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概述
1.1 导电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物质按电学性能分类可分为绝缘体、半导体、
导体和超导体四类。高分子材料通常属于绝缘体的
范畴。但 1977年美国科学家 黑格 ( A.J.Heeger)、
麦克迪尔米德 ( A.G,MacDiarmid)和日本科学家
白川英树 ( H.Shirakawa)发现掺杂聚乙炔具有金
属导电特性以来,有机高分子不能作为导电材料的
概念被彻底改变。
2
导电性聚乙炔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高分子仅为绝
缘体的传统观念,而且为低维固体电子学和分子电
子学的建立打下基础,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上
述 三位科学家因此分享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
黑格小传
麦克迪尔米德小传
白川英树小传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所谓导电高分子是由具有 共轭 π键的高分子经
化学或电化学“掺杂” 使其由绝缘体转变为导体的
一
类高分子材料。它完全不同于由金属或碳粉末与高
分子共混而制成的导电塑料。
通常导电高分子的结构特征是由有高分子链结
构和与链非键合的一价阴离子或阳离子共同组成。
即在导电高分子结构中,除了具有高分子链外,还
含有由“掺杂”而引入的 一价对阴离子( p型掺杂)
或 对阳离子( n型掺杂) 。
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不仅具有由于掺杂而带来的金属特
性(高电导率)和半导体( p和 n型)特性之外,还
具有高分子结构的可 分子设计性, 可加工性 和 密度
小 等特点。为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导电高分子
可归为功能高分子的范畴。
导电高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
性能使它在能源、光电子器件、信息、传感器、分
子导线和分子器件、电磁屏蔽、金属防腐和隐身技
术方面有着广泛、诱人的应用前景。
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自发现之日起就成为材料科学的研
究热点。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导电高分子无论在
分子设计和材料合成、掺杂方法和掺杂机理、导电
机理、加工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应用技术探索都已
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并且正在向实用化的方向迈
进。本章主要介绍 导电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和基本的
物理、化学特性,并评述导电高分子的重要的研究
进展。
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2 材料导电性的表征
根据欧姆定律,当对试样两端加上直流电压 V
时,若流经试样的电流为 I,则试样的 电阻 R为:
电阻的倒数称为电导,用 G表示:
I
VR ?
( 5— 1)
V
IG ? ( 5— 2)
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电阻和电导的大小不仅与物质的电性能有关,
还与试样的面积 S、厚度 d有关。实验表明,试样的
电阻与试样的截面积成反比,与厚度成正比,
同样,对电导则有:
S
dR ?? ( 5— 3)
d
SG ?? ( 5— 4)
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上两式中,ρ称为电阻率,单位为( Ω·cm),
σ称为电导率,单位为( Ω-1·cm-1)。
显然,电阻率和电导率都不再与材料的尺寸有
关,而只决定于它们的性质,因此是物质的本征参
数,都可用来作为表征材料导电性的尺度。
在讨论材料的导电性时,更习惯采用电导率来
表示 。
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材料的导电性是由于物质内部存在的带电粒子
的移动引起的。这些带电粒子可以是 正、负离子,
也可以是电子或空穴,统称为 载流子 。载流子在外
加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运动,就形成电流。可
见,材料导电性的好坏,与物质所含的载流子数目
及其运动速度有关。
1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假定在一截面积为 S、长为 l的长方体中,载流
子的浓度(单位体积中载流子数目)为 N,每个载
流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q。载流子在外加电场 E作用
下,沿电场方向运动速度(迁移速度)为 ν,则 单
位时间流过长方体的电流 I为:
SNqI ?? ( 5— 5)
1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而载流子的迁移速度 ν通常与外加电场强度 E
成正比:
式中,比例常数 μ为载流子的迁移率,是单位
场强下载流子的迁移速度,单位为( cm2·V -1·s -1)。
结合式( 5— 2),( 5— 4),( 5— 5)和( 5—
6),可知
Ev ?? ( 5— 6)
?? Nq?
( 5— 7)
1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当材料中存在 n种载流子时,电导率可表示为:
由此可见,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是表征材料导
电性的微观物理量 。
?
?
?
n
i
iii qN
1
?? ( 5— 8)
1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材料的导电率是一个跨度很大的指标。从最好
的绝缘体到导电性非常好的超导体,导电率可相差
40个数量级以上。根据材料的导电率大小,通常可
分为 绝缘体,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 四大类。这是
一种很粗略的划分,并无十分确定的界线。 在本章
的讨论中,将不区分高分子半导体和高分子导体,
统一称作导电高分子。
表 5— 1列出了这四大类材料的电导率及其典型
代表。
1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1 材料导电率范围
材料 电导率 /Ω-1·cm-1 典 型 代 表
绝缘体 < 10-10 石英、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
半导体 10-10~ 102 硅、锗、聚乙炔
导 体 102~ 108 汞、银、铜、石墨
超导体 > 108 铌 (9.2 K)、铌铝锗合金 (23.3K)、聚氮硫 (0.26 K)
1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3 导电高分子的类型
按照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可将导电高分子分成
两大类。一类是 结构型(本征型)导电高分子,另
一类是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
1.3.1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本身具有“固有”的导电性,
由聚合物结构提供导电载流子(包括 电子、离子或
空穴 )。这类聚合物经掺杂后,电导率可大幅度提
高,其中有些甚至可达到金属的导电水平。
1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研究得
较为深入的品种有 聚乙炔、聚对苯硫醚、聚对苯
撑、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以及 TCNQ传荷络合
聚合物 等。其中以掺杂型聚乙炔具有最高的导电
性,其电导率可达 5× 103~ 104Ω-1·cm-1(金属铜的
电导率为 105Ω-1·cm-1) 。
1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目前,对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聚合
物结构与导电性关系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性
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如用导电高分子制作的 大功
率聚合物蓄电池、高能量密度电容器、微波吸收材
料、电致变色材料,都已获得成功。
1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但总的来说,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实际应用尚
不普遍,关键的技术问题在于 大多数结构型导电高
分子在空气中不稳定,导电性随时间明显衰减 。此
外,导电高分子的加工性往往不够好,也限制了它
们的应用。科学家们正企图通过改进掺杂剂品种和
掺杂技术,采用共聚或共混的方法,克服导电高分
子的不稳定性,改善其加工性。
1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3.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是在本身不具备导电性的
高分子材料中掺混入大量导电物质,如 炭黑、金
属粉、箔 等,通过 分散复合、层积复合、表面复
合 等方法构成的复合材料,其中以分散复合最为
常用。
2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与结构型导电高分子不同,在复合型导电高分
子中,高分子材料本身并不具备导电性,只充当了
粘合剂的角色 。导电性是通过混合在其中的导电性
的物质如炭黑、金属粉末等获得的。由于它们制备
方便,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在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尚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的今天,人们对它们有
着极大的兴趣。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用作 导电橡胶、
导电涂料、导电粘合剂、电磁波屏蔽材料和抗静电
材料,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3.3 超导体高分子
超导体是导体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无电阻状态
的一种形式 。超导现象早在 1911年就被发现。由于
超导态时没有电阻,电流流经导体时不发生热能损
耗,因此在电力远距离输送、制造超导磁体等高精
尖技术应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2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目前,巳经发现的许多具有超导性的金属和合
金,都只有在 超低温度 下或 超高压力 下才能转变为
超导体。显然这种材料作为电力、电器工业材料来
应用,在技术上、经济上都是不利的,因此,研制
具有较高临界超导温度的超导体是人们关切的研究
课题。
2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超导金属中,超导临界温度最高的是 铌 (Nb),
Tc= 9.2K。超导合金中则以 铌铝锗合金 (Nb/Al/Ge)
具有最高的超导临界温度,Tc= 23.2K。在高分子材
料中,已发现 聚氮硫在 0.2K时具有超导性 。尽管它
是无机高分子,Tc也比金属和合金低,但由于聚合
物的分子结构的可变性十分广泛,因此,专家们预
言,制造出超导临界温度较高的高分子超导体是大
有希望的。研究的目标是 超导临界温度达到液氮温
度( 77K)以上,甚至是常温超导材料。
2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根据导电载流子的不同,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有
两种导电形式,电子导电和离子传导 。对不同的高
分子,导电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在许多情况下,
高分子的导电是由这两种导电形式共同引起的。如
测得尼龙 - 66在 120℃ 以上的导电就是电子导电和
离子导电的共同结果。
2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一般认为,四类聚合物具有导电性,高分子电
解质、共轭体系聚合物、电荷转移络合物和金属有
机螯合物 。其中除高分子电解质是以离子传导为主
外,其余三类聚合物都是以电子传导为主的。这几
类导电高分子目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下面主要介绍 共轭体系聚合物 。
2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1 共轭聚合物的电子导电
2.1.1 共轭体系的导电机理
共轭聚合物是指分子主链中碳 — 碳单键和双键
交替排列的聚合物,典型代表是 聚乙炔,
- CH = CH-
由于分子中双键的 π电子的非定域性,这类聚
合物大都表现出一定的导电性。
2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按量子力学的观点,具有本征导电性的共轭体
系必须具备两条件。 第一,分子轨道能强烈离域;
第二,分子轨道能互相重叠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共
轭体系聚合物,便能通过自身的载流子产生和输送
电流。
在共轭聚合物中,电子离域的难易程度,取决
于共轭链中 π电子数和电子活化能的关系。理论与
实践都表明,共轭聚合物的分子链越长,π电子数
越多,则电子活化能越低,亦即电子越易离域,则
其导电性越好 。下面以聚乙炔为例进行讨论。
2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具有最简单的共轭双键结构,(CH)x。组
成主链的碳原子有四个价电子,其中 三个为 σ电子
( sp2杂化轨道),两个与相邻的碳原子连接,一个
与氢原子链合,余下的 一个价电子 π电子 (Pz轨道 )
与聚合物链所构成的平面相垂直(图 5— 1)。
2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 (CH)x的价电子轨道
3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随 π电子体系的扩大,出现被电子占据的 π成
键态 和空的 π*反键态 。随分子链的增长,形成能
带,其中 π成键状态形成价带,而 π*反键状态则形
成导带(图 5— 2)。如果 π电子在链上完全离域,
并且相邻的碳原子间的链长相等,则 π- π*能带间
的 能隙 (或称禁带)消失,形成与金属相同的半满
能带而变为导体。
3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 共轭体系 Ax的长度 x与成键 — 反键电子状态
E
G
E
g
A
2 A
4
A
8
A
1 6 A n A n A
n
π
π
*
3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从图中可见,要使材料导电,π电子必须具有
越过禁带宽度的能量 EG,亦即电子从其最高占有轨
道(基态)向最低空轨道(激发态)跃迁的能量
ΔE(电子活化能)必须大于 EG。
研究表明,线型共轭体系的电子活化能 ΔE与
π电子数 N的关系为:
( 5— 9))(108.19
2 eVN
NE ???
