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理论提要
第十章 通货膨胀理论
一、学习提要
●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的时期内持续的上升过程。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的波动主要是由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当经济中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人们对纸币的实际需要量时,货币就会贬值,物价水平就会普遍持续上涨。把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总额进行加权平均,通货膨胀就表现为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可用三种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率(1)消费者物价指数(简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2)生产者价格指数,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3)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它反映的是所有计入GN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
●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物价上涨的速度来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嘴张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类。当物价上涨小于2%~3%时属爬行型,在3%~10%之间属温和型,达两位数时即为飞奔型,若每月超过50%的上升速度就属恶性通货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来划分,可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三类。按通货膨胀能否预期来划分可把通货膨胀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腊胀两类。
●通货膨胀的原因。按前所述,主要有三类原因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在商品市场上,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如果经济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就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因素称为实际因素,诸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水平的增加都会使得产品市场上IS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是所谓的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水平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完全就业水平的总供给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还会使产量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总需再增加,产出就不能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体现在工资水平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涨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厂商为追逐垄断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工人如果要求提高实际工资,厂商能够雇佣的工人就会减少,其产量就随之减少,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价格水平上升。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在短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减少经济的产出水平。
(3)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自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结构因素或这些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预期。如果通货膨胀是突发的、短期的,人们无法完全预测到,那么,在劳动力币场上,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就会大于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幅度,从而使得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小于物价的上升,在短期,经济就将扩大就业,产量也随之增加。如果通货膨胀是长期的,可被人们事先完全预期到,工人就会要求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增加其货币工资率。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与劳动力需求曲线同样幅度移动,经济的就业状况就没有改善,产量水平也不会增加。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两个万面(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其次,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腿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在通货膨胀期间债权人要求债务人补偿地因出借的款项购买力的下降而遭受的损失。从而市场利率或名义利率水平中包含了通货膨胀率。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肘,通货膨胀率等于名义货币 增长率减去实际货币需求增长率。如果货币在长期内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与名义货币增长就会紧密相关。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预算赤字会导致通货膨胀。
●失业及失业类型。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人找不到工作的状态;就业是指处于或‘自找雇佣”的状态。经济中失业者与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百分比称为失业率。失业按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
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2)季节性失业指某些行业中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产生的失业。(3)周期性失业,指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4)需求不足型失业,指由于经济的有效需求水水平过低而不足以为每一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产生的失业。(5)技术性失业,指由于技术进步,或采用节约劳动的机器而引起的失业。(6)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7)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所适成的失业。与此对应的是非自愿性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凯恩斯从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自然失业率应等于某一时点上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在实际统计时,用长期的平均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自然失业率。影响失业持续时间长短和失业频率高低的因素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 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的时候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菲利普斯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由于工资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而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正比例关系(两者差额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替代货币工资率,来描述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则反是。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又可用干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
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收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持续性的长期现象时,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肘货币工资上涨率与失业率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经济现在必须以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才能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在长期如果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移动换取一定的失业率所需的通货膨胀率就越来越高,最终菲利普斯曲线将成为一条垂直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果经济开始在一个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下运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以自然失业率为出发点的一条垂线。它否认了短期存在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由于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长期消除的,任何政府试图以通货膨胀来消除自然失业率的努力其结果都只是暂时的。
二、分析讨论题
1.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公用事业及别的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你的房租”。这属于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如果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哩”这又属于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
答:理论上,把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归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而把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归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样,问题中的前一问就应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后一问则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以美国经济在60年代和70年代所出现的通货膨胀为例,可以更清楚地着出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在1963-1969年期间,美国的财政政策高度扩张,同时伴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结果,由于经济政策所刺激的高的总需求带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在1973
年和1979年,价格水平上涨的原因却是来自于供给方面的冲击,石油价格的上涨,因而前者属需求拉上的,后者属成本推动的。
2.工资上涨会导致消费增加,试问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可否也看作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答:不可。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属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为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工资上涨虽然会使消费增加,并引起总需求增加,但总需求增加并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引起通货膨胀。按需求拉动型通货脑胀定义,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增长过度,超过了产量增长速度而引起的通胀。在工资上升从而消费需求上升并进而推动总需求水平上升时,如果经济中有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通货膨胀而可能主要是刺激生产,增加就业。
3.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有何区别?
