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
专 业:运 动 训 练
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
2006年4月
一、说明
本大纲依据我院2005年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发展特点而制订。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开设时间是第2学年第4学期,教学总时数为36学时,2学分。
本大纲力求体现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的需要和运动训练专业的教育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
二、教学任务
(一)了解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学校体育、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二)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尤其是学会从事体育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了解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在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能力,学会运用学校体育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学校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时数分配
百分比
授课形式
1
绪论
1
2.8%
讲授
2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
2.8%
讲授、讨论
3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与目标
2
5.5%
讲授、讨论、作业
4
第三章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2
5.5%
讲授、讨论
5
第四章体育课程
6
16.7%
讲授、讨论、自学、
6
第五章 体育教学过程、目标与原则
6
16.7%
讲授、讨论、自学、
7
第六章 体育教学方法
4
11.1%
讲授、讨论、
8
第七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6
16.7%
讲授、讨论、作业
9
第八章 体育教学观摩
4
11.1%
观看录相、讨论
10
第九章 课余体育
2
5.5%
讲授、讨论、自学、作业
11
考核
2
5.5%
合 计
36
100%
四、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掌握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一)研究对象
(二)性质
二、学习学校体育学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
(二)勤于思考。
(三)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目的要求]
了解我国学校体育产生与发展的概况;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体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古代的学校体育
二、我国近代的学校体育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体育
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发展的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至今)
二、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校体育体制
(二)学校体育的条件得到加强
(三)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体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制度
(四)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
(五)学校体育科研繁花似锦,学校体育理论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六)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与目标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和体育的地位;了解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了解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掌握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目标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教学重点]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系统
(二)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学校教育对培养人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是体育的组成部分
(二)学校体育是社会(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一)促进智力发展
(二)形成优良品德
(三)培养审美情趣
二、健身功能
(一)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
(二)提高机能水平
(三)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娱乐功能
四、文化功能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五)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二)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三、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一)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1.体育(与健康)课程
2.课外体育活动
(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案例分析:越来越多的“小胖墩”。要求:通过分析,提出解决儿童肥胖问题的基本对策。
第三章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目的要求]
了解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
(二)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二、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
(二)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第二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体育课程管理
二、体育教学管理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
(二)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
(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
三、课余体育管理
第三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简介
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结构和内容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优点和弊端。要求: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推举一名同学陈述讨论的主要观点。
第四章 体育课程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和基本结构;了解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分类;掌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并能够应用有关方法进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了解体育教材含义和形式。
[教学重点]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概述
一、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一)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课程
(二)体育课程是综合课程
(三)体育课程设为必修课程
二、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
(一)增进身体健康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三、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和复合性
(二)体育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非阶梯性和可替换性
(三)体育课程价值的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和基础性
(四)体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第二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
(一)社会发展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呼唤
(二)国外近年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结构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标准
(四)实施建议
(五)附录
第三节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一、体育课程资源概述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方法与利用
(一)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2.引进新兴运动项目
3.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4.整合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造新的体育课程内容
5.让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入体育课程
(二)对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对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2.对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
3.对体育课程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体育教材
一、体育教材的含义
(一)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载体
(二)体育教材是经过科学信息加工处理后的结果
(三)体育教材的内容结构是丰富的
二、体育教材的层次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三、体育教材的分类
四、体育教材的形式
(一)教科书
(二)教学指导书
(三)补充读物
(四)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直观教具
(五)录音带
(六)幻灯片、录像带、电影片等
(七)课件、光盘等现代教学媒体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创编与设计:运用改造方法改造1-2个球类运动项目,使之成为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活动内容。
第五章 体育教学过程、目标与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规律;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层次;掌握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能够根据相关材料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各体育教学原则的定义、依据及运用要求。
[教学重点]
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过程及规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
(一)含义
(二)学习体育教学过程的意义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
(一)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
(二)在掌握技能中提高体能的过程
(三)学习知识和形成运动认知的过程
(四)在集体中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
(五)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二)、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三)、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四)、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
(五)、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四、体育教学过程的层次及其特点
(一)超学段(12-16年)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二)学段(3-6年)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三)学年的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四)学期的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五)单元(1-36周)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六)学时(45-90分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七)技术学习点(10-30分钟)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纵向结构
1.学段体育教学目标
2.学年(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3.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4.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横向结构
1.认知目标
2.情感目标
3.技能目标
4.体能目标
三、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体育课程标准
2.学生的实际
3.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4.学校体育教学条件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
4.表现程度
第三节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一、体育教学原则概念
二、体育教学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
2.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要求
(二)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1.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提出的依据
