外证券投资行为进行评论。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 Heckcher ——Ohlin)的资源禀赋理论。这是传统的国际资本运动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1)各国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运动是有效的或是完全竞争的;
(2)国际资本流向是从资本充裕的或过剩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
(3)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之间金融利率的差异。如果甲国的长期利率比乙国高,则说明甲国的资本比乙国更为稀缺,乙国的资本必然回流向甲国,直到两国利率相等为止。
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际投资实践张的对外证券投资行为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意义。一些学者试图运用国际证券投资理论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实践,但是,两者相差甚远。自二战结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出现了新的特点:
2、20世纪6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实践的特点
(1)各国产品和生产要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
(2)60年代的投资资本流向呈现多向性
第一,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渗透(在发展对外投资的同时,也积极引进外资);
第二,资本短缺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并一定是资本过剩,如印度)。
(3)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不是各国利率的差异。
例如:政局不稳、利率高的国家的资本 流向 政局稳定、利率低的国家;
政局稳定、利率高的国家的资本 流向 政局不稳、利率低的国家(国内的某种限制造成)
传统的理论已不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此时,新理论产生。最早的是: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垄断优势被称为“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或厂商特有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是海默(S.Hymer)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海默因而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先驱。这一理论后经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凯夫斯(R.E.Caves)等学者的发展而形成其理论体系,并成为后续的各种直接投资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1969年,金德尔伯格出版了《美国公司在国外》一书,与海默的观点基本一致。[ 1960年,海默发表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外国金融资产投资,从而在理论上开创了以外国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在海默之前的贸易或金融学家认为,外国直接投资 在本质上等同于 外国金融资产投资,只是承担的风险不同而已。海默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不是一个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它包括非金融和无形资产的转移,是跨国公司使用和发挥其内在组织优势的过程。当时,海默的论文并没有被多数学者重视。直到1976年,海默的博士论文才得到正式出版。
前面已述,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假定:各国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即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等),各国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值或价格由各国生产要素秉赋的相对差异决定。资本从资本供给丰裕且利率低的国家流向资本供给稀缺且利率高的国家。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
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说明的是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它不能解释二战后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和管理才能的转移。他深入研究了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指出一个厂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其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 该理论的精髓、基本观点是: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根本原因。] 而是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的市场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了大门。如果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直接投资就不可能发生,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不完全的副产品。
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理论的核心基于一种假设:企业具有全球区位经营观念。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对当地竞争者所占优势的有效利用。
在市场完全的条件下(即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市场主体完全公平竞争),国际贸易是企业采育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大门。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政策干预经济造成的不完全性
①关税、进口限额和其他非关税贸易限制。例如,对进口商品的管制等。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这些限制因素对企业在被保护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税收(赋税)。对外直接投资可产生于两国税法的不同。如果母国税法允许国外投资利润递延交纳,将有利于企业在国外的对外直接投资。例如,子公司的利润实际汇回到母公司时才向所属母国交纳所得税。
③政府其他管制。例如,价格管制、利润管制、反托拉斯法等。(东道国不管制)这些管制促进国内企业纷纷到世界各地开办企业。
(2)自然产生于(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
这种“非自然”和自然的市场不完全性严重地阻碍了国际贸易,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从而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代替了自由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代替了商品和劳物的进出口。
2、垄断优势
(关于美国企业……处于有利地位。)
这些优势被称为厂商特有因素,这些因素必须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转让。
(1)技术优势。 即技术专利: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等。狭义的技术优势为产品优势。广义的技术优势应该包括特殊的销售技巧、优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以及优质的产品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等。这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并投入巨资,开发新技术,与单纯的技术转让相比,它更倾向于拥有先进的技术并且内部化使用,以保持垄断地位,并获得最大利润。
(2)对某些原材料的垄断。“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3)先进的管理经验。 与拥有的先进技术相适应,跨国公司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总结出一套优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经验,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高效率的管理和控制。
(4)雄厚的资金实力。 金融和货币方面。与资本信贷市场的特殊关系。大公司一般都能以较低的利润获得贷款,并且具有广泛的渠道获得资金来源,此外还有跨国银行等与之相配套,从而似的跨国公司在金融和货币上形成优势。跨国公司自己还可以在各子公司之间灵活调度数额庞大的资金,这是一般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5)信息优势。 大型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信息灵通。总部可以根据新的经济信息,随时作出决策。
(6)国际声望。 大型跨国公司历史悠久,声名显赫,其产品更容易打入国际市场。
例如,“飞利浦”致歉。1997年4月30日《服务导报》的文章《“飞利浦”进一步表态 洋厂商频频致歉说明了什么》报道:在南京市场出现的“飞利浦风波”是飞利浦小家电内部机构的差错。事情发生后,设在上海的飞利浦(中国)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十分重视,在协调、处理好内部关系的同时,郑重重申飞利浦产品“全球免费保修”的宗旨不变,保证飞利浦的承诺决不落空。在调整了小家电南京办事处负责人之后,公司协调好与代理商的关系。飞利浦不希望办事处与经销商之间的纠纷危及消费者的利益,危及飞利浦市场的形象。97年,海南乐普生商厦对售后服务不到位的索尼产品亮“红灯”,将索尼产品全部撤出柜台,引起极大震动,索尼方面很快在媒介上公开向 乐普生商厦 和 中国消费者道歉。,3.15”晚会上,“三星”等洋彩电被“暴光“后,三星集团中国总部通过媒介向中国消费者说”对不起“,表示了真诚的歉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远东的不断深入,对于任何一个归外品牌来说,一方面面临中国民族工业的顽强抵抗,另一方面,则面临其他洋品牌的激烈竞争。质量和信誉成为极为重要的砝码。在双重压力下,洋货来不得趾高气扬。洋厂商变得越来越谨慎。
(7)有独立的销售网络。 有自己独立的销售系统,而且与国际包销商有长期固定的业务,对销售渠道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在销售成本和速度方面占有优势。例如,传销。美国对沙特出口原油销售的控制。
以上的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技能在内,成为产品和工艺过程中知识资产优势。企业拥有了它,为什么会有垄断优势?
第一,该企业以前开发获得这些知识资产时,已支付大量费用。该企业控制这些知识资产,利用它制造高质量产品,,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发似的这些知识资产所发生的(边际)成本趋于零,或者与投资报酬相比,知识资产成本趋于无限小。
第二,知识资产的使用富有弹性,在一个国家应用后,并不排除在其他国家应用。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在国外应用这些知识资产所发生的边际成本很低,一旦某项专有技术被开发出来,海外子公司便可以从母公司那里获得这种技术而不支付额外费用。东道国企业要想得到同样的知识资产技能,就需要付出全部费用,东道国企业无法和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相竞争。
第三,直接投资企业拥有上述较高水平的知识资产,就能产生差别产品。所谓差别产品,就是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较,在质量、包装和牌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的产品。这样,直接投资企业对其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就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力,获得一定数量的垄断利润。
跨国公司拥有技术优势,可以说明水平型直接投资现象,即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设厂生产同样产品,以取得产品的多样化垄断。
(8)规模经济优势。
这是指跨国公司在某个工厂的规模经济效益挖掘已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经营数量来减少单位经营成本,获取多厂经营规模节约收益。而当国内市场的容量不足于容纳最大限度获取多厂经营收益的工厂数量时,企业通过向外扩展来开拓新的市场范围,其产品单位成本比本地企业的要低。例如,一个跨国公司指定它的在邻国的子公司生产某一种产品。如果在这个邻国中,销售这种产品的市场容量不够大,不足以使企业达到最适度的规模,也就是大不到最低平均成本的那种产品时,本地企业只能以小于适度的规模进行生产,产品成本必然较高。但是只要那个跨国公司允许子公司的产品除了供应这个邻国的市场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子公司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上销售,那么,这个子公司就有条件以适度规模进行生产,其产品成本比本地的肯定要低,因此,具有竞争性优势。例如汽车的生产。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国际专业化生产避免本国和东道国市场对规模经济的限制,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别,通过横向一体化取得内部规模的优势,利用纵向一体化取得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并使之转化为公司内部的利润。(评价。略。 任映国P46)
(三)给我们的启示:利用厂商垄断优势理论提高我国境外企业特有优势
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国内外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厂商垄断优势即厂商特有优势是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二十多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我国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有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个改革开放,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以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具备了冲击国际市场能力的企业利用自己的某些特有优势进行跨国投资,在最初十年中,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率都达到50%,超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最初十年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大约5700家境外企业,投资领域包括农业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运、医疗卫生、旅游餐饮、资讯服务等。截至1998年底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约为61.8亿美元(金融企业除外),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15%,1999年这一数字接近70亿美元。即使按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提供的数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220亿美元,在世界对外投资母国中居第21位,仅占世界接投资存量的0.55%。这说明我国对外投资发展速度虽快,但对外直接投资的总规模不大,占世界投资存量的比重太小。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盈利的只有三之一。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境外企业缺乏自己的特有优势。如果境外企业仅靠某一项或某几项特有优势,那么它最多只能获得某一时的优势,企业的发展就不能持久,最终结果可能是失败。所以,我们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的启示中研究如何创造我国企业的特有优势应当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认为,目前我国境外企业要增强或创造更多的特有优势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我国境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必须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等内容。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境外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方面严重滞后,其经营机制还未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产权关系不明确,企业所有者缺位。企业缺乏人员安排、资金支配和收入分配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包括: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等内容。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境外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方面严重滞后经营自主权,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境外企业的产权管理与业务监督的矛盾突出,在境外投资不能很好地按照国际游戏规则行事,不能与外国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对接。其次是我国境外企业的经营责权不分明。我国境外中主要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国家的,但是,“国家”将这个权交给谁,谁就是所有者。“所有者”很多,但是承担企业资本经营责任的人很少。经营责权不分明的企业参与不了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否则就是拿国有资产去下赌注。最后是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这会使我国境外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坐失良机,这也是产生腐败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宏观干预,而不直接干预境外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二是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竞争规则,企业真正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国家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规定,约束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和公民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减少腐败机会。总之,我国境外企业有了健全的机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后就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活力,这也是对外投资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2、加速企业科技创新拥有先进技术优势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告诉人们,现代对外直接投资中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控制比对物质资源的控制更为重要,而在无形资产中又以先进技术的控制与应用最为重要,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有没有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九十时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迅速发展的实践更证实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依靠科技创新,产生最新和最过硬的技术,并控制其在公司内部使用,避免了外国竞争者的仿制。这些企业有了先进的技术,就有了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就有了理想的市场占有率和丰厚的利润。就我国境外企业整体而言,拥有较少的世界领先的技术,许多技术是从发达国家引进,再通过消化、吸收、改造形成的,拥有的适用技术多数也只适合在发展中国家使用。[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较,我国境外企业在技术开发人力、经费、技术转移与技术合作、技术产出、法制环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比如:由于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才充分发挥潜能的巨大障碍;人才纷纷外流,我国企业缺乏技术人才;企业投入研究和开发费用严重不足。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明显与激烈,加速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当务之急。为此,企业领导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意识,真正视技术为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要注重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不断引进和培育各类高素质、高技能、敬业型人才,重点引进一些复合性人才。同时,企业要改变用人观念,拆除内外人才观念,充分利用东道国本地的优秀人才,保护其智力资本,承认其合法获得收益的地位,以激发人才的创新行为。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1990年到1998年,世界知名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都在2% 以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要硬性保证有一定比重的研究和开发经费的投入,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企业家们对待技术创新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立足于消费者的利益,不可急功近利,因为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的产生,从实验室到市场所耗费的时间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我国境外企业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提高各种企业技术创新来源中“合作研制”与“委托研制”的比重。对开发出来的技术要及时申请专利加以保护,内部化使用,保持其技术上的特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后,再追加科技投入,产生更新的技术,这样就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超久能源。
3、提高管理水平形成高效率管理优势
