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兔热病(rabbit fever或tularemia) 是土拉杆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因不同类型而异,主要有发热、皮肤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呼吸道症状、眼结膜充血和溃疡及毒血症等。国内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山东等地均证明有本病存在。 【传播的昆虫种类】吸血昆虫(蚊、蚋或蜱等)。疫区居民应避免被叮咬 【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界带菌的动物很多,约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是野兔,其次是鼠类和羊。人传人则未见报道。   (二)传播途径 ①直接接触。狩猎野兔、剥皮割肉,或接触病死动物的血、肉、排泄物,病菌通过皮肤、粘膜、结膜而侵入人体。②吸血昆虫叮咬,或昆虫压碎后体液沾染皮肤及粘膜而受染。作为媒介的吸血昆虫有蜱(主要为矩头蜱)、蚊(伊蚊)、蚋、斑虻、家蝇等。③吃了未煮熟的含菌兔肉或为鼠粪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受染。④病鼠的排泄物使草垛带菌,农民打谷、簸扬、运送干草引起尘土飞扬而病菌吸入或自眼结膜及皮肤创口侵入。   (三)易感人群 男性成人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总数的2/3)。猎民、屠宰工人、肉类皮毛加工厂工人、农民、牧民、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因接触机会较多,故发病率也高。一次得病有持久的免疫力,偶见再感染者。流行区的隐性感染者较多,血清免疫学或皮内试验证明,感染率平均为10%。 【相关的诊断技术】 (一)一般疗法和对症疗法 饮食应含足量热卡和适量蛋白质。局部溃疡无需特殊处理,肿大淋巴结若无脓肿形成,不可切开引流,宜用饱和硫酸镁溶液作局部湿敷。   (二)病原治疗 土拉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均很敏感。临床实践以链霉素应用为最多,疗效也较好。剂量为1g,分2次肌注,疗程7~10天。给药后患者的病情于24小时内即有显著进步,48小时内可退热,很少复发。复发再治仍有效。   病菌对四环素类很少产生耐药性,故复发再治仍有效。四环素的成人剂量为每日2g,分3~4次口服,疗程10~14天。   氯霉素的疗效亦佳,合并脑膜炎者更有应用指征,每日剂量为50mg/kg,成人为1.5~2g,以静脉给药为宜,疗程10~14天。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 疫区居民应避免被蜱、蚊或蚋叮咬,在蜱多地区工作时宜穿紧身衣,两袖束紧,裤脚塞入长靴内。剥野兔皮时应带手套,兔肉必须充分煮熟。妥善保藏饮食,防止为鼠排泄物所污染,饮水须煮沸。实验室工作者须防止染菌器皿、培养物等沾污皮肤或粘膜。   应结合疫区具体情况开垦荒地、改进农业管理,以改变环境,从而减少啮齿类动物和媒介节肢动物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