答:名义利率是指因贷款所产生的以货币支付来衡量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以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贷款的报酬或成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它们一起上升。这种关系称为费希尔关系。它是以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的名字命名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车水平之间大致存在这样的关系;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十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费希尔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一个固定的水平,它取决于经济中的一些实物因素,主要是资本生产率。这样,在长期,实际利率近似一个恒定水平,人们按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水平又随着通货膨胀
率的调整而变化。例如在长期,费希尔估计大约30年的水平.名义利率可以对通货须胀作完全调整,名义利率将等于没有通货施胀时的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在短期,名义利率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完全调整,且国家很可能在制度上不允许银行对银行存款支付高利息。例如美国1960年后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这样实际利率水平就不再恒定.我们把上式重新安排可得到: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一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有时实际利率可能会非常之高,如 1980年以来的美国的情况;也可能为负值,如一些发生剧烈通货膨胀的国家。
4.失业、就业和不在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统计失业人口时,必须是针对那些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这些人具有劳动能力且在寻找工作,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找不到工作。所有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而引起的失业,都不能计入失业范围。例如,退休人员、在校学习的学生、家庭主妇、病残者等这些人并不寻找工作,不算失业,只能称他们为不在工作。就业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企业中工作的人。由于疾病、休假、劳资纠纷或天气恶劣而暂时脱离工作的人不能当作失业人口,也不能计入不在工作的人中。
5.摩擦性失业是不是一种自愿性失业?为什么?
答:不是。造成两种失业的原因不同。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条件而自愿选择失业。当工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人再决定是否就业。摩擦性失业并不具有自愿性。它是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
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完备性。厂商找到所需要的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的工作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会相应引起劳动力在各行业间的调整,通常由于流动成本、职业技能、个人特长或居住地区等原因的存在,会造成劳动力暂时的失业、摩擦性失业任何时期都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变化的加快而逐渐增大。
6.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通货膨胀?
答:(1)扩张性财政政策只有获得货币支持才能导致总需求扩张。能否获得货币支持取决于:
A.利率提高导致投机货币减少,交易货币得以增加。
B.货币流通速度提高。
(2)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总需求扩张而产出已达充分就业,
这时将产生通货膨胀。
(3)由于上述两个条件未必总能满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通
货膨胀只有较弱的联系
7.高能货币增加在什么情况下导致通货膨胀?
答:(l)高能货币增加克服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2)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利率下降。
(3)利率下降导致总需求增加。
(4)总需求增加而产出不变(充分就业)导致通货膨胀。
8.财政赤字弥补的方式与通货膨胀有何关系?
