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传染病
漯河医专病理教研室
第一节 结核病
tuberculosis
一、概述
1.概念
2,临床特征:低热、盗汗、乏力、消瘦, 咳嗽、
咯血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1,病因:结核杆菌,人、牛,鸟、鼠型
2、机制,
3- 6周
3.传播途径,
( 1)呼吸道(主要):肺结核多见。
( 2)次要途径:消化道、皮肤伤口等。
三、基本病变
变质、渗出、增生三种变化往往同时存在,主要
取决于不同的机体反应性、细菌量及毒力的强弱,但
以某一种改变为主。
结核基本病变和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
(一)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1.条件 (结核病早期)
( 1)细菌多
( 2)毒力强
( 3)免疫反应弱
( 4)变态反应强
2.病变:浆液 /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 24h)中性
粒细胞渗出,以后为单核细胞(巨噬细
胞)所代替
3.部位:肺、浆膜、滑膜和脑膜
4.结局:完全吸收,或转变为以增生或坏死为主病
变
(二)以增生为主的病变
1.条件
( 1)细菌少
( 2)毒力弱
( 3)免疫反应强
( 4)变态反应弱
2.病变:结核结节( tubercle)
肉眼观:界清、粟粒大小、灰白 /灰黄色、半透
明 微隆起于器官表面
镜下观:中央:含菌的干酪样坏死物质
周围:类上皮细胞和 langhans巨细胞
外周: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结核结节
`
(三)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1.条件
( 1)细菌多
( 2)毒力强
( 3)免疫反应弱
( 4)变态反应强
2.病变,干酪样坏死( caseous necrosis)
肉眼观:淡黄色, 均匀细腻, 质地较实, 状似奶酪,
镜下观: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附 ],坏死灶不易液化
干酪样坏死含大量结核杆菌(播散源)
干酪样坏死
肉眼观 镜下观
四、转归
(一)转向愈合
1,吸收消散 (吸收好转期 )
( 1)对象: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小干酪样坏死灶
和增生性病变亦可
( 2)途径:经淋巴道吸收
( 3)病变:缩小消散
( 4) X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的云絮状阴影缩
小消失
2,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硬结钙化期)
结核结节,纤维化
干酪样坏死灶:小:纤维化
大:纤维包裹、钙化
未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机化后纤维化
[附 ]:完全纤维化的病灶无菌
纤维包裹、钙化者仍含菌(复发的根源)
X线:边缘清楚、密度较大的条索状阴影
(二)转向恶化
1.浸润进展(浸润进展期)
病变:原病灶周围先出现渗出性病变,再发生
干酪样坏死,
X线:原病灶周围出现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
影其间有密度较高阴影,
2.溶解播散(溶解播散期)
自然管道(支气管、输尿管等)
血道,形成粟粒性结核病
淋巴道
肺结核病 ( tuberculosis of lung)
( 一 )原发性肺结核病( primary tuberculosis of lung)
1.概述
( 1)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
( 2)年龄:多发生于儿童(儿童型肺结核病)
成人(少见):未感染过 /免疫功能严
重受抑制
2.病变特点,
数目:原发灶(最早病变) 1~ 2个
部位: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右 ?左)
大小,1 ~ 1.5cm,
性质:单一,以渗出性为主,有时可形成干酪样坏死
病程:短
播散途经:淋巴道
可形成原发综合征
原发综合征 ( primary complex)
原发灶 结核性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
核合称原发综合征,X线:哑铃状阴影
3.临床:无明显症状
(结核菌素试验 +)
4.结局
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a:细菌入血部位:肺静脉分支(大量入血)
b:部位:肺、脑(膜)、肝、脾、肾等全身器
官
c:肉眼观:器官内 密布大小一致、灰白带黄、
粟粒大小的结核病灶
镜下观:增生为主,渗出和坏死轻
X线:三个一致:大小一致、密度均匀、新旧
相同的细点状阴影
d:临床: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成人)
a:细菌多次少量入血
b:结节大小不一
b:部位:肺、脑(膜)、肝、脾、肾等
全身器官
c:肉眼观:器官内 形成大小不一灰白
带黄、新旧各异的粟粒大小结核病灶
镜下观:增生为主,渗出和坏死轻
X线:三个不一致:大小不一、分布
不均、新旧不同的点片状阴影
d:临床:全身中毒症状轻
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① 菌入血部位:肺门、纵隔和支气管旁淋巴结干
酪样坏死破坏附近的静脉(无名、颈内和上腔静
脉) → 右心 → 肺动脉 → 双肺
② 肉眼:切面暗红密布灰黄粟粒大小的结节。
③ 镜下:大小一致的结节状阴影。
④ x线,三个一致
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成人)
a:肺外器官结核病灶
