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urinary system
主讲 孙勤暖
泌尿系统, 肾脏,输尿,膀胱和尿道
肾脏的功能:
1、排除代谢废物及毒物,
2、调节水电解质含量
3、维持酸碱平衡
4、具有内分泌功能:
肾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1,25二羟胆钙化醇
前列腺素等
肾小球 血管球
肾单位 肾小囊
肾组织 肾小管
结构
肾间质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肾小球滤过膜 基底膜
脏层上皮细胞
肾小球滤过膜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70~100nm孔,细胞
表面有大量带 负电荷 的唾液酸糖蛋白
2,基底膜,中间 —— 致密层
内外 —— 疏松层
胶原,LN、硫酸肝素等 阴离子 蛋白多糖
3,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细胞表面有带 负电荷 的物质,主要唾液酸糖蛋白
足突间 20~30nm滤过隙
拉链样膜状电子致密结构 — 滤过隙膜
系膜细胞,收缩、吞噬、增殖功能,
? 肾小球系膜 产生基质、胶原和介质。
基质
①毛细血管结构
? 影响滤过因素 ②基膜的完整性
③滤过膜的生物化学组成及各层
的阴离子
④滤过物分子大小及电荷
阳离子 —— 上皮细胞下 阴离子 —— 内皮细胞下 中性 —— 系膜区
⑤滤过膜体积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Glomerulonephritis
一、概 念,
本病 多数 是由 免疫机制 引起的 非化脓性炎症 (non-
suppurative inflammation),主要侵犯肾小球,主要的临床
表现包括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及轻重不等的肾
功能障碍。
分类:原发性 —— 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
继发性 —— 由全身性疾病引起:免疫性、血
管性、代谢性等
遗传性 —— 遗传性家族性肾脏疾病,Alport 综合症。
二,病因发病机制,
?抗原 (antigen):
外源性,a.药物和食物 b.细菌 c.支原体 d.寄生虫
e.真菌 f.病毒 g.异种血清 等
内源性 ( 1) 肾小球性,基膜、足细胞、内皮细胞
和系膜细胞等
( 2) 非肾小球性 a.细胞核
b.红细胞抗原
c.甲状腺抗原
d.免疫球蛋白和补体
e,肿瘤抗原等
?抗体 (antibody):
IgG,IgA,IgM
?抗原 +抗体 =免疫复合物 (immune complex) 可沉积在
肾小球的不同部位
?( 1)内皮细胞下
?( 2)基膜内
?( 3)上皮细胞下
?( 4)系膜区
?抗原 —— 细胞免疫 / 补体替代
? 发病机理,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III型变态反应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性变态反 应
系膜区 上皮细胞下 内皮细胞下
2.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1) 肾小球固有成分 GBM抗原、
GBM交叉反应
2)植入性抗原
3)足突细胞基底膜侧小细胞膜抗原
3,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通过抗体依赖细胞毒反应引起
(如:肾小球上皮细胞抗原、系膜细胞抗原、
肾小球内皮细胞抗原等)。
4.细胞免疫 致敏的 T 淋巴细胞 (无免疫复合物)
5,补体替代途径激活 (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6,肾小球损伤介质 ( 炎症介质)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致敏的 T淋巴细胞和激活的补
体,均通过各种介质导致损伤,几乎所有的炎症
介质都可参与肾小球的损伤过程。
? 三、基本病变
? 1、肾小球细胞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
? 增生 —— 系膜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 渗出 —— 炎细胞:中性、淋巴、单核
? 2、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 3、炎性渗出和坏死
? 炎细胞、纤维素渗出
? 毛细血管壁可纤维素样坏死
? 4、玻璃样变性
? 沉积的血浆蛋白、增厚的基膜、增多的
? 系膜基质 —— 毛细血管受压、闭塞,胶原
? 增加,肾球囊愈合 —— 肾小球节段性或整
? 个硬化
?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 肾小管:变性、萎缩、消失和管腔内
? 出现各种管型 (管型尿)
