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1 离子键理论
§ 6— 2 共价键理论
§ 6— 3 金属键理论(简介)
§ 6— 4 分子间作用力
第六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原子的结构。那么
原子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形成分子,形成分子
以后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性质有何关系?
这就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
了分子的结构才能了解分子的性质。
本章研究问题的思路:
① 原子 — 原子之间作用力即化学键。
② 原子 — 原子之间相对位置即空间构型。
③ 分子的空间构型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之关系,即结构决定性质。
§ 6— 1 离子键理论
1,离子键的定义与形成
定义,原子间发生电子得失,形成正、负离子,并
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NaCl的形成:
nNa_______n Na+- ne
nCl_______n Cl-+ ne nNaCl
形成过程,a 电负性小的活泼金属原子与电负性大的活
泼非金属原子相遇,由于电负性差较大,所以发生电子
得失,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正负离子。
b 正负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学键。
从能量的角度看离子键的形成
Na+与 Cl-之间强烈的静电作用力,这种作用
力,既包含正、负离子间的引力,同时也有外层
电子之间和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当引力和斥力
达平衡时,正、负离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体
系能量最低,正负离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离子
键)。以 NaCl形成的势能曲线为例说明 NaCl的
形成。
M+ L-
异号电荷静电吸引
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的排斥
V/
KJ
.m
ol
-1
80
0
-500
R/102pm
2 4 106 8 12
-250
NaCl势能曲线
R0
Na+ + Cl-
∴ 正负离子在接近平衡位置 R=R0时,
引力和斥力平衡形成离子键。
R
2,离子键的特点
( 1), 本质是静电作用力。
正负离子之间的作用力可用库仑引力公式表示:
2
.
R
qq
f
??
?
R→ 小,q→ 大,f→ 大,离子键强。
即当离子电荷 → 高,离子间距离
R→ 小,则 f→ 大,离子键越强。
( 2), 离子键无方向性。
因为离子电荷球型分布,只要 空间条件允许,可以在空
间各个方向上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产生静电引力。
( 3), 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每个离子可以同时同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产
生相互吸引,不论距离子远近,作用都存在,近处的强
一些,远处的弱一些,所以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例,不恰当的例子,麻团外面滚芝麻,能滚多少芝麻,看
空间的条件即麻团的大小。
( 4), 键的离子性
离子键形成的条件就是原子间电负性差 → 大,
一般 △ X→ 大,键的离子性也越大,但即使是
F-+Cs+→CsF.
键的离子性也只有 92%,即有 8%的共价性,即 8%
的原子轨道的重叠。
电负性差 △ X=XB -XA 离子性 %
0.2 1
1.6 47
1.8 55
3.2 92
结论:
1,△ X → 大,离子百分比 → 大,离子性 → 大。
2,△ X = 1.7 离子性 % = 50% ( 参考点)
3,△ X < 1.7 < 50% 共价型
4,△ X > 1.7 > 50% 离子型
3.离子的特征
∵ 离子型化合物性质 → 离子键强度 → 正负离子性质
有关,∴ 研究离子特征。
( 1)离子的电荷
正离子电荷 =失去电子的数目:
多为 +1,+2,+3,+4,更大的不存在。
IA IIA Fe Ti(过渡元素)
负离子的电荷 =获得电子的数目:
多为 -1,-2,( -3,-4)多为含氧酸根或配离子 。
O2-,S2-,PO43- 等。
离子电荷 → 高,静电引力 → 大,离子键越强。
( 2) 离子的电子构型
负离子,8e,如 Cl-,O2-,F-等。
正离子,构型复杂,种类较多,大致有以下 5种
2e,ns2,最外层 2e,Li+,Be2+。
8e,ns2np6,最外层 8e,Na+,Ca2+,Cl-,O2-
等。
18e,ns2np6nd10 最外层 18e:
Ag+,Zn2+,Cu2+,Hg2+等,
( 18+2) e,ns2np6nd10( n+1) s2:
次外层 18e;最外层为 2e:
Sn2+,Pb2+, Ti+( P区的金属易形成)
( 9-17) e,ns2np6nd1-9,最外层电子在 8— 18之间的
不饱和构型离子:
Fe2+,24e,[Ar] 3s23p63d6,14e
Cr3+, 21e,[Ar] 3s23p63d3, 11e
离子的电子构型与离子间作用力有密切关系
当离子电荷半径相同时,离子构型与结合力的大
小为,8e<( 9— 17) e <18e or( 18+2) e
K+,Ag+电荷相同,半径接近,但电子构型不同,所以
性质差别大。
( 3),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是指正、负电子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
的半径叫离子半径。
其实离子半径与原子半径无法严格界定,因为
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无固定的轨道。
我们可以认为,当 A+ +B-→ AB 型离子晶体时,两
离子的核间距,
d=rA++ rB-
d 可以从 X— 射线衍射实验测定,若已知其中的 rA+,
则, rB-=d - rA+
如何将 d分为 r+和 r-很难,∵ 两离子并不完全接触。
离子半径值:
实验的测定值,1826年
哥德希密特用光谱学实验测定
rF- =133Pm,rO2-=132Pm
以 r F-,r O2- 为基础,测定其它 AB
型离子晶体的 d,求出其它离子半径。
例:测 d MgO=210Pm
所以 rMg2+=210— 132=78Pmd=r+ + r-
理论计算值,1927年 Pauling从有效核电荷和屏蔽
常数推算的一套离子半径,
r =Cn / Z-σ ( Cn为与主量子数有关的常数,z-σ
为有核电荷)。 本书中在讨论问题时使用 pauling
的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的改变规律:
同一主族:自上而下,电荷相同的离子半径增大。
例,F-<Cl-<Br-<I-
同一周期:自左 → 右,主族元素正离子的半径依次减
小。因为正电荷依次增大:
Na+>Mg2+>Al3+
同一元素形成不同正电荷的离子,高价半径小于低价
半径,例,Fe3+<Fe2+
负离子半径较大,130~250Pm ;
正离子半径较小,10~170pm
周期表中:相邻两族元素右上方和左下方斜对角线
上的正离子半径近似相等 -------对角线规则。
IA IIA
Li+( 60Pm) Be2+
Na+( 95Pm) Mg2+( 65Pm) ;
Rb+ Ca2+( 99Pm)
结论,由于离子半径决定离子间的静电引力。 ∴ 它
对化合物的性质影响较大。 r→ 小,f→ 大,拆开它们
所需能量 → 大, ∴ mp,bp高。
4.离子晶体
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
离子晶体,
如,NaCl,KCl,CaO,MgO 等均为离子晶体。
( 1)离子晶体的物理特性 (先了解一些有关的概念 )
晶格,在离子晶体中,组成晶体的正,负离子在空间有
规律的排列,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有明显的周期性,
晶体学上称晶格,
晶胞,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位,
例,CsCl晶胞, Cs+ Cl-
晶胞不断重复就构成晶格。
晶格节点 ─质点,
晶格上有规则排布的微粒。如 Cs+,Cl-。
配位数,在晶格中一个微粒被异号电荷微粒所包围的
数目,
例,CsCl晶胞中,1个 Cs连 8个 Cl,所以 Cs的配位数为 8。
离子晶体的物理特性,
a,正负离子形成离子键,离子间相互作用较强。所
以离子晶体,mp,bp 高,硬度大,且离子电荷 → 高,
r → 小,静电作用 → 大,mp,bp→ 大。
b,晶体延展性差:晶体受冲击时,各层离子易错动,
使引力减弱,晶体易碎。
c,熔化,溶于水导电,固态不导电。
d,整个晶体是一个大分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
例,NaCl晶体中,Na+ Cl+有规则排列,
配位数为 6
Na:Cl=1,1,∴ NaCl只是化学式,不是分子式。
(2).离子晶体的类型
CsCl型晶体,
晶胞形状,正立方体,正负离子的配位数 =8.(见前面 )
NaCl型晶体:
晶胞形状:正立方体,正负离子的配位数 =6,
6个 Na+被 6个 Cl-包围,6个 Cl-被 6个 Na+包围。
立方 ZnS型,
晶胞形状,正立方体,质点多复杂,正负离子配位数
=4。还有许多其它的晶体类型不一一介绍
NaCl型
晶格, 面心立方
配位比, 6:6
CsCl型
晶格,简单立方
配位比, 8:8
ZnS型 (立方型 )
晶格,
面心立方
配位比, 4:4
( 3),离子半径和配位数及晶体构型的关系,
r
+
/ r
-
配位数 构型
0.225 → 0.414 4 ZnS 型
0.414 → 0.732 6 N a C l 型
0.732 → 1.00 8 C sC l 型
1.00 12 最密堆积
几点说明:
(1) 以上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实际相符,有个别例外,
例,RbCl,r+/r -=1.48/1.81=0.82,理论配位数为 8, CsCl型,
但实际上为 NaCl型,配位数为 6。
(2)当 r+/r-处于极限时,可能有两种构型:
例,CeO2,r+/r=0.53/1.40=0.38,推测是 ZnS构型,配位数为 4.
也很容易 →NaCl 型,有两种构型同时存在。
5,晶格能,(u)
( 1),定义,相互远离的气态正离子和负离子结合成离
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叫晶格能,用 u表示,KJ/mol,
例,UNaCl=786 KJ/mol( 0K,100KP)
用途:晶格能越大,晶体稳定性越高,mp高,硬度大。
( 2),测定,用玻嗯 —— 哈伯循环法测定:
N a C l ( s )( g )Cl+( g )Na mr-+ ?? ?? ? H
m olKJU
PKkH
.788
10 132 5,298m olJ788- 1-mr
?
???
近似的认为:
)晶格焓(
利用 Born-Haber循环,计算晶格能
(g)Cl -
)s(Na )g(Cl
2
1
2
m,1H?
Na(g)
Cl(g)
1m,2 IH ??
)CC(21m,4 llDH ???
EH ??? m,5
UH ??? m,6
S
(g )N +a
+
)s( N a C l,mf H? NaCl(s)+
EIDSHU
UEIDSH
???????
????????
