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 选择题
1、A, 2、A, 3、C, 4、D, 5、B,
6、C, 7、A, 8、B, 9、B, 10、A
二、 名词解释
1、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希望购买的这种商品的数量。
2、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中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影响需求量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3、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希望出售达的这种商品的数量。
4、当价格既不上升也不下降,保持相对稳定时,这样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三、 简单题
1 答:影响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外,还包括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未来预期等。
2 答: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外,还包括厂商的生产技术水平、投入要素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厂商对价格的未来预期以及市场上厂商数目、税收和补贴等。
四、 计算题
解:(1)由Q=a-bP,得Dq/Dp=-b,于是Ed=-Dq/DpP/ Q=-(-b)P/Q=Bp/A-Bp
当P=P1时,Q1=A-BP1,于是Ed(p1)=bP1/a-bP1
(2)当a=3,b=1.5,和Ed=1.5时,有
Ed=bP1/a-bP1=1.5P/3-1.5P=1.5
解得P=1.2
此时市场需求为Q=a-bP=3-1.5*1.2=1.2
第二章
一、 选择题
1、A, 2、A, 3、B, 4、C, 5、B,
6、D, 7、C, 8、D, 9、D, 10、A
11、B, 12、A。
二、 名词解释
1 需求价格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就是用来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对它的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程度的概念。
2 需求的交叉弹性(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是衡量一种商品胡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的概念。
3 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4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所谓均衡是由相反力量的平衡而带来胡相对静止状态。当价格既不上升也不下降,保持相对稳定时,这样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
三、 简答题
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曾连续多次采取限制石油生产的措施。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缺乏弹性,所以,当OPEC组织决定降低产量时,石油价格上涨幅度大于需求量下降幅度。这从短期来看会增加该组织成员国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若该组织不限制石油的生产,则各成员国将因价格下跌而减少其收益
。
四、 计算题
无答案
第三章
一、 选择题
1、B, 2、B, 3、B, 4、C, 5、C,
6、A, 7、B, 8、A, 9、B, 10、A,
11、C, 12、B, 13、C, 14、B, 15、C。
二、 名词解释
1、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还认为,不仅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货币收入所增加或减少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被认为反映胃人类消费过程的普遍特点,它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 基数效用是指用基数1、2、3……等具体数量衡量的效用。持基数效用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效用的大小是可以用基数来计算和比较的。
3、 序数效用是指用序数即第一、第二、第三……等次序表示的效用。持序数效用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消费者感觉到的满足,它的单位是无法确定的因而它不可计量。但是,由于满足有程度的不同,所以它可以用序数来表示。
4、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这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满足是一样的。
5、 预算线(budget line)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不同的商品组合。
6、在劳动供给曲线中,曲线向后弯曲是由劳动者对收入和闲暇的偏好的变化造成的。在工资率提高时,劳动者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存在着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使每小时的劳动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也就是使每小时的闲暇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存在着用较高收入所能购买的商品替代闲暇的倾向。这就是替代效应。
7、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与他对某种或某组商品的支出之间的关系。
8、 劳动供给曲线中,工资率提高时,劳动者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存在着收入效应。当工资的提高是劳动者感到自己较为富裕,因而希望能够享受更多的闲暇,这就是收入效应。
三、 简答题
1 答: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两种不同理论。二者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①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即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大小来表示,并且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增加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者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高低,而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示在无差异曲线中。②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预算约束条件来分析效用最大化条件。而序数效用论则以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为工具来分析消费者均衡。所以,二者所表述的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一样的。其中前者表述为MUx/Px=λ,后者表述为MRSxy=Px/Py。以上分析方法上的区别,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除此以外,二者有又许多相同之处:①它们都是从市场的需求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来说明需求说明曲线是怎样表达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规律的。②它们都是在假定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一定的基础上来分析效用最大化过程。③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二者分析问题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边际效用大小决定的,而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二者在反映需求特征上是完全一样。
2 答: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消费者保持相同的效用是,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与所能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其一般表达式为:MRSxy=Δy/Δx=MUx/Muy,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规律。其原因是:随着x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MUx在递减;同时,随着y商品消费数量的减少,Muy在递增。而MRSxy=MUx/Muy,所以MRSxy必然是递减的。
3 答:消费者剩余是由以下两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商品是用货币的边际效用,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增加,他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会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在市场上总是存在着一种现实的价格,而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一般反应了他对所拥有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的估价。因此,除了消费者购买的最后一单位商品外,消费者从以前购买的商品所获得的满足都超过他为之付出的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换句话说,他先前购买的每单位商品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都高于他从最后一单位商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超出部分就是消费者剩余。
