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5CBCDA 6-10BDDCD 11-15 CBBCC 16-20 ABBCC
21-25 ACBCD 26-30 ACADD
多项 1。BE 2.CE 3.BC 4E 5E
填空题
一、1.需求量 价格 2.减少 增加 3.各种不同 4. 某一特定 5. 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曲线上的点沿着曲线移动 6.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收入 消费者人数 收入分配和其他商品的价格 7. 商品本身的价格和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 8. 供给量 价格 9.增加 减少 10. 各种不同 供给曲线的移动
名词解释
1、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即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支付价格,而在此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
3、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的所得大于其边际成本的部分。因为生产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在此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成本都低于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此低于部分是生产者的额外收入。
4、替代效应:因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人们多消费这种商品,少消费其他相关商品,这就是替代效应。
5、收入效应:因为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影响人们的商品消费,这就是收入效应。
6.收入消费曲线: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可能线与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接线,它是各种不同收入条件下,消费者的最佳购买组合的轨迹。
7.恩格尔曲线:是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它反映了商品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的变化引起需求量怎样的变化。
8.答: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9.答: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在一系列可能的市场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论述题
1先阐述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然后利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说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均衡的,最后分析需求或供求的变化怎样导致均衡价格的变化。
2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定义中可以知道,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三点:(1)实证经济学描述经济运行,避免价值判断;而规范经济学则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2)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经济事实“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规范经济学则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3)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之间仍具有相互联系。规范经济学一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则以规范经济学为指导。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最终目标,而规范经济学的结论往往又是实证分析的出发点。
计算题
解:对P分区间计算。
当P≤40时,Q1=100-2P
Q2=160-4P
∴Q=Q1+Q2=260-6P
当40<P≤50时,Q1=100-2P
Q2=0
∴ Q=Q1+Q2=100-2P
当P>50时,Q1=0
Q2=0
∴ Q=Q1+Q2=0
讨论题
1.答:鸡或鸡蛋价格的下降会增加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这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因为当鸡或鸡蛋的价格下降后(其他商品如猪肉的价格不变),人们在一定限度内就会少买些猪肉,而把原来用于购买猪肉的钱转而用于购买鸡或鸡蛋。就是说,鸡或鸡蛋价格的下降会促使人们用鸡或鸡蛋去替代猪肉等其他商品,从而引起对鸡或鸡蛋需求量的增加。这就是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是以人们的购买力为前提,而人们的购买力主要来自他们的货币收入。其他商品价格不变而鸡或鸡蛋的价格下降,这意味着同量的货币收入在不减少其他商品的消费量的情况下,可以买进更多的鸡或鸡蛋。因为鸡或鸡蛋的价格的下降实际上表示人们的实际收入提高了。就是说,鸡或鸡蛋价格的下降会促使人们增加对包括鸡或鸡蛋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收入效应。因此,当作为正常商品的鸡或鸡蛋的价格下降时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人们对他们的需求量会比价格变化前增加.当鸡或鸡蛋价格下降后,假如养猪的饲料价格不变,可以预计猪的销售量和价格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鸡和鸡蛋与猪是互替商品,当鸡和鸡蛋的价格下降后,由于前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人们会增加对鸡和鸡蛋的需求量,同时减少对他们的替代品猪肉的需求,因而猪的销售量会随之减少,其价格也趋于下降,虽然养猪的饲料价格不变进而养猪的成本结构不变。这是由于此时人们对猪肉的需求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在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将决定猪肉进而猪的销售量减少,其价格下降。
2.答:粮食价格的提高将使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因为粮价提高将使猪的饲养成本上升,进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猪肉量随之减少。猪肉价格提高将增加猪肉的销售量。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猪肉价格提高意味着增加猪肉这种商品的供应量将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因此生产和销售者提供更多的猪肉上市,这表现为猪肉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但猪肉价格提高本身并不会对供给曲线的变动产生影响。
3.答:(1)对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回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使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2)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互替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3)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因为消费这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的购买力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这种蘑菇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4)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需求的话。因为培养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
4.(1)产品X的供给将增加。因为产品X的生产技术重大革新将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X的数量较前有了增加,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2)产品X的供给将减少。因为生产产品X的企业数目的减少将直接减少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产品X的供给量,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方上移。
(3)产品X的供给将减少。因为生产X的人工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提高其生产成本从而减少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X的数量,这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4)产品X的供给将增加。因为当产品X的价格预计要下降时生产者会赶在价格下降前尽量多生产和出售产品X,以免受或少受跌价之损失,其供给曲线便会向右下方移动。
5.答:不正确。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价格一定会使其供给量下降这条规律是无可疑义的,它也确有极少的例外,如劳动的供给便是。但计算器这类普通商品的供给是遵循这条普遍规律的。在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计算器价格下降时,其供给量必定减少,当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必定增加。
但在现实中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90年代以来计算器的生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其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计算器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说计算器的供给曲线的大幅度地向右下方移动。假设对计算器的需求状况不变,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同决定的均衡价格将会下降,均衡产销量却会大量增加。
第二章
1-5 BBCBD 6-10 BBDCC 11-15 DABBD 16-20 CBADC
21-25 BCBAA 26-30 ACCCB 31-32 BC
多项.1.BD 2.BE 3.AC 4.BE 5.BD
填空题
1.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2. 需求量对收入变化反映的敏感程度 3. 需求的交叉弹性 4. 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5.减少 正 6.增加 负 7. 正 8. 次等物品 9. 大于 10. 等于
名词解释
1、蛛网理论:描绘偏离均衡点的价格和产量向均衡点靠拢的轨迹,有收敛的、发散的和循环的三种蛛网。主要应用于周期性生产的商品。
2、收入弹性:商品需求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大于1的是奢侈品,0~1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的是低档商品。
3、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小于0时两种商品是互补商品,大于0时两种商品是替代商品,等于0时两种商品不相关。
4、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5 需求弹性是指相应于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对应于不同的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可以区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由弹性系数加以表示。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影响需求的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6.供给弹性是指相应于影响供给量的某一因素的变动,供给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对应于不同的影响因素,供给弹性可以区分为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收入弹性和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弹性的大小通常由供给弹性系数加以表示。供给弹性系数定义为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影响供给的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简答题
弧弹性计算公式计算需求曲线上一段弧的弹性,点弹性计算公式计算需求曲线上一点的弹性。当价格的增量趋于零,即需求曲线上一段弧的长度趋于零时,弧弹性变成点弹性,应该从弧弹性计算公式转向点弹性计算公式。
生产者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应该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的高低考虑商品价格水平。
生产者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应该考虑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的产品。
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生产者需要调整产量以对价格作出反应,因而时间越长,供给量的调整就越充分,供给的价格弹性相对而言就越大。
5…在生产者根据现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不连续生产的商品产量的前提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反应程度不同会造成产量和价格蛛网变化。
6 答:交叉弹性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或者说此商品需求量对彼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可以作为行业分类的参考,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对企业来说,如果它的产品与别的企业产品的交叉弹性小于零,表明它的产品与别的企业的产品是互补品,它们可以联合起来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如果这个企业的产品与别的企业的产品的交叉弹性大于零,表明这两种商品是替代品,这两个企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该企业要警惕别的企业抢占它的市场份额。
计算题
答:1.解:根据点弹性的定义
Edp = —(dQ/Q)/ (dP/P)
= —(dQ/dP)· (P/Q)
= —(-2)·(P/Q)
=2·(P/Q)
价格的调整与总收益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与弹性的大小有关。
若Edp <1,则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此时若提高价格,则需求量降低不太显著,从而总收益会增加;
若Edp >1,则表示需求富于弹性。此时若降低价格,则需求量会增加很多,从而总收益会增加;
若Edp =1,则表示单位需求弹性。此时调整价格,对总收益没有影响。
2.解:均衡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QD=QS
也就是14-3P=2+6P
解得 P=4/3,QS=QD=10
需求价格弹性为EDP= -(dQD/dP)·(P/QD)=3·(P/QD),所以,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EDP=3*[(4/3)/10]=2/5
同理,供给价格弹性为ESP=(dQS/dP)·(P/QS)=6·(P/QS),所以,均衡时的供给弹性为ESP=6*[(4/3)/10]=4/5.
