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
第一节 一般的信息转移
一,DNA合成与遗传控制
? DNA合成的一般过程:
与 DNA合成有关的酶(蛋白质):
酶 功 能
解旋酶 松开 DNA螺旋
单链结合蛋白 防止松开的 DNA单链重退火
拓扑异构酶 除去 DNA的超螺旋卷曲
DNA聚合酶( pol III) dNDP聚合,校正错误
引物酶 合成 RNA引物
5’ 3’外切酶( pol I) 除去 RNA引物,填补空缺
DNA连接酶 3’-OH与 5’PO4的缺口封闭
核酸内缺酶 校正错误
目前在原核生物中发现有三类DNA聚合酶,
分别称为DNA聚合酶 Ⅰ ( pol Ⅰ ) 。 DNA聚
合酶 Ⅱ ( pol Ⅱ ), 和DNA聚合酶 Ⅲ ( pol
Ⅲ ) 。 这三类聚合酶催化合成的新链的方向都是由
5 ’ → 3 ’ 并且都具有3 ’ → 5 ’ 核酸外切酶的
活性, 可以随时校正错误渗入的核苷酸, 并将之切
除 。 pol Ⅰ 还具有5 ’ → 3 ’ 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
现在已知pol Ⅲ 是DNA合成的主要聚合酶, p
ol Ⅰ 主要在填补RNA引物上的空缺和损伤修复
中起作用, pol Ⅱ 则主要在损伤修复中行使功能 。
原核生物的 DNA复制:
?DNA复制的遗传学分析
?DNA复制的起点
研究方法,Mu噬菌体插入与分子杂交
结果:单个起点 —— Ori C( 83min)
复制起点的结构:
E.coli,Ori C 240bp
B.subtilis,296bp
?复制的方向
E.coli的 DNA复制是朝两个方向进行的 。
?复制的终点 (38min)
E.coli的复制终点在trp附近, 但是复制终点
有什么结构, 是如何终止复制的, 目前还不清楚 。
只有一些证据表明复制终点能够阻止两个复制方向
的前进 。 值得指出的是终点两旁是 E.coli染色体上
基因最少的区域 。
真核生物的 DNA复制
采用研究原生物DNA复制的方法, 对真核生物进
行研究, 发现真核生物 DNA复制与 E.coli DNA复制
的主要特征是相似的, 但也并不是完全一样 。 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差异 。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上有多个复制起点, 也就是说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上有许多复制子 。 而原核生物
( E.coli) 只有一个复制子 。 E.coli一个复制子的大
小约3 × 10 6bp,而真核生物一个复制子的大小
约1 ~2 × 10 5bp。
所谓的复制子是指 DNA复制的起始位点及由此位
点控制的 DNA片段 。
?DNA聚合酶不同, 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也有三种,
即 polα,polβ,polγ。 pol α是主要的聚合酶, pol β
与DNA的损伤和修复有关 。 pol γ则与 MtDNA的复
制有关 。 这三类酶与 E.coli的三类酶相近, 都是催化新链
DNA由5 ’ → 3 ’ 方向延伸, 都需要有3 ’ -OH的小
片段核苷酸作为引物 。 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原核生物DN
A多聚酶的具有核正错误的功能 。
?染色体组装: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由核小体单位组成的,
所以在复制过程中核小体必须组装, 根据一系列同位素标
记组蛋白的实验结果说明DNA复制是半保留的, 而组蛋
白则是全保留的, 原来属于一个核小体的组蛋白在DNA
复制以后, 全部转移到另一新生链上 。
DNA复制的形式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明显不同, 在D
NA复制的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DNA复制的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阵列式: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组主要采取这一方式
复制 。 复制是双向延伸的, 由于真核生物一条染色
体上有许多复制子, 所以从外观上看, 一条染色体
上有许多个复制叉, 这复制方式称为阵列式