与拥有的先进技术相适应,跨国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总结出一套优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经验,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高效率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产生高效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科学管理上还很落后,为了提高我国境外企业的管理水平形成高效率管理优势,目前急需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战略管理上明确长远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领导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战略研究、制定和实施上。在扩大对外投资中既要有积极的态度,又要有科学的精神,量力而行,稳步前进。做好长期计划,并且对东道国的投资市场环境和发展潜力、资源条件、法律和政策规定、筹资成本与收益、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可行性分析,进行慎重决策,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注重长远战略的得失,服从长远战略的要求。二是成本管理上讲究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没有效益的投资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在对外投资中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第一的原则,而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不少企业缺乏内部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缺乏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没有严格落实成本责任制。这些企业要从发达国家和知名跨国企业同行业的成本消耗指标中寻找参考系数,强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三是质量管理上狠抓薄弱环节。世界上没有哪家跨国企业不是以质量为本,而我国企业目前在质量管理上存在漏洞,如产品质量低劣、以次充好、忽视售后服务等。企业应该严格地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抓起,建立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四是资金管理上消除“贫血”或“失血”现象。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没有一定的财务基础,就会造成供血能力不足,失去许多经营良机。目前我国的企业出现了资金管理分散、帐外循环和设置各种“小金库”的现象。企业应将资金集中,服从全球经营战略目标,统一调配,用在刀刃上,发挥最佳效益,及时清偿债务,提高企业的国际声望。五是管理手段上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在新经济背景下,现代跨国企业的竞争是建立在信息快速、有效传递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跨国企业内部各分(子)公司之间,特别与外界完全能够实现交互式信息管理的先进模式。这种先进的系统管理可使跨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把握先机的地位。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成长,信息媒体以改变了传统的经营运作模式,我国跨国企业要积极探索一条电子商务和代理制相结合的电子交易途径,形成成本优势。
4、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拥有规模经济优势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特有优势之一。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而一体化经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对产品价格或原材料价格获得一定的控制能力。企业可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压低原材料价格来获取利润。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合理布置生产区位来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日本的丰田公司、韩国的大宇集团等,通过垂直、纵向、综合一体化的形式壮大实力,集资金、技术、人才、信誉于一身,扩大了企业规模,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从1998年的数据看,我国境外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为111。7万美元,远远低于1991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境外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600万美元和260万美元的标准水平。我国企业规模小,企业内部市场就小,外部交易成本就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难以与外国跨国企业抗衡。不难理解,现代大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产权越明晰,内部管理协调能力越强,内部化市场作用越大,经济效益就会增加,企业的规模也会因此而扩大。为此,我国要大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规模优势经营。首先,国家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规,从产业组织政策上明确鼓励与支持规模经济,在目标的选择上,政府应取消限制,打破地域、行业界限,为企业创造一个符合市场机制的母国投资环境。其次,要实现强强联合,这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达国家政府意识到扩大企业规模对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增强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性,因而,纷纷调整相关法规,鼓励企业购并成为国际市场上本行业的“航空母舰”。波音飞机公司与麦道飞机公司合并、日本的马自达并入美国的福特公司等就是证明。我国境外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方式,创建我国的跨国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 。最后,要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自然经济观念,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主体业务,力争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防止盲目扩张,重规模轻素质,不能片面强调多元化,一味追求规模而将众多互不相关的企业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否则,生产要素不能集中使用而削弱主营业务的优势地位,降低总体营运效率,增大交易中的管理成本,不能产生1+1≥2的经济效益。兼并中要强调集中优势资源,围绕主体业务进行合理配置,真正实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优势扩张、规模效益”等基本目标,从而形成规模优势。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Production Life Cycle Theory)
(一)主要观点(任映国 P48)(杨大楷 P40)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弗农教授(Raymond Vernnon)1966年5月发表了一篇文章《产品周期中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载于《经济学杂志季刊》,1966年5月号,第190——207页)。他从动态角度,根据二次大战后美国的生产和贸易情况和市场营销中产品的营销寿命,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直接投资理论。这种以产品的新技术为特征的理论,在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海外市场而到国外投资。
这种理论有四项假设:
一是,消费者偏好依据收入的不同而不同;
二是,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或协调的成本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三是,产品生命技术和市场营销方法会经历可以预料的变化;
四是,国际技术转让市场存在不完全性。
(二)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因,产生或创新 成熟 下降或标准化生产
发达国家 较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生产
基 地 母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 子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 子公司
转移
(1)·
果,·
产品
出口 (2) ·
(3) ·
·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创新)、成熟、下降(标准化生产)的一个必然结果。假定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划分为三类:新产品的发明国称为发达国家、发展程度略低一点的国家称为较发达国家、落后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根据这一理论,新产品随其产生、成熟到下降将在这三类国家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如下:
1、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并开始在发达国家销售。在一个阶段内,产品的国内生产和销售持续增长,直到生产能力接近饱和;
2、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长。至此产品的生产均在发达国家进行,但产品开始向较发达国家出口。其原因有:
(1)较发达国家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相似,这些国家存在着对发达国家产品的需求;
(2)由于销售迅速增长,产品价格因大批量而下降;
(3)较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较高,购买力水平也较高。
3、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开始下降。由于较发达国家对产品进一步熟悉,他们在本国生产该种产品的可能性增大。这一阶段,较发达国家内其他公司已发明类似的产品或替代品,与发达国家的产品展开价格战。其结果是,较发达国家政府提高关税或规定进口限额,鼓励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国内投资。基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这一阶段作出在较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决策。于是产品开始在较发达国家生产,发达国家继续向没有该产品生产基地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口。
4、产品在发达国家的销售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出口。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由较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提供,因为在同等运输费用和关税条件下,较发达国家的工资费用较低,其产品更富有竞争力。
5、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开始面临来自较发达国家进口商的竞争。这是因为较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也达到足够的规模,成本下降,并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与此同时,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开始由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可以是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所代替。
6、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代替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开始返销到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
总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遵循以上产品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逐步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张,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弗农认为,一种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生命周期与在发达国家的生命周期相比要滞后一到两个阶段。
(三)评价(略)
(四)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1、产品的创新要不间断。因为产品生命周期宿短;
2、要迅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作为新产品,迅速利用其有限的时间段,出口创汇;
4、适时建立子公司,不能因为贸易壁垒而放弃对方市场。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杨大楷P47)
六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日本的崛起改变了美国独占国际生产的主要力量。然而,日本所需参与的国际生产活动与欧美国家的不同。日本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日本国情,结合本国特色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小岛清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反思
垄断优势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出发,强调跨国公司的作用,重视寡占反应行为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而完全忽视了宏观经济因素分析。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即以投资代替贸易(出口),从而使美国出现贸易逆差,使(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削弱传统顾炎武的优势。
(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和发展从微观(企业自身)方面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动机分析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资源导向型(为了获得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产品在国内无法生产)
(2)劳动力导向型 (利用国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3)市场导向型 (维持和开拓市场的投资)
(4)生产和销售国际化型
2、基本内容(从宏观经济考虑)
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把微观作为前提的基础上(前面的四种类型微观动因),注重从宏观 动态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1)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出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转移到别的国家。
依次顺推。日本的投资与贸易不是“贸易替代型”,而是互补型。
(2)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目标是在国外开发以供日本进口的产品
日本对外投资应以合营为主,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容易取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
美国 是以独资为主
(3)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以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依次推移)
主要是绕开贸易壁垒,容易被对方消化接受
(三)评价(略)(任映国主编 教材P57)
(四)给我们的启示
1、重视我国边际产业的对外投资
2、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在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重要作用
3、重视对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投资方式
4、重视以合资为主要形式的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对外投资
四、内部化理论 (Internalization Theory) (杨大楷P38)
(一)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巴克利、卡森和加拿大的鲁格曼等人,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其中心内容是:公司在其经营活动中,面临各种市场障碍。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就将交易改在公司所属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当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跨国公司便产生了。因此,出于内部化的动机,促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该理论将重点放在知识资产等中间产品市场上,而不是最终产品市场上。他们认为,内部化意愿取决于四组决定因素:一是国家特定因素,即国家的政治、金融制度等;二是地区特定因素,即地理上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三是行业特定因素,它与产品特点、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四是企业特定因素,即组织结构、管理控制、知识和能力等。这四种因素中,行业特定因素最为关键,其中知识资产又最为重要。知识资产为什么要内部化?因为,首先,知识资产(包括信息、知识、技术、商誉等)属中间产品,其市场是不完全的,或是知识产品市场失效,其供求在外部市场上,由于买方缺乏认识而与卖方出现诸如性质、价值等方面的不均等,从而引起买方的不确定性,买方不愿意出合理的价格,买卖双方很难协调一致而往往产生剧烈波动,因而要克服这种不完全性就必须内部化;其次,知识提供垄断,如果要使买方确信这些产品的价值,那就必须让买方更多甚至非常详细地了解这些产品,这样违背了知识产品需要严格保密的原则,企业利用自己的差别性定价要比通过发放许可证能更好地利用这些产权知识。跨国公司为避免外部化市场销售知识产权而引起的优势散失风险,便组成自己的内部化市场,使企业内跨国界的生产组织、资源调配和内部定价相互依赖,结成一体,发挥整体功能,使跨国公司获取更高的收益。再次,知识产品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研究与开发努力,在知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之前,如果企业打算出售这种知识,则很难估计和确定价值,而这个问题却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的转移价格得到解决。如果跨国企业在所有可能的市场上开发并利用知识优势,并使利用知识的收益保持在企业内部,就可以补偿创造知识所花费的成本。
建立在交易成本学说基础之上的内部化理论不仅对现代工商而且对跨国企业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提供了一种解释。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以及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许多单位的工商企业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即把以前由几个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贸易内部化,这种内部化,降低了交易成本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在国内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在国内扩张的边际收益下降,与竞争者剧烈,交易成本增加于是便产生了向国外市场扩张的趋向。企业规模与内部市场进一步扩大,会带来规模效益,利用了当地便宜的土地、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使国际经营交易成本降低,如果面临着诸如关税、税收、红利汇回、汇率政策和政府干予等,那么企业可以利用转移价格使税收费用等支出最小化,(消除了由于供应商在交货数量、时间、质量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受制于人的状况)。另外,由于贸易公司内部进行,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定价等都有一致的认识,会大大减少了外部贸易情况,这些诱使具有某种特有优势的企业或者说是潜在的跨国企业作出对外投资的决策,投资区域超过国界,从而形成跨国企业。
(二)评价(略)
(三)内部化理论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迪
我国企业可以从内部化理论中汲取不少营养,用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导当前跨国经营实践。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扩大内部化市场
2、设立自身的财务金融子公司,增强内部市场调资能力
3、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内部使用新技术,形成与确保技术优势
4、重视利用转移价格,增加企业盈利
(1)加强子公司竞争优势,保证市场的进入和立足。
(2)可以灵活运用转移价格,将资金及收益由高风险、高成本的国家或地区调往低风险、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规避投资风险。
(3)可以利用转移价格逃避税收。
(4)利用无形产品的定价特点,增加企业的收益。利用转移价格加速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速度是实现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折衷理论(Eclectic Approach Theory) (杨大楷P 50)
(一)七十年代以后国际投资新现象新特点
在发达国家相互渗透的同时,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大力发展。
(二)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原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既有相对的合理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从其评价中看出)。由英国里丁大学国际商业与国际投资教授经济学家、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约翰·邓宁广采众家之长形成的理论,故称为“折衷”理论。该理论是邓宁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1977年)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这三个因素综合决定的。 (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折衷理论 直接区位优势:东道国的某些有利
区位优势 因素形成的区位优势。
间接区位优势:投资国的某些不利
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
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
它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这是吸收了垄断优势理论的观点。
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它是指跨国公司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使用而带来的优势。 这是吸收了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的等人的观点。
跨国公司对其拥有的所有权优势一般有两个利用的途径:
一是,将其所拥有的资产的使用权出售给别的企业,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外部化;
二是,由跨国公司自己使用这些这些资产,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内部化。在国际投资中,资产使用的内部化意味着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拥有的资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内部化的条件包括:(1)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小的费用(市场不完全性造成的); (2)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性(市场不完全性造成的); (3)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
如果以上条件存在,企业将通过内部市场使用其特有的优势,而不是向其他国外企业出售其特有优势。例如,企业有时为了保证其拥有的某一特有优势的安全,可以通过将原有的经营活动扩大到国外,而不是通过合同按市场价格卖出这些特有优势。
3、国际区位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
它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 这是邓宁本人的创新观点。
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时首先面临的是区位选择问题:
是在国内投资生产?还是在国外投资生产?(停顿!如果在国外投资能使跨国公司获得比国内投资更高的利润,则会导致对外投资);
肯定在国外投资的话,是在甲国投资? 还是在乙国投资?(停顿!如果在甲国投资能使跨国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则将选择甲国进行直接投资。
肯定在甲国投资的话,是在甲国的东部投资?还是在甲国的西部投资?
