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1、政治生涯的三起三落江西瑞金 —— 文革 —— 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
2、毛对邓的评介:人才难得
( 1)公道
( 2)有水平
( 3)厚道,使人不怎么怕
( 4)对自己很严格
3、如何开始新的时代文化大革命 —— 毛泽东 —— 毛泽东思想
—— 坚持社会主义,保持社会稳定,开辟新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至今很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责任不能归之于毛泽东一个人,中央有责任,中央许多负责同志也有责任。? 毛泽东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历实践检验的正确思想,在其中,
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之列,错误的思想则不属于毛泽东思想之列。
就这样,邓小平通过解开这一连环套,
( 1)肯定过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 2)指出过去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错误)
( 3)拉开改革的序幕。
结果:在不搞乱人们思想,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改革步伐。
二、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 什么是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者在过去回答清楚的四个问题
( 1)所有制:国家所有
( 2)政权:无产阶级专政 —— 人民民主专政
( 3)政党:工人阶级的政党 —— 共产党
( 4)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 2)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马恩:三阶段论:过渡;共产主义(低级和高级)
列宁: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有多个阶段斯大林: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建成相等同毛泽东:把建立与建成分开,但将过渡与社会主义相类同邓小平:,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要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 3)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
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 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组织生产、劳动产品的分配问题。
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制度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 思想领域的清,左,斗争。
1,70年代末 80年代的四次大争论:
第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姓“社”还是姓“资”?
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 凤阳花鼓 ’ 中唱的那个凤阳县,
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在会议通过的,纪要,中,充分肯定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指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经济特区姓,社,还是姓,资,?
—— 1984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 1987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
—— 1992年:特区经济姓,社,不姓,资,。
第三,商品经济姓,社,还是姓,资,?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到:,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做 ‘ 异端 ’
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是说四个坚持吗?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否则是 ‘ *** ’ 的 ‘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 。解放思想,我们老同志有这个任务。,
这就为商品经济是不是姓,资,,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商品经济的问题,
作了回答。
第四,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
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 怎么样做?邓小平说,允许看,坚决试,不搞争论,既不以争论 —— 大辩论之类东西压迫人,也不允许以争论形式阻碍改革;试错了,改,试对了,多数人在看的过程中被实践说服了,
就推广。 —— 摸着石头过河。
2、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所有制问题:国有与私有的问题十六大: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
2004年人大修宪: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同等的法律地位组织生产,计划与市场的问题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目标。
1987年的十三大: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要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来推进企业的改革。
1992年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2000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分配问题:
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提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 分配政策强调:,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面,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1992年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7年十五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002年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等具体推进措施。
(二)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发展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80年代:两次第一次:重点在于 兴利除弊具体制度中的弊端有哪些?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
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 。
第二次,1986年以后目的在于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措施:党政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
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
90年代: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原则的论述
( 1)既要坚决又要慎重
( 2)根据我国实际进行改革
( 3)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不能自由化
( 4)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秩序的进行
3、当今政治体制改革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1)市场经济与有限政府的关系
—— 党与政府
—— 政府与个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府)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在经济上通过控制收入和需求,协调经济发展 —— 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在政治上维持秩序和法律,促进公平和效率。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通过向公众灌输一种意识形态,来在维护现存社会秩序方面促进意见的统一。
—— 存在的问题:
市场不发达,国家(政府)职能转换不彻底,国家权力依旧无处不在。
2、不受控制的权力与腐败
( 1)原因:经济上的寻租现象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 2)带来的问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3、法治
( 1)法治是确立具有预测功能的规则
( 2)建立法治的根源是解决人权问题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 70年代末 80年代的清左
(二) 80年代的自由化运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