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 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 2006年4月 一、说明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院民族传统体育系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等有关规定制订的。本课程为专业课程。 本教学大纲遵循我院为本专业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技能,能从事本专业的教练、教师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根据我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民族体育的特点出发,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并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和中学体育教学,训练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门课程重点讲授学校体育学的原理和方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本科的学校体育学的教学时数总计36学时。2学分 二、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大学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等基本知识理论,并能领会和运用其中的知识理论进行初步的体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使学生具有初步组织和开展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时数分配 百分比 授课形式  1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2 5.6% 讲授  2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2 5.6% 讲授  3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4 11.1% 讲授  4 体育课程 4 11.1% 讲授  5 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与目标 4 11.1% 讲授  6 体育教学方法 6 16.4% 讲授  7 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4 11.1% 讲授  8 课余体育 2 5.6% 讲授  9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2 5.6% 讲授  10 体育教师 2 5.6% 讲授  11 机动 2 5.6%   12 考试 2 5.6%   合计 36 100%    四、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掌握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教学方法 四、体育教学过程目标 五、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六、如何学习《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状况,掌握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熟练掌握各种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教学重点] 各种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一)希腊教育 (二)斯巴达五项竞技 (三)雅典国家体育馆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一)六艺教育 (二)武举考试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一)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设立体操科 (二)1923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改为体育课 (三)1940年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四)1941年创建《延安大学体育系》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 1.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规定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 2.1953年翻译了前苏联的11年制体育教学大纲 3.1954年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4.1956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5.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 6.1952年创建华东体育学院以及此后的6所体育学院、11所体育学校、38所体育系科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 1961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 1.1972年业余训练 2.1973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改革开放后,国家首先加强了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法规制度。 1977年,教育部设立了体卫司 1979年扬州会议 1979年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1990年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1992年9省市试行中考体育 1998年全国试行中考体育 2002年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得到重视,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1979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对7—12岁学生的大规模体质测试 3.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 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87年修订 1993年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验)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4.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目前全国有两万六千多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9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5.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 1980年评选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1990年评选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6.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 1990年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 7.港澳回归后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一)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 (二)1917年恽代英发表《学校体育之研究》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 1.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三)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2.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体质教育思想 技术教育思想 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一)以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 2.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3.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实地调查;考察一所学校体育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学校体育与大众传播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现代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对象不同 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 4.管理体制不同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 1.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2.社区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 1.简化性原则 2.普及性原则 3.适应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 一、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1.全体性 2.全面性 3.主体性 4.基础性 (二)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三)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4.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体育与终身教育 (一) 终身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1.终身教育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3.立足长远与落实“健康第一”密切结合 4.确立大、中小学想衔接的体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体系 5.注重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一)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树立媒介教育思想 (二)帮助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 (三)培养建设性地使用大众媒体的能力 (四)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 二、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三)学校体育中开展媒介教育的要求 1.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课外大众传媒教育的关系 2.在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对接受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加以选择和规范 3.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 课堂讨论:学校体育如何才能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资源共享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阶段体育、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掌握初等教育阶段体育、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熟练掌握学校体育的功能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领会运用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 一、学前教育阶段体育 (一)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二、初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初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初等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初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四、高等教育阶段体育 (一)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高等阶段体育的主要特点 (三)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一)教育功能 1.促进智力发展 2.促成优良品德 3.培养审美情趣 (二)健身功能 1.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 2.提高技能水平 3.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4.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 娱乐功能 三、学校体育的其他功能 (一)文化功能 (二)辐射功能 (三)经济功能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与作用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层次 二 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五)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二)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第四节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一、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课外体育活动 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 课堂讨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体育课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课的概念、类型和结构。熟练掌握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方法,领会运用体育课程的内容。 [教学重点] 体育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对体育课程概念的基点理解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 (二)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 (三)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 (四)课程教材多样化 (五)课程内容组织化、生活化 (六)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第二节 体育课程编制 一、体育课程目标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体育课程内容 (一)体育课程内容分类 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 2.运动参与类 3.体育活动经验类 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1.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2.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 4.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支资源的作用 5.贴紧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 三、体育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创生取向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的特点 2.外部环境特点 3.教师的培训 4.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体育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课程的评价 (二)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三)对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 第三节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1.丰富多样性 2.价值潜在性 3.具体性 4.功能多元性 (三)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实体与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2.引进新兴运动项目 3.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4.整合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造新的体育课程内容 5.让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进入体育课程 (二)对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对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2.对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 3.对体育课程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 [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 采访一所正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学校,简要归纳该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方面的改革情况。 第五章 体育教学过程、目标与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基本组成要素及特点;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层次;掌握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能够根据相关材料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各体育教学原则的定义、依据及运用要求。 [教学重点]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过程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 (一)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统一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 (三)体育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构成性要素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要素 1.体育教学目标 2.体育教学内容 3.人际关系 4.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5.体育教学环境 6.体育教学反馈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 (三)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四)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五)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纵向结构 1.学年(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2.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3.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横向结构 1.认知目标 2.情感目标 3.技能目标 4.