论述题
当价格下降时,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厂商的总收益增加;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需求量没什么变化,厂商的总收益减少。当价格上升时,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需求量减少幅度较大,厂商的总收益减少;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需求量没什么变化,厂商的总收益增加。
2 在生产者根据现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不连续生产的商品的产量时,如果供给曲线的斜率大于需求曲线的斜率时,产量和价格发生减幅摆动;如果供给曲线的斜率等于需求曲线的斜率时,产量和价格发生持续摆动;如果供给曲线的斜率小于需求曲线的斜率时,产量和价格发生增幅摆动。
3 这两种说法都说明谷物处于一种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情况,在谷物丰收之后,由于需求不会明显增加,出现大量过剩,为出售谷物,只得降价,我们知道,在缺乏价格弹性的情况下只有提价才能增加销售收入,降价只能减少销售收入。可见,在谷物缺乏价格弹性的情况下,谷物的总价值会下降,降价出售会减少农民的收入,从而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第三章
1-5ABCDE 6-10 CABCB 11-15ADABB 16-20 DCCDD
21-25ACBCB 26 C
多项.1.BD 2.BCDE 3.CD .4.BC 5.BD 6.BCDE 7.CD 8.BC
填空题
1.商品具有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 2. 大小 基数 3.程度 序数 4.商品数量 5. 边际效用 6. 3单位 2单位 7. 增加 递减 8. 从两种用途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 9. 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各自的价格之比相等 10. 消费者从商品得到的总效用与他支付货币所付出的总效用差
名词解释
1、效用
效用是指人们消费或拥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不同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是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消费相同数量的商品组合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的效用,即使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消费同样数量的商品组合也可能获得不同的满足程度,效用通常被表示成消费的商品数量的函数。效用值可以用基数,也可以用序数来加以度量,这取决于效用理论的假定。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某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新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所带给该消费者的效用的增加量,即边际效用将递减。多数商品具有这一规律,但也有例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一个重要假设。
3、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对某两种商品的组合的偏好情况,其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相应的商品组合对该消费者而言具有相同的效用水平,是没有差异的根据偏好的一些假设,可得出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性质:具有负斜率;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无差异曲线族具有密集性;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相反数即边际替代率MRS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作为消费者偏好的体现,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相反数,他表示某两种商品的替代关系,即一单位商品X可以替代多少单位商品Y,并且保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保持不变。MRS一般具有递减趋势(但不排除有例外),表示消费者拥有某种商品越少,就越不愿意用它来换取另外相对富足的商品。
5 基数效用论是一种消费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6 序数效用论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7 表示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预算条件,因为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收入是一定的。预算约束线的方程为:P1X1+P2X2+…+PnXn=m
在只消费X1和X2两种商品时,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P1/P2,其位置取决于两种商品的价格及收入水平。预算约束线上的点以及预算约束线以内的点都表示消费者的收入所允许的消费数量,预算约束线以外的点,消费者则不可能达到。
简答题
1 答: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两种不同理论。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如下: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值是多少;边际效用MU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特点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2)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预算约束线作为工具。
(3)均衡条件的表达也不同。基数效用论表达为MUi/Pi=λ,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MRS1,2=P1/P2。
二者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它们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需要,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它们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是在即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
它们都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它们推导得出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2答:基数效用论是一种消费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假设。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而且每个消费者可以准确地说出消费各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多少。因而,只要效用函数可导,就可以求得边际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对消费所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即在即定的收入约束下追求最大的效用满足。因而,消费者均衡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求得:
maxU=U(X1,X2,…,Xn)
s·tP1X1+P2X2+…+PnXn=m
均衡条件为:
MU1/P1=MU2/P2=…=MUn/Pn=λ
由边际效用 MU递减,以及均衡条件,可以推导出个人需求曲线MU/P=λ向右下方倾斜。然后将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3 序数效用论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假设。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表示,它怀疑基数效用论关于个人之间效用值的比较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认为消费者所能知道的只是满足程度的排序情况。关于效用或偏好的特征反映在无差异曲线上,而预算约束则使用预算约束线来表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在即定的收入约束下对消费所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消费者均衡可以表示为消费者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此时的均衡条件为:MRS12=P1/P2
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预算约束线变动,从而使得消费者的均衡点随之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使得消费者按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量也随之变动,得到消费者在这一系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即个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对于正常物品而言,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导致的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导致的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样也增加。只有在收入效应为负,并且绝对值超过替代效应时,才会出现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
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沿横向加总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分析题
运用序数效用法分析消费者均衡?