3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反式聚乙炔的禁带宽度推测值为 1.35eV,若用
式( 5— 9)推算,N= 16,可见 聚合度为 8时即有自
由电子电导 。
除了分子链长度和 π电子数影响外,共轭链的
结构也影响聚合物的导电性。从结构上看,共轭链
可分为,受阻共轭”和“无阻共轭” 两类。前者导
电性
较低,后者则较高 。
3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受阻共轭是指共轭链分子轨道上存在“缺陷” 。
当共轭链中存在庞大的侧基或强极性基团时,往往
会引起共轭链的扭曲、折叠等,从而使 π电子离域
受到限制。 π电子离域受阻程度越大,则分子链的
电子导电性就越差。如下面的 聚烷基乙炔 和 脱氯化
氢聚氯乙烯,都是受阻共轭聚合物的典型例子。
3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R R R R R
C l C l
聚烷基乙炔
σ= 10-15~ 10-10Ω-1·cm-1
脱氯化氢 PVC
σ= 10-12~ 10-9Ω-1·cm-1
3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无阻共轭是指共轭链分子轨道上不存在“缺陷”,
整个共轭链的 π电子离城不受响 。因此,这类聚合
物是较好的导电材料或半导体材料。例如 反式聚乙
炔,聚苯撑、聚并苯、热解聚丙烯腈 等,都是无阻
共轭链的例子。 顺式聚乙炔分子链 发生扭曲,π电
子离域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其电导率低于反式聚
乙炔。
3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C H C H C H C H
聚乙炔
顺式,σ= 10-7Ω-1·cm-1
反式,σ= 10-3Ω-1·cm-1
聚苯撑
σ= 10-3Ω-1·cm-1
聚并苯
σ= 10-4Ω-1·cm-1
NNN NN
热解聚丙烯腈
σ= 10-1Ω-1·cm-1
3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2.2 共轭聚合物的掺杂及导电性
从前面的讨论可知,尽管 共轭聚合物有较强的
导电倾向,但电导率并不高 。反式聚乙炔虽有较高
的电导率,但精细的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电子受体
型的聚合催化剂残留所致。如果完全不含杂质,聚
乙炔的电导率也很小。然而,共轭聚合物的能隙很
小,电子亲和力很大,这表明它容易与适当的电子
受体或电子给体发生电荷转移。
3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例如,在聚乙炔中添加碘或五氧化砷等电子受
体,由于聚乙炔的 π电子向受体转移,电导率可增
至 104Ω-1·cm-1,达到金属导电的水平。另一方面,
由于聚乙炔的电子亲和力很大,也可以从作为电子
给体的碱金属接受电子而使电导率上升。这种 因添
加了电子受体或电子给体而提高电导率的方法称为
“掺杂” 。
4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共轭聚合物的掺杂与无机半导体掺杂不同,其
掺杂浓度可以很高,最高可达每个链节 0.1个掺杂剂
分子。
随掺杂量的增加,电导率可由半导体区增至金
属区。掺杂的方法可分为 化学法和物理法 两大类,
前者有 气相掺杂、液相掺杂、电化学掺杂、光引发
掺杂 等,后者有离子注入法等。掺杂剂有很多种类
型,下面是一些主要品种。
4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 电子受体
卤素, Cl2,Br2,I2,ICl,ICI3,IBr,IF5
路易氏酸, PF5,As,SbF5,BF3,BCI3,BBr3,SO3
质子酸, HF,HCl,HNO3,H2SO4,HCIO4,FSO3H,
ClSO3H,CFSO3H
过渡金属卤化物, TaF5,WFs,BiF5,TiCl4,ZrCl4,
MoCl5,FeCl3
过渡金属化合物, AgClO3,AgBF4,H2IrCl6,La(NO3)3,
Ce(NO3)3
有机化合物 ;四氰基乙烯( TCNE),四氰代二次甲基苯
醌( TCNQ),四氯对苯醌、二氯二氰代苯醌( DDQ)
4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 电子给体
碱金属, Li,Na,K,Rb,Cs。
电化学掺杂剂, R4N+,R4P+( R= CH3,C6H5等)。
如果用 Px表示共轭聚合物,P表示共轭聚合物
的基本结构单元(如聚乙炔分子链中的- CH=),
A和 D分别表示电子受体和电子给予体,则掺杂可用
下述电荷转移反应式来表示:
4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电子受体或电子给体分别接受或给出一个电子
变成负离子 A-或正离子 D+,但共轭聚合物中每个链
节( P)却仅有 y( y≤0.1)个电子发生了迁移。这
种部分电荷转移是共轭聚合物出现高导电性的极重
要因素。从图 5— 3、图 5— 4可见,当聚乙炔中掺杂
剂含量 y从 0增加到 0.01时,其电导率增加了 7个数量
级,电导活化能则急剧下降 。
4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3 聚乙炔电导率与图 5— 4 聚乙炔电导活化能
掺杂剂浓度的关系 与掺杂剂浓度的关系
4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2.3 典型的共轭聚合物
除前面提到的 聚乙炔 外,聚苯撑、聚并苯,聚
吡咯、聚噻吩 等都是典型的共轭聚合物。另外一些
由饱和链聚合物经热解后得到的梯型结构的共轭聚
合物,也是较好的导电高分子,如 热解聚丙烯腈、
热解聚乙烯醇 等。
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共轭聚合物。
4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是一种研究得最为深入的共轭聚合物。
它是由 乙炔在钛酸正丁酯 — 三乙基铝 [Ti(OC4H9)—
AlEt3]为催化剂、甲苯为溶液的体系中催化聚合而
成 ;当催化剂浓度较高时,可制得 固体聚乙炔 。而
催化剂浓度较低时,可制得 聚乙炔凝胶,这种凝胶
可纺丝制成纤维。
聚乙炔为平面结构分子,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
体。在 150℃ 左右加热或用化学、电化学方法能将顺
式聚乙炔转化成热力学上更稳定的反式聚乙炔。
4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顺式聚乙炔
反式聚乙炔
σ= 10-3Ω-1·cm-1
σ= 10-7Ω-1·cm-1
4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虽有较典型的共轭结构,但电导率并不
高。 反式聚乙炔的电导率为 10-3Ω-1·cm-1,顺式聚乙
炔的电导率仅 10-7Ω-1·cm-1。但它们极易被掺杂。经
掺杂的聚乙炔,电导率可大大提高。例如,顺式聚
乙炔在碘蒸气中进行 P型掺杂(部分氧化),可生
成 (CHIy)x (y= 0.2~ 0.3),电导率可提高到 102~ 104
Ω-1·cm-1,增加 9~ 11个数量级。可见掺杂效果之显
著。表 5— 2是顺式聚乙炔经掺杂后的电导率。
4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2 掺杂的顺式聚乙炔在室温下的电导率
掺杂剂 掺杂剂 /- CH=(摩尔比) σ( Ω-1·cm-1)
I2 0.25 3.60× 104
AsF5 0.28 5.60× 104
AgClO4 0.072 3.0× 102
萘钠 0.56 8.0× 103
(N— Bu)4NClO4 0.12 9.70× 104
5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最常用的掺杂剂有 五氟化砷 (AsF5)、六
氟化锑 (SbF6),碘 (I2)、溴 (Br2),三氯化铁 (FeCl3),
四氯化锡 (SnCl4)、高氯酸银 (AgClO4)等。掺杂量一
般为 0.01%~ 2%(掺杂剂 /— CH=)。研究表明,
聚乙炔的导电性随掺杂剂量的增加而上升,最后达
到定值(见图 5— 5)。
从图中可见,当 掺杂剂用量达到 2%之后,电导
率几乎不再随掺杂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 。
5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6 电导率与掺杂剂量的关系
5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若将掺杂后的聚乙炔暴露在空气中,其 电导率
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 。这是聚乙炔至今尚不能
作为导电材料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电导
率为 104Ω-1·cm-1的聚乙炔,在空气中存放一个月,
电导率降至 103Ω-1·cm-1。但若在聚乙炔表面涂上一
层聚对二甲苯,则电导率的降低程度可大大减缓。
聚乙炔是 高度共轭的刚性聚合物,不溶不熔,
加工十分困难,也是限制其应用的 — 个因素。可溶
性导电聚乙炔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5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苯硫醚( PPS)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导
电高分子,它的特殊性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聚苯硫醚是 由二氯苯在 N— 甲基吡咯烷酮中与
硫化钠反应制得的 。
C l C l n N a 2 S S n 2 n N a C ln
5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PPS是一种具有较高热稳定性和优良耐化学腐
蚀性以及良好机械性能的热塑性材料,既可模塑,
又可溶于溶剂,加工性能良好。 纯净的聚苯硫醚是
优良的绝缘体,电导率仅为 10-15~ 10-16Ω-1·cm-1。 但
经 AsF5掺杂后,电导率可高达 2× 102Ω-1·cm-1。
由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结果确认,掺杂时分子
链上相邻的两个苯环上的邻位碳 — 碳原子间发生了
交联反应,形成了 共轭结构的聚苯并噻吩 。
5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I2,Br2等卤素没有足够的氧化能力来夺取聚苯
硫醚中的电子,SO3、萘钠 等会使聚苯硫醚降解,
因此都不能用作掺杂剂。
比聚苯硫醚空间位阻大的 聚间苯硫醚 (MPS),用
AsF5掺杂的效果较差,电导率仅为 10-1 Ω-·cm-1。
S
S
S
5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热解聚丙烯腈 是一种本身具有较高导电性的材
料,不经掺杂的电导率就达 10-1Ω-1·cm-1。它是由聚
丙烯腈在 400~ 600℃ 温度下热解环化、脱氢形成的
梯型含氮芳香结构的产物。通常是先将聚丙烯腈加
工成纤维或薄膜,再进行热解,因此其加工性可从
聚丙烯腈获得。同时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分子量,故
导电性能较好。由聚丙烯腈热解制得的导电纤维,
称为 黑色奥纶( Black Orlon) 。聚丙烯腈热解反应
式为:
5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C H
C H
2
C H
C H
2
C H
C H
2
C
N
C
N
C
N
高 温 焦 化
C H
C H
2
C H
C H
2
C H
C
N
C
N
C
C
C H
C
C H
C
C
N
C
N
C
脱 氢
5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如果将上述产物进一步热裂解至氮完全消失,
可得到 电导率高达 10Ω-1·cm-1的高抗张碳纤维 。
将溴代基团引入聚丙烯腈,可制得易于热裂解
环化的共聚丙烯腈。这种溴代基团在热裂解时起催
化作用,加速聚丙烯腈的环化,提高热裂解产物的
得率。
聚乙烯醇、聚酰亚胺经热裂解后都可得到类似
的导电高分子 。
5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石墨是一种导电性能良好的大共轭体系。受石
墨结构的启发,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卡普朗( M,L,
Kaplan)等人和日本的村上睦明等人分别用了 3,4,
9,10— 二萘嵌苯四酸二酐( PTCDA) 进行高温聚
合,制得了有类似石墨结构的 聚萘,具有优良的导
电性。
聚萘的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6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C
C
O
O
O
C
C
O
O
O
5 2 0 ~ 5 3 0 ℃
- C O C O 2
6 0 0 - 1 2 0 0 ℃
— H 2
H= 2.0%
6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萘的导电性与反应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石
墨化程度也越高,导电性就越大,见 表 5— 5。
聚萘的贮存稳定性良好,在室温下存放 4个月,
其电导率不变。聚萘的电导率对环境温度的依赖性
很小,显示了金属导电性的特征。
人们预计,随着研究的深入,聚萘有可能用作
导电羰纤维、导磁屏蔽材料、高能电池的电极材料
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填充料。
6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5 反应温度对聚萘导电性的影响
反应温度 σ /Ω-1·cm-1
530 2× 10-1
600 10
800 2× 102
1000 5.7× 102
1200 1.1× 103
返回
6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3.1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是以 普通的绝缘聚合物 为主
要基质(成型物质),并在其中掺入较大量的 导电
填料 配制而成的。因此,无论在外观形式和制备方
法方面,还是在导电机理方面,都与掺杂型结构导
电高分子完全不同。
6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从原则上讲,任何高分子材料都可用作复合型
导电高分子的基质。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使用要
求、制备工艺、材料性质和来源、价格等因素综合
考虑,选择合适的高分子材料。
目前用作复合型导电高分子基料的主要有 聚乙
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环氧树
脂、丙烯酸酯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聚氨
酯、聚酰亚胺、有机硅树脂 等。此外,丁基橡胶、
丁苯橡胶、丁腈橡胶和天然橡胶 也常用作导电橡胶
的基质。
6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中高分 子基料的作用是将导电颗粒
牢固地粘结在一起,使导电高分子具有稳定的导电
性,同时它还赋于材料加工性。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对导电高分中的机械强度、耐热性、耐老化性都有
十分重要的影响。
导电填料在复合型导电高分子中起提供载流子
的作用,因此,它的形态、性质和用量直接决定材
料的导电性。
6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常用的导电填料有 金粉、银粉、铜粉、镍粉、
钯粉、钼粉、铝粉、钴粉、镀银二氧化硅粉、镀银
玻璃微珠、炭黑、石墨、碳化钨、碳化镍 等。部分
导电填料的导电率列于表 5— 11 中。从表中可见,
银粉具有最好的导电性,故应用最广泛。炭黑虽导
电率不高,但其价格便宜,来源丰富,因此也广为
采用。根据使用要求和目的不同,导电填料还可制
成箔片状、纤维状和多孔状等多种形式。
6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11 部分导电填料的电导率
材料名称 电导率 /(Ω-1·cm-1) 相当于汞电导率的倍数
银 6.17× 105 59
铜 5.92× 105 56.9
金 4.17× 105 40.1
铝 3.82× 105 36.7
锌 1.69× 105 16.2
镍 1.38× 105 13.3
锡 8.77× 104 8.4
铅 4.88× 104 4.7
汞 1.04× 104 1.0
铋 9.43× 103 0.9
石墨 1~ 103 0.000095~ 0.095
碳黑 1~ 102 0.00095~ 0.0095
6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高分子材料一般为有机材料,而导电填料则通
常为无机材料或金属。两者性质相差较大,复合时
不容易紧密结合和均匀分散,影响材料的导电性,
故通常还需对填料颗粒进行表面处理。如采用 表面
活性剂、偶联剂、氧化还原剂 对填料颗粒进行处理
后,分散性可大大增加。
6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制备工艺简单,成型加工
方便,且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例如在 聚乙烯中加
入粒径为 10~ 300μm的导电炭黑,可使聚合物变为
半导体 (σ= 10-6~ 10-12Ω-1·cm-1),而 将银粉、铜粉
等加入环氧树脂中,其电导率可达 10-1~ 10Ω-1·cm-1,
接近金属的导电水平。因此,在目前结构型导电高
分中研究尚未达到实际应用水平时,复合型导电高
分子不失为一类较为经济实用的材料。
7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
酚醛树脂 — 炭黑导电塑料,在电子工业中用作有机
实芯电位器的导电轨和碳刷; 环氧树脂 — 银粉导电
