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一、杂志
⒈课题组:,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研究, 人大复印资料, 农业经济, 1997.6
⒉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应用, 中国农村经济,
1991.9
⒊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中国农村经济,
1991.2
⒋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含义与标准的理论探
讨, 中国农村经济, 2001.12
5,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村经济, 2001.3
⒍ 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 中国农村
经济, 2001.1
⒎ 我国农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农
业经济问题, 1998.10
⒏ 论传统农业及其改造, 农业经济问题,
1996.4
⒐ 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问题,
2001.6
⒑ 21世纪是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世纪, 农业
经济问题, 2001.1
⒒ 对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思考, 农业经济问题,
1991.3
⒓ 农业现代化运作规律研究, 教学研究,
1997.9
⒔ 论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中国软科
学, 1995.3
二、书籍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 中
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与模式研究组编著 山
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6.11。这是集若干年研
究之大全,是权威书。
讨论题
⒈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包括内涵、
内容、标志、指标体系、国外现代农业
发展理论、我国现代化建设理论等)。
⒉国外农业现代化(如规律、经验教训、
道路等)。
⒊我国农业现代化(如演变过程、成长
道路、成就、差距等)。
第一讲 农业现代化概述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㈠ 现代化的表述
何谓, 现代化,?它是一种事物转变成某种事物
或状态。
⒈国际上的看法
⑴ 过程论
国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把现代化作为
一种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是单一因素的,而是
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多因素综合变化。
对于现代化内涵的表述,学术界既有共同之处,
又有较大差别。例如:
①台湾,, 21世纪世界彩色百科全书, 提出:
“现代化与变迁密切相关是随着愈来愈复杂以及
相关连的人类生活在整个文化背景、工艺、经济
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变迁 …… 他是一种适应的过程,
适应经常多变的环境, 。这种表述强调现代化是
各个领域的变迁过程,人们要适应这种多变换环
境。
②日本,, 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过
程,通过这种变化,一种发达社会转变为更为发
达社会特点的社会。表述的特点是强调社会的发
达程度,提出要有多种模式的现代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化过程,依靠这种变化使
欠发达社会具有更加发达社会所共有的特点 。这
种表述的特点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现代化,
同时强调了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的说来,现代化是经济、政治、社会诸多方
面的综合变化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特征是什么
呢?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从使用人力、畜
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
用机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意味着财富
增长、技术多样化、分化与专业化,从而导致一
种新型的劳动分工,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
⑵有些学者既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过程,又看作
是一种产物。 有的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
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社会
的总体过渡。
⒉从我国看,在我国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虽然
学术界也持有, 过程论, 的观点,但从党和国家
的重要文件看,大都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战略
来看待。
⒊评价,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既由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也就是, 过程论, 更适合。
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⒈改革前,
① 50年代和 60年代,我国曾将农化概括为, 四
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
② 70年代, 七化,,即土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
农田水利化、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
准化和农村工业化。
⒉ 改革后,定义的主要观点:
①技术论,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最新的科学技术
在农业中的普遍应用。从根本上讲是技术的发展
问题。
⑵生产力论 。农业现代化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
是作为一个目标,它是四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
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过程,是农业生产力按照一
定规律 不断发展的过程,无论从哪方面看,农
化都属于生产力范畴。
⑶全面论。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现代化的问
题,而且也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现代化问题。
⑷从内容上考察,农化是用现代工业设备和现代
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
使农业既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求,又能维
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由传统农
业转化为开放式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
我认为,农化应有以下 内涵:
⒈要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现
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
⒉农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⒊农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⒋农化的实质应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
和有效保护,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
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以及农产品产品率、
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
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可概括为,运用现代生
产手段和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方式,实现集约经
营,有效的配置、利用、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环
境,实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
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转化率以及商品率,将
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㈠ 亦有不同观点,主要有三:
观点一,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力、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的现代化。
观点二,农业现代化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三方面:
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或
高级化、农业生产环节的一体化。
观点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物质装备现
代化、技术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农民素质
现代化、资源环境优良化。
㈡我认为,
⒈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即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
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
