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内容
第一章 资源短缺
第二章 环境污染
第三章 生态破坏
第四章 全球环境问题第一章 资源短缺
一,水资源
二,土地资源
三,能源
四,矿产
近日,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布了,2004年地球生存报告,。报告显示,人类现在消耗的自然资源已经超出了地球资源再生能力的
20%,地球环境的未来令人堪忧。
,地球生存报告,是世界自然基金会自
1998年以来有关环境的第五份报告,每两年出版一次。 2004年报告中的数据来自于权威机构,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教育协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
1960年,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仅占地球所能生产的 50%,而随着人类对煤、天然气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人类现在消耗的自然资源已经超出了地球资源再生能力的 20%.
从 1970年到 2000年,由于人类对食物、纤维、
能源及水的需求的不断增加,造成海洋及陆地物种总量下降了 30%,淡水生物物种数量则下降了 50%.
人类在生态占用中增长最快的是能源消耗。自
1961年到 2001年,全球的能源消耗增长已高达 700%,人口最富裕地区人均生态占用增长了 8%,增长最迅猛的当属北美地区,其生态占用指标为欧洲的两倍,亚洲或非洲的 7倍。
科学家指出,如果全球全部达到北美的生活水平,地球的自然资源将很快被耗尽,人类需要三个地球才能维持。
报告使用了较为前沿的指标,生态足迹,衡量了 148个国家的环境状况。,生态足迹,是一只环境的大脚,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占用。生态足迹越大,环境破环越大。
在这份,大脚黑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
人均生态足迹达 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
( 2.2公顷)的 4.5倍;
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 9.5
公顷位居第二。
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 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从平均数看,一名北美人对地球造成的
,冲击,是一名欧洲人的两倍,是一名亚洲人或一名非洲人的 7倍。
当人类生态足迹越来越大,超过了地球承载能力,,生态赤字,就会产生了。
,报告,的主要作者、生态学家骆乔森说:
,各国的排名并不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与人类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当人类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就会产生,这样的环境的利用是不可持续的。,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
在这份报告所列出的各国生态足迹排名中,中国排名第 75位,低于亚洲国家中的日本、韩国、蒙古。从人均生态足迹来看,中国为 1.5公顷,低于 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高达 0.8公顷,而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 0.4公顷。“
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和物质消耗的急剧上升,
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凸显,有毒化学品进入环境循环,垃圾泛滥成灾,淡水资源的消耗惊人并日益紧缺,非燃料的矿物资源受到挥霍性与浪费性开采,热带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据世界粮农组织的估计,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过量砍伐树木,以及毁林造田、开辟牧场,使世界热带森林面积每年减少 1130公顷,
而造林面积只有毁林面积的 1/10,致使全球每年损失 500万至 700万公顷的可耕地。
在今年世界粮食日之际,粮农组织总干事在关于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致词中提到,在已知的 6300种动物品种中,
有 1350种濒危或已经灭绝。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垄断性地使用着占地球陆地
1/3强的土地,这对其他生物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最近指出,
多达 30%的全球物种在未来 50年面临灭绝威胁。
一,水资源短缺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分布很广泛,全球约有 3/4
的面积覆盖着水,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地球上的水的储量约 140亿立方米,其中
94%分布在海洋中,不可能直接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所利用。
据联合国 1977年的统计,全球的淡水储量仅 3.5
亿立方米,分布在南北两极与高山冰川积雪、
永冻土底冰层及深层地下水等难以利用的淡水占淡水总量的 99.66%,因此,只有占淡水总量的 0.34%的淡水才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它们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 0.007%。
淡水资源虽然有限,但绝对数量还是不少,人均占有量也有几百万立方米之多。但是,淡水资源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 多水的地区,如东亚、南亚、大量的雨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白白流归大海;
– 而干旱的荒漠地区则极度缺水,如埃塞俄比亚、苏丹、南非、肯尼亚等地区。
– 以我国而言,内蒙及大西北是极度干旱地区,黄淮海地区也是十分缺乏水资源的地区。
世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耗水量急剧增加;城市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饮用水大幅度增加,
致使全世界的 60%的地区供水不足,很多国家要闹水荒。
人均量只有世界均值的 1/4,且分布不均;目前缺水城市已达 300余个,100多严重缺水。
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高速发展,水的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期。
– 根据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2010年我国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环境总需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 698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 6670亿立方米,缺水 318亿立方米。这表明,2010年后我国将开始进入严重的缺水期。
– 这份报告还称,2030年,我国将缺水 400亿立方米至 500亿立方米,缺水高峰将会出现。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形势
从人口的增长上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 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 1/5,
降至 1700立方米左右;
从经济增长上看,到 21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 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开源节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 70%,城市水供求矛盾更加尖锐;
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上看,2050年前,