区位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东道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例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各种优惠的投资政策、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当地原材料的可供性、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等。
间接区位优势是指投资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母国的劣势)例如,过高的商品出口费用;自然资源缺乏;较高的生产要素成本;有些国家实施反托拉斯法,限制了国内大企业的发展,使其向海外延伸;有些国家限制利润的最高额度,使企业到海外开辟利润来源地等等。
以上两大因素都可以形成跨国公司是否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 和 对外投资地区的选择。
可选择的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经济活动方式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国家)区位优势
直接投资
√
√
√
出口销售
√
√

许可经营
√


(三)评价(略)(杨大楷P51)
(四)给我们的启示
1、抓住有利时机,积极跨国投资
2、利用所有权优势发展队对外投资
3、加强内部化优势,增加企业效益
4、重视区位优势,选准投资区域
*六、其他几种理论:(防御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Defensive FDI)
(根据时间的多少介绍。可略)(参见葛亮主编教材 P44)
(一)追随领导者
(二)对市场的依赖(Credibility)
(三)发展中求生存(Growth to Survive)
(四)知识寻求者(Knowledge Seekers)
(五)追随客户本段总结:
总之,我们要从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中去考察投资理论的本质和特征。(投资理论来自于投资实践);研究投资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前国际投资的特点以及演变规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国际投资更好地服务(这些理论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垄断资本对外扩张服务的,而且各种理论都有局限性,但每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参考价值;积极探索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投资理论。)
[本章小结]
[布置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一)资本化率 (五)所有权优势
(二)有效边界 (六)内部化优势
(三)产品生命周期 (七)区位优势
(四)内部化
二、填空题三、选择题
(一)市场不完全理论首先由美国学者( )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
A、金德尔伯格 B、海默 C、巴克利 D、邓宁
(二)市场不完全理论又称为垄断优势理论,它的核心基于的假设是( )。
A、厂商具有技术优势 B、企业具有规模优势
C、企业处于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 D、企业具有全球区位经营观念
(三)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佛龙教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生产和贸易情况提出了( )。
A、折衷理论 B、追随领导者理论 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D、内部化理论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所讲的产品寿命是指( )。
A、产品在市场营销中的营销寿命 B.产品在物质形态上的使用寿命
C.产品的营销寿命和物质形态上的寿命 D.产品的自然形态上的寿命
(五)“小岛清理论”中的边际产业是指( )。
A.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 B、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C.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 D、能够带来边际利润的产业
(六)根据内部化理论,跨国化就是企业( )。
A.加强内部组织管理 B.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表现
C.特定优势即垄断优势的体现 D.内部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协调统一
(七)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在( )。
A、信息不产生费用 B、政府价格管制
C、没有贸易障碍 D、反托拉斯法
(八)根据折衷理论,企业想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以下( )条件。
A、厂商垄断的优势 B、内部化优势 C、所有权优势 D、企业特有优势
(九)邓宁的折衷理论的核心是由哪几项优势构成的( )。
A、所有权特定优势 B、内部化特定优势 C、区位特定优势 D、比较优势
(十)内部化理论的主要概念包括( )。
A、中间产品 B、市场机制失效 C、交易成本 D、内部化
四、判断题(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一)在市场完全的条件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 ( )
(二)根据佛农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驱使美国对外投资的原因是垄断优势和竞争条件的变化。 ( )
(三)按小岛清的观点,已经丧失优势的部门应当对外投资,特别是那些早已陷入劣势的 部门更应走在对外投资的前列。 ( )
五、简答题
(一)简述有关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二)什么是内部化理论?它有什么主要内容?
(三)简述垄断优势理论。
(四)简述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五)简述资本市场线的主要特征。
(六)简述证券组合理论的基本内容。
(七)简述资本套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六、论述题
试述邓宁OIL理论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
七、案例分析
例 一 欧洲迪斯尼乐园的教训
1984年,美国的沃特.迪斯尼集团在美国加州和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经营成功的基础上,通过许可转让技术的方式,开设了东京迪斯尼乐园,获得了巨大成功。东京迪斯尼的成功,大大增强了迪斯尼集团对于跨国经营的自信心,决定继续向国外市场努力,再在欧洲开办一个迪斯尼乐园。在巴黎开设的欧洲迪斯尼乐园与东京迪斯尼乐园不同,迪斯尼集团采取的是直接投资方式,投资了18亿美圆,在巴黎郊外开办了占地4800公顷的大型游乐场。但奇怪的是,虽然有了东京的经验,又有了由于占有49%股权所带来的经营管理上的相当大的控制力,欧洲迪斯尼乐园的经营至今仍不理想,该乐园第一年的经营亏损就达到了9亿美圆,迫使关闭了一家旅馆,并解雇了950名雇员,全面推迟第二线工程项目的开发,欧洲迪斯尼乐园的股票价格也从164法郎跌到84法郎,欧洲舆论界戏称欧洲迪斯尼为“欧洲倒霉地”。
试用邓宁OIL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欧洲迪斯尼乐园失败的原因。
例 二 中国抽纱山东进出口公司外贸业务有关资料
(摘自《国际经济合作》1999年第一期)
我国抽纱、纺织品一直是传统出口产品,是率先面临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对国际市场有较高的依存度,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好的需求基础。
本公司经过长期经营,以具有如下优势:
建立了一个遍及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网络,并在部分地区设有海外机构。
拥有一批精通国际贸易、金融及企业管理的专业人员和多语种人才,在传统商品的设计、生产、质量检验、仓储运输诸环节拥有一批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
公司几年前曾在抽纱、纺织印染及服装等行业搞过外经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省内与数百家生产厂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拥有19 个自属企业、15个中外合资企业,与40 余家生产企业实行参股联营。
本公司主营抽纱品和相关原材料的进出口业务,产品主要出口殴美市场,但这些国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加以严格限制,使本公司对这个大市场的出口业务受到很大制约,而来自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则基本不受限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及出于政治关系需要。其他一些对中国产品不设限制的市场(如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区),则需求价格低廉的产品。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正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增高,越来越不能适应该市场的需求,逐渐被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廉产品挤出市场,而且中国的抽纱、纺织类生产企业目前生产能力过剩。但这些生产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先进和适用的。
与非洲、拉美各国相比,南亚各国与中国地域相邻,文化传统上也有认同性。有着几十亿人口的南亚次大陆一直被认为是继中国之后的又一待开发的广阔市场,这里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蒸蒸日上的民族工业,其中孟加拉又以其稳定的政局独树一帜,另外又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环境。
试要求:双学号的同学根据邓宁的“折衷”理论说明该公司今后拓展外经业务有什么好的途径?
单学号的同学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说明该公司今后拓展外经业务有什么好的途径?
章 次
章 名
两种情况下的课时
一
国际投资概述
6
4
二
国际间接投资
6
4
三
国际直接投资
6
4
四
国际投资理论
6
4
五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6
6
第 五 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本章目录]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策略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
第四节 跨国公司投资与世界经济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常见的几种划分标准)、基本要素
(一)跨国公司的名称
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有许多种不同的名称。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名称不能通用;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名称大同小异,可以相互通用。常见的名称有:
1、国际公司
一般说来,国际公司与跨国公司、多国公司是可以通用的,特别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国际公司更流行。
2、超国家公司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公约、条约、协定所建立的经济实体,按国籍的尺度衡量,该企业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也超过了任何一国法律的制约,而受其据以成立的国际公约、条约、协定的约束。所以称它为“超国家公司”。
3、多国公司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都曾使用过这个名称。
4、跨国公司联合国机构的文件和出版物几乎都使用这个名称。
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在强调其“多国性”,以区别于那些只在一个国家内经营的“单国性公司”。不过,这种术语使用上的差别并不妨碍人们了解把握所要共同描述的经济实体,即从事跨国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
(二)跨国公司的定义
1、定义
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名称定义也就不同,就是同一标准,定义也不会完全相同。对于跨国公司的划分标准有这样几种:
(1)结构标准
凡采用“地区分布”、“生产或服务设施”、“所有权”等作为划分标准的,都属于结构性标准。
例如: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家的数目,最开放的学者认为,只要是在两个(含两个)以上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就可以称为跨国公司,持保守观点的学者认为要在六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才可以称为跨国公司。
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50多家工厂。1996年GE 在中国拥有8000名员工,建立了22家合资或独资企业,总资产达到11多亿美元,总收益超过13亿美元;
我国的小天鹅在印尼、马来西亚拥有子公司;
无锡飞马纺品有限公司在巴基斯坦设有一家子公司;
丽珠集团在美国设有一家美国安仕公司。
有人提出一个企业要称为跨国公司,它的所有权必须被一个以上国籍的人士所掌握。有人认为作为跨国公司的企业其高级管理人员的国籍必须具有一个以上的国别。
(2)营业标准营业标准:主要以在国外的生产、销售、盈利,或资产等绝对额或相对数作为标准,但金额或百分比的具体数据应该是多少,则无统一的说法。
如企业在国外的生产经营(F)占总生产经营(T)的比率(F/T):该比率又可从销售收入、资产、职员等指标来衡量计算。一般认为,企业的F/T比率大于某一任意选定的比率如25%,即可算是跨国公司。但是,这种标准在实际运用时会遇到困难。比如,一些大公司的F/T比率虽然不太高,但其绝对量则很大,而一些规模小的公司则由于海外经营活动较多而F/T比率较高。所以有的学者在运用这一判断标准时,提出总营业额不低于一亿美元的限制条件。实际上,一F/T比率来划分跨国公司,就是以企业的海外业绩为标准。
例如:通用电器公司营业收入1996年约为800亿美元;江苏省技术进出口公司在美国的芝加哥的割草机公司1999年的营业额为2000万美圆,在以后的五年内,为5000万美元。
(3)行为标准行为标准是指企业在经营和决策时的心态、思维方法和战略取向。
有的学者主张以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层的思想及决策行为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属于跨国公司。杜鲁克在《不连续的年代》一书中指出,跨国公司的总部虽设在某一国,但其组织、业务及活动范围等都应是全球化的,即具有全球经营的战略和计划。它的最高主管不能只关注某一国家或地区中该企业的活动,而应关注所有国家或地区,即作为“国际企业家”来平等对世界各地为该企业提供的最佳机会,而不偏爱其母国或企业所在国的机会。与此相类似的观点由珀(Po)尔马特 提出来的。他认为企业管理阶层的经营态度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本国中心型的经营态度,即总是着眼于母国而作出决策;
二是多中心型的经营态度,即从所在国或东道国的角度来规划其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没有以系统的方式将散布在多个国家的企业分支机构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是全球型经营态度,即完全以世界性的经营态度来规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珀(Po)尔马特认为可以把经理阶层考虑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作为判断跨国公司的标准,即只有全球型企业才是真正的跨国公司。
上述划分标准,都从不同的角度勾画出跨国公司的轮廓。
1980年5月联合国公司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所有成员对跨国公司的达成了共识,在《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以及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发表的第三次《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的报告中的定义相同,就是:由在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吻合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个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将上面的意思综合起来,跨国公司的定义应该是:(杨大楷P 79)
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跨国公司的总部不一定设在本国,可以设在对本公司发展最有利的地方。
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将人员公司转移到欧洲。1996年4月23日世界上第一家将总部迁入我国大陆的跨国公司是日本八百伴国际集团。紧接着斯米克、西门子、汤臣、联信、阿尔卡特等跨国公司纷纷表示将总部或地区总部迁入的强烈愿望。
跨国公司从本质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国籍的全球性企业。但就跨国公司所在地来看,90%以上的跨国公司总部设在发达国家,不到1%的总部设在中欧和东欧,8%的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
从以上概念中可以得出跨国公司的三要素。
2、跨国公司的三要素
以联合国对跨国公司的定义,可归纳出以下三个要素:
(1)位于多国的经济实体,母公司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对其他实体进行控制,也即施加有效影响。
(2)统一决策体系下的共同战略和配套政策。
(3)分享权利和分担责任。
二、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一)跨国公司的产生源于垄断资本形成、资本过剩、资本输出。
第一家跨国公司为1882年由27家公司合并组成的美浮石油公司 到 后来的 埃克森石油公司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即现代跨国公司是第二次大战后的产物,它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是: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全世界跨国公司统计数据年 份
总公司数
分支机构数
1970
7 000
——
1980
9 481
——
1988
11 000
112 000
1992
37 000
170 000
1999
60 000
500 000
资料来源:《世界投资报告》。