⒉科学技术现代化 。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
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
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饲养技术等。
⒊经营管理现代化 。即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
⒋农民素质现代化 。即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使之
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经营管
理素质。
⒌资源环境优良化 。即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
农业。
三、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㈠ 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和具有较高的
农业劳动生产率;
㈡广泛采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具有较高的土
地生产率;
㈢广泛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具有较高的农产
品商品率;
㈣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水平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㈤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具
有经营管理才能的现代商品生产者;
㈥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
率;
㈦ 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
资源转化率。
四、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㈠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一
蒋建平主编的,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
与模式, (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 6月)一书
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主体指标 7项,群体
指标 22个。
⒈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⑴农民人均纯收入
⑵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⑶农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
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⑷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
⑸ 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
⑹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⒊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⑺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⑻农业商品率
⑼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⑽人均肉类产量
⑾林牧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
⑿百公顷农机总动力
⒀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⒁ 化肥有效成分施用量
⒌农业生产技术与文化教育
⒂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⒃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⒍农村组织建设与经营管理
⒄乡镇一级科技服务三站普及率
⒅ 乡 ( 镇 ) 村二级农业服务人员数占农业劳动
力的比重
⒎ 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
⒆ 森林覆盖率
⒇ 自然灾害成实率
21 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22 耕地污染面积比重
㈡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二
㈢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三
㈣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四
㈤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五
我认为比较好的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现代化
数值
权重 备注
01 人均 GDP 元 40000 0.20 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
家人均 GNP4260美元
02 非农业产业在 GDP中的比重 ℅ ≥90 0.10 1995年上中等收入
国家为 91 ℅
03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
全部劳动力比重
℅ ≤30 0.10
04 农业劳动生产率 元 /人,年 20000 0.05
05 农机化综合作业率 ℅ ≥80 0.10
06 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 ℅ ≥60 0.10
07 农业社会服务人数占全部农
业劳动力比重
℅ > 20 0.10
08 农村城镇人口比重 ℅ > 50 0.10 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
家为 73 ℅,下中等收
入国家为 56 ℅
09 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 10 0.05
10 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 元 /人,年 10000 0.10
五、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㈠ 有机农业理论
何谓有机农业? 1980年美国农业部一个考察
组把它描述为, 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
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
产制度。有机农业的主要内容是采用豆科作物、
绿肥、作物桔秆、牲畜粪肥、有机废物和作物轮
作来保持土地肥力,并对病虫害应用生物防治方
法。
我们认为,有机农业强调保护环境、有益健康
的观点是可取的,对收入较高阶层来说有机农产
品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针对中国农业生产力
水平较低而农产品总需求不断增大的矛盾,
有机农业不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
主要模式,因此不可能替代现代农业的发
展。
㈡生态农业理论
生态农业于 1971年首先由美国土壤学家
W.Albrecht提出,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腐殖
质、少施化肥、禁施农药,来改变土壤条
件和避免环境污染。生态农业的主要内涵
是建立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投入的、
经济上有生命的小型农业系统 (M.K.Worthington),
具体地说,就是尽量减少能量投入,通过发展畜
牧业,使用农家肥,实行作物轮作等途径,实现
农业内部的自我循环。
㈢自然农业理论
自然农法最早在日本出现,其创始人为世界救
世教教祖冈田茂吉。自然农法是在日本工业化和
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他针对农
药和化肥污染环境、造成食物中毒以及牲畜粪便
等公害问题,提倡采用轮作、绿肥、间套作、堆
肥、地表覆盖、物种共生、天敌治虫、天然饲料、
低密度养畜等措施,主张不耕地、不施肥、不用
农药、不除草。
我们认为自然农法强调保护土壤、防治食物污
染,具有积极意义,但自然农法绝对顺应自然,
要求, 四不, 是行不通的,自然农法的内涵实质
上属于有机农业体系,但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绝对
化,因而不可能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㈣持续农业理论
关于持续农业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1988
年联合国粮食组织提出的一种表述:持续农业是
,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够保护
好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
上有活力,而且社会上能接受, 的农业。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持续农业是经济、社会、
技术同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它于 80年代末在
我国开始发展,并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总的看来,我们认为,持续农业综合考虑经济、
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并于农村
发展相结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深远影响与广
阔发展前景。
六、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
㈠ 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
我们认为,十分有必要将原来的“农业基础论”
转变为“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用来指导农业
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的主要内涵是:
第一,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
产供销一体化的要求,把中国农业建设为强大的
现代基础产业。
第二,突破工农、城乡的分离,按价值规律和
