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真菌
目 的 要 求
1,掌握:真菌的定义 。
2,熟悉:真菌的致病机理;常见病原
性真菌的致病性 。
3、了解: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
学检查、防治原则、主要致病性真
菌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由四层构成,
由内向外分别是:几丁质、蛋白质、
糖蛋白、糖苷类。
单细胞真菌:圆形或卵圆形,又称
酵母菌。
多细胞真菌:分为菌丝和孢子,又
称丝状菌或霉菌。
二相性真菌
(一)菌丝:孢子 → 芽管 → (延长) → 菌丝
→ (分枝) → 菌丝体
1、按功能分,
营养菌丝体:菌丝深入培养基或被寄生
的组织,吸收营养。
气中菌丝体:菌丝向上生长。
生殖菌丝体: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2、按结构分,
无隔菌丝体:整条菌丝是一个细胞。
有隔菌丝体:有横隔,将菌丝分成一连
串细胞。
(二)孢子:
1、叶状孢子:
① 芽生孢子:菌丝细胞出芽形成 。
② 厚膜孢子:菌丝胞浆浓缩, 胞
壁增厚形成 。
③ 关节孢子:菌丝胞壁稍增厚,
形成长方形节段, 链状排列 。
2、分生孢子:由生殖菌丝末端细胞分裂
或收缩形成。
大分生孢子:多细胞组成, 呈梭状, 棍
棒状 。
小分生孢子:单细胞,呈球形,卵圆形
等。
3、孢子囊孢子:由菌丝末端膨大形成孢
子囊,孢子成熟后破囊而出。
二、培养特性:
1、营养要求:不高,常用 Sabouraud培
养基,其中主要含蛋白胨、葡萄糖和
琼脂,最适 PH 4~ 6,最适温度 22~
28℃ (深部感染真菌以 37℃ 为好)。
2、生长速度:缓慢,一般酵母型真菌
24~ 48h,丝状菌 1~ 4周形成菌落,
常需加入抗生素抑菌,防止细菌的污
染。
3、真菌的菌落:
( 1)酵母型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
光滑、湿润、柔软、边缘整齐,是单
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
( 2)类酵母菌落:单细胞真菌的假菌
丝向由菌落下生长,伸入培养基,如
白色念珠菌。
( 3)丝状菌落:由菌丝体组成,呈棉
絮、绒毛、粉末状,可着色,是多细
胞真菌的菌落形式。
三、抵抗力:
1、耐干燥、紫外线、一般消毒剂。
2、不耐热,60℃ 1h 可杀死菌丝和孢子。
3、对 2.5%碘酒,1%升汞,1%石炭酸
敏感。
4、对常用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不敏感,
对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二性霉素 B、
克霉唑、酮康唑等敏感。
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 真菌的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是外源性真菌引
起的感染,可引起皮癣、深部组织的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和组织坏死。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是内源性真
菌引起的感染,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或
发生菌群失调症时发生。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接
触性皮炎、哮喘。
4、真菌毒素与肿瘤:某些真菌毒素有致
癌作用,如黄曲霉素等。
二、真菌的免疫性:
1、非特异性免疫:与机体的天然免疫状
态密切相关,最主要是体表屏障。
2、特异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抗体
可阻止真菌转为菌丝以提高吞噬力。
第三节 常见病原性真菌
引起皮肤等浅部真菌感染,由于
皮肤癣菌具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故
侵犯角化的表皮、毛发、指(趾)甲、
引起各种癣症,如手足癣、甲癣、体
癣、股癣、分为毛癣菌、表皮癣菌、
小孢子癣菌三个属。
一、皮肤癣真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的菌落(沙保培养基)
絮状表皮癣菌的菌落(沙保培养基)
甲 癣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一)着色真菌:
侵犯肢体皮肤 → 丘疹 → 结节 → 融
合 → 疤痕(病损皮肤变黑) → 影响淋
巴回流 → 象皮肿。
(二)申克孢子丝菌:
1、外伤感染 → 淋巴管亚急性或慢性肉
芽肿 → 淋巴管形成链状硬结(孢子丝
菌下疳)。
2、呼吸道 → 经血行播散。
(一)新型隐球菌:
1、圆形单细胞真菌,外有肥厚荚膜,
一般染色法不被着色难以发现,故名
隐球菌。
三、深部真菌感染
2、荚膜与致病性有关,非致病菌无此
荚膜。
3、酵母型菌落。
4、经呼吸道感染,致隐球菌性肺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等。
(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1、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 2~ 4μm。
2、以出芽繁殖,称芽生孢子。
3、孢子伸长成芽管,不与母菌体脱离,发
育成假菌丝。
4、在玉米粉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
有助于鉴定。
5、类酵母型菌落。
6、常存在于口腔、上呼吸道、肠道、
阴道粘膜,当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
时引起疾病:
( 1)皮肤粘膜感染:新生儿鹅口疮、
口角炎、阴道炎(潮湿、皱褶处皮
肤)。
( 2)内脏感染:肺炎、食管炎、肠炎、
肾盂肾炎等。
( 3)中枢神经感染:脑膜炎、脑膜脑
炎等。
鹅 口 疮
第四节 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1、标本采集:病变部位皮屑、毛发等。
深部感染取痰、脑脊液等。
2、直接镜检:皮肤毛发经 10% KOH处
理,直接或染色后镜检。
3、分离培养:抗生素抑菌、沙保培养
基、小培养。
4、血清学实验,ELISA夹心法等。
第五节 防治原则
1、预防: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增强免疫力。
2、治疗:
( 1)浅部真菌:复方硫酸铜溶液、复
方达克宁霜剂、酮康唑等。
( 2)深部真菌:制霉菌素、灰黄霉素、
二性霉素 B、密康唑、酮康唑等。
思 考 题
1、简述多细胞真菌的形态?
2、简述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