2
1
)()(
2
1
)s( N a C l,
mf
mf
U=[-(-411)+109+121+496-346]=788kJ/mol
按分过程能量来分析总过程能量的方法叫
玻恩 - 哈伯循环。
( 3),晶格能的用途:
解释离子型化合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
MgO CaO SrO BaO
小
大
高
大
R
U
熔点
硬度
大
小
低
小
§ 6~2 共价键理论
引入,离子键理论能很好的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但对于同
种元素形成的分子 (如 H2,Cl2等 )的形成不能说明,同时也不能
说明由那些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分子 (如
Cl2.H2O)的形成。
1916年美国化学家 Lewis提出共价键理论。他认为:
分子中每个原子都应具有稳定的稀有气体电子层结构,可
以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几对电子来实现,这种靠共用电子对
结合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N N N N+
H HCl Cl
成功的解释了 O2,N2,HCl的形成,并揭示了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
缺 点:
不能解释 BF3,PCl5,SF6的形成。因为它们少
于 8e 或多于 8e ;
不能解释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及共价键的
本质。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把量子力学的成就用来处
理 H2分子结构上,才使共价键的本质获得初步的回
答。
后来 Panling 发展了这一成果,建立的现代价键理
论(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使我们对
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1,价键理论 (VB法,Valence bond theory)
⑴ 共价键的本质:
由于 自旋相反的两个单电子 原子相互靠近时,原
子轨道可以发生 最大限度的重叠,使两原子核间出现
了电子 云密集区域,这一方面降低了两核间的正电排
斥,另一方面增加了两个原子核对核间负电荷区域的
吸引,使体系能量降低,形成了共价键,可见共价键
的本质也是电性的。
- ++δ- δ-
E
0
Es
EA
R0=0.87pm 核间距 R
( 2) 共价键成键原理:
i,电子配对原理,两原子如有 反相自旋 的成单电
子,它们可以相互配对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ii,能量最低原理,两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分子
时,放出能量使体系能量降低,放出能量越多共价键
越稳定。
iii.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键合的原子间形成化
学键时,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要发生最大程度的重
叠,形成的化学键越稳定。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轨道重叠时必须符号相
同。
( 3) 共价键的特点:
a,共价键结合力的本质是电性,但不是纯粹的静电作
用,它只是原子核对两核间 电子云密集区的吸引。
饱和性.b
H Cl H O H N N
方向性.c
决定分子的空
间共型
V X
X
( 4)共价键的类型:
σ键,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
成的共价键叫 σ键。
σ键,在键轴上成键,轨道重叠最大,
最稳定,键能最大。
ss ? ps ?
pp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
键叫 Π键。
重叠程度小于 σ键,键能小于 σ键,稳定性低,
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
N2
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条空轨道,另一原子提供
一条满电子轨道。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配位键,用
,→”
?4NH ? ??
4BF CO
?
22 p2s2 42 p2s2
HNH ?? FBF ??
H
F
OC ?
H
F
?
2S
2p
2.杂化轨道理论:
VB法成功的解释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
即共价键的方向性,饱和性。
缺点:不能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
例如,CH4:实验测定是四面体,四个 C-H键相等。
∠ HCH=109028’
VB法,C,2S22PX12PY1, 只有 2个单电子。只能
形
成二个 C — H。
若将 2S2激发, 2S12PX12PY12PZ1,可形成四
个 C-H,但 4个 C-H键不等同,且空间结构不符。
为了解释 CH4分子的空间构型,Pauling( 1931)
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 1)基本要点:杂化轨道与杂化的概念
杂化: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中心原子若干条能量相近的不同
类型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成一组数目相同的新原子轨
道,这种重新组合的过程叫杂化。
杂化轨道:
经杂化而形成的新的轨道叫杂化轨道。
等性杂化:
由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混合,重新组合成一组完全相同
(能量相同,成分相同)的杂化轨道叫等性杂化。
不等性杂化:
由于杂化轨道中有不参加成键的孤对电子,而使各杂化
轨道中成分不等同,这种杂化叫不等性杂化。
杂化轨道的特点,
a.所形成的杂化轨道数目等于参与杂化的轨道数目。
b.不同类型的杂化轨道有不同的空间伸展方向,不同
的构型,因此使形成的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
杂化轨道在空间的排布应使轨道彼此之间斥力最小。
激发 杂化
CH4等性的 SP3杂化
重叠成键
C,2S22P2
sp3
杂化3sp 1
4CH
2s2p轨道
空间构型
p2
s2C:
激发 杂化3sp
3sp
s2
p2
s2
p2
的形成4CH
四
个
sp3
杂
化
轨
道
杂化不等性 3 sp
OH 2
'30104H O H ???
H
O
H
3sp
p2
s2
杂化不等性 3sp
3NH
'18107H N H ???
N
H H H
杂化3sp
? ( 2)杂化轨道的类型
SP 1条 S,1条 P 2 1800 直线型 BeCl2
SP2 1条 S,2条 P 3 1200 平面三角形 BF3
SP3 1条 S,3条 P 4 109028’ 四面体 CH4
dsp2 1条 (n-1)d,4 900 1800 平面正方形 CuCl42-
1条 S,2条 P
sp3d 1条 S,3条 P,1条 d 5 1200 9001800 三角双锥 PCl5
sp3d2 1条 S,3条 P,2条 d 6 900 1800 正八面体 SF6
杂化类型 参加杂化的
轨道数目
空间
构型
杂化轨道
数目
轨道
键角 举例
( 3)举例说明,应用杂化轨道了理论,解释分子的
形成。
例,BeCl2,中心 Be,2S2
p2
s2
激发
SP杂化
重叠成键
键角 1800 ? Cl —— Be—— Cl 直线型。
的形成2B e C l
Be采用 sp杂化
生成 BeH2
? 例 2,BF3:中心 B,2S2 2P1
的形成3BF
s2s2
p2 p2
激发
2sp
SP2杂化
键角 1200
杂化不等性 3sp
3NH '1810 7
??? H N H
N
H H H
杂化3sp
? 例 4,PCl5:中心 P,3S23P3
p3
s3
激发
SP3d杂化
重叠成键
杂化轨道构型:三角双锥
分子构型:三角双锥
sp3d杂化
? 例 5,SF6 中心 S,3S23P4
p3
s3
激发
SP3d2杂化
重叠成键
3d
杂化轨道的类型,八面体,无孤对电子
∴ 分子构型,八面体
sp3d2杂化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VSEPR法
( valence-shell election pair repulsion theroy)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能很好的预言分子的几何形
状,应用起来简单方便,∴ 在此介绍给大家 。
(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对于 AXm型分子:
分子几何构型主要取决于中心原子 A的价层电
子对相互排斥作用,分子几何构型总是采取使中心
原子 A的价层电子对互斥力最小的那种结构。
例,BeH2,Be的价层电子只有 2对成键电子,
互相远离最稳定。处于 Be的两侧 ∴ BeH2为直线
型。
对于 AXm共价分子:其几何构型取决于中心原
子 A的价层电子对的数目和类型(成键电子对),
根据电子对之间相互排斥最小的原则,分子的几何
构型应采取价层电子对排斥力最小的那种构型。
价层电子对的斥力大小:
⑴ 电子对之间夹角越小,斥力越大。
⑵ (孤对电子 — 孤对电子)斥力>(孤对电子 —
成键电子)斥力>(成键电子 — 成键电子)斥力。
⑶ 三键斥力>双键斥力>单键斥力。
? 实例A电子对数 成键对数 孤对电子数 价电子对几 何构型 分子几何
构型
2 2 0 直线型,BeH2,HgCl2
3 3 0 平面三角形,BF3 BCl3
2 1 V型,SnBr2 PbCl2
4 4 0 四面体,CH4 CCl4
3 1 三角锥 NH
3
? 4 2 2
? 实例A电子对数 成键对数 孤电子对数 价电子对几 何构型 分子几何
构型
V型 H2O
5 5 0
A:,::
:
三角双锥 PCl5
3 2 Cl F
F
F
:
:ClF
3
4 1 三角双锥 变形四面体
? 实例A电子对数 成键对数 成键对数 价电子对几 何构型 分子几何
构型
6 6 0 八面体 八面体 SF6
5 1 八面体 四方锥
4 2 八面体 平面正方形 ICl4- XeF4
:
:
:
:
:
:
A
几个实例
ClF3, T型
Cl
F
F
F
900角孤电子对之间的排斥:无
900角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4个
900角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2个
Cl
F
F
F
900角孤电子对之间的排斥,1个
900角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3个
900角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2个
Cl
F
F
F 900角孤电子对之间的排斥,0
900角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6个
900角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0
综上所述,ClF3最稳定的空间构型为,T型
b.判断分子结构的规则
确定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数目,
1.H,X提供的价电子数目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氧族
元素作配体不提供电子。
2.氧族元素作中心原子提供 6e,卤族元素提供 7e。
3.如果是离子,要加上或减去相应的电子。
4.在 AXm中,A与 X形成 = 双键、三键,则把它们当成一
个电子对。
5.加合电子 / 2=电子对数目。
例,PO43-:
P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数 =( 5+3) =8/2=4对。
NH4+, 中心 N=( 5+4-1) / 2=4
根据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找出合理的空间构型。
C.判断下列共价分子的几何构型:
BeCl2, BCl3, SO3, SO42-, NH3, H2O, NO2,
PCl5, ClF3, SF6, XeF4, IF5
解:分 子 价层电子对 孤对电子 成键电子 价电子对构型 分子构型
BeCl2 (2+2)/2=2 0 2 直线 直线
BCl3 (1+3)/2=3 0 3 平面三角形 面三角形
