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学习提要2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 学习提要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为测定一国在特定时期内经济活动和特定时点上的经济成果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统计体系。目前,联合国所确认世界上不同国家使用的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一是适用于市场经济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一是适用于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包括五个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一时期作为基础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是重要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有区别。前者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指一国所有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价值,而不管这些要素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生产价值。后者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指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价值,其中包括一部分外国的生产要素在国内生产的价值,即不管价值是由国内还是国外的生产要素所生产。 产出总等于收入:产出指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富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其所以如此,关键是把利润看成是产品售.价扣除工资、利息、地租等成本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一部分。 产出总等于支出:指最终产品价值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把企业没有卖掉的存货价值看成是企业自己在存贷投资上的支出。 支出法是从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支出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从支出角度看,GNP=消费十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 收入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收入法又称成本法,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则GNP=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间接税十折旧 国民收入概念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 GNP)—资本消耗(折旧)=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NNP)一企业间接税=国民收入( NI) 国民收入一(公司所得税十社会保险税十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和企业 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十利息调整十红利=个人收入( PI) 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领域各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物质 产品的价值总和。 MPS中的NI与SNA中的NI的含义不同。参见教材P36。 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它不是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是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因而也称为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它与实际上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缺口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缺口,而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可称为自然失业率。实际上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取决于社会总支出水平或者说有效需求水平。 奥肯法则。要维持充分就业水平,实际的GN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的GNP的增长。为回答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失业率变动的关系,奥肯提出了一条经验性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 1%,实际 GNP便低于潜 GNP 3%。。 二、讨论 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答:不能。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 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 点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时,它还属中间产品。 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答:产出指GNP的生产,亦即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各经济部门的产品价值总 和,例如长期来我们所讲的工农业总产值。假定某纺纱厂1年产出成品(纱)值20万元,其中包括消耗棉花价值为15万元(我们用棉花代表生产纱的耗费的全部中间产品价值),则创造的价值只有5万元,而不是20万元。 为什么产出等于收入呢?如果我们暂不考虑折旧和间接税,那么,新创造的这5万元价值就被认为是生产纱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及企业家管理才能)共同创造的,因而要化为这些要素的报酬,即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其中利润是产品卖价20万元扣除原材料价格、工资、利息和地租后的余额。假定工资是2万元,利息是1.5万元,地租是5千元,则利润就是1万元。正由于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把利润着成是产品卖价扣除成本后的余额,因此,总产出总等于总收入。 总产出总等于总支出是指就全社会来看,总产出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例 如,假定一件上衣卖500元,就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时支出 500元, 而这500元又是许多与之有关的生产经营者(如棉农、纱厂、织布厂、制衣厂、售农商等)创造的价值即产出。上衣是如此,千千万万最终产品也是如此,因而就全社会来看,总产出就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3.