?θ式: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核基因组主要以这一方式
复制, 原核生物的 DNA是环状双链 DNA分子 。 其
复制起始点 ( ori) 附着于质膜上, 复制时, 由 ori
位点先复制, 同时伴随着质膜的增生, 随着 DNA
复制和膜增生的延续, 最终形成两个 DNA分子
?滚环式:这种形式的复制主要存在于某些噬菌体,
例如入噬菌体, ΦX174噬菌体等 。 复制是单向延伸
的 。 复制时, 共价闭环双链DNA分子的一股链由
一种专一的内切酶在某个位点切下一个切口, 切下
的5 ’ 端脱离后可能附在膜上, 而以留下的3 ’ -
OH端作为引物, 利用另一完整的环状链作为模板,
通过滚动方式复制新链, 接着是以新链为模板复制
另一条互补链, 由于复制可以不断进行, 新链复制
的长度可达原来分子的几倍, 甚至更长 。 然后由某
种内切酶切开成为一个个新的DNA分子 。
PR promoter right
R regulator
OR operator rightOri origin
?D-环式复制:这种复制形式主要见于线粒体
DNA( Mt-DNA) 或叶绿体 DNA( Ct-DNA) 。 采
用这种方式复制的 DNA分子的 ori有两个, 复制时
先由Ori-1启动, 由其中的一条母链为模板复
制新链, 这样在复制的区域有三条DNA链, 其中
一条 ( 即另一条母链 ) 不能配对而拱出, 故称D-
环 。 当新链延伸到另一Ori, 即Ori-1 ’ 时,
便可启动 Ori-1 ’ 以另一条母链为模板按反方向
延伸合成另一条新链 。
Ori
Ori-1’
Ori
Ori-1’
DNA复制的保真性
在DNA复制过程中, 由于核苷酸的错误渗入而引起
的自发突变频率约 10-9~10-10,这么高的保真度提示在DN
A复制过程中有一定的机制起校正错误的功能 。
E.coli的三种 DNA聚合酶都具有3 ’ -5 ’ 外切酶的
活性, 可以随时切除错误渗入的核苷酸并填补正确的核苷
酸, 起到校正的功能 。
真核生物的三类聚合酶都缺少3 ’ -5 ’ 外切酶的
活性, 但是这三种酶出现差错的频率并不比原核生物DN
A聚合酶高 。 这说明在真核生物中必然还有另外一些酶参
与DNA复制的错误校正 。 目前有一些证据提示, 有一种
单独的3 ’ → 5 ’ 外切酶与其它酶一起, 起校正作用 。
第二节 特殊的信息转移和中心法则
按照一般的信息转移过程, 遗传信息是由
DNA→ RNA→ 蛋白质;但有些病毒携带的遗传物
质是RNA而不是DNA, 它们的遗传信息转移过
程是通过RNA复制 ( RNA → RNA ) 或反转录
( RNA → DNA → RNA ) 过程实现的 。
一, RNA复制
R17,F2,MS2,Q β,狂犬病毒, 口腔胞
疹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呼肠孤病毒都发现有RNA复
制过程, 其中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是Q β噬菌体 。
,Q β噬菌体的基因组结构:Q β噬菌体带有 ( + ) 链
RNA, RNA分子量约 1.5 X106D( 4500Nt), 有四个
基因
5 ’ -成熟蛋白 -外壳蛋白 ( 和A蛋白 ) -复制酶 β亚基-
3 ’ 。
,Q β噬菌体的复制酶:Q β噬菌体的RNA复制酶有
四个亚基, 除自身携带的 β亚基外, 另外三个亚基分别来
自宿主细胞的 S1蛋白, EF-Tu和 EF-Ts因子 。
复制酶有两个特点, 一是特异性很高, 只识别病毒自
身的RNA分子, 而对于其它RNA分子包括其它RNA
病毒的RNA分子都不能起作用, 二是比较倾向于与 ( -)
链结合以制造更多的 ( +) 链 。
3, 复制过程
( 1 ) 带有 ( + ) 链的RNA病毒:这类病毒如Q β,
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侵染后, 以自身携带的RNA链上的
β亚基的基因马上翻译出 β亚基, β亚基随即组装成复制酶,
催化 ( - ) 链的合成, 又以 ( —) 链为模板合成 ( + ) 链,
以亲代 ( + ) 链和子代 ( + ) 链为模板又翻译出结构蛋白 。
最后子代 ( + ) 链和结构蛋白组装成成熟噬菌体 。
( 2 ) 带 ( - ) 链RNA的病毒:这类病毒如狂犬病毒,
口腔胞疹病毒等, 侵染细胞后, 必须先将 ( - ) 链复制成
( + ) 链才能翻译出复制酶, 所以在每个成熟的病毒颗粒
中都带有复制酶, 复制酶与RNA一道侵染细胞, 发动
( - ) 链到 ( + ) 链的合成 。
( 3 ) 双链RNA病毒:例如呼肠孤病毒, 这类病毒侵
染细胞后先由 ( + ) 链翻译出复制酶, 并以 ( - ) 链为模