SO2 (6+0)/2=3 1 2 平面三角形 V型
SO42- (6+0+2)/2=4 0 4 四面体 四面体
NO2 ( 5+0) /2=2.5( 3) 1 2 平面三角形 V型
PCl5 ( 5+5) /2=5 0 5 三角双锥 三角双锥
SF6 ( 6+6) /2=6 0 6 正八面体 正八面体
XeF4 ( 8+4) /2=6 0 6 正八面体 平面正方形
IF5 ( 7+5) /2=6 1 5 正八面体 四方锥
SO2Cl2 ( 6+2) /2=4 0 4 四面体 四面体
ClF3 ( 7+3) /2=5 2 3 三角双锥 T型
由此可见,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在解释分子空间
构型上与杂化轨道理论结果大致相同,且应用方便,
但有缺陷,不能说明键的形成和键的相对稳定性,这
要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
4.分子轨道理论 (molecular orbit theroy):
VB,杂化,VSEPR,直观的说明了共价键的
本质,分子的空间构型,但也有局限性:
例如,价键理论认为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只局限
在两个相邻的原子间运动,缺乏对分子整体的全面
考虑。因此它对有些多原子分子的结构不能说明,
同时对 H2+中的单电子键,O2中的三电子键及顺磁
性无法解释。
分子轨道 MO法着重于从分子整体来考虑,它可
以解释分子中存在的电子对键,单电子键,三电子
键的形成,对多原子分子的结构也能比较好的说明。
∴ MO法近来发展较快,在共价键理论中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
( 1)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简要介绍)
a.在分子中,电子不从属于某个原子,而是在整个分
子中运动,每个电子的运动也可用 Ψ来表述,称之
为分子轨道。
b,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数目等于参与
组合的原子轨道数目,其中一半能量低的称为成键
轨道,另一半能量高的轨道称为反键轨道。
c.分子轨道可根据对称性不同分为 σ 和 π型,
d.电子需要进入分子轨道中,遵循电子填充三原则,
( 2)分子轨道线性组合类型:
σ 型分子轨道,S-S重叠
+ + -
+ -
+ +-
能
量
s px
σsp *
σspσ型分子轨道,S-P重叠
σ型分子轨道,P-P重叠
π轨道 P-P重叠
π轨道 p-d重叠
+
-
+ -
- +
+-
-+
+
_
Py dxy +
+
_
π轨道成键
π轨道反键
-
π轨道,d-d 重叠,
-
- +
dxy
+ -
- +
+
-
- +
+ -
+
+
-
+
-
+-
+dxy
π反键轨道
π成键轨道
-
( 3)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原则
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但不是任
意组合,必须符合以下三原则的方可组成分子轨道。
A.能量近似原则,
如果两个原子轨道能量相差极大则不能有效的
组成分子轨道,只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有效
的组成分子轨道。
1S(H)=-1318 KJmol-1,3P(Cl)=-1259 KJmol-1
2P(O)=-1322 KJmol-1,3S(Na)=-502 KJmol-1
H 1S可与 3P(Cl),2P(O)组合成分子轨道。而 3S Na
与 3P(Cl)则不能形成分子轨道,只能发生电子转
移,生成离子键。
B.最大重叠,形成分子轨道时,原子轨道尽可能的最
大重叠,这样能量降低显著,成键效应
大,分子稳定。
C.对称性匹配,原子轨道符号相同,则对称性匹配,
可以重叠生成分子轨道。
部分匹配, 部分不
匹配,成键效应为零。
(稳定与不稳定相互
抵消 )
+ + - + + -
+
+
-
匹配
不匹配
( 4)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 O2 F2)
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B2 ( B,C,N)
同核双原子 N2分子
写成横式:
A.对 O2 F2
(σ1S)(σ1S*)(σ2S)(σ2S*)(σ2PX) (π2Py)
(π2Pz)
(π2Py*)
(π2Pz*)
(σ2PX*)
B.对 Li,Be,B,C,N
(σ1S)(σ1S*)(σ2S)(σ2S*) (π2Py)
(π2Pz)
(π2Py*)
(π2Pz*) (σ2PX*)(σ2PX)
(5).应用举例:
N2:分子结构 14e:
? ?2222222*222 )()()()()( pxpzpyssKK ?????
? ?2222222*2222*1212 )()()()()()()( pxpzpyssssN ???????
B.O = ( 10 - 4 ) /2= 3
反键电子数)成键电子数 ?? (21B, O
键级
一个 σ键,2个 π键,三键。
O2结构
? ?1*21*22222222*2222 )()()()()()()(O pzpypzpypxssKK ???????
有单电子 具有顺磁性
B.O = ( 8 - 4 ) = 2
3
2?
:O O:??
一个 σ键,2个三电子 π键,相当于双键。
(6).异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CO,NO,)
(σ1S)(σ1S*)(σ2S)(σ2S*) (π2Py)
(π2Pz)
(π2Py*)
(π2Pz*) (σ2PX*)(σ2PX)
于 C,N,B分子轨道能级相同。
对于 CO:14e
(σ1S)2(σ1S*)2(σ2S)2(σ2S*)2 (π2Py)
2
(π2Pz)2
(π2Py*)
(π2Pz*) (σ2PX*)(σ2PX)
2
CO分子中 2个 π键,1个 σ键。
HF的分子轨道图形
H:1s
F:2p
F:2s
1σ
2σ
3σ
1π
HF 的分子轨道由 H的 1s和 F
的 2s,2pz组成:
3个 σ轨道。
其中 1σ为成键轨道,
3σ反键轨道,
2σ为非键轨道,
1π轨道实际上是由 F的
另外 2个 2p轨道形成,也是
非键轨道。
5 键参数
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叫键参数:
键级、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
(1).键级 =(成键电子数 -反键电子数) /2
键级的大小说明两个原子之间化学键的强度,键级
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从另一角度解释键级:两原子之间成键的数目,
如 N,N2三键 ∴ 键级 =3。
而在 O2双键,∴ 键级 =2。
HF 单键:键级 =1)
D(H--Cl)=431kJ·mol-1
D(Cl--Cl)=244kJ· mol-1
( 2)键能:
在绝对零度下,将基态的双原子分子 AB拆成基
态 A和 B所需的能量叫 AB键离解能。 DA-B 表示,即
键能。
对多原子分子,如 NH3,
N-H键能 =( D1+D2+D3) /3=386KJ/mol
即等于三个 NH键的平均离解能。
键能 → 大,化学键 → 稳定,分子 → 稳定。
键能通过电化学或光谱学实验测定,
键级、键能表征键的强弱,分子的稳定性。
( 3)键长:
分子中两个原子核间距离。(可用量子力学计
算
或光谱学实验测定)
键长 → 短,键 → 强,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 4)键角:
键与键之间的夹角。它是反映分子空间构型的重
要因素。例 H2O中键角 104.50,V型。
键角可通过光谱衍射实验测定,也可用量子力学
近似计算。
一般分子的键长键角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即确
定。
例 CO2 键角 1800,键长 116.2Pm,直线型分子。
( 5)键的极性
极性共价键,不同种原子组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
对偏向电负性大的一侧,正负电荷中心
不重合,例 HCl,H2O
非极性共价键, 同种原子组成的共价键,正负电荷
中心重合。 H— H, O— O等。
电负性差的大小,判定键的极性:
△ X→ 大,极性 → 大,
HF﹥ HCl﹥ HBr﹥ HI 键的极性。
当 △ X特大时,电子对完全转移 → 形成离子键
例 NaCl, △ X=2.23 ∴ 形成离子键。
6.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共价化合物的单质,从晶体类型来看分成两类: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 1)分子晶体:
如 X2,H2,HX,CO2,H2O,NH3,CH4等共价
化合物,固体状态存在时都是分子晶体:
特 点:
晶体中,晶格节点:分子,如 CO2,I2,H2O,晶
格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分子间力(范德华力)
性 质,分子间力弱,∴ 分子晶体 mp,bp低,密度、
硬度小,固态熔化不导电(如 CO等),
只有极性强的分子晶体(如 HCl等)溶于水导电
(电离)。
CO2晶体 面心立方晶格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石墨的空间构型
( 2)原子晶体:
如:金刚石、单质 Si,SiC,BN,SiO等,
晶体状态由无限数目的原子组成,称为原子晶体。
特 点, 晶格节点:原子
节点间作用力,
共价键,晶体中无单独分子,整个晶体为
一个大分子。
性 质,共价键强度大 ∴ 原子晶体 mp,bp高,硬
度、密度大;
固态不导电,熔化、熔于水不导电;
整个分子为一个大分子。
金 刚 石, mp,3849K,最硬的单质,固态不导电、
不导热。 SiC,Si半导体。
§ 6-3.金属键理论:
金属键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解决金属的成
键问题。因为金属原子大多数价电子很少,因
此它们不能象非金属那样形成共用电子对,而
必须用一种与之结构对应的理论来说明:即金
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和能带理论。
( 1)金属键的该性共价键理论:“自由电子模型”
中心思想:
在固态或液态金属中,价电子可以自由地从一个
原子跃向另一个原子,就好象价电子为许多原子 or离
子(指放出价电子的离子)所共有,这些共用电子起
到把许多原子(离子)粘合在一起的作用即形成了金
属键,这种键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移动的价电
子所形成的,因此也叫做金属的改性共价键。
mp,bp高、密度大,由于自由电子使金属晶格中的
原子采用紧密堆积的结构,因此具有 mp,bp高、
密度大的特性。
具有导电性,且温度升高电阻增大,因为自由电子存
在,所以可以导电。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子定向
移动,温度升高,晶格内原子离子震动加剧,阻碍
电子流动,所以电阻大。
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因为金属晶格的紧堆结构,
允许原子在外力作用下,使一层原子在相邻一层上
滑动,而不破坏金属键。
可以 用来解释金属的一些特性
( 2)金属的能带理论(涉及到分子轨道理论,略)
1 面心立方密堆积,fcc
配位数,
空间占有率,
12
74.05%
金属晶体:等径球的密堆积
Sr,Ca,Pb,Ag,Cu
2 六方密堆积,hcp
配位数,
空间占有率,
12
74.05%
La,Y,Mg,Zr,Hf
3 体心立方堆积,bcc
配位数,
空间占有率,
8
68.02%
Li,Na,K,Rb,Cs,W,Fe
1,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2,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3,离子的极化
4,氢键
§ 6~4分子间作用力
1.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1).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非极性分子。
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极性分子。
(2),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
对双原子分子,化学键有极性,分子就有极性。
例,HCl,HF,极性分子
化学键无极性,分子无极性。
例, H2,O2,N2,非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 化学键无极性,分子无极性。