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 1400亿公斤以上,
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土地资源
世界平均:人均可耕地 0.45— 0.53hm2,
人口倍增期 40- 45年。
中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
三,能源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煤、天然气
一次能源:直接利用,如石油、煤、天然气
二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电世界能源消耗
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
– 石油的比例大,但逐步下降
– 煤、天然气的比例逐渐上升
能源消耗水平差异甚大
– 发达国家( 1/4)消耗能源总量 3/4
世界能耗在继续增长
– 发达国家能耗强度降低,但世界平均仍然增长我国能耗情况
人均能源资源和消耗量不足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 80%以上的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以煤为主
– 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石油资源居第九位
工业部门消耗能源比例较大
农村能源短缺,以生物质能为主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
酸雨
温室效应四,矿产资源
特点
– 不可再生和可耗竭性
– 区域分布不均
– 动态性
我国状况
– 已发现矿产 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矿种 155种,
矿产地(点) 20多万处,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和 2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 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图 1 世界主要国家矿产储量 (潜在总值 )对比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 铁集中于东北、华北和西南;
– 铜矿以长江中下游最为重要;
– 磷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南地区;
– 钨、锡、锑等优势资源则主要分布在湘、赣、桂、
滇等省 (区 )。
支柱性矿产在世界上地位偏低,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则具有较强竞争力。
– 我国铀、铁、锰、铬、铜、铝土矿、金、银、硫、
钾盐等矿产的保有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较低
– 钨、锡、钼、锑、稀土、萤石、重晶石等矿产的保有储量居世界前列。
支柱性矿产资源贫矿和难选矿多。
– 我国稀土矿、钨矿、锡矿、钼矿、铌矿、菱镁矿、
萤石、重晶石、膨润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等矿产,不仅已探明储量可观,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前列,且资源质量高,开发 利用条件好,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
– 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用量大的支柱性重要矿产,如铁、锰、铝、铜、铅、锌、硫、磷等,或贫矿多或难选矿多,开发利用条件较差。
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互不匹配。
– 由于地质成矿条件不同,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一些尚未开发利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区,主要分布于西部边远地区与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互不匹配。
第一章 资源短缺
第二章 环境污染
第三章 生态破坏
第四章 全球环境问题第一章 资源短缺
一,水资源
二,土地资源
三,能源
四,矿产
近日,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布了,2004年地球生存报告,。报告显示,人类现在消耗的自然资源已经超出了地球资源再生能力的
20%,地球环境的未来令人堪忧。
,地球生存报告,是世界自然基金会自
1998年以来有关环境的第五份报告,每两年出版一次。 2004年报告中的数据来自于权威机构,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教育协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
1960年,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仅占地球所能生产的 50%,而随着人类对煤、天然气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人类现在消耗的自然资源已经超出了地球资源再生能力的 20%.
从 1970年到 2000年,由于人类对食物、纤维、
能源及水的需求的不断增加,造成海洋及陆地物种总量下降了 30%,淡水生物物种数量则下降了 50%.
人类在生态占用中增长最快的是能源消耗。自
1961年到 2001年,全球的能源消耗增长已高达 700%,人口最富裕地区人均生态占用增长了 8%,增长最迅猛的当属北美地区,其生态占用指标为欧洲的两倍,亚洲或非洲的 7倍。
科学家指出,如果全球全部达到北美的生活水平,地球的自然资源将很快被耗尽,人类需要三个地球才能维持。
报告使用了较为前沿的指标,生态足迹,衡量了 148个国家的环境状况。,生态足迹,是一只环境的大脚,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占用。生态足迹越大,环境破环越大。
在这份,大脚黑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
人均生态足迹达 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
( 2.2公顷)的 4.5倍;
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 9.5
公顷位居第二。
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 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从平均数看,一名北美人对地球造成的
,冲击,是一名欧洲人的两倍,是一名亚洲人或一名非洲人的 7倍。
当人类生态足迹越来越大,超过了地球承载能力,,生态赤字,就会产生了。
,报告,的主要作者、生态学家骆乔森说:
,各国的排名并不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与人类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当人类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就会产生,这样的环境的利用是不可持续的。,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
在这份报告所列出的各国生态足迹排名中,中国排名第 75位,低于亚洲国家中的日本、韩国、蒙古。从人均生态足迹来看,中国为 1.5公顷,低于 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高达 0.8公顷,而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 0.4公顷。“
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和物质消耗的急剧上升,
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凸显,有毒化学品进入环境循环,垃圾泛滥成灾,淡水资源的消耗惊人并日益紧缺,非燃料的矿物资源受到挥霍性与浪费性开采,热带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据世界粮农组织的估计,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过量砍伐树木,以及毁林造田、开辟牧场,使世界热带森林面积每年减少 1130公顷,
而造林面积只有毁林面积的 1/10,致使全球每年损失 500万至 700万公顷的可耕地。