? 间质: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化
基本病变
1.增生性病变:内皮细胞、系膜细胞、上皮细胞、
基膜及系膜基质增多、胶原纤维。
2.变质性病变: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肿胀,肾小球
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球纤维化、玻
璃样变,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3.渗出性病变:血浆蛋白、中性粒细胞、单核细
胞、淋巴细胞等。
4.肾小球内 IC:(电镜、免疫荧光)
内皮细胞下、基底膜内、上皮细
胞下、系膜区。
? 四、临床表现 有五个类型
? 1、急性肾炎综合症
? (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 起病急,少尿、明显血尿、轻到中度
? 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严重可出现氮
? 质血症
?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 rapidly
? progressiv nephritic syndrome )
? 起病急,进展快,少尿、无尿、血尿、蛋
? 白尿、水肿、伴氮质血症、迅速发展为尿毒症。
( 3)肾病综合症( nephritic syndrome)
大量蛋白尿( ≥3.5g /每天)、低蛋白血症、
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asymptomatic hematur-
iaaor proteinuria):持续或复发性肉眼或镜下血
尿,或少量蛋白尿。也可两者兼有。
(5) 慢性肾炎综合征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病程半年以上,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
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等。
五、病理学分类
原 则,病变分布
肾小球内的细胞成分
常见的类型有以下 9种
1、急性弥漫性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3、膜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病
4、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5、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7、系膜增生性
8,IgA肾病
9、慢性肾小球肾炎
?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儿童多见 ( 5~14)
? 1、机制:多为感染后 —— 免疫复合物:循环 /植入
? 2、电镜,脏层上皮细胞下有驼峰样沉积物
? 内皮细胞下,GBM也可
? 3、荧光,GBM、系膜区 颗粒状 IgG,C3
? 4、光镜;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肿胀
?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 严重,BV坏死、出血、血栓,
? 壁层上皮细胞可增生
? 肾小管:变性、腔内可见管型
? 间质,BV、炎细胞
? 大体:大红肾、蚤咬肾
? 5、临床病理联系
? ( 1)尿改变,性状,血尿、蛋白尿、管形尿
? 量, 少尿
? ( 2)水肿:
? ( 3)高血压:
? ( 4)氮质血症;
? 6、结局, ( 1)痊愈
? ( 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 ( 3)慢性
( 二) 快速进行性 或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 diffuse extracappilary/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1、机制,多种免疫机制,分为三型 Ⅰ 抗 GBM抗体 /
Ⅱ 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
Ⅲ 免疫缺乏
毛细血管壁损伤严重
2,EM,GBM缺损和 断裂,部分有 电子致密物沉
3,IM,IgG和 C3沿 GBM线状沉积 /
IgG和 C3颗粒或团块状沉积
阴性或弱
4,LM,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GBM 断裂, 纤维素渗入肾小囊,
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 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生
—— 新月体或环形体形成 = 上皮细胞 + 单核巨噬细胞