答:序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用序数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服从完备性,传递性和不饱和性等理性假定,并假定边际替代率递减。
序数效用论把建立在上述假定基础上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说明消费者的均衡。
理性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目的在于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面临的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消费者的
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序数效用论认为,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的均衡点。 如图,
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E点,在E点,两者的斜率相等。由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商品替代率表示,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表示。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RCS1,2=P1/P2 这一均衡条件表示,在一定收入约束下,消费为获得最大效用。而选择的最优商品组合,应使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当消费点位于C点时,RCS1,2>P1/P2 ,理性的消费者会沿AB线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逐步达到均衡点E。当消费点位于D点时,理性的消费者会沿着预算线AB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逐步向均衡点E靠近。显然,只有在E点,RCS1,2=P1/P2 ,才是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线AB的约束下能达到的最大效用点,在该点,消费者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一种商品的购买量,除非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
计算题
消费者的均衡的均衡条件为
-dY/dX=MRS=PX/PY
所以 -(-20/Y)=2/5
Y=50
根据收入I=XPX+YPY,可以得出
270=X*2+50*5
第四章
1-5。ACBDA 6-10.CBDAB 11.B
多项.1.BD 2.ABC 3.BD 4.BE 5.BD 6.ABC 7.AC 8.BD 9. BE
填空题
1.生产者在出售产品后得到的收入的总和 产量 价格 2. 平均收益 3. 总收益增量 产量增量 4. 明显成本 隐含成本 正常利润 5. 总成本 总不变成本 总变动成本 6. 平均成本 7. 总成本 总成本增量 产量增量 8. 总不变 总变动 9. 总收益等于总变动成本 10.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名词解释
答:生产理论认为,对一个厂商来说,他的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厂商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即MR=MC。这是因为,如果MR>MC,表明还有潜在利润没有得到,厂商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在边际收益即定(至少不增加)的条件下,厂商增加生产的结果是边际成本增加。但是,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就会增加生产,直到两者相等。反之,如果MR<MC,厂商减少生产有利于利润增加。只有在MR=MC时,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才会即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
2.答 :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耗费的资源所能生产的其他商品的价值。它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度量。资源配置的效率高,则生产的机会成本低。
经济成本是指按照机会成本计算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或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是指会计成本中并不计入,但属于机会成本的那部分成本。
3.答: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
长期成本是指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中从长期角度看有最低值的那些成本所组成。
4.答:成本函数是厂商生产一定量的产出与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
简答题
1、 答:长期是指厂商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厂商对短期的生产要素投入进行调整。相应地,长期成本曲线也相应于短期成本曲线而得到。
长期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是长期中生产某一产量所花费的最低短期总成本。对应与某一产量,厂商在该产量所对应的所有短期成本中选择最低数量时的生产要素组合。
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根据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之间的关系,相应于某一产量,长期平均成本是所有短期成本中最低的成本相对应的平均成本,也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中最低的成本相对应的平均成本。
一般说来,与短期成本曲线相比,由于长期中所有生产要素均可以作出调整,从规模收益递增到递减有一个较长的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更平缓。
长期边际成本。长期边际成本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长期成本曲线由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到,它是那曲线的斜率。
基于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之间关系的同样道理,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也交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2、答:(1)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可以由成本、产量以及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得出,因为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带来一定的成本,同时也必然相应于一事实上的产量。而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为成本函数。
即:若给定生产函数 Q = f (L,K)
以及成本方程 C=L·PL+K·PK+Co 根据最优要素投入量的选择原则MPL/PL=MPK/PK,就可以获得短期成本函数C=C(Q)
(2)其中,平均可变成本AVC与给定要素价值下的可变要素数量及产量相关,因而也就与其平均产量相关;边际成本MC与给定要素价值下的边际产量相关。即: AVC=TVC/Q=L*PL/Q=PL/Q=PL/(A*PL)
MC=dTVC/dQ=d(L*PL)/dQ=PL*dL/dQ所以,APL与AVC的变化趋势相反,APL曲线呈∩型,AVCF曲线呈∪型;MPL与MC的变化趋势也相反,MPL曲线呈∩型,MC曲线则呈∪型。
论述题
答: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MC=MR,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做出某种抉择。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收入MC),即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C=MR。如果厂商把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投入要素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限度利润的条件就可以表述为MFC=MRP,也就是厂商把雇佣的劳动抽入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佣劳动总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得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产品MRP),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雇佣量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要素成本MFC)。理由是:假如MRP>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些许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佣这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些许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MFC,这意味着最后增加雇佣的那个单位劳动反而造成损失,从而导致总利润较前减少。所以,如果厂商把投入要素如雇佣的劳动量作为选择变量,实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便是他雇佣的劳动量的MRP=MFC. 事实上,MC=MR和MRP=MFC这两个式子可以相互转换。由于MRP=MP·MR,因此,MRP/MR,同样,MFC/MP=MC。这是因为,MFC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支出的成本,MP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生产的产量,因而MFC/MP就表示多生产1单位 产品所多使用的成本,即MC,于是从MRP/MP=MFC/MP就得到MR=MC。 假如产品商场是完全竞争,那么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P就可以表达为MFC=VMP,因为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P=MR。这样,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的MRP(=MR×MPP)就可以表示为(等同于)VMP(=P×MPP),相应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就可以表达为MFC=VMP。
计算题
由于dTC/dQ=MC,所以
TC=∫MC*dQ=∫(3Q2+5Q+80)dQ=Q3+52/2*Q2+80Q+α
又,当Q=3时,TC=292
∴ 33+5/2*32+80*3+α=292
∴α=5/2
∴总成本函数为
TC=Q3+5/2*Q2+80Q+5/2
由此可得
AC=TC/Q= Q25/2*Q+80+5/2*1/Q
AVC= Q3+5/2* Q2+80Q
第五章
1-5DDBCE 6-10 BBBBB 11-15 EBABB 16-20 BBDDA
21-25 ACBDD 26-27 DB
多项.1.BD 2.AD 3.BD 4.AD 5.DE 6.BD 7.AD 8.AC 9.BD 10 BC
填空题
.没有 没有 2. 垄断 能够 3. 很少 协议 4. 垄断竞争 5. 重合并且是水平 6.非完全竞争 7. MR=MC(P=MC) 8. 完全竞争 9. MR=MC 10. MR=MC
名词解释
1、完全竞争市场
微观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作了如下明确的定义,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的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收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③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完全信息的,即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相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2、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该市场上,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商标以及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有时这种差别来自于消费者的心理,但这些产品彼此之间又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另外,市场上企业的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以致于每个厂商在作出行为时都不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由于厂商生产规模较小,因而,进入和退出市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是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市场结构。
3、寡头市场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根据产品特征,寡头市场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无差别产品,而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有差别产品。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寡头市场可以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的规模经济;行业中几家企业对某些基本生产资源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等。
