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观察法 教学目标:了解观察法的步骤和类型;掌握观察记录表的设计;理解观察法的特征和优缺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表的设计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页)与其他方法一样,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当然是以观察为基础的。   观察是人类科学认识中的重要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其手段和功能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深刻认识观察的意义、特点、类型和方法,对于提高教育技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 ?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教育现象中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科学研究的第一等方法”。 ? ? (一)观察法的特点 ? ?1、 与其它方法的区别 观察法具有以下突出特点: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②观察是在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真实性;③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④观察是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对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⑤观察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观察工具,包括人的感官和仪器、设备。 2、与日常观察的区别 科学观察 日常生活观察  有预定计划、有目的 自发性、无目的  有选择对象、有重点 偶然性、无重点  要作严格详细可量化的记录 不要求严格记录   ? ? (二)观察法的主要类型 ? ? 1。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 ? 以观察对象是否受控制为标准来划分。自然观察主张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即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而实验观察则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对象的某些心理行为反应,进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自然观察能搜集到研究对象在日带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行为表现,但研究者处于被动,难以揭示那些较少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实验观察能使研究者获得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入的事实和资料,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 ?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 ? 以是否通过中介物为标准来划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人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后者则借助于各种仪器或装置(如录音机、录像机、摄像仪、照相设备等)进行 观察和记录,或根据事发后留下的痕迹(如照片、录象)进行观察。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凭借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到通过仪器作为中介来进行观察,是观察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 ?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 ? 以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为标准来划分。参与观察即局内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参与观察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 ? ? 非参与观察即局外观察,指观察者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显然,参与观察能搜集到较为完整且具有深度的资料,但易带主观情感成分,而且比较费时、难度较大。 ? ? 4.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 ?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观察法可划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较之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观察能获得大量确定、翔实的资料,并可进行定量和对比分析,但缺乏弹性,比较费时。 ? ? 5.叙述观察、取样观察与评价观察 ? ? 叙述观察、取样观察与评价观察是根据观察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其中,叙述观察指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观察对象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等属于这种方法;取样观察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来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评价观察指按照事先制定好对行为的评价量表进行观察并作出评价。 ? ? 6、时间取样、个人取样、事件取样 以取样方式为标准来划分。在选定时间内对对象的行为表现和现象做观察和记录(事件的有、无、多少等)。个人取样指单个被试连续取样,规定时间内其行为、事件的表现。事件取样是对预定的行为或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起因、经过、结果、持续时间,即事件的过程和规律。时间取样是在选定的时间内对观察对象的各种行为作观察和记录。 7、日常观察(随机观察)和科学观察 根据观察是否有科学性(是否有计划、有目的)来划分。前者自发、偶然和随意的观察,不系统、不深入,科学性差;后者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科学的观察。      