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城市化数据纵览
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
偏低。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 47%,发
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 75%,发展中国家
为 37%,我国城镇总人口虽已增加到了 3.89
亿,但城市化水平只有 30.9%。
我国目前已有设市城市 667个,其中,
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37个,50万至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51个,20万至 50万人
口的中等城市 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
城市 363个,另外还有 19000个建制镇。
城市化数据纵览
我国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和人
均 GNP增长的幅度,根据有关专家计算,
提出了以下数据:在城市化水平达到 30%
左右时,工业劳动人口的比重指数和城市
人口比重指数的比例关系是:发达国家为
2,3,发展中国家为 1,3,我国只有 1:
0.8。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比例推算,
199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应当达到 43%。这
说明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约 15%-17%。
城市化数据纵览
有的专家根据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水
平标准推算也指出,我国城市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应该达到 50%以上。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必须加快城市化的
步伐。目前各方面大体上认可的城市化发
展的目标应当是,2010年城市化水平应当
达到 45%; 2020年城市化水平应当达到 50%;
2050年城市化水平应当达到 60%-70%,才
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数据纵览
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
带动下,未来 20年,我国城市化将进
入加速发展时期。 1997年,我国城市
化水平为 30%左右,进入国际公认的
加速发展时期( 30%-70%)。 2003年,
已达 40%。 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
达到 6.3亿元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
到 45%; 2020年,城市化发展水平将
达到 58%左右。
我国部分省市城市化水平:深圳,78%;
北京,72%;上海,68%;南京,60%;温
州,50%;辽宁,50%;吉林,50%;成都:
45%;黑龙江,43%;浙江,37.5%;山东:
36%;郑州,34.2%。
城市化数据纵览
按非农户籍人口比重计算,去年广东省城
市化水平达 31.6%,比 1996年提高了 12个
百分点;按, 五普, 统计,全省城市化水
平已达 55.0%,比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统计提高了 40个百分点。
城市化数据纵览
城市 按户籍人口% 排序 按五普人口% 排序
深圳 82.4 1 92.5 1
广州 72.0 2 83.8 3
珠海 69.9 3 85.5 2
佛山 43.9 4 75.1 4
江门 37.7 5 47.1 11
韶关 35.6 6 51.1 10
汕头 34.1 7 67.0 5
清远 32.6 8 32.6 19
中山 31.7 9 60.8 6
惠州 31.5 10 51.7 9
导读问题
城市化是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城市
化?城市化有终极的目标水平吗?
城市化水平是如何计算的?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城市化有那些基本类型?
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主要提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社会学研究城市 社会规范,城市
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由乡村转为城
市的过程。
经济学研究 生产活动,认为城市
化是地区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
的转换的过程。
地理学的解释
地理学研究 人地关系,注重经济、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
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除包
括人口与经济的集中与转换外,城
市化更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
区域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的
扩大两方面。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弗里德曼的解释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 J.Friedmann)将城
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 Ⅰ 和城市化 Ⅱ 。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 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
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
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见
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 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城市化含义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① 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② 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 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
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④ 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
的过程。
城市化定义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
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
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
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
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
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
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
的地域集中。
乡村城镇化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
变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
动力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
式逐步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
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
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
化过程。
龙城广场
问题讨论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
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
化,算不算城市化?
