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部分
病毒学
第二十五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的结构, 化学组成与作
用 。
2,熟悉:病毒增殖的方式;病毒复制
的五个阶段;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3、了解: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生
物合成的基本步骤 ﹑ 病毒复制的异常现
象。
病毒的概念,
一种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只含 单一核酸 (DNA或 RNA),只
能寄生在 活细胞内,以 复制 方
式增殖的 非细胞型 微生物 。
基本特点
1.体积微小,测量单位为 nm 。
2.非细胞结构。
3.含单一核酸,DNA或 RNA。
4.严格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系统。
5.抵抗力,耐冷怕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干扰素可抑制病毒的增殖。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测量单位,纳米 ( nm )。
2.大型病毒 200–300nm。
3.中型病毒 80–150 nm。
4.小型病毒 18– 30 nm。
5.多数为球形,还有杆状,丝状,
弹头状,蝌蚪状等。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核心, 单一型核酸 (DNA或 RNA),决定
病毒的遗传 ﹑ 变异与感染。
2.衣壳, 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蛋白
质壳粒聚合而成。
* 衣壳呈三种对称型
(一)基本结构
1,螺旋对称型
2,20面体对称型
3,复合对称型
※ 衣壳的作用,
1.保护核酸
2.与致病性有关
3.具有抗原性
(二)辅助结构 ——包膜
1.是病毒出芽释放时包上的一层宿主细
胞膜或核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组成。
2.刺突 (包膜子粒 ):某些病毒包膜表面
镶嵌有糖蛋白,为放射状排列的大小
不等的钉状突起,称为刺突。
*功能:与致病性有关,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 复制
病毒必须借助宿主细胞供给原料和
能量,在自己核酸的控制下合成新的
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
病毒颗粒,以一定的方式释放到细胞
外,再感染其它细胞,这种增殖方式
称为复制。
二、复制周期
㈠吸附,病毒表面的互补结构与细胞表
面的受体结合。
㈡穿入,病毒基因进入细胞内。
穿入方式
病毒胞饮
融合
转位作用
㈢脱壳,衣壳被酶降解,核酸游离
㈣生物合成:脱壳后,核酸进入细胞内,
依赖宿主细胞开始一系列生物合成反
应,复制出子代病毒核酸,合成病毒
蛋白质,此过程称为生物合成。
*隐蔽期:此阶段宿主细胞内找不
到完整的病毒体,称为隐蔽期。
1.DNA病毒的合成:
病毒DNA 早期 mRNA
早期蛋白质 ( 酶 )
子代DNA 晚期 mRNA
晚期蛋白质
( 病毒结构蛋白 )
转录
翻译
翻译
转录
复
制
2.RNA病毒的合成:
RNA +
蛋白质
RNA +
蛋白质
RNA -
复制
翻译
翻译
3, 逆转录病毒的合成:
RNA 互补DNA
DNA与RNA
杂交中间体
双股DNA
蛋白质
mRNA
逆转录酶
㈤装配与释放
1.新复制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
胞内合成感染性病毒颗粒称为组装,
又称成熟。 DNA病毒在核内,RNA病毒
在胞浆内组装。
2,成熟病毒从宿主细胞游离出来称
为释放。
①破胞释放
②出芽释放
三、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1.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的宿主细胞缺
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
则不能复制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称为顿挫感染。
2.缺损病毒: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基因突
变,使病毒复制出不完整、无感染性的
病毒颗粒,称为缺损病毒。
(一)病毒的异常增殖
(二)病毒的干扰现象
1.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
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
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
扰现象。
2.机理
( 1)破坏细胞受体
( 2)消耗原料、酶系统
( 3)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
3.意义
( 1)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免疫方案
( 2)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的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
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病毒的灭活。
灭活的病毒仍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
附等活性。
一、物理因素:
1.耐冷不耐热,56℃ 30 分钟可使其
灭活。贮藏在 –70℃ 以下保存数月或
数年。
2.对电离辐射和紫外线敏感。
2.有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3.对甘油抵抗力强,用于送检材料的
保存。
二、化学因素
1.对氧化剂、卤素、醇类敏感。
第四节 病毒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二、基因重组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一、分类的方法:
(一)根据生物学性状分类
(二)临床分类法
二、亚病毒
(一)类病毒:仅有闭合环状 RNA分子,
无衣壳。
(二)朊粒:一种感染性蛋白质离子。