细菌长期间歇入血
b:三个不一 致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secondary tuberculosis of
lung)
概述
( 1)再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
( 2)成人(成人型 肺结核病 )
( 3)机制,外源性
内源性
( 4)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区别
病变特点,与原发性比较
常见类型
1、局灶型肺结核
( 1)肉眼观:肺尖下 2-4cm,1~数个,d:
0.5~1cm
镜下观:以增生为主(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X线:肺尖 1~多个界清的结节状阴影
( 2)临床:无明显的症状
( 3)结局,
免疫力强 -纤维化钙化 ;
免疫力低下 -浸润型结核
2、浸润型肺结核
( 1)来源: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
( 2)肉眼观:以渗出为主
镜下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周围:肺泡内可见浆液、巨噬细
胞、淋巴细胞等
X线: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
( 3)临床
A:最常见类型
B:活动性肺结核
C:痰中带菌
( 4)结局
A:及早发现,合理治疗,可治愈
B:浸润进展
液化物 支气管播散 急性空洞
支气管播散 干酪样肺炎
穿破肺膜 自发性气胸
液化物进入胸腔 脓气胸
及时治疗 疤痕治愈
空洞塌陷 索状疤痕愈合
经久不愈 慢纤空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 1)来源:浸润型肺结核的急性空洞发展而来
( 2)病变特点,
A:厚壁空洞,
? 肺上叶,1~多个,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
? 壁( 1cm以上):分三层
( 3)临床特点及 转归, X 线, 1或 2侧上、中肺
野有 ① 1~多个厚壁空洞,②支气管播散的新旧
病灶,③肺广泛纤维化,④胸膜增厚
4.干酪样肺炎
( 1)来源:浸润型肺结核恶化 /
急、慢性空洞支气管播散
( 2)病变
肉眼观:病变肺叶肿大实变。切
面干酪样坏死伴急性空洞
镜下观:大量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物,
肺泡腔:浆液纤维素渗出物,含巨噬细胞和淋巴
细胞等
( 3)临床与结局 A:严重中毒症状 B:奔马痨
5、结核球( tuberculoma)
( 1)概念 — 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分明的球形
干酪样坏死灶( d,2- 5cm)
( 2)形成:浸润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灶纤维包裹
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
多个干酪样坏死灶融合后纤维包裹
( 3)部位:肺上叶
( 4)相对静止的病变
( 5)手术切除
7.结核性胸膜炎
( 1)湿性(渗出性)(常见)
A:青年人
B:病理:浆液纤维素性炎症
C:临床:血性胸水
( 2)干性(增生性)
A:胸膜下病灶直接蔓延
B:肺尖
C:病变:增生为主
D:临床:胸膜增厚
肺外器官结核病
来源,
1,多为原发性肺结核病血道播散而来
2.继发性肺结核引起肺外器官结核病少见
3.淋巴结结核由淋巴道播散引起
4.消化道结核可由咽下含菌的食物 /痰液所致
5.皮肤结核可经伤口感染引起
一, 肠结核病
1.分类
( 1)原发性(少见):小儿饮用含菌的牛奶
肠原发综合征:肠原发结核性溃疡 → 结核性
淋巴管炎 →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
( 2)继发性 (多数):咽下含菌痰液
2.部位:回盲部( 85%)
3.溃疡型肠结核(多见)
( 1)病变特点,
A,溃疡形成
结核菌 肠壁淋巴组织 结核结节 融合 干
酪样坏死 脱落 溃疡
溃疡特点,
?溃疡长径与肠腔长轴垂直 肠腔狭窄(多见)
?溃疡底部血管因炎症而闭塞 肠出血(少见)
?边缘参差不齐,多较浅 肠穿孔(少见)
( 2)临床:腹痛、腹泻、营养不良和中毒症状
4,增生型肠结核
( 1)病变特点:肠壁内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伴纤
维组织明显增生 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 2)临床:肠梗阻
二, 结核性腹膜炎
1.青少年
2.来源,
( 1)腹腔内结核病灶 溃疡性肠结核(最常见)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结核性输卵管炎
( 2)腹膜外结核病灶(少见)
3.分类:干性、湿性、混合性(多见)
4,干性结腹特点:结核结节 + 纤维素 腹膜、大
网膜、肠系膜增厚、腹腔器官广泛粘连
5.湿性结腹特点:结核结节 + 腹水
三, 结核性脑膜炎
1.小儿(多见)
2.来源,
( 1)小儿:肺原发综合征血道播散
( 2)成人:肺结核 /泌尿生殖器及关节结核
( 3)脑实质结核球液化破溃
3.病变特点
( 1)部位:脑底
( 2)蛛网膜下腔内大量渗出物
肉眼观:灰黄色浑浊胶冻状;
镜下观: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4,合并症
累及脑皮质 脑膜脑炎
闭塞性血管内膜炎 脑软化
渗出物机化堵塞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 脑积
水
四, 泌尿生殖系统结核
1,肾结核多由肺结核血道播散引起,多单侧
( 10%双侧)
2,病变及蔓延
皮髓质交界 /肾乳头 干酪样坏死 扩大 /液化
