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马克思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
1、制约人的认识的各种条件:
主观的:个人的需求(立场)、文化、
认识水平(知识和经历)
2,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生命力在哪里?
立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论:物质 —— 精神:重视物质(生产力)
利益观:个人 —— 社会:重视集体观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 —— 资本主义终将被一个更美好的理想社会制度所代替
—— 用望远镜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著作简介
1、生平:
马克思,1818-1883;犹太人;终身生活艰辛;
小时候被父亲称为身上有一种“魔”;
中学教师的评语:,能很好地翻译和解释古典作品中最艰深的地方,特别是那些与其说难在文字的晦涩、无宁说难在内容和思想的逻辑关系的地方;他的拉丁文俄文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和对题义的深刻理解,
不过与主题无关的议论往往过多。”“闪现着一种思想的火花” 。
生活伴侣燕妮,对马克思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 1)父亲对其婚姻的评介,认为儿子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直到在燕妮身上也发现她能够作出一般女孩子所做不到的牺牲时,他才理解这次胜利的意义。燕妮美貌、才智、品德俱全,被老马克思称为“为艰险莫测的未来牺牲了所有的一切”。
( 2)马克思自己对婚姻的评介,在 1863年,他回故乡写信给她说:“每天我都去瞻拜那个圣地 —— 威斯特华伦家的旧居:这所小房子比所有的罗马古迹都更能吸引我,因为它使我回忆起幸福的青年时代,曾有一个时期它收藏过我最珍贵的宝物。而且每天从四面八方都有人来问我,特利尔的这位第一美人和舞会上的皇后互什么地方去了。当做丈夫的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记忆中仍然是个迷人的公主时,他简直有说不出的高兴。”
1835— 1841年,马克思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研究哲学和历史,并获得博士学位。
1842— 1843年,任,莱茵报,的主编。
1843年秋,迁居巴黎,终身流浪。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 182— 1895),出生于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自学成才者。
1842年,恩格斯遵命去英国经商,一边经商,一边调研
(工人阶级状况),一边从事科学研究。
1844年 8月,马克思、恩格斯结成终身不渝的革命战友。
2、代表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
马克思的一些话语:
( 1)“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
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 2) 资产阶级在它已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山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 3)在一切其他范围内,我们都像西欧大陆其他各国一样,不仅有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苦着我们,而且有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不够的情形苦着我们。除了各种近代的灾难,还有一系列过去遗留下来的灾难在压迫着我们。这各种灾难,是由古旧生产方式的残存,以及跟着起来的各种不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引起。我们不仅为生着所苦,而且也为死者所苦。死者捉住生者。
( 4)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5)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
3、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论证的主题: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理论基础)
——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1、唯物史观
——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 1)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
—— 从天上到地上。
人的思想 ← ← 社会 ← ← 人的实践(劳动) ← ← 人是从事各种劳动、
创造物质的现实的人(劳动创造人)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人是抽象的人,自然人 →→ 天赋人权(生命、财产、安全)
→→ 作为人的群体的社会必须保证天赋人权 →→ 人的思想是对此的演绎论证
( 2)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人的劳动 →→ 生产力上的分工 →→ 不同的生产关系 →→ 不同的社会关系(权力财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 3)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地发展演变着。在社会化大生产力的作用下,必然建立与之相适应集体协作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集体掌握国家权力和财富的社会主义制度。
2、剩余价值论
—— 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导致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
埋葬资本主义制度。
( 1)人的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人的自觉自由劳动 →→ 不自觉不自由的劳动,社会化大生产尤其加重了这一点 →→ 人受到劳动的折磨 →→ 捣毁机器的不自觉反抗走向有组织的自觉斗争
( 2)人的劳动为什么异化到激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程度
—— 剩余价值资本家从工人的劳动中榨取剩余价值 ← ← 工人一无所有
( 3)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化大生产(先进生产力) —— 无产阶级
→→ 夺取国家权力的政治斗争生产资料的私有(生产关系) —— 资产阶级三、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
1、无产阶级的武装(暴力)斗争
—— 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阶级(生产关系) —— 国家(社会关系) —— 国家权力
2、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1)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为什么?
是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 2)无产阶级是新型国家
—— 不再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国家
—— 是向国家消亡过渡的国家,是半个国家恩格斯指出:“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之所以需要国家,
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及其特征
( 1)过渡阶段: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剥夺剥夺者,建立公有制
( 2)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私有制(生产资料)。
第三,实行产品经济,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与分配,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组织生产)。
第四,在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劳动产品)。
第五,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只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 3)共产主义阶段
2、认识:
( 1)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
一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五个特征。
(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预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但其中夹杂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如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商品、货币和市场持否定态度;对国家消亡的论断。
( 3)重在夺取国家政权,但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建设国家政权,只提出一些抽象原则。
3、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切实际的因素?
客观上 —— 缺少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主观上 —— 人们的认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人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主义也不能避免其历史的局限性。
4、我们如何对待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 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词句,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 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服从和服务于实践。
1、制约人的认识的各种条件:
主观的:个人的需求(立场)、文化、
认识水平(知识和经历)
2,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生命力在哪里?
