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光學 ─光之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一、光的反射
1.定義:光遇到障礙物時有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入射介質之現象。
註:光在一均勻介質中傳播時,係以直線進行,但如射落在一物體表面,則有反射、 吸收和透射等現象發生。
2.種類:
(1)單向反射:平行的入射光線,照射在光滑平面後,其反射光線亦為互相平行的現 象,稱為單向反射,如圖(A)。
(2)漫射:平行的入射光線,照射在粗糙平面後,其反射光線四向分散之現象,稱為 漫射,如圖(B)。
註:吾人能分辨物體之形狀和存在是由於漫射之故。
二、反射定律(Laws of reflection):
1.第一定律──入射光線及反射光線各在法線(垂直境界面於入射點的直線)兩側,且 三線共面。
2.第二定律──入射角與反射角相等,即i=r (如圖C)。
(1)反射定律適用於任何形狀之反射面。
(2)漫射之每一條光線均遵守反射定律。 入射線 法線 反射線 i r A o B 圖A 圖B 圖C
光徑的可逆性
一、意義:光線可以沿同一路徑逆向行進的現象,叫做光徑可逆性。
圖示說明:
一次反射:如圖(a)所示,光由P→O→Q作鏡面反射,i=r。若光改由Q沿QO入
射,則根據反射定律知必沿OP反射而出,如圖(b)所示。
多次反射:依上述推廣,如圖(c)所示,若光由A入射經B→C→D→E→F,而EF
射出,則若改由FE入射,則必沿BA射出,如圖(d)所示。
註:光徑的可逆性是光反射及折射的一般特性。 (a) P Q (b) P Q A B A B
(c) (d)
二、反射光路徑的可逆現象:
依照光徑可逆性的原理,若是將光源(物體)與實像對調來看,將光源置於原先成像的 地方,則經過同一面鏡反射所成的實像,必在原先光源處。如圖(a)與(b)的對照。
註:若面鏡反射所生成之像為虛像時則無上述現象。
平面鏡的成像
一、像(Image):
1.意義:凡由光源或被照體所發出的光線,經各種光學現象(如反射、折射、繞射、 干涉)聚光所形成的圖形,皆稱為像。
2.種類:
(1)實像(Real Image):凡由光線實際會聚而成之像,稱為實像。
(2)虛像(Virtual Image):凡非光線實際會聚,而由其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之像,稱 為虛像。
註:實像與虛像皆對光學儀器而言,對人眼而言,看見之物皆成實像在網膜上。
二、平面鏡所成之像(根據光之反射原理)──與原物對稱於平面鏡:
1.與物體同大小→放大率=
2.在鏡後與鏡之距離等於物體在鏡前與鏡之距離(即像距=物距)。
3.為正立虛像(不能在屏幕上形成)。
4.與原物左右相反、上下不顛倒(即正立)之相似形。
B A N S M o' o P S'
註:如圖(a)所示,所有入射光交於界面前P點,P為實物;圖(b)中入射光繼續延伸
而交於界面後P'點,P'為虛物。對平面反射而言,實物產生虛像,虛物產生實像。
P(實物) Q(虛像) 界面 Q'(實像) 界面 P'(虛物) 圖(a)入射光發散(實物) 圖(b)入射光會聚(虛物)
