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HV)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
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 肝炎病毒
有 5种,即 HAV,HBV,HCV,HDV、
HEV等。
近年来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
炎相关的病毒,如 HFV,HGV、
TTV等。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AV)
一、生物学性状:
1,为直径 27nm球形病毒,20面体对称,
无包膜。核心单正股 RNA。
2,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VP1
是中和性抗原。
HAV属于小 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原
属肠道病毒 72型)。
4,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乙醚。经
100℃ 5分钟可被灭活;对漂白粉、次
氯酸钠、甲醛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 — 口途径。
3,黑猩猩、绒猴及我国的红面猴易感。
HAV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猴胚肾细胞
中增殖,CPE不明显。
3.致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通过病毒的直接作用
和免疫病理反应造成肝细胞损害。
4.免疫性
病后免疫力牢固 (主要是抗 - HAVIgG),
一般不会再感染。
三、病毒学检查
1.免疫电镜直接查粪便中病毒颗粒。
2.早期诊断:患者血清中 抗 HAV-IgM
于感染后 2周即开始升高,可用 ELISA
法检测抗体效价协助诊断。
2.应急预防:对易感者接触感染者
后 1周内肌注丙种球蛋白( 0.05-
0.12ml/kg体重)。
3.加强卫生宣教,搞好饮食卫生。
四、防治原则:
1.对易感者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一,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 HBV), 42nm球形
颗粒,又称 Dane颗粒,是完整的 HBV
颗粒 。
HBV
结构
核 心:由双股未闭合环状 DNA
和 DNA多聚酶组成
内衣壳:呈 20面体对称结构,化
学本质为蛋白质
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
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2.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最常见,
为过剩的病毒衣壳构成( HBsAg),不
具传染性。
3.管形颗粒:直径 22nm,长 100-500nm,
是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
与 HBV有关的三种颗粒(电镜照片)
与 HBV有关的三种颗粒(模式图)
(二)基因结构 短股:正股( S+)
长股:负股( L-)
1.S基因区:由 S,前 S1,前 S2基因组成。
分别编码编码 HBSAg,PreS1,PreS2蛋白。
2.C基因区:由 C,前 C基因组成。编码
HBeAg,HBcAg。
双股环状 DNA
3.P基因区:编码 DNA多聚酶。
4.X基因区:编码 X蛋白,有调控作用。
(三)抗原组成:
外衣壳抗原,HBsAg
前 S1抗原( PreS1Ag)
前 S2抗原( PreS2Ag)
内衣壳抗原,HBeAg
HBcAg
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a,还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 d/y和 w/r,
组合后形成 四种亚型, adr,adw,ayr、
ayw。 HBsAg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
产生抗 - HBs,是中和抗体,具有保护
性。 血清中出现 HBsAg是 HBV感染的标志;
出现抗 -HBs是对 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1.表面抗原 (HBsAg),三种颗粒中均含有。
前 S1抗原和前 S2抗原其抗原性更强,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通过阻断 HBV与
肝细胞的结合发挥抗病毒作用。
前 S1抗原和前 S2抗原具有吸附肝细
胞受体的表位,有利于 HBV吸附至肝细
胞。
附:前 S1抗原和前 S2抗原
2.核心抗原( HBcAg),由 C基因编码。
存在于肝细胞内,血清中不能检出。
HBcAg刺激机体产生抗 -HBc,高效价抗 -
HBc-IgM提示 HBV在体内复制增殖 。未检
出可排除急性乙肝。
3.HBeAg,是由前 C和 C基因编码,整体
转录及转译后形成。 HBeAg刺激机体产
生抗 - HBe。 HBeAg阳性是 HBV复制的指
标 ;抗 - HBe阳性,应同时检测其病毒
DNA以全面判断患者的预后。
(四)组织培养和动物模型:黑猩猩
是敏感动物,尚不能细胞培养。
动物模型:鸭、土拔鼠
(五)抵抗力:很强,对温度、干燥、紫
外线均有耐受性。 100℃ 10分钟,0.5﹪
过氧乙酸, 3﹪ 漂白粉,5﹪ 次氯酸钠、环
氧乙烷均可灭活 HBV。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乙肝 病人 和 无症状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1.血液和血制品,输血、注射、手术
器械、皮肤粘膜损伤、性接触等。
2.母婴途径
1.急性乙肝
2.慢性乙肝 (慢活肝、慢性持续性乙肝 )
3.重症乙肝
4.无症状携带者
(三)乙肝的临床类型
(四 ) 致病性机制:
3.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引起肝
细胞损伤;
1.病毒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长
期在体内存在;
2.病毒发生变异 —— 逃避免疫;
感染 HBV的肝细胞表达
HBsAg.HBeAg.HBcAg
激活 CTL
肝细胞损伤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5.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
HBV感染肝细胞,使肝细胞膜 LSP暴露,
通过 Ⅱ 型或 Ⅳ 型超敏反应使受染肝细胞
损伤。
4.HBsAg,HBeAg与其抗体形成免疫复合