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年 份
总额(亿美元)
1990
2 000
1998
6 400
十六世纪全球范围内有些公司就开始了跨国经营活动。四百多年的跨国经营的历史并不能说明就是跨国公司的历史,因为在16——18世纪,欧洲的英国、荷兰、法国商人就活跃于海外经营贸易,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进行商品交易,而很少从事产品的制造活动,这种跨国经营企业与现代意义哂纳感的跨国公司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是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导致跨国生产制造活动的产生而出现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的雏形是在19世纪下半期形成的。
跨国公司的发展演变简要如下: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以前是跨国公司的雏形阶段
从18到19世纪,殖民地时代的海外经营活动已经开始了从商品贸易向生产经营的转变。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跨国公司的成型阶段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六十年代,是现代跨国公司突飞猛进的扩展和美国跨国公司称雄于世的阶段
4、七十年代以来是“大三角”国家跨国公司“三足鼎立”,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网络的发展阶段
过渡: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大发展是在二战以后发生的,其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宏观方面分析其宏观条件,微观方面分析其直接动机。下面就分述:
三、二战后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宏观条件
1、科技革命引起的社会生产力大发展是其大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科技革命:18世纪末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科技革命。它不是个别科学理论或生产技术获得的突破,而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等为基础,遍及各学科和技术领域,并把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而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因素。新的科技革命时代产生的机器,不仅是人的器官延长和体能的扩大,而且是人的智能的扩大和延伸。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以及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促进了交通、通讯的计算机化,这些条件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带来了物质前提。由于采用了新型的国际交通和通讯工具,大大缩短了国家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为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跨国公司规模比较大,一家大的跨国公司,有几十家,甚至上千家子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要管理好这样庞大的公司是相当困难的。有了电传电视和计算机系统,可以把公司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并由母公司对相隔数千公里以外的子公司的生产、销售、财务活动等及时进行指导、控制和协调,以保证跨国公司的集中管理。
2、国际分工的新发展是其大发展的客观前提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现象,也是国际经济交往的客观前提。战前的国际分工是以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关系为基础的,在工业国、农业国和矿业划分上的国际分工。这种旧的国际分工形成了“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对立,也造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障碍。
新的科技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各国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许多弱小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开始建立,这就使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逐步脱下原来多少带有母国政府的政治使命的外衣,而以企业利益为主,以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为使命,更大规模、更迅速地开展国际直接投资。
(2)新的国际分工在地域范围上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自觉或不自觉地参加国际分工而被纳入当代国际经济体系中来。国家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使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有了更大、更广阔的空间。
(3)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及其发展使各国在产业部门之间分工多样化国际分工的深度进一步发展改变了以往那种工业国、农业国、矿业国的简单分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根据产业发展递进规律而进行较复杂的分工。例如,在同一部门按不同型号产品,按不同的工艺流程或不同工序而进行的国际分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拖拉机,是在比利时的工厂生产传动装置,在英国的工厂生产引擎和泵 (beng)压装置,在美国的工厂生产变速齿轮系统,然后提供部件,装配成完整的拖拉机。
国际分工的这种深化,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充分的舞台。
3、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为跨国公司扩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提供了渠道新技术革命促进的生产力大发展在世界经济生活中造成的最终结果是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国际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加强,具体表现为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国际经济一体化反映了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要求,它既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大规模国际直接投资,组织跨越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又为其更大规模的展开提供了通畅的渠道。国际经济一体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国家疆界的限制和束缚(fu),开始了使各国的社会再生产日益密切的过程。生产国际化最在自由竞争占主导地位的9世纪已经开始发生,但其趋势的加强则是新科技革命兴起,世界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二次大战后出现的。现代生产由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国际生产。现代大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往往分解到了多个国家进行,即由某个或某些国家的企业为产品的生产提供原材料、不同的零部件和半成品而在另一个或一些国家去进行装配和出口、销售。由此,国际经济联系已不局限于商品流通领域,而必然进入到生产领域,大大加强了生产国际化趋势。
(2)资本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是当代生产国际化过程的必要条件,也是生产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分布于各国的多个企业紧紧地联系在同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就要求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从整体上控制全球型企业。也就是说,生产国际化的过程同时就是资本国际化的过程,资本国际化又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生产联系。
资本国际化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本的国际化、货币资本的国际化和商品资本的国际化。生产资本国际化如上所述是生产国际化的体现,它必然要求货币资本国际化。货币资本的国际化表现为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使用,也表现为资本构成的国际化,即资本来源的多元化。这种发展同时要求资本市场实行国际化,即作为国际资本以货币形态进行交易和流通场所的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连锁作业。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上0世纪70年代以来产生的现象。商品资本的国际化是产业资本循环的国际化的一个环节,它表现为商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每个国家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到国际交换中去,实现了商品市场的国际化;特别是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实行公司内贸易,大大增强了商品资本的国际化趋势。
(3)生产关系国际化和经济调节国际化
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另一个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国际化。由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生产力也国际化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必然在生产关系上起作用,导致生产关系的国际化,即资本占有的所有制形式的国际化。具体而言,二战后跨国公司这会总全球范围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企业形式的蓬勃发展,就是现代生产关系国际化的表现。以世界范围的资本占有形式产生的跨国公司的企业形式,不仅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很普遍的现象,也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例如,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集团等。至于中国字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数以万计的外资企业,也说明现代生产关系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上述各种经济生活国际化现象的加强,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提高的同时,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竞争业在发展。为调节矛盾、维护共同的利益,超国家间的经济调节也在逐步加强,联合干预措施正被广泛采用。在对待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世界银行外国直接投资待遇指南提出了公正和公平待遇、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一般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内对外签定了许多双边投资条件,1992年底条约总数已达506个之多。经济调节国际化的加强,一方面对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为做了规范,另一方面对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展起到了保护和鼓励的作用。
4、发达国家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资本过剩、政府鼓励对外投资是其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合并浪潮。如美国丛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就已经历了三次大的合并浪潮,使原有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生产和集中程度也很高,战后这些国家的生产和集中进一步加强,例如:电子行业的国际商业机械公司一家独揽了美国电子计算机市场的60—70%;日本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三菱重工业公司、新日本钢铁公司等大公司在本行业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这些生产经营规模不断夸大的企业在垄断了国内市场之后,要求几发展,就必须越出国界,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一般情况是,企业规模越大某行业的市场能力超出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程度就越大,使国内有利可图的场所越来越狭小,资本过剩问题越来越显得尖锐,它们就越迫切要求向国外扩张,以牟取高额利润。所以,生产进一步集中,垄断进一步加深,为过剩资本寻找新的有利的投资场所,这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战后经济生活国际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的情况下,各发达国家政府出于维护和增大本国利益的需要(因为国家同资本家集团结合在一起的),都采取鼓励对外投资,扶植本国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发达国家在对外投资方面的主要利益有:
保持和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获取战略资源;
获得高新科技成果和经济信息;
追求国外高额利润等。
发达国家鼓励跨国公司向外扩展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措施有:
(1)组织国营或公私合营的跨国公司从事海外扩展以分担风险;
(2)向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提供融资便利和投资风险保证;
(3)向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供研制经费;
(4)对跨国公司的海外利润的税收上给予优惠,并鼓励在海外的利润再投资;
(5)利用提供国际发展援助的机会,诱使受援国接受有利于本国跨国公司投资发展的条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999那月《中国投资与建设》报道:荷兰政府捐款0亿中国元,用于淮河全流域建设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荷兰的跨国公司及跨国银行在中国投资时,较受欢迎)
(6)收购原来私人资本经营亏损的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更新设备,提高其竞争能力,等等。
5、发展中国家需要引进外资,促进其大发展
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使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主权独立,帝国主义为了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维持其统治,就利用跨国公司作为工具来保住在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硬的不行,只好来软的)。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下、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往往将资本、技术、培训、贸易和环境保护等结合在一起,进行一揽子活动。因此,发展中国家希望在尊重自己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吸引跨国公司进行投资。一方面,外国资金的流入填补了发展中国家国内“投资—储蓄”缺口,从而获得了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常常会伴随着物化了先进技术的新型成套设备的引进,提高了现有资本和新增资本的生产力;而且,外国子公司较高的资本—劳动生产率会对发展中的东道国国内投资效益带来积极影响,进而通过竞争压力,示范学习效应和对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与当地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前向、后向联系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同时,跨国公司的庞大贸易网络为发展中东道国的出口增长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外汇的增加,等等。基于以上利益,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也就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投资的微观动因
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是受外部宏观条件的促进,影响和引诱而发生的,更重要的是从企业自身利益,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运作的。因此,还应从微观方面,即企业自身进行探讨。
由于企业自身具有某种优势和所处的具体环境的差别,因此,使得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直接投资动机。这些动机主要是说明投资者为什么要进行某一特定类型的投资,即决定具体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或者是投资的直接目的。
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从根本上说是服从其经济目标,而非超经济的政治或其他目标,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将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开发和利用外国自然资源
要获得国外的自然资源的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其产地进行投资。尤其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初期,正处于急速膨胀的世界工业需要大量石油、矿产品及林业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国内的资源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企业为寻求稳定的资源供应,最佳的选择就是进行直接投资,开发国外自然资源。也可以说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企业生存层次上的投资动机。