例, S8,P4等 ( O3例外有微弱的极性,
原因不详)。
化学键有极性:要看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具有
对称中心则分子无极性。否则就有极性。
例,CO2, O=C=O 无极性,有对称中心。
SO2有极性,无对称中心。
分子的结构对称,则有化学键产生的极性可
以相互抵消,则分子无极性。
( 3),分子极性大小的判定:
用偶极距的大小判断分子极性:
μ=q·d
μ是矢量由,方向:正 → 负。
单位为德拜,1个 D=3.33× 10-30 C.m
q:偶极上一端的电荷:单位为库仑,C
d:偶极长:正负电荷重心间距离, m米
μ→ 大,分子极性大,
例 HCl,μ=1.003D,H2O,μ=1.85D
μ=0,则 d=0 ∴ 非极性分子。
μ可以测定,但 d与 q却无法实验中测定。
(4).不同分子所具有的偶极:
永久偶极:极性分子中固有的偶极。 ∵ 极性分子本身
存在正负电荷重心。
诱导偶极,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的偶极。
用 △ μ表示。
分子变形性 → 大,外加电场 → 大,诱导偶
极 → 大。,
非极性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诱导偶极。
极性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诱导偶极。
瞬间偶极,在某一瞬间,由于分子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
都在不停的运动,在某一瞬间分子正负电荷
重心不重合。产生新的偶极。其偶极矢量叫
瞬间偶极。 它存在所有分子中。
分子 → 大,分子变形性 → 大,瞬间偶极 → 大。
2.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 )
( 1)定义
分子间存在着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结合能:几
-几十 kJ/mol,比化学键小 1-2数量级 。
例:气体分子能凝聚成液体,就靠这种分子间的作
用力,因范德华首先提出所以叫范德华力。
( 2)作用:
范德华力是决定物质 mp,bp、溶解度的重要因
素,范德华力增大,物质的 mp,bp增大,当溶质与
溶剂分子间力相近时,彼此互溶。
Van Der Waals
范德华
( 1837~1923)
荷兰物理学家,青年时代家境贫寒,无力入学
读书。在工作之余,刻苦钻研,自学成材,1873年
他的论文“论液态和气态的连续性”引起了学术界
的关注。并获得了莱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经过研究,
他认识到如果假定气体分子不占有体积,而且分子
之间不存在引力,则可从气体分子运动论得出理想
气体的状态方程引入两个参量,分别表示分子的大
小和引力,一个更准确的方程即范德华方程。他还
研究了毛细作用,对附着力进行了计算。他在研究
物体三态(气、液、固)相互转化的条件时,推导
出临界点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1877-1907年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 1910年因研
究气态和液态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间和分
子间的吸引力被命名为范德华力。 1873年他最先假
设了这种力,以研究关于真实气体的理论。
( 3)范德华力的种类(三种)
a.取向力(也叫静电力):
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之间,靠永久偶极而产生的相
互作用力叫取向力。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发生
旋转,产生静电吸引到达平衡。
取向力本质,静电吸引。
取向力 ∝ μ2/r7T ( T:温度,r:分子间距离),
所以是近距离的作用力。
取向作用:由于极性分子的取向而产生的
分子间吸引作用。
b.诱导力
存在于,极性 -极性分子中,极性 -非极性分子中 。
定 义,诱导偶极与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之间的作用
力。
本 质,静电引力 。
诱导力 ∝ μ2.变形性(被诱导分子) /Tr7
变形性,分子发生变形的性质。分子中各组成原子的半
径增大,分子体积增大,变形性增大。
诱导作用: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
相互作用。
c.色散力:
存在于所有分子中的相互作用力,由分子的“瞬
间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力理论计算公式
与
光色散公式相似,所以叫色散力。
本 质,静电引力。
色散力 ∝ 分子变形性 /r7,与分子的电离势有关,
(4).范德华的特点:
它是永远存在于分子或原子间的一种作用力。
它是吸引力,作用能比化学键小 1-2个数量级。
范德华力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引力范围只有几 pm。
范德华力有三种:
静电力、诱导力,只存在于极性分子或极性与非
极性分子之间;
而色散力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且色散力在三种
力中是最大的,最主要的。
分子极性 色散作用 诱导作用 取向作用
非 - 非 √
非 - 极 √ √
极 - 极 √ √ √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He Ne Ar Kr Xe
分子量 小 大
原子半径 小 大
色散作用 小 大
分子间力 小 大
沸点熔点 低 高
水中溶解度 小 大
3.离子的极化
在离子体系中,离子之间除了离子正负电荷之间
的相互静电吸引之外,还存在着范德华力,例如 OH-、
CN-等离子,在离子内部必然存在着偶极,所以这些
离子和其它离子之间必须还存在着取向力。
(1).离子极化:
离子间除了静电引力外,诱导力起着很重要的作
用。因为阳离子具有多余的正电荷,半径一般较小,
而且在外壳上缺少电子,它对相邻的阴离子会产生诱
导作用,是阴离子产生诱导偶级,这种作用叫做离子
的极化作用。
(2).离子的变形性:
阴离子半径一般较大,在外壳上有较多的电子,
容易变形,在被诱导过程中能产生临时的诱导偶极,
这种性质通常称为离子的变形性。
(3).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极化作用
当正负离子相互靠近时,除了表现正常的静电引
力外,阳离子对阴离子产生诱导作用,使其产生诱导
偶极,这个诱导偶极反过来又会对阳离子产生诱导。
如果阳离子易变形的话( 18e,18+2,不饱和电
子构型,半径大的离子),阴离子的诱导偶极反过来
又诱导阳离子,则阳离子中也会产生诱导偶极。
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产生额外的吸引力,这种
作用叫相互极化。
于是两离子相互靠近,有可能使电子云发生重
叠,生成极性较小的键,或者说有可能使两个离子结
合成共价极性分子,从这个观点来看,离子键和共价
键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两者之间有一系列过渡。
离子的极化 (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 )
δ + δ - δ- δ+ δ- δ+
( 4)影响离子极化作用的因素
a.电荷高的阳离子有强的极化作用。
b.离子结构不同,极化作用不同:
18,18+2,2e> 9-17e > 8e
Ag+,Pb2+,Li + >Fe2+,Ni2+,Cr3+ >Na+,Mg2+,Ca2+
c.电子层相似、电荷相等时,r越小极化作用越大
例,Mg2+>Ba2+ Al3+>La3+ F->Cl-
d.复杂阴离子极化作用小,但电荷高的复杂阴离子也
有一定的极化作用,如,SO42+.PO43+
( 5) 离子的变形性
a,18e,9-17e > 8e
例,Ag+> K+,Hg2+> Ca2+
b.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正电荷越高,阳离子变形性越
小,
例,O2- >F->Ne> Na+>Mg2+> Al3+> Si4+
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电子层越多变形性越大,
例,Li+<Na+<K+<Rb+<Cs+ F-<Cl-<Br-<I-
d.复杂阴离子变形性不大,中心原子氧化数越高变形性越
小
例 ClO4-<F-<NO3-<OH-<CN-<Cl-<Br-<I-
体积大的阴离子,18e,9-17e,少电荷阳离子最易
变形。
半径小,电荷高,8e阳离子,最不易变形。
(6).相互极化作用的结果:
使分子的 极性降低,共价性增强,在水中溶解
度降低。
ZnI2 CdI2 HgI2
432g/1000g水 86.2g/1000g水 难溶
18e层阳离子易变形,引起强极化作用,颜色
加深
AgCl → AgBr → AgI
ZnI2 CdI2 HgI2
无色 黄绿 红色
X-变形性增大,相互极化作用增强
溶解度 → 小 颜色 → 变深
(7).离子极化在晶体化学中的作用:
解释了许多离子结构偏离理论晶体结构的原因所
在。
例,AgCl, AgBr,AgI,理论计算均为 NaCl晶格。
CN=6
但由于 AgI中相互极化作用太强,使其离子之间
相互靠近,形成配位数较小的 ZnS晶格。
CN=4
离子间的极化作用
举例,
AgF AgCl AgBr AgI
键型 离子键
晶体类型 NaCl型
溶解度 大
化合物颜色 浅
电导率 大
金属光泽 弱
共价键
ZnS型
小
深
小
强
物
理
性
质
变
化
4.氢 键
从 H2O的反常的物理性质入手,H2O的 bp比同
族氢化物高。 水的密度在 277.13K最大。 水的比热容
特大。 为什么会有这些奇异的性质呢?原因是分子形
成氢键。
A,氢键的形成:
在 H2O分子中,O原子电负性很大,因此 O— H键
的共用电子对强烈的偏向于氧原子一边,使氧原子带
部分负电荷,氢原子带部分正电荷。电子云偏移的
结果,使氢原子几乎变成裸露的质子,那么这个 半径
很小的带正电荷的 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含有孤对
电子并带有部分负电荷的氧原子充分靠近产生吸引
力,这种吸引力叫氢键。
(1).氢键的形成:
分子中有 H和电负性大、半径小的
元素 (O,N,F)
氢键的特点
① 键长特殊,F- H F
② 键能小 E(F- H F),25~40kJ
③ 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
?
除了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外,分子内也可以形
成氢键。例,邻硝基苯酚:
(2).氢键的表示:
用 X— H---Y表示。 X,Y代表 F,O,N等电负性
大,半径小,具有孤对电子的原子。氢键中 X,Y可以
相同也可以不同。 (O— H---O,F— H---F,N— H---O
等 )
(3),氢键的键能,打开氢键所需的能量。
一般在 25~40kJ /mol,与分子间力差不多。
(4).形成氢键的条件:
必须有一个与电负性很强原子形成强极性氢原子
必须有一个带孤对电子,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
例,F,O,N
(5).氢键的特点
具有方向性:
氢键的方向一般在 X— H键轴上, X— H…Y,这
样使 X,Y相距最远,斥力小 ∴ 稳定,
具有饱和性:
即一个 X— H分子,只能形成一个氢键 X— H…Y
氢键的强弱与的电负性有关:
X,Y电负性 → 大,半径 → 小,氢键 → 强
∴ F— H…F > O -H-O > O-H-N > N-H-N
( 6) 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使分子间产生了较强的结合力。
?mp,bp显著增高。
分子间无氢键:
则色散力 → 大 mp,bp高。
分子间有氢键,则 mp,bp较同组元素 显著升高。
氢键的本性:
主要是静电作用,但又不是完全的静电作用(饱
和性,方向性)
有人认为:共价键。但 H与 X形成共价键,则不
能再成键,因为 H只有一个 e
有人认为:氢键是有方向性的分子间力。 因为
键能与分子间力接近。
氢键对 bp的影响
冰的空间构型
§ 6— 2 共价键理论
§ 6— 3 金属键理论(简介)
§ 6— 4 分子间作用力
第六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原子的结构。那么
原子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形成分子,形成分子
以后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性质有何关系?