在今年世界粮食日之际,粮农组织总干事在关于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致词中提到,在已知的 6300种动物品种中,
有 1350种濒危或已经灭绝。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垄断性地使用着占地球陆地
1/3强的土地,这对其他生物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最近指出,
多达 30%的全球物种在未来 50年面临灭绝威胁。
一,水资源短缺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分布很广泛,全球约有 3/4
的面积覆盖着水,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地球上的水的储量约 140亿立方米,其中
94%分布在海洋中,不可能直接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所利用。
据联合国 1977年的统计,全球的淡水储量仅 3.5
亿立方米,分布在南北两极与高山冰川积雪、
永冻土底冰层及深层地下水等难以利用的淡水占淡水总量的 99.66%,因此,只有占淡水总量的 0.34%的淡水才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它们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 0.007%。
淡水资源虽然有限,但绝对数量还是不少,人均占有量也有几百万立方米之多。但是,淡水资源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 多水的地区,如东亚、南亚、大量的雨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白白流归大海;
– 而干旱的荒漠地区则极度缺水,如埃塞俄比亚、苏丹、南非、肯尼亚等地区。
– 以我国而言,内蒙及大西北是极度干旱地区,黄淮海地区也是十分缺乏水资源的地区。
世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耗水量急剧增加;城市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饮用水大幅度增加,
致使全世界的 60%的地区供水不足,很多国家要闹水荒。
人均量只有世界均值的 1/4,且分布不均;目前缺水城市已达 300余个,100多严重缺水。
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高速发展,水的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期。
– 根据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2010年我国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环境总需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 698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 6670亿立方米,缺水 318亿立方米。这表明,2010年后我国将开始进入严重的缺水期。
– 这份报告还称,2030年,我国将缺水 400亿立方米至 500亿立方米,缺水高峰将会出现。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形势
从人口的增长上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 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 1/5,
降至 1700立方米左右;
从经济增长上看,到 21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 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开源节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 70%,城市水供求矛盾更加尖锐;
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上看,2050年前,
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 1400亿公斤以上,
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土地资源
世界平均:人均可耕地 0.45— 0.53hm2,
人口倍增期 40- 45年。
中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
三,能源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煤、天然气
一次能源:直接利用,如石油、煤、天然气
二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电世界能源消耗
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
– 石油的比例大,但逐步下降
– 煤、天然气的比例逐渐上升
能源消耗水平差异甚大
– 发达国家( 1/4)消耗能源总量 3/4
世界能耗在继续增长
– 发达国家能耗强度降低,但世界平均仍然增长我国能耗情况
人均能源资源和消耗量不足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 80%以上的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以煤为主
– 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石油资源居第九位
工业部门消耗能源比例较大
农村能源短缺,以生物质能为主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
酸雨
温室效应四,矿产资源
特点
– 不可再生和可耗竭性
– 区域分布不均
– 动态性
我国状况
– 已发现矿产 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矿种 155种,
矿产地(点) 20多万处,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和 2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 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图 1 世界主要国家矿产储量 (潜在总值 )对比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 铁集中于东北、华北和西南;
– 铜矿以长江中下游最为重要;
– 磷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南地区;
– 钨、锡、锑等优势资源则主要分布在湘、赣、桂、
滇等省 (区 )。
支柱性矿产在世界上地位偏低,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则具有较强竞争力。
– 我国铀、铁、锰、铬、铜、铝土矿、金、银、硫、
钾盐等矿产的保有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较低
– 钨、锡、钼、锑、稀土、萤石、重晶石等矿产的保有储量居世界前列。
支柱性矿产资源贫矿和难选矿多。
– 我国稀土矿、钨矿、锡矿、钼矿、铌矿、菱镁矿、
萤石、重晶石、膨润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等矿产,不仅已探明储量可观,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前列,且资源质量高,开发 利用条件好,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
– 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用量大的支柱性重要矿产,如铁、锰、铝、铜、铅、锌、硫、磷等,或贫矿多或难选矿多,开发利用条件较差。
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互不匹配。
– 由于地质成矿条件不同,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一些尚未开发利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区,主要分布于西部边远地区与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互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