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讲教师:冯旭东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5.2--6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国策。
青年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知识、意识、伦理、信念都极大程度地决定我国的未来。
我国生态与环境的现状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老债新帐叠加共存粪便污染
1900 2000
微生物污染耗氧有机物
SO2、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重金属氮磷富营养化垃圾温室气体黑碳、气溶胶有机金属污染物持久性有机物污染二次污染核废料工业危险废弃物面临全球最严峻、最复杂的环境问题生态恶化形势严峻
水土流失面积达 356万 km2
沙化土地面积约 100万 km2
原始林不足 1/10,森林质量下降
草地退化面积达 2/3
地下水超采(海河平原漏斗面积 2万 km2)
全球 1121种濒危物种,中国有 190种 (IUCN)
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七大江河水系的 741个监测断面的水质:
29% I- Ⅲ 类,30% Ⅳ,Ⅴ 类,41% 劣 Ⅴ 类
东部和西南 200余湖泊中 80% 富营养化
近一半 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
据 343个城市调查,仅 1/3达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1/3 国土受到酸雨污染
垃圾围城普遍,有毒有害废弃物影响 开始显现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 GDP的 3-8%
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11个最大城市,空气污染每年使 5万多 人夭折,
40万 人染呼吸系统疾病
空气污染地区死于肺癌人数高出 5- 9倍
沈阳市约 40%的儿童血铅含量超标 (2000年 )
二恶英 类化合物已在市售牛奶(深、港)、母乳
(江浙)中检出
天津市严重污染的蔬菜地土壤中汞含量超标 98倍全球变暖加剧我国生态、环境恶化
近百年平均地面温度上升 0.6- 0.7℃
过去 100年海平面平均上升 10- 20cm
二百年以来冰川面积减少约 25%
近 50年北方大部降水量减少 10%,干旱加剧
近 20年每年气象灾害损失相当 GDP的 3- 6%
温室气体、气溶胶等排放居高不下单位:百万吨
* 百万吨 CO2 当量二氧化碳 甲烷 * 氧化亚氮 * 沙尘 黑碳 二氧化硫中国 3051 959 538 800 1.19 19.95
世界总量 23172 6340 3570 3000 6.63 105
中国位次 2 1 1 1 1 1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
2,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
4,环境伦理观
5,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张坤民主编,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袁光耀,可持续发展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考核方式与成绩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同学中树立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观念。
考核方式:
– 结合本专业撰写学期论文,5000字以上,简述如何从专业角度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成绩评定:
– 平时成绩 (出勤、作业 )占 30%,平时成绩大于 60分是评定成绩的必要条件。
– 期末论文占 70%
第一篇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栖息场所、食物、矿物以及各种其它资源。
地球是迄今发现存在智能生物的唯一天体。
一,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大气、陆地、海洋、臭氧层、大气层、土壤、地壳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Gaia假说:生命活动创造了今天的地球。
生命活动捕获、转移、
储存太阳能物质元素循环调控并保持远离天体物理平衡地球的发展史
46亿年前,地球形成,炙热、原始大气-还原性
38亿年前,水出现,为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0亿年前,细菌、蓝藻出现,光合作用- O2
16亿年前,氧积累--氧化性大气,臭氧层
12亿年前,真核细胞
5亿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
4.5亿年前,植物顶囊蕨登陆
2亿年前,哺乳类动物
200万年前,人类出现二,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地球各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
1,大气圈臭氧层、氧气、二氧化碳
2,水圈如果没有水,那么这个星球上不可能有今天人类的生命和其他一切生物的存在。
人体内的水按重量计算占有 60-80%。
据生物医学界的估算,人处于困境、没有食物的条件下,只要有充足的水,生命可维持 10天以上,甚至在一些记录中达到一个月之久。
3,土壤圈
4,岩石圈薄,几厘米至几米不等。植物生长基础。
化石燃料、矿物原料第二章 生态系统
一,基本概念
– 系统: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
–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自我调节
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
– 无机物:空气、水、矿物质
–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糖类、脂类
–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风、雨
– 生产者:植物
– 消费者:动物
– 分解者:细菌、真菌
生态系统分类
– 1,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湖泊、河流
– 2,陆生生态系统
森林: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
草原
荒漠
高山
二,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 动态平衡
–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火山、地震、海啸
人为因素:砍伐森林、围湖造田、环境污染
– 生态破坏
主要是由于人类的贪欲和无知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地球对人类的承载力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自然 —社会复合 的生态系统保持永续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负载和容纳的人口数。生态系统可能进化也可能退化,
,人口承载力,因此可能上升或者下降。
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是个相对的具有极大弹性的概念。由于用以估算的多项参数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估算的人口容量可以相差很大。
