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分析我国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回顾
我国 50年代民族地区的社会民主改革。
第一节 少数民族解放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第二节 党和政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
革的理论根据和方针政策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历史过程
一、经济文化类型
1、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
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交
汇处,其中包括了讲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诸
语言的赫哲族、鄂伦春和部分鄂温克族。
( 1)山林狩猎型
( 2)河谷渔捞型
2、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
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段山脉中断(云南省
中甸县)的关大地区内。属于这个类型组的有蒙古、
哈萨克、裕固、塔吉克、藏和部分鄂温克族和达斡
尔族。 ( 1)苔原畜牧类型
( 2)戈壁草原游牧型
( 3)盆地草原游牧型
( 4)高山草场畜牧型
3、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从帕米尔高原东
坡到台湾,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辽阔地域里。
1







2





3





4





5
绿




6







二, 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1、原始公社制末期:
( 1)血缘共同公有制
( 2)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
形态 — 农村公社
( 3)剥削和奴役关系产生的形
式 —— 家长奴隶制
2、奴隶制度:大小凉山的彝族,约有 130
万人
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特点:
( 1)闭塞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生产力;
( 2)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阶级关系,通过特
有的森严的等级关系表现出来;
( 3)特有的社会政治结构 —— 以黑彝父系
为纽带的家支制度
( 4)在凉山彝族奴隶制的发展过程中,始
终贯穿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
3、封建领主制:约有 400万人口的地区。
( 1)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
( 2)西藏农奴制
4、封建地主经济制,30多个民族,
约有 3000万人口。
?1、原始民主型:
?( 1)基诺族的长老制;
?( 2)瑶族的瑶老制和石牌制;
?( 3)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等的“款”
2、血缘纽带型:
( 1)黎族的合亩制
( 2)景颇族的山官制
( )凉山彝族家支制度
?3、中央委任型:
?( 1)政教合一制度
?( 2)盟旗制度
?( 3)土司制度
三, 解放前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
会改革的理论依据二、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 改革的可能性三、党为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
制定了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二节 党和政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
会改革的 理论根据和方针政策
第三节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历
史过程
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步骤和方法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1、直接改造;
2、缓冲改造:
3、和平协商,民主改造:
4、直接过度:
5、牧区的“三不两利”改造:
6、西藏的民主选择。
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民族关系是民族人们共同体之间在联系、交往过程
中的政治、解决、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反映。
它包括好和问题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这个人民
共同体之间建立起来的新型关系。它是在完成社会主义
改造,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所形成的平等、
团结、互助的关系。
思考题:
1、简述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
社会发展状况?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要实行
“和平改革”?
3、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
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