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彭珏 主编西南大学会计学重点建设课程欢迎使用本教材本课程目录
第 1章 总论
第 2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 3章 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 4章 会计凭证
第 5章 会计账簿
第 6章 账户的分类
第 7章 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第 8章:财务会计报告
第 9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第 10章 会计工作规范与会计职业道德第 1章 总论
1.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2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1.3 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1.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1.5 会计确认与计量
1.6 会计方法会计的定义 ——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采用会计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将经济活动中的原始数据加工整理,形成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借以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1.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会计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
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会计通过自身的活动,也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而推动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
1.1.1 会计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总是伴随着经济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在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一对永恒的矛盾。为了缓和与解决这一矛盾,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希望能以较少的劳动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希望通过加强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
1.1.2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 1) 古代会计 从旧石器时代中晚至复式簿记应用以前这一时期的会计,称为古代会计。从会计运用的技术方法看,主要涉及原始记录,单式簿记和初创时期的复式簿记 。
( 2)近代会计 从复式簿记运用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会计,称为近代会计。这一时期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主要是复式簿记在理论上的总结及复式记账方法的推广。
意大利数学家卢卡 ·巴 其阿勒出版了他的《算术 ·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上的阐述 。 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近代会计的开始,
被誉为会计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854年,英国苏格兰的会计师成立了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审计 职业的出现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 3)现代会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从工业社会跨进了信息社会,适应这一巨变,会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 ; 其次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形成 ; 第三是会计的规范化。
1.1.3 会计学科体系会计学是研究会计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在长期会计工作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 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的专门研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一 门应用性学科 。 会计学属于管理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会计的性质、职能、原则、
会计信息处理的方法、程序,技术以及组织。具体地说,会计 学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地输入会计数据 ;
怎样科学地把会计数据转换加工生成会计信息 ; 怎样有效地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会计学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会计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作为分类标准,会计学 可以分为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按会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来分,分为会计学原理 (一般指财务会计原理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国际比较会计、跨国公司会计、
会计史,管理会计、审计等。
按应用性行业会计来分,可分为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运输企业会计、
金融会计等。
1.2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1.2.1 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每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内,财务会计能够反映和控制的经济事项和经济行为 。 它是会计的客体,回答会计对什么事物进行反映和监督的问题 。 一般认为,会计对象是指会计主体的资金及其运动 。 具体地说,会计对象包括会计主体占有和使用的资源以及资源的所有权 ;
会计主体由于资源的使 用而产生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净收益等。
对制造业会计来说,会计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资金的相对静态表现,一是资金的绝对动态表现。
( 1)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 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态表现是指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资产和权益的统一。
资产指 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并由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它反映一定时点上企业资产在供应、生产、销售、分配环节上的分布、
配置状况与结构 。
权益来源有两类,一类是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另 一类是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权益反映企业在一定时点的资金来源的渠道及构成。
资产和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价值运动不同的两个方面的表现。
所以,在数量上任何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与所有权益的总额必定相等,其恒等式为,
资产总额 = 权益总额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这一会计等式,表明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形式。
( 2)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和周转,以及资金的退出。资金运动伴随着实物形态的变动,它集中反映了资本的投入,耗费、补偿,收入和收益的变动。
资金循环 —— 是指企业的经营资金从投入企业的货币资金形态开始,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序,
通过供应 → 生产 → 销售 → 分配四个过程 。 分别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各种形态,
直到产品销售后,又回到货币资金 (见图 1-1)。 这种从货币资金开始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运动过程,称为经营资金循环 。
资金周转 —— 因为经营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所以企业的经营资金的循环也是反复进行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称为资金周转。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①经营资金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四个过程中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性 ;
②各个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 否则,企业经营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将会中断。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 主要 是赚取利润,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资产耗费 (费用 )。一定时期的 收入抵补 费用 之后,形成利润或亏损。 收入,费用 和利润之间 的关系可以用恒等式表示,
收入一费用 = 利润这一等式 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形式。
1.2.2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 。
对会计要素加以严格的定义,就能为会计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
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
( 1) 资产 —— 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资产 具有以下特征,
① 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② 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企业所控制 的 。
③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
(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
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 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
② 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
( 3)所有者权益 ——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 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
② 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③ 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的分配 。
(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 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 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
② 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
③ 收入能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④ 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 5)费用 —— 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
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
② 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
③ 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
( 6)利润 ——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是 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 。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 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
1.3 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1.3.1 会计目标在会计学领域,会计目标被认为是最为基础的概念。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与其他任何人造系统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作为系统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宿。那么,