粘合剂,可用于集成电路、电子元件,PTC陶瓷发
热元件等电子元件的粘结;用 涤纶树脂与炭黑混合
后纺丝得到的导电纤维,可用作工业防静电滤布和
防电磁波服装。此外,导电涂料、导电橡胶 等各类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都在各行各业发挥其重要
作用。
7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
3.2.1 导电填料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实验发现,将各种金属粉末或碳黑颗粒混入绝
缘性的高分子材料中后,材料的导电性随导电填料
浓度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 在导电填料浓度较低
时,材料的电导率随浓度增加很少,而当导电填料
浓度达到某一值时,电导率急剧上升,变化值可达
10个数量级以上 。超过这一临界值以后,电导率随
浓度的变化又趋缓慢,见图 5— 16。
7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6 电导率与导电填料的关系
7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导电材料的结构发现,
当导电填料浓度较低时,填料颗粒分散在聚合物
中,互相接触很少,故导电性很低。随着填料浓度
增加,填料颗粒相互接触机会增多,电导率逐步上
升。当填料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体系内的填料
颗粒相互接触形成 无限网链 。
7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这个网链就像金属网贯穿于聚合物中,形成导
电通道,故电导率急剧上升,从而使聚合物变成了
导体。显然,此时若再增加导电填料的浓度,对聚
合物的导电性并不会再有更多的贡献了,故电导率
变化趋于平缓。在此,电导率发生突变的导电填料
浓度称为,渗滤阈值,。
7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2.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中导电填料用量的估算
对一个聚合物来说,需耍加入多少导电填料才
能形成无限网链,换句话说,渗滤阈值如何估算,
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哥尔兰特( Gurland)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 平均接触数 的概念。所谓平均接触数,是指
一个导电颗粒与其他导电颗粒接触的数目。如果假
定颗粒都是圆球,通过对电镜照片的分析,可得如
下的公式:
7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式中 m —— 平均接触数; Ms —— 单位面积中颗粒与
颗粒的接触数; Ns —— 单位面积中的颗粒数; NAB ——
任意单位长度的直线上颗粒与基质(高分子材料)的接
触数; NBB—— 上述单位长度直线上颗粒与颗粒的接触
数。
BB
BBAB
s
s
N
NN
N
Mm 2)(8 2
2
??
?
(5— 23)
7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哥尔兰特研究了酚醛树脂 — 银粉体系电阻与填
料体积分数的关系,并用式 ( 5— 23) 计算了平均接
触数 m 。结果表明,在 m = 1.3~ 1.5之间,电阻发生
突变,在 m =2以上时电阻保持恒定,见图 5— 17。
从直观考虑,m = 2是形成无限网链的条件,故似
乎应该在 m = 2时电阻发生突变。然而实际上,小于
2时就发生电阻值的突变,这 表明导电填料颗粒并不
需要完全接触就能形成导电通道 。
7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7 电阻与银粉浓度的关系(图中数据为 m值)
电
阻
率
的
对
数
银粉体积百分数
7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当导电颗粒间不相互接触时,颗粒间存在聚合
物隔离层,使导电颗粒中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受到
阻碍,这种阻碍可看作一种具有一定势能的势垒。
根据量子力学的概念可知,对于一种微观粒子
来说,即使其能量小于势垒的能量时,它除了有被
反弹的可能性外,也有穿过势垒的可能性。微观粒
子穿过势垒的现象称为 贯穿效应,也称 隧道效应 。
8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电子是一种 微观粒子,因此,它具有穿过导电
颗粒之间隔离层阻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
与隔离层的厚度 α及隔离层势垒的能量 μ0与电子能
量 E的差值( μ0- E)有关。 α值和( μ0- E)值
愈小,电子穿过隔离层的可能性就愈大。当隔离层
的厚度小到一定值时,电子就能容易地穿过,使导
电颗粒间的绝缘隔离层变为导电层。 这种由隧道效
应而产生的导电层可用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并联来
等效 。
8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理解,导电高分子内部的
结构有三种情况:
( 1)一部分导电颗粒完全连续的相互接触形成
电流通路,相当于电流流过一只电阻 。
( 2)一部分导电颗粒不完全连续接触,其中不
相互接触的导电颗粒之间由于隧道效应而形成电通
流路,相当于一个电阻与一个电容并联后再与电阻
串联的情况 。
8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 3)一部分导电粒子完全不连续,导电颗粒间
的聚合物隔离层较厚,是电的绝缘层,相当于电容
器的效应 。 图 5— 18直观地反应了导电高分子的这种
内部结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导电填料用量接近理论
值,必须使导电颗粒充分分散。若导电颗粒分散不
均匀,或在加工中发生颗粒凝聚,则即使达到临界
值(渗滤阈值),无限网链也不会形成。
8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8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模型
8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3 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
炭黑是一种在聚合物工业中大量应用的填料。
它用于聚合物中通常起四种作用,着色、补强、吸
收紫外光和导电 。用于着色和吸收紫外光时,炭黑
浓度仅需 2%,用于补强时,约需 20%,用于消除静
电时,需 5%~ 10%,而用于制备高导电材料时,用
量可高达 50%以上。
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主要取决于炭黑的结
构、形态和浓度。
8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3.1 炭黑的种类、结构与性能
炭黑是由 烃类化合物经热分解 而成的。以脂肪
烃为主要成分的 天然气 和以脂肪烃与芳香烃混合物
为主要成分的 重油 均可作为制备炭黑的原料。
在热分解过程中,烃类化合物先形成 碳的六元
环,并进一步脱氢缩合形成多 环式六角形网状结构
层面 。这种层面 3~ 5个重叠则成为 晶子,大量晶子
无规则的堆砌,就形成了炭黑的 球形颗粒 。
8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在制备过程中,炭黑的初级球形颗粒彼此凝
聚,形成大小不等的 二级链状聚集体,称为 炭黑的
结构 。链状聚集体越多,称为结构越高。炭黑的结
构因其制备方法和所用原料的不同而异。 炭黑的结
构高低可用吸油值大小来衡量,吸油值定义为 100克
炭黑可吸收的亚麻子油的量 。在粒径相同的情况
下,吸油值越大,表示结构越高。
8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炭黑以元素碳为主要成分,并结合少量的氢和
氧,吸附少量的水分。此外还含有少量硫、焦油、
灰分等杂质。炭黑中 氢的含量一般为 0.3%~ 0.7%,
是由芳香族多环化合物缩合不完全剩余下的。其中
一部分以烯烃或烷烃的形式结合在晶子层面末端的
碳原子上,另一部分则与氧结合形成官能团存在于
颗粒表面上。通常,结合在晶子层面末端碳原子上
的氢愈少,炭黑的结构愈高。 氢的含量愈低,炭黑
的导电性愈好 。
8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炭黑中的氧是炭黑粒子与空气接触而自动氧化
结合的。其中大部分以 CO2的形式吸附在颗粒表面
上,少部分则以 羟基、羧基、羰基、醌基和内酯基
的形式结合在炭黑颗粒表面。 一定数量含氧基团的
存在,有利于炭黑在聚合物中的分散,因此对聚合
物的导电性有利 。 炭黑的含氧量随制备方法不同而
异,一般为 1%~ 4%。
8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炭黑颗粒表面一般吸附有 1%~ 3%的水分,其
含量大小与炭黑的表面性质有关。炭黑的比表面积
愈大,氧的含量愈高,则水分吸附量愈大。 水分的
存在虽有利于导电性能提高,但通常使电导率不稳
定,故应严格控制。
9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炭黑的生产有许多种方法,因此品种繁多,性
能各异。若按生产方法分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 接触法炭黑,包括天然气槽法炭黑、滚
筒法炭黑、圆盘法炭黑、槽法混气炭黑、无槽混气
炭黑等;另一类是 炉法炭黑,包括气炉法炭黑、油
炉法炭黑、油气炉法炭黑、热裂法炭黑、乙炔炭黑
等。
9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若按炭黑的用途分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
橡胶用炭黑、色素炭黑和导电炭黑 。根据制备方法
与导电特性的不同,导电炭黑可以分为 导电槽黑、
导电炉黑、超导电炉黑、特导电炉黑和乙炔炭黑 五
种,它们的基本特性见表 5— 12。
9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12 导电炭黑的性能
名 称 代 号 平均粒径 /μm 比表面积 /(m2/g) 吸油值/(mg/g) 挥发分 /% 特 性
导电槽黑 CC 17.5~ 27.5 175~ 420 1.15~1.65 — 粒径细,分散困难
导电炉黑 CF 21~ 29 125~ 200 1.3 1.5~ 2.0 粒径细,表面孔度高,结构高
超导电炉黑 SCF 16~ 25 175`225 1.3~1.6 0.05 防静电,导电效果好
特导电炉黑 XCF < 16 225~285 2.60 0.03 表面孔度高,结构高,导电性好
乙炔炭黑 ACEF 35~ 45 56~70 2.5~3.5 — 粒径中等,结构高,导电性稳定
9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3.2 影响含炭黑聚合物导电性的因素
( 1)导电性对电场强度的依赖性
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对外电场强度有强烈依
赖性。如对填充炭黑的聚乙烯的研究表明,在 低电
场强度下( E< 104V/cm),电导率符合欧姆定律,
而在高电场强度下( E> 104V/cm),电导率符合幂
定律 。研究发现,材料导电性对电场强度的这种依
赖性规律,是由它们在不同外电场作用下不同的导
电机理所决定的。
9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在低电场强度下,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主要是
由炭黑颗粒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极化引起的 离子导
电 。这种极化导电的载流子数目较少,故电导率较
低。而在高电场强度下,炭黑中的载流子(自由电
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能够穿过炭黑颗粒间的聚合
物隔离层而使材料导电,隧道效应起了主要作用。
因此,含炭黑高聚物在高电场强度下的导电本质上
是 电子导电,电导率较高。
9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 2)导电性对温度的依赖性
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当它们
处于不同电场强度时,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图 5— 19
为含 炭黑 20%、厚 100μm的聚乙烯薄膜 在低电场强
度时的电导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而图 5— 20则为 含
炭黑 25%的聚丙烯 在高电场强度时的电导率 — 温度
关系。
9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9 低电场强度时 图 5— 20 高电场强度时
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9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从图中可见,在低电场强度时,电导率随温度
降低而降低,而在高电场强度时,电导率随温度降
低而增大。这同样是由于其不同的导电机理所引起
的。从前面讨论可知,低电场强度下的导电是由界
面极化导致的离子导电引起的。温度降低使载流子
动能降低,导致电导率降低 。反之,高电场强度下
的导电是自由电子的跃迁,相当于金属导电,温度
降低有利于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故电导率增大 。
9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 3)加工方法对导电性的影响
大量事实表明,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能与加
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关系极大。例如,聚氯乙烯 — 乙
炔炭黑 的电导率随混炼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但超过
一定混炼时间,电导率反而下降(见 图 5— 21)。
9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又例如,将 导电性炭黑与聚苯乙烯 形成的完全
分散的混合料 (电导率 σ= 2× 10-2Ω-1·cm-1)在 较低的
物料温度和较高的注射速度 条件下注射成型,电导
率降低至 10-10Ω-1·cm-1。若将产品再粉碎,混炼后
压制成型,电导率几乎可完全恢复( σ= 1.4× 10-2
Ω-1·cm-1)。
另一方面,若用同一原料在 较高温度和较低注
射速度 下注射成型,可得电导率为 2× 10-4Ω-1·cm-1
的产品,经粉碎再生,电导率也可恢复到 1.4× 10-2
Ω-1·cm-1的水平。
10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研究认为,上述现象都是由于 炭黑无限网链重
建的动力学问题 所引起的。在高剪切速率作用下,
炭黑无限网链在剪切方向受到外力拉伸,当作用力
大于一定值后,无限网链破坏。而聚合物的高粘度
使得这种破坏不能很快恢复,因此导电性下降。经
粉碎再生后,无限网链重新建立,电导率得以恢
复。 加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对含炭黑聚合物导电性的
这种影响规律,对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应用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
10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1 混炼时间对电导率的影响
10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4 超导电高分子
4.1 超导态和超导理论的基本概念
4.1.1 超导态及其特征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翁内斯经过长期努力,使
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气 ( He)液化。 1911年翁
内
斯在研究金属汞( Hg)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规律时发
现,当温度降低时,汞的电阻先是平稳地减小,而
在 4.2K附近,电阻突然降为零 。如图所示:
10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3 汞的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
10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在该温度下
汞的电阻与 0℃ 时汞的电阻之比,R/R0( 273K)。
这种零电阻现象意味着此时电子可毫无阻碍地自由
流过导体,而不发生任何能量的消耗。金属汞的这
种低温导电状态,称为 超导态 。使汞从导体转变为
超导体的转变温度,称为 超导临界温度,记作 Tc。
10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超导体材料当处于 Tc以上温度时,与正常导体
一样,都有一定的电阻值,此时超体处于正常态。
而在 Tc以下时,超导体处于零电阻状态。但从图中
可以看到,超导体从正常态向超导态的过渡是在一
个温度区间内完成的,这个温度区间称为 超导转变
温度,与超导体的性质有关。因此,通常 将超导体
电阻下降到正常态电阻值一半时所处温度定为 Tc。
10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从现象上看,超导态有以下四个特征 ;
( 1)电阻值为零