4、答:牛肉价格的下降回增加人们对它的需求量,这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因为当牛肉的价格下降而其他商品(如猪肉)的价格不变时,人们在一定限度内就会少买些猪肉,而把原来用于购买猪肉的钱转而购买牛肉。也就是说,牛肉价格下降会促使人们用牛肉去替代猪肉等其他商品,从而引起对牛肉需求量的增加。这就是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是以人们的购买力为前提的,而人们的购买力主要来自他们的货币收入。其他商品价格不变而牛肉的价格下降,这意味着同样的货币收入在不减少其他商品消费量的情况下,可以购买更多的牛肉。因为牛肉的价格下降实际上表示人们实际收入提高了。这就是收入效应。因此,当作为正常品的牛肉的价格下降时,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会比价格变化前增加。
四、 论述题
答:这一悖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从需求方面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由于世界上水资源数量很大,因此,其边际效用很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非常低。相反,钻石的用途虽远不及水大,但世界上钻石数量很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
从供给方面看,由于水资源数量很大,生产人类用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相反,钻石是非常稀缺的资源,生产钻石的成本也很大,因而钻石价格就相应地昂贵。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理论,关于水和钻石的“价格悖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 计算题
2、⑴ 因为MUx=y,MUy=x,由
MUx/MUy=y/x=Px/Py, PxX+PyY=120
则有 Y/x=2/3 2x=3y=120
解得 X=30 , y=20
⑵ 货币的边际效用 Mum=MUx/Px=y/Px=10
货币的总效用 TUm=MUmM=1200
⑶ 由 MUx/MUy=y/x=Px/Py xy=60,解得
x=25, y=24
所以 M1=2.88=3y=144
M1-M=24
六、 分析题
1、答:可用提高自来水使用价格的方法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因为自来水价格提高,一方面,用户会减少(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刺激厂商增加自来水的生产或供给。其结果将使自来水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或消除。
⑴自来水使用价格提高后,用户实际支付的货币数额增加,反映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总额与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额之间差额的消费剩余将会减少。
⑵对生产资源培植的有利影响是节约了用水,可使之用于人们更需要的用途上,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
⑶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不变,因自来水价格提高所引起支出的增加必然会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补救的方法,可选择给居民增加货币工资或给予价格补贴。
2 ⑴“x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正常商品的价格下降时,其替代效应可大于收入效应,也可等于或小于收入效应。
⑵“x是劣质商品”,正确。因为非吉芬商品的劣质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⑶“x不是吉芬商品”,不正确。因为商品x不是吉芬商品,可能是正常商品,也可能是劣质商品。如果是正常商品,当价格下降时,其替代效应可能会等于或小于收入效应。
⑷“y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商品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与商品y是否是正常商品无关。
⑸“y是劣质商品”,不正确。因为商品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与商品y是否是劣质商品无关。
第四章
一、 选择题
1、A, 2、D, 3、D, 4、B, 5、A,
6、C, 7、B, 8、C, 9、D, 10、A,
11、D, 12、D。
二、 名词解释
1、经济成本(economic cost)是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时应该支付的代价。它包括明显成本(explicit cost)、隐含成本(implicit cost)和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
三、 简答题
1 答:⑴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⑵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为供求论的使用奠定基础。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也作为供求论研究价格决定的基础。
⑶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者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类似,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二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⑷二者都是供求论的基石。
2 答:一种可变因素的生产三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TP、平均产量曲线AP和边际产量曲线MP的形状及相互关系划分的。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零增加到平均产量的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曲线AP和曲线MP的交点。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但边际产量仍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是递增,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曲线AP和MP的交点到曲线MP与横轴的交点。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也递减。这一阶段是曲线MP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
那么理性的厂商应怎样选择呢?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三阶段生产,因为这一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生产,因为平均产量仍然可以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未发挥到最大作用,厂商没有充分获得可以获得的好处。因此,厂商只在第二阶段生产。因为在第二阶段,虽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在下降,但总产量还是不断增加的,只是增加的速度在变慢,直到停止增加为止。
五、 论述题
答:(1)如果考察的是单一可变要素的情况,其合理投入量应选择在第二阶段,即在该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若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不会把要素的投入停留在这一阶段;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若减少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也不会把要素投入增加到这一阶段。至于在第二阶段中的哪一点为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点,取决与投入的该单位要素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该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为其付出的边际成本(该要素的价格)时,则它的最佳投入数量就达到了。否则,就需要增加或减少该要素的数量。
(2)如果考察的是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成本),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各要素的价格。当边际技术替代率=Pl/Pk时,所确定的两种要素的数量即为最优组合。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两者相切之点所对应的两种要素的数量。当要素价格或成本变动时,等产量和等成本线会有无数个切点,这些切点的轨迹构成生产的扩张线。至于理性的厂商应选择生产扩张线上的哪一点,则取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报酬情况。