板催化合成 ( + ) 链, 以 ( + ) 链翻译出结构蛋白及更多
的 ( - ) 链, 最后 ( + ) 链和 ( - ) 链结合成双链子代R
NA再与结构蛋白结合成成熟病毒颗粒 。
二, 反转录与反转录病毒
RNA病毒除了一类是通过复制的形式繁殖后代外, 还
有另一类就是所谓的反转录病毒, 它们是通过RNA反转
录成DNA再转录成RNA的过程繁殖后代的 。
1, 反转录酶 (reverse transcriptase) 反转录酶是一种由病
毒基因组编码的, 可以以RNA为模板, 将RNA上的遗
传信息反转录到DNA上的DNA聚合酶, 这种酶有三个
活性,( 1 ) 以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 ( 2 ) 具
有核酸外切酶H的活性, 可水解去除 DNA-RNA杂种分子
上的RNA链; ( 3 ) 可以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D
NA 。
,不同反转
录病毒的RNA都可以做为模板, 但对于其它外源的RN
A则要求有3 ’ -OH的引物 。
2, 反转录病毒是一类单链线状RNA病毒, 一个
病毒颗粒含有两个相同的RNA分子 ( 二聚体 ),
带有三个必须的基因,gag( group specific antigen
核心抗原基因, 即外壳蛋白基因 ) ; pol( RNA-
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依赖于RNA的DNA
聚合酶, 即反转录酶的基因 ) ; env( envelop)外
膜糖蛋白基因 ) 。
反转录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其RNA在反转
录酶的作用下, 反转录成DNA而后反插入到宿主
细胞基因组中 。 在反转录过程中, 最大的变化就是
在DNA的末端形成二个长末端重复序列 ( long
terminal repeats LTR) 。 这类似于转座子的末端重
复序列, 暗示着反转录病毒可能有类似于转座子的
转座作用 。 在插入宿主染色体的时候, 可导致宿主
染色体的几个bp的顺向重复 。
由于反转录病毒可能具有转座功能,因此有人
将这类病毒称为 反转录转座子 ( retrotransposon)
U3 R U5
TATAAA
AATAAA
IR 宿主 DNA重复( DR)
LTR结构
三,DNA翻译:指利用 DNA直接作为信使,在核
糖体上翻译蛋白质的现象。
目前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但在实验室中利用
某些抗生素打乱核糖体对模板的选择,能够使
DNA直接代替 mRNA而合成多肽。
第三节 反转录病毒与肿瘤
癌基因 ( oncogene) 根据来源可分为两类:
?病毒癌基因,有些反转录病毒带有癌基因, 称为
病毒癌基因 ( v-onc), 它是指病毒带有的可使靶
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 目前发现的病毒癌基因
大都存在与反转录病毒, 只有少数存在于 DNA病
毒中 。
?细胞癌基因,另一类癌基因称为细胞转化基因
( cell transformation gene),也称细胞癌基因 ( c-
onc),这类基因存在于细胞中可使正常细胞转化为
恶性细胞 。 细胞中相应的不具有转化活性的基因称
为 原癌基因 ( proto-oncogene)。
一, 病毒癌基因
癌基因最早是在病毒中发现的 (Rous,1966年诺
贝尔奖 ) 。 有转化活性的反转录病毒, 除带有ga
g, pol, env外, 还带有病毒癌基因, 有的
癌基因甚至挤掉了病毒的正常基因 。 迄今发现的病
毒癌基因都位于病毒基因组的3 ’ 端 。
二, 细胞癌基因,
细胞转化基因又称细胞癌基因, 是1976
年才发现的 ( Bioshop,1989年诺贝尔奖 ), 80年
代发现原癌基因 。
应用基因克隆, Southern blot等方法首先在鸟
类的基因组DNA中发现具有与 Rous肉瘤病毒
( 一种反转录病毒 ) 的 src( sarcoma,肉瘤 ) 基因
的核苷酸顺序相近似的序列, 接着又发现在哺乳动
物的DNA中也有这些序列 。 随着反转录病毒中更
多的onc基因的发现, 同时也证实了这些onc
基因的同源序列都可以在动物的基因组DNA中找
到 。
附:探针制备,
?缺口平移( nick translation):
随机引物法:
三、病毒癌基因的来源
病毒癌基因是来自于细胞癌基因的,主要证据有:
目前为止,在病毒中发现的癌基因在细胞中都
能找到相应的基因序列。相反,有些细胞癌基因在
病毒中并没有发现。因此目前发现的细胞癌基因的
数量比病毒癌基因多。