各人收入是对产量的衡量吗? 答:个人收入不是对产量的衡量,而只是对收入的衡量,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再分配因素。 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 GNP?” 答:算。因为这里虽没有发生市场交换活动,但自己住自己的房子时房子也提供了效用,因而被看作供了生产性服务,创造了价值。他的房子如果不自己住而租借出去也可以收到房租,这部分房租也应计入GNP。总之,不管房子是自己住还是出租,这部分房租都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5.“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答:不对。总投资等于重置投资加净投资。总投资增加时净投资不一定增加,而只有净 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才能增加。例如,某年某国总投资增加 1000亿美元,重置投资也是 1000亿美元,则净投资为零,资本存量并未增加。 6.“总投资不可能是负数”的说法对吗? 答:对。即使本年度没有生产任何资本品,总投资也只是零而不能为负。 7.“净投资不可能是负数”这一说法对吗? 答:不对。如果本年度生产的资本品价值不足以弥补资本消耗折旧时,净投资就为负 数。例如本年度生产了1000台机器,但报废了1200台机器,则净投资就是负数。 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NP? 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N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9.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 答: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买了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NP。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投资活动。 10.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是耐用品消费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答:住宅建筑即当年建造为私人购买和使用的房屋总值,之所以列为投资一部分,是由于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增加是看作是投资的一部分。当然,房屋被消费的部分可算作消费,假定它是出租的话所取得的房租可以计人GNP。 11.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答:存货对厂商来说,像设备一样,能提供某种服务。例如,当市场发生意料之外的需求增加时,存货可应付这种临时增加的需要,同时,生产过程要顺利地连续不断地维持下去,仓库也必须有足够的原材料储备。至于商店,更需要库存必需的商品,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可见,存货对厂商的正常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构成资本存量的一部分。GNP是某经济社会在每一时期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N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例如,某国某年生产9 000亿美元产值,但只卖掉8 500亿美元,还有500亿美元要作为存货投资计人GNP,即看作是企业自己购买存货的支出计入 GNP。 12.政府购买计入GNP时有何特点? 答:政府购买和消费及投资支出在计人GNP时虽都是从支出角度计算的,但计算方法并不相同。买机器设备和消费品都是根据购买这些物品所费货币金额加以计算。比方说,买1台机器用10万美元,则 10万美元作为投资支出计入 GNP。可是,政府购买是政府花钱设置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政府这些购买通过雇请公务员、教师、造公共设施或枪炮、潜艇等为社会提供服务。由于这些服务不是典型地卖给最终消费者,因此对政府购买提供的服务难以有一个市场估价。因此,在计入GNP时,不是根据购买政府服务所费成本,而是根据政府提供这些服务所费成本。例如,根据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来计算公共教育的价值,用国防费支出来计算国防服务的价值。 13.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 答: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工作从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NP而后者计入GNP,自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比方说,政府给公立学校教师发薪水是因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务。 14.为什么计人 GN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 答:出口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本国GNP的一部分,而从外国进口的货物并不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只是外国生产的一部分,但却被计入本国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的一部分。例如,进口1台价值 10万美元的机器,被计入本国投资,进口价值5万美元的香水被计入本国消费,进口价值15万美元军火被计入政府购买。如果我们计算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时不把这30万美元的进口减去,就会误把外国生产的GNP计作本国的GNP。因此,我们计算GNP时,必须从出口中扣除进口即仅计算净出口,否则,我们就会犯多计算GNP的错误。 15.为什么间接税应计人GNP? 答: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东西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NP和收入法计得的GN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NP。举例说,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出 100美元,这 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入GNP。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销售税和3美元的折旧,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因而,从收入法计算GNP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折旧一起加到92美元中去作为收入计人GNP。 16.假定甲为乙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乙为甲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甲乙商定相互的支付互相抵消300美元,结果甲只收乙10 0美元。试问计人GNP的是否就是这10 0美元? 答:不是。计入GNP的应当是300美元加400美元共700美元,因为GNP计算的是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现在甲乙两厂商生产的劳务价值总共是700美元而不是100美元,因此,计人GNP的应是700美元,至于双方抵销多少,和GNP计量无关,否则的话,甲乙两厂商相互销售时计入GNP的都只是相互收支抵销后的支付余额了。 