立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论:物质 —— 精神:重视物质(生产力)
利益观:个人 —— 社会:重视集体观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 —— 资本主义终将被一个更美好的理想社会制度所代替
—— 用望远镜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著作简介
1、生平:
马克思,1818-1883;犹太人;终身生活艰辛;
小时候被父亲称为身上有一种“魔”;
中学教师的评语:,能很好地翻译和解释古典作品中最艰深的地方,特别是那些与其说难在文字的晦涩、无宁说难在内容和思想的逻辑关系的地方;他的拉丁文俄文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和对题义的深刻理解,
不过与主题无关的议论往往过多。”“闪现着一种思想的火花” 。
生活伴侣燕妮,对马克思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 1)父亲对其婚姻的评介,认为儿子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直到在燕妮身上也发现她能够作出一般女孩子所做不到的牺牲时,他才理解这次胜利的意义。燕妮美貌、才智、品德俱全,被老马克思称为“为艰险莫测的未来牺牲了所有的一切”。
( 2)马克思自己对婚姻的评介,在 1863年,他回故乡写信给她说:“每天我都去瞻拜那个圣地 —— 威斯特华伦家的旧居:这所小房子比所有的罗马古迹都更能吸引我,因为它使我回忆起幸福的青年时代,曾有一个时期它收藏过我最珍贵的宝物。而且每天从四面八方都有人来问我,特利尔的这位第一美人和舞会上的皇后互什么地方去了。当做丈夫的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记忆中仍然是个迷人的公主时,他简直有说不出的高兴。”
1835— 1841年,马克思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研究哲学和历史,并获得博士学位。
1842— 1843年,任,莱茵报,的主编。
1843年秋,迁居巴黎,终身流浪。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 182— 1895),出生于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自学成才者。
1842年,恩格斯遵命去英国经商,一边经商,一边调研
(工人阶级状况),一边从事科学研究。
1844年 8月,马克思、恩格斯结成终身不渝的革命战友。
2、代表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
马克思的一些话语:
( 1)“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
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 2) 资产阶级在它已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山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 3)在一切其他范围内,我们都像西欧大陆其他各国一样,不仅有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苦着我们,而且有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不够的情形苦着我们。除了各种近代的灾难,还有一系列过去遗留下来的灾难在压迫着我们。这各种灾难,是由古旧生产方式的残存,以及跟着起来的各种不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引起。我们不仅为生着所苦,而且也为死者所苦。死者捉住生者。
( 4)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5)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
3、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论证的主题: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理论基础)
——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1、唯物史观
——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 1)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
—— 从天上到地上。
人的思想 ← ← 社会 ← ← 人的实践(劳动) ← ← 人是从事各种劳动、
创造物质的现实的人(劳动创造人)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人是抽象的人,自然人 →→ 天赋人权(生命、财产、安全)
→→ 作为人的群体的社会必须保证天赋人权 →→ 人的思想是对此的演绎论证
( 2)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人的劳动 →→ 生产力上的分工 →→ 不同的生产关系 →→ 不同的社会关系(权力财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 3)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地发展演变着。在社会化大生产力的作用下,必然建立与之相适应集体协作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集体掌握国家权力和财富的社会主义制度。
2、剩余价值论
—— 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导致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
埋葬资本主义制度。
( 1)人的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人的自觉自由劳动 →→ 不自觉不自由的劳动,社会化大生产尤其加重了这一点 →→ 人受到劳动的折磨 →→ 捣毁机器的不自觉反抗走向有组织的自觉斗争
( 2)人的劳动为什么异化到激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程度
—— 剩余价值资本家从工人的劳动中榨取剩余价值 ← ← 工人一无所有
( 3)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化大生产(先进生产力) —— 无产阶级
→→ 夺取国家权力的政治斗争生产资料的私有(生产关系) —— 资产阶级三、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
1、无产阶级的武装(暴力)斗争
—— 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阶级(生产关系) —— 国家(社会关系) —— 国家权力
2、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1)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为什么?
是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 2)无产阶级是新型国家
—— 不再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国家
—— 是向国家消亡过渡的国家,是半个国家恩格斯指出:“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之所以需要国家,
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及其特征
( 1)过渡阶段: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剥夺剥夺者,建立公有制
( 2)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私有制(生产资料)。
第三,实行产品经济,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与分配,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组织生产)。
第四,在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劳动产品)。
第五,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只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 3)共产主义阶段
2、认识:
( 1)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
一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五个特征。
(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预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但其中夹杂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如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商品、货币和市场持否定态度;对国家消亡的论断。
( 3)重在夺取国家政权,但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建设国家政权,只提出一些抽象原则。
3、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切实际的因素?
客观上 —— 缺少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主观上 —— 人们的认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人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主义也不能避免其历史的局限性。
4、我们如何对待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 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词句,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 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服从和服务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