病毒癌基因缺乏内含子,是一种加工基因。
四、原癌基因的活化:
?获得启动子或增强子:如反转录病毒插入到原癌基因的
边上,原癌基因受到 LTR上的启动子的影响而活化。
?基因扩增 ( amplification):有些肿瘤用癌基因为探针进行
分子杂交, 发现癌变细胞可杂交信号大大加强, 提示癌基
因的拷贝数增多, 扩增数可达数十到数百倍 。 癌基因扩增
有两种方式:产生大量的双微体 ( d o u b l e m i n u t e
c h r o m o s o m e DM) 及 染 色 体上 大 段同 源 染色 区
( h o m o g e n e o u s l y s t a i n i n g r e g i o n H S R ) 。
?染色体重排: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
?基因突变:如人膀胱癌基因( c-H-ras)
染色体重排引起原癌基因的活化
肿瘤 染色体改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t(9;2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t(15;1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4;1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t(8;21)
前列腺癌 del(10q)
滑膜瘤 t(X;18)
睾丸癌 i(12p)
成视网膜细胞瘤 del(13q)
Wilms瘤 del(11p)
基因突变引起原癌基因的活化。
附,DNA序列分析 —— 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
五、抑癌基因( tumor suppressor gene):
指当基因存在或表达时能够抑制肿瘤的产生的一类
基因。如 p53,Rb,WT1等
六、癌症发生的遗传学说
?单克隆起源
?多阶段发展(多次击中学说):两次或两次以上
的突变。
色素瘤癌变的多阶段模型
第四节 中心法则
一、中心法则( central dogma)的提出:
1953年 Watson & Crick提出 DNA双螺旋结构后,
1958年 Crick在此基础上对细胞内遗传信息流向进
行了总结,提出了所谓的中心法则:
DNA RNA Protein
认为这个信息流向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二、中心法则的修正
1961年 Temin等人发现了反转录酶( 1970年才得到
承认),以及随后的 RNA复制酶的发现,实验室
中 DNA的翻译,Crick将中心法则修改为:
DAN
RNA Protein
三、对中心法则的挑战
DNA
RNA Protein
?朊病毒( Prion):这是一种引起人类 Kuru病、
CJD病,GSS病;动物的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
羊瘙痒病等疾病的 蛋白质 因子。
朊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问题,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现在已经知道完整朊病毒的分子量 33~35KD,称 PrPsc
33~35,该蛋白质水解 N-末端 67个氨基酸后成为有传染性
的病毒颗粒,称 PrPsc 27~30。正常细胞内有 33~35KD的与
PrPsc 33~35一级结构完全相同而二级结构有明显差别的蛋
白质,但没有致病性,称 PrPc。 PrPc一但与 PrPsc结合将转
变为 PrPsc 。这就是朊病毒的繁殖方式。由此可知 PrP
( Prion Protein)是由细胞内的基因编码的,PrPc与 PrPsc
是一种同分异构体。
问题,是在 PrPc转变为 PrPsc的过程中,PrPsc必须将遗传信
息传递给 PrPc,即将自己的立体结构的信息传递给 PrPc 。
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
?以蛋白质为模板的肽链合成:许多多肽抗生素的
合成并不是为 DNA所编码,没有 mRNA,也不在
核糖体上合成。 Lipmann发现这些多肽是直接由某
些多酶体系合成的,如短杆菌肽。
?蛋白质翻译后的加工:有些蛋白质刚合成后是没
有活性的,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才能成为有活性的
蛋白质,这些加工过程包括糖基化、脂化以及肽链
的剪切等过程,这些过程的遗传信息又是如何来的?