17.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和DPI这四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NP、NN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18.计算GNP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GNP只计算最终产品,不计算中间产品 2.最终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劳务 3.GNP是以一定的时期加以核算的 4.GN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 5.GNP有名义GNP、实际GNP、人均GNP之分,其计算方法不同,应用时加以注意。 注:参考书目: 1.《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尹伯成:复旦大学出版社 2.《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导》;梁东黎;南京大学出版社 三、案例 1. 宏观核算整体化构架的设想 中国实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旧核算体系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是如果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潮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表现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而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仅对经济系统的产品流量和资产存量的考察,更不满足于仅对商品化经济内容的度量。近年来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在联合国召开的各国首脑参加的1992年巴西会议达到高潮。科技投入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由在发达国家受重视而转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环境问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问题、保持生态平衡问题、人类对自身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关注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这一切,对宏观核算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在国际研究中,国民经济核算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研究领域,它与环境、科技、社会核算的相互关系乃至整体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如果得不到高质量统计数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就失去了依据。 建立宏观核算整体化构架在实践中是一项重大工程。联合国、世界银行、欧共体等国际上一些统计机构多年来为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拓展其核算内容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足以表明这项工作的艰巨。中国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看,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宏观核算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我国目前正在转向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有一定基础。而且我国的科技和社会指标工作已经步入正轨。环境指标工作虽然差一些,但这与世界整体状况有关,并且在改进。在此基础上,为了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中国在建立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同时,迫切要求把国民经济核算扩大到包括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在内的整个宏观核算,而不是只限于经济领域本身的核算,要重视科技指标和环境指标体系的核算,以及把各种专业核算之间协调起来进行整体化衔接。如果中国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不但会大大加快国民经济核算和专业核算工作的步伐,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并将对国际社会作出独特的贡献。 注:资料来源:《宏观经济分析》;韩秀云;财政经济出版社;P53—54 2. 投入产出表的产生和发展。 投入产出表的产生。投入产出表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首先提出并加以研究的。他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投入产出表,其目的是用以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1936年8月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这篇文章是世界上有关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它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以后通过若干年的研究,他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奠定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开创了投入产出分析的新纪元。由于列昂惕夫在投入产出分析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从投入产出表产生到现在,虽然经过仅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原理编制技术和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与应用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在列昂惕夫刚刚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后,并没有得到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的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政府。需要对经济进行控制和干预,迫切需要一种比较科学、比较精确。的经济计量方法,投入产出技术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得到普i及和推广,并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应用最早的是美国劳工部g劳动统计局在列昂惕夫的指导下,于 1942— 1944年编制了美国1939年投入产出表,利用这张表来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预测战后美国的钢铁工业的生产和美国的就业情况,制定战时军备生f产计划,研究裁军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得到了美国政府和经济学界的重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投入产出表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和应用投入产出表。