4、差别价格
亦称歧视价格。指垄断企业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规定不同的价格,或者就不同成本的产品对消费者规定同一价格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差别价格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等级差别价格,也叫完全差别价格;第二等级差别价格;第三等级差别价格。
5 厂商均衡是厂商获得最大利润并将继续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厂商的均衡状态不同,从而所决定的价格和产量也不同。按照厂商均衡理论,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
6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
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只是为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边际成本曲线。这是因为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在给定的价格下,厂商会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上相应的数量提供产出,但有理性的生产者决不会在亏损平均可变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在长期中,由于厂商能够调整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有在市场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成本时,厂商才会进行生产。所以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7: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
又称“停止营业点”。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该点为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与边际成本 曲线的交点。
8 产品差别不仅指不同质的产品,而且还指同质产品中存在商标、款式、颜色、包装或销售条件等区别。
9串谋
寡头厂商以某种方式勾结在一起,使其共同利润最大化。串谋的目的是使共同的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串谋者即寡头厂商通常就价格、产量、市场等内容达成协议,以便协调行动,共同对付消费者。
10 答:非价格竞争
不变动产品销售价格的竞争手段。非价格竞争的主要形式是品质竞争、广告竞争以及服务竞争。
11 答:价格领导是指某行业中有一家厂商作为价格领袖,决定商品价格,其他厂商按此价格出售商品。价格领导厂商根据自己的地位和实力确定价格决策。
简答题
1、经济学家认为,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而超额利润存在于动态的非完全竞争市场上,产生超额利润的创新、风险和垄断等因素不断地发生变动,从而推动着社会进步。首先,正常利润的高低体现着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利润的存在促进企业家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其次,由于利润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因而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由此推动着社会进步。第三,超额利润来源于承担风险的收益,从而也鼓励企业家承担各种有利于社会的风险投资。第四,企业目标是超额利润,企业追逐利润,可以使得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第五,利润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企业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2、答: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又称为净利润、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超额利润又别于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收入,它由该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所决定。而超额利润是企业收益减去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成本之后的余额。
超额利润有几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创新的报酬。创新给企业带来利润,促进社会进步。第二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在经济社会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一项决策可能带来超额利润,也可能出现亏损,承担风险就需要获得报酬。第三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垄断收益。无论是卖方垄断还是买方垄断,厂商都可以通过市场支配力来影响产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计算题
解:(1)因为平均收益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所以,
TR=PQ=4Q-0.05Q2
MR=4-0.1Q
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由MR=MC得出:
4-0.1Q1=1
Q1=30
价格根据平均收益来确定:
P1=4-0.05*30=2.5
(2)在市场需求曲线为D2的条件下,重复上述运算,得到:
Q2=25
P2=3.5
进而广告宣传后获利的数额为:P1Q1-P2Q2-10=25*3.5-30*2.5-10=2.5>0
所以,做广告合算。
2.解:根据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可以求得边际收益为:
MR=200-2Q
由于在Q=60时,厂商的利润最大,所以,MR=80。
从生产要素市场上来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使用量由下式决定:
PL=MR*MPL
解得:MPL=1200/80=15
3.解:A SAC与LAC在其重合处相切,由于这是在LAC最小点的右面,故两者都是上升的。
B 在切点两侧SAC大于LAC,因此在切点两端STC大于LTC,切点左端LTC比STC陡,而SMC小于LMC。
论述题
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供给曲线可分为短期和长期的。 短期的行业供给曲线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为基础。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它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市场或行业的供给曲线是本行业所有厂产的位于平均可变成曲线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总和,即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的总和(参见下图)
图中,行业供给曲线S和厂商供给曲线S相类似。在已知市场上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的情况下,将厂商的供给曲线水平相加,便得到行业的供给曲线。 在长期内,市场的供给曲线是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的横向之和,即所有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以上的长期边际成本之和。但是,由于长期内行业中厂商的数目是变动的,所以,行业中长期供给曲线的形状与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行业中产量变动,对行业中厂商的成本的影响有关。根据这一影响,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分为成本不变、递增和递减三种情况。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不变行业是指市场需求变动从而行业供给量变动时,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位置不发生上下移动的行业。当行业中由于市场需求增加而导致市场价格提高时,行业中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引起厂商的进入。厂商的进入,使得行业供给增加,市场价格下降。当行业中的厂商再次处于长期元首 衡时,每个厂商将仍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进行生产。由于厂商的成本曲线不发生变动,所以,该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等于厂商的长期最低平均成本(参见下页图)
在行业成本不变情况下,连结需求曲线D1与供给曲线S1的交点E1、需求曲线D2与供给曲线S2的交点E2,便得到水平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LS。 成本递增行业的供给曲线。成本递增行业是指市场需求增加会导致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垂直上移的行业。在行业中的市场价格上升后,当厂商再次处于均衡时,尽管厂商仍会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生产,但这时的平均成本提高,行业中的产量增加。所以,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倾率为正(参见下图)。
连结E1、E2,得到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 同理,成本递减行业是指需求增加会导致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的行业。在价格上升之后,由于厂商的进入所产生的外在经济,使得重新处于均衡的厂商按更低的平均成本提供产出,以满足增加了的需求。所以,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图略)。 连结E1、E2,得到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
第六章
1-5 BCAAB 6-10 DCDAA
多项.BD
填空题
1 产出 投入 2. Q=KLaC1ˉa(Q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量,C是资本投入量,K是正的常数,?是小于1的正常数) 3. 平均产量 4. 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总产量增量/某投入量增量 5. 坡 6. 最高点 7. 技术水平不变,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便而连续的投入某种生产要素,每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 8. 规模的增大带来的节约和劳动专业化 9. 相同的 10. 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名词解释
1 答:生产函数
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和即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的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终会出现递减的一条规律。
3.答:规模收益
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比例时,总产量从而总收益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规律的改变对产量从而对收益的影响。如果因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引起的收益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呈现规模收益增加;如果收益增加的比例等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呈现规模收益不变;如果收益增加的比例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则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4.答: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内在经济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实现专业化、提高管理效率、综合利用副产品、取得有利的销售条件等。
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和收益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有:更方便的交通、更多更灵通的信息、更多更好的人才等。
5.答:技术替代率
等产量线斜率的相反数,它表示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关系,以保持产量不变为前提。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某要素投入量越少,越不容易被另外的要素所替代。
6答: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指生产出相同产量的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构成的曲线。
等成本曲线是指由成本相等的要素组合所构成的曲线。
简答题
答:(1)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可以由成本、产量以及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得出,因为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带来一定的成本,同时也必然相应于一事实上的产量。而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为成本函数。