破坏肾乳头 肾盂 结核性空洞 空壳
输尿管结核 膀胱 (三
角区 整个膀胱) 膀胱挛缩 对侧肾
尿道 前列
腺、精囊、输精管,附睾 (极少累及睾丸)
3,女性生殖系统结核
( 1)血道播散
( 2)结核性输卵管炎
(最常见)
五, 骨关节结核
1.概述
( 1)来源:血道播散
( 2)儿童、青少年
2.骨结核
( 1)部位:脊椎骨(最常见)、指骨、长骨骨骺
( 2)基本病变(病变开始于松质骨)
A:干酪样坏死型(多见)
病变特点:干酪样坏死 + 死骨 + 冷脓肿
B:增生型:结核结节(无明显干酪样坏死和
死骨形成)
( 3)脊椎结核(最常见骨结核)
A:部位:第 10胸椎 -第 2腰椎
B:病变特点
椎体 干酪样坏死 椎间盘 邻近椎体
冷脓肿形成
C:脊椎后凸畸形 截瘫
3.关节结核
( 1)继发于骨结核
( 2)部位:髋、膝、踝、肘关节
( 3)病变:滑膜有结核结节
关节鼠 —— 关节腔内浆液和纤维素
渗出,由于长期互相撞击形成白色圆 /卵圆形小
体
(4)结局,强直
细菌性痢疾
? bacillary dysentery
? 概述,由痢疾杆菌所致常见传染病,夏
秋最多,儿童最多见。
? 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假膜形成为其病变
特征。
? 以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
便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
病因及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 G-,分福氏,
宋内氏, 鲍氏, 志贺氏
菌, 均释放内毒素, 我
国主要是 福氏 及 宋内氏
菌致病 。
患者, 带菌者细菌随
粪便排出污染食物, 水,
物品 经口侵入肠道 。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对粘膜的侵袭力为致病主要因素 。
细菌 口 ( 胃酸, 正常菌群, SIgA)
大肠粘膜上皮 上皮内繁殖 侵入固有
膜繁殖 释放内毒素 粘膜炎症和坏死 。
内毒素吸收入血 导致毒血症 。
? 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
部位,乙状结肠, 直肠
? 分为以下三型,
? ( 一 ) 急性细菌性痢疾
? 肉眼,
? 黏膜充血, 水肿, 点
状出血, 假膜形成, 散
在不规则的溃疡形成 。
镜下,
早期引起肠粘膜的
卡他性炎,进一步引
起纤维素性炎。
假膜由纤维素、炎
细胞、坏死组织及红
细胞和细菌形成。
临床, 腹痛、腹泻,
里急后重,粘液脓血
便,伴 毒血症 。
? ( 二 ) 慢性细菌性痢疾
? 病程超过 2个月以上者 。 福氏 居多
? 病变特点,病变此起彼伏, 新旧混杂,
粘膜上皮增生, 息肉, 深溃疡形成, 纤
维组织增生和斑痕形成而增厚变硬, 易
导致肠腔狭窄 。
? 临床,腹痛, 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少
量粘液脓血便, 大便细菌培养持续阳性,
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 。
? ( 三 )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 病变特点,
? 发病急骤, 肠道病变不明显, 卡他性肠
炎, 但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
? 多见于 2~7岁的儿童, 致病菌常为毒力
较弱的 福氏菌或宋氏菌 。
? 临床以高热, 惊厥, 昏迷, 呼吸循环衰
竭为特征 。
? 常无腹疼, 腹泻, 黏液脓血便 。
伤寒 typhoid fever
概述,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全身 MMS增生
为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明显,故
又称肠伤寒。
以伤寒肉芽肿形成为其特征性病变 。
以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
玫瑰疹、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为临床特
征。
? 本病
多见于
青壮年,
夏秋季
好发 。
? 病因及发生机理
? 伤寒杆菌( G-);
菌体( O)抗原、
鞭毛( H)抗原、
和表面( V i)抗
原 → 抗体( 肥达反
应)。
? 菌体裂解时释放
的内毒素 主
要致病因素。
?
? 发生机理
?
? 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
? 巨噬细胞增生
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
肿
? ( 一 ) 肠道病变
? 好发部位:回肠末
端
? 1.髓样肿胀期
? ( 第一周 ) 伤寒肉芽肿
形成
? 2.坏死期 ( 第二周 )
? 3.溃疡期 ( 第三周 )
? 穿孔 出血
? 4.愈合期 ( 第四周 )
? 细菌培养,血第 1周、
大便第 2~3周可为阳
性,
? 肥达反应在第 2周
后出现阳性。
? ( 二 ) 其他单核巨
噬细胞系统病变
? 1,肠系膜 LN,肝,
脾, 骨髓巨噬细胞
增生
? 2,器官肿大, 肉芽
肿及坏死灶形成
? 3,骨髓培养 90%
? ( 三 ) 其他器官病变
? 1.胆囊,细菌繁殖
? 传播源
? 2.心肌,水样变性, 心肌
炎 相对缓脉
? 3.肾, IC肾炎, 近曲管上
皮水样变性 蛋白尿,
尿菌 ( +) 25%
? 4.皮肤, 淡红色斑丘疹 玫瑰疹 细菌
? 5.肌肉, 膈肌, 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常发生
凝固性坏死 ( 腊样变性 ) 肌疼, 感
觉过敏
? 结 局
? 1.多在 4~5周痊愈, 并获持久免疫力 。
? 2.大约 3%的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 。