(3)当两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生产规模的确定要视收益情况而定。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增加;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减少,直到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关于规模与收益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涉及到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视不同的市场形态而不同。但厂商选择适度规模时,其基本原则MR=MC不变。
第五章
一、 选择题
1、C, 2、B, 3、A, 4、B, 5、B,
6、C, 7、C, 8、C, 9、C, 10、D,
11、D, 12、A, 13、C, 14、B, 15、B,
16、B, 17、B, 18、D, 19、C, 20、A,
21、C, 22、D, 23、D, 24、B, 25、B,
26、C, 27、C, 28、D, 29、B, 30、A,
31、C, 32、C, 33、D, 34、C, 35、C, 36、A。
二、 名词解释
1、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全部供给一家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
2、垄断竞争市场是只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而更接近于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3、寡头垄断是少数几家大厂商控制着整个行业或行业的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
4、博弈均衡是指博弈中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状态。
三、 简答题
1 答:完全竞争意味着:①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生产者和购买者;②生产者的产品是同质的;③购买者和生产者掌握完全的信息;④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即只有生产者和购买者双方都实现了完全竞争时,该市场才是完全竞争的。完全竞争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但这并不削弱完全竞争模型的重要意义。他是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点和评价各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参照。
2 答: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线,意味着该厂商可以按照现行价格销售的任何数量。那么,单个厂商按不变价格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销售,其边际收益与其价格相等。所以MR=MC=P。
3 答:垄断是指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由一个厂商控制的市场结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①资源控制导致的垄断。当一个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时,该厂商就可有效排斥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垄断市场结构。②技术专利导致的垄断。由于厂商具有独家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权和技术,可以保证该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该产品。③政府的特许经营。政府的往往在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的政策,一般说来,这类行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即最优生产规模非常巨大,需要相当规模的前期投资。所以,该行业由一家厂商提供产品相对于由多家厂商提供来讲是资源使用的最优的,如铁路运输部门、电力部门等。该类行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垄断行业。④由策略性壁垒导致大垄断。厂商总是采取各种措施对其垄断地位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厂商既无技术优势,又无法律保护时,厂商往往采取其他手段如巨额广告费等来加大进入成本的办法,从而有效阻止其他厂商进入。
4、答:与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相比,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重合,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AR.>MR。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重合,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AR=MR。因此,垄断竞争下的成本及价格高于完全竞争下的成本及价格,垄断竞争下的产量则低于完全竞争下的产量。
5 答:垄断竞争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不同,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一般要受价格、产品质量和销售方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此相适应,垄断竞争厂商除采取价格竞争手段外,还可以通过改变产品的品质以及调整产品推销方法等非价格竞争手段实现利润最大化。
6 答: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行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有较大的分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都其他竞争对手产生影响。因此,寡头垄断市场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寡头厂商之间存在着彼此认识到的相互依存性;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依靠广告竞争和产品质量竞争);寡头市场厂商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
四、论述题
1答:不是。整个行业的需求相应的是所有厂商的供给总和,而对行业产品的需求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总体来决定。厂商的需求曲线只反映他自己的一种假设,即它能按照某种现行的市场价格销售他所希望销售的全部产品。如果所有的厂商都增加其产出,那么只有在价格水平下降时。才能实现其全部销售。
2、答:设垄断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为P=a-Bq,则总收益曲线TR=PQ=Aq-bQ²,平均收益曲线AR=PQ/Q=P=a-bQ,MR=dTR/Dq=a-2b;所以当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直线时,其边际收益曲线总是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面,且斜率是后者的二倍。从几何上看,MR曲线平分平均收益曲线与纵轴垂直线段的中点。
3答:垄断竞争行业与完全竞争行业相比,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垄断竞争行业也包括有大量小规模厂商,小厂商能自由进入该行业。这些情况都很像完全竞争行业。但是,完全竞争行业的产品是同质的,各厂商产品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而垄断竞争行业中每个厂商的产品不是同质的,而是存在差别。尽管这些有差别的产品之间具有很高的替代性,但这种差别毕竟使每个厂商对于自己的产品享有一定的排斥其他竞争者的垄断力量。因此,垄断竞争行业每个厂商的产品的需求曲线,不是需求弹性为无穷大的直线,而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这是垄断竞争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的唯一差别。垄断竞争行业厂商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虽然也是该厂商的产品需求DD与LAC曲线相切之点的价格和产量,但由于这一切点不可能像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那样在LAC曲线的最低点,而是在LAC曲线最低点的左侧。因此,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的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的产量,而价格则高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价格,但厂商并未因此赚得更多利润,因为较少的产量的平均成本也较高。此外,垄断竞争厂商之间的广告竞争也导致更高的平均成本。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同完全竞争相较垄断竞争行业各
厂商使用的设备规模小于最优规模,这样的设备规模提供的产量的平均成本大于该设备所能实现的最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生产资源未能实现最优利用,说明垄断竞争厂商长期时也会出现过剩生产能力。这对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造成了浪费。然而,由于垄断竞争情况下造成这种浪费的原因是产品差别性,产品的差别又能满足人们本来就存在的多种多样的需求。产品的多样化,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这对消费者也有利。因此,垄断竞争情况下产品价格较高,可看作是消费者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而付出的代价。
六、 计算题
无答案
第六章
一、 选择题
1、B, 2、C, 3、C, 4、A, 5、A,
6、B, 7、D, 8、D, 9、A, 10、B,
11、B.