( 2)超导体内部磁场为零
( 3)超导现象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下才会出现
( 4)超导现象存在临界磁场,磁场强度超越临
界值,则超导现象消失,见图 5— 25。
10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5 超导态的临界磁场 -温度曲线
10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超导现象和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
大兴趣。显然,超导现象对于 电力工业 的经济意义
是不可估量的。这意味着大量消耗在电阻上的电能
将被节约下来。事实上,超导现象的实用价值远不
止电力工业。由于超导体的应用,高能物理、计算
机通讯、核科学 等领域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10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具有超导性质的
材料,其临界温度都相当低。例如 金属汞的临界温
度 Tc为 4.2K,铌锡合金的 Tc为 18.1K,铌铝锗合金
的 Tc为 23.2K。 1975年发明的第一个无机高分子超
导体聚氮硫的 Tc仅为 0.26 K。 显然,在这样低的温
度下,超导体的利用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如何提
高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成为科学家们十分关注的
课题之一。
11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4.1.2 超导理论
1957年,巴顿 (Bardeen)、库柏 (Cooper)和施里
费尔 (Schrieffer)提出了著名的 BCS超导理论 。
根据麦克斯威( Maxwell)等人对同位素含量
不同的超导体的研究,发现它们的 Tc与金属的平均
原子量 M的平方根成反比。即质子质量影响超导
态。这表明,超导现象与晶格振动(声子 phonon)
有关 。
11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因此,BCS理论认为,物质超导态的本质是被
声子所诱发的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以声子为
谋介而产生的引力克服库仑排斥力而形成电子对。
先以金属中的两个自由电子的运动为例。超导
理论认为,金属中的阳离子以平衡位置为中心进行
晶格振动。如图 5— 26所示,当一个自由电子在晶格
中运动时,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使
阳离子向电子方向收缩。
11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由于晶格离子运动比电子的运动速度慢得多,
故当自由电子通过某个晶格后,离子还处于收缩状
态。因此,这一离子收缩地带局部呈正电性,于是
就有第二个自由电子被吸引入。
这样,由于晶格运动和电子运动的相位差,使
两个电子间产生间接引力,形成电子对 。这种电子
对由库柏( L,M,Cooper)所发现,因此称为 库柏
对 。
11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库柏对的两个电子间的距离为数千纳米,而在
金属中,实际电子数是很多的,电子间的平均距离
为 0.1nm左右,因此库柏对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
为了使很多库柏对共存,所有的电子对都应有相同
的运动量。更准确地说,每个库柏对中的两个电子
应具有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运动量。因此,库柏
对在能量上比单个电子运动稳定得多,在一定条件
下能许多库柏对共存 。
11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6 库柏对形成示意图
11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由于库柏对的引力并不很大,因此,当温度较
高时,库柏对被热运动所打乱而不能成对 。同时,
离子在晶格上强烈地不规则振动,使形成库柏对的
作用大大减弱。
而当温度足够低时,库柏对在能量上比单个电
子运动要稳定,因此,体系中仅有库柏对的运动,
库柏对电子与周围其他电子实际上没有能量的交
换,因此也就没有电阻,即达到了超导。
11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显然,使库柏对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转变温度,
即为超导临界温度。根据 BCS理论的基本思想,经
量子力学方法计算,可得如下关系式:
??
?
??
? ??
VNk
WDT
c )0(
1e xp (5— 36)
其中,WD为晶格平均能,其值在 10-1~10-2eV
之间; k为玻尔兹曼( Boltzmnan)常数; N(0)为
费密( Fermi)面的状态密度; V表示电子间的相
互作用。
11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按上式计算,金属的 Tc上限为 30K左右 。 1986
年瑞士制得的金属氧化物,其 Tc已经达到 30K这个
阈值。因此,要得到高温超导体,必须摆脱声子 —
电子超导机理的约束,寻找由其他机制引起超导态
的可能性。
11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由上述理论可知,要提高材料的超导临界温
度。必须提高库柏对电子的结合能 。由图 5— 27可
见,当电子在金属晶格中运动时,如果离子的质量
越轻,则形成的库柏对就越多,越稳定。根据质量
平衡关系,离子的最大迁移率与离子质量的平方成
反比。因此可以认为,库柏对电子的结合能与离子
的质量有关。离子的质量越小,库柏对电子的结合
能就越大,相应的超导临界温度就越高。
11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由此设想,如果库柏对的结合能不是由金属离
子所控制,而是由聚合物中的电子所控制的话,由
于电子的质量是离子的千百万分之一,因此,超导
临界温度可大大提高。
通过超导机理的研究人们认为,要制备超导临
界温度在液氮温度( 77K)以上、甚至是常温超导
的材料,通过高分子材料来实现的可能性比通过金
属材料要大得多 。
12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5.2 超导高分子的 Little模型
由于 BCS理论并没有限制库柏对只能通过声子
为中介而形成,因此,利特尔( W,A,Little)在研
究了金属的超导机理后,分析了线型聚合物的化学
结构,提出了设想的 超导聚合物模型,如图 5— 27所
示。
12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他认为,超导聚合物的主链应为高导电性的共
轭双键结构,在主链上有规则地连接一些极易极化
的短侧基。由于共轭主链上的 π电子并不固定在某
一个碳原于上,它可以从一个 C- C键迁移到另一个
C- C键上。从这一意义上讲,聚合物共轭主链上的
π电子,类似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 。
12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当聚合物主链中 π电子流经侧基时,形成内电
场使侧基极化,则侧基靠近主链的一端呈正电性。
由于电子运动速度很快,而侧基极化的速度远远落
后于电子运动,于是在聚合物主链两侧形成稳定的
正电场,继续吸引第二个电子。因此在主链上形成
库柏对。
利特尔认为,共轭主链与易极化的侧基之间要
用绝缘部分隔开,以避免主链中的 π电子与侧基中
的电子重叠,使库仑力减少而影响库柏对的形成。
12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7 超导聚合物的 Little模型
12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作为例子,利特尔提出了一个超导聚合物的具
体结构。这种聚合物的主链为长的共轭双链体系,
侧基为电子能在两个氮原子间移动而“摇晃”的菁
类
色素基团。侧基上由于电子的“摇晃”而引起的正
电
性,能与主链上的 π电子发生库仑力作用而导致库
柏对的形成,从而使聚合物成为超导体。如见图 5
— 28所示。
利特尔利用式( 5— 36)对该聚合物的 Tc进行
了估算,可得出 Tc约为 2200K。
12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8 Little超导聚合物结构
C 2 H 5 C HN N
C 2 H 5 N C H N
12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对上述建立在电子激发基础上的 Little模型提出
了不少异议。例如,在理想的一维体系中,即使电
子间有充分的引力相互作用,但由于存在一维涨落
现象,在有限温度下不可能产生电子的长程有序,
因而不可能产生超导态;晶格畸变使费密面上出现
能隙而成为绝缘体;对主链上电子之间的屏蔽作用
估计过小;所提出的聚合物应用的分子结构合成极
为困难等等。
12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现实的问题是,尽管化学家采取了多种办法企
图按 Little模型合成高温超导聚合物,但至今为止尚
未检测出超导性。
近年来,不少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其他超导聚合
物的模型,各有所长,但也有不少缺陷。因此,在
超导聚合物的研究中,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作。
12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据最近的, 科技文摘报, 报道:
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一
种有机聚合物在低温下表现出超导特性,这是人们
首次发现有机聚合物能够成为超导材料。
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利用有机聚合物 聚 3-已基
噻吩( P3HT) 的溶液,制造出结构有规则的 P3HT
薄膜,并用场效应晶体管往薄膜中注入电荷。结果
发现,在温度降到 2.35 K( - 270.65 ℃ )时,薄膜
表现出了超导特性。
12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尽管这一成果中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很低,但
这已经是相当重要的新进展。它意味着有机聚合物
材料导电性的可调整范围比人们原先认为的更宽,
不仅能用作绝缘体、导电体,还有希望在超导领域
一展身手。
130
黑格( Alan J,Heeger,1936~)小传
1936年 12月 22日生于美国衣阿华州
1957年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土学位
1961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
1962年至 1982年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1967
年任该校物理系教授。后转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
分校物理系教授并任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
20世纪 70年代末,在塑料导电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
发现,开创导电聚合物这一崭新研究领域
1990年创立 UNIAX公司并自任董事长及总裁
2000年,因在导电聚合物方面的贡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共获美国专利 40余项.发表论文 635篇(统计至
1999年 6月)。据 SCI所作的 10年统计( 1980~
1989),在全世界各研究领域所有发表论文被
引用次数的排名中(包括所有学科)他名列第
64名,是该 l0年统计中唯一进入前 100名的物理
学家。
在聚合物导电材料方面开创性的贡献有:
1973年发表对 TTF— TCNQ类具有金属电导的有机
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研究,开创了有机金属导体及有
机超导体研究的先河
1976年发表对聚乙炔的掺杂研究,开创了导电聚合
物的研究领域
1991年提出用可溶性共轭聚合物实现高效聚合物发
光器件,为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实用开辟了新途径
1992年提出,对离子诱导加工性” 的新概念,从
而实现了人们多年来发展兼具高电导及加工性的导
电聚合物的梦想,为导电聚合物实用化提出了新方
向
1996年首次发表共轭聚合物固态下的光泵浦激光。
座右铭:去冒险吧
131
麦克迪尔米德小传
( Alan G,MacDiarmid,1929~)
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
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1927年生于新西兰。
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剑桥
大学。
1955年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
学任教。
1973年开始研究导电高分子
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32
白川英树( Hideki Shirakawa,1936~)小传
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 关于聚乙炔的研究, 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
还著有, 功能性材料入门,,, 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 等书。
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
部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于该校资
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
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
1982年升为教授。
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概述
1.1 导电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物质按电学性能分类可分为绝缘体、半导体、
导体和超导体四类。高分子材料通常属于绝缘体的
范畴。但 1977年美国科学家 黑格 ( A.J.Heeger)、
麦克迪尔米德 ( A.G,MacDiarmid)和日本科学家
白川英树 ( H.Shirakawa)发现掺杂聚乙炔具有金
属导电特性以来,有机高分子不能作为导电材料的
概念被彻底改变。
2
导电性聚乙炔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高分子仅为绝
缘体的传统观念,而且为低维固体电子学和分子电
子学的建立打下基础,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上
述 三位科学家因此分享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
黑格小传
麦克迪尔米德小传
白川英树小传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所谓导电高分子是由具有 共轭 π键的高分子经
化学或电化学“掺杂” 使其由绝缘体转变为导体的
一
类高分子材料。它完全不同于由金属或碳粉末与高
分子共混而制成的导电塑料。
通常导电高分子的结构特征是由有高分子链结
构和与链非键合的一价阴离子或阳离子共同组成。
即在导电高分子结构中,除了具有高分子链外,还
含有由“掺杂”而引入的 一价对阴离子( p型掺杂)
或 对阳离子( n型掺杂) 。
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不仅具有由于掺杂而带来的金属特
性(高电导率)和半导体( p和 n型)特性之外,还
具有高分子结构的可 分子设计性, 可加工性 和 密度
小 等特点。为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导电高分子
可归为功能高分子的范畴。
导电高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
性能使它在能源、光电子器件、信息、传感器、分
子导线和分子器件、电磁屏蔽、金属防腐和隐身技
术方面有着广泛、诱人的应用前景。
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自发现之日起就成为材料科学的研
究热点。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导电高分子无论在
分子设计和材料合成、掺杂方法和掺杂机理、导电
机理、加工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应用技术探索都已
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并且正在向实用化的方向迈
进。本章主要介绍 导电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和基本的
物理、化学特性,并评述导电高分子的重要的研究
进展。
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2 材料导电性的表征
根据欧姆定律,当对试样两端加上直流电压 V
时,若流经试样的电流为 I,则试样的 电阻 R为:
电阻的倒数称为电导,用 G表示:
I
VR ?