? 3.败血症, 肠出血和 肠穿孔 是主要的死
亡原因 。
? 4.其他:支气管肺炎, 脑膜, 肾, 关节
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 概述,是由 脑膜炎双球菌 ( meningo-
coccus)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多为散发,在冬春季可引起流行,称为
流行性脑膜炎( 流脑 )。患者多为儿童
及青少年。
? 临床上:发热、头痛、呕吐,皮肤
淤点(斑)脑膜刺激症状,甚至出现中
毒性休克。
? 1,病因和发病机制
? 致病性,一是 荚膜, 能抵抗白细胞的吞
噬作用;二是 内毒素, 引起小血管出血,
坏死, 致使皮肤, 粘膜出现淤点淤斑 。
? 传播,致病菌由鼻咽部 飞沫 呼吸道
粘膜 入血 菌血或败血症 软脑
膜化脓性炎症 脑脊液弥漫播散
? 2,病理变化
? 肉眼观察,
? 脑脊髓膜血管高度
扩张充血;
? 灰黄色脓性渗现物
覆盖脑沟脑回;
? 渗出物多沿血
管分布;
? 渗出物可阻塞
脑脊液循环,
时间久之导致
脑室扩张。
? 镜下观察,
? 蛛 网膜 下 腔
增宽, 充满大
量中性白细胞,
纤维素和少量
单核细胞及淋
巴细胞 。 脑实
质一般并不受
累 。
? 3,临床病理联系
? 在临床上除了发热, 寒战等感染性全
身性症状以外, 常有下列神经系统症状,
? ( 1)颅内压升高,头痛、喷射性呕吐,
小儿前囟饱满等。由于脑膜血管充血,
蛛网膜下腔渗出物堆积,网膜颗粒因脓
性渗现物阻塞而影响脑脊吸收所致,如
伴有脑水肿,则颅内压增高更加显著。
? ( 2) 脑膜刺激症
状,颈项强直
? 角弓反张
? Kernig征阳
性,屈髋伸膝试验
时,坐骨神经受到
牵引,腰神经根因
压痛而呈现阳性体
征。
暴发性脑膜炎
脑组织淤血、水肿, 颅压急骤升
高。
表现: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
吐常伴惊厥、昏迷或脑疝形成。
? 暴发性脑炎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大量
内毒素所致 DIC,脑膜病变轻微。
? 病理主要为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和皮
肤大片紫癜,同时伴有两侧肾上腺严重
出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为沃一
沸( Waterhouse-Friederichsen综合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 (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是 乙型脑炎病毒 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7~ 9月, 以 10岁以下儿童为最多,
以神经元变性, 坏死为主要病变
以高热, 嗜睡, 抽搐, 昏迷为主要临
床表现 。
。
? 1,病因及传播途径
? 乙型脑炎病毒为 RNA病毒。牛、马、
猪为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 动物 库蚊 动物 库蚊 媒介
? 带毒蚊叮人时 人体 血管
内皮及 MMS细胞内繁殖 病毒血症
侵入 CNS致病(感染细胞膜抗原刺激 T,B
细胞免疫反应致损伤)
? 2,病变
? 病变广泛累及 CNS灰质, 但以大脑皮
质及基底核, 视丘最为严重, 小脑皮质,
延髓及脑桥次之, 脊髓病变最轻, 常仅
限于颈段脊髓 。
? 肉眼观,脑膜充血,脑水肿明显,
脑回宽,脑沟窄;切面上在 皮质深层、
基底核、视丘等部位可见粟粒大小的软
化灶,其境界清楚,弥漫分布或聚集成
群。
? 镜下,
? ( 1) 血管变化
和炎症反应 血
管高度扩张充血,
脑组织水肿。炎
性细胞围绕血管
周围间隙形成 血
管套 。以淋巴、
单核和浆细胞为
主。
? ( 2) 神经细胞变
性、坏死 表现为
细胞肿胀,Nissl
小体消失,胞浆
内空泡形成,核
偏位等。可发生
核浓缩、溶解、
消失。 卫星现象,
噬神经细胞现象。
? ( 3) 软化灶形成
? 灶性神经组织的
坏死, 液化, 形成
镂空筛网状软化灶 。
? 对诊断具有一
定的特征性
? ( 4) 胶质细胞增
生
? 小胶质细胞结节,
多位于小血管或
坏死的神经细胞
附近 。
? 少突胶质细胞
的增生也很明显 。
星形胶质细胞增
生和胶质瘢痕形
成 。
? 3,临床病理联系
? 神经细胞广泛受累 出现嗜睡、昏
迷以及颅神经麻痹症状。
?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
受损,致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脑水肿和
颅内压升高 头痛、呕吐。严重的颅
内增高可引起脑疝,其中小脑扁桃体疝
可致延髓呼吸中枢受压而致死。
? 本病患者经过治疗,大多数在急性期后
可痊愈,脑部病变逐渐消失。
? 病变较重者,可出现 痴呆、语言障
碍、肢体瘫痪及颅神经麻痹引起的吞咽
困难、中枢神经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
等,这些表现经数月之后多能恢复正常。
少数病例病变不能完全恢复而留下后遗
症
? ( 3) 颅神经麻痹,由于脑基底部脑膜炎
累及自该处出颅的 Ⅲ, Ⅳ, Ⅴ, Ⅵ 和 Ⅶ
对颅神经,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展神经
受损出现眼球外直肌的麻痹。
? ( 4) 脑脊液的改变,压力升高、浑浊不
清,含大量脓细胞,蛋白增多、糖减少,
经涂片和培养检查可查到病原体。
? 4,结局与并发症
? 抗生素应用,大多数痊愈。病死率已
由过去的 70%- 90%,降低到 5%- 10
%以下。死亡原因主要为败血症或伴发
DIC。
? 少数病例可转变为慢性,并可发生
以下后遗症,
? ( 1) 脑积水
? ( 2) 颅神经麻痹
? ( 3) 脑底脉管炎致管腔狭窄