物,引起肝细胞坏死和肝外组织器官损
伤 (Ⅲ 型超敏反应 )。
(五)免疫保护作用
1.体液免疫,抗 -HBs于感染 HBV 3个
月后产生,可持续多年。
2.细胞免疫
(六) HBV与原发性肝癌
通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认为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三、病毒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
1.查 Dane颗粒(电镜)。
2.HBV抗原抗体检测 阳性 的临床意义
①协助乙肝诊断;
②判断传染性和预后;
③选择乙肝疫苗接种对象;
④筛选献血者;
⑤流行病学调查。
3.HBV抗原抗体检测的实际应用
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结 果 分 析
+ - - - - HBV感染或
无症状携带
+ - + - +, 大三阳,,急性
或慢性乙肝
+ - - + +, 小三阳,,趋于恢
复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有免疫力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四、防治原则:
1.综合性预防措施。
2.特异性预防:接种乙肝基因工程疫
苗。
3.被动免疫,HBIg。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CV)
1.为直径 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
核心为单正股线性 RNA。
2.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
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
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
但易转为慢性 )。
5.微检:检查病毒 RNA; 测抗 - HCV抗体。
1.属于卫星病毒科 (缺陷病毒,?因子 ),
必须在 HBV或其它嗜肝 DNA病毒辅助下才
能复制。
2.为球形,35-37nm,核心结构为 HDV衣
壳和单负链环状 RNA,外包以 HBsAg。
3.通过输血,血制品传播。
4.与乙肝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常导致
病情恶化。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HDV)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HEV)
1.球状,32-34nm,单股 RNA,无包膜。
2.经胃肠道途径感染,可引起爆发型流
行,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病情较重,
病死率高,极少转为慢性。
一、己型肝炎病毒( HFV), 主要经血
液传播。
二、庚型肝炎病毒( HGV):
主要经血或肠道外途径传播,常见母
婴垂直传播。
第六节 其它肝炎病毒
三,TT型肝炎病毒( TTV):
HAV HBV HCV HDV HEV
分类 微小 RNA 嗜肝 DNA 黄病毒科 卫星 嵌杯状
归属 病毒科 病毒科 病毒科 病毒科
核酸
类型
肝炎病毒的分类归属及核酸类型
RNA DNA RNA RNA RNA
(Hepatitis virus,HV)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
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 肝炎病毒
有 5种,即 HAV,HBV,HCV,HDV、
HEV等。
近年来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
炎相关的病毒,如 HFV,HGV、
TTV等。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AV)
一、生物学性状:
1,为直径 27nm球形病毒,20面体对称,
无包膜。核心单正股 RNA。
2,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VP1
是中和性抗原。
HAV属于小 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原
属肠道病毒 72型)。
4,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乙醚。经
100℃ 5分钟可被灭活;对漂白粉、次
氯酸钠、甲醛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 — 口途径。
3,黑猩猩、绒猴及我国的红面猴易感。
HAV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猴胚肾细胞
中增殖,CPE不明显。
3.致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通过病毒的直接作用
和免疫病理反应造成肝细胞损害。
4.免疫性
病后免疫力牢固 (主要是抗 - HAVIgG),
一般不会再感染。
三、病毒学检查
1.免疫电镜直接查粪便中病毒颗粒。
2.早期诊断:患者血清中 抗 HAV-IgM
于感染后 2周即开始升高,可用 ELISA
法检测抗体效价协助诊断。
2.应急预防:对易感者接触感染者
后 1周内肌注丙种球蛋白( 0.05-
0.12ml/kg体重)。
3.加强卫生宣教,搞好饮食卫生。
四、防治原则:
1.对易感者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一,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 HBV), 42nm球形
颗粒,又称 Dane颗粒,是完整的 HBV
颗粒 。
HBV
结构
核 心:由双股未闭合环状 DNA
和 DNA多聚酶组成
内衣壳:呈 20面体对称结构,化
学本质为蛋白质
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
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2.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最常见,
为过剩的病毒衣壳构成( HBsAg),不
具传染性。
3.管形颗粒:直径 22nm,长 100-500nm,
是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
与 HBV有关的三种颗粒(电镜照片)
与 HBV有关的三种颗粒(模式图)
(二)基因结构 短股:正股( S+)
长股:负股( L-)
1.S基因区:由 S,前 S1,前 S2基因组成。
分别编码编码 HBSAg,PreS1,PreS2蛋白。