这就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
了分子的结构才能了解分子的性质。
本章研究问题的思路:
① 原子 — 原子之间作用力即化学键。
② 原子 — 原子之间相对位置即空间构型。
③ 分子的空间构型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之关系,即结构决定性质。
§ 6— 1 离子键理论
1,离子键的定义与形成
定义,原子间发生电子得失,形成正、负离子,并
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NaCl的形成:
nNa_______n Na+- ne
nCl_______n Cl-+ ne nNaCl
形成过程,a 电负性小的活泼金属原子与电负性大的活
泼非金属原子相遇,由于电负性差较大,所以发生电子
得失,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正负离子。
b 正负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学键。
从能量的角度看离子键的形成
Na+与 Cl-之间强烈的静电作用力,这种作用
力,既包含正、负离子间的引力,同时也有外层
电子之间和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当引力和斥力
达平衡时,正、负离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体
系能量最低,正负离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离子
键)。以 NaCl形成的势能曲线为例说明 NaCl的
形成。
M+ L-
异号电荷静电吸引
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的排斥
V/
KJ
.m
ol
-1
80
0
-500
R/102pm
2 4 106 8 12
-250
NaCl势能曲线
R0
Na+ + Cl-
∴ 正负离子在接近平衡位置 R=R0时,
引力和斥力平衡形成离子键。
R
2,离子键的特点
( 1), 本质是静电作用力。
正负离子之间的作用力可用库仑引力公式表示:
2
.
R
f
??
?
R→ 小,q→ 大,f→ 大,离子键强。
即当离子电荷 → 高,离子间距离
R→ 小,则 f→ 大,离子键越强。
( 2), 离子键无方向性。
因为离子电荷球型分布,只要 空间条件允许,可以在空
间各个方向上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产生静电引力。
( 3), 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每个离子可以同时同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产
生相互吸引,不论距离子远近,作用都存在,近处的强
一些,远处的弱一些,所以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例,不恰当的例子,麻团外面滚芝麻,能滚多少芝麻,看
空间的条件即麻团的大小。
( 4), 键的离子性
离子键形成的条件就是原子间电负性差 → 大,
一般 △ X→ 大,键的离子性也越大,但即使是
F-+Cs+→CsF.
键的离子性也只有 92%,即有 8%的共价性,即 8%
的原子轨道的重叠。
电负性差 △ X=XB -XA 离子性 %
0.2 1
1.6 47
1.8 55
3.2 92
结论:
1,△ X → 大,离子百分比 → 大,离子性 → 大。
2,△ X = 1.7 离子性 % = 50% ( 参考点)
3,△ X < 1.7 < 50% 共价型
4,△ X > 1.7 > 50% 离子型
3.离子的特征
∵ 离子型化合物性质 → 离子键强度 → 正负离子性质
有关,∴ 研究离子特征。
( 1)离子的电荷
正离子电荷 =失去电子的数目:
多为 +1,+2,+3,+4,更大的不存在。
IA IIA Fe Ti(过渡元素)
负离子的电荷 =获得电子的数目:
多为 -1,-2,( -3,-4)多为含氧酸根或配离子 。
O2-,S2-,PO43- 等。
离子电荷 → 高,静电引力 → 大,离子键越强。
( 2) 离子的电子构型
负离子,8e,如 Cl-,O2-,F-等。
正离子,构型复杂,种类较多,大致有以下 5种
2e,ns2,最外层 2e,Li+,Be2+。
8e,ns2np6,最外层 8e,Na+,Ca2+,Cl-,O2-
等。
18e,ns2np6nd10 最外层 18e:
Ag+,Zn2+,Cu2+,Hg2+等,
( 18+2) e,ns2np6nd10( n+1) s2:
次外层 18e;最外层为 2e:
Sn2+,Pb2+, Ti+( P区的金属易形成)
( 9-17) e,ns2np6nd1-9,最外层电子在 8— 18之间的
不饱和构型离子:
Fe2+,24e,[Ar] 3s23p63d6,14e
Cr3+, 21e,[Ar] 3s23p63d3, 11e
离子的电子构型与离子间作用力有密切关系
当离子电荷半径相同时,离子构型与结合力的大
小为,8e<( 9— 17) e <18e or( 18+2) e
K+,Ag+电荷相同,半径接近,但电子构型不同,所以
性质差别大。
( 3),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是指正、负电子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
的半径叫离子半径。
其实离子半径与原子半径无法严格界定,因为
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无固定的轨道。
我们可以认为,当 A+ +B-→ AB 型离子晶体时,两
离子的核间距,
d=rA++ rB-
d 可以从 X— 射线衍射实验测定,若已知其中的 rA+,
则, rB-=d - rA+
如何将 d分为 r+和 r-很难,∵ 两离子并不完全接触。
离子半径值:
实验的测定值,1826年
哥德希密特用光谱学实验测定
rF- =133Pm,rO2-=132Pm
以 r F-,r O2- 为基础,测定其它 AB
型离子晶体的 d,求出其它离子半径。
例:测 d MgO=210Pm
所以 rMg2+=210— 132=78Pmd=r+ + r-
理论计算值,1927年 Pauling从有效核电荷和屏蔽
常数推算的一套离子半径,
r =Cn / Z-σ ( Cn为与主量子数有关的常数,z-σ
为有核电荷)。 本书中在讨论问题时使用 pauling
的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的改变规律:
同一主族:自上而下,电荷相同的离子半径增大。
例,F-<Cl-<Br-<I-
同一周期:自左 → 右,主族元素正离子的半径依次减
小。因为正电荷依次增大:
Na+>Mg2+>Al3+
同一元素形成不同正电荷的离子,高价半径小于低价
半径,例,Fe3+<Fe2+
负离子半径较大,130~250Pm ;
正离子半径较小,10~170pm
周期表中:相邻两族元素右上方和左下方斜对角线
上的正离子半径近似相等 -------对角线规则。
IA IIA
Li+( 60Pm) Be2+
Na+( 95Pm) Mg2+( 65Pm) ;
Rb+ Ca2+( 99Pm)
结论,由于离子半径决定离子间的静电引力。 ∴ 它
对化合物的性质影响较大。 r→ 小,f→ 大,拆开它们
所需能量 → 大, ∴ mp,bp高。
4.离子晶体
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
离子晶体,
如,NaCl,KCl,CaO,MgO 等均为离子晶体。
( 1)离子晶体的物理特性 (先了解一些有关的概念 )
晶格,在离子晶体中,组成晶体的正,负离子在空间有
规律的排列,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有明显的周期性,
晶体学上称晶格,
晶胞,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位,
例,CsCl晶胞, Cs+ Cl-
晶胞不断重复就构成晶格。
晶格节点 ─质点,
晶格上有规则排布的微粒。如 Cs+,Cl-。
配位数,在晶格中一个微粒被异号电荷微粒所包围的
数目,
例,CsCl晶胞中,1个 Cs连 8个 Cl,所以 Cs的配位数为 8。
离子晶体的物理特性,
a,正负离子形成离子键,离子间相互作用较强。所
以离子晶体,mp,bp 高,硬度大,且离子电荷 → 高,
r → 小,静电作用 → 大,mp,bp→ 大。
b,晶体延展性差:晶体受冲击时,各层离子易错动,
使引力减弱,晶体易碎。
c,熔化,溶于水导电,固态不导电。
d,整个晶体是一个大分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
例,NaCl晶体中,Na+ Cl+有规则排列,
配位数为 6
Na:Cl=1,1,∴ NaCl只是化学式,不是分子式。
(2).离子晶体的类型
CsCl型晶体,
晶胞形状,正立方体,正负离子的配位数 =8.(见前面 )
NaCl型晶体:
晶胞形状:正立方体,正负离子的配位数 =6,
6个 Na+被 6个 Cl-包围,6个 Cl-被 6个 Na+包围。
立方 ZnS型,
晶胞形状,正立方体,质点多复杂,正负离子配位数
=4。还有许多其它的晶体类型不一一介绍
NaCl型
晶格, 面心立方
配位比, 6:6
CsCl型
晶格,简单立方
配位比, 8:8
ZnS型 (立方型 )
晶格,
面心立方
配位比, 4:4
( 3),离子半径和配位数及晶体构型的关系,
r
+
/ r
-
配位数 构型
0.225 → 0.414 4 ZnS 型
0.414 → 0.732 6 N a C l 型
0.732 → 1.00 8 C sC l 型
1.00 12 最密堆积
几点说明:
(1) 以上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实际相符,有个别例外,
例,RbCl,r+/r -=1.48/1.81=0.82,理论配位数为 8, CsCl型,
但实际上为 NaCl型,配位数为 6。
(2)当 r+/r-处于极限时,可能有两种构型:
例,CeO2,r+/r=0.53/1.40=0.38,推测是 ZnS构型,配位数为 4.
也很容易 →NaCl 型,有两种构型同时存在。
5,晶格能,(u)
( 1),定义,相互远离的气态正离子和负离子结合成离
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叫晶格能,用 u表示,KJ/mol,
例,UNaCl=786 KJ/mol( 0K,100KP)
用途:晶格能越大,晶体稳定性越高,mp高,硬度大。
( 2),测定,用玻嗯 —— 哈伯循环法测定:
N a C l ( s )( g )Cl+( g )Na mr-+ ?? ?? ? H
m olKJU
PKkH
.788
10 132 5,298m olJ788- 1-mr
?
???
近似的认为:
)晶格焓(
利用 Born-Haber循环,计算晶格能
(g)Cl -
)s(Na )g(Cl
2
1
2
m,1H?
Na(g)
Cl(g)
1m,2 IH ??
)CC(21m,4 llDH ???
EH ??? m,5
UH ??? m,6
S
(g )N +a
+
)s( N a C l,mf H? NaCl(s)+
EIDSHU
UEIDSH
???????
????????