二、 名词解释
1、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表示商品的产出量和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 本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柯布(C. W. Cobb)和 道格拉斯(P.H.Douglas)根据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这个期间劳动和资本两大类生产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得到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KLaC1-a 在等式中,Q表示产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C表示资本投入量,K是正的常数,a是小于1的正数。
3、 等产量曲线(isoguants)表示用曲线上的点所表示的生产要素组合可以生产出同样的产量。
4、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了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而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单位数,就叫做边际替代率。
5、 生产者双方通过生产要素交换得到最大产量的条件叫做生产的最优条件。
6、 经济成本(economic cost)是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时应该支付的代价。它包括明显成本(explicit cost)、隐含成本(implicit cost)和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
7、 边际成本(MC)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导致的总成本的变化。如果以∆Q表示产量的增量,以∆TC表示总成本的增量,那么MC=∆TC/∆Q。
8、 最大利润原则是指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由于平均收益(价格)和边际收益是一致的,最大利润原则也可以表述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
三、 计算题
1解:由Q=LK,解得MPl=K,MPk=L由生产者均衡条件MPl/MPk=Pl/Pk,将Q=10,Pl=4和Pk=5代入MPl/MPk=Pl/Pk,可得K=4L和10=KL,所以L=1.6,K=6.4。(2)最小成本C=4*1.6+1*6.4=12.82解:(1)由Q=6750-50P,则P=135-1/50Q,Л=TR-TC=PQ-TC=(135-1/50Q)Q-12000-0.0025Q²当利润最大化时Л1135-1/25Q+0.05Q=0,解得Q=1500,P=105(2)最大利润Л=TR-TC=PQ-TC=89250
第七章
一、 选择题
1、D, 2、C, 3、D, 4、C, 5、A,
6、A, 7、B, 8、D, 9、D, 10、A。
11、C, 12、D, 13、C。
二、 名词解释
1、 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就是把各个市场联结起来对整个价格体系进行分析。
2、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指当社会中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化多端时,这个社会就处在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为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是指如果一个社会处在这么一种状态中,用某中方式改变这一状态可以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那么这种状态就不符合帕累托最优,对它所作出的这种改进就称为帕累托改进。
三、 简答题
答:局部均衡是指其他市场条件不变情况下,单个产品市场和单个要素市场存在的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和研究许多实际问题。一般均衡则是指包括所有产品和要素市场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存在的均衡。一般均衡理论创始者是瓦尔拉斯。该理论强调各种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存关系。局部均衡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对于观察也研究商品经济中每一个市场和相关市场之间在价格、需求、供给等方面相互影响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们都是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供给论基础上。二者都是以均衡作为出发点,认为均衡是市场经济常态,而把不均衡看做是对均衡的一种暂时偏离。
四、论述题
答: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消费者都是相同的,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会使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每一消费者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相等。
⑵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者都是相同的,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会使其使用的任何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每一生产者购买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要素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产品的生产者来说,任何一组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相等。
⑶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之比。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胡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此,对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必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五、 计算题 (无答案)
第八章
一、 选择题
1、D, 2、A, 3、A, 4、C, 5、B,
6、B, 7、D, 8、D, 9、B, 10、A, 11、C。
二、 名词解释
1、 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是表示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图象。
2、 如果用A表示绝对平均曲线和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用B表示洛伦茨曲线和绝对不平均
曲线之间的面积,那么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的计算公式是:GC=A/A+B。
三、 简答题
答:生产要素市场需求曲线是指整个行业对某种生产工具要素的总需求曲线。这条总需求曲线是和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一样,不能直接将行业中所有个别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简单加总。其原因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会导致所有厂商对该要素需求的增加以扩大正常规模。但是,当生产要素规模扩大后,产品的总供给会相应增加,如果市场需求不变,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而产品价格的下跌则又会导致对要素需求的减少。这时,个别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因此,在新的价格下,整个市场对该生产工具要素的总需求要比单个厂商对该要素需求的简单加总要小,是个别厂商要素需求曲线左移动的总和。经济学上把这种由于产品价格下降所造成的对个别厂商要素需求的影响称为“外部效应”。
四、 论述题
答: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面临着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但由于它在产品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它的产品销售价格随着销售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即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产品的价格不随单个厂商的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与其边际收益MRP相等,它们都等于边际物质产品与产品价格的成积MP*P。但在卖方垄断的情况下,厂商的产量越大,销售价格越低。所以,边际收益MRP曲线和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分离而位于VMP的左下方。此时MRP曲线就是卖方垄断厂商对某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如果生产要素市场上的某要素的价格为P1,卖方垄断厂商对该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则由MRP曲线与MFC的交点`来决定。这时该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为Q1,如果厂商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处于完全竞争条件时,则其边际产品价值VMP等于边际收益MRP,此时均衡的要素使用量为Q2。显然,存在卖方垄断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小于完全竞争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
五、分析题
答⑴如果商品x的市场供给(Sx)增加,按局部均衡分析,则其价格Px下降,需求量Qx增加。由于实际生活中,各种部门、各种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x商品市场的变化会队经济的其余部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越大,就约不适应局部均衡分析。因此,需要一般均衡分析来考虑X商品市场地变化与经济其他部门的相互影响。由于商品x的价格Px下降,人们会提高对其互补品的需求。这样互补品的数量将上升,而替代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下降。
⑵在商品市场上的上述变化也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因为它导致了生产X商品及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又引起生产商品X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下降。这些变化被替代生产要素价格相对变化所削弱。
