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丝虫病
丝虫病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期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亦有无明显症状的丝虫感染。这两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的夜间(晚上10时至次晨2时)出现于周围血流的特性。
【传播的昆虫种类】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我国丝虫病有无动物宿主尚未确定。传播媒介为蚊虫,传播斑氏丝虫病的媒介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其次是大型中华按蚊; 传播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是中华按蚊。
【流行病学特点】斑氏丝虫病分布极广,但主要在亚洲。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在我国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贵州、四川、广东及广西均有本病。除山东、广东、台湾仅为斑氏丝虫病流行,其它省(市、自治区)两者兼有。解放后,由于开展普查普治工作,本病感染率显著下降。
(一)传染源 带微丝蚴的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马来丝虫还可在猫、犬、猴等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有可能成为动物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通过雌蚊叮咬传播。斑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马来丝虫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
(三)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0~25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1岁以下者极少。病后免疫力低,常反复感染。
(四)流行季节 5~10月为丝虫病感染季节。在温暖的南方,一年四季都可感染。
【临床表现】
临床急性期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丝虫热(呈周期性高热,2-3日自退)、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慢性期由于反复炎症,淋巴结及淋巴管为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所阻塞,从而产生诸多症状和体征,表现为淋巴结和淋巴管扩张,阴囊淋巴积液,鞘膜淋巴积液,淋巴尿,淋巴腹水,乳糜尿,鞘膜乳糜积液,乳糜腹水,乳縻腹泻,象皮肿;其他症状可有细菌、真菌继发感染,或在其他部位淋巴管内,寄生形成肿块物,甚至丝虫性心包炎。近年来还发现犬丝虫的人类感染,有皮下寄生与肺部寄生两种临床表现,病变组织连续切片可检出犬丝虫为确诊依据。
【与媒介相关的诊断技术】 本病诊断依据为在血液中检出微丝幼。免疫学试验亦具重要价值。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 预防措施是消灭蚊虫及病原。
【治疗措施】西医治疗以病原治疗为主,可用各种驱虫药。急性期可兼用对症治疗,慢性期可用外科手术。
中医药学对本病认识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月一发,半月数月一发”,“小便白如米汁”,“癫疝重坠,囊大如斗”等,即可能指由丝虫引起的淋巴管炎、乳縻尿及阴囊象皮肿。下肢象皮肿则称为“瘅病”。在治疗上巳认识到微幼丝夜间至凌晨出现于外周血液中规律而创制了凌晨服药的驱虫剂,对其他症状的辨证沦治也有精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