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暂态过程
暂态过程也称瞬变过程,指的是在阶跃电压作用下RL组成的电路,因存在而电路电流不会瞬间突变;或RC电路中,不可能突变。
在RL、RC等电路中,在阶跃电压作用下或从开始发生变化到渐达稳态有一个过程,此过程即暂态过程 (指从一个稳态另一个稳态的过程),研究此过程中有关电流、电压等的时变规律和电路特点。
需指出:此类问题中或虽变化,但变化不快而可视作似稳,认为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仍适用。
一、RL电路
研究电路中电流的关系,分述如下:
1、接通电源
如图6-30所示,及K组成闭合电路,为阶跃作用信号。
:接通电源。回路方程及定解条件为
(对应初态与稳态)
因为,所以回路方程成为
是关于电流的一阶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
以下求解微分方程:
∵
即
其中A为积分常数,所以
得
运用,确定出,故满足初始条件的解为
令
则
其中稳定值为。
[讨论]
(1) 结果表明接通电源,按指数律增长。当时,,这里给出了的物理意义。理论上应经方有,实际上经即近似认作稳定值。
(2) 反映指数增加快慢的特征常量是-----“时间常数”:大则达稳态越慢,小则增长快;的单位为秒。
的物理意义:当达稳值的63%时所对应的时间;
的物理意义也可从另外方面认识——考察时电流的时间变化率
∴
表明,若电流以初始时的增加率增加,则用时间即达稳态值。
(3) 求得的变化规律,便可求R上的电压变化规律
结果为指数升。也可得L上的电压变化
结果为指数降。
(4) 比较不同下曲线的上升情况。参见图6-31。
2、撤去电源(短接)
:阶跃,仍沿用上述正方向规定。
方程与初始条件为:
(以新过程的起点作为计时零点)
特解:,,由,得,故
结果仍指数律变化(此为指数衰减),快慢仍以来衡量。
[讨论]
(1) 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例如,上述初始条件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不能死记硬背,应该:电压方程微分方程确定满足条件的特解。(在《电工学》中有“三要素”法)
(2) 同一回路,充磁、放磁曲线(如图6-31)相交处对应的(答:)。有关计算需算的指数式值。
二、R C电路
研究RC电路中电量、电流或电压的时变规律:、、。
1、充电
如图6-32:、C、及开关K 组成的闭合电路。
:给C 充电,为阶跃信号电压,则电路的初、终态为
方程及解为
,或
又代入方程,选定作为求解对象,所以
运用,得 ,故特解为
其中,——时间常数。
[注]:记忆方法:。
[讨论]
如图6-33,按指数律增加,增长率由描述,的单位为:秒。
求得后便可求其它
结果为指数减;
结果为指数升。
2、放电
仍沿用上述正方向规定,如图6-32。满足的初始条件为
电路方程为
满足初始条件的解为
所以
其中的负号表示与原假设正方向相反。电荷、电流随着的变化曲线如图6-34。
三、LC振荡电路
设t=0时:C上电荷,L中电流,
如图6-35。电路满足的方程为
, 或
令,则上式成为谐振方程
其解为
其中为待定常数;此外
运用初始条件;,因此
可以证明:任意时刻电容、电感总储能恒值。
[证明]
∴
(恒值)。
四、RLC电路
电路如图6-36,研究关系。
1、电路方程
为关于的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
2、通解
(1)非齐次方程齐次化
令,则
(2)特征根法求
特征方程:,其特征根为
定义电路阻尼度:,则特征根为
(3)通解
求得后,则原问题的通解为
现在对各种情况的解分述如下:
① 若,即,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对应解为
此情况下,R较大,随变化但不振荡。当时,,而。称之
为过阻尼。
② 若 ,即,有二重根(),则解为
此情况下, (R比第一种情况小),随变化。当时,,,称之为临界阻尼。
③ 若,即,有两不等的复根,则解为
此情况下,R较小,随作指数减幅振荡(含时变余弦函数),终随仍趋于零,即。称之为阻尼振荡(欠阻尼)。
3、确定系数
以上诸式中常数,均可用初始条件确定,结果如下:
或
4、讨论
(1)阻尼振荡
特点:减幅振荡(每当流过R,便耗一部分能量);
振荡频率不变,。
(2)当R=0,即时,便退化为LC 振荡电路。此时,等幅振荡,结果与前述所论内容一致。
(3)上述求解对、一并适用,其曲线分别如图6-37所示。
5、应用——灵敏电流计
(1)构造简述
投影图示,介绍各部件功用。
(2)工作机制
N 匝线圈通电(被测),线圈面积S;磁极磁场,悬丝扭转常数D,偏转
角,线圈电阻,外电路电阻R,则力矩分为三方面:
其中
① 的出现是因平衡前的转动切割线产生,大小为
进而产生感应电流为
该又处在中,受安培力产生阻尼力矩
其中定义阻力系数为。
② 当力矩平衡指针不动时:,即有偏转角
其中,称为灵敏度。
线圈(连动指针摆动)定轴转动的运动规律,可类似以上阻尼电路进行讨论:
(相似问题的物理基础——在刚体力学中:,为转动惯量,为角加速度)
即
或
它是关于的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
令为阻尼度,仿效上述研究进行分析,可按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情况进行讨论(从略,参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