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sensitivity)
第七章 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 概念及分型 ; Ⅰ,
Ⅱ, Ⅲ, Ⅳ 型超敏反应的 概念及发生机
制 ; Ⅰ 型和 Ⅳ 型超敏反应的 特点 ;
2、熟悉各型超敏反应临床 常见疾病 ;
Ⅰ 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3、了解 Ⅱ 型和 Ⅲ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超敏反应概述
㈠ 概念
是指已致敏的机体 再次接触相同抗
原或半抗原 时所发生的 组织损伤或生理
功能紊乱,这种 异常增高 的免疫反应称
超敏反应。
㈡ 发生条件
2.机体的发应性
多数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个体差异。
超敏反应概述
1.变应原(抗原)的刺激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 变应原 。
超敏反应概述
㈢ 分型
Ⅰ 型 (速发型 )
Ⅱ 型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
Ⅲ 型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
Ⅳ 型 (迟发型 )
第一节 Ⅰ 型 (速发型 )超敏反应
一、参与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1.变应原
(1)尘螨
(2)药物
(3)异种动物血清
(4)花粉及食物蛋白等
Ⅰ 型 超敏反应
2.抗体 主要由 IgE介导。
IgE合成与遗传因素、接触变应原
的机会及 IL-4的诱导有关。
3.参与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特点:胞膜上具有 IgE Fc高亲和
性受体 (Fc?RI);胞浆中含有嗜碱性
颗粒。
(2)嗜酸性粒细胞
Ⅰ 型 超敏反应
Ⅰ 型 超敏反应
4.参与反应的主要活性介质及其作用
(1)颗粒中储备的介质及其作用
① 组胺,
▲ 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 刺激平滑肌收缩;
▲ 促进粘膜腺体分泌。
② 激肽原酶 使血浆中 ?2- 球蛋白水解为
激肽,其中缓激肽具有:
▲ 刺激平滑肌收缩;
▲ 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 吸引嗜酸性和嗜中性粒细胞;
▲ 致痛作用。
Ⅰ 型 超敏反应
Ⅰ 型 超敏反应
( 2)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
①白三烯 (LTs):
▲ 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收缩;
▲ 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 促进粘膜腺体分泌。
③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凝聚和活
化血小板,使之释放组胺,5-羟色胺
等活性物质。
② 前列腺素 D2(PGD2),使支气管平滑
肌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Ⅰ 型 超敏反应
Ⅰ 型 超敏反应
二,Ⅰ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和机制
1.致敏阶段
2.激发阶段 —— 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
3.效应阶段
Ⅰ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
Ⅰ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IgE Fc激活肥大细胞的过程
Ⅰ 型 超敏反应
三,Ⅰ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特点
2.IgE参与 ;
3.通常只引起功能紊乱性疾病,而不发
生严重的组织损伤 ;
4.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
1,发生快,消退亦快 ;
Ⅰ 型 超敏反应
四、临床上常见的 Ⅰ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全身性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3.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
花粉症的发生机制
Ⅰ 型 超敏反应
五,Ⅰ 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变应原皮肤试验
2.脱敏治疗
使用原则:对抗毒素过敏但必须使用者。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3.药物防治
第二节 Ⅱ 型 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细胞
细胞+

半抗原
Ag-Ab复合物
自身抗原、同种异体抗原、异嗜性抗原
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Ⅱ 型 超敏反应
靶细胞 + 抗体
靶细胞
溶解
激活补体
靶细胞
靶细胞
+
+
抗体
抗体
巨噬细胞
ADCC
效应
Ⅱ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Ⅱ 型超敏反应造成细胞损伤的机制
二、特点
1.抗原在靶细胞表面 ;
2.抗体,IgG,IgM参与;
3.在 补体, 吞噬细胞 和 NK细
胞 参与下造成细胞溶解或组织
损伤;
Ⅱ 型 超敏反应
Ⅱ 型 超敏反应
三、临床上常见的 Ⅱ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
4.肺 -肾综合征
Ⅱ 型 超敏反应
5.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s病 )
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 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 粒细胞减少症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三节 Ⅲ 型 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1)补体的作用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3)血小板的作用
不同大小免疫复合物的特性
Ⅲ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Ⅲ 型 超敏反应
二、特点
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在致病上起
主要作用;
3.补体 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 溶酶体酶 是引
起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4.病变局部主要是 中性粒细胞浸润 为主,炎
症反应多见于血管及其周围。
1.抗体:主要是 IgG,IgM;
Ⅲ 型 超敏反应
三、临床上常见的 Ⅲ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如 Arthus反应;过敏性肺泡炎等。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节 Ⅳ 型 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特 点
2.由 致敏 T细胞 及其释放的 淋巴因子 发
挥致病作用,抗体和补体不参与;
3.局部炎症以 单个核细胞浸润 及 细胞变
性坏死 为主;
4.一般 无 明显个体差异。
1,发生 慢, 一般在再次接触抗原后
48h~ 72h;
Ⅳ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Ⅳ 型 超敏反应
三、临床上常见的 Ⅳ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排斥反应
思考题
1.解释名词
超敏反应 变应原 脱敏疗法
2.过敏性休克属于哪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
怎样防治?
3.过敏性哮喘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如何区别?在
治疗上有和异同点?
4.试述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5.Ⅰ 型超敏反应和 Ⅳ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特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