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人埃立希体病(Human ehrlichiosis),是一种由蜱传播的,埃立希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急性发热,白细胞减少和肝、肾等多器官损害。
【传播的昆虫种类】
蜱
【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是带埃立希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动物宿主。
(二)传播途径
蜱媒传播:蜱叮咬携带埃立希体的野生动物、家畜动物和小型啮齿动物后,再次叮咬人时可将埃立希体注入人体引起人类埃立希体病。
(三)易感人群
绝大多数人在被蜱叮咬后12~14天发病,可见人对埃立希体病普遍易感,感染者是否能获得免疫力,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四)流行特征
埃立希体是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本病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不同地区的流行特征有一定的差别。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前2~5周有蜱叮咬或蜱暴露史,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高峰在6~7月份。我国尚缺乏对人埃立希体病的系统研究,少数研究显示福建、新疆、内蒙古等地可能存在查菲埃立希体自然疫源地,部分地区有人类感染的证据;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也发现人粒细胞埃立希体存在的证据。1999年广东报道了国内首例埃立希体临床病例。
【与媒介相关的诊断技术】
对于来自埃立希体病流行区,有蜱等吸血昆虫叮咬史或吃海鲜生鱼类史,具有急性高热、外周血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减少、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应考虑埃立希体病的可能,并尽早通过上述特异性检查来确定诊断。埃立希体病临床表现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因此流行病学史对于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外周血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减少是埃立希体病一个重要特征,有助于对本病的鉴别诊断。
(一)常规检查
白细胞减少,<4×109/L;淋巴细胞数降低,<1.5×109/L;血小板减少,(49~75)×109/L。约90%的HME和HGE患者肝功能异常,在第1周末即见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升高(90~538 U/L)。约一半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或血细胞容积下降。部分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发生骨髓再生障碍或嗜血细胞综合症。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可作为埃立希体感染的一个特征,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二)特异性检查
1.白细胞内包涵体检查:采用少量外周血做血液涂片,经Giemea和Wright染色的在高倍光镜下检查,约25%~80%的HGE患者早期血片中的粒细胞胞质内可观察到埃立希体生长形成的桑葚样包涵体(Morulae inclusion body),但HME患者的血片单核细胞胞质内桑葚样包涵体比例则很少。
2.血清学检查:将体外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培养的EC和粒细胞培养的HGE制成抗原片,用IFA方法测定患者血清中与抗原对应的抗体,急性期的抗体效价与恢复期相差4倍以上。
3.分子生物学方法:采用PCR扩增埃立希体的16S rRNA基因,测定被扩增基因的DNA碱基序列,对基因序列作同源性分析。“套式”PCR方法比一次扩增的敏感性提高100倍。从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的白细胞中提取DNA作模板可使PCR检测的阳性率大为提高,特异性为100%。
4.病原培养分离:体外细胞培养分离血液标本中的埃立希体是确诊埃立希体感染最可靠的依据;取可疑病人血接种小鼠腹腔,观察小鼠发病情况并采取直接血液涂片染色、IFA、PCR扩增等检查小鼠血液和脏器,确诊是否有埃立希体感染。
腺热埃立希体病要与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进行鉴别。HME及HGE要注意与斑点热、斑疹伤寒、败血症、血液恶性肿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病毒性肝炎等进行鉴别。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
减少接触蜱类的机会是预防埃立希体病的最有效方法。在流行区从事有高危接触蜱机会的活动时应采用个人防护措施,并在衣服外表面喷洒防蚊胺,作业结束时要仔细检查并使用镊子或带橡胶手套清除衣物及身体上的蜱,切勿挤压或破坏蜱类。野外居住时,可使用杀螨剂来降低蜱的密度,减少接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