即:若给定生产函数 Q = f (L,K)
以及成本方程 C=L·PL+K·PK+Co 根据最优要素投入量的选择原则MPL/PL=MPK/PK,就可以获得短期成本函数C=C(Q)
(2)其中,平均可变成本AVC与给定要素价值下的可变要素数量及产量相关,因而也就与其平均产量相关;边际成本MC与给定要素价值下的边际产量相关。即: AVC=TVC/Q=L*PL/Q=PL/Q=PL/(A*PL)
MC=dTVC/dQ=d(L*PL)/dQ=PL*dL/dQ所以,APL与AVC的变化趋势相反,APL曲线呈∩型,AVCF曲线呈∪型;MPL与MC的变化趋势也相反,MPL曲线呈∩型,MC曲线则呈∪型。
计算题
先求出边际产量函数和平均产量函数
MP=dQ/dX=1000+2000X-6X2
AP=Q/X=1000+1000X-2X2
当X=200单位时:
MP=1000+2000*(200)-6(200)2=1000+400000-240000=161000(单位)
AP=1000+1000*(200)-2(200)2=1000+200000-80000=121000(单位)
根据上述计算,既然MP>AP,说明AP仍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它处于阶段Ⅰ。
当X=300单位时:
MP=1000+2000*(300)-6(300)2=1000+600000-540000=61000(单位)
AP=1000+1000*(300)-2(300)2=1000+300000-180000=121(单位)
根据上述计算,既然MP<AP,说明AP仍处于下降阶段,但MP>0,所以,它处于阶段Ⅱ。
当X=400单位时:
MP=1000+2000*(400)-6(400)2=1000+800000-960000=-159000(单位)
AP=1000+1000*(400)-2(400)2=1000+400000-320000=81000(单位)
根据上述计算,既然MP<0,所以它处于阶段Ⅲ。
第七章
1-3 ECD 多项ABC
填空题
1. 商品 实物 生产要素 资金 2.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3.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 无差异曲线群 5. 双方得益 6. 相同的切点 7. 交换双方的无差异曲线群的切点 8. 边际替代率等产量曲线群 9. 生产的契约曲线 10. 交换双方拥有的商品X或生产要素X的数量之和 交换双方拥有商品Y或生产要素Y的数量之和
名词解释
答: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假定其它市场条件不变情况下单个产品市场和单个要素市场存在均衡。
一般均衡是指包括所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存在的均衡。
2.答:契约曲线由称“效率线”。契约曲线可以分为消费者的契约曲线和生产者的契约曲线。消费者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思盒图形中,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生产者契约曲线,是指在埃奇沃思盒图形中,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
3.答:最优交易条件
交换双方用以交换的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按此进行交换,能使交换双方都感到最大满足。
4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机制有效率的运行结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
简答题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相互联系,共同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动,不仅影响它们各自市场上的价格,而且影响到其他市场的供求,从而使得许多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一般均衡分析就是讨论影响某一个市场上的供给或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后,能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问题。
所谓一般均衡系指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它是相对于局部均衡而言的。具体地讲,就单个消费者来说,他面对既定的市场价格,使用现有的资源,通过购买和出卖,来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组合)的需求。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构成了商品的市场需求。
单个生产者在既定的价格下购买生产要素,利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生产单个产品的组合,并以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当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时,厂商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的供给。所有厂商供给的总和构成了产品的市场供给。如果所有厂商的成本函数相同,那么在厂商处于均衡时,厂商的利润为0。
对所有的商品而言,当消费者的超额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量减最初拥有量)恰好等于厂商的市场供给时,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可以证明,如果所有经济当事人的需求与供给函数都是连续的,并且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满足预算约束,那么对于任意价格,瓦尔拉斯定律成立,并且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在一般均衡的实现过程中,除了经济当事人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外,最终均衡的实现还要借助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即“市场拍卖者”的存在。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就是反映市场供求变动的晴雨表。如果某一行业的利润较高,其他行业中的资源就会转移到该行业中来。这样,在市场机制中如同存在一个拍卖者,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动调整资源的配置:如果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下需求量超过供给量,那么他就提高价格;反之,他就降低价格,直到所有的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为止。如同单个商品的价格决定一样,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决定一系列的市场均衡价格,使得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模型除了论证看不见的手的目的以外,其分析也是建立在严格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其实现的条件。(1)一般均衡的实现需要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所以有关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对一般均衡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一般均衡分析至多具有理论意义。(2)有关经济当事人行为的连续性等假设过于严格,有关拍卖的假设也需要经济当事人有超常的信息处理能力。(3)有关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也只是为一个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数学解。
论述题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机制有效率的运行结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理解"境况变好"对于应用帕累托标准判断经济运行的效率是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特别是交换行为可以显示出变好还是变坏。
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一系列更重要的必要条件。 (1)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进行交换时边际替代率都相同。(2)任何两个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任意两个厂商使用既定生产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等。(3)消费者对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生产者对这两种产品的转换率。(画图说明以上条件)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分析是西方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帕累托标准验证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然而,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的用意,掩盖了经济中的生产关系。(1)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在其中一个经济当事人没有任何消费量的条件下实现。这和社会的一般准则是不相一致的。(2)完全竞争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表明的含义仍然受到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限制。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一个条件遭到破坏都将引起帕累托效率的损失。(3)有关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证明同样只具有数学的意义。
第八章
1-5 BECBA 6-10 CBDDB 11-15 BDEBD 16 B
多项.1.ABCD 2.ACD 3.ABC 4.BD 5.ABCD 6.ABC
填空题
1. 派生需求 2. 边际实物产量 3. 增加1单位某种生产要素而增加的实物产量 所带来的货币收益 产品价格 4. 增加1单位某种生产要素而增加的实物产量所带来的货币收益 边际收益 5. 需求 6. 边际资源 7. 等于 8. 高于 9. 边际收益产量等于边际资源成本 10. 高
名词解释:
答: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又称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指理性的生产者所限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范围。如果生产处于短期,并且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可变的,那么该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处于平均产量最大值点与边际产量等于0的点之间。如果生产过程处于长期,或有两种以上的投入是可变的,那么该两种(或多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经济区域位于等产量曲线的水平与垂直切点连成的两条曲线之间。
2.答: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在既定产量下总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使得总产量最大的生产要素组合。
3.答:边际产品价值又称“边际产值”。指厂商在生产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品的产值。
4.答:吉尼系数又称“洛沦兹”系数。指一种对收入分配不均的量度。一般而言,吉尼系数在0与1之间,它的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它的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其计算公式为:
G=1+1/n-2/n2y(y1+2y2+3y3+…+nyn)
式中,yi表示按递减顺序排列的个人收入,y为平均收入,n为人数。
或者利用洛沦兹曲线进行计算。如果G=0,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G=1,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即一个人占有全部的收入。
简答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也是其要素分配理论。因为产品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以生产要素价格的名义进行。
要素价格决定理论根据生产理论决定,劳动、资本及土地都是生产产品所必须的投入或要素,并且都服从边际生产力递减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厂商而言,它愿意支付或分配给使用最后一单位要素的产品不会大于这一单位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要素的市场价格既定,即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成本既定,这时,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直到其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为止。
进一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那么,社会所生产出的所有产品依照于参与生产的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恰好把产品分配完毕。
