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社会影响实验
一、目的要求:
了解社会影响的实验研究
二、讲授内容:
(一)变量介绍
(二)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一、社会心理学的起源
科学心理学的历史不过一百多年,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有趣而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历史更短。
1908年,最早的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问世:
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McDougall )
麦独孤的著作对整个心理学界的影响很大。
他极力主张,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种本能决定的,这些本能与生俱来,相对不受特定的个人或其现存的社会环境所影响。
英国社会学家:Ross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心理学成为一个实证研究的独立领域。
Muzafer Sherif(1935):social norms—the generalized rules of conduct that tell us how we ought to behave.
Solomon Asch(1956):conformity
The basic procedure Asch used was as follows.
A group of students was gathered into a room to take part in what was described as a study of visual discrimination. They were shown a single line and then three comparison lines: their task was to say which of the three comparison lines matched the standard.
二、社会心理学中的变量
因变量
社会心理学常常将偏好(preference)或liking, belief等。
这可以通过让被试在经历了某种实验处理之后填写问卷获得。
尽管通过问卷技术可以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但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转向外显行为测量技术。
自变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自变量,通常是某一社会情境的或某一情境中人的可操纵的特征。
控制变量
由于所要处理的情境通常是复杂的,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引入实验控制就颇需技巧。
变化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同时保持其他所有因素恒定,这是对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有力推论的前提,但这往往是非常困难的。
三、实验控制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揭示行为的原因
首先,研究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某些行为为何发生?
第二,提出假设,对该行为做尝试性理解。通常,假设中应逐一指明导致或决定行为的因素。然后,实验者努力创设实验条件来验证假设。
如何研究“服从权威”这类复杂的社会现象呢?
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如能被感知的权威人物的力量、期望被试表现出来的行为、可感知到的不服从将导致的结果、同伴压力的影响等。
Stanley Milgram的系列研究
在有控制的实验情境中建立起对权威的服从。
在第一项研究中,Milgram(1963)通过广告召集男性被试,有偿参加Yale大学一项关于记忆与学习的研究。被试来到实验室后,会碰到另一名被试(主试的同伙),这个人47岁,经过特别训练扮演这一角色的会计,他举止温和,讨人喜欢。
主试告诉被试,以往关于惩罚影响记忆的研究很少,所以本实验想做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请你们两位参加,一个人做教师,另一个当学生,谁扮演哪个角色抽签决定。
实际上,主试在抽签中做了手脚,使得真正的被试总是充当教师之职,而主试的同伙一直扮演学生角色。
主试是一位31岁的生物学教师,穿件白色实验服,表情非常严肃。
教师(被试)的任务,是给学生读一张对偶联想词表,然后给出一个刺激词和四个备选答案,要学生选择其中正确的一个,并大声说出。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就按电击发生器上的一个开关,给学生一次电击。实验开始前,让教师(被试)感受一个轻微的电击,以便使他相信电击的真实性。实验中,要求教师(被试)在学生每次犯错误后增加电击量。电击为15伏——450伏。一共40名被试。
从一开始,学生(主试同伙)就出错,学生被试会逐渐增加电击量。
教师(被试)看不到学生(主试同伙),但可以听到他的声音。
学生的反应被录在磁带上,保持标准化。
75伏——嘟囔和呻吟
150伏——要求退出实验
180伏——叫喊痛不可忍
300伏——拒绝再做任何回答(不回答也视为错答,继续实施电击)
Stanley Milgram的系列研究(5)
所有参加实验的被试都表现得非常紧张和沮丧,不时询问主试下一步该怎么半。
每当被试不想再继续时,主试增加命令的强度,要被试听从。
请继续;
实验需要你继续;
你有必要继续下去;
你别无选择,必须继续。
四、现场研究
Bibb Latane & John Darley(1970)的研究
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 Why Doesn’t He Help?(1970)
旁观者数量对危机情境中是否能挺身而出的影响。
Piliavin, Rodin & Piliavin(1969)的研究
纽约地铁站:两站之间7.5分钟;
火车离站大约70秒后,一人摔倒在地;
自变量:种族和危机情境(看上去生病、醉酒);
因变量:是否有人提供帮助,以及帮助前延迟的时间;
结果:旁观者数目不影响因变量。
五、从问题到实验:基本内容
问题:在场他人如何影响个体在某一任务上的成绩?
其他人在场会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
社会促进;
我们可以预测,当人们和他人一起完成某一任务时,比自己单独一个人工作,确实可以做得更好。
问题:当人们同他人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会表现得更好吗?
比如,工业中考虑这一问题就非常重要;
工作应该设计成单独完成,还是小组进行?
是否存在不同的条件,个体在其中的表现会受到他人的助益或是妨碍?那些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