2.贯彻身心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
(三)技能教学为主原则
1.技能教学为主原则提出的依据
2.贯彻技能教学为主原则的要求
(四)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
1.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提出的依据
2.贯彻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的要求
(五)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
1.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提出的依据
2.贯彻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的要求
(六)全面效益原则
1.全面效益原则提出的依据
2.贯彻全面效益原则的要求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教育观摩:观看一堂体育课,分析课中教师对体育原则的运用特点。
第六章 体育教学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教学方法的含义;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掌握中小学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及运用的基本要求;掌握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能够运用有关原理分析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
中小学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及运用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含义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目的和任务性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三)体育教学方法结构性和层次性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
二、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三、根据学生实际来选择教学方法
四、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五、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择教学方法
六、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节 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讲解法
(二)问答法
(三)讨论法
(四)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3.多用设问和解疑
4.适当结合黑板、挂图等进行讲授和讨论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动作示范法
(二)演示法
(三)纠正动作错误帮助法
(四)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
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
3.做好总结,将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分解练习法
(二)完整练习法
(三)领会教学法
(四)循环练习法
四、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运动游戏法
(二)运动竞赛法
(三)情景教学法
五、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发现法
(二)小群体教学法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课堂讨论: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第七章 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学期、单元及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方法步骤,能制订学期、单元和课堂教学计划;掌握体育教学常规的具体内容;掌握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运用要求;掌握场地器材布置的基本要求;了解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掌握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方法;熟练掌握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与调控方法;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掌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熟练掌握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设计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案。
[教学重点]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
一、学期教学设计
(一)学期教学设计的概念
(二)学期教学设计的要求
(三)学期教学设计的步骤方法
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
三、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一)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
(三)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体育教学的实施
一、体育教学常规
(一)体育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
(二)制定和贯彻体育教学常规的注意事项
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运用
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二)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三)课内教学组织形式
五、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一)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1.体育课密度的概念
2.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
1.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概念
2.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与调控
第三节 体育教学评价
一、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
1.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3.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和外部参与者的评价
4.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5.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6.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一)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目的
(二)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
1.评语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4.评分法
三、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1.体能
2.体育知识与技能
3.学习态度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二)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1.测验法
2.档案袋评定
3.评语法
4.观察法
5.学生成长手册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讨论与作业:讨论体育课堂教学计划的格式并制定一份体育课堂教学计划;小组合作学习:设计评价学生情意表现的方案。
第八章 体育教学观摩
[目的要求]
运用体育教学相关理论,观摩2节普通中小学体育优质课(录相),讨论在教学中注意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对课堂设计的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摩课的设计和教学的生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观摩课(水平四)
第二节 体育观摩课(水平二)
第九章 课余体育
[目的要求]
了解课余体育的特点和组织形式;了解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内容;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和管理要点;了解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内容和形式。
[教学重点]
课余体育的特点和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余体育概述
一、课余体育的特点
(一)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
(三)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四)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
(五)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六)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二、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一)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
1.早操(早锻炼或晨操)
2.课间操
3.大课间体育活动
4.班级体育锻炼
(二)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
1.体育节、体育周
2、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
(三)校外体育活动
1.本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
2.校外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
3.家庭体育活动
4.个人体育活动
第二节 课余体育锻炼
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一)灵活性
(二)开放性
(三)综合性
(四)兴趣性
(五)自主性
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
(一)体育教学有关内容
(二)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第三节 课余体育训练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一)业余性
(二)基础性
(三)相对系统性
(四)亚极限负荷
(五)符合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二、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要点
(一)确立课余体育的训练任务
(二)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的内容
(三)处理好各种制约因素的关系
第四节 课余体育竞赛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一)竞争性
(二)合作性
(三)公开性
(四)教育性
(五)娱乐性
(六)层次性
(七)多样性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
三、当前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
(一)注重全员参与
(二)注重运动会对锻炼的指导性
(三)注重趣味性
(四)注重多样性
(五)注重评价的改革
[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调查访问:调查一所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五、考核方案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主要由平时考核和课程结业考试成绩构成。
(二)平时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具体实际进行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三)课程结业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试,如闭卷考试、课程作业、口试等。课程结业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六、实施大纲的措施与要求
(一)在加强学校体育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当前中小学体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成果、新动向及新的学术观点,不断充实与完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二)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着力于学生自学与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严格教学常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编制有关教学文件、参考资料和作业指导手册。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评估。
(四)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五)教师要深入中小学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参加中小学体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有关的学术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就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及相关的学术活动。
(六)注重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提高思想、业务水平,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七、主要参考文献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简明本).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王则珊. 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第一版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李秉德.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吴文侃.比较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八)王伯英,曲宗湖.体育教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九)吴志超.刘绍曾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十)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