?还有象模糊基因,RNA编辑等问题。
第一节 一般的信息转移
一,DNA合成与遗传控制
? DNA合成的一般过程:
与 DNA合成有关的酶(蛋白质):
酶 功 能
解旋酶 松开 DNA螺旋
单链结合蛋白 防止松开的 DNA单链重退火
拓扑异构酶 除去 DNA的超螺旋卷曲
DNA聚合酶( pol III) dNDP聚合,校正错误
引物酶 合成 RNA引物
5’ 3’外切酶( pol I) 除去 RNA引物,填补空缺
DNA连接酶 3’-OH与 5’PO4的缺口封闭
核酸内缺酶 校正错误
目前在原核生物中发现有三类DNA聚合酶,
分别称为DNA聚合酶 Ⅰ ( pol Ⅰ ) 。 DNA聚
合酶 Ⅱ ( pol Ⅱ ), 和DNA聚合酶 Ⅲ ( pol
Ⅲ ) 。 这三类聚合酶催化合成的新链的方向都是由
5 ’ → 3 ’ 并且都具有3 ’ → 5 ’ 核酸外切酶的
活性, 可以随时校正错误渗入的核苷酸, 并将之切
除 。 pol Ⅰ 还具有5 ’ → 3 ’ 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
现在已知pol Ⅲ 是DNA合成的主要聚合酶, p
ol Ⅰ 主要在填补RNA引物上的空缺和损伤修复
中起作用, pol Ⅱ 则主要在损伤修复中行使功能 。
原核生物的 DNA复制:
?DNA复制的遗传学分析
?DNA复制的起点
研究方法,Mu噬菌体插入与分子杂交
结果:单个起点 —— Ori C( 83min)
复制起点的结构:
E.coli,Ori C 240bp
B.subtilis,296bp
?复制的方向
E.coli的 DNA复制是朝两个方向进行的 。
?复制的终点 (38min)
E.coli的复制终点在trp附近, 但是复制终点
有什么结构, 是如何终止复制的, 目前还不清楚 。
只有一些证据表明复制终点能够阻止两个复制方向
的前进 。 值得指出的是终点两旁是 E.coli染色体上
基因最少的区域 。
真核生物的 DNA复制
采用研究原生物DNA复制的方法, 对真核生物进
行研究, 发现真核生物 DNA复制与 E.coli DNA复制
的主要特征是相似的, 但也并不是完全一样 。 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差异 。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上有多个复制起点, 也就是说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上有许多复制子 。 而原核生物
( E.coli) 只有一个复制子 。 E.coli一个复制子的大
小约3 × 10 6bp,而真核生物一个复制子的大小
约1 ~2 × 10 5bp。
所谓的复制子是指 DNA复制的起始位点及由此位
点控制的 DNA片段 。
?DNA聚合酶不同, 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也有三种,
即 polα,polβ,polγ。 pol α是主要的聚合酶, pol β
与DNA的损伤和修复有关 。 pol γ则与 MtDNA的复
制有关 。 这三类酶与 E.coli的三类酶相近, 都是催化新链
DNA由5 ’ → 3 ’ 方向延伸, 都需要有3 ’ -OH的小
片段核苷酸作为引物 。 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原核生物DN
A多聚酶的具有核正错误的功能 。
?染色体组装: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由核小体单位组成的,
所以在复制过程中核小体必须组装, 根据一系列同位素标
记组蛋白的实验结果说明DNA复制是半保留的, 而组蛋
白则是全保留的, 原来属于一个核小体的组蛋白在DNA
复制以后, 全部转移到另一新生链上 。
DNA复制的形式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明显不同, 在D
NA复制的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DNA复制的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阵列式: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组主要采取这一方式
复制 。 复制是双向延伸的, 由于真核生物一条染色
体上有许多复制子, 所以从外观上看, 一条染色体
上有许多个复制叉, 这复制方式称为阵列式
?θ式: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核基因组主要以这一方式