二、观察法的步骤和主要准备工作   一次完整的观察,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方式、设备和记录手段;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如,人员培训、准备观察工具、设计、印制观察记录表等;   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被观察对象的信赖;   进行观察并作记录(摄像、完成观察表、作笔记等);   整理观察结果;   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    在进行观察之前, 除了明确观察目的外,必须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   ⒈ 确定观察内容   观察记录总的要求是记录实验变量引起的反应变量及观察到的明显的行为变化。但应研究主题的不同,观察记录的内容有所不同,通常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语言行为。即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所表现的对事物的语言反应及其表达词语。   非语言行为。即指被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的表现,指形体为主的动作行为。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乐意与其他同学合作等。   特别语言行为。即指被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所表现的语言的音调、音量、持续时间、节奏及特殊发音与词汇。   关系分布行为。即指被观察对象在受到条件刺激后所表现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关系。    应对观察内容下操作性定义,如对五年级学生的课堂“主动学习”这一抽象概念下具体的定义: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敢于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和讨论等。 ⒉ 确定观察范围   进行观察,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除了通过抽样,选择了观察对象外,还要在时间、内容上加以取样,限制一定的范围。表8-3列出了几种不同的取样方法。 表5-1 观察取样方法及其特点 取样方法 特 点  时间取样 考察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事件的有无、多少)  事件取样 对预定的行为和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事件的过程和规律)  个人取样 选择某一特定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进行有重点的考察  ⒊ 准备观察仪器   教育技术研究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常常使用现代化的观察仪器,主要有录音机、光学照相机和数码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录像机、闭路电视装置等。还有进行图像和声音处理的多媒体计算机等。观察之前,不仅要备齐必要的设备,而且要检查其完好率,了解机件的性能功效,掌握操作方法,保证其精确度,以免在使用时产生故障或失真。   ⒋设计观察记录表   一个完整的观察研究必须进行观察并作记录,然后整理观察结果,包括数字统计与文字加工,使材料系统化、精确化、本质化,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出准备。 (1)设计的关键,就是要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要记录哪些行为和现象,以及如何对这些现象和行为编码。可以在表上留下空间,以记录原来没有想到的行为和现象。有了这样较为周密的量表,在观察时,既可以作出合适的详尽记录,又简单易行,有的只要填写数目或符号就行,这样,让观察者有边观察边思考的余地。 (2)常见的几种观察记录表 例:时间取样观察表 表5-2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和程度 时间 事件 比例%  开始-5分钟 全班学生认真书写,没有任何动作声音 100  5-10分钟 7人开始有小动作、发愣、玩铅笔 18  10-20分钟 20人开始有小动作、发愣,有的开始发声 52  20-25分钟 34人完成作业(4人没有完成) 89   例:事件取样观察表 表5-3 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的自发争执事件 性别、年级、姓名 持续时间 发生背景 行为性质 做什么 结果 影响                                           例:个人取样观察表(书94页表5-2) 例:笔记记录方法(书94页表5-3),把观察过程、观察者的印象、看法和认识、对观察现象的分析和推论进行记录。可省去事后整理笔记的麻烦 (3)常用的观察代码系统 ? ? a.数字型代码系统 ? ? 即用不同的数字分别代表各观察单位。所用数字的多少取决于具体研究中观察单位的多少。如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如果事先分成了10种类型,那么就可以用1-10的10个数字来表示这10种类型。数字型代码系统的优点是结果整理工作量小,便于计算机处理;其不足之处是不易记忆。 ? ? b、符号型代码系统 ? ? 即用一定符号分别代表各观察单位。符号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是点、线条和几何图案,也可以是示意图形、模拟图形、缩写,还可以是它们的混和体。如用○代表学生被要求回答问题。符号型代码线条的特点是形象逼真、易于记忆,不足之处是结果整理费时,不能直接输入计算机处理。 三、观察技巧 1、选择合适的观察时间和场合 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和场合 2、安排好观察顺序 按照主次或空间方位顺序等 3、减少观察误差 尽可能使用仪器和记录设备;重复观察(多人同步观察、反复观察) 四、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是一种最基本、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它是研究主体获得感性经验和事实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和发展假说的实践基础。 观察法的优点是: (1)直接性和客观性。   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告或可能失实的资料,可避免由被研究者自陈方式带来的研究偏差。因为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间不需要其他中间环节,观察到的结果,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 (2)自然性 在自然情况下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 (3)及时性。   研究资料是在现象或行为发生的当时就搜集到的,因此所获信息资料及时、新鲜。   (4)普适性。   