病毒学
第二十五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的结构, 化学组成与作
用 。
2,熟悉:病毒增殖的方式;病毒复制
的五个阶段;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3、了解: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生
物合成的基本步骤 ﹑ 病毒复制的异常现
象。
病毒的概念,
一种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只含 单一核酸 (DNA或 RNA),只
能寄生在 活细胞内,以 复制 方
式增殖的 非细胞型 微生物 。
基本特点
1.体积微小,测量单位为 nm 。
2.非细胞结构。
3.含单一核酸,DNA或 RNA。
4.严格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系统。
5.抵抗力,耐冷怕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干扰素可抑制病毒的增殖。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测量单位,纳米 ( nm )。
2.大型病毒 200–300nm。
3.中型病毒 80–150 nm。
4.小型病毒 18– 30 nm。
5.多数为球形,还有杆状,丝状,
弹头状,蝌蚪状等。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核心, 单一型核酸 (DNA或 RNA),决定
病毒的遗传 ﹑ 变异与感染。
2.衣壳, 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蛋白
质壳粒聚合而成。
* 衣壳呈三种对称型
(一)基本结构
1,螺旋对称型
2,20面体对称型
3,复合对称型
※ 衣壳的作用,
1.保护核酸
2.与致病性有关
3.具有抗原性
(二)辅助结构 ——包膜
1.是病毒出芽释放时包上的一层宿主细
胞膜或核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组成。
2.刺突 (包膜子粒 ):某些病毒包膜表面
镶嵌有糖蛋白,为放射状排列的大小
不等的钉状突起,称为刺突。
*功能:与致病性有关,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 复制
病毒必须借助宿主细胞供给原料和
能量,在自己核酸的控制下合成新的
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
病毒颗粒,以一定的方式释放到细胞
外,再感染其它细胞,这种增殖方式
称为复制。
二、复制周期
㈠吸附,病毒表面的互补结构与细胞表
面的受体结合。
㈡穿入,病毒基因进入细胞内。
穿入方式
病毒胞饮
融合
转位作用
㈢脱壳,衣壳被酶降解,核酸游离
㈣生物合成:脱壳后,核酸进入细胞内,
依赖宿主细胞开始一系列生物合成反
应,复制出子代病毒核酸,合成病毒
蛋白质,此过程称为生物合成。
*隐蔽期:此阶段宿主细胞内找不
到完整的病毒体,称为隐蔽期。
1.DNA病毒的合成:
病毒DNA 早期 mRNA
早期蛋白质 ( 酶 )
子代DNA 晚期 mRNA
晚期蛋白质
( 病毒结构蛋白 )
转录
翻译
翻译
转录
复
制
2.RNA病毒的合成:
RNA +
蛋白质
RNA +
蛋白质
RNA -
复制
翻译
翻译
3, 逆转录病毒的合成:
RNA 互补DNA
DNA与RNA
杂交中间体
双股DNA
蛋白质
mRNA
逆转录酶
㈤装配与释放
1.新复制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
胞内合成感染性病毒颗粒称为组装,
又称成熟。 DNA病毒在核内,RNA病毒
在胞浆内组装。
2,成熟病毒从宿主细胞游离出来称
为释放。
①破胞释放
②出芽释放
三、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1.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的宿主细胞缺
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
则不能复制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称为顿挫感染。
2.缺损病毒: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基因突
变,使病毒复制出不完整、无感染性的
病毒颗粒,称为缺损病毒。
(一)病毒的异常增殖
(二)病毒的干扰现象
1.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
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
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
扰现象。
2.机理
( 1)破坏细胞受体
( 2)消耗原料、酶系统
( 3)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
3.意义
( 1)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免疫方案
( 2)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的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
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病毒的灭活。
灭活的病毒仍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
附等活性。
一、物理因素:
1.耐冷不耐热,56℃ 30 分钟可使其
灭活。贮藏在 –70℃ 以下保存数月或
数年。
2.对电离辐射和紫外线敏感。
2.有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3.对甘油抵抗力强,用于送检材料的
保存。
二、化学因素
1.对氧化剂、卤素、醇类敏感。
第四节 病毒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二、基因重组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一、分类的方法:
(一)根据生物学性状分类
(二)临床分类法
二、亚病毒
(一)类病毒:仅有闭合环状 RNA分子,
无衣壳。
(二)朊粒:一种感染性蛋白质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