⑶由于(2)中所述的变化,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获取的收入也发生变化。商品X及其互补品地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要素需求增加,其收入便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获得增加。商品x的替代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需求减少,其收入便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些变化转而又或多或少地影响包括商品X在内的所有最终商品需求。这样所有要素的派生需求都受影响。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又同时重新稳定。整个经济又一次进入全面均衡状态。
第九章
一、 选择题
1、C, 2、B, 3、D, 4、C。
二、 名词解释
1、 在劳动供给曲线中,曲线向后弯曲是由劳动者对收入和闲暇的偏好的变化造成的。在工资率提高时,劳动者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存在着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使每小时的劳动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也就是使每小时的闲暇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存在着用较高收入所能购买的商品替代闲暇的倾向。这就是替代效应。
2、劳动供给曲线中,工资率提高时,劳动者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存在着收入效应。当工资的提高是劳动者感到自己较为富裕,因而希望能够享受更多的闲暇,这就是收入效应。
三、 简答题
答: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劳动供给水平。这涉及总人口中的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构成等;②工资率水平。显然,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供给曲线一般是自左向右上方上升的,即工资率越高,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就越多。但是,当工资达到一定的高度,即劳动的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后弯曲。其原因是,劳动供给数量的变化实际上是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和闲暇之间的选择,这里涉及工资变动的两个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的上升则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劳动供给水平的下降。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高时,收入效应应使得劳动者愿意拥有更多的闲暇,从而导致劳动供给的水平下降。这边就是劳动供给曲线不是随着工资率提高单调递增而可能向后弯曲的原因。
四、 计算题 (无答案)
第十一章
一、 选择题
1、A, 2、B, 3、A, 4、D, 5、B。
二、 名词解释
1 准租金(near rent)则是指在短期内供给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
2 在现代经西方经济学中,当使用某一种生产要素时,为了防止它转移到别的用途而必须支付的报酬,叫做转移收入(transfer earnings)。它所得到的总报酬中超过转移收入胡剩余部分称为经济租金(economic rent)。
三、 计算题
已知P=16,Q=200,AVC=8,AFC=5,得准租金为Rq=TR-TVC=PQ-AVC*Q=(P-AVC)Q=(16-8)200=1600
经济利润=TR-TC=TR-(TVC=TFC)=PQ-(AVC-AFC)Q=(P-AVC-AFC)Q=(16-8-5)200=600元
第十二章
一、 选择题
1、D, 2、C。
二、 名词解释
1、 经济利润是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后剩余部分。
2、 正常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它等于使企业家留在企业中所必须支付的报酬。
第十三章
一、 选择题
1、D, 2、B, 3、D, 4、D。
二、 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政府提供的物品和劳务,如道路、公路、桥梁、国家安全、公共教育、疾病控制等。公共物品具有非排斥(nonexclusivity)和 非竞争性(nonrivalry)的两个特点。
三、 简答题
1 答: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全体成员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
公共物品的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如国防、警务的提供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像私人物品那样可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使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第十四章
一、 选择题
1、A, 2、C, 3、D, 4、A, 5、B,
6、A, 7、D, 8、C, 9、C, 10、D,
11、C, 12、A, 13、C。
二、 名词解释
1、免费搭车者是指想不花代价而指望从别人花费中得到好处的动机所引起的问题。
2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个人和企业,但其他个人和企业并没有因此遥支付成本或得到补偿的情形。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两种情况。
3 通过产权界定来解决负的外部效应的方法叫做科斯定理。它是指如果交易成本很小,而且收入的高低不影响交易双方的决策,只要产权能够明确地界定,就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4 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
5社会福利函数是指整个社会的境况,通常被认为是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的函数。
三、 简答题
20、答:微观经济学关于竞争市场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信息完全性。即所有人都知道其他人的经济特征及其各种有关生产消费信息。显然,这个假定不符合现实。现实生活中的市场都是信息完全的市场,例如消费者并不完全清楚要购买的商品质量,生产者也并不完全清楚市场上究竟需要多少本企业产品,也不完全知道可供给它作出最有利选择的所有生产技术和所能使用的最合算的全部生产要素。信息不对称可看成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情况,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关经济信息,例如,工人比雇主更清楚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厂商比消费者更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需要说明的是,信息不对称不仅是指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指行为主
体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实在太大,不允许他们去掌握完全的信息。例如,保险公司就难于充分了解参加保险的自行车主是否会谨慎小心地保管自己的车子,除非公司要派专人天天跟在每辆投保的自行车后面监视,如果真这样做,代价实在太大了。这样,自行车主的行为对保险公司来说必然是一种不完全的或者说不对称的信息。
四、 论述题
无答案
五、 分析题
以旧车市场为例,假定有一批旧车要卖,同时有一批要买这些车的购买者。旧车中有一半是优质车,一半是劣质车,设优质车主索价400元,劣质车主索价200元。再假定买主对优质车愿支付480元,对劣质车愿支付240元,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即买主知道哪些车是优质的,哪些车是劣质的,则优质车会在400至480元之间成交,劣质车会在200至240元之间成交。但买主事实上无法凭观察判断旧车质量。旧车主会隐瞒劣质车的问题,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买主只知道劣质车所占的比例各半,但不知道每一辆车究竟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于是,他们的出价至多是240*0.5+480*0.5=360元.然而这样一来,幼稚车就不肯卖。市场运转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五章
一、 选择题
1、D, 2、A, 3、B, 4、C, 5、A,
6、B, 7、D, 8、B, 9、A, 10、B,
11、B, 12、D。
二、 名词解释
1、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2、政府转移支出是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
3、它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费以后的余额。它表示经济社会在补偿了资本存量损耗以后所生产的净产品总值。
4、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所生产的以货币来表示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值。
5、它是指个人在纳税前得到的收入。PI=国民收入-不分配的利润-企业交纳的利润税+政府的转移支付
6、它是个人交纳所得税后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所得税
三、 简答题
1 答:宏观经济分析的目的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作为宏观经济分析工具的国民收入核算指标,只反映一定时期的产出情况,它们是衡量社会福利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但并不最完美的标准,因为社会福利水平还包括人们享受的闲暇、优美的环境、人口寿命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指标的高低,而所有这些非经济性的因素是无法在现行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中反映出来的。
2 答:根据一整套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其主要作用有: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为国际的横向比较提供依据。
四、 论述题
答: 在开放经济中,总收入=C+I+G+X,所以,国民经济均衡的条件是
C+S+T+M=C+I+G+X
即 S+T+M=I+G+X
⑴ 当S+T+M>I+G+X时,国民收入将趋于减少;
⑵ 当S+T+M=I+G+X时,国民收入将趋于稳定;
⑶ 当S+T+M<I+G+X时,国民收入将趋于增加。
五、 计算题
5 国民生产总值GNP反映的是国民归属概念。所有本国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收入都计算在内,而所有非本国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取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所以,GN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益+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收益+本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本国国民在国外的收入=200+50+120+10=380亿元
.