复制, 原核生物的 DNA是环状双链 DNA分子 。 其
复制起始点 ( ori) 附着于质膜上, 复制时, 由 ori
位点先复制, 同时伴随着质膜的增生, 随着 DNA
复制和膜增生的延续, 最终形成两个 DNA分子
?滚环式:这种形式的复制主要存在于某些噬菌体,
例如入噬菌体, ΦX174噬菌体等 。 复制是单向延伸
的 。 复制时, 共价闭环双链DNA分子的一股链由
一种专一的内切酶在某个位点切下一个切口, 切下
的5 ’ 端脱离后可能附在膜上, 而以留下的3 ’ -
OH端作为引物, 利用另一完整的环状链作为模板,
通过滚动方式复制新链, 接着是以新链为模板复制
另一条互补链, 由于复制可以不断进行, 新链复制
的长度可达原来分子的几倍, 甚至更长 。 然后由某
种内切酶切开成为一个个新的DNA分子 。
PR promoter right
R regulator
OR operator rightOri origin
?D-环式复制:这种复制形式主要见于线粒体
DNA( Mt-DNA) 或叶绿体 DNA( Ct-DNA) 。 采
用这种方式复制的 DNA分子的 ori有两个, 复制时
先由Ori-1启动, 由其中的一条母链为模板复
制新链, 这样在复制的区域有三条DNA链, 其中
一条 ( 即另一条母链 ) 不能配对而拱出, 故称D-
环 。 当新链延伸到另一Ori, 即Ori-1 ’ 时,
便可启动 Ori-1 ’ 以另一条母链为模板按反方向
延伸合成另一条新链 。
Ori
Ori-1’
Ori
Ori-1’
DNA复制的保真性
在DNA复制过程中, 由于核苷酸的错误渗入而引起
的自发突变频率约 10-9~10-10,这么高的保真度提示在DN
A复制过程中有一定的机制起校正错误的功能 。
E.coli的三种 DNA聚合酶都具有3 ’ -5 ’ 外切酶的
活性, 可以随时切除错误渗入的核苷酸并填补正确的核苷
酸, 起到校正的功能 。
真核生物的三类聚合酶都缺少3 ’ -5 ’ 外切酶的
活性, 但是这三种酶出现差错的频率并不比原核生物DN
A聚合酶高 。 这说明在真核生物中必然还有另外一些酶参
与DNA复制的错误校正 。 目前有一些证据提示, 有一种
单独的3 ’ → 5 ’ 外切酶与其它酶一起, 起校正作用 。
第二节 特殊的信息转移和中心法则
按照一般的信息转移过程, 遗传信息是由
DNA→ RNA→ 蛋白质;但有些病毒携带的遗传物
质是RNA而不是DNA, 它们的遗传信息转移过
程是通过RNA复制 ( RNA → RNA ) 或反转录
( RNA → DNA → RNA ) 过程实现的 。
一, RNA复制
R17,F2,MS2,Q β,狂犬病毒, 口腔胞
疹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呼肠孤病毒都发现有RNA复
制过程, 其中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是Q β噬菌体 。
,Q β噬菌体的基因组结构:Q β噬菌体带有 ( + ) 链
RNA, RNA分子量约 1.5 X106D( 4500Nt), 有四个
基因
5 ’ -成熟蛋白 -外壳蛋白 ( 和A蛋白 ) -复制酶 β亚基-
3 ’ 。
,Q β噬菌体的复制酶:Q β噬菌体的RNA复制酶有
四个亚基, 除自身携带的 β亚基外, 另外三个亚基分别来
自宿主细胞的 S1蛋白, EF-Tu和 EF-Ts因子 。
复制酶有两个特点, 一是特异性很高, 只识别病毒自
身的RNA分子, 而对于其它RNA分子包括其它RNA
病毒的RNA分子都不能起作用, 二是比较倾向于与 ( -)
链结合以制造更多的 ( +) 链 。
3, 复制过程
( 1 ) 带有 ( + ) 链的RNA病毒:这类病毒如Q β,
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侵染后, 以自身携带的RNA链上的
β亚基的基因马上翻译出 β亚基, β亚基随即组装成复制酶,
催化 ( - ) 链的合成, 又以 ( —) 链为模板合成 ( + ) 链,
以亲代 ( + ) 链和子代 ( + ) 链为模板又翻译出结构蛋白 。
最后子代 ( + ) 链和结构蛋白组装成成熟噬菌体 。
( 2 ) 带 ( - ) 链RNA的病毒:这类病毒如狂犬病毒,
口腔胞疹病毒等, 侵染细胞后, 必须先将 ( - ) 链复制成
( + ) 链才能翻译出复制酶, 所以在每个成熟的病毒颗粒
中都带有复制酶, 复制酶与RNA一道侵染细胞, 发动
( - ) 链到 ( + ) 链的合成 。
( 3 ) 双链RNA病毒:例如呼肠孤病毒, 这类病毒侵
染细胞后先由 ( + ) 链翻译出复制酶, 并以 ( - ) 链为模
板催化合成 ( + ) 链, 以 ( + ) 链翻译出结构蛋白及更多