+ 淋巴细胞 + 纤维素
早期 —— 细胞性 晚期 —— 纤维性
肾小管,变性、玻璃样变
间质,水肿、炎细胞,晚期纤维化
5、临床病理联系,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 1)尿改变,性状, 血尿、蛋白尿、管形尿 量,少尿 无尿
( 2)水肿 ( 3)高血压 ( 4)氮质血症 ( 5)尿毒症
6、结局:
(三 ) 膜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病
( membranou Glomerulonephritis )
1、机 制,原位 免疫复合物沉积 原位 /植入抗 原
(多种抗原)
2,EM, GBM外侧多数电子致密物沉积 —— GBM钉突
形成 —— 虫蚀缺损 —— GBM增厚(无炎细胞、血小
板,有抗体,通透性强) —— 晚期玻璃样变、硬化。
3,IM, IgG和 C3沿毛细血管壁细颗粒状沉积
4,LM, 早期正常 —— 发展 GBM钉突形成,GBM弥
漫性增厚,大体:大白肾
5、临 床, 中老年发病多,
( 1)多为 肾病综合征( 2)少数镜下血尿、蛋白尿
6、结局:部分控制,部分发展为慢性
(四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脂性肾病
( minimal change Glomerulonephritis )
1、机 制, 不清楚,可能与 T细胞免疫,基因突变有关
2,EM,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又称足突病
3,IM, 阴性
4,LM,肾小球无病变或轻微病变 肾小管脂肪变性
大体:体积增大,色苍白,切面皮质黄色条纹
5、临 床,幼 儿多发,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选择
性蛋白尿)。疗效好。
6、结局:多数激素有效 少数 —— 慢性
(五)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1、机制,不清,可能与 循环性通透性增高因子 有关,→ 局部
通透性明显 ↑ → 血浆蛋白 和 脂质 在细胞外基质内沉积 → 系
膜基质 ↑, GBM增厚 → 肾小球节段性的玻璃样和硬化。
2,EM 特点,上皮细胞足突消失、上皮细胞剥脱,
系膜基质 ↑, GBM增厚、血管塌陷
3,IM 硬化区 IgM 和 C3 沉积
4,LM 先皮髓交界肾小球 → 皮质全层:
肾小球内部分小叶、毛细血管袢系膜基质 ↑,血管壁
塌陷、玻璃样物质沉积并伴脂滴。节段性玻璃样硬化
5、临 床 儿童多 ( 1)多数 肾病综合征
( 2)少数蛋白尿伴血尿和 高血压。
6、结局,半数 10年 —— 肾功能衰竭
? 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区别:
? 本病的特点;
? 1、出现血尿和高血压的比例高,常出血
?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 2、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 3、对皮质类固醇治疗不敏感
? 4、免疫荧光显示硬化的肾小球节段内有
? IgM,C3
? 5,50 ﹪ 10年后发展为慢性终末期肾小球肾
? 炎
( 六 ) 弥 漫 性 膜 增 生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diffuse membranous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1、机制,Ⅰ 型,多循环 免疫复合物沉积
Ⅱ 型,自身抗体和补体替代途径激活
2,EM,Ⅰ 型; 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
Ⅱ 型; GBM致密层 电子致密物沉积
3,IM,Ⅰ 型; IgG +C3 C1+ C4 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
团块状和颗粒状沉积
Ⅱ 型,有 C3 无 IgG, C1,C4
4,LM,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广泛插入 → 内皮细胞
和 GBM之间 → GBM 弥漫增厚,双层或双轨状
(系膜细胞突起和基质伸入)晚期血管 腔闭塞
5、临床:儿童和青年多
( 1)多肾病综合症, 低补体血症
( 2)血尿、蛋白尿
6、结局:预后差,半数 10年后肾功能衰竭
(七 )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diffuse mesangi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1、机制,不清,多种致病途径(循环、原位、介质等)
2,EM,系膜增生伴电子致密物沉积
3,IM,IgG和 C3沿系膜区团块状沉积 可 IgM+ C3 可阴性
4,LM,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 → 系膜增宽