2
1
)()(
2
1
)s( N a C l,
mf
mf
U=[-(-411)+109+121+496-346]=788kJ/mol
按分过程能量来分析总过程能量的方法叫
玻恩 - 哈伯循环。
( 3),晶格能的用途:
解释离子型化合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
MgO CaO SrO BaO
小
大
高
大
R
U
熔点
硬度
大
小
低
小
§ 6~2 共价键理论
引入,离子键理论能很好的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但对于同
种元素形成的分子 (如 H2,Cl2等 )的形成不能说明,同时也不能
说明由那些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分子 (如
Cl2.H2O)的形成。
1916年美国化学家 Lewis提出共价键理论。他认为:
分子中每个原子都应具有稳定的稀有气体电子层结构,可
以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几对电子来实现,这种靠共用电子对
结合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N N N N+
H HCl Cl
成功的解释了 O2,N2,HCl的形成,并揭示了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
缺 点:
不能解释 BF3,PCl5,SF6的形成。因为它们少
于 8e 或多于 8e ;
不能解释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及共价键的
本质。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把量子力学的成就用来处
理 H2分子结构上,才使共价键的本质获得初步的回
答。
后来 Panling 发展了这一成果,建立的现代价键理
论(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使我们对
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1,价键理论 (VB法,Valence bond theory)
⑴ 共价键的本质:
由于 自旋相反的两个单电子 原子相互靠近时,原
子轨道可以发生 最大限度的重叠,使两原子核间出现
了电子 云密集区域,这一方面降低了两核间的正电排
斥,另一方面增加了两个原子核对核间负电荷区域的
吸引,使体系能量降低,形成了共价键,可见共价键
的本质也是电性的。
- ++δ- δ-
E
0
Es
EA
R0=0.87pm 核间距 R
( 2) 共价键成键原理:
i,电子配对原理,两原子如有 反相自旋 的成单电
子,它们可以相互配对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ii,能量最低原理,两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分子
时,放出能量使体系能量降低,放出能量越多共价键
越稳定。
iii.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键合的原子间形成化
学键时,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要发生最大程度的重
叠,形成的化学键越稳定。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轨道重叠时必须符号相
同。
( 3) 共价键的特点:
a,共价键结合力的本质是电性,但不是纯粹的静电作
用,它只是原子核对两核间 电子云密集区的吸引。
饱和性.b
H Cl H O H N N
方向性.c
决定分子的空
间共型
V X
X
( 4)共价键的类型:
σ键,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
成的共价键叫 σ键。
σ键,在键轴上成键,轨道重叠最大,
最稳定,键能最大。
ss ? ps ?
pp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
键叫 Π键。
重叠程度小于 σ键,键能小于 σ键,稳定性低,
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
N2
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条空轨道,另一原子提供
一条满电子轨道。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配位键,用
,→”
?4NH ? ??
4BF CO
?
22 p2s2 42 p2s2
HNH ?? FBF ??
H
F
OC ?
H
F
?
2S
2p
2.杂化轨道理论:
VB法成功的解释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
即共价键的方向性,饱和性。
缺点:不能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
例如,CH4:实验测定是四面体,四个 C-H键相等。
∠ HCH=109028’
VB法,C,2S22PX12PY1, 只有 2个单电子。只能
形
成二个 C — H。
若将 2S2激发, 2S12PX12PY12PZ1,可形成四
个 C-H,但 4个 C-H键不等同,且空间结构不符。
为了解释 CH4分子的空间构型,Pauling( 1931)
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 1)基本要点:杂化轨道与杂化的概念
杂化: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中心原子若干条能量相近的不同
类型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成一组数目相同的新原子轨
道,这种重新组合的过程叫杂化。
杂化轨道:
经杂化而形成的新的轨道叫杂化轨道。
等性杂化:
由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混合,重新组合成一组完全相同
(能量相同,成分相同)的杂化轨道叫等性杂化。
不等性杂化:
由于杂化轨道中有不参加成键的孤对电子,而使各杂化
轨道中成分不等同,这种杂化叫不等性杂化。
杂化轨道的特点,
a.所形成的杂化轨道数目等于参与杂化的轨道数目。
b.不同类型的杂化轨道有不同的空间伸展方向,不同
的构型,因此使形成的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
杂化轨道在空间的排布应使轨道彼此之间斥力最小。
激发 杂化
CH4等性的 SP3杂化
重叠成键
C,2S22P2
sp3
杂化3sp 1
4CH
2s2p轨道
空间构型
p2
s2C:
激发 杂化3sp
3sp
s2
p2
s2
p2
的形成4CH
四
个
sp3
杂
化
轨
道
杂化不等性 3 sp
OH 2
'30104H O H ???
H
O
H
3sp
p2
s2
杂化不等性 3sp
3NH
'18107H N H ???
N
H H H
杂化3sp
? ( 2)杂化轨道的类型
SP 1条 S,1条 P 2 1800 直线型 BeCl2
SP2 1条 S,2条 P 3 1200 平面三角形 BF3
SP3 1条 S,3条 P 4 109028’ 四面体 CH4
dsp2 1条 (n-1)d,4 900 1800 平面正方形 CuCl42-
1条 S,2条 P
sp3d 1条 S,3条 P,1条 d 5 1200 9001800 三角双锥 PCl5
sp3d2 1条 S,3条 P,2条 d 6 900 1800 正八面体 SF6
杂化类型 参加杂化的
轨道数目
空间
构型
杂化轨道
数目
轨道
键角 举例
( 3)举例说明,应用杂化轨道了理论,解释分子的
形成。
例,BeCl2,中心 Be,2S2
p2
s2
激发
SP杂化
重叠成键
键角 1800 ? Cl —— Be—— Cl 直线型。
的形成2B e C l
Be采用 sp杂化
生成 BeH2
? 例 2,BF3:中心 B,2S2 2P1
的形成3BF
s2s2
p2 p2
激发
2sp
SP2杂化
键角 1200
杂化不等性 3sp
3NH '1810 7
??? H N H
N
H H H
杂化3sp
? 例 4,PCl5:中心 P,3S23P3
p3
s3
激发
SP3d杂化
重叠成键
杂化轨道构型:三角双锥
分子构型:三角双锥
sp3d杂化
? 例 5,SF6 中心 S,3S23P4
p3
s3
激发
SP3d2杂化
重叠成键
3d
杂化轨道的类型,八面体,无孤对电子
∴ 分子构型,八面体
sp3d2杂化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VSEPR法
( valence-shell election pair repulsion theroy)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能很好的预言分子的几何形
状,应用起来简单方便,∴ 在此介绍给大家 。
(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对于 AXm型分子:
分子几何构型主要取决于中心原子 A的价层电
子对相互排斥作用,分子几何构型总是采取使中心
原子 A的价层电子对互斥力最小的那种结构。
例,BeH2,Be的价层电子只有 2对成键电子,
互相远离最稳定。处于 Be的两侧 ∴ BeH2为直线
型。
对于 AXm共价分子:其几何构型取决于中心原
子 A的价层电子对的数目和类型(成键电子对),
根据电子对之间相互排斥最小的原则,分子的几何
构型应采取价层电子对排斥力最小的那种构型。
价层电子对的斥力大小:
⑴ 电子对之间夹角越小,斥力越大。
⑵ (孤对电子 — 孤对电子)斥力>(孤对电子 —
成键电子)斥力>(成键电子 — 成键电子)斥力。
⑶ 三键斥力>双键斥力>单键斥力。
? 实例A电子对数 成键对数 孤对电子数 价电子对几 何构型 分子几何
构型
2 2 0 直线型,BeH2,HgCl2
3 3 0 平面三角形,BF3 BCl3
2 1 V型,SnBr2 PbCl2
4 4 0 四面体,CH4 CCl4
3 1 三角锥 NH
3
? 4 2 2
? 实例A电子对数 成键对数 孤电子对数 价电子对几 何构型 分子几何
构型
V型 H2O
5 5 0
A:,::
:
三角双锥 PCl5
3 2 Cl F
F
F
:
:ClF
3
4 1 三角双锥 变形四面体
? 实例A电子对数 成键对数 成键对数 价电子对几 何构型 分子几何
构型
6 6 0 八面体 八面体 SF6
5 1 八面体 四方锥
4 2 八面体 平面正方形 ICl4- XeF4
:
:
:
:
:
:
A
几个实例
ClF3, T型
Cl
F
F
F
900角孤电子对之间的排斥:无
900角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4个
900角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2个
Cl
F
F
F
900角孤电子对之间的排斥,1个
900角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3个
900角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2个
Cl
F
F
F 900角孤电子对之间的排斥,0
900角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6个
900角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0
综上所述,ClF3最稳定的空间构型为,T型
b.判断分子结构的规则
确定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数目,
1.H,X提供的价电子数目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氧族
元素作配体不提供电子。
2.氧族元素作中心原子提供 6e,卤族元素提供 7e。
3.如果是离子,要加上或减去相应的电子。
4.在 AXm中,A与 X形成 = 双键、三键,则把它们当成一
个电子对。
5.加合电子 / 2=电子对数目。
例,PO43-:
P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数 =( 5+3) =8/2=4对。
NH4+, 中心 N=( 5+4-1) / 2=4
根据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找出合理的空间构型。
C.判断下列共价分子的几何构型:
BeCl2, BCl3, SO3, SO42-, NH3, H2O, NO2,
PCl5, ClF3, SF6, XeF4, IF5
解:分 子 价层电子对 孤对电子 成键电子 价电子对构型 分子构型