2、利用国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降低成本
劳动力的转移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于是投资者要利用其他国家这方面廉价资源,就只能采取直接投资方式,直接利用低成本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果。这一动机不仅限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且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通常这种投资大多出于企业维持其竞争力的需要,是一种防御层次的投资活动。
3、分散和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
这种投资称为分散风险型投资。从经济方面看,这种分散风险型的投资可以取得较为稳定的收益。就一般意义而言,直接投资的这种动机是出于对国际投资的考虑,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于国内风险的原因。如有些国家对私人资本有各种限制性规定,或政治经济状况不稳定等等都可能使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所以这种投资也是一种防御性的投资。
4、维护和开拓市场根据不同的情况,又可氛围四种:
第一种是绕开贸易限制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往往本是出口企业,产品在国内生产,通过出口进入国外市场。由于进口国家实行了贸易限制阻碍了出口的正常进行(为保护进口国国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因而企业转向进口国或第三国进行直接投资,维护其原有市场。进入80—90年代,这种类型的投资迅速增加,美日各国企业对欧共体成员的直接投资多数是出于这种动机。这也是一种防御性的投资。
第二种是稳定与扩大市场的投资。企业对出口市场开辟到一定程度后,在当地直接投资进行生产,就地销售更为有利,因此导致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投资属于发展型对外投资。
第三种是为开辟新市场进行的投资。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原有基本没有市场,通过直接投资才占有一定的市场。这种类型的投资是进攻型的投资。
第四种是跟随领头企业而进行的投资。其目的是维持未来的市场份额,以防被其他竞争者所占领,从而保证获取长期最大利润。结果是一家企业向外扩展,其他企业就竟相而动。例如,1984年4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刚刚宣布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举办合资企业,5月日产汽车公司就发表了在美国生产小型汽车的计划,日产汽车公司的计划发表仅三天,马自达公司又公布了在美国设厂的计划。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屡见不鲜。西方经济学家海墨和金德尔伯格等称这种投资为“寡头均势”或“跟进投资”,这也是一种防御性投资。
5、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一般集中在发达国家。(取得新产品等,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开发)
6、实现全球发展战略这是当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到全球化阶段的一种投资动机。跨国公司建立起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后,开始以全球为目标,进行世界扩张。跨国公司依据资源和市场的分布情况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灵活、有效和统一的经营,有计划地安排投资、生产、销售和技术开发等活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取得最佳经营效果和最大的投资收益率。这种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高级层次的体现。
这六种投资动机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除此之外,还有利用现有技术设备,享受国外投资优惠,避税等其他投资动机。这些动机是可以同时并存的。除一般性投资动机机外,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特定动机,如20世纪七十年代对在美国投资的外商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中就列出了25种主要投资动机。
尽管上述直接投资动机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投资收益,是又其共同的追求最大利润的资本本性所决定的。
三、跨国公司的特点
(一)(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这是跨国公司经营方式最基本的特征。从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化的垄断组织。它以母国为基地,越出国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全世界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它与由几个国家同一行业里的垄断企业,为瓜分世界市场,通过协定而组织起来的国际垄断同盟是不同的。如国际卡特尔,国际卡特尔是国际垄断同盟中最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几个国家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为了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限额,就再生产周期的某一个环节进行垄断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是指瓜分世界商品销售市场的国际垄断同盟)。而跨国公司是对再生产周期所有环节,如生产、销售、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超越国籍的国际化安排,它是垄断资本发展的新形式。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或地区新建或收买现有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就地进行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从而使再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跨国经营与货物进出口业务不同之处就在于转移资源到国外后,仍需保持对它的控制,加以支配和运用,以便开展国际化经营。
(二)(实行)全球战略 ( Global Strategy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已有发展,但数量比较小,到国外经营活动的公司多数还是在局部地区进行。战后科技的发展,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等,促进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它们的子公司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把全球作为它的战略目标,即以世界市场作为其角逐的目标,以全球作为其活动的舞台,来安排太、生产、销售以及科研等经营活动。它们通过对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和公司本身条件的分析,进行多种可能的论证和抉择,制定“全球性经营战略”,确定产品方向和子公司的发展规模,以及向新地契,新领域扩张的步骤等。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战略目标在于使整个公司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和长远的利益。(与“三来一补”不同)。因此,总部可以根据情况迁移他国。跨国公司在做经营决策时,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子公司所在国的市场、资源等情况和某一子公司的局部得失,而是从多国或全球角度考虑整个公司的发展。有时甚至让某分公司亏本,以便在总体上取得最大利润。(丢卒保车,丢车保帅;宁断一指,决不伤其十指)。跨国公司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利益,而且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它往往按早合理的规模布设营业点,组织跨国籍的生产线,实行定点生产,定点销售。
例如,埃克森公司的全球策略是:在发展中国家取得廉价原油,在发达国家和国内提炼加工,就地销售以取得最大利润。
营销是企业的生命线,所以营销战略往往居于核心地位。
(三)(公司)内部(一体)化 ( Internalization )
跨国公司为了保证实现全球战略,在公司的组织管理上实行(大小)集中的管理体制。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子公司的投资,资金筹措,人事安排等重大问题都由总公司决定,凭借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跨国公司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内部一体化的独特的经营体系。如采购一体化、生产一体化,营销一体化,新产品新技术一体化,财务一体化。所有国内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总公司的利益,在总公司的统一指挥下,遵循着一个共同的战略,合理利用人、物、财,实现全球性经营活动。近几年来,跨国公司日益向混合型多种经营方向发展,使国外经营业务更为复杂,这就更加要求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在母公司手中,由母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总管理处掌握整个公司的产权、财权和人权。各分支机构的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利润分配、资产措施与运用以及人事安排等方面的决策,都必须经过总管理处才能作出决策。
(四) (经营策略、活动方式)多样化 ( Diversification )
多样化表现在:经营策略灵活、活动方式多样、产品多样化等。
跨国公司都有周密的经营策略。但是公司的经营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式,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政策,跨国公司本身的实力以及在竞争中的地位。经营策略灵活性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例如,美国跨国公司在石油业的投资。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国有化运动,使石油跨国公司受到了冲击。在这种形式下,石油跨国公司投资策略灵活,为避免资本被没收的危险,大量抽回在中东的投资,增加对发达国家和本国的投资,并把投资重点由国外转向国内。跨国公司的其他策略也是随着形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经营策略的灵活性,这是一般公司无可比拟的。
跨国公司的活动方式随着形式的发展也日益多样化。如跨国公司主要通过投资的形式对国外子公司进行控制,但随着形式的发展和变化,跨国公司的活动方法除了采取直接投资外,还利用占优势地位的技术、管理以及销售渠道等扩大他们的国外活动方式,以取得利益。
跨国公司指挥下的一体化生产体系,无论是横向的或纵向的,其产品必定趋向于多样化。多样化正是跨国公司发挥其经营优势,降低风险的重要方法,而一般企业限于规模和资力,难以充分实现多样化。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策略
一、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一)企业的法律(法定)组织形式
其可分为个人企业、合伙、公司三种形式。
1、个人企业(Sole or Individual Proprietorship )
由个人单独出资设立并经营管理的企业,又称独资经营企业。按法律性质说,它不是法人,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资产与出资人的个人财产在法律上没有什么区别,即个人(业主)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责任,在亏损或倒闭而进行清偿时,不仅限于企业资产,还要以个人的动产和不动产抵偿;个人对企业有最高决策权和控制权。
2、合伙(Partnership )
合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出资人共同设立、共同经营、共同享受利润的企业。
各国法律对合伙规定互有差异,故其法律特征也不仅相同,但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1)原则上不具有法人地位,它只是“人”的组合,合伙人的死亡、退出、破产均可导致企业解体,但有的大陆法国家如法国、荷兰等,其法律认定合伙企业也是法人。
(2)合伙契约是合伙企业成立的基础,契约规定了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
(3)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连带清偿责任,即债权人有权向任何一个或几个合伙人(债务人)提出清偿要求。
3、公司( Corporation )
按照“公司法”注册登记、进行组织,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即为公司。
“公司法”是有关公司的设立、经营、清算、解散以及调整其内外关系的法规,有的国家作为单行法规颁布,有的国家则将它写在民法或商法中。
公司的法律特征主要如下:
(1)公司是法人(Legal entity )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2)股东对公司的投资,按法律说已归公司所有和支配,即公司以自己的名义拥有了这份财产,它与股东的个人财产在法律上是分离的。
(3)公司得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签定合同,经营业务,享受权利,承担义务,也就是说公司与股东在法律地位也是分离的,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
(4)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
(5)公司有日常经营管理权。
(6)股东的死亡、退出,破产在原则上不影响公司的存续,在英美法中,公司有“永续性” (Perpetual Existence )
通常公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无限责任公司(Un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责任,故将此公司称为“有限公司“,它与合伙类似,但它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故仍是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Limited Liability C0mpany ):股东对公司债务只负有限责任,即限于股东对公司投入的股本金额,故简称“有限公司“。这类公司具有法人地位,股东人数少,不发行股票,且不得随意转让股权。
股份有限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by Share or with share Capital ),股东对公司债务也只负有限责任,也是独立法人,与上述有限公司的主要区别在于可公开向社会让渡其股权,它已成为当代最主要,最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可公开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资本,故能迅速集中资本,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有限责任,故股东的风险降低;股东容易转让,而且转让后不影响公司的继续存在;股东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管理职能相分离,有利于公司开展经营。
(二)跨国公司法律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最通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杨大楷P 120)因为它具有不少优点(上面已述)。这类公司通过到海外开设公司或建立子公司开展业务,形成跨国公司。
1、母公司 (Parent Company )
指拥有其他公司的股份,从而控制其经营活动,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属公司的公司。(主要通过控股权、非股权、销售渠道、生产资金的安排)。母公司是本国政府注册的法人团体。
从历史上看,母公司的形式与控股权公司的发展相联系的。
母公司可分为“纯控股公司“与”混合控股公司:
如果母公司只掌握股权或其他有价证券,自己不再从事别的业务活动,而且也不参与被它控制的其他公司的经营管理,这家母公司就叫“纯控股公司,(Pure Holding Company )。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纯控股公司不得从事工商业活动,也不得直接参与公众进行交易,除了自己的办公楼外,不得拥有额外的房地产。
许多母公司既从事参股和控股活动,由经营工商业,故称为“混合控股公司,(Mixed Holding Company or Holding—Operating Company ) 。混合控股的方法不仅盛行于制造业,也进入了金融业。
一般说来,跨国经营中的母公司不是纯控股公司,但可以看作是混合控股公司。但母公司参与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主要指在方针、战略上的参与,而不是日常业务操作。
2、子公司 (Subsidiary )
它是指受母公司控制,但法律上独立的法人组织,是根据东道国法律组织的,它拥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章程,实行独立核算,可独立进行核算业务活动和法律诉讼活动。
上海与泰国正大合资的:上海易初摩托车公司
3、分公司 (Branch )
它是指总公司在国外的派出机构,是总公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其资产为公司完全拥有,其欠债责任不限于分公司,而是总公司,没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章程,以总公司的名义受总公司的委托进行业务活动。实际上,它知识受委托代表母公司在其所在国进行各项业务还是的非独立经济实体。
[4、避税地子公司它是指跨国公司利用某些国家和地区对其境外的公司所得实行免税或低税的优惠政策,而在那里设立的公司。已在第三章的第三节的国际独资企业中讲过。这里不赘述。]
(三)跨国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杨大楷P 97 —P102
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是在国内垄断企业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其向外发展,引起管理组织的变化。从历史上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独立组织形式(出口部、母女 Mother — daughter Structure )
2、国际分部组织形式(国外部组织形式、国际部,International Division )
3、世界组织形式(全球性的组织结构,Global Structure )
(1)职能分部组织形式
(2)地区分部组织形式