5、临床:多见青少年,
( 1)可肾病综合征
( 2)可无症状蛋白尿、血尿(隐匿性肾炎)
( 3)可慢性肾炎综合症。
6、结局:轻者:预后好。易复发。
重者:可伴节段性肾硬化,甚至肾功能,预后差
(八 )IgA肾病 IgA nephropathy
是全球最多见的 儿童和青年多见
1、机制,不清与 IgA 产生和清除异常有关,系膜
区有 IgA或含有 IgA复合物沉积 —— 激
活补体替代途径 C3
2,EM 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3,IM 显示特征性改变为 系膜区有 IgA 沉积,
常伴有 C3,有时伴有少量 IgG和 IgM沉积,
4,LM 差异很大 最多为系膜增生性 GN
5,临床,主要表现为复发性血尿(可伴轻度蛋白
尿) 少数急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
6、结局:轻者 — 维持正常 重者 — 进展 肾功衰竭
(九 )慢性肾小球肾炎或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or sclerosing Glomerulonephritis)
1、机 制, 各种肾小球肾炎的终末阶段
2,IM和 EM, 无意义 很难辨别起始病变
3,LM,实质:
( 1) 大部分肾小球玻璃样变、硬化 (﹥ 50% 肾小球 )
肾小球内 PAS阳性物增多、细胞减少、血管闭

其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
( 2)残留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体积增大、肾
小管扩张
间质 ( 1) 纤维化,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2) 肾内的细、小动脉硬化 —— 管壁厚管腔窄
(玻璃样变、内膜纤维增厚)
( 3)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病变肾小球集中
大体:两侧肾脏 对称性 的体积 ↓,重量 ↓,质地变硬,
表面凸凹不平、颗粒状,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不清。
4、临床 ( 1)尿改变:量:多尿、夜尿、低比重尿
性状: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不明显
( 2)高血压 ( 3)贫血 ( 4) 氮质血症
( 5)尿毒症
5、结局( 1)尿毒症( 2)高血压 — 心衰、脑出血( 3)稳定
第二节 肾小管 -间质性肾炎
(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概念, 是一组 主要累及肾小管和肾间质
的炎症性疾病 。
原因,1、多数由感染引起,因 肾盂 病变明
显,常称为 肾盂肾炎。
2、由非感染因数引起:
如:药物、低血钾、放射和免疫等。
因损伤 肾小管和肾间质,称为 间质性肾炎
? 肾盂肾炎
? ( pyelonephritis)
? 一、概念:是感染引起的累及肾
? 盂、肾小管和肾间质
? 的炎症。
? 二、分类,两类
? (一)急性肾盂肾炎
? (二)慢性肾盂肾炎
(一) 急性肾盂肾炎
1,概念,
由细菌感染直接引起的主要累及肾盂粘
膜、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 。
临床急性期主要症状有发热、寒战、腰痛、
血尿、脓尿、和膀光刺激症状等。慢性期除尿
改变外,可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多见于
20-40岁女性,为男性的 9-10倍。
女性易发原因:
尿道短
子宫压迫
无前列腺液
黄体酮 → 输尿管张力 ↓→
蠕动减弱 → 尿储留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 致病菌,主要为 大肠杆菌,其次变形杆菌、
克雷伯氏杆菌、肠杆菌、产气杆菌、链球菌、葡
萄球菌、绿浓杆菌等。
? ( 2) 感染途径,
上行性 感染,多见( 大肠杆菌为主 ) →尿道炎 →
尿路阻塞 →膀光炎 →肾盂 →肾盏 →肾间质 →肾小管
血源性感染,少见 ( 化脓菌为主 )最多见金黄色
葡萄 →败血症 →双侧肾 →肾间质( cap内停留) →化

? 正常防御功能
全身:免疫系统
局部:排 尿的清洗自洁作用
膀胱膀胱黏膜内 IgA
泌尿道粘膜白细胞
前列腺液抗菌
输尿管斜行入膀胱
? 诱发因素,全身抵抗力下降
感染(医源性因素)
下尿路梗阻
尿液反流
? 上行感染发生的步骤与条件:
( 1)尿道粘膜损伤,
? 细菌先在后尿道粘膜附着、生长
? + 导尿、膀胱镜检查 →尿道粘膜损伤 →尿道炎
( 2)细菌在膀胱的感染
? A,尿路阻塞,前列腺肥大、肿瘤、结石等
? B、膀胱功能障碍:膀胱 不能排空
? C、医源性感染:插导尿管,膀胱镜检查
( 3)膀胱输尿管反流, 细菌 → 输尿管、肾盂
? A、膀胱输尿管口功能丧失
? B、先天性输尿管开口异常
? C、脊髓损失导致膀胱松弛
? 另外:肾内反流也是因数之一
? 含菌的尿液 →肾乳头孔 →肾小管或肾实质