BeCl2 (2+2)/2=2 0 2 直线 直线
BCl3 (1+3)/2=3 0 3 平面三角形 面三角形
SO2 (6+0)/2=3 1 2 平面三角形 V型
SO42- (6+0+2)/2=4 0 4 四面体 四面体
NO2 ( 5+0) /2=2.5( 3) 1 2 平面三角形 V型
PCl5 ( 5+5) /2=5 0 5 三角双锥 三角双锥
SF6 ( 6+6) /2=6 0 6 正八面体 正八面体
XeF4 ( 8+4) /2=6 0 6 正八面体 平面正方形
IF5 ( 7+5) /2=6 1 5 正八面体 四方锥
SO2Cl2 ( 6+2) /2=4 0 4 四面体 四面体
ClF3 ( 7+3) /2=5 2 3 三角双锥 T型
由此可见,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在解释分子空间
构型上与杂化轨道理论结果大致相同,且应用方便,
但有缺陷,不能说明键的形成和键的相对稳定性,这
要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
4.分子轨道理论 (molecular orbit theroy):
VB,杂化,VSEPR,直观的说明了共价键的
本质,分子的空间构型,但也有局限性:
例如,价键理论认为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只局限
在两个相邻的原子间运动,缺乏对分子整体的全面
考虑。因此它对有些多原子分子的结构不能说明,
同时对 H2+中的单电子键,O2中的三电子键及顺磁
性无法解释。
分子轨道 MO法着重于从分子整体来考虑,它可
以解释分子中存在的电子对键,单电子键,三电子
键的形成,对多原子分子的结构也能比较好的说明。
∴ MO法近来发展较快,在共价键理论中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
( 1)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简要介绍)
a.在分子中,电子不从属于某个原子,而是在整个分
子中运动,每个电子的运动也可用 Ψ来表述,称之
为分子轨道。
b,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数目等于参与
组合的原子轨道数目,其中一半能量低的称为成键
轨道,另一半能量高的轨道称为反键轨道。
c.分子轨道可根据对称性不同分为 σ 和 π型,
d.电子需要进入分子轨道中,遵循电子填充三原则,
( 2)分子轨道线性组合类型:
σ 型分子轨道,S-S重叠
+ + -
+ -
+ +-
能
量
s px
σsp *
σspσ型分子轨道,S-P重叠
σ型分子轨道,P-P重叠
π轨道 P-P重叠
π轨道 p-d重叠
+
-
+ -
- +
+-
-+
+
_
Py dxy +
+
_
π轨道成键
π轨道反键
-
π轨道,d-d 重叠,
-
- +
dxy
+ -
- +
+
-
- +
+ -
+
+
-
+
-
+-
+dxy
π反键轨道
π成键轨道
-
( 3)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原则
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但不是任
意组合,必须符合以下三原则的方可组成分子轨道。
A.能量近似原则,
如果两个原子轨道能量相差极大则不能有效的
组成分子轨道,只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有效
的组成分子轨道。
1S(H)=-1318 KJmol-1,3P(Cl)=-1259 KJmol-1
2P(O)=-1322 KJmol-1,3S(Na)=-502 KJmol-1
H 1S可与 3P(Cl),2P(O)组合成分子轨道。而 3S Na
与 3P(Cl)则不能形成分子轨道,只能发生电子转
移,生成离子键。
B.最大重叠,形成分子轨道时,原子轨道尽可能的最
大重叠,这样能量降低显著,成键效应
大,分子稳定。
C.对称性匹配,原子轨道符号相同,则对称性匹配,
可以重叠生成分子轨道。
部分匹配, 部分不
匹配,成键效应为零。
(稳定与不稳定相互
抵消 )
+ + - + + -
+
+
-
匹配
不匹配
( 4)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 O2 F2)
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B2 ( B,C,N)
同核双原子 N2分子
写成横式:
A.对 O2 F2
(σ1S)(σ1S*)(σ2S)(σ2S*)(σ2PX) (π2Py)
(π2Pz)
(π2Py*)
(π2Pz*)
(σ2PX*)
B.对 Li,Be,B,C,N
(σ1S)(σ1S*)(σ2S)(σ2S*) (π2Py)
(π2Pz)
(π2Py*)
(π2Pz*) (σ2PX*)(σ2PX)
(5).应用举例:
N2:分子结构 14e:
? ?2222222*222 )()()()()( pxpzpyssKK ?????
? ?2222222*2222*1212 )()()()()()()( pxpzpyssssN ???????
B.O = ( 10 - 4 ) /2= 3
反键电子数)成键电子数 ?? (21B, O
键级
一个 σ键,2个 π键,三键。
O2结构
? ?1*21*22222222*2222 )()()()()()()(O pzpypzpypxssKK ???????
有单电子 具有顺磁性
B.O = ( 8 - 4 ) = 2
3
2?
:O O:??
一个 σ键,2个三电子 π键,相当于双键。
(6).异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CO,NO,)
(σ1S)(σ1S*)(σ2S)(σ2S*) (π2Py)
(π2Pz)
(π2Py*)
(π2Pz*) (σ2PX*)(σ2PX)
于 C,N,B分子轨道能级相同。
对于 CO:14e
(σ1S)2(σ1S*)2(σ2S)2(σ2S*)2 (π2Py)
2
(π2Pz)2
(π2Py*)
(π2Pz*) (σ2PX*)(σ2PX)
2
CO分子中 2个 π键,1个 σ键。
HF的分子轨道图形
H:1s
F:2p
F:2s
1σ
2σ
3σ
1π
HF 的分子轨道由 H的 1s和 F
的 2s,2pz组成:
3个 σ轨道。
其中 1σ为成键轨道,
3σ反键轨道,
2σ为非键轨道,
1π轨道实际上是由 F的
另外 2个 2p轨道形成,也是
非键轨道。
5 键参数
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叫键参数:
键级、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
(1).键级 =(成键电子数 -反键电子数) /2
键级的大小说明两个原子之间化学键的强度,键级
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从另一角度解释键级:两原子之间成键的数目,
如 N,N2三键 ∴ 键级 =3。
而在 O2双键,∴ 键级 =2。
HF 单键:键级 =1)
D(H--Cl)=431kJ·mol-1
D(Cl--Cl)=244kJ· mol-1
( 2)键能:
在绝对零度下,将基态的双原子分子 AB拆成基
态 A和 B所需的能量叫 AB键离解能。 DA-B 表示,即
键能。
对多原子分子,如 NH3,
N-H键能 =( D1+D2+D3) /3=386KJ/mol
即等于三个 NH键的平均离解能。
键能 → 大,化学键 → 稳定,分子 → 稳定。
键能通过电化学或光谱学实验测定,
键级、键能表征键的强弱,分子的稳定性。
( 3)键长:
分子中两个原子核间距离。(可用量子力学计
算
或光谱学实验测定)
键长 → 短,键 → 强,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 4)键角:
键与键之间的夹角。它是反映分子空间构型的重
要因素。例 H2O中键角 104.50,V型。
键角可通过光谱衍射实验测定,也可用量子力学
近似计算。
一般分子的键长键角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即确
定。
例 CO2 键角 1800,键长 116.2Pm,直线型分子。
( 5)键的极性
极性共价键,不同种原子组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
对偏向电负性大的一侧,正负电荷中心
不重合,例 HCl,H2O
非极性共价键, 同种原子组成的共价键,正负电荷
中心重合。 H— H, O— O等。
电负性差的大小,判定键的极性:
△ X→ 大,极性 → 大,
HF﹥ HCl﹥ HBr﹥ HI 键的极性。
当 △ X特大时,电子对完全转移 → 形成离子键
例 NaCl, △ X=2.23 ∴ 形成离子键。
6.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共价化合物的单质,从晶体类型来看分成两类: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 1)分子晶体:
如 X2,H2,HX,CO2,H2O,NH3,CH4等共价
化合物,固体状态存在时都是分子晶体:
特 点:
晶体中,晶格节点:分子,如 CO2,I2,H2O,晶
格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分子间力(范德华力)
性 质,分子间力弱,∴ 分子晶体 mp,bp低,密度、
硬度小,固态熔化不导电(如 CO等),
只有极性强的分子晶体(如 HCl等)溶于水导电
(电离)。
CO2晶体 面心立方晶格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C
O
O
石墨的空间构型
( 2)原子晶体:
如:金刚石、单质 Si,SiC,BN,SiO等,
晶体状态由无限数目的原子组成,称为原子晶体。
特 点, 晶格节点:原子
节点间作用力,
共价键,晶体中无单独分子,整个晶体为
一个大分子。
性 质,共价键强度大 ∴ 原子晶体 mp,bp高,硬
度、密度大;
固态不导电,熔化、熔于水不导电;
整个分子为一个大分子。
金 刚 石, mp,3849K,最硬的单质,固态不导电、
不导热。 SiC,Si半导体。
§ 6-3.金属键理论:
金属键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解决金属的成
键问题。因为金属原子大多数价电子很少,因
此它们不能象非金属那样形成共用电子对,而
必须用一种与之结构对应的理论来说明:即金
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和能带理论。
( 1)金属键的该性共价键理论:“自由电子模型”
中心思想:
在固态或液态金属中,价电子可以自由地从一个
原子跃向另一个原子,就好象价电子为许多原子 or离
子(指放出价电子的离子)所共有,这些共用电子起
到把许多原子(离子)粘合在一起的作用即形成了金
属键,这种键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移动的价电
子所形成的,因此也叫做金属的改性共价键。
mp,bp高、密度大,由于自由电子使金属晶格中的
原子采用紧密堆积的结构,因此具有 mp,bp高、
密度大的特性。
具有导电性,且温度升高电阻增大,因为自由电子存
在,所以可以导电。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子定向
移动,温度升高,晶格内原子离子震动加剧,阻碍
电子流动,所以电阻大。
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因为金属晶格的紧堆结构,
允许原子在外力作用下,使一层原子在相邻一层上
滑动,而不破坏金属键。
可以 用来解释金属的一些特性
( 2)金属的能带理论(涉及到分子轨道理论,略)
1 面心立方密堆积,fcc
配位数,
空间占有率,
12
74.05%
金属晶体:等径球的密堆积
Sr,Ca,Pb,Ag,Cu
2 六方密堆积,hcp
配位数,
空间占有率,
12
74.05%
La,Y,Mg,Zr,Hf
3 体心立方堆积,bcc
配位数,
空间占有率,
8
68.02%
Li,Na,K,Rb,Cs,W,Fe
1,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2,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3,离子的极化
4,氢键
§ 6~4分子间作用力
1.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1).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非极性分子。
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极性分子。
(2),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