以世界人口为例,仅仅在31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态学家、著名的,人口炸弹论,提出者埃尔利奇就曾经认为当时的35亿人口已大大超出地球承载能力;而乐观派则认为,人类的聪明才智将会无限地拓展地球的承载能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讲教师:冯旭东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5.2 -- 6
美国人口学家科恩搜集了几百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几乎所有研究报告,发现已问世的最大人口估计数达65个之多,从最低的不足10亿人到最高的1万亿,差别惊人。
1986 —1989年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14个单位共70多位科技人员协力完成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研究,。
– 该项研究的远景展望是: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 ·3亿吨,以人均500 —550公斤计,最大人口承载量为16 ·6亿和15 ·1亿。
“最大人口,,以维生经济水平或温饱的生活水平标准来衡量最大人口,是一种生存标准而非发展标准、是一种养活标准而不是养好标准。
,适度人口,,小康,不止是生存。也就是说,综合考察委员会所选的人均占有粮食500 —550公斤的标准应该,适度人口,的标准,或者说是用接近后者的标准来看土地的最大人口承载力,结果导致了最大人口的偏低估计。
所谓养活标准,大致是说:每人每天膳食的基本需要量为 2400千卡热量、75克蛋白质和65克脂肪。食物结构(一年)是:口粮213公斤,肉类25公斤,蛋类10公斤,奶类6公斤,水产品9公斤,蔬菜120公斤,植物油和食糖各8公斤,大致折粮390 —400公斤。
若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为8 ·3亿吨,中国可承载人口20 ·75
亿。
2005年,由莱斯特?布朗撰写的,超过地球承载能力,一书称:“很多国家目前都患有‘日本综合症’。由于一些国家迅速工业化,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谷物进口大增。在几十年内,很多国家从原来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变成要进口 70%以上的粮食。”
“日本综合症”,是因为一系列事件首先在日本发生。 1955年,日本谷物达到最高产量,其粮食是自给自足的。但由于日本的工业化太快,
当今粮食需求的 70%靠进口。
1,人口增长速度不均。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高,导致生态问题。
2,人口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发展中国家,年轻人口偏多。
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4,性别比例失调。
世界人口发展趋势:
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估计,202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 80亿,并继续增长,到 2100年前后达到稳定值
( 72-- 149亿)。
世界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口增长速度不均。城市人口增长率低;农村人口增长率高。
2,人口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趋势。
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4,性别比例失调。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速度已经减慢但规模仍在膨胀的中国人口大概到本世纪中叶前夕才能停止增长,即实现,人口零增长,这个中国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届时,中国人口很可能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最高值 ——16亿左右。
中国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完谢谢!
2005.2--6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国策。
青年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知识、意识、伦理、信念都极大程度地决定我国的未来。
我国生态与环境的现状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老债新帐叠加共存粪便污染
1900 2000
微生物污染耗氧有机物
SO2、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重金属氮磷富营养化垃圾温室气体黑碳、气溶胶有机金属污染物持久性有机物污染二次污染核废料工业危险废弃物面临全球最严峻、最复杂的环境问题生态恶化形势严峻
水土流失面积达 356万 km2
沙化土地面积约 100万 km2
原始林不足 1/10,森林质量下降
草地退化面积达 2/3
地下水超采(海河平原漏斗面积 2万 km2)
全球 1121种濒危物种,中国有 190种 (IUCN)
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七大江河水系的 741个监测断面的水质:
29% I- Ⅲ 类,30% Ⅳ,Ⅴ 类,41% 劣 Ⅴ 类
东部和西南 200余湖泊中 80% 富营养化
近一半 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
据 343个城市调查,仅 1/3达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1/3 国土受到酸雨污染
垃圾围城普遍,有毒有害废弃物影响 开始显现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 GDP的 3-8%
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11个最大城市,空气污染每年使 5万多 人夭折,
40万 人染呼吸系统疾病
空气污染地区死于肺癌人数高出 5- 9倍
沈阳市约 40%的儿童血铅含量超标 (2000年 )
二恶英 类化合物已在市售牛奶(深、港)、母乳
(江浙)中检出
天津市严重污染的蔬菜地土壤中汞含量超标 98倍全球变暖加剧我国生态、环境恶化
近百年平均地面温度上升 0.6- 0.7℃
过去 100年海平面平均上升 10- 20cm
二百年以来冰川面积减少约 25%
近 50年北方大部降水量减少 10%,干旱加剧
近 20年每年气象灾害损失相当 GDP的 3- 6%
温室气体、气溶胶等排放居高不下单位:百万吨
* 百万吨 CO2 当量二氧化碳 甲烷 * 氧化亚氮 * 沙尘 黑碳 二氧化硫中国 3051 959 538 800 1.19 19.95
世界总量 23172 6340 3570 3000 6.63 105
中国位次 2 1 1 1 1 1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
2,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
4,环境伦理观
5,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张坤民主编,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袁光耀,可持续发展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考核方式与成绩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同学中树立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观念。
考核方式:
– 结合本专业撰写学期论文,5000字以上,简述如何从专业角度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成绩评定:
– 平时成绩 (出勤、作业 )占 30%,平时成绩大于 60分是评定成绩的必要条件。
– 期末论文占 70%
第一篇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栖息场所、食物、矿物以及各种其它资源。