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结果赋于过程中。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
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
的核心动力;
(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城市
发展的主要动力。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
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
市集中是 集聚经济 和 规模经济 作用
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
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人均 GNP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
产业结构层次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
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关联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特点
①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
化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② 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 S”
型曲线提高。
③ 城市化水平达到 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 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 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大都市区
工业布局形态 城市布局形态
工业点 城镇
工业区 中小城市
工业枢纽 中心城市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巨大城市带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推拉因模式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发
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
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 成为
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
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
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
,推因, 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马卜贡杰 (Mabogunje)模式 (1970)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
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
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
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
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
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组织、家庭、家族
寻找住房和职业
适应
农村调节
城市调节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 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 M.Castells)
新马克思主义者学派
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
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
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
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
市问题的根源。
资本, 三次循环, 的概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生产 价值与剩
余价值
奢侈消费
工资货物
固定资本投资
消费资金
生产性建成环境
生产过程
消费过程
消费性建成环境科研和技术
各种社会消费
资本
再生产与剩余资本
资本
资本
城市建成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由无数不同要素 —— 道路、运河、港口码
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
宅等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的商品 。
建成环境是一个总的一般性的概念,
它具有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
不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等属性。需
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资本两次循
环间的流动。
政治经济学城市化理论的特点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 1)城市建成环境是城市化的物质体现和结
果,通过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析,反映
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转换。
( 2)在绝大多数国家,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
例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总是不断上升的;用投资
等指标计算,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
( 3)若干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当前正处在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阶段。
集聚经济 (Agglomeration Economy)
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
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
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
市规模。
对于城市内的个别企业和消费者来说,
这种经济和不经济均属外部经济,而外部
经济效果是通过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对
于个别企业而言,外部的规模经济可分为
两个层次来考虑,第一级层次为区域经济,
第二级层次为城市经济。
规模经济
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成
本下降、收益递增的现象。
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
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
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
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
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
地步。无疑,规模经济的原则会影响城市
各个企业以至整个城市的生产规模、就业
人数、人口规模,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城市化的类型 (P57-59)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1.向心型与离心型
2.外延型与飞地型
3.景观型与职能型
4.积极型和消极型
5.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向心型与离心型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
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
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
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也称
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城市设施和部门自
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
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外延型与飞地型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外延型城市化 在城市的离心扩展,
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
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
飞地型城市化 在城市扩展推进过
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
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
市化方式 。
景观型与职能型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
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
域空间的过程。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 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
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表现地域
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密集的
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积极型和消极型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
之为 积极型城市化 。反之,先
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
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
或过度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
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
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
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
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
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
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
地的空间转化。
城市化的类型比较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人口
乡村
郊区
市区
核心景观 /文化 /职能正统离心
积极
景观
过度
消极
向心
向心
离心 /外延 /景观 /郊区
离心
飞地
职能
离心 / 自上而下 离心 /飞地
自上而下
地域转换
自下而上
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P59)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主要指标法 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
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
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复合指标法 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
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
的进展水平。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
域结合紧,针对性强,通用性差。
人口比例指标法的局限性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 ;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 ;
第三,只测度人口向城市集中的
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
其它性质;
第四,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
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范围扩大城市
数目增多
城市圈层
内部市区
外围市区
郊区
乡村
建成区
城乡结合部
城市外围未城市化
的城市地区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内部市区包括城心地区和中间市区。
城心地区,指城市中商业服务业和办公
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
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主要是向心
型城市化。
中间市区,指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
之间的环状区域。主要的表现形式是
,填充, 。
旧城改造, 见缝插针,,高层建筑, 遍地开花,,

城改造高层高密度的失误加剧了广州原已十分拥
挤的局面,无法形成高质量公共空间,难以合理布局公
共设施,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
旧城
危机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外围市区,指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
壤的环状地带,通称为城乡结合部。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郊区的城市化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1.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高度化
3.城市网络化
郊区:靠近市区的环状田园景观地带。可分
为近郊和远郊区。前者指靠近市区的外围地
带,以生产蔬菜、水果、花卉、苗圃、肉奶
蛋禽等农副产品为主,并具有一定的城市居
住、商业、生产等职能;后者则以粮食、经
济作物生产为主。
城市郊区化
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
指城市由集聚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
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办公
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我国城市的郊区化目前主要是大城市人口
与工业,以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
办公业及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
中心区集中。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因素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推动郊区化的促
发因素。
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了人口居住的郊区化。
城市交通与通讯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中心
区企业和居民的外迁。
大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工业郊区
化的主要原因。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观念的转变。
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
疏散过密的人口,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工业企业的外迁减轻了污染,腾出土地用于
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及住宅用地被
商业、金融、贸易等收益率更高的第三产业
所取代,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
率;
带动郊区的开发,推动了郊区社会经济与人
口城市化的发展。
郊区化的不利影响
增加了工薪阶层的通勤距离,城市通勤流
增大,交通压力增大 ;
大量的近域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
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优质耕地、菜地
不断被侵占,城市周围绿地、林地也遭破
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造成郊区各项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与人口再
分布态势不相适应,以及人口迁出和人口
导入区的社会重构等问题,增添了人口管
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