( 5— 1)
V
IG ? ( 5— 2)
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电阻和电导的大小不仅与物质的电性能有关,
还与试样的面积 S、厚度 d有关。实验表明,试样的
电阻与试样的截面积成反比,与厚度成正比,
同样,对电导则有:
S
dR ?? ( 5— 3)
d
SG ?? ( 5— 4)
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上两式中,ρ称为电阻率,单位为( Ω·cm),
σ称为电导率,单位为( Ω-1·cm-1)。
显然,电阻率和电导率都不再与材料的尺寸有
关,而只决定于它们的性质,因此是物质的本征参
数,都可用来作为表征材料导电性的尺度。
在讨论材料的导电性时,更习惯采用电导率来
表示 。
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材料的导电性是由于物质内部存在的带电粒子
的移动引起的。这些带电粒子可以是 正、负离子,
也可以是电子或空穴,统称为 载流子 。载流子在外
加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运动,就形成电流。可
见,材料导电性的好坏,与物质所含的载流子数目
及其运动速度有关。
1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假定在一截面积为 S、长为 l的长方体中,载流
子的浓度(单位体积中载流子数目)为 N,每个载
流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q。载流子在外加电场 E作用
下,沿电场方向运动速度(迁移速度)为 ν,则 单
位时间流过长方体的电流 I为:
SNqI ?? ( 5— 5)
1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而载流子的迁移速度 ν通常与外加电场强度 E
成正比:
式中,比例常数 μ为载流子的迁移率,是单位
场强下载流子的迁移速度,单位为( cm2·V -1·s -1)。
结合式( 5— 2),( 5— 4),( 5— 5)和( 5—
6),可知
Ev ?? ( 5— 6)
?? Nq?
( 5— 7)
1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当材料中存在 n种载流子时,电导率可表示为:
由此可见,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是表征材料导
电性的微观物理量 。
?
?
?
n
i
iii qN
1
?? ( 5— 8)
1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材料的导电率是一个跨度很大的指标。从最好
的绝缘体到导电性非常好的超导体,导电率可相差
40个数量级以上。根据材料的导电率大小,通常可
分为 绝缘体,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 四大类。这是
一种很粗略的划分,并无十分确定的界线。 在本章
的讨论中,将不区分高分子半导体和高分子导体,
统一称作导电高分子。
表 5— 1列出了这四大类材料的电导率及其典型
代表。
1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1 材料导电率范围
材料 电导率 /Ω-1·cm-1 典 型 代 表
绝缘体 < 10-10 石英、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
半导体 10-10~ 102 硅、锗、聚乙炔
导 体 102~ 108 汞、银、铜、石墨
超导体 > 108 铌 (9.2 K)、铌铝锗合金 (23.3K)、聚氮硫 (0.26 K)
1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3 导电高分子的类型
按照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可将导电高分子分成
两大类。一类是 结构型(本征型)导电高分子,另
一类是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
1.3.1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本身具有“固有”的导电性,
由聚合物结构提供导电载流子(包括 电子、离子或
空穴 )。这类聚合物经掺杂后,电导率可大幅度提
高,其中有些甚至可达到金属的导电水平。
1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研究得
较为深入的品种有 聚乙炔、聚对苯硫醚、聚对苯
撑、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以及 TCNQ传荷络合
聚合物 等。其中以掺杂型聚乙炔具有最高的导电
性,其电导率可达 5× 103~ 104Ω-1·cm-1(金属铜的
电导率为 105Ω-1·cm-1) 。
1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目前,对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聚合
物结构与导电性关系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性
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如用导电高分子制作的 大功
率聚合物蓄电池、高能量密度电容器、微波吸收材
料、电致变色材料,都已获得成功。
1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但总的来说,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实际应用尚
不普遍,关键的技术问题在于 大多数结构型导电高
分子在空气中不稳定,导电性随时间明显衰减 。此
外,导电高分子的加工性往往不够好,也限制了它
们的应用。科学家们正企图通过改进掺杂剂品种和
掺杂技术,采用共聚或共混的方法,克服导电高分
子的不稳定性,改善其加工性。
1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3.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是在本身不具备导电性的
高分子材料中掺混入大量导电物质,如 炭黑、金
属粉、箔 等,通过 分散复合、层积复合、表面复
合 等方法构成的复合材料,其中以分散复合最为
常用。
2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与结构型导电高分子不同,在复合型导电高分
子中,高分子材料本身并不具备导电性,只充当了
粘合剂的角色 。导电性是通过混合在其中的导电性
的物质如炭黑、金属粉末等获得的。由于它们制备
方便,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在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尚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的今天,人们对它们有
着极大的兴趣。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用作 导电橡胶、
导电涂料、导电粘合剂、电磁波屏蔽材料和抗静电
材料,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3.3 超导体高分子
超导体是导体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无电阻状态
的一种形式 。超导现象早在 1911年就被发现。由于
超导态时没有电阻,电流流经导体时不发生热能损
耗,因此在电力远距离输送、制造超导磁体等高精
尖技术应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2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目前,巳经发现的许多具有超导性的金属和合
金,都只有在 超低温度 下或 超高压力 下才能转变为
超导体。显然这种材料作为电力、电器工业材料来
应用,在技术上、经济上都是不利的,因此,研制
具有较高临界超导温度的超导体是人们关切的研究
课题。
2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超导金属中,超导临界温度最高的是 铌 (Nb),
Tc= 9.2K。超导合金中则以 铌铝锗合金 (Nb/Al/Ge)
具有最高的超导临界温度,Tc= 23.2K。在高分子材
料中,已发现 聚氮硫在 0.2K时具有超导性 。尽管它
是无机高分子,Tc也比金属和合金低,但由于聚合
物的分子结构的可变性十分广泛,因此,专家们预
言,制造出超导临界温度较高的高分子超导体是大
有希望的。研究的目标是 超导临界温度达到液氮温
度( 77K)以上,甚至是常温超导材料。
2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根据导电载流子的不同,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有
两种导电形式,电子导电和离子传导 。对不同的高
分子,导电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在许多情况下,
高分子的导电是由这两种导电形式共同引起的。如
测得尼龙 - 66在 120℃ 以上的导电就是电子导电和
离子导电的共同结果。
2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一般认为,四类聚合物具有导电性,高分子电
解质、共轭体系聚合物、电荷转移络合物和金属有
机螯合物 。其中除高分子电解质是以离子传导为主
外,其余三类聚合物都是以电子传导为主的。这几
类导电高分子目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下面主要介绍 共轭体系聚合物 。
2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1 共轭聚合物的电子导电
2.1.1 共轭体系的导电机理
共轭聚合物是指分子主链中碳 — 碳单键和双键
交替排列的聚合物,典型代表是 聚乙炔,
- CH = CH-
由于分子中双键的 π电子的非定域性,这类聚
合物大都表现出一定的导电性。
2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按量子力学的观点,具有本征导电性的共轭体
系必须具备两条件。 第一,分子轨道能强烈离域;
第二,分子轨道能互相重叠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共
轭体系聚合物,便能通过自身的载流子产生和输送
电流。
在共轭聚合物中,电子离域的难易程度,取决
于共轭链中 π电子数和电子活化能的关系。理论与
实践都表明,共轭聚合物的分子链越长,π电子数
越多,则电子活化能越低,亦即电子越易离域,则
其导电性越好 。下面以聚乙炔为例进行讨论。
2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具有最简单的共轭双键结构,(CH)x。组
成主链的碳原子有四个价电子,其中 三个为 σ电子
( sp2杂化轨道),两个与相邻的碳原子连接,一个
与氢原子链合,余下的 一个价电子 π电子 (Pz轨道 )
与聚合物链所构成的平面相垂直(图 5— 1)。
2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 (CH)x的价电子轨道
3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随 π电子体系的扩大,出现被电子占据的 π成
键态 和空的 π*反键态 。随分子链的增长,形成能
带,其中 π成键状态形成价带,而 π*反键状态则形
成导带(图 5— 2)。如果 π电子在链上完全离域,
并且相邻的碳原子间的链长相等,则 π- π*能带间
的 能隙 (或称禁带)消失,形成与金属相同的半满
能带而变为导体。
3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 共轭体系 Ax的长度 x与成键 — 反键电子状态
E
G
E
g
A
2 A
4
A
8
A
1 6 A n A n A
n
π
π
*
3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从图中可见,要使材料导电,π电子必须具有
越过禁带宽度的能量 EG,亦即电子从其最高占有轨
道(基态)向最低空轨道(激发态)跃迁的能量
ΔE(电子活化能)必须大于 EG。
研究表明,线型共轭体系的电子活化能 ΔE与
π电子数 N的关系为:
( 5— 9))(108.19
2 eVN
NE ???