漯河医专病理教研室
第一节 结核病
tuberculosis
一、概述
1.概念
2,临床特征:低热、盗汗、乏力、消瘦, 咳嗽、
咯血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1,病因:结核杆菌,人、牛,鸟、鼠型
2、机制,
3- 6周
3.传播途径,
( 1)呼吸道(主要):肺结核多见。
( 2)次要途径:消化道、皮肤伤口等。
三、基本病变
变质、渗出、增生三种变化往往同时存在,主要
取决于不同的机体反应性、细菌量及毒力的强弱,但
以某一种改变为主。
结核基本病变和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
(一)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1.条件 (结核病早期)
( 1)细菌多
( 2)毒力强
( 3)免疫反应弱
( 4)变态反应强
2.病变:浆液 /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 24h)中性
粒细胞渗出,以后为单核细胞(巨噬细
胞)所代替
3.部位:肺、浆膜、滑膜和脑膜
4.结局:完全吸收,或转变为以增生或坏死为主病
变
(二)以增生为主的病变
1.条件
( 1)细菌少
( 2)毒力弱
( 3)免疫反应强
( 4)变态反应弱
2.病变:结核结节( tubercle)
肉眼观:界清、粟粒大小、灰白 /灰黄色、半透
明 微隆起于器官表面
镜下观:中央:含菌的干酪样坏死物质
周围:类上皮细胞和 langhans巨细胞
外周: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结核结节
`
(三)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1.条件
( 1)细菌多
( 2)毒力强
( 3)免疫反应弱
( 4)变态反应强
2.病变,干酪样坏死( caseous necrosis)
肉眼观:淡黄色, 均匀细腻, 质地较实, 状似奶酪,
镜下观: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附 ],坏死灶不易液化
干酪样坏死含大量结核杆菌(播散源)
干酪样坏死
肉眼观 镜下观
四、转归
(一)转向愈合
1,吸收消散 (吸收好转期 )
( 1)对象: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小干酪样坏死灶
和增生性病变亦可
( 2)途径:经淋巴道吸收
( 3)病变:缩小消散
( 4) X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的云絮状阴影缩
小消失
2,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硬结钙化期)
结核结节,纤维化
干酪样坏死灶:小:纤维化
大:纤维包裹、钙化
未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机化后纤维化
[附 ]:完全纤维化的病灶无菌
纤维包裹、钙化者仍含菌(复发的根源)
X线:边缘清楚、密度较大的条索状阴影
(二)转向恶化
1.浸润进展(浸润进展期)
病变:原病灶周围先出现渗出性病变,再发生
干酪样坏死,
X线:原病灶周围出现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
影其间有密度较高阴影,
2.溶解播散(溶解播散期)
自然管道(支气管、输尿管等)
血道,形成粟粒性结核病
淋巴道
肺结核病 ( tuberculosis of lung)
( 一 )原发性肺结核病( primary tuberculosis of lung)
1.概述
( 1)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
( 2)年龄:多发生于儿童(儿童型肺结核病)
成人(少见):未感染过 /免疫功能严
重受抑制
2.病变特点,
数目:原发灶(最早病变) 1~ 2个
部位: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右 ?左)
大小,1 ~ 1.5cm,
性质:单一,以渗出性为主,有时可形成干酪样坏死
病程:短
播散途经:淋巴道
可形成原发综合征
原发综合征 ( primary complex)
原发灶 结核性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
核合称原发综合征,X线:哑铃状阴影
3.临床:无明显症状
(结核菌素试验 +)
4.结局
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a:细菌入血部位:肺静脉分支(大量入血)
b:部位:肺、脑(膜)、肝、脾、肾等全身器
官
c:肉眼观:器官内 密布大小一致、灰白带黄、
粟粒大小的结核病灶
镜下观:增生为主,渗出和坏死轻
X线:三个一致:大小一致、密度均匀、新旧
相同的细点状阴影
d:临床: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成人)
a:细菌多次少量入血
b:结节大小不一
b:部位:肺、脑(膜)、肝、脾、肾等
全身器官
c:肉眼观:器官内 形成大小不一灰白
带黄、新旧各异的粟粒大小结核病灶
镜下观:增生为主,渗出和坏死轻
X线:三个不一致:大小不一、分布
不均、新旧不同的点片状阴影
d:临床:全身中毒症状轻
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① 菌入血部位:肺门、纵隔和支气管旁淋巴结干
酪样坏死破坏附近的静脉(无名、颈内和上腔静
脉) → 右心 → 肺动脉 → 双肺
② 肉眼:切面暗红密布灰黄粟粒大小的结节。
③ 镜下:大小一致的结节状阴影。
④ x线,三个一致
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成人)
a:肺外器官结核病灶
细菌长期间歇入血