同时,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提供生产要素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是因为提供这些生产要素会给要素所有者带来一种“负效应”。例如,劳动会使得劳动者产生疲劳,提供资本必须以削减当前的消费为条件等。要素所有者的这些负效应需要使用者给供给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加以补偿。只要所得到的收入给要素所有者到来的满足大于因提供要素所产生的负效应,那么要素所有者就会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当二者相等时,要素的所有者获得最大的“效用”。
当要素市场处于均衡时,厂商因使用生产要素而获得最大利润,要素所有者因提供生产要素而获得最大的满足。所以,西方经济学企图论证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使得要素收入的分配合理,制度和谐。
应该指出,生产要素的使用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市场分析具有一般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使用和供给的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要素的收入分配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西方经济学中所论证的要素市场的和谐是在假定要素私有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上,要素的最初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而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自然会形成这一分配制度所固有的不平等。因而,不难看出西方经济学在分配问题上的辩护性。
2.答: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供给曲线具有特有的形状,一般说来,它向后弯曲。
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的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和消费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得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之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计算题
1.解:均衡条件为劳动的边际生产收益等于工资;资本的边际生产收益等于资本的价格。有L=240,k=6。
2.答:均衡的劳动供求为800W=24000-1600W
所以有W=10元 L=800*10=8000
3.答:A . z=5 W=5.5
B. a. W=6 z=6
b. 6人
C z=6 W=6 政府支出=18元
4.答:A W=2 z=6
B W=4 z=8
第九章
1-4ADCA 多项1.ABD 2.AE
填空题
1. 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 劳动者的数量 提供劳动的成本 劳动者对收入和闲暇的偏好 2. 右下方 向右上方 左上方 3. 水平 4. 不重合 5. 水平 右上方 6. 劳动的边际 7. 低于 高于 8. 补偿性的工资差别 9. 劳动质量不同的工资差别 10. 市场不完全性的工资差别
名词解释
1.答: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雇佣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数量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了利润最大化,厂商每使用一单位数量的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必须等于该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厂商会减少该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厂商则增加使用。依照定义,厂商使用最后一单位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就是该单位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因而使用该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出卖后获得的收益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的边际价值,即边际产品乘以边际收益。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面临着既定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这时,厂商使用任何数量时,每单位的要素所花费的成本都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由于产品的价格既定,所以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从而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产品的价格,即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这样随着劳动的价格(工资率)的变动,厂商依照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决定雇佣劳动的数量。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在产品市场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出卖使用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时面临市场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这就使得产品的边际收益小于市场价格,从而使得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低于边际产品价值。在要素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会根据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价格的条件决定劳动使用量。在这种条件下,劳动的需求曲线是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它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从而在既定的劳动价格及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雇佣劳动数量的原则仍然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了方便起见,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与以上两种市场结构不同,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意味着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购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所以,该厂商的购买量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平均要素成本递增。换句话说,厂商面临的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市场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这时,厂商使用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不再是不变的量,它因劳动的平均要素成本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劳动的供给。厂商根据该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决定劳动的使用量,并把劳动的价格确定在比边际要素成本更低的劳动供给曲线上。由于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决定劳动价格,所以在这一市场结构下没有明显的劳动需求曲线。
第十章
1-5 BADAB 6-7CD
填空题
1. 纯粹利息率 2.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增加1单位资本所增加的实物产量 3. 资本边际效率 4. 资本边际效率或资本边际收益率 资本数量 5. 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利息率 6. 资本边际效率 7. 垂直 8. 纯粹利息率 9. 低 10. 正规教育 职业训练 医疗保健
第十一章
1-8BCBABADC 多项.ACDE
填空题
1. 向下方 2. 垂直 3. 交点 4. 不同类型的土地边际收益产量的差别 5. 无法使用,固而不产生地租 6. 转移收入 经济租金 7. 在短期内供给固定不变 8. 在短期内供给固定不变 9. 稀缺成本 对未来可枯竭自然资源价格的预期 10. 下降 上升
第十二章
1-2 AB
填空题
1. 经济成本 2. 厂商的总收益超过经济成本的余额 3. 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 4. 可保险的风险 5. 不可保险的风险 6. 运用新的生产方法 创造新的产品 7. 买方垄断 卖方垄断 8. 风险、创新 垄断 9. 零 10. 不存在
论述题
答:经济学家认为,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而超额利润存在于动态的非完全竞争市场上,产生超额利润的创新、风险和垄断等因素不断地发生变动,从而推动着社会进步。首先,正常利润的高低体现着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利润的存在促进企业家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其次,由于利润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因而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由此推动着社会进步。第三,超额利润来源于承担风险的收益,从而也鼓励企业家承担各种有利于社会的风险投资。第四,企业目标是超额利润,企业追逐利润,可以使得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第五,利润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企业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又称为净利润、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超额利润又别于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收入,它由该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所决定。而超额利润是企业收益减去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成本之后的余额。 超额利润有几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创新的报酬。创新给企业带来利润,促进社会进步。第二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在经济社会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一项决策可能带来超额利润,也可能出现亏损,承担风险就需要获得报酬。第三种来源是,超额利润是垄断收益。无论是卖方垄断还是买方垄断,厂商都可以通过市场支配力来影响产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计算题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计算
因为 AR=140–Q
所以 TR=140 Q–Q2
从而 MR=140–2Q
又因为 MC=10Q+20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满足
140–2Q=10Q+20
Q=10
第十三章
1-4CABC
填空题
1. 政府 非排斥性 非竞争性 2. 非排斥性 3. 非竞争性 4.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5. 公众投票的结果 6. 让私人承包公共物品的生产 与私人部门进行竞争 分散政府部门的权力 7. 政府 非排斥性 8. 垄断定价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 边际成本定价法 两部门定价法 高峰负载定价法 9. MR=MC AR=AC AR=MC 10. 分别收取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 分别收取非高峰期价格和高峰期价格
名词解释
1 免费乘车者问题是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例如,国防提供一种服务,而新出生的人也会享受到它的保护,这就意味着任何不支付费用的经济当事人都试图通过不付费而获得国防的保护,因此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称为免费乘车者问题。
2 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
论述题
答: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例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了。
第十四章
1-6ACDBCD
填空题
1. 在一个行业里由一家厂商来生产可达到最高效率所形成的垄断 2.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3. 规模经济 4. 范围经济 5. 由某家或某几家厂商控制了市场的供给或需求而形成的垄断 6. 外部效应 外部正效应 外部负效应 7. 不充分的 不对称的 8. 成本加成定价法 收益比率定价法 最高限价方法 9. 失灵 10. 市场调节
名词解释
