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 专 业:体 育 教 育 课程名称:体育教学论 (含学校体育概论) 2006年4月 一、说明 本大纲依据教育部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我院2005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发展特点、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而制订。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时间是第3学年第5学期,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其中《学校体育概论》占18学时,《体育教学论》占36学时,共3学分。 本大纲力求体现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的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 二、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概念体系;掌握体育教师必备的组织体育教学、指导开展课余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学校体育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学校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时数分配 百分比 授课形式   第一篇 学校体育概论     1 绪论 1 1.9% 讲授  2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 1.9% 讲授、讨论、社会调查  3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2 3.7% 讲授、讨论、自学  4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4 7.4% 讲授、讨论、自学  5 第四章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4 7.4% 讲授、讨论、自学  6 第五章 课余体育 4 7.4% 讲授、讨论  7 第六章 体育教师 2 3.7% 讲授、讨论、社会调查   第二篇 体育教学论     1 绪论 1 1.9% 讲授  2 第一章 体育教学过程、目标与原则 9 16.6% 讲授、讨论、自学、教育观摩  3 第二章 体育教学主体 2 3.7% 讲授、讨论  4 第三章 体育教学方法 6 11.1% 讲授、讨论  5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计划与实施 12 22.2% 讲授、讨论、自学、作业、教育测量  6 第五章 体育教学评价 4 7.4% 讲授、讨论、作业、教育测量  7 机动 2 3.7%   合 计 54 100%   四、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篇 学校体育概论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掌握学习学校体育概论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学习学校体育概论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学校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习学校体育概论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目的要求] 了解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了解各个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体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一)学校的产生为学校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1.希腊化时期学校体育的目标发生了较大变化 2.公元一世纪到中世纪体育受到宗教的控制,几乎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 (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 1.人文主义教育观盛行,学校体育重新获得了在教育中的重要系影响的。 2.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3.学校体育的价值得到肯定,开始出现了一些体育教育思想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1.学校体育制度开始形成,体育被列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2.学校体育开始得到普遍重视 3.形成了一定的体育思想 4.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规范、科学 5.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古代的学校体育 二、我国近代的学校体育 (一)“西学”与“维新主义”——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二)北洋军阀时期的学校体育——“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衰退与“自然体育思想”的引入 (三)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学校体育思想争论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体育 (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发展的阶段 1.初创阶段(1949—1957年)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 4.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至今) (二)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校体育体制 2.学校体育的条件得到加强 3.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体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制度 4.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 5.学校体育科研繁花似锦,学校体育理论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6.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实地调查:考察一所学校体育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目的要求] 掌握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掌握学校体育与体育的关系;了解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及开展媒介教育的对策。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 一、学校体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系统 (二)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学校教育对培养人的目标 二、当代教育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特征及 2.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4)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二)以生为本 1.以生为本的含义 2.学校体育树立以生为本指导思想的意义 (三)健康第一 1.健康第一的含义 2.为什么要在学校体育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四)终身体育 1.终身体育的含义 2.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1)立足长远与落实“健康第一”相结合 (2)确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体系 (3)注重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 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体育 一、学校体育在体育中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是体育的组成部分 (二)学校体育是社会(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 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一)资源共享 (二)优势互补 (三)相互参与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大众传媒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树立媒介教育思想 (二)帮助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 (三)培养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二、学校体育开展媒介教育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和选择媒体 (二)积极利用媒体为学校体育发展服务 (三)提高学生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学校体育如何才能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资源共享。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目的要求] 掌握学前教育阶段、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以及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和重点;掌握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掌握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熟练掌握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目标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教学重点]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 一、学前教育阶段体育 (一)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二)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二、初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初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二)初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二)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四、高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二)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一)促进智力发展 (二)形成优良品德 (三)培养审美情趣 二、健身功能 (一)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 (二)提高机能水平 (三)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娱乐功能 (一)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由于学习所引起的神经紧张和疲劳 (二)通过观赏体育比赛和表演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四、文化功能 (一)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体育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学校体育对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五)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二)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三、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一)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1.体育(与健康)课程 2.课外体育活动 (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案例分析: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报告。要求:分析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基本对策。 第四章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了解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与方法;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几个主要学校体育法规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学校体育法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 (二)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1.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能 2.各级体育教研部门的主要职能 3.师范学校、体育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职能 二、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 1.校长(或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 2.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体卫处 3.