(3)产品分部组织形式
(4)混合分部组织形式
矩阵结构
网络结构
二、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一)产品策略
1、出口带动投资策略
2、产品多样化策略
3、按产品周期扩展策略
4、生产专业化策略
(二)研究与开发策略
1、拨付巨款经费研究开发新技术
2、总公司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使用
3、控制技术转让的流向
2000年9月15日《每日侨报》《跨国公司投资出现新趋势 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
1999年10月27日《国际经贸消息》《宝结公司向中科院捐款》……………………
1999年1月《商业研究》《浅析P&G公司在华发展经验》…………
杨大楷P198 ……
(三)销售策略
1、当产品用途和使用方法在国内外市场完全相同时,产品和销售策略可以不改变,直接将产品推销到国外
2、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用途不同而使用方法相同时,产品保持不变,销售策略应有所调整
3、当产品用途相同,产品的使用方法不同时,必须调整产品,但销售策略可以不变
4、在不同市场中,当产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不同时,必须对产品和销售策略都进行响应的调整
5、当产品的用途与国外相同,但由于产品在国外市场不能使用,产品已不在消费者购买力范围之内时,必须重新设计新产品,并采取新的销售策略
公司外贸易 采用国际市场价格
贸易活动
公司内贸易 大于总量的 1/3 采用转移价格
,企业市场内部化”
(四)转移价格策略 (内部定价策略)
跨国公司的
1、转移价格的概念
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内部交易使用的,由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制定的价格,它不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具有随意性和机密性,是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工具。
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具有内部商品调拨特征,这也是转移价格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由于各国环境因素的差异,公司所面临的公开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或是有缺陷的。这种情况下,公司很难通过公开的市场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投资建立起自己的,由子公司、附属机构和利润中心等构成的内部交易体系,大量地把公开市场上的交易转换成公司内部的市场。
通过转移价格可以调整各个子公司的生产成本和销售利润,从税收上看,可以把高税区的利润转移到低税收地区,从而减少整个公司的应交税额,提高经济效益。据统计,当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已占世界贸易额地0%以上,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这一比重将会继续提高。
2、转移价格的具体形式 (答出四点即可)
(1)通过控制零部件的进出口价格来影响产品的成本
如:由母公司向子公司低价供应零部件产品,或由子公司高价向母公司出售零部件产品,来减少子公司的产品成本费用,获取较高的利润。反之,通过母公司向子公司高价出售零部件产品,或由子公司向母公司低价出售零部件产品,来增加子公司的产品成本费用,减少子公司的利润。
(2)通过对子公司固定资产的出售价格或使用期限来影响子公司的产品成本费用
母公司对子公司提供的固定资产的价格直接影响着摊入子公司的产品成本。母公司对子公司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期限,也会影响到折旧费的提成。如果过多地提取折旧费,则会增加子公司的产品成本;如果过少地计算折旧费,则会减少子公司的产品成本费用。
(3)通过专利出口、技术和咨询服务、管理、租赁、商标等劳务费来影响子公司产品的成本和利润如:母公司利用其本系统的金融机构来影响子公司提供优惠的贷款,不受或少受利息,使子公司减少产品的费用。相反,也可通过较为高昂的利息费用来增加子公司的产品成本。
(4)利用产品的销售,给予子公司系统的销售机构以较高或较低的佣金、回扣来影响子公司的销售收入。
(5)利用母公司控制的运输系统,通过向子公司收取较高或较低的运输、装卸、保险费用来影响子公司的销售成本。
(6)向子公司索取过多的管理费用,或额外地将母公司的管理费用摊入子公司的产品成本内例如,母公司将经理人员的补贴和退休人员的年薪等都摊入子公司的管理费用内,以此来减少子公司的收入。
(7)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人为地制造呆帐、损失赔偿等,以此来增加子公司的费用支出。
除此之外,跨国公司还有很多隐蔽的办法,可以利用转移价格来影响子公司的成本和利润。跨国公司都有几套帐,有向董事会报告的帐,也有专门对付当地政府的帐。因转移价格隐蔽了子公司经营的真实情况,人们就很难真正辩出跨国公司的那个部门有效果,到底在哪里盈余,又在哪里亏损。
3、采用转移价格的目的 (答出四点即可)
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全球利润最大化。
具体的目的有这样几个:
(1)减轻所得税负担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它们必须按照利润的大小向东道国政府交纳所得税,而各国的所得税法规和税率有较大差别。因此,公司为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可以要求在所得税高的国家的子公司,以较高的转移价格从所得税率低的国家的子公司调进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较低的转移价格向其他子公司调出生产资料和产品。这样,能够增加在高所得税国家子公司的成本,降低其利润,减少在低所得税国家的子公司的成本,提高其利润,进而从总体上减轻了子公司的所得税负担。一些跨国公司“微笑着亏本”,其中道理就在于此。
(2)逃避关税设置关税的目的是保护本国的利益(本国市场)增加政府的收入。一些国家征收的关税较高,这不但会增加子公司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费用,而且还会削弱子公司产品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以较低的转移价格向设在高关税国家的子公司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降低征收起点,减少交纳关税的支出。一些国家对产成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对半成品或原材料征收较低的关税。针对这样的关税结构,公司可分别以较低的转移价格向子公司提供产成品,以较高的转移价格向子公司提供半成品或原材料,灵活地绕开高关税壁垒,节约关税支出。而当地所在国政府的税收却受到了损失。
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如瑞士、巴拿马、巴哈马群岛、开曼群岛等。为了引进外资,发展国际贸易,专门设立了工各国自由贸易的避税港。外国公司在避税港交纳的税率低或根本不交纳税金;当地政府对跨国公司的法律管制极为松弛,公司的资金调拨和利润分配有极大的自由。跨国公司为了利用转移价格逃避东道国政府的税收,纷纷在避税港设立象征性的分支机构(根本不需要实在资本,有时仅需要一个人员和一部电话就可以注册登记),有计划地利用转移价格,讲座告诉的资金集中到避税港,以逃避东道国的税收。如,美国的跨国公司有一批零部件需要出口到德国的子公司,可以开出低价卖给设在巴哈马群岛的子公司,再由巴哈马群岛的子公司用高价卖给德国公司。实际上,货物可能由美国直接运到德国。但经过这样一转帐,使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因“低价”出售而无盈利(产品销售收入低),德国的子公司因“高价”收购而无盈利。这样,两者的盈利都集中在避税港,整个公司就可以降低税收负担。
(3)克服外汇风险在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变化较大,很可能使跨国公司蒙受经济损失。采用转移价格,公司可以减少或避免这种风险。例如:公司可以适当地用转移价格把位于外汇风险大或币值下跌国家子公司的产品调往位于汇率稳定或币值上升国家的子公司,由它在当地市场上销售出去,获得坚挺或稳定的货币。如果公司发现某一东道国的货币将要贬值,公司就可以采用转移价格加快在那里的子公司向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付款速度;反之,公司则可以采取转移价格放慢在那里的子公司向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付款速度,及时躲避外汇风险。另外,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子公司很可能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外汇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而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子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公司可以降低转移价格水平,使子公司能用有限的外汇进口较多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4)保证利润和资金的顺利返回一些东道国由于资金短缺,往往采取征收利润返回税,实行外汇管制等措施限制子公司向母公司返回利润和资金。为减少利润返回时的损失,防止资金周转的失控,公司可用较高的转移价格向子公司提供零部件、专利技术、销售诀窍和管理财务等,并巧立名目向子公司分摊各种费用。这样做的实质是把子公司应返回的利润转化为应向母公司支付的各种费用,同时也可根据公司的需要随时抽调资金。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各国对子公司支付费用所引起的资金流动是不征税,也不加以严格的限制的。
(5)抵消战争风险的不利影响采用转移价格可使跨国公司经营策略富于弹性,适应东道国政治因素的变化。
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和印度的政治关系恶化,一印度跨国公司不得不将原来从美国购买的零部件改为从英国购买,以保证其在第三国子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为防止因零部件的来源国改变而削弱在第三国子公司的竞争能力,这家公司以较低的转移价格将从英国购买的零部件调给子公司。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这很可能使外来的子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跨国公司要进入这样的国家市场,它就用较低的转移价格向在那里的子公司提供支持,帮助子公司挽回竞争劣势。此外,子公司宣布的利润过高,容易引起东道国政府的反感和劳工组织的不满,进而遭到重新谈判甚至征收资产的风险。为防范这种风险,跨国公司可采用转移价格以较低名义利润的方法,掩盖其利润的真实情况。
(6)控制市场,增强竞争地位
一是: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来支持国外子公司的竞争。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地区,母公司向子公司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或产品时,往往以较低的价格,使子公司在价格竞争中击败对手。反之,母公司对于那些少数股权控制的子公司往往索取较高的价格,以限制这些子公司的活动。
二是:扶植新公司,增强新建子公司的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可以向新建子公司高价收购,低价销售,使该子公司在当地市场上呈现为盈利可观的良好形象,从而帮助子公司在当地市场打开局面。
4、转移价格的主要制定方法
(成本法、市场法)
(1)按目标市场上子公司的成本与一定比例的成本加成之和制定;
(2)按公司下属最有效益的子公司的成本与一定比例的成本加成之和制定;
(3)由有关内部成员单位达成的协议制定;
(4)参照与公司独立的其他公司同类产品的价格制定。
其中的一、二种是以成本为基础制定的转移价格。其合理性是它可以保证子公司乃至整个公司获得一定的盈利,同时也便于操纵转移价格水平。因为可根据需要,选择全部成本、可变成本或边际成本的任何一个作为转移价格的基础,而且成本加成的比例也是灵活变动的。
其中的三、四种是按市场交易方式制定转移价格,其优点是它考虑了有关内部成员单位的自身利益和产品的供求情况,而且因接近正常的市场交易价格,受到各国政府的欢迎。据美国的调查报告透露,有2/3的跨国公司主要采用成本加成法制定转移价格,其中又有一半的公司同时以市场法制定转移价格。
***(可略)[不同的管理体制导致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制定方式也有不同,可以响应地分为三种。
(1)集中制定与“集中管理体制(一元中心体制、母国中心体制)相适应,主要由母公司统筹制定。
其优点在于能从全公司范围统筹安排资金流动,达到公司总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集中决策不利于激励各附属公司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在信息传递不够快捷准确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某些失误。
(2)分权制定与“多元中心体制“相适应,各附属告诉自主决策。
其优点是各附属告诉能够够快速地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转移价格,对附属公司加强管理的激励作用较大。但缺点是:各附属公司从本位利益出发,使得转移价格的水平难以达到公司总体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3)协议制定理论上讲,该方法应兼具备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各种利弊都可以通过协商予以解决,既能体现整体利益一致性,又能依据不同子公司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但实际上,这些优势很难完全实现,协议过程往往变成谈判技巧的对抗,使公司内部的相互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若使用协议制定法,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对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调控。 ]***
5、采用转移价格的不足(或困难)
采用转移价格意味着在公司内部进行利益的调节,而这种调节是根据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经常发生变化的。同志也没有正式的文件和程序加以灰顶。在子公司作为独立核算单位时,公司以转移价格调拨的资金、设备和产品,或以某一子公司的盈利去弥补另一子公司的亏损等,都可能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同时,以转移价格进行内部交易的结算也不利于考核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实绩。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跨国公司要加强内部控制与协调机制,以避免成员单位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并可采用双重簿记法,尽可能合理地考察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实绩。
采用转移价格是为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各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经常会对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的形成和价格水平进行干预和限制的。美国于1982年通过法律(联邦税法 IRC 6038A ),并处理了直属联邦税务局,由税务官员,经济专家和律师组成的机构,专门研究和监察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西欧国家和日本也在美国之后,通过类似法律,成立类似的专门机构。目前各国相应的法律均以臂长价格(Arm’s Length Price ) 来判断公司的转移价格是否合法。臂长价格可分为三种:
(1)正常的国际市场价格;
(2)向外部企业出售产品的价格;
(3)公司成本加上平均利润形成的价格。
人们通常把臂长价格视为合理交易标准。如果公司的转移价格偏离同类产品交易的合理交易标准,就会被罚款或受到其他方面的制裁。由于政府的干预和限制,跨国公司采用转移价格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就变得相对有限了。
采用转移价格,对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现象也有直接影响。如果转移价格只是体现了公司的利益,或是偏离合理交易标准太远,东道国政府和居民眼中的现象就不佳,甚至是丑类的,进而对其采取严厉的制裁和报复措施。为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公司往往不得不正视合理交易标准,使转移价格兼顾东道国政府和居民的利益。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
一、股权参与的概念、影响因素与种类
(一)概念股权参与或股权拥有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在其子公司以股权占有份额形式拥有部分或全部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投资。
股权也就是所有权,是支配企业的关键。全部股权拥有和非全部股权拥有的差别就在于对企业的控制程度。跨国公司在子公司中持有股权的比重越高,就越能控制这家子公司的活动。跨国公司在子公司中拥有全部股权,就意味着对这家子公司进行完全控制。所以跨国公司一般都力求通过全部股权拥有和多数股权拥有对国外子公司进行直接控制。下表所列从早期的跨国公司到战后的跨国公司股权参与情况,可以看出全部股权拥有和多数股权拥有占了绝大比重。
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所有权类型时 期
全部拥有
多数拥有
少数拥有
新建子公司家数(家)
占百分比(%)
新建子公司家数(家)
占百分比(%)
新建子公司家数(家)
占百分比(%)
1920—1929
131
78.4
13
7.8
23
13.8
1930—1939
158
75.2
18
8.6
34
16.2
1940—1949
115
62.5
18
9.8
51
27.7
1950—1954
136
64.8
28
13.3
46
21.9
1955—1959
300
62.0
67
13.8
117
24.2
1960—1967
780
55.3
260
18.4
371
26.3
资料来源:[美]斯托普福特与韦尔斯:《多国企业的管理》1972年版 P 144
实际上,在少数股权拥有的子公司,跨国公司也未放弃控制,而是利用其他方法,例如,通过资金往来,技术专利,特别是通过在合资企业中的经营管理对公司进行实际的控制。
(二)影响因素从母公司方面看
1、公司所具备的优势
2、公司实施控制的紧
3、成本与收益
4、公司最高决策者的偏好从东道国来说:
5、东道国的法律与政策
6、当地合伙人的适宜性
(三)种类全部股权参与——全部拥有(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为95%以上,独资)
多数拥有(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为51—94% )
部分股权参与 对等拥有(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为50% )
(合资) 少数拥有(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为49%—10 % )
(杨大楷P185—P190;P201—P202)
1、股权参与下实物资产的营运方式
(杨大楷P185—P190)
2、股权参与下无形资产的营运方式
(杨大楷P198 — P200 ;P201—P202)
是纯粹的跨国公司体系内的技术转让和流动。
无形资产作为出资
投资性的技术转让!!!