1、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者支付全部成本,结果,社会所得到的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差,从而自发行为导致低效率。外在性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分类,以某种行为对收益产生影响而言,外在性分为正向外在性和负向外在性两类,前者是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后者是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以外在性的源泉来划分,外在性可以分为消费的外在性和生产的外在性两种,前者是指消费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后者则是指生产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
2、科斯定理是科斯在1960年发表在《法律和经济学》杂志上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针对外在性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其内容可以表述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有效率配置。这一方案后来被斯蒂格勒命名为“科斯定理”
三、论述题
答: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当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商品的社会成本时,消费者的估价与社会估价出现偏差,社会资源并不会按社会估价的高低流动,而是按照市场价格流动,这时市场失灵。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的存在以及外部经济效果三个方面。
(1)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社会给予商品的边际评价是消费者支付给商品的价格,而社会生产该商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企业的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降低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费用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可以借助于图形加以进一步说明)。
2)市场失灵的第三个原因是经济社会需要一类被称之为公共物品的商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队他性和(或)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的机制失灵。对于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企业而言,生产者必须能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商品之外,否则,他就很难弥补生产力成本。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
(3)外部经济效果或外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外在性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私人绿化现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它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含它收取的按出卖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它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除了上述三个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外,市场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完全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市场失灵。
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行业的重新组合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垄断的行业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以便通过竞争把商品价格降下来。被重新组合的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价格就越接近于竞争性价格。政府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分解原有的垄断厂商或扫除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并为新进入的厂商提供优惠条件。对垄断行为进行处罚是为了防止垄断的产生。如果一个行业不存在进入障碍,那么一般说来,垄断厂商不会在长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因此,政府利用各种处罚手段加以制止垄断行为尤为重要。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反垄断法则是上述措施的法律形式。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采取的补救措施。在这些行业中,要么是高成本的技术,要么是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因而大规模的经营是必需的。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的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价格管制的目的在于为垄断厂商提供一个较低的边际收益,使得厂商的产量增加。而双重管制则进一步规定厂商的生产量,以便使得垄断厂商降低平均成本,提高产量。这两种管制措施往往与税收和补贴手段同时实施。这里,政府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公道的价值给予一个公道的报酬”。为了实现这一原则,配合价格和数量控制,政府往往采取补贴或税收手段。如果垄断企业因为政府的价格管制或价格和数量管制而蒙受损失,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补贴,以便垄断企业获得正常利润,那么政府就应征收一定的特殊税收,以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当然,对于这类垄断行业,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经营的方式来解决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由于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
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领先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这种方式是在于如何正确地显示消费者的偏好。
针对市场决定公共物品供给量的困难,可供选择的对策是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决策是由政府代表作出的决策,政府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政治市场的均衡。构成政治市场的需求者是公众、选民或者纳税人,而供给者是由政治家或者官员所组成的政府。与市场运行一样,公共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以协调人们的行动,反映人们的偏好。在现实经济中,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就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言,集体决策即是投票表决,如果一项决策获得一致通过,那么意味着所有的投票人会因此得到好处,从而增进福利。如果一项方案只得到多数票赞成,那么这项方案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但可能是潜在最优的。
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w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以上解决外部影响的方案的关键是外部成本或利益内部化。此外,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传统的方案并没有消除外部影响,所以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而设计的, 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
宏观经济部分
第十五章
1-5DCACB 6-10BAECB 11-15 ABEBC 16-20CACEC
21-25CBDDA 26-27 BA
填空题
1. 国民生产总值 2. 资本消耗折旧 3. 居民 厂商 政府 国际市场 4. 用物品和劳务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 5. 投资 6. 储存不是用于目前消费的收入的行为 7. 更新投资 净投资 8.居民的储蓄 厂商的储蓄 折旧费 不分配的利润 9. 增加值 10.支出法
名词解释
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通常是以现行货币单位来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但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抬高或降低物价,因为会使货币的购买力随物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是以某一年为基期,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支书来矫正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计算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2、当前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收入减去消费,如寸入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保存在手中的货币等,都称为储蓄。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以国民原则来核算的国民收入,它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计算题
(1)按收入法计算GNP,得
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100+10+30+30=170
(2)按支出法计算GNP,得
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90+60+30+(60–70)=170(亿元)
(3)政府收入=所得税–转移支付=30–5=25(亿元)
所以 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30–25=5(亿元)
家庭将收入分配为消费、储蓄或税收,因此
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
所以 储蓄=收入–消费–(税收–转移支付)=170–90–25=55(亿元)
或者,由等式
(投资–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0
得 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投资
=5+(60–70)+60=55(亿元)
(5)净出口=出口–进口=60–70=–10(亿元)
第十六章
1-7 DDBAABD
填空题
1. 消费支出 可支配收入 2. 越大 右上方 3. 消费支出 可支配收入 4. 边际消费倾向 5. 储蓄 可支配收入 6.越多 右上方 7. 平均储蓄倾向 8. 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9. 同 反 10. 自发投资
名词解释
消费函数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但凯恩斯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唯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储蓄函数
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由于在研究国民收入决定时,假定储蓄只受收入的影响,故储蓄函数又可定义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计算题
在C=120+0.75y中,令C=1120,得y=1333
从消费函数知MPC=0.75,从而MPS=0.25
在C=120+0.75y中,令y=3000,得C=2370。
第十七章
1-5BBCDA 6-9 CDBB 多项1.AC
填空题
1. 消费支出 投资 政府支出 出口 2. 储蓄 政府税收 进口 3. 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1/(1-MPC) 4. 具有 5. 越大 6. 增加支出 减少税收 增加同量的支出和税收 7. 1(1-MPC) MPC/(1-MPC) 8. 平衡预算 9. 为了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总支出曲线向上移动的距离 10.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总支出曲线向下移动的距离
计算题
1、(1)由Y=C+I0,得Y=8000(亿元)
从而 C=6500(亿元) S=1500(亿元) I=1500(亿元)
(2)因为△I=250(亿元),K=1/(1-MPC)=1/(1-0.75)=4
所以 △Y=K*△I=4*250=1000(亿元)
于是在新的均衡下,收入为
8000+1000=9000(亿元)
相应地 C=7250(亿元) S=1750(亿元)
(3)若消费函数斜率增大,即MPC增大,则乘数亦增大。反之,相反。
2、解:(1)可支配收入:Yd=Y-Tn=Y-50
消费C=30+0.8(Y-50)
=30+0.8Y-40
=0.8Y-10
均衡收入:Y=C+I+G
=0.8Y-10+60+50+50-0.05Y
=0.75Y+150
得Y=150/0.25 =600……均衡收入
(2)净出口余额:NX=50-0.05Y =50-0.05×600=20
(3)KI=1/(1-0.8+0.05) =4
(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Y=C+I+G+NX
=0.8Y-10+70+50+50-0.05Y
=0.75Y+160 160
得Y =150/0.25 =640……均衡收入
净出口余额:NX=50-0.05Y