到1990年,除个别国家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编制了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原理也得到了发展,由静态模型向优化模型发展,并应用到各个方面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随着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投入产出表已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统计司于1968年将投入产出表纳入到SNA核算体系中,于1971年又将其纳入到MPS核算体系中。由此,投入产出表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国对于投入产出的分析是从60年代开始的,当时仅限于l理论研究。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严厉的批 判。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重视。1980年在山西省开始试点编制《1979年山西省投入产出表》,以后陆续深入。到1987年3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业调查的通知》,在全国进行1987年投入产出调查,编制《中国1987年投入产出l表》,并决定每5年进行一次。这张表于1988年底编制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我国编制的第一张投入产出表,它标志着我国投入产出分析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投入产出分析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投入产出表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附表 表3-1 投入产出表       产 出 投  入         中 间 使 用 最 终 使 用  进 口  总 产 出    物 质 生 产 部 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中 间 使 用 合 计 总 消 费 总 投 资  出 口  最终使用合计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 三 产 业          粮 第 食 一 种…产 植 业 业 合 计 煤  第 炭  二 开… 产 采  业 业  合    计 铁 路 货… 运 业 物质生产部门合计 铁  第 路  三 客… 产 运  业 业  合    计 非物质生产部门合计  居社 民会 消消 费费 固库 定存 资增 产加 形 成                                     中 间 投 入 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 产业 粮食种植业   . . . 第一产业合计                第二产业 煤炭开采业   . . . 第二产业合计                第三产业 铁路货运业    . . . 物质生产部门合计                               非物质生产部门   铁路客运业   . . . 第三产业合计                非物质生产部门合计              中间投入合计             增加值 固定资产折旧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合计             总投入              3.人类发展与国民生产总值 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罗曾经写道:“如果你一定要为什么东西着迷,如何使实际国民收入最大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确实,经济学家们通常以一个国家的经济的绝对或人均规模来排列座次。不过索罗可能是第一个承认,经济规模本身并不能反映人口生活标准的许多重要因素。因此,不同的团体已经建议用其他一些指标来取代GDP(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DP按照环境、医疗保健普及情况、读写能力以及期望寿命等因素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提供了替代指标的一个实例,称为人类发展指数(HDI),该指数综合考虑了期望寿命、读写能力以及平均收入的购买力。按人均GDP来计算,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就HDI而言,美国则落后于17个国家,包括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爱尔兰,这四个国家在期望寿命和读写能力方面均高于美国。埔寨是第40大穷国。以HDI计算得出的世界上最贫穷的两个国家是尼日尔和马里,那里的期望寿命只有 45岁,而识字率只有 20%。 然而,还没有任何衡量国家实力的方法可以取代基于GDP的计算。包括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建议的HDI在内的其他计量方法的主要困难,在于无法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设想一下,读写能力是否与期望寿命同样重要呢?也许其重要性只有后者的90%?购买力增加 1000美元应该怎样与期望寿命增加2年进行比较呢?面对类似这些难以估量的问题,相比之下GDP的计算要客观和直接得多。 资料来源 1. Development Brief :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Economist., May 26, PP. 80~ 81. 2.Robert M. Solow,“James Meade at Eighty, Economic Journal(December1986),pp.986。88. 4. 计算产出的难题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估计值,它是将一个经济里面数以百万计的各种商品和劳务加起来而得出的一个总和。但是计算这一数值的同时会引起一些难题。以下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难题。 (1).衡量质量的改变: 今天的一个西红柿和50年前没什么两样,但是一架飞机或一辆汽车却和20年前有了很大区别。一些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变化。考虑一下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产生的问题。假如那些计算GDP的人们只使用计算机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他们可能得出计算机产出上升缓慢,甚至是下降的结论,因为计算机的价格迅速下降。但是人们不想单纯比较计算机的数量,否则将忽视新式计算机日益强大的事实。一种计算计算机产业的真实产出的方法应该同时考虑质量的改进。假如所作修正不够充分,那么结果就会显示产出增长比实际要小得多。 或者应考虑一下医疗卫生的改进产生的问题。以如今可供应用的医疗技术为例,经济学家们应该怎样将现在医疗保险产业的产出和几十年前进行比较呢?GDP统计学家们知道这些难题,想方设法基于质量变化作出某些修正。例如,70年代早期,由于首次要求汽车安装防污设备,汽车价格上升。统计学家们需要确定增加了的成本是一种单纯的价格提升,因此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诱因,还是一种质量改进,有效提高了真实产出,因为消费者购买的是一辆更好的汽车。