第十六章
一、 选择题
1、C, 2、B, 3、D, 4、A, 5、D, 6、D
二、 名词解释
1、投资函数是指投资量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2、消费函数是一国消费总量与决定它的变量—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通常以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3、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4、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增加量与收入增加量之比。
三、 简答题
1 答: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较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2 答:凯恩斯认为:①企业投资水平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于市场利息率的对比。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时,投资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减少;②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递减规律;③由于货币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是有限度的;④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下降受阻,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四、 论述题
第十七章
一、 选择题
1、B, 2、A, 3、D, 4、B, 5、A,
6、C, 7、B, 8、A, 9、C, 10、A,
11、A, 12、B, 13、A, 14、A。
二、 名词解释
1、Kt=MPC*1/1=MPC 表示政府增加税收导致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比率。
2、Kx=1/1-MPC+MPC*MPT+MPM,政府税收对国民收入起着收缩的作用。
3、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当转移支付或税收变动一个数量时,对消费支出产生的作用要受到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转移支付的变化量所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4、 是指为了达到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总支出曲线需要向下移动的距离。
5、 是指为了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总支出曲线需要向上移动的距离。
6、平衡预算乘数表示政府增加同量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三、 计算题
1 由Y=C+I+G和已知条件,则
Y=80+0.75(Y+20-0.2Y)+0.1Y+50+200=0.7Y+345
所以 Y=1150
从而 I=50+0.1Y=165
T=-20+0.2Y=210
Yd=Y-T=940
C=80+0.75Yd=785
2⑴ 可支配收入为Yd=Y-T+TR=Y-250+62.5=Y-187.5
由收入恒等式得Y=C+I+G=100+0.8(Y-187.5)+50+200,
所以均衡国民收入Y=1000
⑵ 根据消费函数可知边际消费倾向MPC=0.8,则投资乘数K1=1/1-MPC=5;政府购买Kg=1/1-6=5;税收乘数Kt=-MPC/(1-MPC)=-4 转移支付乘数Ktr=b/(1-b)=4;平衡预算乘数Kb=1-MPC/(1-MPC)=1
第十八章
一、 选择题
1、D, 2、C, 3、A, 4、B, 5、A,
6、A, 7、A。
二、名词解释
1、宏观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来消除通货紧缩缺口或通货膨胀缺口,以保持经济稳定的政策。
2、政府当年的税收和支出之间的余额为零叫做预算平衡。
3、预算赤字是指支出大于税收
4、赤字财政是指如果政府增加支出而没有相应地增加税收,或者减少税收而没有相应地减少支出,这种做法叫做赤字财政。
5、边际税率是对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税收,它等于税收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
6、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自动调节政府支出或税收的项目。
三、简答题
1、答:⑴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改变政府来调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宏观经济。
⑵财政扩张本身就是总需求扩张的因素,通过乘数作用,总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张;货币扩张是通过减低利息以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展的;
⑶ 在凯恩斯陷阱区域和古典区域,两种政策的产出效应恰好相反;
⑷财政扩张存在一个财政融资问题,而货币扩张则没有。
2、答:⑴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队商品的需求数量。
⑵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的影响。
⑶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息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解释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四、论述题
1、 当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身意味着总需求扩张,另一方面,通过乘数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消费者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进一步扩张。当然,在扩张财政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利息率会提高。这样,投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18 ⑴由于证券投机对利息率的变化无限敏感,当利息率稍有提高时,货币投机需求立即减少,总需求扩张极容易获得货币支持。
⑵由于货币支持问题立即获得解决,国民收入增加时,利息率只有极细微的提高。这样的投资的减少几乎为零。20 ⑴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提高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提高会使货币供给减少,由此导致利率上升。
⑵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一般也会使价格水平提高,价格水平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因此利息率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的幅度会受到限制。
2、⑴货币数量是影响宏观经济最重要的变量。
⑵货币供给增加可能使产量增加,也可能使价格提高。
⑶货币供给增加如果多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则会引起通货膨胀。
⑷单一货币规则:按照某一确定的比率增发货币,可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第十九章
一、 选择题
1、A, 2、B, 3、A, 4、B, 5、A,
6、A, 7、D, 8、B, 9、C, 10、C。
二、 名词解释
1、又称为货币需求,如果用L表示,用L1表示货币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用L2表示投机余额,则L=L1+L2。
2、 指出于交换的需要而保留货币的动机。
3、 在预防动机下形成的货币需求量叫做预防余额。
4、 在投机动机下形成的货币需求叫做投机余额。
5、准货币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藏职能,并且易于转换成交换媒介,但它本身还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
三、 简答题
1 答: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为总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价格水平提高,则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若价格水平下降,则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这种关心的内在机制是: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上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息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倒置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减少,由乘数原理最终引起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即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 答:⑴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需求数量。
⑵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⑶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分析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四、 论述题
答:⑴在古典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因此,当总需求曲线移动时,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不发生影响。
⑵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向右上方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水平。
第二十章
一、 选择题
1、B, 2、C, 3、C。
二、 名词解释
1、 指当利息率很低时,公众预期利息率不可能更低,也就是证券价格不可能更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公众 乐意把全部证券转换成现金,证券的供给是完全又弹性的。
2、 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存到中央银行的储备金的比率。
3、 指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时收取的利息率。
4、投资量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叫做投资边际效率函数