的 ( - ) 链, 最后 ( + ) 链和 ( - ) 链结合成双链子代R
NA再与结构蛋白结合成成熟病毒颗粒 。
二, 反转录与反转录病毒
RNA病毒除了一类是通过复制的形式繁殖后代外, 还
有另一类就是所谓的反转录病毒, 它们是通过RNA反转
录成DNA再转录成RNA的过程繁殖后代的 。
1, 反转录酶 (reverse transcriptase) 反转录酶是一种由病
毒基因组编码的, 可以以RNA为模板, 将RNA上的遗
传信息反转录到DNA上的DNA聚合酶, 这种酶有三个
活性,( 1 ) 以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 ( 2 ) 具
有核酸外切酶H的活性, 可水解去除 DNA-RNA杂种分子
上的RNA链; ( 3 ) 可以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D
NA 。
,不同反转
录病毒的RNA都可以做为模板, 但对于其它外源的RN
A则要求有3 ’ -OH的引物 。
2, 反转录病毒是一类单链线状RNA病毒, 一个
病毒颗粒含有两个相同的RNA分子 ( 二聚体 ),
带有三个必须的基因,gag( group specific antigen
核心抗原基因, 即外壳蛋白基因 ) ; pol( RNA-
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依赖于RNA的DNA
聚合酶, 即反转录酶的基因 ) ; env( envelop)外
膜糖蛋白基因 ) 。
反转录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其RNA在反转
录酶的作用下, 反转录成DNA而后反插入到宿主
细胞基因组中 。 在反转录过程中, 最大的变化就是
在DNA的末端形成二个长末端重复序列 ( long
terminal repeats LTR) 。 这类似于转座子的末端重
复序列, 暗示着反转录病毒可能有类似于转座子的
转座作用 。 在插入宿主染色体的时候, 可导致宿主
染色体的几个bp的顺向重复 。
由于反转录病毒可能具有转座功能,因此有人
将这类病毒称为 反转录转座子 ( retrotransposon)
U3 R U5
TATAAA
AATAAA
IR 宿主 DNA重复( DR)
LTR结构
三,DNA翻译:指利用 DNA直接作为信使,在核
糖体上翻译蛋白质的现象。
目前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但在实验室中利用
某些抗生素打乱核糖体对模板的选择,能够使
DNA直接代替 mRNA而合成多肽。
第三节 反转录病毒与肿瘤
癌基因 ( oncogene) 根据来源可分为两类:
?病毒癌基因,有些反转录病毒带有癌基因, 称为
病毒癌基因 ( v-onc), 它是指病毒带有的可使靶
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 目前发现的病毒癌基因
大都存在与反转录病毒, 只有少数存在于 DNA病
毒中 。
?细胞癌基因,另一类癌基因称为细胞转化基因
( cell transformation gene),也称细胞癌基因 ( c-
onc),这类基因存在于细胞中可使正常细胞转化为
恶性细胞 。 细胞中相应的不具有转化活性的基因称
为 原癌基因 ( proto-oncogene)。
一, 病毒癌基因
癌基因最早是在病毒中发现的 (Rous,1966年诺
贝尔奖 ) 。 有转化活性的反转录病毒, 除带有ga
g, pol, env外, 还带有病毒癌基因, 有的
癌基因甚至挤掉了病毒的正常基因 。 迄今发现的病
毒癌基因都位于病毒基因组的3 ’ 端 。
二, 细胞癌基因,
细胞转化基因又称细胞癌基因, 是1976
年才发现的 ( Bioshop,1989年诺贝尔奖 ), 80年
代发现原癌基因 。
应用基因克隆, Southern blot等方法首先在鸟
类的基因组DNA中发现具有与 Rous肉瘤病毒
( 一种反转录病毒 ) 的 src( sarcoma,肉瘤 ) 基因
的核苷酸顺序相近似的序列, 接着又发现在哺乳动
物的DNA中也有这些序列 。 随着反转录病毒中更
多的onc基因的发现, 同时也证实了这些onc
基因的同源序列都可以在动物的基因组DNA中找
到 。
附:探针制备,
?缺口平移( nick translation):
随机引物法:
三、病毒癌基因的来源
病毒癌基因是来自于细胞癌基因的,主要证据有:
目前为止,在病毒中发现的癌基因在细胞中都
能找到相应的基因序列。相反,有些细胞癌基因在
病毒中并没有发现。因此目前发现的细胞癌基因的
数量比病毒癌基因多。
病毒癌基因缺乏内含子,是一种加工基因。
四、原癌基因的活化:
?获得启动子或增强子:如反转录病毒插入到原癌基因的