学校其他部门 4.体育教研室/教研部 (二)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1.主管校长的主要职能 2.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体卫处的主要职能 3.体育教研室/教研部的主要职能 三、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与方法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政策 2.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 3.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的学校体育发展规划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 1.政策法规管理法 2.行政管理法 3.目标管理法 4.评估与奖惩法 第二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体育课程管理 二、体育教学管理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 (二)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 (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 三、课余体育管理 第三节 学校体育法规 一、学校体育法规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简介 (一)两个条例的意义 (二)两个条例的结构和内容 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介 (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意义 (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介绍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优点和弊端。要求: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推举一名同学陈述讨论的主要观点。 第五章 课余体育 [目的要求] 了解课余体育的特点;掌握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掌握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内容及原则;熟练掌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制定方法,并能根据相关要求制定全校课余体育锻炼工作计划;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和管理要点;了解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内容和形式。 [教学重点] 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制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余体育概述 一、课余体育的特点 (一)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 (三)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四)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 (五)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六)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二、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一)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 1.早操(早锻炼或晨操) 2.课间操 3.大课间体育活动 4.班级体育锻炼 (二)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 1.体育节、体育周 2、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 (三)校外体育活动 1.本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 2.校外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 3.家庭体育活动 4.个人体育活动 第二节 课余体育锻炼 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一)灵活性 (二)开放性 (三)综合性 (四)兴趣性 (五)自主性 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 (一)体育教学有关内容 (二)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三、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 (一)自觉性原则 (二)经常性原则 (三)差异性原则 四、课余体育锻炼的计划 (一)全校课余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二)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三)个人体育锻炼计划 第三节 课余体育训练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一)业余性 (二)基础性 (三)相对系统性 (四)亚极限负荷 (五)符合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二、课余体育训练组织与管理 (一)课余体育训练组织与管理的内容 1、加强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加强思想教育 3、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 4、加强生活管理 (二)课余体育训练组织与管理应处理好的关系 1、教练员与学生的关系 2、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3、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第四节 课余体育竞赛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一)竞争性 (二)合作性 (三)公开性 (四)教育性 (五)娱乐性 (六)层次性 (七)多样性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 (一)田径项目 (二)球类项目 (三)体操类项目 (四)娱乐、休闲类项目 (五)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 三、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 (一)综合性运动会与单项竞赛 (二)竞技性运动会与趣味性运动会 (三)正规性竞赛与非正规性竞赛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制定一份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第六章 体育教师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劳动特点;熟练掌握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教学重点] 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师的地位与劳动特点 一、体育教师的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一育兼一科”的工作广泛性 (二)校内外工作的多样性 (三)对学生教育影响的全面性 (四)室外工作的艰苦性 第二节 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知识 (三)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 (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五)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 (六)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二、体育教师的职责 (一)贯彻各项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各种教育教学文件 (二)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三)组织指导课外体育锻炼 (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五)从事学校体育科研 (六)配合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七)体育宣传与器材设施维护 (八)参与社会体育工作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教育调查:调查访问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并总结其成长的基本规律。 第二篇 体育教学论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掌握学习体育教学论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学习体育教学论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体育教学论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体育教学过程、目标与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基本组成要素及特点;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层次;掌握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能够根据相关材料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各体育教学原则的定义、依据及运用要求 [教学重点]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过程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 (一)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统一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运行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以身体练习为重要媒介的交往实践活动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一)体育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学内容 (三)体育教师 (四)学生 (五)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六)体育教学环境 (七)体育教学反馈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 (三)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四)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五)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纵向结构 1.学年(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2.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3.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横向结构 1.认知目标 2.情感目标 3.技能目标 4.体能目标 二、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体育课程标准 2.学生的实际 3.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4.学校体育教学条件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 4.表现程度 第三节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要求 二、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一)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身心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 三、技能教学为主原则 (一)技能教学为主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技能教学为主原则的要求 四、从实际出发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从实际出发原则的要求 五、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 (一)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的要求 六、全面效益原则 (一)全面效益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全面效益原则的要求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教育观摩:观看一堂体育课,分析课中教师对体育原则的运用特点。 