最后他们选择了第二种意见。然而,统计数字的使用者应该记住,所有类型的修正肯定不时十全十美的。 (2) 衡量政府的服务 标准的GDP的计算从销售点的价格和数量出发。那么应该如何处理不出售或者不直接出售的商品呢? 这类商品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试想州政府官员们的工作效率提高,能够迅速完成汽车注册的程序,这可能意味着该州政府可以雇用较少的人手完成同样的工作。但是车牌价格并非由竞争市场决定,纳税人交税来支付有关政府职员的薪金。GDP的统计数字仅仅反映了政府职员的工作时间。如果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得出的GDP数值反而可能下降,即使真实的产出即注册数量增加。 (3)衡量非经市场销售的商品 非经市场销售的商品和服务,例如家庭成员完成的家务劳动,向国民收入统计学家提出了相似的难题。统计数字低估了经济的产出的真实水平,因为它们忽视了类似这样的经济活动。举例而言,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但是,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中。 (4) 统计学问题的重要性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即使GDP的计算不尽完美(而这当然是肯定的),至少这些不尽完美的问题其实在各个时期都相差无几,因此经济学家仍然可以略带犹豫地运用这些数据,作为经济规模的一种描述。放在几年的短时间里考察,这种看法确实相当正确。 但是经济结构将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GDP计算过程中的这些偏差也会发生变化,于是产出和生产力的增长的计算可能出现很大的歪曲。例如,过去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接受有薪工作,相应地她们会更多地聘请管家和在饭店就餐,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以往对GDP的低估有所减少,于是GDP的部分增长比真实情况更加明显。另外,如果政府部门增长得比其他部门快,而GDP的计算方法又系统地忽略了公共部门的生产力的增长,那么就会得出生产力增长放缓的结论,但实际并非如。 注:资料来源:《经济学》小品与案例;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28 四、附表 表2—1 支出法计算:美国国民生产总值(1984) 单位:10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 3661、3 消 费 2342、3 耐用品 318、4 非耐用品 858、3 劳务支出 1165、7 投 资 637、3 固定投资 580、4 非住宅 426、0 住 宅 154、4 存货投资 56、8 政府购买 748、0 净出口 -66、3 出口 363、7 进口 429、6 最终销售 3604、4  注 1 最终消费是GNP减去存货投资。表中细目由于四舍五入的关系, 加起来可能不等于总额 本表引自罗伯特E霍尔和约翰B泰勒:《宏观经济学:理论、 运行和政策》,第28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 表2—2 收入法计算:美国国民生产总值(1984) 单位:10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 3661、8 国民收入 2559、4 雇员收入 2172、7 业主收入 154、7 个人租金收入 62、5 公司利润 284、5 利息净额 285、0 国民生产净值 3258、4 企业间接税 304、3 企业转移支付 17、3 政府补贴—政府企业赢余 --14、3 统计误差 --8、2 折 旧 402、9  注 资料来源:罗伯特E霍尔和约翰B泰勒:《宏观经济学:理论、运行 和政策》,第36—37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表2—3 最终产品法计算:美国国民生产总值(1983年) 单位:10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 3304、8 国内生产总值 3256、5 农 业 72、7 采矿业 112、4 建筑业 130、7 制造业 685、2 交通和公用事业 306、8 批发和零售商业 536、2 金融、保险和不动产 542、5 劳 务 477、5 政 府 392、1 统计误差 5 其他国家 48、3  注 资料来源:罗伯特E霍尔和约翰B泰勒:《宏观经济学:理论、运行和政 策》,第34页,中国 表2—4 投入产出表       产 出 投  入         中 间 使 用 最 终 使 用  进 口  总 产 出    物 质 生 产 部 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中 间 使 用 合 计 总 消 费 总 投 资  出 口  最终使用合计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 三 产 业          粮 第 食 一 种…产 植 业 业 合 计 煤  第 炭  二 开… 产 采  业 业  合    计 铁 路 货… 运 业 物质生产部门合计 铁  第 路  三 客… 产 运  业 业  合    计 非物质生产部门合计  居社 民会 消消 费费 固库 定存 资增 产加 形 成                                     中 间 投 入 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 产业 粮食种植业   . . . 第一产业合计                第二产业 煤炭开采业   . . . 第二产业合计                第三产业 铁路货运业    . . . 物质生产部门合计                               非物质生产部门   铁路客运业   . . . 第三产业合计                非物质生产部门合计              中间投入合计             增加值 固定资产折旧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合计             总投入              表2—5 资金流量表 (收入与分配部分) 部门 项目  顺 序 号 居民 企 业 行政 事业 财政 金 融 国 外 合 计    使用 来源 使用 来源 使用 来源 使用 来源 使用 来源 使用 来源 使用 来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部门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上缴财政 财政拨款 财产收入 其它转移 1 1 3 4 5 6    合 计 7   可支配收入 总消费 总储蓄 资本转移 总投资 固定资产形成 库存增加 8 9 10 11 12 13 14    表5-1 国际收支平衡表 项目 差额 借方 贷方 项目 差额 借方 贷方  甲 1 2 3 甲 1 2 3  国际收支总计 经常项目 对外贸易 出口 2.进口 非贸易往来 货运 港口供应与服务 旅游收支 投资收支 利润 利息 银行收支 其它非贸易往来 其中:政府交往收支 劳务承包收支 无偿转让 与国际组织往来 无偿援助与捐赠 侨汇 居民其它收支 资本(资金)往来项目 长期资本(资金)往来 直接投资 外国和港澳台地区在华 直接投资 中国在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外国和港澳台地区在华证券投资 中国在外国和港澳台地区证券投资 国际组织贷款 外国政府贷款 银行借款 地方、部门借款 延期付款 延期收款 加工装配、补偿贸易中应付客商作价设备款 租赁 对外借款 其它 短期资本(资金)往来 银行借款 地方、部门借款 延期付款 延期收款 其它 误差与遗漏 储备资产增减额 黄金储备 外汇储备 特别提款权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对基金信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