2.C基因区:由 C,前 C基因组成。编码
HBeAg,HBcAg。
双股环状 DNA
3.P基因区:编码 DNA多聚酶。
4.X基因区:编码 X蛋白,有调控作用。
(三)抗原组成:
外衣壳抗原,HBsAg
前 S1抗原( PreS1Ag)
前 S2抗原( PreS2Ag)
内衣壳抗原,HBeAg
HBcAg
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a,还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 d/y和 w/r,
组合后形成 四种亚型, adr,adw,ayr、
ayw。 HBsAg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
产生抗 - HBs,是中和抗体,具有保护
性。 血清中出现 HBsAg是 HBV感染的标志;
出现抗 -HBs是对 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1.表面抗原 (HBsAg),三种颗粒中均含有。
前 S1抗原和前 S2抗原其抗原性更强,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通过阻断 HBV与
肝细胞的结合发挥抗病毒作用。
前 S1抗原和前 S2抗原具有吸附肝细
胞受体的表位,有利于 HBV吸附至肝细
胞。
附:前 S1抗原和前 S2抗原
2.核心抗原( HBcAg),由 C基因编码。
存在于肝细胞内,血清中不能检出。
HBcAg刺激机体产生抗 -HBc,高效价抗 -
HBc-IgM提示 HBV在体内复制增殖 。未检
出可排除急性乙肝。
3.HBeAg,是由前 C和 C基因编码,整体
转录及转译后形成。 HBeAg刺激机体产
生抗 - HBe。 HBeAg阳性是 HBV复制的指
标 ;抗 - HBe阳性,应同时检测其病毒
DNA以全面判断患者的预后。
(四)组织培养和动物模型:黑猩猩
是敏感动物,尚不能细胞培养。
动物模型:鸭、土拔鼠
(五)抵抗力:很强,对温度、干燥、紫
外线均有耐受性。 100℃ 10分钟,0.5﹪
过氧乙酸, 3﹪ 漂白粉,5﹪ 次氯酸钠、环
氧乙烷均可灭活 HBV。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乙肝 病人 和 无症状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1.血液和血制品,输血、注射、手术
器械、皮肤粘膜损伤、性接触等。
2.母婴途径
1.急性乙肝
2.慢性乙肝 (慢活肝、慢性持续性乙肝 )
3.重症乙肝
4.无症状携带者
(三)乙肝的临床类型
(四 ) 致病性机制:
3.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引起肝
细胞损伤;
1.病毒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长
期在体内存在;
2.病毒发生变异 —— 逃避免疫;
感染 HBV的肝细胞表达
HBsAg.HBeAg.HBcAg
激活 CTL
肝细胞损伤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5.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
HBV感染肝细胞,使肝细胞膜 LSP暴露,
通过 Ⅱ 型或 Ⅳ 型超敏反应使受染肝细胞
损伤。
4.HBsAg,HBeAg与其抗体形成免疫复合
物,引起肝细胞坏死和肝外组织器官损
伤 (Ⅲ 型超敏反应 )。
(五)免疫保护作用
1.体液免疫,抗 -HBs于感染 HBV 3个
月后产生,可持续多年。
2.细胞免疫
(六) HBV与原发性肝癌
通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认为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三、病毒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
1.查 Dane颗粒(电镜)。
2.HBV抗原抗体检测 阳性 的临床意义
①协助乙肝诊断;
②判断传染性和预后;
③选择乙肝疫苗接种对象;
④筛选献血者;
⑤流行病学调查。
3.HBV抗原抗体检测的实际应用
HBsAg 抗 -HBs HBeAg 抗 -HBe 抗 -HBc 结 果 分 析
+ - - - - HBV感染或
无症状携带
+ - + - +, 大三阳,,急性
或慢性乙肝
+ - - + +, 小三阳,,趋于恢
复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有免疫力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四、防治原则:
1.综合性预防措施。
2.特异性预防:接种乙肝基因工程疫
苗。
3.被动免疫,HBIg。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CV)
1.为直径 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
核心为单正股线性 RNA。
2.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
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
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
但易转为慢性 )。
5.微检:检查病毒 RNA; 测抗 - HCV抗体。
1.属于卫星病毒科 (缺陷病毒,?因子 ),
必须在 HBV或其它嗜肝 DNA病毒辅助下才
能复制。
2.为球形,35-37nm,核心结构为 HDV衣
壳和单负链环状 RNA,外包以 HBsAg。
3.通过输血,血制品传播。
4.与乙肝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常导致
病情恶化。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HDV)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HEV)
1.球状,32-34nm,单股 RNA,无包膜。
2.经胃肠道途径感染,可引起爆发型流
行,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病情较重,
病死率高,极少转为慢性。
一、己型肝炎病毒( HFV), 主要经血
液传播。
二、庚型肝炎病毒( HGV):
主要经血或肠道外途径传播,常见母
婴垂直传播。
第六节 其它肝炎病毒
三,TT型肝炎病毒( TTV):
HAV HBV HCV HDV HEV
分类 微小 RNA 嗜肝 DNA 黄病毒科 卫星 嵌杯状
归属 病毒科 病毒科 病毒科 病毒科
核酸
类型
肝炎病毒的分类归属及核酸类型
RNA DNA RNA RNA 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