b:三个不一 致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secondary tuberculosis of
lung)
概述
( 1)再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
( 2)成人(成人型 肺结核病 )
( 3)机制,外源性
内源性
( 4)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区别
病变特点,与原发性比较
常见类型
1、局灶型肺结核
( 1)肉眼观:肺尖下 2-4cm,1~数个,d:
0.5~1cm
镜下观:以增生为主(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X线:肺尖 1~多个界清的结节状阴影
( 2)临床:无明显的症状
( 3)结局,
免疫力强 -纤维化钙化 ;
免疫力低下 -浸润型结核
2、浸润型肺结核
( 1)来源: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
( 2)肉眼观:以渗出为主
镜下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周围:肺泡内可见浆液、巨噬细
胞、淋巴细胞等
X线: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
( 3)临床
A:最常见类型
B:活动性肺结核
C:痰中带菌
( 4)结局
A:及早发现,合理治疗,可治愈
B:浸润进展
液化物 支气管播散 急性空洞
支气管播散 干酪样肺炎
穿破肺膜 自发性气胸
液化物进入胸腔 脓气胸
及时治疗 疤痕治愈
空洞塌陷 索状疤痕愈合
经久不愈 慢纤空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 1)来源:浸润型肺结核的急性空洞发展而来
( 2)病变特点,
A:厚壁空洞,
? 肺上叶,1~多个,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
? 壁( 1cm以上):分三层
( 3)临床特点及 转归, X 线, 1或 2侧上、中肺
野有 ① 1~多个厚壁空洞,②支气管播散的新旧
病灶,③肺广泛纤维化,④胸膜增厚
4.干酪样肺炎
( 1)来源:浸润型肺结核恶化 /
急、慢性空洞支气管播散
( 2)病变
肉眼观:病变肺叶肿大实变。切
面干酪样坏死伴急性空洞
镜下观:大量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物,
肺泡腔:浆液纤维素渗出物,含巨噬细胞和淋巴
细胞等
( 3)临床与结局 A:严重中毒症状 B:奔马痨
5、结核球( tuberculoma)
( 1)概念 — 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分明的球形
干酪样坏死灶( d,2- 5cm)
( 2)形成:浸润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灶纤维包裹
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
多个干酪样坏死灶融合后纤维包裹
( 3)部位:肺上叶
( 4)相对静止的病变
( 5)手术切除
7.结核性胸膜炎
( 1)湿性(渗出性)(常见)
A:青年人
B:病理:浆液纤维素性炎症
C:临床:血性胸水
( 2)干性(增生性)
A:胸膜下病灶直接蔓延
B:肺尖
C:病变:增生为主
D:临床:胸膜增厚
肺外器官结核病
来源,
1,多为原发性肺结核病血道播散而来
2.继发性肺结核引起肺外器官结核病少见
3.淋巴结结核由淋巴道播散引起
4.消化道结核可由咽下含菌的食物 /痰液所致
5.皮肤结核可经伤口感染引起
一, 肠结核病
1.分类
( 1)原发性(少见):小儿饮用含菌的牛奶
肠原发综合征:肠原发结核性溃疡 → 结核性
淋巴管炎 →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
( 2)继发性 (多数):咽下含菌痰液
2.部位:回盲部( 85%)
3.溃疡型肠结核(多见)
( 1)病变特点,
A,溃疡形成
结核菌 肠壁淋巴组织 结核结节 融合 干
酪样坏死 脱落 溃疡
溃疡特点,
?溃疡长径与肠腔长轴垂直 肠腔狭窄(多见)
?溃疡底部血管因炎症而闭塞 肠出血(少见)
?边缘参差不齐,多较浅 肠穿孔(少见)
( 2)临床:腹痛、腹泻、营养不良和中毒症状
4,增生型肠结核
( 1)病变特点:肠壁内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伴纤
维组织明显增生 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 2)临床:肠梗阻
二, 结核性腹膜炎
1.青少年
2.来源,
( 1)腹腔内结核病灶 溃疡性肠结核(最常见)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结核性输卵管炎
( 2)腹膜外结核病灶(少见)
3.分类:干性、湿性、混合性(多见)
4,干性结腹特点:结核结节 + 纤维素 腹膜、大
网膜、肠系膜增厚、腹腔器官广泛粘连
5.湿性结腹特点:结核结节 + 腹水
三, 结核性脑膜炎
1.小儿(多见)
2.来源,
( 1)小儿:肺原发综合征血道播散
( 2)成人:肺结核 /泌尿生殖器及关节结核
( 3)脑实质结核球液化破溃
3.病变特点
( 1)部位:脑底
( 2)蛛网膜下腔内大量渗出物
肉眼观:灰黄色浑浊胶冻状;
镜下观: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4,合并症
累及脑皮质 脑膜脑炎
闭塞性血管内膜炎 脑软化
渗出物机化堵塞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 脑积
水
四, 泌尿生殖系统结核
1,肾结核多由肺结核血道播散引起,多单侧
( 10%双侧)
2,病变及蔓延
皮髓质交界 /肾乳头 干酪样坏死 扩大 /液化
破坏肾乳头 肾盂 结核性空洞 空壳
输尿管结核 膀胱 (三
角区 整个膀胱) 膀胱挛缩 对侧肾
尿道 前列