体能目标 二、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体育课程标准 2.学生的实际 3.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4.学校体育教学条件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 4.表现程度 第三节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要求 二、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一)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身心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 三、技能教学为主原则 (一)技能教学为主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技能教学为主原则的要求 四、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 (一)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的要求 五、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 (一)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的要求 六、全面效益原则 (一)全面效益原则提出的依据 (二)贯彻全面效益原则的要求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教育观摩:观看一堂体育课,分析课中教师对体育原则的运用特点。 第六章 体育教学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教学方法的含义;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掌握中小学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及运用的基本要求;掌握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能够运用有关原理分析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 中小学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及运用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含义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目的和任务性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三)体育教学方法结构性和层次性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讲解法 (二)问答法 (三)讨论法 (四)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3.多用设问和解疑 4.适当结合黑板、挂图等进行讲授和讨论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动作示范法 (二)演示法 (三)纠正动作错误帮助法 (四)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 3.做好总结,将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分解练习法 (二)完整练习法 (三)领会教学法 (四)循环练习法 四、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运动游戏法 (二)运动竞赛法 (三)情景教学法 五、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发现法 (二)小群体教学法 第三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一)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 (二)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三)根据学生实际来选择教学方法 (四)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五)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择教学方法 (六)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 二、正确或错误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一)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二)错误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第七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学期、单元及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方法步骤,能制订学期、单元和课堂教学计划;掌握体育教学常规的具体内容;掌握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运用要求;掌握场地器材布置的基本要求;了解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掌握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方法;熟练掌握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与调控方法;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掌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熟练掌握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设计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案。 [教学重点]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 一、学期教学设计 (一)学期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学期教学设计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 三、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一)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 (三)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体育教学的实施 一、体育教学常规 (一)体育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 (二)制定和贯彻体育教学常规的注意事项 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运用 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二)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五、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一)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1.体育课密度的概念 2.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1.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概念 2.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与调控 第三节 体育教学评价 一、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 1.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3.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和外部参与者的评价 4.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5.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6.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一)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目的 (二)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 1.评语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4.评分法 三、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1.体能 2.体育知识与技能 3.学习态度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二)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1.测验法 2.档案袋评定 3.评语法 4.观察法 5.学生成长手册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讨论与作业:讨论体育课堂教学计划的格式并制定一份体育课堂教学计划;小组合作学习:设计评价学生情意表现的方案。 第八章 课余体育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熟练掌握课余体育的地位与特点。领会运用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 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余体育的地位与特点 一、课余体育的地位 (一) 课余体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1.课余体育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余体育是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3.课余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 课余体育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 1.课余体育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2.课余体育是开展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3.课余体育是发现和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 二、课余体育的特点 (一)学习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 (三)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四)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 (五)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六)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第二节 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课余体育的功能 (一)课余体育对个人的功能 1.健身 2.健美 3.健心 (二)课余体育对集体的功能 1.赋予角色地位,规范集体行为 2.增强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3.形成校风校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课余体育对社会的功能 1.优化社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活跃体育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课余体育的价值 (一)课余体育的多元化价值 1.课余体育的教育学价值 2.课余体育的体育学价值 3.课余体育的文化学价值 (二)课余体育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一、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 (一)早操(早锻炼或晨操) (二)课间操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 (四)班级体育锻炼 二、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 (一)体育节、体育周 (二)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 三、校外体育活动 (一)本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 (二)校外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 (三)家庭体育活动 (四)个人体育活动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制作一份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第九章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 (二)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二、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 (二)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第二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体育课程管理 二、体育教学管理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 (二)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 (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 三、课余体育管理 第三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简介 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结构和内容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优点和弊端。要求: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推举一名同学陈述讨论的主要观点。课余体育锻炼 第十章 体育教师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师地位与劳动特点、体育教师的类型特征、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熟练掌握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师地位与劳动特点 一、体育教师的地位 (一)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中体育教师地位的确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师地位随体育学科地位不断改善而提高 (三)当代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师地位的要求 二、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体育教师“一育兼一科”的工作广泛性 (二)校内外体育工作的多样性 (三)对学生教育影响的全面性 (四)室外工作的艰苦性 第二节 体育教师的类型特征 一、按不同学制划分的体育教师类型 (一)大学体育教师工作及其特点 (二)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及其特点 (三)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及其特点 二、按不同成才特征划分的体育教师类型 (一)以教学为特长的体育教师 (二)以训练为特长的体育教师 (三)以科研为特长的体育教师 (四)复合型的体育教师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高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知识 1.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与技能 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4.横向学科知识 (三)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 (四)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五)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 1.教学能力 2.教育能力 3.训练能力 4.运动能力 5.组织能力 6.科研和创新能力 7.社会交往能力 (六)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 (一)贯彻各项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各种教育教学文件 (二)优先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三)组织知道课外体育锻炼 (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五)从事学校体育科研 (六)配合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七)体育宣传与器材设施维护 (八)参与社会体育工作 第四节 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一、体育教师的培养 (一)培养机构 (二)培养目标 (三)培养模式 (四)课程设置 二、体育教师的培训 (一)培训机构 (二)培训目标 (三)培训模式 (四)课程设置 三、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行体制的弊端 (二)发展趋势 1.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 2.确立教师专业化的教职观 3.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教育观摩:观看一堂体育课,分析课中教师对体育原则的运用特点。 五、考核方案 (一)考核方式: 本门课满分为100分。根据教学计划规定进行考试,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做作业占3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出勤。 (二)考核要求: 1、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讲授时应检查学生自学章节的笔记,提出自学的要求以保证教学质量。 2、要布置和检查各章节的思考题,作业题完成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 3、闭卷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试卷要求有一定的广度。 六、实施大纲的措施与要求 (一)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的讲授,要保证基础理论。 (二)讲授时既要有重点,又要全面系统地提示,并进行归纳总结。 (三)努力制作教学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中注意补充必要的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五)征求对大纲教材的实施意见以便不断完善。 七、主要参考文献 (一)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简明本).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二)王则珊. 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三)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四)苏竟存.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五)季浏,汪晓赞.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六)李秉德. 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七)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八)赖天德. 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九)樊临虎. 体育教学论.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十)周登嵩,李林,陆作生.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 体育科学,2002年第5期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