答:财政赤字的弥补有两种方式,与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关系。
(l)向公众举债。由于高能货币不变,总需求没有扩张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2)向中央银行举债。这样导致高能货币增加、总需求增加。在充分就业时将产生通货膨胀。
9.在向公众举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场合,中央银行“钉住利率’,对宏观经济有何影响,
答:向公众举债弥补财政赤字将导致利率提高(或债券价格下降)。中央银行为了”钉住利率,将投放货币、收购债券。这样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增加,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10.分析原材料涨价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
答:(1)短期效应:导致总供给曲线左移从而价格提高、产量减少。
(2)长期效应:失业经济导致工资下降,总供给曲线左移,从而价格下降、产量增加。
11.现代货币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l)货币数量是影响宏观经济最重要的变量。
(2)货币供给增加可能使产量增加,也可能使价格提高。
(3)货币供给增加如果多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要求则会引起通货膨胀。
(4)单一货币规则:按照某一确定的比率增发货币,可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12.叙述菲利普斯曲线的特性、经济含义及其根据。
答:(1)特性:曲线向右下万斜。
(2)经济含义:某年工资增长率较高则失业率较低;某年工资增长率较低则失业率较高。
(3)根据:英国近百年的实际资料
三、案例
案例1.阿根廷的通货膨胀
在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阿根廷一直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案例,年通货膨胀率平均达到450%,1990年初之前的12个月,其通货膨胀率更升至2000%。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只是避免通货膨胀吞噬一切。作家V.S.奈保尔在访问阿根廷时,与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阿根廷商人约格交谈。约格告诉奈保尔:
通胀使你终日战战兢兢。我们公司所在的产业只能给你4天到5天 的赊帐。否则在这样的通胀下,流动资本就全被扼杀。通胀的另一个负 面影响是人们不再关心生产力乃至技术,而所有进步的秘密全在于生产力。然而在世界任何地方,生产力的年增长不可能超过3%一4%。而在我国这样的通胀下只要你知道应该在何时何地进行投资,一日之内你就可以赚取10%(当然是名义回报)-你的流动资产比包括技术在内的长期目标更重要尽管你希望两者兼顾。
这是通胀的不可避免的恶果,即货币疾病。你的钱分崩离析.就像癌症。 你得过且过。当通胀率超过每天1%你别无选择。你放弃计划 只要可以支撑到周末就全感到满足见。然后我就会呆在贝尔格拉博的公寓里阅读有关古代板球比赛的书籍。
人均而言目前我们比1975年贫穷25%。真正的受害者是你看不见的穷人、老人和年轻人。他们被赶出大型火车站-一那些人是阿根廷生活中的游民和弃儿,像大海的浪花。
- 阿根廷的高通胀终于出现一个充满希望的转机。1989年刚刚当选总统
的卡洛斯.梅内姆宣布了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反通胀的计划。此外,他还支持许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包括在1991年初任命由哈佛大学培养的经济学家多明戈 卡瓦洛为经济大臣。在90年代初期,通胀已降为每年30%左右,真实GDP的增长达到每年5%超过了约格的想象。
2.供给学派经济学抵抗通胀
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分歧在于前者认为菲利浦斯曲线是
垂直的,后者从为失业与通胀能两相抵消。我们已经了解他们对沿着菲利浦
斯曲线移动以及移动菲利浦斯曲线的看法。
货币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移动没有反感。对他们来说.既然菲利浦斯
曲线是垂直的,这种变动仅表示自然失业率的减少。他们对政府这样转变菲
利浦斯曲线的能力并不乐观.但如果政府能使劳动力市场更好地运作,或者
减少它对劳动力市场的那种阻碍劳动力调节的干涉那就已能讨人喜欢了。
这个争论为简化起见被分成两个对立的观点.但对此问题还有另外一些
看法。里根总统有一批经济学家做他的顾问.这些经济学家由于强调经济中
的供给面而被称为供给学派”。与强调总需求的凯恩斯经济学成为对照。
供给学派认为,有效抵御通胀的方法是移动总供给曲线。因此他们促成美国
1981年的减税.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刺激经济中的供给,从而降低通胀水平。
他们争辩道,当时的税务制度削弱了经济的发展动力。工人们工作得越来越
不努力因为他们劳动的边际所得中越来越大部分被政府拿走。与此相似
因为税收的消极作用企业投资越来越少,居民存的钱也越来越少而不是相
反。
里很执政的前几年,通胀得到了控制.但是总体来说,成功的荣誉应更
多的归功于货币紧缩政策和巨大的经济衰退,而不是归功于产出的增加。即
使企业由于税收减少而增加投资。但在此之前,为投资增加的支出首先对需
求方造成了正面的影响.这就更加剧了通胀。增加产出的实现可能要好几
年.但是到了那个时候.通胀的插曲已经演奏了好久了。
注:资料来源:Joseph E Striglitz《经济学》小品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