=50-0.05×640=50-32=18
(5)当净出口函数从NX=50-0.05Y变为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
Y=C+I+G+X=0.8Y-10+60+50+40-0.05Y=0.75Y+140
得Y=140/0.25 =560……均衡收入
净出口余额NX=40-0.05Y
=40-0.05×560=40-28=12
(6)自发投资增加10使均衡收入增加40(640-600=40),自发净出口减少10(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使均衡收入减少额也是40(600-560=40),然而,自发净出口变化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更大一些,自发投资增加10时,净出口余额只减少2(20-18=2),而自发净出口减少10时,净出口余额减少8(20-12=8)。
论述题
乘数也叫倍数。宏观经济学中所运用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函数中由于某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投资乘数是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投资之所以具有乘数作用,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发挥投资乘数作用有三个前提条件:
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为即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的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地发挥出来。
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可以被利用。
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
第十八章
1-5ADCAB 6-10 DAABA
填空题
1. 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2. 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 3. 政府通过改变支出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 4. 财政收入政策 5. 累进的税收制度 福利社会支出制度 厂商和居民的储蓄 6. 增加 抑制 减少 阻碍 7. 增加 扩张 减少 收缩 8. 直接税 间接税 公司收入税 9. 赤字 10. 当政府用增税的方法来偿还债务时,人们为了逃避高税率而减少工作时间
第十九章
填空题
1. 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2. 交换媒介 计算单位 价值储蓄 延期支付的手段
3. 把货币留在手中的偏好 4. 交易 预防 投机 交易余额 预防余额 投机余额 5. 国民收入 利息率 6. 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的商品 7. 货币供给量 8. 纸币 硬币 9.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10. 通货 活期存款 M1-A 可转让的提款单 ATS
第二十章
填空题
1.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2。货币需求量 利息率 右下方 3. 垂直 4. 利息率 5. 向右 下降 6. 投资支出 利息率 右下方 7. 货币需求量对利息率变化反映的敏感程度 8. 投资的利息弹性 9. 货币数量的增加已不能降低利息率 10. 价格水平 货币数量
第二十一章
1-5 DBDCD 6-8 AAC 多项1.ABC 2.AC
简答题
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活动,准备金要求,以及贴现率
中央银行的两种主要负债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在流通中的通币,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持有货币的三种主要动机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以及投机动机。
有许多货币的组成部分并不支付利息,例如,通货和活期存款。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没有支付利息,但放弃了用于其他金融资产时所能得到的利息收入。当利息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就增加了,因此人们就要减少自己的货币持有量,并用货币去购买其它金融资产,以便获得更高的利率。
计算题
货币乘数时货币供给量(M)与货币基础(MB)的比率:mm=M/MB=5000亿/2000亿=2.5
可以计算a=C/D,b=R/D并用第一题的公式计算货币乘数:
a=C/D=1000亿/5000亿=0.2
b=R/D=500亿/5000亿=0.1
mm= 1+a/a+b = 1+0.2/0.2+0.1 = 1.2/0.3 = 4
题中已经给出b=R/D=0.1,但仍需计算a=C/D.从题中可以知道C的值,但不知道D的值。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b和R计算出D=R/b 。因此
D=R/b=500亿/0.1=5000亿
a=C/D=1500/5000=0.3
mm=1+a/a+b=1+0.3/0.3+0.1=1.3/0.4=3
第二十二章
1-5 AABCA 6-9 ACDC 多项1.ABD
名词解释:
2、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I(r)=S(Y),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3、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说来,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4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偏好陷阱或流动性陷阱,指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不再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降低的情况。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货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这一点,人们就不肯储蓄,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
简答题
计划的总支出是包括自发支出与引致支出,在IS-LM模型分析中,自发支出取决于利率,引致支出取决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所以,只有当利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某一特定值的结合时,所决定的计划的总支出才能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相等,从而实现物品市场的均衡。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存在流动性陷阱时,人们在即定的利率时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所以,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自发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方移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利率不变。由于财政政策所引起的自发支出增加不会引起利率上升,所以也就没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作用最大,而且,流动陷阱的情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
第二十三章
1-5BAABB 6-9CCAD
第二十四章
1-5ABBBB 6-7DB 多项1.ACE 2.ABC 3.AC 4.AB
简答题:
1、 滞胀(或译停止膨胀)就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停滞(不增长,甚至下降)与通货膨胀率加剧并存的状况。
第二十五章
1-5CBBBA 6-9ACAA
第二十六章----二十七章
1-5BACCB 6-10BACCA 11-15DCDAB 16-18 ABD
简答题
1、 人均生产函数表明了,在技术为既定的情况下,人均产量如何随人均存量增加而增加。如果资本积累率提高, 那么,人均资本存量也就更迅速地提高,这就意味着人均产量迅速增长,即更高的增长率。可以用沿着人均生产函数的变动来说明这一点。
2、 有几种方法可以克服经济增长的障碍。其中已被证明最成功的一种是较为自由的国际贸易的扩大。香港、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通过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迅速地增加了人均收入,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
在哈罗德- 多马模型 G= S/V 中,V=4,G=7%,从而S=G?V=7%×4=28%
论述题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把凯恩斯理论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扩展为长期动态分析,在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增长模型,由于二者基本内容大致相同,通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模型。哈罗德指出凯恩斯收入均衡论的局限性,认为要保证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必须要求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率。为分析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均衡条件,哈罗德建立了经济增长模型,假设条件有: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不用于消费部分都用于投资。②储蓄倾向不变,储蓄由收入水平决定。③社会生产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两种要素的比例不变,而且每单位产品消耗的生产要素也不变。④技术水平不变,边际资本系数等于平均资本系数,即资本产量比率不变。⑤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多马模型。投资两重性:一方面,投资增加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即扩大了需求。另一方面,投资还增加了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即扩大了供给。多马认为:通过增加投资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在下一时期增加更多的支出(需求),才能保证新增加的资本存量及其潜在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理论观点。把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合在一起,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出发,可得出以下三个观点。①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当一定得合意储蓄率与合意得资本—产量比率决定的经济增长率是有保障的增长率时,社会经济就能够实现稳定增长。②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如果实际增长率与有保障的增长率不相等,就会引起经济波动。实际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一致是很少见的、偶然的。所以社会经济必然要出现波动,在收缩和扩张的交替中发展。③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变化,成为经济社会长期波动的原因。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它不仅在理论上是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公式
的长期化与动态化,而且在分析中也沿用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脱离现实的抽象心理概念。例如,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的有保证的增长率是资本家感到满意并准备继续下去的增长率,这里所强调的仍然是资本家的心理预测,即凯恩斯所说的资本边际效率,这样就和凯恩斯同样,把资本家的乐观或悲观的情绪扩大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
哈罗德-多马模型关于短期与长期经济波动的分析和其他经济周期理论一样,否认了波动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用一些抽象的技术经济关系来说明经济波动的产生。哈罗德虽然也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波动的必然性,但他仍然相信资本主义是可以实现稳定的长期增长的,他的整个分析正是为实现这种稳定增长而出谋划策。
当然,对哈罗德-多马模型如果加以改造或使用不同的解释,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例如,把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储蓄率(s)解释为积累率,把产量—资本之比(1/c)解释为投资的经济效果,即每单位增加的可以造成的产量的增加,那么,该模型的公式即可变为
国民收入增长率=积累率 × 投资的经济效果
或 G= s ·1/c
式中:投资的经济效果为资本—产出之比的倒数。至少在理论上,它的数值式可能被事先估算出来的。在已知投资经济 效果的情况下,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被认为是表明国民收入增长率和积累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公式。-
第二十九章
1-5BCADB 6-9 D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