5、投资边际效率函数的图像叫做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三、简答题
1 答: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劳动供给水平。这涉及总人口中的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构成等;②工资率水平。显然,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供给曲线一般是自左向右上方上升的,即工资率越高,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就越多。但是,当工资达到一定的高度,即劳动的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后弯曲。其原因是,劳动供给数量的变化实际上是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和闲暇之间的选择,这里涉及工资变动的两个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的上升则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劳动供给水平的下降。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高时,收入效应应使得劳动者愿意拥有更多的闲暇,从而导致劳动供给的水平下降。这边就是劳动供给曲线不是随着工资率提高单调递增而可能向后弯曲的原因。
3、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的形式保持财富的数量。影响人们持有一定量货币的因素主要有:
(1) 人们的实际收入。实际输入越高,支出水平越高,需要的货币数量也就越多。因此,货币需求和实际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2) 商品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越高,对货币需求量也就越大。所以,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3) 利息率。利息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越大,货币需求就下降。所以,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凯恩斯用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对影响货币需求因素进行了概括。
第二十一章
一、 选择题
1、A, 2、B, 3、A, 4、A, 5、C,
6、D, 7、A, 8、A, 9、D, 10、C, 11、D。
二、 名词解释
1、指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率的高低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从而达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
3、简单货币规则的内容是稳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并使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一致
。
三、 简答题
1、 答:一般说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不是只考虑这些目标中的某一目标,而是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应该说,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目标进行协调。当我们不考虑对外贸易,且把问题的考虑限定在短期和静态条件时,则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包括两个,即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而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2、答:⑴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改变政府来调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宏观经济。
⑵财政扩张本身就是总需求扩张的因素,通过乘数作用,总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张;货币扩张是通过减低利息以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展的;
⑶ 在凯恩斯陷阱区域和古典区域,两种政策的产出效应恰好相反;
⑷财政扩张存在一个财政融资问题,而货币扩张则没有。
3、 答:⑴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队商品的需求数量。
⑵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的影响。
⑶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息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解释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四、论述题
1、答: 当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身意味着总需求扩张,另一方面,通过乘数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消费者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进一步扩张。当然,在扩张财政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利息率会提高。这样,投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2、答: ⑴由于证券投机对利息率的变化无限敏感,当利息率稍有提高时,货币投机需求立即减少,总需求扩张极容易获得货币支持。
⑵由于货币支持问题立即获得解决,国民收入增加时,利息率只有极细微的提高。这样的投资的减少几乎为零。
第二十二章
一、选择题
1、A, 2、C, 3、A, 4、B, 5、A
6、A, 7、B, 8、A, 9、A, 10、C
11、A, 12、A, 13、D, 14、A, 15、D,
16、B, 17、C, 18、B, 19、D, 20、B, 21、A
二、名词解释
1、 表示要使投资等于储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必须具备的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应该怎么样配合,才能保证投资与储蓄始终相等。
2、表示要使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必须具备的关系;或者说,它表示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应该怎样相互配合,才能保证货币需求供给量相等。
四、 简答题
1、 IS曲线:
⑴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S=I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组合轨迹。
⑵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表示利息率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投资对利息率的反应越敏感,IS曲线越平缓;相反,投资对利息率的反应越不敏感,IS曲线越陡峭。
⑶IS曲线左边的点表示产品市场短缺型的失衡。因为,在同一利息率的水平上,这些点所代表的产出水平低于产品市场均衡时的产出水平;相反的道理,IS曲线右边的点表示过剩型的失衡。
⑷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会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自主性支出增加,如消费增加、投资增加或政府支出增加等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表示在同等利息率水平上收入增加了。相反,自主性支出的减少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表示在同等利息率水平上收入减少了。
LM曲线:
⑴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Y)与利息率(r)的组合轨迹。LM曲线中的L是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L(Y,R),M是货币供给量。
⑵LM曲线向右上方延伸,表明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息率呈同方向变动。其原因是:在货币供给不变时,收入增加要求交易货币需求量增加,这样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从而使利息率提高。
⑶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⑷LM曲线的形成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投资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因此,LM曲线位置的移动,主要取决于这三因素的变化。在货币需求较稳定的情况下,LM曲线的移动主要由货币供给变动引起。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货币供给减少使LM曲线向左平行移动。h和k的变动则会使LM曲线斜率变动。
2、 如果货币市场的供给不变,则可以进行如下的判断
⑴如果利息率较低,国民收入水平也较低(IS曲线下方),则国民收入倾向于增加。
⑵如果利息率较高,国民收入水平也较高(IS曲线上方),则国民收入倾向于减少。
⑶如果利息率较高,国民收入水平较低(IS曲线上),则国民收入倾向于不变。
⑷如果利息率较低,国民收入水平较高(IS曲线上),则国民收入倾向于不变。
3、 如果把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息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就是IS-LM模型。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同一收入和利率水平上同时达到均衡时,均衡利息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值,可以通过求解IS,LM曲线的联立方程而得。
五、 分析题
1、 按照IS-LM模型的解释,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其均衡点正好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任何偏离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不能达到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在实际中,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组合在IS曲线左下方,有I>S,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需求;在IS曲线的右上方,有S>I,即存在对产品超额供给。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组合点在LM曲线左上方,有M>L,即存在货币超额供给;在LM曲线右下方,有L>M,即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