即使研究对象不配合,也能收集资料,所以观察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而且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也与观察法有密切关系。 (5)简便性 可以对同一人或同一现象做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 观察法的局限性是: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带有偶然性或表面性,资料的质量受观察者本身因素影响大、有些课题不太适合、较为费时费力、设计要求较高等。   (1)受观察对象的限制。   观察法适宜于对外部现象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研究,而不适宜于对内部核心问题及事物内部联系的研究。另外,对有些较为隐蔽的事物也不大好用观察法。如研究青少年的网上不良活动问题就不好用观察法。   (2)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   人的感觉器官本身有不精确性。人的感官都有一定的生理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很难直接观察,所以观察往往难以精确化。人的观察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识背景与理论框架,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往往带有各自的主观性,难以做到客观化。   (3)受观察范围的限制。   观察涉及对象的有限性,特别是在同一时期内观察的对象是不多的,这种小样本,不适用于大面积研究。   (4)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由于缺乏控制,因变量混杂在无关变量之中,没有纯化和凸现,从而使观察结果缺乏科学性。 第二节 结构化观察实施举例 一、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的观察 为了研究分析网络化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设计分组观察场面和可量化观察表格。   ⒈ 设计分组观察场面:   共有5名观察者参加观察,其中一名是任课教师,他既是行动研究的实践者,也是研究活动的研究者,他是一位参与观察者,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典型行为,以教学日志的方式(见第八章 行动研究法)记录观察结果。其余4位作为完全观察者,根据分工,负责在限定的时间内,对指定场面内的观察对象,按观察表格要求进行观察并作出记录。如图5-4所示。 图5-4 结构化观察现场    ⒉ 设计可量化观察表格   本项目需要了解在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和内容,为此,可以设计可量化的观察表格,如表5-5所示。 表5-5 可量化的观察表格   二、学生阅览电子出版物的行为观察   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经常会遇到学生观看、阅读不同类型的电子出版物,如录像带、VCD、DVD、CD-ROM等,他们在观看、阅读时的行为表现,如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他们的情绪表现,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场面采样,选择其中某一区位若干名学生作为对象,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并在预先制定的观察记录表(表5-6)中作出观察记录。这一观察记录表,是把频数记录和评等记录相结合,它更能反映学生的表现以及对教学录像片效果的评价。 表5-6 阅读电子出版物的观察记录表格 通过上述的观察记录,我们便可以了解到某一个学生对该电子出版物的注意程度,也可以看到学生总 体对该电子出版物行为反应的分布情况,并得到定量数据。   三、课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的行为观察   在进行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为此,我们可借助结构化观察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有: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程度;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性;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形成性练习的独立性与正确性。  为方便观察,我们通常只对注意程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两方面进行观察。   我们事前设计好如表5-7和表5-8所示的观察记录表格。表8-8可用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不集中注意的行为,如出现在课堂中乱讲话,搞小动作,看其它读物等行为。表8-9是用于观察学生对教师发问时所作出的反应行为。如举手、回答、提出疑问等行为。表8-8中符号“√”表示行为出现的次数记录,表5-8中符号“+”或“-”表示响应回答的正和误的情况。 表5-7 学生出现不集中注意行为的观察记录表  表5-8 学生对教师提问响应行为的观察记录表   例如,我们选择了某一节课的设计方案,分别对同一年级的6个教学班进行施教试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4位教师分别对每个班中的16名学生(抽样样本)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利用表5-7,对这些观察对象在课堂中出现的不集中行为作次数记录,获得如表5-9所示的统计结果。   从曲线上看,采用这一方案进行教学,学生的注意率在整节课的45分钟中都比较高(最低为80%),这说明这种教学方法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曲线的形状,可以知道在这一节课的前半部分,学生的注意率一直都很高,且很平稳。但在30-35分钟的时间段,出现了最低点,接着又慢慢回升至结束。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前半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人的注意力保持是有限的,经过前半节课后,学生开始感到疲惫。此时,教师能及时地转用了另外一些媒体进行讲课,如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实验,提出思考性问题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做练习等等,转移了学生的视线,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唤起。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观察法 结构式观察 参与观察 时间取样观察 事件取样观察 二、简答题: 1、试述观察法的特点。 2、试述观察法的优缺点。 三、实践题:以时间取样法,设计一个观察学生发言情况的观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