3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反式聚乙炔的禁带宽度推测值为 1.35eV,若用
式( 5— 9)推算,N= 16,可见 聚合度为 8时即有自
由电子电导 。
除了分子链长度和 π电子数影响外,共轭链的
结构也影响聚合物的导电性。从结构上看,共轭链
可分为,受阻共轭”和“无阻共轭” 两类。前者导
电性
较低,后者则较高 。
3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受阻共轭是指共轭链分子轨道上存在“缺陷” 。
当共轭链中存在庞大的侧基或强极性基团时,往往
会引起共轭链的扭曲、折叠等,从而使 π电子离域
受到限制。 π电子离域受阻程度越大,则分子链的
电子导电性就越差。如下面的 聚烷基乙炔 和 脱氯化
氢聚氯乙烯,都是受阻共轭聚合物的典型例子。
3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R R R R R
C l C l
聚烷基乙炔
σ= 10-15~ 10-10Ω-1·cm-1
脱氯化氢 PVC
σ= 10-12~ 10-9Ω-1·cm-1
3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无阻共轭是指共轭链分子轨道上不存在“缺陷”,
整个共轭链的 π电子离城不受响 。因此,这类聚合
物是较好的导电材料或半导体材料。例如 反式聚乙
炔,聚苯撑、聚并苯、热解聚丙烯腈 等,都是无阻
共轭链的例子。 顺式聚乙炔分子链 发生扭曲,π电
子离域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其电导率低于反式聚
乙炔。
3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C H C H C H C H
聚乙炔
顺式,σ= 10-7Ω-1·cm-1
反式,σ= 10-3Ω-1·cm-1
聚苯撑
σ= 10-3Ω-1·cm-1
聚并苯
σ= 10-4Ω-1·cm-1
NNN NN
热解聚丙烯腈
σ= 10-1Ω-1·cm-1
3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2.2 共轭聚合物的掺杂及导电性
从前面的讨论可知,尽管 共轭聚合物有较强的
导电倾向,但电导率并不高 。反式聚乙炔虽有较高
的电导率,但精细的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电子受体
型的聚合催化剂残留所致。如果完全不含杂质,聚
乙炔的电导率也很小。然而,共轭聚合物的能隙很
小,电子亲和力很大,这表明它容易与适当的电子
受体或电子给体发生电荷转移。
3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例如,在聚乙炔中添加碘或五氧化砷等电子受
体,由于聚乙炔的 π电子向受体转移,电导率可增
至 104Ω-1·cm-1,达到金属导电的水平。另一方面,
由于聚乙炔的电子亲和力很大,也可以从作为电子
给体的碱金属接受电子而使电导率上升。这种 因添
加了电子受体或电子给体而提高电导率的方法称为
“掺杂” 。
4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共轭聚合物的掺杂与无机半导体掺杂不同,其
掺杂浓度可以很高,最高可达每个链节 0.1个掺杂剂
分子。
随掺杂量的增加,电导率可由半导体区增至金
属区。掺杂的方法可分为 化学法和物理法 两大类,
前者有 气相掺杂、液相掺杂、电化学掺杂、光引发
掺杂 等,后者有离子注入法等。掺杂剂有很多种类
型,下面是一些主要品种。
4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1) 电子受体
卤素, Cl2,Br2,I2,ICl,ICI3,IBr,IF5
路易氏酸, PF5,As,SbF5,BF3,BCI3,BBr3,SO3
质子酸, HF,HCl,HNO3,H2SO4,HCIO4,FSO3H,
ClSO3H,CFSO3H
过渡金属卤化物, TaF5,WFs,BiF5,TiCl4,ZrCl4,
MoCl5,FeCl3
过渡金属化合物, AgClO3,AgBF4,H2IrCl6,La(NO3)3,
Ce(NO3)3
有机化合物 ;四氰基乙烯( TCNE),四氰代二次甲基苯
醌( TCNQ),四氯对苯醌、二氯二氰代苯醌( DDQ)
4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 电子给体
碱金属, Li,Na,K,Rb,Cs。
电化学掺杂剂, R4N+,R4P+( R= CH3,C6H5等)。
如果用 Px表示共轭聚合物,P表示共轭聚合物
的基本结构单元(如聚乙炔分子链中的- CH=),
A和 D分别表示电子受体和电子给予体,则掺杂可用
下述电荷转移反应式来表示:
4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电子受体或电子给体分别接受或给出一个电子
变成负离子 A-或正离子 D+,但共轭聚合物中每个链
节( P)却仅有 y( y≤0.1)个电子发生了迁移。这
种部分电荷转移是共轭聚合物出现高导电性的极重
要因素。从图 5— 3、图 5— 4可见,当聚乙炔中掺杂
剂含量 y从 0增加到 0.01时,其电导率增加了 7个数量
级,电导活化能则急剧下降 。
4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3 聚乙炔电导率与图 5— 4 聚乙炔电导活化能
掺杂剂浓度的关系 与掺杂剂浓度的关系
4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2.2.3 典型的共轭聚合物
除前面提到的 聚乙炔 外,聚苯撑、聚并苯,聚
吡咯、聚噻吩 等都是典型的共轭聚合物。另外一些
由饱和链聚合物经热解后得到的梯型结构的共轭聚
合物,也是较好的导电高分子,如 热解聚丙烯腈、
热解聚乙烯醇 等。
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共轭聚合物。
4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是一种研究得最为深入的共轭聚合物。
它是由 乙炔在钛酸正丁酯 — 三乙基铝 [Ti(OC4H9)—
AlEt3]为催化剂、甲苯为溶液的体系中催化聚合而
成 ;当催化剂浓度较高时,可制得 固体聚乙炔 。而
催化剂浓度较低时,可制得 聚乙炔凝胶,这种凝胶
可纺丝制成纤维。
聚乙炔为平面结构分子,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
体。在 150℃ 左右加热或用化学、电化学方法能将顺
式聚乙炔转化成热力学上更稳定的反式聚乙炔。
4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顺式聚乙炔
反式聚乙炔
σ= 10-3Ω-1·cm-1
σ= 10-7Ω-1·cm-1
4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虽有较典型的共轭结构,但电导率并不
高。 反式聚乙炔的电导率为 10-3Ω-1·cm-1,顺式聚乙
炔的电导率仅 10-7Ω-1·cm-1。但它们极易被掺杂。经
掺杂的聚乙炔,电导率可大大提高。例如,顺式聚
乙炔在碘蒸气中进行 P型掺杂(部分氧化),可生
成 (CHIy)x (y= 0.2~ 0.3),电导率可提高到 102~ 104
Ω-1·cm-1,增加 9~ 11个数量级。可见掺杂效果之显
著。表 5— 2是顺式聚乙炔经掺杂后的电导率。
4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2 掺杂的顺式聚乙炔在室温下的电导率
掺杂剂 掺杂剂 /- CH=(摩尔比) σ( Ω-1·cm-1)
I2 0.25 3.60× 104
AsF5 0.28 5.60× 104
AgClO4 0.072 3.0× 102
萘钠 0.56 8.0× 103
(N— Bu)4NClO4 0.12 9.70× 104
5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最常用的掺杂剂有 五氟化砷 (AsF5)、六
氟化锑 (SbF6),碘 (I2)、溴 (Br2),三氯化铁 (FeCl3),
四氯化锡 (SnCl4)、高氯酸银 (AgClO4)等。掺杂量一
般为 0.01%~ 2%(掺杂剂 /— CH=)。研究表明,
聚乙炔的导电性随掺杂剂量的增加而上升,最后达
到定值(见图 5— 5)。
从图中可见,当 掺杂剂用量达到 2%之后,电导
率几乎不再随掺杂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 。
5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6 电导率与掺杂剂量的关系
5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若将掺杂后的聚乙炔暴露在空气中,其 电导率
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 。这是聚乙炔至今尚不能
作为导电材料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电导
率为 104Ω-1·cm-1的聚乙炔,在空气中存放一个月,
电导率降至 103Ω-1·cm-1。但若在聚乙炔表面涂上一
层聚对二甲苯,则电导率的降低程度可大大减缓。
聚乙炔是 高度共轭的刚性聚合物,不溶不熔,
加工十分困难,也是限制其应用的 — 个因素。可溶
性导电聚乙炔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5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苯硫醚( PPS)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导
电高分子,它的特殊性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聚苯硫醚是 由二氯苯在 N— 甲基吡咯烷酮中与
硫化钠反应制得的 。
C l C l n N a 2 S S n 2 n N a C ln
5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PPS是一种具有较高热稳定性和优良耐化学腐
蚀性以及良好机械性能的热塑性材料,既可模塑,
又可溶于溶剂,加工性能良好。 纯净的聚苯硫醚是
优良的绝缘体,电导率仅为 10-15~ 10-16Ω-1·cm-1。 但
经 AsF5掺杂后,电导率可高达 2× 102Ω-1·cm-1。
由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结果确认,掺杂时分子
链上相邻的两个苯环上的邻位碳 — 碳原子间发生了
交联反应,形成了 共轭结构的聚苯并噻吩 。
5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I2,Br2等卤素没有足够的氧化能力来夺取聚苯
硫醚中的电子,SO3、萘钠 等会使聚苯硫醚降解,
因此都不能用作掺杂剂。
比聚苯硫醚空间位阻大的 聚间苯硫醚 (MPS),用
AsF5掺杂的效果较差,电导率仅为 10-1 Ω-·cm-1。
S
S
S
5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热解聚丙烯腈 是一种本身具有较高导电性的材
料,不经掺杂的电导率就达 10-1Ω-1·cm-1。它是由聚
丙烯腈在 400~ 600℃ 温度下热解环化、脱氢形成的
梯型含氮芳香结构的产物。通常是先将聚丙烯腈加
工成纤维或薄膜,再进行热解,因此其加工性可从
聚丙烯腈获得。同时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分子量,故
导电性能较好。由聚丙烯腈热解制得的导电纤维,
称为 黑色奥纶( Black Orlon) 。聚丙烯腈热解反应
式为:
5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C H
C H
2
C H
C H
2
C H
C H
2
C
N
C
N
C
N
高 温 焦 化
C H
C H
2
C H
C H
2
C H
C
N
C
N
C
C
C H
C
C H
C
C
N
C
N
C
脱 氢
5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如果将上述产物进一步热裂解至氮完全消失,
可得到 电导率高达 10Ω-1·cm-1的高抗张碳纤维 。
将溴代基团引入聚丙烯腈,可制得易于热裂解
环化的共聚丙烯腈。这种溴代基团在热裂解时起催
化作用,加速聚丙烯腈的环化,提高热裂解产物的
得率。
聚乙烯醇、聚酰亚胺经热裂解后都可得到类似
的导电高分子 。
5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石墨是一种导电性能良好的大共轭体系。受石
墨结构的启发,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卡普朗( M,L,
Kaplan)等人和日本的村上睦明等人分别用了 3,4,
9,10— 二萘嵌苯四酸二酐( PTCDA) 进行高温聚
合,制得了有类似石墨结构的 聚萘,具有优良的导
电性。
聚萘的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6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C
C
O
O
O
C
C
O
O
O
5 2 0 ~ 5 3 0 ℃
- C O C O 2
6 0 0 - 1 2 0 0 ℃
— H 2
H= 2.0%
6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聚萘的导电性与反应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石
墨化程度也越高,导电性就越大,见 表 5— 5。
聚萘的贮存稳定性良好,在室温下存放 4个月,
其电导率不变。聚萘的电导率对环境温度的依赖性
很小,显示了金属导电性的特征。
人们预计,随着研究的深入,聚萘有可能用作
导电羰纤维、导磁屏蔽材料、高能电池的电极材料
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填充料。
6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5 反应温度对聚萘导电性的影响
反应温度 σ /Ω-1·cm-1
530 2× 10-1
600 10
800 2× 102
1000 5.7× 102
1200 1.1× 103
返回
6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3.1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是以 普通的绝缘聚合物 为主
要基质(成型物质),并在其中掺入较大量的 导电
填料 配制而成的。因此,无论在外观形式和制备方
法方面,还是在导电机理方面,都与掺杂型结构导
电高分子完全不同。
6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从原则上讲,任何高分子材料都可用作复合型
导电高分子的基质。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使用要
求、制备工艺、材料性质和来源、价格等因素综合
考虑,选择合适的高分子材料。
目前用作复合型导电高分子基料的主要有 聚乙
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环氧树
脂、丙烯酸酯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聚氨
酯、聚酰亚胺、有机硅树脂 等。此外,丁基橡胶、
丁苯橡胶、丁腈橡胶和天然橡胶 也常用作导电橡胶
的基质。
6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中高分 子基料的作用是将导电颗粒
牢固地粘结在一起,使导电高分子具有稳定的导电
性,同时它还赋于材料加工性。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对导电高分中的机械强度、耐热性、耐老化性都有
十分重要的影响。
导电填料在复合型导电高分子中起提供载流子
的作用,因此,它的形态、性质和用量直接决定材
料的导电性。
6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常用的导电填料有 金粉、银粉、铜粉、镍粉、
钯粉、钼粉、铝粉、钴粉、镀银二氧化硅粉、镀银
玻璃微珠、炭黑、石墨、碳化钨、碳化镍 等。部分
导电填料的导电率列于表 5— 11 中。从表中可见,
银粉具有最好的导电性,故应用最广泛。炭黑虽导
电率不高,但其价格便宜,来源丰富,因此也广为
采用。根据使用要求和目的不同,导电填料还可制
成箔片状、纤维状和多孔状等多种形式。
6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11 部分导电填料的电导率
材料名称 电导率 /(Ω-1·cm-1) 相当于汞电导率的倍数
银 6.17× 105 59
铜 5.92× 105 56.9
金 4.17× 105 40.1
铝 3.82× 105 36.7
锌 1.69× 105 16.2
镍 1.38× 105 13.3
锡 8.77× 104 8.4
铅 4.88× 104 4.7
汞 1.04× 104 1.0
铋 9.43× 103 0.9
石墨 1~ 103 0.000095~ 0.095
碳黑 1~ 102 0.00095~ 0.0095
6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高分子材料一般为有机材料,而导电填料则通
常为无机材料或金属。两者性质相差较大,复合时
不容易紧密结合和均匀分散,影响材料的导电性,
故通常还需对填料颗粒进行表面处理。如采用 表面
活性剂、偶联剂、氧化还原剂 对填料颗粒进行处理
后,分散性可大大增加。
6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制备工艺简单,成型加工
方便,且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例如在 聚乙烯中加
入粒径为 10~ 300μm的导电炭黑,可使聚合物变为
半导体 (σ= 10-6~ 10-12Ω-1·cm-1),而 将银粉、铜粉
等加入环氧树脂中,其电导率可达 10-1~ 10Ω-1·cm-1,
接近金属的导电水平。因此,在目前结构型导电高
分中研究尚未达到实际应用水平时,复合型导电高
分子不失为一类较为经济实用的材料。
7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
酚醛树脂 — 炭黑导电塑料,在电子工业中用作有机
实芯电位器的导电轨和碳刷; 环氧树脂 — 银粉导电
粘合剂,可用于集成电路、电子元件,PTC陶瓷发
热元件等电子元件的粘结;用 涤纶树脂与炭黑混合
后纺丝得到的导电纤维,可用作工业防静电滤布和
防电磁波服装。此外,导电涂料、导电橡胶 等各类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都在各行各业发挥其重要
作用。
7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
3.2.1 导电填料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实验发现,将各种金属粉末或碳黑颗粒混入绝
缘性的高分子材料中后,材料的导电性随导电填料
浓度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 在导电填料浓度较低
时,材料的电导率随浓度增加很少,而当导电填料
浓度达到某一值时,电导率急剧上升,变化值可达
10个数量级以上 。超过这一临界值以后,电导率随
浓度的变化又趋缓慢,见图 5— 16。
7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6 电导率与导电填料的关系
7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导电材料的结构发现,
当导电填料浓度较低时,填料颗粒分散在聚合物
中,互相接触很少,故导电性很低。随着填料浓度
增加,填料颗粒相互接触机会增多,电导率逐步上
升。当填料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体系内的填料
颗粒相互接触形成 无限网链 。
7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这个网链就像金属网贯穿于聚合物中,形成导
电通道,故电导率急剧上升,从而使聚合物变成了
导体。显然,此时若再增加导电填料的浓度,对聚
合物的导电性并不会再有更多的贡献了,故电导率
变化趋于平缓。在此,电导率发生突变的导电填料
浓度称为,渗滤阈值,。
7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2.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中导电填料用量的估算
对一个聚合物来说,需耍加入多少导电填料才
能形成无限网链,换句话说,渗滤阈值如何估算,
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哥尔兰特( Gurland)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 平均接触数 的概念。所谓平均接触数,是指
一个导电颗粒与其他导电颗粒接触的数目。如果假
定颗粒都是圆球,通过对电镜照片的分析,可得如
下的公式:
7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式中 m —— 平均接触数; Ms —— 单位面积中颗粒与
颗粒的接触数; Ns —— 单位面积中的颗粒数; NAB ——
任意单位长度的直线上颗粒与基质(高分子材料)的接
触数; NBB—— 上述单位长度直线上颗粒与颗粒的接触
数。
BB
BBAB
s
s
N
NN
N
Mm 2)(8 2
2
??