比较利益原则,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公平交换
与分配,促进二者协同发展,把农业建设成为高
度商品化的现代基础产业。
第三,突破封闭的、低效的传统农业局限性,按
高产值、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方向,把农业建
设成为科学化的现代基础产业。
第四,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性,按现代农业发
展的客观规律,把农业建设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市
场、市场调节产业与资源配置的现代基础产业。
㈡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论
现代农业之所以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绝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而是与非农产业协同
发展的结果。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推
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必由之路。
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协同论的主要内涵是:
第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工业现代化建设过程
中,首要一点是理顺工农业发展关系,调整好发
展速度,同时把农机、化肥、农药、塑料薄膜、
饲料、食品、能源、建材等作为重点工业,加以
扶持和发展,从而不断加强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
和综合生产能力,分类、分区、分步骤地完成传
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建立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
础。
第二,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合理配置和利用
资源,加快农民与土地以外的生产要素结合,以
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挥各
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
农,走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第三,在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中,要把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化的
一个主导产业,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第四,依托非农产业的发展来拓宽乡镇企业的
发展领域,进而推动城镇建设,加速城市化、现
代化的步伐,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㈢农民主体论
农民是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建设者,是推动工
业化进程的奉献者,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组
织创新者,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农民主体论的主要内涵是:
第一,从战略高度出发,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
和经济地位,维护农民的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
主人翁作用并以此作为国家政策的立足点和目标,
规范各级政府行为,为农民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
造一个有利的宏观环境。
第二,走以农民为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
路,拓宽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第三,从发挥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出
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公司、企业、协会等不
同形式的联合,引导农民自愿地组织起来,把分
散的小农经营纳入产供销一体化的轨道,朝着经
营企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实现传统的小农经营向现代企业规模经营的转变。
第四,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教育
与培训体系、农业科学技术体系,采取各种不同
形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与科学素质。
㈣农业现代化建设势位差与梯度推进论
总的看来,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研究与开
发能力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快,因而处于农
业现代化建设的高势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
较单一,农业比较效益低于东部。而西部地区长
期处于, 边缘地区, 区位,交通闭塞,信息不灵,
商品经济发展滞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均较缓
慢。因而农化应由东向西梯度推进!
农业现代化建设势位差与梯度推进论的主要内
涵是:
第一,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一系统或区域内生
产要素由低势向高势移动,再由高势向低势传递,
从而推动低势能区向上发展,最终带动整个系统
由局部集聚的高势能向高级有序的梯度扩散,取
得系统经济整体功能放大的宏观效益。据此,我
们要分析势位差,利用势位差,来改进宏观管理
和资源配置,促进现代农业生
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扩散与梯度推进。
第二,创造有利的宏观建设环境,推动势差极
点、势差极线和势差极网络的开发,促进东、中、
西部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培育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配套
产业,实行纵向、横向联合,从而以产
业结构变革促进农村经济变革,以农业
产业化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扩散。
第二讲 国外农业
现代化建设
一、国外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规律性
㈠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性范畴,其内容和标志具有
共同性。
农化的主要内容都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
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
方法经营农业。农化的标志是:较高的劳动生产
率;较高的土地生产率;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
较高的畜牧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农民收入水平。
㈡农业现代化技术路线的选择,基本上都要适应
本国资源条件的要求。从农化起步方式看,农化
的技术结构大致分为三类:
⒈ 机械为主的结构型。
⒉生物技术为主的结构型。
⒊生物和机械技术交错、并重的结构型。
㈢农化发展过程都显示出工业优先于农业发展,
通过工业支持农业的规律。
㈣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
第一阶段,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主要是
解决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粮食问题。第二阶段,
基本实现农化阶段,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
主要目标。第三阶段,全面实现农化阶段,以持
续农业为发展目标。
㈤现代化农业是一体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农业 。
㈥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大多是在稳定、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的。
二、国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
几种类型
㈠ 美国型
总的说来,他们走的是一条, 节约劳动,农业
机械进步为主导, 的道路。代表: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
⒈特点,
⑴首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⑵大力推进技术现代化。
⑶加速实现农业管理现代化。
⒉ 背景分析
⑴美国土地广阔,人均占有耕地多,农业劳动力
缺乏。
⑵美国工业化水平高。
㈡日本型
代表:日本、荷兰、比利时。
⒈特点,
⑴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是多投劳动和肥
料,提高土地生产率。
⑵日本的农业现代化突出了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
的现代化。
⑶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小规模经营基础之
上的,并且伴随着兼业农户的不断增加。
⒉背景分析
耕地少、自然资源缺乏、农业人口多、劳力资
源充足。在起步阶段,工业基础薄弱,不能向农
业大量投入物化劳动,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很
小。在工业腾飞后,才转至机械化。
㈢西欧型 。
代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
⒈特点,
把机械技术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密切结合,同
时发展,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同时提高。
⒉ 背景分析
这类国家既缺乏劳动力,耕地也不够,
工业相对相对比较发达。
三、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
㈠ 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应适合国情