三、決定平面鏡反射成虛像位置的方法: L 1.方法(一)──視線交叉法: Q P 取平面鏡L,鏡前立一物P,沿BA方向 看去,當像Q與AB成一直線時畫出AB Q' 線,依相同方法另外找到A'B'線,延長 A BA和B'A'相交於Q,即為虛像之位置。 2.方法(二)──視差法: B 在鏡後立一較鏡為高之物Q',沿BA看去 A' Q'Q在一起,然後換其他方向如B'A', B' 若Q'不為虛像位置,則B'A'Q'不成直線,改變Q'之位置,直到不論從何方向看到,
Q'Q總是在一起,則Q'即為虛像位置。以上方法可以證實平面鏡所生之像與物在鏡 之對稱位置,此法叫視差法,當QQ'不在一起時,從BA左右附近看去有"視差", 當QQ'在一起則無"視差"。
註:(1)因觀察者本身之運動而感覺遠近不同的兩物體有相對運動的現象,稱為視差 →用視差可判斷遠近,遠物隨觀察者同向運動,近物隨觀察者作反向運動, 若無視差現象時表示兩物在同一位置。
(2)測定實像位置的方法:(a)視差法(b)視線交叉法(c)屏之映像法 測定虛像位置的方法:(a)視差法(b)視線交叉法
四、若眼睛在某觀測位置與平面鏡所生虛像上某像 P E3 C E1 點之連線與平面鏡相交會,則可看到該像點。 E2 1.如圖若眼睛位於平面鏡AB前∠CQD的範圍 D 內,則可看到物點P之像Q。例如眼睛在E1 而E1Q與平面鏡相交於O,有交點則一定可 A B 看到像Q,光經P→O→E1進入眼內。
2.眼睛位於E3時,E3Q與AB未相交,故看不 到像Q。 Q
3.觀看曲面鏡(如凹、凸面鏡等)成像也是如此。
五、平面鏡中所成之像其運動狀態:虛像恒與實物對稱於平面鏡 物 像 物 像 物 像 1.物垂直鏡面方向運動時,像對鏡之速度與物對鏡之速度其量值相等,方向相反。
2.物平行鏡面方向運動時,像對鏡之速度與物對鏡之速度其量值與方向均相同。
→在平行鏡面方向實物與虛像無相對速度
六、多次反射成像:
兩平面鏡夾角經多次反射成像:
1.δ=0(恰可整除)
(1)若n為奇數
A.物體不在分角線上,則像的個數 m=n
B.物體在分角線上,則像的個數 m=n-1
(2)若n為偶數,則像的個數 m=n-1
註:>90°,m之數目將隨物之位置而變(須作圖求之)。
?(3)如果物不放在分角線上,m一定是奇數。
(4)所看到像的個數隨眼睛的位置不同而異。
2.δ≠0(不可整除)時,所看到像的個數隨眼睛的位置、物的位置、δ之大不同 而異,須作圖求之。
曲面鏡的成像 入射線一、曲面鏡之反射──遵守反射定律: N 法線 1.入射線、反射線與法線共面且各在法線 i 一側。 r 2.入射角=反射角。 △A 反射線 說明:右圖為一光線入射於曲面鏡上一點P。 P (1)在P點附近的曲面上取一面積素△A, 當△A極微小時,可視為P點的切面上 的一平面,其法線為PN。 (2)入射光經△A反射遵守反射定律,即入 射角i等於反射角r,且其中入射線、 反射線與法線皆在同一平面內。
二、曲面鏡之成像:
1.形狀規則的曲面鏡(如橢球面鏡、拋物面鏡及球面鏡):反射光(或其延長線)可會聚 於一點而成清楚的像。
2.形狀不規則的曲面鏡:鏡面反射的光線不能聚於一點,故不能形成清楚的像。
拋物面鏡的成像
一、拋物面鏡:
1.意義:凡反射面為拋物面之一部分的反射鏡稱為拋物面鏡。
註:拋物面鏡乃係將平面上的一拋物曲線,繞它的主軸旋轉而產生的面。
2.幾何特性:可以看成為另一焦點在無限遠點的橢球面鏡。
二、拋物面鏡的成像:
1.由拋物凹面鏡的焦點F射出或射向拋物凸面鏡的焦點F之光線,經鏡面反射後將 聚集於無限遠處的另一焦點,換言之,將成一與主軸平行的光束,如圖(a)與(b)所 示。
2.與主軸平行的光線束,入射於拋物凹面鏡上,經鏡面反射後,其反射線將聚集於焦 點F上,如圖(c)所示。
3.與主軸平行的光線束,入射於拋物凸面鏡上,經鏡面反射後其反射線的延長線交於 焦點F,如圖(d)所示。