第二章 体育教学主体 [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含义及内容;熟练掌握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条件;掌握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含义及内容;熟练掌握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条件;熟练掌握体育学习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 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条件;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条件;体育学习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学习的主导——体育教师 一、教师主导性的含义 二、教师主导性的内容 (一)贯彻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二)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三)选用与学生学习需要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进行体育学习评价 (五)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教学环境 (六)“导航”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 三、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条件 (一)熟知体育教学观念 (二)熟知体育教材 (三)熟知学生 第二节 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含义 二、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的内容与形式 (一)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 (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三)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条件 (一)教师要教授的目标转化为学生要学习的目标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体育教材 (三)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情境 第三节 体育学习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强化和优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区别“教师的主导性”与“教师的主宰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的自由性。 第三章 体育教学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教学方法的含义;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掌握中小学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及运用的基本要求;掌握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能够运用有关原理分析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 中小学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及运用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含义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目的和任务性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三)体育教学方法结构性和层次性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讲解法 (二)问答法 (三)讨论法 (四)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3.多用设问和解疑 4.适当结合黑板、挂图等进行讲授和讨论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动作示范法 (二)演示法 (三)纠正动作错误帮助法 (四)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 3.做好总结,将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分解练习法 (二)完整练习法 (三)领会教学法 (四)循环练习法 四、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运动游戏法 (二)运动竞赛法 (三)情景教学法 五、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发现法 第三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一)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 (二)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三)根据学生实际来选择教学方法 (四)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五)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择教学方法 (六)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 二、正确或错误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一)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二)错误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计划与实施 [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学年、学期、单元及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求及方法步骤,能制订学年、学期、单元和课堂教学计划;掌握体育教学常规的具体内容;掌握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运用要求;掌握场地器材的布置的基本要求;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熟练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与调控方法;能够实测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并能够对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准确分析与解释。 [教学重点] 体育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计划 一、学年体育教学计划 (一)制定学年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任务 (二)制定学年体育教学计划的方法 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一)制定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任务 (二)制定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方法 三、单元体育教学计划 (一)制定单元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任务 (二)制定单元体育教学计划的方法 四、课时体育教学计划 (一)制定课时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任务 (二)课时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 (三)制定课时体育教学计划的方法 第二节 体育教学的实施 一、体育教学的准备 二、体育教学常规的贯彻 (一)体育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 (二)制定和贯彻体育教学常规的注意事项 三、体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四、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一)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1.体育课密度的概念 2.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1.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概念 2.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与调控 (三)体育课密度和运动负荷量度的测定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讨论与作业:讨论体育课堂教学计划的格式并制定一份体育课堂教学计划;实测一堂中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并对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第五章 体育教学评价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掌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熟练掌握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设计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案。 [教学重点] 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 (二)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三)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和外部参与者的评价 (四)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五)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第二节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目的 (一)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和能力 (二)判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三)为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 (一)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 (一)评语法 (二)调查法 (三)观察法 (四)评分法 第三节 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一)体能 (二)体育知识与技能 (三)学习态度 (四)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二、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一)测验法 (二)档案袋评定 (三)评语法 (四)观察法 (五)学生成长手册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设计评价学生情意表现的方案;教育观摩:观摩一堂体育课,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五、考核方案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主要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二)平时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具体实际进行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平时检查成绩占总成绩的40%。 (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六、实施大纲的措施与要求 (一)在加强学校体育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当前中小学体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成果、新动向及新的学术观点,不断充实与完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二)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实际能力。课堂讲授要与讨论、辅导、见习、参观、调查、自学和作业等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要相结合。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编制有关教学文件、参考资料和作业指导手册。严格教学常规,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评估。 (四)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五)教师要深入中小学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参加中小学体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有关的学术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就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及相关的学术活动。 (六)注重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思想、业务水平,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七、主要参考文献 (一)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简明本).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二)王则珊. 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三)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四)苏竟存.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五)季浏,汪晓赞.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六)李秉德. 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七)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八)赖天德. 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九)樊临虎. 体育教学论.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十)周登嵩,李林,陆作生.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 体育科学,2002年第5期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