腺、精囊、输精管,附睾 (极少累及睾丸)
3,女性生殖系统结核
( 1)血道播散
( 2)结核性输卵管炎
(最常见)
五, 骨关节结核
1.概述
( 1)来源:血道播散
( 2)儿童、青少年
2.骨结核
( 1)部位:脊椎骨(最常见)、指骨、长骨骨骺
( 2)基本病变(病变开始于松质骨)
A:干酪样坏死型(多见)
病变特点:干酪样坏死 + 死骨 + 冷脓肿
B:增生型:结核结节(无明显干酪样坏死和
死骨形成)
( 3)脊椎结核(最常见骨结核)
A:部位:第 10胸椎 -第 2腰椎
B:病变特点
椎体 干酪样坏死 椎间盘 邻近椎体
冷脓肿形成
C:脊椎后凸畸形 截瘫
3.关节结核
( 1)继发于骨结核
( 2)部位:髋、膝、踝、肘关节
( 3)病变:滑膜有结核结节
关节鼠 —— 关节腔内浆液和纤维素
渗出,由于长期互相撞击形成白色圆 /卵圆形小
体
(4)结局,强直
细菌性痢疾
? bacillary dysentery
? 概述,由痢疾杆菌所致常见传染病,夏
秋最多,儿童最多见。
? 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假膜形成为其病变
特征。
? 以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
便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
病因及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 G-,分福氏,
宋内氏, 鲍氏, 志贺氏
菌, 均释放内毒素, 我
国主要是 福氏 及 宋内氏
菌致病 。
患者, 带菌者细菌随
粪便排出污染食物, 水,
物品 经口侵入肠道 。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对粘膜的侵袭力为致病主要因素 。
细菌 口 ( 胃酸, 正常菌群, SIgA)
大肠粘膜上皮 上皮内繁殖 侵入固有
膜繁殖 释放内毒素 粘膜炎症和坏死 。
内毒素吸收入血 导致毒血症 。
? 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
部位,乙状结肠, 直肠
? 分为以下三型,
? ( 一 ) 急性细菌性痢疾
? 肉眼,
? 黏膜充血, 水肿, 点
状出血, 假膜形成, 散
在不规则的溃疡形成 。
镜下,
早期引起肠粘膜的
卡他性炎,进一步引
起纤维素性炎。
假膜由纤维素、炎
细胞、坏死组织及红
细胞和细菌形成。
临床, 腹痛、腹泻,
里急后重,粘液脓血
便,伴 毒血症 。
? ( 二 ) 慢性细菌性痢疾
? 病程超过 2个月以上者 。 福氏 居多
? 病变特点,病变此起彼伏, 新旧混杂,
粘膜上皮增生, 息肉, 深溃疡形成, 纤
维组织增生和斑痕形成而增厚变硬, 易
导致肠腔狭窄 。
? 临床,腹痛, 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少
量粘液脓血便, 大便细菌培养持续阳性,
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 。
? ( 三 )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 病变特点,
? 发病急骤, 肠道病变不明显, 卡他性肠
炎, 但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
? 多见于 2~7岁的儿童, 致病菌常为毒力
较弱的 福氏菌或宋氏菌 。
? 临床以高热, 惊厥, 昏迷, 呼吸循环衰
竭为特征 。
? 常无腹疼, 腹泻, 黏液脓血便 。
伤寒 typhoid fever
概述,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全身 MMS增生
为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明显,故
又称肠伤寒。
以伤寒肉芽肿形成为其特征性病变 。
以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
玫瑰疹、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为临床特
征。
? 本病
多见于
青壮年,
夏秋季
好发 。
? 病因及发生机理
? 伤寒杆菌( G-);
菌体( O)抗原、
鞭毛( H)抗原、
和表面( V i)抗
原 → 抗体( 肥达反
应)。
? 菌体裂解时释放
的内毒素 主
要致病因素。
?
? 发生机理
?
? 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
? 巨噬细胞增生
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
肿
? ( 一 ) 肠道病变
? 好发部位:回肠末
端
? 1.髓样肿胀期
? ( 第一周 ) 伤寒肉芽肿
形成
? 2.坏死期 ( 第二周 )
? 3.溃疡期 ( 第三周 )
? 穿孔 出血
? 4.愈合期 ( 第四周 )
? 细菌培养,血第 1周、
大便第 2~3周可为阳
性,
? 肥达反应在第 2周
后出现阳性。
? ( 二 ) 其他单核巨
噬细胞系统病变
? 1,肠系膜 LN,肝,
脾, 骨髓巨噬细胞
增生
? 2,器官肿大, 肉芽
肿及坏死灶形成
? 3,骨髓培养 90%
? ( 三 ) 其他器官病变
? 1.胆囊,细菌繁殖
? 传播源
? 2.心肌,水样变性, 心肌
炎 相对缓脉
? 3.肾, IC肾炎, 近曲管上
皮水样变性 蛋白尿,
尿菌 ( +) 25%
? 4.皮肤, 淡红色斑丘疹 玫瑰疹 细菌
? 5.肌肉, 膈肌, 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常发生
凝固性坏死 ( 腊样变性 ) 肌疼, 感
觉过敏
? 结 局
? 1.多在 4~5周痊愈, 并获持久免疫力 。
? 2.大约 3%的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 。
? 3.败血症, 肠出血和 肠穿孔 是主要的死
