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力学教学大纲(草稿)                 2005,9—2006,1
课程名称:分析力学。
教学时间:48学时
简介:学生已学完普通物理力学课程(教材:Halliday et al,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Sixth Edition,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或其它),实际上已掌握了理论力学课程中矢量力学部分的若干内容。本课程要求以较少时间复习与学习矢量力学,以掌握其核心内容;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分析力学上面。
教材:金尚年 马永利  编著 理论力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讲授内容:
绪论( 1 学时 )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理论力学和本课程的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学习分析力学
分析力学的特点
关于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说明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建议
运动学     ( 6学时 )
牛顿动力学方程(以上为矢量力学的基本内容)             ( 8学时 )
拉格朗日力学(分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拉格朗日形式)          ( 12 学时 )
哈密顿力学(分析力学的哈密顿形式)                ( 8 学时 )
哈密顿原理(力学的变分原理)      ( 5 学时 )
多自由度体系的微振动                    ( 6学时 )
机动时间    ( 2学时 )
附录  (供有余力和兴趣的学生自行选择自学的内容)                      
哈密顿理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教材第九章)
拉格朗日力学的逆问题(参考资料17,18)
非完整系统力学简介(参考资料13,19,20)
广义拉格朗日方程 (含有广义坐标高阶导数的拉格朗日函数)(参考资料21)
约束系统的分析力学简介(参考资料22,23,24)
参考资料:
周衍柏  理论力学教程 (1986年3月第二版)
涅符兹格利亚多夫  理论力学 (上,下册)  
梅凤翔  刘桂林 编著 分析力学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7
甘特马赫  分析力学讲义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64
陈滨  分析动力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汪家华  分析力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陈强顺  分析力学导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H. H. 蒲赫哥尔茨  理论力学基本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54
S.G.Harris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heoretical Physics  Chap.3—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75
张启仁著  经典力学  科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H. Goldstein  Classical  Mechanics  (Seco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Cambridge  1980 
朗道  栗弗席兹  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9
梅凤翔  刘瑞  罗勇  高等分析力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1
D.T.Greenwood  Classical Dynamic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77
V.I.Arnold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Mechanic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78
R.Abraham and J.E.Marsden  Foundation of Mechanics  second ed.  The Benjaming 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1978
梅凤翔  分析力学专题  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  1988
R.M.Santilli  Foundations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I  Springer—Verlag  1978
梅凤翔  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  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  1985
梅凤翔  非完整动力学研究  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  1987
Manuel DE Leon and Paulo R. Rodrigues  Generalized  Classical  Mechanics  and  Field  Theory  1985
 P. A. M. Dirac , Can. J. Math. 2 , 129 ( 1950 )
李子平  约束系统的经典和量子动力学及其对称性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3
李子平  约束哈密顿系统及其对称性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方言  刚体对瞬心的转动方程  大学物理  1982年第1期23页
黄惟承  关于瞬心速度的两种含义  大学物理  1986年第7期33页
刚体绕瞬心的转动方程讨论专栏  大学物理  1986年第7期19—40页
成绩考核: 学期考试                                      60%
           期中及平时测验                                20%
           作业(包括习题和其他形式的作业)              20%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在书面或口头作业中有新意,或有其他突出表现者将适当予以奖分;违规违纪者将适当予以扣分并按有关规章制度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