对双原子分子,化学键有极性,分子就有极性。
例,HCl,HF,极性分子
化学键无极性,分子无极性。
例, H2,O2,N2,非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 化学键无极性,分子无极性。
例, S8,P4等 ( O3例外有微弱的极性,
原因不详)。
化学键有极性:要看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具有
对称中心则分子无极性。否则就有极性。
例,CO2, O=C=O 无极性,有对称中心。
SO2有极性,无对称中心。
分子的结构对称,则有化学键产生的极性可
以相互抵消,则分子无极性。
( 3),分子极性大小的判定:
用偶极距的大小判断分子极性:
μ=q·d
μ是矢量由,方向:正 → 负。
单位为德拜,1个 D=3.33× 10-30 C.m
q:偶极上一端的电荷:单位为库仑,C
d:偶极长:正负电荷重心间距离, m米
μ→ 大,分子极性大,
例 HCl,μ=1.003D,H2O,μ=1.85D
μ=0,则 d=0 ∴ 非极性分子。
μ可以测定,但 d与 q却无法实验中测定。
(4).不同分子所具有的偶极:
永久偶极:极性分子中固有的偶极。 ∵ 极性分子本身
存在正负电荷重心。
诱导偶极,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的偶极。
用 △ μ表示。
分子变形性 → 大,外加电场 → 大,诱导偶
极 → 大。,
非极性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诱导偶极。
极性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诱导偶极。
瞬间偶极,在某一瞬间,由于分子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
都在不停的运动,在某一瞬间分子正负电荷
重心不重合。产生新的偶极。其偶极矢量叫
瞬间偶极。 它存在所有分子中。
分子 → 大,分子变形性 → 大,瞬间偶极 → 大。
2.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 )
( 1)定义
分子间存在着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结合能:几
-几十 kJ/mol,比化学键小 1-2数量级 。
例:气体分子能凝聚成液体,就靠这种分子间的作
用力,因范德华首先提出所以叫范德华力。
( 2)作用:
范德华力是决定物质 mp,bp、溶解度的重要因
素,范德华力增大,物质的 mp,bp增大,当溶质与
溶剂分子间力相近时,彼此互溶。
Van Der Waals
范德华
( 1837~1923)
荷兰物理学家,青年时代家境贫寒,无力入学
读书。在工作之余,刻苦钻研,自学成材,1873年
他的论文“论液态和气态的连续性”引起了学术界
的关注。并获得了莱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经过研究,
他认识到如果假定气体分子不占有体积,而且分子
之间不存在引力,则可从气体分子运动论得出理想
气体的状态方程引入两个参量,分别表示分子的大
小和引力,一个更准确的方程即范德华方程。他还
研究了毛细作用,对附着力进行了计算。他在研究
物体三态(气、液、固)相互转化的条件时,推导
出临界点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1877-1907年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 1910年因研
究气态和液态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间和分
子间的吸引力被命名为范德华力。 1873年他最先假
设了这种力,以研究关于真实气体的理论。
( 3)范德华力的种类(三种)
a.取向力(也叫静电力):
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之间,靠永久偶极而产生的相
互作用力叫取向力。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发生
旋转,产生静电吸引到达平衡。
取向力本质,静电吸引。
取向力 ∝ μ2/r7T ( T:温度,r:分子间距离),
所以是近距离的作用力。
取向作用:由于极性分子的取向而产生的
分子间吸引作用。
b.诱导力
存在于,极性 -极性分子中,极性 -非极性分子中 。
定 义,诱导偶极与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之间的作用
力。
本 质,静电引力 。
诱导力 ∝ μ2.变形性(被诱导分子) /Tr7
变形性,分子发生变形的性质。分子中各组成原子的半
径增大,分子体积增大,变形性增大。
诱导作用: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
相互作用。
c.色散力:
存在于所有分子中的相互作用力,由分子的“瞬
间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力理论计算公式
与
光色散公式相似,所以叫色散力。
本 质,静电引力。
色散力 ∝ 分子变形性 /r7,与分子的电离势有关,
(4).范德华的特点:
它是永远存在于分子或原子间的一种作用力。
它是吸引力,作用能比化学键小 1-2个数量级。
范德华力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引力范围只有几 pm。
范德华力有三种:
静电力、诱导力,只存在于极性分子或极性与非
极性分子之间;
而色散力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且色散力在三种
力中是最大的,最主要的。
分子极性 色散作用 诱导作用 取向作用
非 - 非 √
非 - 极 √ √
极 - 极 √ √ √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He Ne Ar Kr Xe
分子量 小 大
原子半径 小 大
色散作用 小 大
分子间力 小 大
沸点熔点 低 高
水中溶解度 小 大
3.离子的极化
在离子体系中,离子之间除了离子正负电荷之间
的相互静电吸引之外,还存在着范德华力,例如 OH-、
CN-等离子,在离子内部必然存在着偶极,所以这些
离子和其它离子之间必须还存在着取向力。
(1).离子极化:
离子间除了静电引力外,诱导力起着很重要的作
用。因为阳离子具有多余的正电荷,半径一般较小,
而且在外壳上缺少电子,它对相邻的阴离子会产生诱
导作用,是阴离子产生诱导偶级,这种作用叫做离子
的极化作用。
(2).离子的变形性:
阴离子半径一般较大,在外壳上有较多的电子,
容易变形,在被诱导过程中能产生临时的诱导偶极,
这种性质通常称为离子的变形性。
(3).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极化作用
当正负离子相互靠近时,除了表现正常的静电引
力外,阳离子对阴离子产生诱导作用,使其产生诱导
偶极,这个诱导偶极反过来又会对阳离子产生诱导。
如果阳离子易变形的话( 18e,18+2,不饱和电
子构型,半径大的离子),阴离子的诱导偶极反过来
又诱导阳离子,则阳离子中也会产生诱导偶极。
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产生额外的吸引力,这种
作用叫相互极化。
于是两离子相互靠近,有可能使电子云发生重
叠,生成极性较小的键,或者说有可能使两个离子结
合成共价极性分子,从这个观点来看,离子键和共价
键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两者之间有一系列过渡。
离子的极化 (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 )
δ + δ - δ- δ+ δ- δ+
( 4)影响离子极化作用的因素
a.电荷高的阳离子有强的极化作用。
b.离子结构不同,极化作用不同:
18,18+2,2e> 9-17e > 8e
Ag+,Pb2+,Li + >Fe2+,Ni2+,Cr3+ >Na+,Mg2+,Ca2+
c.电子层相似、电荷相等时,r越小极化作用越大
例,Mg2+>Ba2+ Al3+>La3+ F->Cl-
d.复杂阴离子极化作用小,但电荷高的复杂阴离子也
有一定的极化作用,如,SO42+.PO43+
( 5) 离子的变形性
a,18e,9-17e > 8e
例,Ag+> K+,Hg2+> Ca2+
b.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正电荷越高,阳离子变形性越
小,
例,O2- >F->Ne> Na+>Mg2+> Al3+> Si4+
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电子层越多变形性越大,
例,Li+<Na+<K+<Rb+<Cs+ F-<Cl-<Br-<I-
d.复杂阴离子变形性不大,中心原子氧化数越高变形性越
小
例 ClO4-<F-<NO3-<OH-<CN-<Cl-<Br-<I-
体积大的阴离子,18e,9-17e,少电荷阳离子最易
变形。
半径小,电荷高,8e阳离子,最不易变形。
(6).相互极化作用的结果:
使分子的 极性降低,共价性增强,在水中溶解
度降低。
ZnI2 CdI2 HgI2
432g/1000g水 86.2g/1000g水 难溶
18e层阳离子易变形,引起强极化作用,颜色
加深
AgCl → AgBr → AgI
ZnI2 CdI2 HgI2
无色 黄绿 红色
X-变形性增大,相互极化作用增强
溶解度 → 小 颜色 → 变深
(7).离子极化在晶体化学中的作用:
解释了许多离子结构偏离理论晶体结构的原因所
在。
例,AgCl, AgBr,AgI,理论计算均为 NaCl晶格。
CN=6
但由于 AgI中相互极化作用太强,使其离子之间
相互靠近,形成配位数较小的 ZnS晶格。
CN=4
离子间的极化作用
举例,
AgF AgCl AgBr AgI
键型 离子键
晶体类型 NaCl型
溶解度 大
化合物颜色 浅
电导率 大
金属光泽 弱
共价键
ZnS型
小
深
小
强
物
理
性
质
变
化
4.氢 键
从 H2O的反常的物理性质入手,H2O的 bp比同
族氢化物高。 水的密度在 277.13K最大。 水的比热容
特大。 为什么会有这些奇异的性质呢?原因是分子形
成氢键。
A,氢键的形成:
在 H2O分子中,O原子电负性很大,因此 O— H键
的共用电子对强烈的偏向于氧原子一边,使氧原子带
部分负电荷,氢原子带部分正电荷。电子云偏移的
结果,使氢原子几乎变成裸露的质子,那么这个 半径
很小的带正电荷的 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含有孤对
电子并带有部分负电荷的氧原子充分靠近产生吸引
力,这种吸引力叫氢键。
(1).氢键的形成:
分子中有 H和电负性大、半径小的
元素 (O,N,F)
氢键的特点
① 键长特殊,F- H F
② 键能小 E(F- H F),25~40kJ
③ 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
?
除了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外,分子内也可以形
成氢键。例,邻硝基苯酚:
(2).氢键的表示:
用 X— H---Y表示。 X,Y代表 F,O,N等电负性
大,半径小,具有孤对电子的原子。氢键中 X,Y可以
相同也可以不同。 (O— H---O,F— H---F,N— H---O
等 )
(3),氢键的键能,打开氢键所需的能量。
一般在 25~40kJ /mol,与分子间力差不多。
(4).形成氢键的条件:
必须有一个与电负性很强原子形成强极性氢原子
必须有一个带孤对电子,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
例,F,O,N
(5).氢键的特点
具有方向性:
氢键的方向一般在 X— H键轴上, X— H…Y,这
样使 X,Y相距最远,斥力小 ∴ 稳定,
具有饱和性:
即一个 X— H分子,只能形成一个氢键 X— H…Y
氢键的强弱与的电负性有关:
X,Y电负性 → 大,半径 → 小,氢键 → 强
∴ F— H…F > O -H-O > O-H-N > N-H-N
( 6) 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使分子间产生了较强的结合力。
?mp,bp显著增高。
分子间无氢键:
则色散力 → 大 mp,bp高。
分子间有氢键,则 mp,bp较同组元素 显著升高。
氢键的本性:
主要是静电作用,但又不是完全的静电作用(饱
和性,方向性)
有人认为:共价键。但 H与 X形成共价键,则不
能再成键,因为 H只有一个 e
有人认为:氢键是有方向性的分子间力。 因为
键能与分子间力接近。
氢键对 bp的影响
冰的空间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