亡原因 。
? 4.其他:支气管肺炎, 脑膜, 肾, 关节
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 概述,是由 脑膜炎双球菌 ( meningo-
coccus)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多为散发,在冬春季可引起流行,称为
流行性脑膜炎( 流脑 )。患者多为儿童
及青少年。
? 临床上:发热、头痛、呕吐,皮肤
淤点(斑)脑膜刺激症状,甚至出现中
毒性休克。
? 1,病因和发病机制
? 致病性,一是 荚膜, 能抵抗白细胞的吞
噬作用;二是 内毒素, 引起小血管出血,
坏死, 致使皮肤, 粘膜出现淤点淤斑 。
? 传播,致病菌由鼻咽部 飞沫 呼吸道
粘膜 入血 菌血或败血症 软脑
膜化脓性炎症 脑脊液弥漫播散
? 2,病理变化
? 肉眼观察,
? 脑脊髓膜血管高度
扩张充血;
? 灰黄色脓性渗现物
覆盖脑沟脑回;
? 渗出物多沿血
管分布;
? 渗出物可阻塞
脑脊液循环,
时间久之导致
脑室扩张。
? 镜下观察,
? 蛛 网膜 下 腔
增宽, 充满大
量中性白细胞,
纤维素和少量
单核细胞及淋
巴细胞 。 脑实
质一般并不受
累 。
? 3,临床病理联系
? 在临床上除了发热, 寒战等感染性全
身性症状以外, 常有下列神经系统症状,
? ( 1)颅内压升高,头痛、喷射性呕吐,
小儿前囟饱满等。由于脑膜血管充血,
蛛网膜下腔渗出物堆积,网膜颗粒因脓
性渗现物阻塞而影响脑脊吸收所致,如
伴有脑水肿,则颅内压增高更加显著。
? ( 2) 脑膜刺激症
状,颈项强直
? 角弓反张
? Kernig征阳
性,屈髋伸膝试验
时,坐骨神经受到
牵引,腰神经根因
压痛而呈现阳性体
征。
暴发性脑膜炎
脑组织淤血、水肿, 颅压急骤升
高。
表现: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
吐常伴惊厥、昏迷或脑疝形成。
? 暴发性脑炎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大量
内毒素所致 DIC,脑膜病变轻微。
? 病理主要为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和皮
肤大片紫癜,同时伴有两侧肾上腺严重
出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为沃一
沸( Waterhouse-Friederichsen综合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 (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是 乙型脑炎病毒 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7~ 9月, 以 10岁以下儿童为最多,
以神经元变性, 坏死为主要病变
以高热, 嗜睡, 抽搐, 昏迷为主要临
床表现 。
。
? 1,病因及传播途径
? 乙型脑炎病毒为 RNA病毒。牛、马、
猪为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 动物 库蚊 动物 库蚊 媒介
? 带毒蚊叮人时 人体 血管
内皮及 MMS细胞内繁殖 病毒血症
侵入 CNS致病(感染细胞膜抗原刺激 T,B
细胞免疫反应致损伤)
? 2,病变
? 病变广泛累及 CNS灰质, 但以大脑皮
质及基底核, 视丘最为严重, 小脑皮质,
延髓及脑桥次之, 脊髓病变最轻, 常仅
限于颈段脊髓 。
? 肉眼观,脑膜充血,脑水肿明显,
脑回宽,脑沟窄;切面上在 皮质深层、
基底核、视丘等部位可见粟粒大小的软
化灶,其境界清楚,弥漫分布或聚集成
群。
? 镜下,
? ( 1) 血管变化
和炎症反应 血
管高度扩张充血,
脑组织水肿。炎
性细胞围绕血管
周围间隙形成 血
管套 。以淋巴、
单核和浆细胞为
主。
? ( 2) 神经细胞变
性、坏死 表现为
细胞肿胀,Nissl
小体消失,胞浆
内空泡形成,核
偏位等。可发生
核浓缩、溶解、
消失。 卫星现象,
噬神经细胞现象。
? ( 3) 软化灶形成
? 灶性神经组织的
坏死, 液化, 形成
镂空筛网状软化灶 。
? 对诊断具有一
定的特征性
? ( 4) 胶质细胞增
生
? 小胶质细胞结节,
多位于小血管或
坏死的神经细胞
附近 。
? 少突胶质细胞
的增生也很明显 。
星形胶质细胞增
生和胶质瘢痕形
成 。
? 3,临床病理联系
? 神经细胞广泛受累 出现嗜睡、昏
迷以及颅神经麻痹症状。
?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
受损,致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脑水肿和
颅内压升高 头痛、呕吐。严重的颅
内增高可引起脑疝,其中小脑扁桃体疝
可致延髓呼吸中枢受压而致死。
? 本病患者经过治疗,大多数在急性期后
可痊愈,脑部病变逐渐消失。
? 病变较重者,可出现 痴呆、语言障
碍、肢体瘫痪及颅神经麻痹引起的吞咽
困难、中枢神经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
等,这些表现经数月之后多能恢复正常。
少数病例病变不能完全恢复而留下后遗
症
? ( 3) 颅神经麻痹,由于脑基底部脑膜炎
累及自该处出颅的 Ⅲ, Ⅳ, Ⅴ, Ⅵ 和 Ⅶ
对颅神经,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展神经
受损出现眼球外直肌的麻痹。
? ( 4) 脑脊液的改变,压力升高、浑浊不
清,含大量脓细胞,蛋白增多、糖减少,
经涂片和培养检查可查到病原体。
? 4,结局与并发症
? 抗生素应用,大多数痊愈。病死率已
由过去的 70%- 90%,降低到 5%- 10
%以下。死亡原因主要为败血症或伴发
DIC。
? 少数病例可转变为慢性,并可发生
以下后遗症,
? ( 1) 脑积水
? ( 2) 颅神经麻痹
? ( 3) 脑底脉管炎致管腔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