什么是会计目标呢?概括地讲,会计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 1)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 2)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 3) 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1.3.2 会计的职能
( 1)会计的反映职能 反映是会计的首要职能 。
会计对经济过程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形式,
如实地计算、记录和提供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财务信息的功能。
(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利用反映职能提供的会计信息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对经济活动加以监督和指导。监督的核心是干预经济活动,对企业每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以达到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
1.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1.4.1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 1) 会计主体 —— 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
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其 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 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 2) 持续经营 ——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
也不会 大 规模 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 。 明确 持续经营 这个基本前提,
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 3) 会计分期 —— 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
在会计分期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 年度、半年度、
季度和月度均按 公历起讫日期 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 会计中期 。
明确会计分期基本前提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 产生了 当期和其他 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 责发生制 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
( 4) 货币计量 —— 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
在货币计量前提下,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 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
为了弥补货币计量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
1.4.2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具体包括 三个 方面,
衡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 计量的一般原则、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
( 1)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各方面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 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主要有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等 。
① 客观性原则 。 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
② 可比性原则 。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
③ 一贯性原则 。 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 会计核算 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 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
④ 相关性原则 。 相关性原则 要求企业提供的 会计信息 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 需要。
⑤ 及时性原则 。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任何信息的使用价值不仅要求其真实可靠,
而且还在于必须保证时效,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使用。
⑥ 明晰性原则 。 明晰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
(2)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① 权责发生制原则 。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
② 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③ 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
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④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期间 (或一个营业周期 )
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 ; 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期间 (或几个营业周期 )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
(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除了前述两类一般原则外,还有一些属于对前述原则加以补充、修正性质的一般原则,主要是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①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 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 谨慎性原则 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②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③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 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1.5 会计确认与计量
1.5.1 会计确认
( 1)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是否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或费用等会计要素正式列入财务会计报表的过程。
按照会计核算程序划分,会计确认可分为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① 初次确认 初次确认是指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资料进行确认
② 再次确认 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将要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的确认。
( 2) 会计确认的标准 要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要符合五个基本的确认标准,
①符合定义 具有会计信息属性的经济信息可以具体化为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等,符合这些会计要素定义的事项,可以确认。
②可计量性 可计量性是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
在符合定义的基础上,经济信息必须能够以货币计量,才能保证确认的信息具有质的统一性,可以进行比较和加工。
③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同,针对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排除不相关的数据,增加信息的有用性。
④可靠性 会计信息要真实可靠,必须是如实地,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及事项,而且这些交易和事项必须是根据它们的实质和不带偏向的经济事实。
⑤未来经济利益 流入 的可能性 这一标准是指与某一事项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 。
1.5.2 会计计量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会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
( 1)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 运 用一定的计量 单位和计量基础,确定应记录项目货币金额的 会计 处理过程。 在会计确认中离不开计量,只有经过计量,
应输入的数据才能被正式记录,并最终列入财务报表输出。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未经确认,就不能进行计量 ; 没有计量,
确认也就失去了意义。
计量问题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从基本概念来说,计量主要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基础两方面内容所构成。
( 2) 会计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在商品经济社会,货币作为商品内在价值尺度,成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 如人民币元。
( 3)会计计量基础 会计计量基础是指所用量度的经济属性,即按什么标准来记账,可用于计量的属性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等。
① 历史成本 资产是按照购置它们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是按照为购置资产而付出的代价的价值计量。负债是按照在债务交换中所收到的收入金额,或是在某些情况下 (例如所得税 )按照在正常业务过程中为偿还负债预计所要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加以记录的。
② 现行成本 资产是按照目前所要购置相同或类似资产将必须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加以记载的。负债是按照目前结算债务所需要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加以记载的。
③ 可变现价值 资产是按照在正常处置过程中销售该项资产目前可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加以记载的。负债是按照它们的结算价值,即在正常业务过程中结算这些负债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加以记载的。
④ 现值 资产是按照正常业务过程中预期这一项目可以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现行贴现价值加以记载的。负债是按照在正常业务过程中结算负债预期需要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现行贴现价值加以记载的。
1.6 会计方法
1.6.1 会计方法体系会计方法是达到会计目标,实现会计工作职能的手段。会计方法是在会计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和建立起来的。 现代会计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会计方法体系。会计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互相联系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监督方法。随着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广泛运用,人们将管理会计的预测、
决策方法也纳入会计方法体系,从而构成现代会计方法体系。
1.6.2 会计核算方法由于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是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
综合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因此,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下列专门方法,①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
②复式记账 ; ③填制与审核凭证 ; ④设置与登记账簿 ; ⑤成本计算 ; ⑥财产清查 ; ⑦编制会计报表 。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 你是怎样理解会计的?
2,复式记账法对会计产生了什么影响?
3,会计要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会计目标 是什么?
5,什么是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有哪些? 其相互的关系是什么?
6,什么是会计原则? 会计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7,什么是会计确认?
8,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专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