F F (a)凹面鏡 (b)凸面鏡 (c)凹面鏡 (d)凸面鏡
三、拋物面鏡之應用:
1.反射式天文望遠鏡: 2.探照燈:
焦平面
遠處星球 拋物面鏡 主軸 球面鏡 星球之像 點光源
球面鏡的成像 一、球面鏡: A' A 1.意義:反射面為圓球面的一部分者,稱為球面鏡。 2.種類: o' F' F O (1)凹面鏡:以球內面AB為反射面之球面鏡。 C (2)凸面鏡:以球外面A'B'為反射面之球面鏡。 3.重要名詞:如圖所示。 B' B (1)鏡心:反射鏡的中心點O,亦稱鏡頂(Vertex) (2)曲率中心:球面鏡之球心C稱為曲率中心。 (3)曲率半徑:球面鏡的曲率中心到鏡心間的距離,即r=OC。 (4)孔徑:鏡面圓周之直徑,即AB。
(5)孔徑角:由鏡緣兩端引至C點之直線間所夾的角∠ACB。此孔徑角=
(6)主軸:通過球心且垂直於鏡心之直線CO稱為主軸。
(7)主焦點:與主軸平行之光線經拋物面鏡(或極小孔徑角之球面鏡)反射後會聚之點 F,稱為主焦點簡稱焦點。
(a)實焦點:凹面鏡之焦點為實際光線之交點稱為實焦點。
(b)虛焦點:凸面鏡之焦點為反射光線往後延長的交點,稱為虛焦點。
(8)焦距:焦點到鏡心間之距離稱焦距,以f=OF=R/2表之。
(9)焦平面:所有平行之光束(不一定平行主軸)經拋物面鏡(或極小孔徑角之球面鏡) 反射所形成諸焦點之集合平面,焦點面通過主焦點且垂直主軸。
F F
(a)凹面鏡實焦點F (b)凸面鏡虛焦點F' (c)焦平面P
4.球面鏡的性質(可依反射定律用幾何作圖法來說明):
(1)由曲率中心C至鏡面各點的線,皆為法線,故由C發出之光經凹面鏡反射,皆 回向C。
(2)與主軸平行的光束,經凹面鏡反射後,並不聚於任何一點;入射光愈近鏡之邊 緣,則反射後聚點愈近鏡面產生所謂球面像差。
(3)由於上述?的性質,故欲求入射平行光束的約略聚於一點(F點),則宜取極小孔 徑角之鏡,則入射平行光束約聚集於一點F,稱為焦點。
(4)如光源位於小孔徑角的凹面鏡的F點,則反射的光,將約略成一平行光束。
(5)入射光投射在凹面鏡的『頂點』,其反射方向與入射光線,對主軸對稱。
二、拋物面鏡與球面鏡:
1.所需孔徑不太大時,球面鏡近似拋物面鏡,如圖所示,F為共同焦點,C為共同曲 率中心。
2.因球面鏡易於製造,故鏡面孔徑不需太大時,常以曲率半徑r=2f的球面鏡代替焦 距為f的拋物面鏡。
註:為避免球面像差,本章我們僅討論孔徑角極小之球面鏡的成像。
C F
凹面鏡的成像
一、成像作圖法則-圖(a)所示
(依據反射定律)
1.平行於主軸之光線,經凹面鏡
反射後,通過焦點。
2.通過凹面鏡焦點之光線,反射
後與主軸平行
3.通過凹面鏡球心之光線反射後
沿原路射回。
4.射至鏡頂之光線,反射線與入
射線對稱於主軸(主軸為法線)。 圖(a)
圖(b) 物在位置(、(…位置時,像在位置('、('…。
討論:
(A)凹面鏡所生之像不可能在鏡頂與焦點之間(因鏡前實像之像距q>f)。
(B)實物在凹面鏡前沿主軸方向移動時,不論其所生成之像為實像或虛像,其移動方向 恒與實物移動方向相反。
(C)凹面鏡所生成之虛像恒不小於實物(實物與虛像在鏡面重合且大小相等)。
(D)凹面鏡所生之實像恒與物體在鏡之同側(均在鏡前);而虛像則與物體分在鏡之兩側 (物體在鏡前而虛像在鏡後)。
(E)根據光的可逆性,物與實像位置可以互換而共軛成像。
凸面鏡的成像
一、成像作圖法則:圖所示(依據反射定律):
1.平行於主軸之光線,經凸面鏡反射後,其反方向延長線通過焦點。
2.射向凸面鏡焦點之光線,反射後與主軸平行。
3.射向凸面鏡球心之光線反射後沿原路射回。