地球是迄今发现存在智能生物的唯一天体。
一,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大气、陆地、海洋、臭氧层、大气层、土壤、地壳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Gaia假说:生命活动创造了今天的地球。
生命活动捕获、转移、
储存太阳能物质元素循环调控并保持远离天体物理平衡地球的发展史
46亿年前,地球形成,炙热、原始大气-还原性
38亿年前,水出现,为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0亿年前,细菌、蓝藻出现,光合作用- O2
16亿年前,氧积累--氧化性大气,臭氧层
12亿年前,真核细胞
5亿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
4.5亿年前,植物顶囊蕨登陆
2亿年前,哺乳类动物
200万年前,人类出现二,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地球各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
1,大气圈臭氧层、氧气、二氧化碳
2,水圈如果没有水,那么这个星球上不可能有今天人类的生命和其他一切生物的存在。
人体内的水按重量计算占有 60-80%。
据生物医学界的估算,人处于困境、没有食物的条件下,只要有充足的水,生命可维持 10天以上,甚至在一些记录中达到一个月之久。
3,土壤圈
4,岩石圈薄,几厘米至几米不等。植物生长基础。
化石燃料、矿物原料第二章 生态系统
一,基本概念
– 系统: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
–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自我调节
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
– 无机物:空气、水、矿物质
–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糖类、脂类
–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风、雨
– 生产者:植物
– 消费者:动物
– 分解者:细菌、真菌
生态系统分类
– 1,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湖泊、河流
– 2,陆生生态系统
森林: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
草原
荒漠
高山
二,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 动态平衡
–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火山、地震、海啸
人为因素:砍伐森林、围湖造田、环境污染
– 生态破坏
主要是由于人类的贪欲和无知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地球对人类的承载力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自然 —社会复合 的生态系统保持永续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负载和容纳的人口数。生态系统可能进化也可能退化,
,人口承载力,因此可能上升或者下降。
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是个相对的具有极大弹性的概念。由于用以估算的多项参数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估算的人口容量可以相差很大。
以世界人口为例,仅仅在31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态学家、著名的,人口炸弹论,提出者埃尔利奇就曾经认为当时的35亿人口已大大超出地球承载能力;而乐观派则认为,人类的聪明才智将会无限地拓展地球的承载能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讲教师:冯旭东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5.2 -- 6
美国人口学家科恩搜集了几百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几乎所有研究报告,发现已问世的最大人口估计数达65个之多,从最低的不足10亿人到最高的1万亿,差别惊人。
1986 —1989年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14个单位共70多位科技人员协力完成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研究,。
– 该项研究的远景展望是: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 ·3亿吨,以人均500 —550公斤计,最大人口承载量为16 ·6亿和15 ·1亿。
“最大人口,,以维生经济水平或温饱的生活水平标准来衡量最大人口,是一种生存标准而非发展标准、是一种养活标准而不是养好标准。
,适度人口,,小康,不止是生存。也就是说,综合考察委员会所选的人均占有粮食500 —550公斤的标准应该,适度人口,的标准,或者说是用接近后者的标准来看土地的最大人口承载力,结果导致了最大人口的偏低估计。
所谓养活标准,大致是说:每人每天膳食的基本需要量为 2400千卡热量、75克蛋白质和65克脂肪。食物结构(一年)是:口粮213公斤,肉类25公斤,蛋类10公斤,奶类6公斤,水产品9公斤,蔬菜120公斤,植物油和食糖各8公斤,大致折粮390 —400公斤。
若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为8 ·3亿吨,中国可承载人口20 ·75
亿。
2005年,由莱斯特?布朗撰写的,超过地球承载能力,一书称:“很多国家目前都患有‘日本综合症’。由于一些国家迅速工业化,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谷物进口大增。在几十年内,很多国家从原来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变成要进口 70%以上的粮食。”
“日本综合症”,是因为一系列事件首先在日本发生。 1955年,日本谷物达到最高产量,其粮食是自给自足的。但由于日本的工业化太快,
当今粮食需求的 70%靠进口。
1,人口增长速度不均。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高,导致生态问题。
2,人口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发展中国家,年轻人口偏多。
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4,性别比例失调。
世界人口发展趋势:
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估计,202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 80亿,并继续增长,到 2100年前后达到稳定值
( 72-- 149亿)。
世界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口增长速度不均。城市人口增长率低;农村人口增长率高。
2,人口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趋势。
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4,性别比例失调。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速度已经减慢但规模仍在膨胀的中国人口大概到本世纪中叶前夕才能停止增长,即实现,人口零增长,这个中国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届时,中国人口很可能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最高值 ——16亿左右。
中国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