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特别是要
有比较发达的工业。
⒉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在起步阶段,要着眼
于本国、本地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㈡农业现代化应着眼于综合提高农业的生产率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起步阶段可以根据本国国
情有所侧重,但在起步以后,不可能长期停留在
一个方面,而是应将农业机械技术现代化与农业
生物技术现代化、农业化学技术现代化相结合,
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
㈢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研和教
育,注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㈣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制定
相关的配套政策
四、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总的情况是生产手段越来越先进,技术越来越
进步,管理越来越科学,生态环境越来越注重。
第三讲 我国农业
现代化建设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㈠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及其特点
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现代化建设阶段
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式是行政命令。
⑵工农偏斜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
⑶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和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
⒉市场取向改革中农业现代化建设阶段
⑴农民成为农化建设的主体
⑵工农业偏斜运行和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打破,农
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成为农化建设的重
要环节
⑶ 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趋于多元化
㈡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
体系,科技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
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使用量迅速增加,农业生产
条件得到改善。
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生活水平大
幅度提高。
⒋改革与完善了农业生产方式。
㈢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⒈科技总水平低
⒉农业集约化水平低
⒊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⒋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⒈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历史过程,是我国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家全面
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自然结果;
⒉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种适宜的宏观政策环
境,需要有工农业之间合理的交换关系以及城乡
之间通畅的资源流转关系;
⒊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
村城市化三者的关系;
⒋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体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适应了农业的产业特
点,在这一基本制度前提下的组织与制度创新,
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必然
选择;
⒌在农业现代化技术方向的选择上,必须与人多
地少的资源条件相适应。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㈠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㈡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难以筹措,农业
投入不足 。
⒈农民增加对农业投资的难度加大。一是农民增
加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有所降低;二是农民增收
难度加大。
⒉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不会太多。
⒊至于农村集体与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也不会有
太大作为。因为大都是空壳村,无经济实力。
㈢工业不发达,难为农业提供大量优质廉价的农
业生产资料
㈣ 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制约农化的发展
一是思想相对保守;二是文化素质低;三是科
技水平低。
㈤科学研究特别是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没有
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科研上,一是投入不够,二是体制不顺,造成
基础研究不够,重大突破少,农业教育、科研、
推广之间条块分割,分工不顺,各自为战,未形
成合力。科研队伍不稳定,特别是科技推广的力
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㈥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水土流失、污染、自然灾害、沙漠化等。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总的说来,我们要走中国式的农化道路。
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⒈要跳出农业抓农业。
⒉要把农业当作现代基础产业、战略产业来抓。
㈡深化农村改革,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主
义市场体制
⒈改革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
系。
⒊加快涉农法制建设。
㈢ 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走科教兴农
之路
⒈改革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尽快建立健
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第一,要借鉴国外经验,
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龙头带动作用,高校走教育、
科技与推广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第二,各科研单
位应正确定位,科学分工,推广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与稳定一支精干高效的科技攻关队伍。
⒉搞好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⒊切实做好农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一是大力普及
农村文化教育。二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三
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㈣ 保护和管理好农业自然资源,走农业可持续发
展之路
⒈消除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
⒉正确选择可持续农业技术
⒊加强农业水利基本建设。一是加强对大江、大
河、湖泊的治理,解决水害问题;二是防治污染;
三是搞好南水北调工程,发展节水农业、解决缺
水问题。
⒋开发与保护好林业资源。一是开展植树造林运
动。二是保护好森林资源,严禁乱砍滥伐。三是
退耕换林、还草、还湖。
㈤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走农村工业化、
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⒈ 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⑴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
⑵真正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⑶加快科技改造步伐
⑷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
⒉大力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一要搞好城市规划,本着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
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原则,搞好城
市布局。二要特别注意加快小城镇建设。三要降
低农民入城的门槛。
㈥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
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㈦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的宏观支持保护体系,加
大支持保护力度
⒈建立健全财政支农制度。
⒉实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
⒊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
能力。
⒋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预测、发布制度,及时为
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