边上,原癌基因受到 LTR上的启动子的影响而活化。
?基因扩增 ( amplification):有些肿瘤用癌基因为探针进行
分子杂交, 发现癌变细胞可杂交信号大大加强, 提示癌基
因的拷贝数增多, 扩增数可达数十到数百倍 。 癌基因扩增
有两种方式:产生大量的双微体 ( d o u b l e m i n u t e
c h r o m o s o m e DM) 及 染 色 体上 大 段同 源 染色 区
( h o m o g e n e o u s l y s t a i n i n g r e g i o n H S R ) 。
?染色体重排: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
?基因突变:如人膀胱癌基因( c-H-ras)
染色体重排引起原癌基因的活化
肿瘤 染色体改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t(9;2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t(15;1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4;1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t(8;21)
前列腺癌 del(10q)
滑膜瘤 t(X;18)
睾丸癌 i(12p)
成视网膜细胞瘤 del(13q)
Wilms瘤 del(11p)
基因突变引起原癌基因的活化。
附,DNA序列分析 —— 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
五、抑癌基因( tumor suppressor gene):
指当基因存在或表达时能够抑制肿瘤的产生的一类
基因。如 p53,Rb,WT1等
六、癌症发生的遗传学说
?单克隆起源
?多阶段发展(多次击中学说):两次或两次以上
的突变。
色素瘤癌变的多阶段模型
第四节 中心法则
一、中心法则( central dogma)的提出:
1953年 Watson & Crick提出 DNA双螺旋结构后,
1958年 Crick在此基础上对细胞内遗传信息流向进
行了总结,提出了所谓的中心法则:
DNA RNA Protein
认为这个信息流向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二、中心法则的修正
1961年 Temin等人发现了反转录酶( 1970年才得到
承认),以及随后的 RNA复制酶的发现,实验室
中 DNA的翻译,Crick将中心法则修改为:
DAN
RNA Protein
三、对中心法则的挑战
DNA
RNA Protein
?朊病毒( Prion):这是一种引起人类 Kuru病、
CJD病,GSS病;动物的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
羊瘙痒病等疾病的 蛋白质 因子。
朊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问题,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现在已经知道完整朊病毒的分子量 33~35KD,称 PrPsc
33~35,该蛋白质水解 N-末端 67个氨基酸后成为有传染性
的病毒颗粒,称 PrPsc 27~30。正常细胞内有 33~35KD的与
PrPsc 33~35一级结构完全相同而二级结构有明显差别的蛋
白质,但没有致病性,称 PrPc。 PrPc一但与 PrPsc结合将转
变为 PrPsc 。这就是朊病毒的繁殖方式。由此可知 PrP
( Prion Protein)是由细胞内的基因编码的,PrPc与 PrPsc
是一种同分异构体。
问题,是在 PrPc转变为 PrPsc的过程中,PrPsc必须将遗传信
息传递给 PrPc,即将自己的立体结构的信息传递给 PrPc 。
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
?以蛋白质为模板的肽链合成:许多多肽抗生素的
合成并不是为 DNA所编码,没有 mRNA,也不在
核糖体上合成。 Lipmann发现这些多肽是直接由某
些多酶体系合成的,如短杆菌肽。
?蛋白质翻译后的加工:有些蛋白质刚合成后是没
有活性的,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才能成为有活性的
蛋白质,这些加工过程包括糖基化、脂化以及肽链
的剪切等过程,这些过程的遗传信息又是如何来的?
?还有象模糊基因,RNA编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