4.射至鏡頂之光線、反射線與入射線對稱於主軸。
討論:
(A)凸面鏡所生虛像之像距恒不大於焦距。
(B)凸面鏡恒生正立虛像且其大小恒不大於物體(實物與虛像在鏡面重合且大小相等)
(C)若物體等速移近鏡面,則虛像自鏡後加速移近鏡面,且像逐漸變大。
圖(c) 物在位置(、(位置時,像在位置('、('。
二、球面鏡成像總整理(當曲率半徑r→∞時,凸面鏡或凹面鏡均趨於平面鏡):
像之
物之 性質
鏡別 位置
像之位置
虛
實
正
倒
與物
大小
比較
像物移動
速率
之比較
凹
面
鏡
1.無窮遠處
焦平面上
實
一點
物速>像速
2.球心外
球心與焦點間
實
倒
較小
3.球心上
球心上
實
倒
相等
物速=像速
4.球心與焦點間
球心外
實
倒
較大
物速<像速
5.焦平面上
無窮遠
6.焦點內
鏡後
虛
正
較大
物速<像速
7.焦點內向鏡頂漸近
鏡後移近鏡頂
虛
正
較大
凸
面
鏡
1.無窮遠處
焦平面上
虛
一點
物速>像速
2.鏡前
鏡後
虛
正
較小
3.鏡前向鏡頂漸近
鏡後移近鏡頂
虛
正
較小
平
面
1.鏡前d處
鏡後d處
虛
正
相等
物速=像速
2.鏡前向鏡面移近
鏡後移近鏡面
虛
正
相等
三、成像公式:
1.牛頓式:
2.高斯式:
物焦距So:物至焦點之距離
像焦距Si:像至焦點之距離
物長:Ho、像長:Hi
物距 Do=p:物至鏡頂之距離
像距 Di=q:像至鏡頂之距離
焦距:f、曲率半徑:R、R=2f
3.橫向放大率:
註:平面鏡可視為曲率半徑r或焦距f趨於無窮大之拋物面鏡(或球面鏡), 故其q=-p 且 m=-1。
4.符號法則:
(1)焦距f:凹面鏡(可會聚光線)取正,凸面鏡(可發散光線)取負。
(2)物距p:鏡前實物取正,鏡後虛物取負。
(3)像距q:鏡前實像取正,鏡後虛像取負。
(4)物焦距So:實物在焦點外側為正,在焦點內側為負。
(5)像焦距Si:實像在焦點外側為正,在焦點內側為負。
(6)曲率半徑r:凹面鏡取正;凸面鏡取負。
四、凹面鏡之成像圖解
五、凸面鏡之成像圖解
面鏡組合成像─光在面鏡之間經多次反射所成之像
一、成像情形:
焦距分別為f1與f2且相距d之兩面鏡M1與M2同軸相向而立,將一物體置於M1前 主軸上距M1為P1。物體經第一面鏡反射所成之像,不論為實像或虛像皆可視為第 二面鏡之物體,再對第二面鏡反射成像:
(1)若第一面鏡所成之像為虛像,則恒位於第二面鏡之鏡前,可視為"實物",其物距 取"正"。
(2)若第一面鏡所成之像為實像,其像距q1>0,且位在第二面鏡的
(a)鏡前(q1<d)→可視為"實物",其物距p2取"正"→p2=d-q1>0
(b)鏡後(q1>d)→可視為"虛物",其物距p2取"負"→p2=d-q1<0
二、成像公式
1.成像位置:
(1)先經第一面鏡反射成像──此像可視為第二面鏡的物體
由求出像距q1
?再經第二面鏡反射成像──物距p2=d-q1
由 ( 求出像距q2
(a)若q2>0→最後成像為實像且位在第二面鏡之鏡前。
(b)若q2<0→最後成像為虛像且位在第二面鏡之鏡後。
2.放大率:兩面鏡放大率之乘積
三、成像性質:經多次反射成像後,虛像不一定是正立,實像也不一定是倒立,必須以 每個情況逐漸判斷。
1.像的正立或倒立,由組合面鏡的總放大率的符號來決定:
由m=m1×m2 → m>0 為正立 、 m<0 為倒立。
2.虛物對
(A)平面鏡必成正立與物等大之實像。
(B)凹面鏡必成正立縮小實像。
(C)凸面鏡可成正立放大實像,倒立縮小虛像,倒立相等虛像,倒立放大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