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3.1 基本原理
3.1.1 谱线轮廓及变宽
谱线轮廓示意图
K
0
K
0
/2
K
v
ν
Δν
影响谱线变宽的因素
? 1. 自然变宽
? 2. 热变宽(多普勒变宽)
? 3. 碰撞变宽
Holzmark变宽
Lorentz变宽
? 4. 自吸变宽
3.1.2 原子吸收的测量
1. 朗伯—比尔定律
? I = I
0
e
-KvL
? 定义: A=lg(I
0
/ I)= 0.434 k
V
L
2. 积分吸收
仪器分辨率难以达到
0ν
kNdνK =
∫
3. 峰值吸收
? 直接测量吸收线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所对应的
峰值原子吸收系数K
0
来确定蒸气中的原子浓度
? A = K N
0
L = k C L
? 发射线必须比吸收线要窄得多,同时发射线的
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要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或
中心波长相一致
? 锐线光源 :发射线半宽度很窄的光源
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理图
3.2.1 原子化器
? 原子化器的作用:
提供合适的能量将试样中的被测元
素转变为处于基态的原子。
? 类型:
火焰原子化、电热原子化
1.火焰原子化
(1)火焰的类型:
(2)火焰的构造及其温度分布:
干燥区、蒸发区、原子化区和电离化合
区
(3)自由原子在空间中的分布:
(4)火焰原子化器:(预混合型、全消耗型 )
雾化器、雾室、燃烧器和火焰
(5)燃气和助燃气的比例:
贫燃火焰、富燃火焰、中性火焰
火焰原子化器示意图
2.电热原子化
石墨炉原子化器示意图
石墨炉升温示意图
石墨炉原子化器
? 石墨炉的升温过程:
干燥、灰化、原子化和净化
? 主要优点:(1)原子化效率高 (2)试样
用量少 (3)能直接测定其共振吸收线位于
真空紫外光谱区域的一些元素 (4)比火焰
法安全可靠
? 主要缺点: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差、干扰情
况较严重、操作过程复杂
3.2.2 光源
? 光源的作用 : 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谱线以
供气态基态原子吸收。
1. 空心阴极灯
2.光源的调制
? 光源调制的目的:
将光源发射的共振线与火焰发射的
干扰辐射区别开来。
? 光源调制的方法:
交流供电
直流供电 + 切光器
3.2.3 分光系统
3.2.4 检测系统
3.2.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 单光束型
? 不能消除因光源波动造成的影响,基
线漂移。
2. 双光束型
? 可以消除光源波动造成的影响,但不
能抵消因火焰波动带来的影响 。
3.3 干扰及其抑制
3.3.1 物理干扰
? 由于试样和标样的物理性质不同而引起
的干扰。
? 可采用配制与试样溶液有相似物理性质
的标准溶液,也可采用标准加入法,可
以方便地消除这种干扰。另外,当溶液
浓度太高时,可用稀释法。
3.3.2 光谱干扰
? 1. 谱线干扰
消除方法:另选分析线;减小狭缝宽
度;降低灯电流等等。
? 2. 背景吸收
(1)分子吸收
(2)光的散射
(3)火焰气体的吸收
背景吸收的校正
(1)双线校正法(邻近线法)
邻近线背景校正法是采用一条与分析线相近
的非吸收线,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对它无吸收,
而背景吸收的范围较宽,所以对它仍然有吸
收。当分析时,背景和被测元素对分析线都产
生吸收,分析线的吸光度值和邻近线的吸光度
值两者之差即为被测元素的净吸光度值。
(2)连续光源氘灯校正法
这种方法是用一个连续光谱(氘灯)与锐线
光源的谱线交替通过原子化器并进入检测器。
当氘灯发出的连续光谱通过时,可以认为用氘
灯的连续光谱所测得的吸光度是背景吸收值,
而锐线光源通过原子化器时产生的吸收为背景
吸收和被测元素吸收之和,两者的差值为净的
吸光度值。
(3)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
这种校正方法将一磁场加在光源或原子化器
上进行调制,使共 振发射线或吸收线分裂成偏
振方向不同而波长一条 π线和两条 ±σ线。根据 π
线对平行偏振光的 吸收,得到原子吸收和背景
吸收;而 σ线对垂直偏振光的吸收仅为背景吸
收。因此两者的差 值即为扣除背景后的原子吸
收值。
3.3.3 化学干扰
? 化学干扰:在溶液或原子化过程中被测
元素和其它组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影
响被测元素化合物的离解和原子化。
? 化学干扰的消除:
(1)加入释放剂
(2)加入保护剂
(3)加入缓冲剂
3.3.4 电离干扰
? 被测元素原子在原子化过程中发生电
离,使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数量减少
而造成吸光度下降的现象。
? 消除电离干扰的最有效办法是在标准
和分析试样溶液中均加入过量的易电
离元素。
? 常用的消电离剂是碱金属元素。
3.4 实验技术
3.4.1 试样的预处理
? 试样的溶解与分解
? 溶剂萃取
3.4.2 实验条件的选择
? 1. 光谱通带: W=D
-1
S
以能将吸收线与邻近的干扰线分开为原则
(W:光谱通带 D
-1
:倒线色散率
S:狭缝宽度)
? 2. 灯电流:与可测光强度匹配的最低电流
? 3. 火焰的位置及火焰条件:选吸收最大处
? 4. 分析线的选择:通常选共振线,有干扰
时选非共振线
3.4.3 特征浓度和检测限
1.特征浓度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特征浓度是指产生1%
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
度或重量。
? 在火焰原子吸收法中,其表达式为:
S = C·0.0044 / A (ug/mL/1%)
? 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其表达式为:
S = C·V·0.0044 / A (g/1%)
2.检出限
? 检出限表示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被测元素溶
液能给出的测量信号两倍于标准偏差时所对应
的浓度。
? D = C·2 δ / A
? 式中D为检测限(ug/mL),C为试液浓度
(ug/mL), δ为用空白溶液进行10次以上的吸光
度测定所计算得到的标准偏差,A为试液的吸
光度。
例 1
? 现拟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碳灰中微量 Si,为了选
择适宜的分析条件,进行了初步试验,当 Si浓
度为 5.0ug/ml时,测得 Si 2516.1、 2514.3
和 2519.2?的吸光度分别为 0.44、 0.044和
0.022。
? ( 1)计算各谱线灵敏度,选择最适宜测量的
谱线;( 2)若仪器倒线色散率为 20?/mm,
应选用多大的狭缝宽度进行测量?相应的通带
宽度是多少?
解
( 1) Si 2516.1 ? (灵敏度最高,选此谱线)
S = 5× 0.0044/0.44=0.05(ug/mL/1%)
同理 2514.3 ? S=0.50 (ug/mL/1%)
2519.2 ? S=1.0 (ug/mL/1%)
(2) Si 2516.1 ? 与邻近的 2514.3 ?相差 1.8 ?,
即 W= 1.8 ?,由 W=D
-1
S 得 S=W/D
-1
所以狭缝宽度 S ≤ 1.8/20=0.09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