二、非股权参与的概念与种类
(一)概念非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不以直接投资获取股权,而是以签订合同的方法,参与东道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形式的投资。它是以合同为基础的,也被称为合同参与、契约参与。
它与股权参与方式相比,主要有四个特点:(杨大楷P190—P191)
非股权性;非整合性;非长期性;灵活性。
跨国公司的非股权参与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起来的。70年代以后广泛采用。……
(二)种类 (杨大楷P190—P197;P202—P203)
1、非股权参与下实物资产的营运方式
(杨大楷P190—P197)( 合作经营。 国际租赁、国际工程承包补、偿贸易等灵活投资方式)
2、非股权参与下无形资产的营运方式
(杨大楷P202—P203)(许可证安排、特许专营等)
跨国公司投资与世界经济
一、跨国公司投资对世界经济的一般影响这里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和东道国的一般性影响的角度来分析的。(也可依教材为准!根据时间的多少而定。)
(一)要素转移效应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重新配置。对东道国而言,首先跨国公司的投资填补了东道国的期望投资和国内储蓄之间的缺口,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输血”作用。
例如,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势力大大削弱,恢复经济迫切需要大量资金,由此产生了所谓的“美元荒”。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援助,同时要隘偶实行贸易和国际支付的自由化,这就为美国私人投资进入西欧铺平了道路,使20世纪的50—60年代这段时间成为美国跨国公司对西欧扩张最快的时代。对西欧各国来讲,美国资本的输入加速了这些国家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另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国家的经济发展,亚洲、拉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跨国公司提供的资金无疑是一份不可缺少的贡献。
其次,跨国公司通过子公司的技术转让活动促进了东道国的技术进步。现在,人们已广泛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技术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是技术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媒介,所以跨国公司作为东道国技术进步关键因素之一的潜在重要性就变得明显了。战后西欧及70年代亚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的新兴工业,就是跨国公司率先建立起来的。
最后,跨国公司递条子也给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管理技能和体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跨国公司雇佣当地人并进行培训,有助于促进当地企业家经营能力的提高和技术队伍的形成。
综上所述,对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而言,跨国公司输送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打破了东道国因生产要素不配套而使发展受阻的障碍,使本来不能利用的生产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简化各种潜在的生产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显示的生产资源。但是,如果跨国公司带来的资金很少,投资的大部分要从东道国金融市场筹集,甚至把东道国本来就不多而且正在利用的储蓄吸走,就会产生对投资效应的抵消甚至损害作用。技术转移所引起的作用当然应该给予肯定,但这也要看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是否先进、适用,技术转让条件是否苛刻,才能据以判断技术输入的正负效应。
(二)贸易和国际收支效应这两个问题既独立由相关,较复杂,需要具体分析。
影响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主要是资本和贸易。从资本项目来看,跨国公司的进入带进资金和技术,这等于东道国的外汇收入。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会产生利润,跨国公司要汇出利润,东道国也要支付技术专利费等,这是东道国的外汇支出。如果流入大于汇出,这时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有利,反之就不利。从贸易流动方面看,跨国公司在当地生产的产品有一部分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外销,增加出口额,赚取外汇,从而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有利。此外,还要考虑进口替代的作用,跨国公司的进入,有些过去需要进口的产品现在可以不进口了,这就节省了东道国的外汇支出,对发展中东道国有利。但也有不足,即跨国公司具有全球经营战略,跨国公司使用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有些劳务,大部分是从设在其他地方的子公司那里购买,这就意味着东道国外汇支出增加。所以评价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是否有益,应从多方面加以综合考察。
(三)竞争与垄断效应
一般而言,经济竞争有利于效率提高,促进经济发展,而垄断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巨型跨国公司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从事经营活动,外来子公司比本地竞争对手拥有更大的经济权势:它们占领本地市场的很大比重,利用母公司的优势使东道国市场卖方集中的程度更高,竞争者进入受阻。
竞争与垄断效应还要看子公司进入的东道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进入的方式是采取兼并原有企业还是新建企业。如果东道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子公司一般不会面临强大和有效率的竞争对手,它可以通过种种手法保持高利润,而并不急于提高效率。如果东道国是发达国家,则子公司的进入将削弱甚至打破寡头市场结构,刺激竞争与提高效率。待子公司逐步取胜,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袖时,它就将利用其市场权势采取限制性措施,阻碍新来者的进入。
与采取兼并原有企业的进入方式相比,新建企业将增加该产业部门企业家数,降低供应方集中程度。而采用兼并方式则并未改变市场集中程度,其影响大小一是要看兼并企业实力的大小,二是要看该行业内竞争程度如何而定。如果被兼并企业规模小,效率低,行业内竞争程度不高,则兼并有利于促进竞争,反之则减弱竞争程度。
(四)就业效应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人数,即从跨国公司本身的收益和成本比较的角度来看,在东道国雇佣大量职工,就会降低投资的劳动成本,这也是东道国欢迎外来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中东道国有时顾虑外国子公司挤掉本国效率不高的同行企业或采用节约劳动的技术,减少就业人数,当然是有道理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机器人的使用。)但也要看到子公司促进本地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子公司为了增加出口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采购其他投入而引起的带动东道国增加就业的作用。
(五)主权与自主效应
前面已讲述的许多因素对大公国来说既可能是收益,也可能是损失,但是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主权和自主方面的影响则总是被人们看作是东道国付出的成本。即使外国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东道国经济主权的某些损失。这些问题基本上出自于跨国公司帝国机特性。由于跨国公司所追求的某些全球目标制约了各个子公司的种种性为,有关投资决定和财政政策、销售、购买、雇佣和贸易政策等可能全部由母公司作出,而不是在子公司所在地作出的,这就给东道国造成了主权上的损失。
,国际资料信息》2000年第5期的《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P6:“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霸权地位有新的加强。………………
以上介绍的是“一般性影响”,另外我们可以分别考察: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 对 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 对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 对 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 对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下面重点介绍:
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
资本十分子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发展中国家的各种经济计划就难以实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既是对发展中东道国国内储蓄的补充,又可缓解其外汇短缺问题。
作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资金筹措方面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无论是从内部筹集资金,还是到外部金融市场上融通资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愿意以优惠的条件向大型跨国公司贷款,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很难以自己的力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长期贷款。
另外,私人资本以直接投资形式进入,往往能带来发达投资国政府向发展中东道国提供援助和贷款。
但是在跨国公司投入资金上,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跨国公司的投入的资金大部分是外部资金。据美国政府的统计,美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投入的自有资金仅为公司掌握资金的15—20%,而大部分外部资金主要在东道国的金融市场或银行筹集,这样,跨国公司带入的资金就大大减少。另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东道国营业后,除了向股东发放红利外,一部分利润要汇回国内,一部分做再投资,而利润再投资记入对东道国的投资总额。从投资总额看是增加了,但跨国公司并没有投入新的资金。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利润很高,用利润作为再投资的比重很大,因此新投入的资金就比较少。一般情况是,在发展中国家经营活动较长的跨国公司,往往流出的资金大于流入的资金,这种跨国公司为东道国提供资金的作用就相对减弱或不存在这方面的作用。
2、有效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动作用,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发展的命脉”。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先进技术领域没有能力独立创新。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仅能接生科研经费,而且能节约研究时间,取得跳跃性的发展。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是引进新技术最快最有效的途径,与单纯的技术转让(技术许可证贸易)相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带动的技术转让在适用性,技术的吸收,改进和创新方面都具有舞客比拟的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许可证贸易引起的技术为数也不少,大约占世界技术贸易支付总额的10%左右。这种技术转让不涉及股份)由于信息不充分,发展中国家在通过单纯技术转让引进新技术时,往往不能充分了解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对本地的适用性,比较盲目。而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引进的技术则不同,透明度高,适用性高。另外,通过单纯技术转让引进技术,完全依靠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力量消化吸收,改进创新也有很大的困难。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则能根据当地的需要和特点,对生产规模、工艺和设备等加以调整和改进,更易吸引和创新。最后,单纯技术转让方式不易控制技术的扩散,所以许多先进技术往往只能通过引进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再说,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的技术一般都是成熟的技术,所谓先进的技术只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原来的技术水平而言的。对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跨国公司是决不会轻易转让的。
3、使发展中国家出口额增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占有极其重要敌敌畏,有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发展的引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出口量的扩大。发达国家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大多进行垂直投资,即投资于最终生产所需的零部件生产和加工工业。这些行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结构。作为最终生产投入,这些零部件一般出口到投资国,用于生产。二是贸易结构的改善。发达国家投资于制造业,带来了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了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另外,外资企业一般都掌握有商品销售技术和广泛的国际销售渠道,从而有助于进入国际市场,这样,国际直接投资使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只出口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的状况,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
4、促进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改变了发展中国家落后大家机结构
过去,发展中国家多半是单一生产农矿原料的国家或农业国,制造业基础薄弱。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发展了加工制造业,形成了一些新兴工业部门,从而改善了经济结构。
例如,新加坡,过去它基本哂纳感是一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国家。战后通过大量引进外资,现已发展成新兴工业化国家。
例如,巴西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和航空工业等,也基本上都是外资发展起来的。
另外,跨国公司对员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在客观上为东道国培训了一批能应用先进技术的熟练工人和一定能力的企业管理干部。通过人员的流动产生扩散效应,促进了东道国企业的优化发展。
5、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就业机会创造就业机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之一。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一直是一个难题,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相当比重是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和服务,在制造业中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行业比重也相当大。这样就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就业机会。
跨国公司的活动对东道国的就业会产生间接作用,如生产的发展,会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增加又促进生产发展,就业也随之扩大。
(二)消极影响
1、发展中国家必须付出很大经济代价,承受一定程度的剥削
跨国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是资本家经营的企业,他们到国外投资就是为了取得利润。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利润相当惊人,从1970至1978年西方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铁子22亿美元,而同期从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利润高达1002亿美元,取走的利润比投资额高出一倍多。可见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易受发达国家的左右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易受跨国公司毒蝇蕈。跨国公司有全球战略,什么地方供应原材料,什么地方进行加工制造,什么地方销售,都母公司统一安排。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牡丹是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但从跨国公司的全球安排则可能成了原材料供应地或加工装配的基地,这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相矛盾。如果对跨国公司管理不善,除了东道国的民族经济会被排挤、受打击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可能会被跨国公司制约。另外,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可能脱离当地的消费水平。
