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
专 业:体 育 教 育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论
2006年4月
一、说明
本大纲依据我院2005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体育课程论学科发展的特点、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而制订。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时间是第3学年第5学期,教学总时数为18学时,1学分。
本大纲力求体现中小学体育课程实践的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
二、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概念体系;掌握体育教师必备的开发体育课程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体育课程论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体育课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时数分配
百分比
授课形式
1
绪论
1
5.6%
2
第一章 体育课程的历史形态
3
16.7%
讲授、讨论
3
第二章 体育课程的本质
2
11.1%
讲授、讨论
4
第三章 体育课程目标
2
11.1%
讲授、讨论、自学
5
第四章 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材
2
11.1%
讲授、讨论、自学、社会调查
6
第五章 体育课程资源
6
33.3%
讲授、讨论、自学
7
机动
2
11.1%
合 计
18
100%
四、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与性质;了解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体育课程论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学习学校体育课程论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体育课程论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习学校体育课程论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体育课程的历史形态
[目的要求]
了解国外体育课程产生与发展概况;了解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掌握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了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外体育课程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体育课程的产生
(一)从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到17世纪
(二)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二、国外体育课程的发展
(一)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
(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
第二节 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
一、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
(一)清朝末期体育课程的概况
1.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与西学东渐
2.洋务学堂与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
3.清末新教育制度中的体操课
(二)清朝末期体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1.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具有了一席之地
2.课程名称为体操课,内容主要是德、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一些运动游戏
3.课程体系及要素不够完善
二、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的体育课程
(一)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体育课程的概况
1.“壬子癸丑学制”
2.1922年“新学制
(二)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
1.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课更名为体育课
2.武术开始走进体育课程,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逐渐成为主要课程内容
3.军国民教育思想和兵式体操经历了高潮到衰落的发展变化
4.开始着手进行体育教材的建设
5.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课程理论开始对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课程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课程的概况
1.有关体育课程的法令与法规
2.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
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
2.编制了比较系统的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教材
3.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体育课程的影戏较大
4.体育课程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课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的特点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
(1)初步确立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体育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模式
(2)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体育课程教材体系
(3)强调体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与卫生相结合
(4)强调体育课程要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为生产劳动和国防建设服务
(5)强调课程管理的计划性和统一性
2.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1965年)
(1)课程目标上以增强体质为主
(2)课程内容上,确立了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以运动项目为主要框架的体育教材内容体系
(3)强调课内外相结合
(4)取得了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刻教训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体育课更名为军体课
(2)内容上以军事活动或劳动手段
(3)课程实施突出政治,随意性很大
4、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1977-1985年)
此阶段体育课程建设总体上处于全面恢复阶段
5、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1985年至今)
(1)课程管理体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2)课程理念及指导思想逐步与国际接轨
(3)课程内容及教材体系的改革
(二)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1.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
2.完善了课程管理和法规体系
3.体育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频繁,成果日益丰富
五、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分组讨论:比较1929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 小学体育》和2001年颁布《体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 体育课程的本质
[目的要求]
了解对课程的不同定义;掌握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掌握体育课程的特点与作用,了解体育课程的分类。
[教学重点]
体育课程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概念与性质
一、对课程概念的多元化理解
(一)课程作为学科
(二)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二、体育课程的概念
三、体育课程的性质
(一)体育课程是学科课程
(二)体育课程既可以开设为必修课,也可以开设为选修课
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一)领域和侧重点不同
(二)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三)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评价必然发生紧密的联系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特点、类型与作用
一、体育课程的特点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和复合性
(二)体育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非阶梯性和可替换性
(三)体育课程价值的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和基础性
(四)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二、体育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体育课程的作用
(一)传递体育文化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体育课程与语文课程的区别。要求通过讨论,归纳出体育课程的特点。
第三章 体育课程目标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课程目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了解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熟练掌握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
[教学重点]
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课程目标概述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概念
二、体育课程目标的作用
(一)标准功能
(二)导向功能
(三)激励功能
第二节体育课程目标的构成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
(一)体育课程的总目标
(二)体育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
(三)体育课程的学习水平目标
二、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子目标
(二)体育课程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在体育教学目标中也应该体现
(三)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在目标的制定者、目标的使用范围和目标的性质等方面有所不同
第三节 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的总目标
(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的领域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
(二)运动技能目标
(三)身体健康目标
(四)心理健康目标
(五)社会适应目标
三、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案例分析:国外体育课程对学习领域的划分。
第四章 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材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课程内容的概念;掌握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了解体育课程标准的含义;掌握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体育教材的含义;了解体育教材与体育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掌握体育教材的形式。
[教学重点]
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结构与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课程内容
一、体育课程内容的概念
二、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
(一)知识
(二)经验
(三)身体练习
第二节 新体育课程标准简介
一、体育课程标准的含义
二、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结构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标准
(四)实施建议
(五)附录
三、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更加全面、具体、明确、更具有操作性
(二)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更强
(三)课程评价注重全面性,方法上更加强调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四)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家长等各种资源
第三节 体育教材
一、体育教材的含义
二、体育教材与体育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载体
(二)体育教材不等于体育课程内容
三、体育教材的形式
(一)教科书
(二)教学指导书
(三)补充读物
(四)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直观教具
(五)录音带
(六)幻灯片、录像带、电影片等
(七)课件、光盘等现代教学媒体。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教育调查:走访若干所中小学,了解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后体育教学的变化。
第五章 体育课程资源
[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了解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掌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原则;熟练掌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课程资源概述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的关系
(一)有体育课程就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和基础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体育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
三、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
(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第二节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原则
一、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有利于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
第三节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一、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一)改造
1.改造的定义
2.改造的特点
3.改造的适用范围
4.改造的一般步骤
(二)整合
1.整合的定义
2.整合的特点
3.整合的适用范围
4.整合的一般步骤
(三)拓展
1.拓展的定义
2.拓展的特点
3.拓展的适用范围
4.拓展的一般步骤
二、对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一)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
(二)“以生为本”
(三)积极挖掘其他人力资源
三、对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
(一)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二)自制简易体育器材
(三)合理改造体育场地布局与功能
(四)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社区或单位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四、对体育课程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
(一)巧妙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设计体育活动场所
(二)根据学校及学校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开发体育课程内容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改造或整合的方法对篮球、排球、足球进行改造或整合,从而形成新的、适合小学生的运动项目。
五、考核方案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主要由平时考核和课程结业考试成绩构成。
(二)平时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具体实际进行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三)课程结业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试,如闭卷考试、课程作业、口试等。课程结业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六、实施大纲的措施与要求
(一)重视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新动向及各种新的学术观点,不断充实与完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着力于学生自学与实际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要与讨论、辅导、见习、参观、调查、自学和作业等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要相结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就近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及相关的学术活动。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编制有关教学文件、参考资料和作业指导手册。严格教学常规,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评估。
(四)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七、主要参考文献
(一)自编《体育课程论》讲义
(二)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简明本).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三)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五)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六)苏竟存.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七)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八)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九)王华倬.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十)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 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十二)李林.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十三)董翠香.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