? 尿道粘膜损、尿路阻塞、膀胱输尿管反流
→主要因素
? 3、病理变化
? 镜下,灶状间质性化胀性炎(脓肿)
? 和肾小管 坏死
( 1)肾盂, BV扩张充血,上皮坏死脱落伴大
? 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上行:先,血行:后)
( 2)肾间质,水肿、化脓 →形成脓肿 →肾小管
变性、坏死,腔内充满中性粒细胞。
上行感染肾小球很少受累
大体:
? 体积增大,表面充血,表面切面均可见大小不
? 等的黄白脓肿,周围有充血带,可弥漫、可局限、
? 可融合。肾盂,肾盏变形
? 3、结局
? ( 1)多好 ( 2) 少数 转慢性
? 4、并发症
? ( 1)坏死性乳头炎( 2)肾盂积脓( 3)肾周脓肿
? 5、临 床 ( 1)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
? ( 2)肾区疼痛、肾区叩击痛
? ( 3)尿频、尿急、尿痛。
? ( 4) 脓尿、菌尿,蛋白尿、管型尿
? 〈 二 〉 慢性肾盂肾 炎
? 为慢性非恃异性炎症,特点是:肾间质慢性
炎、纤维化癍痕形成,常伴有肾盂、肾盏、纤维化、
变形
? 1、病因、机制, 感染反复发作引起
〈 1 〉 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
尿路阻塞 —— 反复感染,大量瘢痕形成,
累及一侧或双侧肾脏 ﹙ 不对称 ﹚
〈 2 〉 慢性反流性肾盂肾炎 =反流性肾病(常见)
? A: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 B:肾内反流
? 反复感染:单侧或双侧 ﹝ 不对称 ﹞
? 2:病理变化:为非恃异性炎,病变反复发作
? 镜下:
? ﹝ 1 ﹞ 肾盂:粘膜纤维化、慢性炎细胞浸润
? ﹝ 2 ﹞ 肾:
? A:间质:局限性间质纤维化,
?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B:实质:先累积肾小管,后累积肾小球
? a, 部分肾单位纤维化、玻璃样变
? 先肾小管萎缩、消失、肾小球无明显变化或轻,
? 仅有 肾小球襄周围纤维化,后期肾小球纤维化。
? b,部分肾单位代偿性肥大
? 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扩张
? 肾小管内可见胶样管型
? c,细、小动脉因继发高血压发生玻璃样变、硬化。
? 大体:
? 肾脏一侧/双侧(不对称)
? 体积减 小,质 硬,表面凸凹不平,有
? 不规则凹陷瘢痕(上下两极多见)
? 切面:皮髓质界线不清,肾乳头萎缩,
? 肾盂、肾盏因疤痕收缩变形
? 慢性肾盂肾炎性 固缩肾
? 3、临床病理联系:
? (1)间歇性无症状菌尿
? 或急性肾盂肾炎症状间歇发作
? (2)尿改变:量:多尿,夜尿
? 质:蛋白尿
? (3)低血钠,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
? (4)高血压:肾小血管硬化、肾组织纤维化
? (5)氮质血症
? (6)尿毒症
? ( 7) X线:两肾不对称缩小、肾盂变形
? 4、结局:1、控制 2、肾衰
第三节 泌尿系统肿癌
一、肾细胞癌
(一)概述,是发生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恶
性肿癌(也称肾腺癌)是肾脏最常是的恶
性肿瘤,约占 80~85%,好发于 40岁以上,
男 >女,男女之比约 2,1 ~ 3,1
(二)病因,不明
与肥胖、高血压、接触石棉、石油、
重金属和遗传有关。
(三)病变,好发部住:肾两极的皮质,以
上极更多。
肉眼:一般为单个,圆形、直径 3-15cm,
界清常有假包膜,切面,多彩色。 周
围可见小癌结节,大者可突入肾盂、
肾盏、及输尿管,常侵犯肾静脉形成
癌栓。
镜下:按细胞形态特征分为:
透明细胞癌
乳头状癌
嫌色细胞癌
早期常发生血道转移。
(四)临床病理联系
1,早期症状不明显
2,具有诊断意义三联征:
血尿、肾区痛和肾区包块。
血尿是主要症状,常为间歇性,早期为
镜下血尿
3、可有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高血压、高血钙,Kushing综合征等
4、转移:血道转移至肺、其次骨、肝、肾上
腺、脑、预后较差。
二、肾母细胞癌
(一)概述:又称 Wilms癌或肾胚胎癌
是肾胚基来源的恶性肿瘤,多
见于 2— 5岁儿童,是儿童肾脏
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偶
见于成人。发生与 WT— 1基因
的突变和丢失有关。
(二)病变:
肉眼:多单发、巨大、界清、有假包膜约
10% 双侧或多灶性。
切面:灰白或棕黄色、质软、可有出血、变
或坏死、可见少量骨或软骨。
镜下特征:具有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
肾小球或肾小管样结构。肿瘤由
上皮样细胞、间叶组织、原始细
胞三种成份构成。
临床病理联系:
1,腹部包块
2,血尿
3,扩散和转移
4,预后:综合治疗(肾切除 +放疗 +
化疗)有效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