?
(5— 23)
7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哥尔兰特研究了酚醛树脂 — 银粉体系电阻与填
料体积分数的关系,并用式 ( 5— 23) 计算了平均接
触数 m 。结果表明,在 m = 1.3~ 1.5之间,电阻发生
突变,在 m =2以上时电阻保持恒定,见图 5— 17。
从直观考虑,m = 2是形成无限网链的条件,故似
乎应该在 m = 2时电阻发生突变。然而实际上,小于
2时就发生电阻值的突变,这 表明导电填料颗粒并不
需要完全接触就能形成导电通道 。
7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7 电阻与银粉浓度的关系(图中数据为 m值)
电
阻
率
的
对
数
银粉体积百分数
7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当导电颗粒间不相互接触时,颗粒间存在聚合
物隔离层,使导电颗粒中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受到
阻碍,这种阻碍可看作一种具有一定势能的势垒。
根据量子力学的概念可知,对于一种微观粒子
来说,即使其能量小于势垒的能量时,它除了有被
反弹的可能性外,也有穿过势垒的可能性。微观粒
子穿过势垒的现象称为 贯穿效应,也称 隧道效应 。
8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电子是一种 微观粒子,因此,它具有穿过导电
颗粒之间隔离层阻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
与隔离层的厚度 α及隔离层势垒的能量 μ0与电子能
量 E的差值( μ0- E)有关。 α值和( μ0- E)值
愈小,电子穿过隔离层的可能性就愈大。当隔离层
的厚度小到一定值时,电子就能容易地穿过,使导
电颗粒间的绝缘隔离层变为导电层。 这种由隧道效
应而产生的导电层可用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并联来
等效 。
8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理解,导电高分子内部的
结构有三种情况:
( 1)一部分导电颗粒完全连续的相互接触形成
电流通路,相当于电流流过一只电阻 。
( 2)一部分导电颗粒不完全连续接触,其中不
相互接触的导电颗粒之间由于隧道效应而形成电通
流路,相当于一个电阻与一个电容并联后再与电阻
串联的情况 。
8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 3)一部分导电粒子完全不连续,导电颗粒间
的聚合物隔离层较厚,是电的绝缘层,相当于电容
器的效应 。 图 5— 18直观地反应了导电高分子的这种
内部结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导电填料用量接近理论
值,必须使导电颗粒充分分散。若导电颗粒分散不
均匀,或在加工中发生颗粒凝聚,则即使达到临界
值(渗滤阈值),无限网链也不会形成。
8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8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模型
8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3 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
炭黑是一种在聚合物工业中大量应用的填料。
它用于聚合物中通常起四种作用,着色、补强、吸
收紫外光和导电 。用于着色和吸收紫外光时,炭黑
浓度仅需 2%,用于补强时,约需 20%,用于消除静
电时,需 5%~ 10%,而用于制备高导电材料时,用
量可高达 50%以上。
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主要取决于炭黑的结
构、形态和浓度。
8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3.1 炭黑的种类、结构与性能
炭黑是由 烃类化合物经热分解 而成的。以脂肪
烃为主要成分的 天然气 和以脂肪烃与芳香烃混合物
为主要成分的 重油 均可作为制备炭黑的原料。
在热分解过程中,烃类化合物先形成 碳的六元
环,并进一步脱氢缩合形成多 环式六角形网状结构
层面 。这种层面 3~ 5个重叠则成为 晶子,大量晶子
无规则的堆砌,就形成了炭黑的 球形颗粒 。
8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在制备过程中,炭黑的初级球形颗粒彼此凝
聚,形成大小不等的 二级链状聚集体,称为 炭黑的
结构 。链状聚集体越多,称为结构越高。炭黑的结
构因其制备方法和所用原料的不同而异。 炭黑的结
构高低可用吸油值大小来衡量,吸油值定义为 100克
炭黑可吸收的亚麻子油的量 。在粒径相同的情况
下,吸油值越大,表示结构越高。
8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炭黑以元素碳为主要成分,并结合少量的氢和
氧,吸附少量的水分。此外还含有少量硫、焦油、
灰分等杂质。炭黑中 氢的含量一般为 0.3%~ 0.7%,
是由芳香族多环化合物缩合不完全剩余下的。其中
一部分以烯烃或烷烃的形式结合在晶子层面末端的
碳原子上,另一部分则与氧结合形成官能团存在于
颗粒表面上。通常,结合在晶子层面末端碳原子上
的氢愈少,炭黑的结构愈高。 氢的含量愈低,炭黑
的导电性愈好 。
8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炭黑中的氧是炭黑粒子与空气接触而自动氧化
结合的。其中大部分以 CO2的形式吸附在颗粒表面
上,少部分则以 羟基、羧基、羰基、醌基和内酯基
的形式结合在炭黑颗粒表面。 一定数量含氧基团的
存在,有利于炭黑在聚合物中的分散,因此对聚合
物的导电性有利 。 炭黑的含氧量随制备方法不同而
异,一般为 1%~ 4%。
8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炭黑颗粒表面一般吸附有 1%~ 3%的水分,其
含量大小与炭黑的表面性质有关。炭黑的比表面积
愈大,氧的含量愈高,则水分吸附量愈大。 水分的
存在虽有利于导电性能提高,但通常使电导率不稳
定,故应严格控制。
9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炭黑的生产有许多种方法,因此品种繁多,性
能各异。若按生产方法分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 接触法炭黑,包括天然气槽法炭黑、滚
筒法炭黑、圆盘法炭黑、槽法混气炭黑、无槽混气
炭黑等;另一类是 炉法炭黑,包括气炉法炭黑、油
炉法炭黑、油气炉法炭黑、热裂法炭黑、乙炔炭黑
等。
9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若按炭黑的用途分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
橡胶用炭黑、色素炭黑和导电炭黑 。根据制备方法
与导电特性的不同,导电炭黑可以分为 导电槽黑、
导电炉黑、超导电炉黑、特导电炉黑和乙炔炭黑 五
种,它们的基本特性见表 5— 12。
9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表 5— 12 导电炭黑的性能
名 称 代 号 平均粒径 /μm 比表面积 /(m2/g) 吸油值/(mg/g) 挥发分 /% 特 性
导电槽黑 CC 17.5~ 27.5 175~ 420 1.15~1.65 — 粒径细,分散困难
导电炉黑 CF 21~ 29 125~ 200 1.3 1.5~ 2.0 粒径细,表面孔度高,结构高
超导电炉黑 SCF 16~ 25 175`225 1.3~1.6 0.05 防静电,导电效果好
特导电炉黑 XCF < 16 225~285 2.60 0.03 表面孔度高,结构高,导电性好
乙炔炭黑 ACEF 35~ 45 56~70 2.5~3.5 — 粒径中等,结构高,导电性稳定
9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3.3.2 影响含炭黑聚合物导电性的因素
( 1)导电性对电场强度的依赖性
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对外电场强度有强烈依
赖性。如对填充炭黑的聚乙烯的研究表明,在 低电
场强度下( E< 104V/cm),电导率符合欧姆定律,
而在高电场强度下( E> 104V/cm),电导率符合幂
定律 。研究发现,材料导电性对电场强度的这种依
赖性规律,是由它们在不同外电场作用下不同的导
电机理所决定的。
9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在低电场强度下,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主要是
由炭黑颗粒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极化引起的 离子导
电 。这种极化导电的载流子数目较少,故电导率较
低。而在高电场强度下,炭黑中的载流子(自由电
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能够穿过炭黑颗粒间的聚合
物隔离层而使材料导电,隧道效应起了主要作用。
因此,含炭黑高聚物在高电场强度下的导电本质上
是 电子导电,电导率较高。
9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 2)导电性对温度的依赖性
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当它们
处于不同电场强度时,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图 5— 19
为含 炭黑 20%、厚 100μm的聚乙烯薄膜 在低电场强
度时的电导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而图 5— 20则为 含
炭黑 25%的聚丙烯 在高电场强度时的电导率 — 温度
关系。
9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19 低电场强度时 图 5— 20 高电场强度时
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9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从图中可见,在低电场强度时,电导率随温度
降低而降低,而在高电场强度时,电导率随温度降
低而增大。这同样是由于其不同的导电机理所引起
的。从前面讨论可知,低电场强度下的导电是由界
面极化导致的离子导电引起的。温度降低使载流子
动能降低,导致电导率降低 。反之,高电场强度下
的导电是自由电子的跃迁,相当于金属导电,温度
降低有利于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故电导率增大 。
9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 3)加工方法对导电性的影响
大量事实表明,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能与加
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关系极大。例如,聚氯乙烯 — 乙
炔炭黑 的电导率随混炼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但超过
一定混炼时间,电导率反而下降(见 图 5— 21)。
9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又例如,将 导电性炭黑与聚苯乙烯 形成的完全
分散的混合料 (电导率 σ= 2× 10-2Ω-1·cm-1)在 较低的
物料温度和较高的注射速度 条件下注射成型,电导
率降低至 10-10Ω-1·cm-1。若将产品再粉碎,混炼后
压制成型,电导率几乎可完全恢复( σ= 1.4× 10-2
Ω-1·cm-1)。
另一方面,若用同一原料在 较高温度和较低注
射速度 下注射成型,可得电导率为 2× 10-4Ω-1·cm-1
的产品,经粉碎再生,电导率也可恢复到 1.4× 10-2
Ω-1·cm-1的水平。
10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研究认为,上述现象都是由于 炭黑无限网链重
建的动力学问题 所引起的。在高剪切速率作用下,
炭黑无限网链在剪切方向受到外力拉伸,当作用力
大于一定值后,无限网链破坏。而聚合物的高粘度
使得这种破坏不能很快恢复,因此导电性下降。经
粉碎再生后,无限网链重新建立,电导率得以恢
复。 加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对含炭黑聚合物导电性的
这种影响规律,对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应用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
10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1 混炼时间对电导率的影响
10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4 超导电高分子
4.1 超导态和超导理论的基本概念
4.1.1 超导态及其特征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翁内斯经过长期努力,使
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气 ( He)液化。 1911年翁
内
斯在研究金属汞( Hg)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规律时发
现,当温度降低时,汞的电阻先是平稳地减小,而
在 4.2K附近,电阻突然降为零 。如图所示:
10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3 汞的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
10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在该温度下
汞的电阻与 0℃ 时汞的电阻之比,R/R0( 273K)。
这种零电阻现象意味着此时电子可毫无阻碍地自由
流过导体,而不发生任何能量的消耗。金属汞的这
种低温导电状态,称为 超导态 。使汞从导体转变为
超导体的转变温度,称为 超导临界温度,记作 Tc。
10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超导体材料当处于 Tc以上温度时,与正常导体
一样,都有一定的电阻值,此时超体处于正常态。
而在 Tc以下时,超导体处于零电阻状态。但从图中
可以看到,超导体从正常态向超导态的过渡是在一
个温度区间内完成的,这个温度区间称为 超导转变
温度,与超导体的性质有关。因此,通常 将超导体
电阻下降到正常态电阻值一半时所处温度定为 Tc。
10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从现象上看,超导态有以下四个特征 ;