当实际经济中出现以上失衡状态时,市场经济本身力量将使失衡向均衡状态调整,直至恢复到均衡。I>S时,国民收入会增加;I<S时,国民收入会减少;L>M时,利息率会下降上升;L<M时,调整结果会十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2、依据IS-LM模型,在IS曲线和LM曲线既定条件下,IS,LM共同决定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如果IS与LM曲线移动了,责均衡国民收入肯利息率就会发生响应变化。IS曲线2移动主要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引起,LM曲线的移动主要有货币供给量、物价水平和需求函数的变动等因素引起。IS与LM曲线新的交点将随IS,LM曲线变动的方向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十三章
一、 选择题
1、A, 2、D, 3、A, 4、C, 5、A,
6、C, 7、C, 8、D, 9、B, 10、A,
11、B, 12、A, 13、B, 14、D, 15、D
16、A, 17、C, 18、D。
二、 名词解释
1、 示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总需求函数的图像叫做总需求曲线。
2、 需求曲线表示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三、 简答题
1、 答: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为总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价格水平提高,则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若价格水平下降,则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这种关心的内在机制是: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上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息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倒置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减少,由乘数原理最终引起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即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 答:⑴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需求数量。
⑵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⑶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分析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四、 论述题
答: ⑴在古典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因此,当总需求曲线移动时,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不发生影响。
⑵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向右上方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水平。
第二十四章
一、 选择题
1、B, 2、B, 3、D, 4、C, 5、D,
6、A, 7、C, 8、C, 9、A, 10、D, 11、C。
二、 名词解释
1、劳动者的正常流动所发生的失业。
2、 指因为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失业。
3、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4、是指因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5、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6、人们是理性的,人们可以根据经济信息作出合理的预期。二,价格是有弹性的,它
可以迅速地发生变化以保持市场的均衡状态。
7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
三、简答题
1、 答:在现代的经济学中,按不同的标准,失业可有不同的分类。最常见的分类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力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型失业”。
2、答:失业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损失,这就是个人和社会为实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个人来说,如果是自愿失业,则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失业,则会使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国民收入的减少。
3、 答: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爬性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四类。当物价上涨小于2%-3%时属于爬行型通货膨胀,在3%-10%之间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达两位数时即为奔腾型通货膨胀,超过50%就属恶性的通货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将通货膨胀划分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三类。通货膨胀能否预期,有可把通货膨胀划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两类。
4、答: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三种。
消费者物价指数,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或居民生活费用指数,是通过计算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动而得到的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又称批发物价指数,是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它反映的是所有计入GN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
四、论述题
答:⑴货币数量是影响宏观经济最重要的变量。
⑵货币供给增加可能使产量增加,也可能使价格提高。
⑶货币供给增加如果多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则会引起通货膨胀。
⑷单一货币规则:按照某一确定的比率增发货币,可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五、计算题
解: ⑴设π1995,π1996分别为1995年、1996年通货膨胀率,则有
π1995=(P1995-P1994)/P1994*100%=(111.5-107.9)/107.9*100%=3.34%
同理可求得π1996=2.69%
⑵设π1,1997为199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则依照题意有
π1,1997=(π1995+π1996)/2=(3.34%+2.69%)/2+3.015%
⑶按照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有
实际利率1997=名义利率1997-π1,1997=6%-3.015%=2.985%
第二十五章
一、 选择题
1、C, 2、A, 3、B, 4、A
二、 名词解释
1、 经济活动水平有规则的波动就叫经济周期,或商业周期。
2、 指在储蓄和资本-产出比率为已知的条件下,要把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增长率。
3、等于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和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和。
4、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绿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
三、 简答题
1、答:经济周期一般可以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发、从经济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萧条的最低点成为谷底。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高度,进入繁荣。
2、答: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家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如基钦周期为短周期,认为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是3-4年;朱格拉周期是中周期,认为平均长度是9-10年;康得拉季耶夫周期为长周期,认为平均长度是50-60年;库兹涅茨周期(常称为建筑业周期),认为经济周期平均长度是15-25年;熊彼特周期为综合周期,他对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康得拉季耶夫周期进行了综合,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四、 论述题
1、 凯恩斯学派认为,菲利普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越低,则失业率越高。正因为如此,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有效地降低失业率,但同时必须忍受一定的通货膨胀。
2、 按照乘数-加速原理,在乘数作用下,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的增加;在加速数作用下,收入增加又引起投资更快增加,使收入进一步增加。但收入增加最使资源的限制,使经济处于顶峰。当收入或消费量不再增加,在加速原理作用下,投资减少,直至总投资为零,这时经济处于谷底。当一部分在夜厂商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时,便开始投资,紧急进入复苏阶段。这样,紧急有起有落,有峰顶有谷底,呈现出周期波动。
第二十六章
一、 选择题
1、B, 2、A, 3、B, 4、B, 5、D。
二计算题
解: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实际经济增长率G=S/V,其中G代表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V为资本-产出比率。从而当G=7%,V=4时,可得社会合意的储蓄率S=GV=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