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一,环境规划与管理二,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三,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四,环境污染防治五,生态环境保护六,国际环境公约一,环境规划与管理
(一) 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
环境管理学
– 环境管理的两层含义
学科:研究、预防、解决、协调
工作:政府职能
1.概述
1)概念
狭义:控制措施,如法律、法规
广义:依据经济规律、生态规律,运用手段,全面系统规划,
调整和控制社会活动,达到目的
核心: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内容
范围: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
性质: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强制性
3)经济手段:经济杠杆
4)技术手段:科学技术
5)宣传教育:不可缺少
3.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宏观指导:政策、目标、计划指导
统筹规划:环保战略制定、环境预测、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组织协调:法规、政策协调,规划、科研
监督检查:法规执行、规划落实、标准执行、管理制度执行
提供服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市场服务
4,环境管理的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和全民性
– 综合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而产生
– 区域性: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 全民性:没有全民的合作,环境问题是难于解决的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5.我国的环境管理
1)基本国策,83年 12月,全国第二次环保会议
2)基本方针:
A,32字方针,73年,全国第一次环保会议提出
–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B.三同步、三统一,83年,全国第二次环保会议提出
–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设
–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C.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 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 推广生态农业,植树造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环保产业
–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 加强环境教育
– 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 参照联合国环发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3)基本政策
A.预防为主
– 综合平衡
–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三同时制度:设计、施工、投产
B.谁污染谁治理
–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生产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 限期治理
– 污染排放许可证,排污收费
强化环境管理
4)现行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5)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措施
保护目标
– 2000年,完善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遏制加剧的趋势
– 201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贯彻,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建设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
主要措施
–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000年排放总量维持在
1995年的水平
– 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
三河:淮河、海河、辽河
三湖:太湖、巢湖、滇池
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
(二 ) 环境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条:
–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十二条: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区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定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
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基本概念
含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安排,具体规定,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 环境预测、环境决策、环境规划的区别
原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损失采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在保证环境目标的前提下,
使所有效益和损失的总和最大
–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何进行货币化处理?
原则:
– 以生态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指导
–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 环境目标的可行性原则
– 综合分析、整体优化的原则
2,环境规划的类型
– 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地利用、噪声
– 区域特征:城市、区域、流域
– 范围层次:国家、区域、部门
– 规划期限:长期、中期、短期
– 对象目标:综合性、单要素
– 性质:生态、污染综合防治、自然保护规划
A,生态规划:生态规律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
B,污染综合防止规划:重点
区域
部门
C,自然保护规划
主要为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
文物古迹
有特殊价值的水源地
地貌景观
D,科技发展规划:技术、基础理论、现代化
3.环境规划特点
1),综合性:
2),整体性和地域性:
3),目的性和目标性:
4),政策性:
5),科学性:
6),可操作性:
4,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程序
– 基本内容:
环境调查与评价
环境预测
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规划目标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
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
– 编制程序:
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 环境调查:环境特征(自然、经济、社会)、生态、污染源、
环境质量、治理措施、管理现状调查
– 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源、污染现状、自净能力、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费用效益分析
环境预测分析
– 污染源、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经济损失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总目标、单项目标、环境指标
进行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 拟定、优选、形成
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
实施
5.环境规划的作用
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一) 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
环境管理学
– 环境管理的两层含义
学科:研究、预防、解决、协调
工作:政府职能
1.概述
1)概念
狭义:控制措施,如法律、法规
广义:依据经济规律、生态规律,运用手段,全面系统规划,
调整和控制社会活动,达到目的
核心: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内容
范围: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
性质: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强制性
3)经济手段:经济杠杆
4)技术手段:科学技术
5)宣传教育:不可缺少
3.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宏观指导:政策、目标、计划指导
统筹规划:环保战略制定、环境预测、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组织协调:法规、政策协调,规划、科研
监督检查:法规执行、规划落实、标准执行、管理制度执行
提供服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市场服务
4,环境管理的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和全民性
– 综合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而产生
– 区域性: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 全民性:没有全民的合作,环境问题是难于解决的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5.我国的环境管理
1)基本国策,83年 12月,全国第二次环保会议
2)基本方针:
A,32字方针,73年,全国第一次环保会议提出
–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B.三同步、三统一,83年,全国第二次环保会议提出
–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设
–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C.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 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 推广生态农业,植树造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环保产业
–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 加强环境教育
– 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 参照联合国环发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3)基本政策
A.预防为主
– 综合平衡
–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三同时制度:设计、施工、投产
B.谁污染谁治理
–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生产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 限期治理
– 污染排放许可证,排污收费
强化环境管理
4)现行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5)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措施
保护目标
– 2000年,完善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遏制加剧的趋势
– 201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贯彻,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建设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
主要措施
–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000年排放总量维持在
1995年的水平
– 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
三河:淮河、海河、辽河
三湖:太湖、巢湖、滇池
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
(二 ) 环境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条:
–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十二条: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区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定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
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基本概念
含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安排,具体规定,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 环境预测、环境决策、环境规划的区别
原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损失采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在保证环境目标的前提下,
使所有效益和损失的总和最大
–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何进行货币化处理?
原则:
– 以生态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指导
–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 环境目标的可行性原则
– 综合分析、整体优化的原则
2,环境规划的类型
– 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地利用、噪声
– 区域特征:城市、区域、流域
– 范围层次:国家、区域、部门
– 规划期限:长期、中期、短期
– 对象目标:综合性、单要素
– 性质:生态、污染综合防治、自然保护规划
A,生态规划:生态规律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
B,污染综合防止规划:重点
区域
部门
C,自然保护规划
主要为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
文物古迹
有特殊价值的水源地
地貌景观
D,科技发展规划:技术、基础理论、现代化
3.环境规划特点
1),综合性:
2),整体性和地域性:
3),目的性和目标性:
4),政策性:
5),科学性:
6),可操作性:
4,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程序
– 基本内容:
环境调查与评价
环境预测
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规划目标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
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
– 编制程序:
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 环境调查:环境特征(自然、经济、社会)、生态、污染源、
环境质量、治理措施、管理现状调查
– 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源、污染现状、自净能力、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费用效益分析
环境预测分析
– 污染源、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经济损失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总目标、单项目标、环境指标
进行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 拟定、优选、形成
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
实施
5.环境规划的作用
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