( 1)电阻值为零
( 2)超导体内部磁场为零
( 3)超导现象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下才会出现
( 4)超导现象存在临界磁场,磁场强度超越临
界值,则超导现象消失,见图 5— 25。
10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5 超导态的临界磁场 -温度曲线
10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超导现象和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
大兴趣。显然,超导现象对于 电力工业 的经济意义
是不可估量的。这意味着大量消耗在电阻上的电能
将被节约下来。事实上,超导现象的实用价值远不
止电力工业。由于超导体的应用,高能物理、计算
机通讯、核科学 等领域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10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具有超导性质的
材料,其临界温度都相当低。例如 金属汞的临界温
度 Tc为 4.2K,铌锡合金的 Tc为 18.1K,铌铝锗合金
的 Tc为 23.2K。 1975年发明的第一个无机高分子超
导体聚氮硫的 Tc仅为 0.26 K。 显然,在这样低的温
度下,超导体的利用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如何提
高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成为科学家们十分关注的
课题之一。
11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4.1.2 超导理论
1957年,巴顿 (Bardeen)、库柏 (Cooper)和施里
费尔 (Schrieffer)提出了著名的 BCS超导理论 。
根据麦克斯威( Maxwell)等人对同位素含量
不同的超导体的研究,发现它们的 Tc与金属的平均
原子量 M的平方根成反比。即质子质量影响超导
态。这表明,超导现象与晶格振动(声子 phonon)
有关 。
11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因此,BCS理论认为,物质超导态的本质是被
声子所诱发的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以声子为
谋介而产生的引力克服库仑排斥力而形成电子对。
先以金属中的两个自由电子的运动为例。超导
理论认为,金属中的阳离子以平衡位置为中心进行
晶格振动。如图 5— 26所示,当一个自由电子在晶格
中运动时,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使
阳离子向电子方向收缩。
11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由于晶格离子运动比电子的运动速度慢得多,
故当自由电子通过某个晶格后,离子还处于收缩状
态。因此,这一离子收缩地带局部呈正电性,于是
就有第二个自由电子被吸引入。
这样,由于晶格运动和电子运动的相位差,使
两个电子间产生间接引力,形成电子对 。这种电子
对由库柏( L,M,Cooper)所发现,因此称为 库柏
对 。
11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库柏对的两个电子间的距离为数千纳米,而在
金属中,实际电子数是很多的,电子间的平均距离
为 0.1nm左右,因此库柏对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
为了使很多库柏对共存,所有的电子对都应有相同
的运动量。更准确地说,每个库柏对中的两个电子
应具有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运动量。因此,库柏
对在能量上比单个电子运动稳定得多,在一定条件
下能许多库柏对共存 。
11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6 库柏对形成示意图
11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由于库柏对的引力并不很大,因此,当温度较
高时,库柏对被热运动所打乱而不能成对 。同时,
离子在晶格上强烈地不规则振动,使形成库柏对的
作用大大减弱。
而当温度足够低时,库柏对在能量上比单个电
子运动要稳定,因此,体系中仅有库柏对的运动,
库柏对电子与周围其他电子实际上没有能量的交
换,因此也就没有电阻,即达到了超导。
11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显然,使库柏对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转变温度,
即为超导临界温度。根据 BCS理论的基本思想,经
量子力学方法计算,可得如下关系式:
??
?
??
? ??
VNk
WDT
c )0(
1e xp (5— 36)
其中,WD为晶格平均能,其值在 10-1~10-2eV
之间; k为玻尔兹曼( Boltzmnan)常数; N(0)为
费密( Fermi)面的状态密度; V表示电子间的相
互作用。
11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按上式计算,金属的 Tc上限为 30K左右 。 1986
年瑞士制得的金属氧化物,其 Tc已经达到 30K这个
阈值。因此,要得到高温超导体,必须摆脱声子 —
电子超导机理的约束,寻找由其他机制引起超导态
的可能性。
11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由上述理论可知,要提高材料的超导临界温
度。必须提高库柏对电子的结合能 。由图 5— 27可
见,当电子在金属晶格中运动时,如果离子的质量
越轻,则形成的库柏对就越多,越稳定。根据质量
平衡关系,离子的最大迁移率与离子质量的平方成
反比。因此可以认为,库柏对电子的结合能与离子
的质量有关。离子的质量越小,库柏对电子的结合
能就越大,相应的超导临界温度就越高。
11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由此设想,如果库柏对的结合能不是由金属离
子所控制,而是由聚合物中的电子所控制的话,由
于电子的质量是离子的千百万分之一,因此,超导
临界温度可大大提高。
通过超导机理的研究人们认为,要制备超导临
界温度在液氮温度( 77K)以上、甚至是常温超导
的材料,通过高分子材料来实现的可能性比通过金
属材料要大得多 。
120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5.2 超导高分子的 Little模型
由于 BCS理论并没有限制库柏对只能通过声子
为中介而形成,因此,利特尔( W,A,Little)在研
究了金属的超导机理后,分析了线型聚合物的化学
结构,提出了设想的 超导聚合物模型,如图 5— 27所
示。
121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他认为,超导聚合物的主链应为高导电性的共
轭双键结构,在主链上有规则地连接一些极易极化
的短侧基。由于共轭主链上的 π电子并不固定在某
一个碳原于上,它可以从一个 C- C键迁移到另一个
C- C键上。从这一意义上讲,聚合物共轭主链上的
π电子,类似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 。
122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当聚合物主链中 π电子流经侧基时,形成内电
场使侧基极化,则侧基靠近主链的一端呈正电性。
由于电子运动速度很快,而侧基极化的速度远远落
后于电子运动,于是在聚合物主链两侧形成稳定的
正电场,继续吸引第二个电子。因此在主链上形成
库柏对。
利特尔认为,共轭主链与易极化的侧基之间要
用绝缘部分隔开,以避免主链中的 π电子与侧基中
的电子重叠,使库仑力减少而影响库柏对的形成。
123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7 超导聚合物的 Little模型
124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作为例子,利特尔提出了一个超导聚合物的具
体结构。这种聚合物的主链为长的共轭双链体系,
侧基为电子能在两个氮原子间移动而“摇晃”的菁
类
色素基团。侧基上由于电子的“摇晃”而引起的正
电
性,能与主链上的 π电子发生库仑力作用而导致库
柏对的形成,从而使聚合物成为超导体。如见图 5
— 28所示。
利特尔利用式( 5— 36)对该聚合物的 Tc进行
了估算,可得出 Tc约为 2200K。
125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图 5— 28 Little超导聚合物结构
C 2 H 5 C HN N
C 2 H 5 N C H N
126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对上述建立在电子激发基础上的 Little模型提出
了不少异议。例如,在理想的一维体系中,即使电
子间有充分的引力相互作用,但由于存在一维涨落
现象,在有限温度下不可能产生电子的长程有序,
因而不可能产生超导态;晶格畸变使费密面上出现
能隙而成为绝缘体;对主链上电子之间的屏蔽作用
估计过小;所提出的聚合物应用的分子结构合成极
为困难等等。
127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现实的问题是,尽管化学家采取了多种办法企
图按 Little模型合成高温超导聚合物,但至今为止尚
未检测出超导性。
近年来,不少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其他超导聚合
物的模型,各有所长,但也有不少缺陷。因此,在
超导聚合物的研究中,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作。
128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据最近的, 科技文摘报, 报道:
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一
种有机聚合物在低温下表现出超导特性,这是人们
首次发现有机聚合物能够成为超导材料。
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利用有机聚合物 聚 3-已基
噻吩( P3HT) 的溶液,制造出结构有规则的 P3HT
薄膜,并用场效应晶体管往薄膜中注入电荷。结果
发现,在温度降到 2.35 K( - 270.65 ℃ )时,薄膜
表现出了超导特性。
129
第五章 导电高分子
尽管这一成果中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很低,但
这已经是相当重要的新进展。它意味着有机聚合物
材料导电性的可调整范围比人们原先认为的更宽,
不仅能用作绝缘体、导电体,还有希望在超导领域
一展身手。
130
黑格( Alan J,Heeger,1936~)小传
1936年 12月 22日生于美国衣阿华州
1957年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土学位
1961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
1962年至 1982年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1967
年任该校物理系教授。后转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
分校物理系教授并任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
20世纪 70年代末,在塑料导电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
发现,开创导电聚合物这一崭新研究领域
1990年创立 UNIAX公司并自任董事长及总裁
2000年,因在导电聚合物方面的贡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共获美国专利 40余项.发表论文 635篇(统计至
1999年 6月)。据 SCI所作的 10年统计( 1980~
1989),在全世界各研究领域所有发表论文被
引用次数的排名中(包括所有学科)他名列第
64名,是该 l0年统计中唯一进入前 100名的物理
学家。
在聚合物导电材料方面开创性的贡献有:
1973年发表对 TTF— TCNQ类具有金属电导的有机
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研究,开创了有机金属导体及有
机超导体研究的先河
1976年发表对聚乙炔的掺杂研究,开创了导电聚合
物的研究领域
1991年提出用可溶性共轭聚合物实现高效聚合物发
光器件,为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实用开辟了新途径
1992年提出,对离子诱导加工性” 的新概念,从
而实现了人们多年来发展兼具高电导及加工性的导
电聚合物的梦想,为导电聚合物实用化提出了新方
向
1996年首次发表共轭聚合物固态下的光泵浦激光。
座右铭:去冒险吧
131
麦克迪尔米德小传
( Alan G,MacDiarmid,1929~)
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
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1927年生于新西兰。
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剑桥
大学。
1955年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
学任教。
1973年开始研究导电高分子
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32
白川英树( Hideki Shirakawa,1936~)小传
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 关于聚乙炔的研究, 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
还著有, 功能性材料入门,,, 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 等书。
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
部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于该校资
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
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
1982年升为教授。
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