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酶促反应动力学 (9章 P351)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用反应初速度v对底物浓度[S]作图得P355 图9-6。 曲线分以下几段: OA段:反应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 v = k[S]。 根据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酶催化反应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E。 E + S = ES → P + E OA段上,底物浓度小,酶未被底物饱和,有剩余酶,反应速率取决于ES浓度,与[S]呈线性关系,v正比于[S]。 AB段:反应速度不再按正比升高,表现为混合级反应。此时酶渐渐为底物饱和,[ES]慢慢增加,v也慢慢增加,为分数级反应。 BC段:反应速度趋于Vmax,为零级反应,酶促反应表现出饱和现象。此时底物过量[S]>[E], [E]已全部转为[ES]而恒定,因此反应速率也恒定,为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E]所决定。 非催化反应无此饱和现象。 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已得到实验证实。 酶促反应力学方程式 米氏方程推导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并推导出表示[S]与v之间定量关系的米氏方程 Vmax[S] V = Km + [S] Km:米氏常数,物理意义为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与底物浓度同。 推导: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 k1 k3 E + S ES → P + E k2 v = k3 [ES] 一般k3为限速步骤 v = k3 [ES] … ① [ES] 生成速率: d[ES]/dt = k1([E] - [ES]) [S] [ES]分解速率: -d[ES] / dt = k2 [ES] + k3 [ES] = (k2 + k3) [ES] 稳态下[ES]不变,ES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相等: k1 ([E]- [ES]) [S] = (k2+k3) [ES] 引入Km: 令Km = k2+k3 / k1 代入Km = ([E]- [ES]) [S] / [ES] , Km [ES] = [E] [S]- [S] [ES], [ES] (Km + S) = [E] [S], [ES] = [E] [S] / Km+[S], 代入①式:v = k3 [ES] = k3 [E] [S] / Km + [S] … ② 引入Vmax:为所有酶都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即此时[E]= [ES] Vmax = k3 [ES] = k3 [E] 代入②式:v = Vmax [S] / Km + [S] 米氏方程表示Km及Vmax已知时,v~[S]的定量关系。 米氏常数的意义 Km是酶的一个特性常数,Km大小只与酶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当底物确定,反应温度,pH及离子强度一定时,Km值为常数,可用来鉴别酶。P359 表9-1 列出一些酶的Km值。一般Km在1×10-6~10-1mol/L之间。 不同的酶Km值不同,测定Km要在相同测定条件(pH、温度、离子强度)下进行。 Km值可用于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产物,若一个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又称天然底物。 1 / Km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真正表示酶与底物亲和力为Ks=k2 / k1 ,(注 Km= k2+k3 / k1)。 已知Km可由[S]计算v,或由v计算[S]。 Km可帮助推断某一代谢反应的方向和途径。 Km小的为主要催化方向(正、逆两方向反应Km不同)。 Vmax和k3(kcat)的意义: 酶浓度[E]一定,则对特定底物Vmax为一常数。催化常数 kcat 又称酶的转化数,数值上与k3同,为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 大多数酶的kcat 为1~104/sec,见P322 表8-2,为每秒钟酶促反应每微摩尔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微摩尔数。kcat越大,酶催化效率越高。 kcat / Km的意义: 生理条件下S << Km, Vmax = kcat [E] 代入米氏方程 v = kcat [E] [S] / Km + [S] = kcat [E] [S] / Km 得出:v = kcat / Km[E][S] kcat / Km为[E]和[S]反应形成产物的表观二级速度常数,单位:L/mol s。可以比较不同酶或同一种酶催化不同底物的催化效率,见P362 表9-4。 kcat / Km大小可以比较不同酶或同一种酶催化不同底物的催化效率。 米氏常数求法: 双倒数法: 1 / v = Km / Vmax×1 /[S] + 1 / Vmax 以1 / v ~ 1 / [S]作图,见P363 图9-10 纵轴截距:1 / Vmax;横轴截距:-1 / Km;斜率:Km / Vmax。 (2)v ~ v / [S]法 (Eadic-Hofstee): v = -Km×v / [S] +Vmax 以v ~ v / [S]作图,见P363 图9-11。 斜率:-Km;纵轴截距:Vmax;横轴截距:Vmax / Km。 (3)[S] / v ~ [S]法 (Hanes-Woolf): [S] / v = Km / Vmax + 1 / Vmax×[S] 以[S] / v ~ [S]作图,见P363 图9-12 斜率:1 / Vmax;纵轴截距:Km / Vmax;横轴截距:-Km。 §2.9 酶的抑制作用 失活作用: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 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 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研究酶的抑制剂,可以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催化机制,进行药物、农药的设计与筛选。 抑制作用的类型: 不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失,不能用透析、超过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酶被化学修饰。 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而使酶活力降低或丧失,能用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可逆抑制又分为三种类型,如P369 图9-17所示。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I)和底物(S)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从而影响了底物与酶的正常结合。 抑制剂结构大多与底物类似,许多底物过渡态类似物为抑制剂。抑制剂与酶活性部位结合形成EI复合物,抑制酶与底物的结合。竞争性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如丙二酸或戊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底物和抑制剂同时和酶结合,两者无竞争作用。I与S结构无共同之处,酶活性降低或被抑制,不能用增加底物浓度来解除抑制,如Leu是精氨酸酶非竞争性抑制剂。 反竞争性抑制: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常见于多底物反应中,如肼类化合物抑制胃蛋白酶。 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鉴别 加入一定量抑制剂,以v与酶浓度[E]作图,见P370 图9-8。 加不可逆抑制剂使直线原点右移,斜率不变,加入酶使浓度大于不可逆抑制剂,才表现酶活力;加可逆抑制剂,直线原点不动,斜率变小。 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 竞争性抑制:1 /v ~ 1 /[S]作图见P371 图9-20,Vmax不变,Km变大。 纵轴截距:1 /Vmax不变,Vmax不变,底物浓度足够高,可克服抑制作用;横轴截距:1 /Km变小,Km变大;斜率:Km / Vmax变大。 非竞争性抑制:1 /v ~ 1 /[S]作图见P372 图9-21,Vmax变小,Km不变。 纵轴截距:1 /Vmax变大,Vmax变小;横轴截距:-1 /Km不变,Km不变;斜率:Km / Vmax变大。 反竞争性抑制:1 /v ~ 1 /[S]作图见P373 图9-22,Km,Vmax都变小。 一些重要的抑制剂: 不可逆抑制剂: 有机磷化合物:与脂酶活性部位Ser–OH共价结合,如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不能分解而积累,使一些以乙酰胆碱为传导介质的神经系统处于过于兴奋状态,引起神经中毒。 如神经毒剂和有机磷农药,结构式见P374。 可用能与磷酸根有更强结合力的化合物将酶游离出,从而解毒,如用肟类化合物解磷定,结构式见P374。 有机砷化合物:与酶中Cys-SH作用使人畜中毒。如有机砷化合物路易斯毒气(结构式见P375),可用含-SH的化合物作解毒剂,使酶恢复活性。 氰化物、CO、H2S与含铁卟啉的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2+络合,使酶失活,阻止呼吸。 青霉素:与糖肽转肽酶活性部位Ser-OH共价结合,使酶失活,(P375图9-24)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转肽酶的底物之一的酰基-D-Ala-D-Ala结构类似,见P546。 TLCK:根据底物的化学结构设计的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以胰蛋白酶底物对甲苯磺酰-L-赖氨酰甲酯(TLME)为模板,设计底物结构类似物对甲苯磺酰-L-赖氨酰氯甲酮(TLCK)(结构见P376 图9-25),与胰蛋白酶活性部位His57共价结合,引起不可逆失活。 可逆抑制剂: 磺胺药:四氢叶酸(THF)是合成核酸和蛋白质酶的必需物质(辅酶)。根据人和细菌获THF途径不同设计磺胺类杀菌剂。叶酸(FA)结构见P377,DHF(二氢叶酸)、THF见P457 图11-30。 FA还原酶 DHF还原酶 叶酸 DHF THF (人可从食物中获取) DHF合成酶 对氨基苯甲酸(细菌靠此合成THF) 人体可直接从食物获取叶酸经DHF还原成THF而细菌只能从对氨基苯甲酸合成DHA。因此若抑制DHF合成酶,即可断绝细菌THF来源,从而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而抗菌。 THF中对氨基苯甲酰胺部分的过渡态类似物对氨基苯磺酰胺可抑制DHF合成酶。 磺胺药抗菌谱广,性质稳定,对肺炎、痢疾等疗效显著。 此外抗癌药阿糖胞苷、氨甲喋呤等均为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2.10 温度、pH等对酶反应影响 酶反应最适温度:使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的温度,见P378 图9-28, 一般为钟罩形曲线。 每种酶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其最适温度,动物一般35~400C,植物40~500C,微生物则差别较大,最高可达700C。 (二)最适pH:在此pH下酶促反应有最大速率。见P379 图9-29,钟罩形曲 线。 一般酶最适pH在5~8之间,动物6.5~8.0,植物及微生物4.5~6.5。 (三)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大部分是无机离子或简单有机化合物。 不同的酶可有不同激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