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巴尔通氏体病(bartonellosis)
【传播的昆虫种类】由白蛉叮咬传播的细菌性皮肤病
【流行病学特点】本病主要发病于南美洲安第斯山河谷,如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我国云南鼠群中高度流行,一些患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和其他疑难病症可能与巴尔通体感染相关。
【与媒介相关的诊断技术】
病原体为杆状巴尔通氏体,一种革兰氏阴性多形性杆菌,吉姆萨染色呈红紫色。病原体进入血流,粘附于红细胞上或寄生在红细胞内,使红细胞脆性增加,可在短期内出现严重贫血。潜伏期2~6周,典型病程分两期:①奥罗亚热期。表现为间歇高热、肌肉和关节痛、淋巴结肿痛和严重贫血,周围血涂片呈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可见有核红细胞和豪厄尔-若利二氏体,经3~6周,生存者开始缓慢恢复。②秘鲁疣期。存活者常在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直径0.5~2厘米的血管瘤样结节。急性期血涂片及血培养可见病原体 ,秘鲁疣期皮损处培养阳性可确诊。
由于巴尔通体生长极为缓慢,病原的培养分离非常费时,使治疗受到延误。为找出有效的巴尔通体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2001-2002年在云南省的大理、屏边、孟连、思茅及耿马5个地区对小型哺乳动物进行捕获,进行了血液gItA扩增用于巴尔通体感染快速诊断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较病原分离敏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
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和氯霉素疗效较好,预防关键是消灭白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