一些行业被控制,造成了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特别是在跨国公司进入比较多,投资行业集中,生产、销售、技术完全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东道国的这一行业往往容易被跨国公司控制。有的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跨国公司后,出现了工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实际上,一些主要工业完全被跨国公司控制。
3、发展中国家外债负担日益加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其投资主体跨国公司并非完全使用自有资金,往往通过一些融资手段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部分资金,这一部分借贷资本,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负担,使外债危机日益严重。庞大的外债金额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相当大的部分用于偿还外债本息,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4、也有个别的跨国公司另有图谋,它们不仅在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搞经济渗透,而且还干涉所在国的内政,甚至策划搞颠覆活动。东道国应充分揭露,并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有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对政治环境不足是单纯的选择和适应,有时还反过来施加影响。例如,对东道国的议员或行政官员进行合法的游说(Lobby),或非法的收买(行贿),使东道国政府实行有利于本公司的政策。少数公司甚至采取直接干预东道国内政的手段,搞跨不利于本公司利益的政治势力或政府。历史上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为了保护它在智利的投资利益,曾在1973年出资100万美元,与中央情报局合作,帮助智利的反对派推翻了阿连德政府,这一事件的幕后活动后来被一名记者披露于世,成为著名的国际丑闻。
三、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
2000年第12期《国际贸易》《战略性跨越——中国对外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成长,江小娟
(一)积极影响
虽然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在其资本输入总额中比重很小,但也表现出积极影响:
1、发展中国家打开各个上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能为发达国家填补投资空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流动是以利润率的高低为导向,由市场来调节的。因此,资金会集中在投资高的行业部门,从而使某些利润率低的部门产生投资短缺,最后导致整个投资结构的畸形发展,产生结构失调。而发展中国家一般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资金比较贫乏,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而且竞争力较弱。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会尽量避免与发达东道国以及其他发达投资国的投资者进行竞争,而主动寻找发达东道国的投资空隙,即某些投资利润率较低的部门,以站稳脚跟。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这种“填空”式投资有利于改善发达东道国的投资倾斜状况,协调产业结构。
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能为发达国家提供就业空位,缓解结构性失业压力就业问题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发达国家政府纷纷通过财政金融政策或政府直接投资等措施进行干预,尽可能刺激需求,扩大投资以创造就业机会,但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工艺日新月异,相当一部分工人特别是蓝领工人日益遭受结构性事业的威胁。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提供就业空位,缓解其结构性事业的压力:
(1)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在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资本技术构成较低,因而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投资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一般采用的技术水平是不高的,因此,由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所排挤的一部分结构性事业工人就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企业中就业。
(二)消极影响
1、使发达的东道国的产品市场更狭小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使其商品能跨越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进入其国内市场,使原来有效需求不粗的消费市场更狭小。
2、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优势容易丧失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吸收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并依次为媒介传回国内,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迅速扩散,失去技术垄断,使其不断受到挑战。
[ 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 (发达国家间相互直接投资的效应)
(本点可略。根据时间的多少而定,不作考试要求。)
(一)积极影响
1、促进生产的国际化,合理布置生产力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彼此都可以为对方提供完备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从而促进国际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更加密切,而且还使各国突破自身的自然禀赋条件对其经济发展的限制,使资金、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在较大范围内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2、促进科技的国际传播与开发应用科技是最活跃的生产力,但发达国家中生产资料的高度私人占有使科技也产生垄断,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新产品都无法自由传播,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相互投资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的国际交流和应用。因为投资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综合移动,伴随着资本流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和更高级的管理技术传播到东道国,一方面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在东道国本身技术融合中,更易开发出新产品和技术创新与工艺突破,促进技术的进一步深化。
3、促进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高速演化战后新技术革命推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迅速建立,而发达国家相互间的投资,则加快了新兴工业部门在个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
例如,战后美国对西欧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使其在电子、石油化工和合成纤维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在这些国家得以迅速发展应用,建立起类似的新兴工业部门。同时,西欧国家也通过直接投资把制约、机械等先进技术带到美国,加速了美国这些新兴行业的建立。
4、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全球性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没有出现如1929至1933年那样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直接投资。近年来,美国经济虽然有巨额赤字和贸易赤字,至今并未出现严重的衰退,其主要原因是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资本不断涌入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支撑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正是由于西欧、日本的资本大量涌入美国,弥补了美国国内的资金缺口,才使其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否则,美国经济很有可能陷入危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将遭到巨大的批坏,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
5、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消费结构相近,购买力高,市场广阔,国际投资既是对国际贸易的补充,同时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同向的。UNCTC1991年的研究报告,区域贸易集团的分布与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东道国集团相一致,即几乎所有东道国的主要投资国也为其主要贸易伙伴。
(二)消极影响
1、强化了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大量的相互投资,最重要的动机和目的就是占领对方的市场,为争取更大的经济领地而角逐。这种相互直接投资的共同行为结果是使发达国家的经济更加不平衡地发展。20世纪5、60年代,美国的资本长驱直入,大举打进西欧、日本和东南亚。7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西欧和日本的资本涌入美国,最终使美国沦为一个最大的债务国。
2、加重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结构性失业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引起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加速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投资国的资本大量流出,会引起国内的经济结构协调运行造成困难,从而排挤出一部分劳动力,造船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作为东道国,在接受另一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时,对方往往只能把资本投到利润率高的产业部门,从而引起发达国家东道国国内产业的畸形发展,低利润率的行业无人投资,造成结构性失业。]
[本章小结]
[布置作业]
一、名词解释
(一)跨国公司 (三)股权参与
(二)非股权参与 (四)内部价格(划拨价格或转移价格)
二、填空题
(一)企业管理阶层的经营态度可分为:一是以( )的经营态度;二是()的经营态度;三是( )的经营态度。
(二)跨国公司的形成源于( )。
(三)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是在( )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上看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四)跨国公司的特点有( )。
(五)跨国公司主要采用( )制定转移价格。
(六)各国相应的法律均以( )来判断公司的转移价格是否合法。
三、选择题
(一)跨国公司按制造、销售、财务等部门来分别管理公司有关全球业务的组织形式属于( )。
独立组织形式 B.混合分部组织形式
C..职能分部组织形式 D.产品分部组织形式
(二)企业的法律组织形式只涉及企业的( )。
所有制的性质 B.资产所有权的形
C.行政或管理组织 D.对内对外关系
(三)个人企业对企业的债务应负( )。
有限连带责任 B.无限连带责任
C.不负任何责任 D.只限于企业资产的责任
(四)合伙企业的法律特征是强调( )。
A.“人”的组合,合伙人的死亡、退出、破产均可导致企业解体
B.“资” 的组合,合伙人的死亡、退出、破产均可导致企业解体
C.“人”和“资” 的组合,合伙人的死亡、退出、破产均可导致企业解体
D.“人”的组合,合伙人的死亡、退出、破产不会导致企业解体
(五)联合国对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中,“实体”一词指( )。
母公司 B.子公司 C.附属企业
D.既指母公司,又指子公司和附属企业
(六)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间接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对企业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B.是否对企业拥有经营管理权
C,是否对企业拥有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
D.直接投资涉及有形资产的投入,而间接投资只涉及无形资产
(七)现代跨国公司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 B.垄断资本的进一步扩大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 D.对直接投资“三极化”格局的出现
(八)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主要有( )。
A.产品策略 B.研究与开发策略 C.销售策略 D.转移价格策略
(九)跨国公司采用转移价格的目的具体有这样几种( )。
A.减轻或逃避关税 B.保证利润和资金的顺利返还
C.克服外汇风险 D.抵消政治风险的不利影响
(十)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情况如下,其中( )为合资企业。
A.95% B.50%—94% C.50% D.49%
(十一)从历史上看,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大体上经历了下列阶段( )。
A.母女结构 B.国际部 C.全球结构 D.距阵结构
(十二)跨国企业从企业组织的法律形式上讲,可以是( )。
A.个人企业 B.合伙企业 C.公司企业 D.合资企业
(十三)联合国在《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中对跨国公司的定义包含了以下( )基本要素。
母公司控制下的多国经营实体
B.统一决策体系下的共同战略和配套政策
C.分享权利和分担责任 D.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十四)联合国对跨国公司的定义,排除了下面( ),不把它们作为定义的要素。
A.所有制形式 B.资产所有权形式
C.分享权利和分担义务 D.母公司控制下的多国经营实体
(十五)较为完善、成熟形态上的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一般具有( )的特征。
A.国际化 B.多样化 C.内部化 D.全球战略
(十六)跨国公司非股权安排下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有( )。
A.合资经营 B.合作经营 C.特许经营 D.许可证安排四、判断题(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一)非股权安排不可能转变为直接投资。 ( )
(二)一般来说,拥有高新技术的大公司都倾向于合资或合作经营;而标准品的制造一般都采用独资经营形式。 ( )
(三)年龄短的产品一般通过非股权方式如许可证协议将技术转让出去;而年龄长的产品已经趋向成熟,宜采用投资方式进入。 ( )
(四)管理费、许可费和提成费实际上是公司内部的资金流动。 ( )
(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战略目标在于使整个公司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和长远利益。 ( )
(六)独立组织形式与国际分部组织形式一样,其国内业务都不统一。( )
(七)跨国公司在贸易活动中普遍采用转移价格。 ( )
(八)如果公司发现某一东道国的货币将要升值,公司就可以采用转移价格加快在那里的子公司向母公司回其他子公司的付款速度。 ( )
(九)公司拥有少数股权同样可以对子公司实行有效控制。 ( )
(十)发达国家之间多数以股权拥有或多数股权拥有为主,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多数是少数股权拥有或非股权安排形式。 ( )
五、简答题
(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跨国经营企业的设立形式,有哪些优点?
(二)分公司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三)子公司的法律特征主要有那些?
(四)非股权参与方式与股权参与方式相比有何特点?
(五)影响股权参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六)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宏观条件有哪些?
(七)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动因有哪些?
六、论述题
(一)请综合分析发达国家有关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措施。
(二)试论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
(三)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试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七、案例分析
,耐克”的奥秘(杨 P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