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三章 数量遗传
2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一、概念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个体差异明显可以分组求比
例,文字描述。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个体差异不明显,不能分组求比
例。计量描述。
研究方法:大群体 n?30、多世代、复杂的统计。
3
二, 数量性状的特征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1,差异明显:个体间变异呈
间断性分布,可以明确分
组归类。
1,差异不明显:个体间变异呈
连续分布,不能分组归类。
2,显性作用强,F1通常表现
为显性。
2,显性作用弱:部分、不完全
显性。 F1表现为中间型。
3,控制性状的基因少。 3,控制性状的基因多。
4,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小。 4,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大与环
境互作。
4
5
第二节 多基因假说
一,瑞典遗传学家 Nilson-Ehle( 1909 ):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
R - 红色,r - 白色:
1,二对重叠基因:
P R1R1R2R2× r1r1r2r2
F1 R1r1R2r2
F2 = (— R+ — r) = — R + — R r + — R r + — R r + — r
= 15 R_ ( 红 ) + 1 r (白)
1
2
1
2
2× 2 1
16
4 4
16
3 6
16
4
16
2 2 1 3 1
16
4
深红 中深红 中红 淡红 白
6
2,三对重叠基因:
F2 = — R6 + — R5 + — R4 + — R3 + — R2 + — R1 + — r
= 63 R_ (红), 1 r(白)
二,多基因假说的内容:
1,数量性状的表现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基因( polygene)
2,单个基因的效应是累积的、微小的和难以区分的
?微效基因( minor gene)。质量性状的基因:主基因
( major gene)
1
64
6
64
15
64
20
64
15
64
6
64
1
64
7
3,等位基因缺乏显性:不完全显性、部分显性。 RR>Rr>rr,
大写字母仅表示增效基因,小写字母表示减效。
4,微效多基因可以作为修饰基因( modifier),修饰主基因
的表达程度:如:奶牛花斑的遗传。
5,与主基因一样位于染色体上,分类、连锁、交换。单个基
因的遗传完全符合“三大定律”,但是由于无法鉴定单个
基因的作用,无法用三大定律进行分析。除了统计分析之
外,分子标记技术的运用,可以检测、定位、标记数量性
状基因位点(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8
可以解释:超亲遗传现象:
P1( A1A1A2A2a3a3a4a4) × P2 ( a1a1a2a2A3A3A4A4)
中熟 中熟
F1,中间型,
F2 分离出超亲类型:
A1A1A2A2A3A3A4A4 a1a1a2a2a3a3a4a4
特晚熟 特早熟
9
第三节 统计方法
X =
S2( V) =
S = ? S2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n
(  ??-X)
N- 1
平均数:反应群体的水平
方差:反应群体的整齐性
或者个体之间的差
异大小
S? = S
2
n
10
第四节 广义遗传力(率)及其估计
1,定义:遗传方差占总方差的%,衡量性状变异的传递能力。
P= G + E ? P= G + E
P- P= ( G- G) + ( E- E)
∑( P- P)= ∑( G- G) + ( E- E)
= ∑( G- G) + ( E- E) + 2( G- G) × ( E- E)
= ∑( G- G) + ∑( E- E) (基因型不受环境影响)
? VP= VG+ GE
? = VG / VP × 100%
2 2
2 2
2 2
2
B
11
2,广义遗传率的估计
( 1) VE 的估计:
P1 群体:个体之间基因型相同,所以 VP1= VE
P2 群体:个体之间基因型相同,所以 VP2= VE
F1 群体:个体虽然是杂合体,但是个体之间基因型
相同,所以 VF1= VE
对于上述三种群体估计出的 VE,可以做各种平均以
获得更准确的估计:
VE =-( VP1 + VP2 )
VE =- ( VP1 + VF1+ VP2 )
1
2
1
3
12
( 2) VP 的估计
F2 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既有基因型差异( AA,Aa,
aa),又包含了环境差异。
所以 VP= VG + VE = VF2
? = VG / VP × 100% =2 B
VF2 - VE
VF2 × 100%
13
第五节 狭义遗传率及其估计
一, 加性-显性模型:
从一对等位基因开始分析:
设, P1,AA 的表现型为 +a
P2,aa 的表现型为 –a
F1,Aa 的表现型为 d
中亲值 ( mean of parents,MP) = 0
aa MP Aa AA
-a 0 d + a
14
关于 d 的讨论:
d > + a 超显性
d= +a 完全显性
a > d > 0 部分显性
d= 0 不完全显性
d < 0 部分隐性
15
实际上,遗传方差可以再分解:
VG= VA+ VD+ VI
VA:加性方差,由于基因的累加效应引起的方差。
可以稳定遗传
VD:显性方差,等位基因之间的部分显性引起的方差。
不能稳定遗传
VI,上位性方差,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引起的方差。
一般很小,而且不能稳定遗传,所以往往忽略。
16
二、狭义遗传率的概念
狭义遗传率: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
? = × 100%
三,狭义遗传率的估计
关键,VA 的估计
因为 VP= VF2,所以首先要分析 F2中 遗传方差的各种组分 。
2
N
VA
VP
17
P,AA × aa
F1 Aa
F2 B1 B2
AA - - -
Aa - - -
aa - - -
1
4
1
2
1
4
×
AA
1
2
1
2
1
2
1
2
18
基因型 f ? f? f?2
AA 1/ 4 a 1/ 4 a 1/ 4 a2
Aa 1/ 2 d 1/ 2 d 1/ 2 d2
aa 1/ 4 -a -1/ 4 a 1/ 4 a2
∑ 1 d 1/ 2 d - a2 + - d 2
1
2
1
2
F2
B1
AA 1/ 2 a 1/ 2 a 1/ 2 a2
Aa 1/ 2 d 1/ 2 d 1/ 2 d2
∑ 1 d - a+- d - a2 + - d 212 12 12 12
Aa 1/ 2 d 1/ 2 d 1/ 2 d2
aa 1/ 2 -a -1/ 2 d 1/ 2 a2
∑ 1 -a+d - d -- a - a2 + - d 2
B2 1
2
1
2
1
2
1
2
19
VF2= ∑f?2 -( ∑f?)= - a2 + - d 2 -( - d)
= - a2 + - d 2
VF2= ∑( - a2 + - d 2) + VE =- VA+ - VD + VE
VB1= ∑f?2 -( ∑f?)= - a2 + - d 2 --( a+ d)
= - a2 + - d 2 -- ad
VB2= ∑f?2 -( ∑f?)= - a2 + - d 2 --( a-d)
= - a2 + - d 2 + - ad
VB1 + VB2 = - a2 + - d 2
1
2
1
4
1
2
1
2
1
2
1
2
1
4
1
2
2 1
2
2
1
2
1
4
1
2
1
4
2 1
2
1
2
1
4
2
1
4
1
4
1
4
1
2
2
1
4
1
4
1
2
1
2
20
VB1 + VB2 = ∑( - a2 + - d 2 )=- VA+ - VD + VE
2 VF2- VB1 + VB2 = - VA
? = × 100% = × 100%
1
2
1
2
1
2
1
2
1
2
2
N
VA
VP
2 VF2- VB1 + VB2
VF2
21
遗传率的意义与应用:
广义遗传率:越高,说明个体差异主要由遗传差异决
定,因此,对表现型的选择越有效。
狭义遗传率:越高,总遗传方差中的加性方差所占比例
越大,由于加性方差可以稳定遗传,所
以,狭义遗传率高的性状,可以早期世代
选择,而对狭义遗传率低的性状,早代选
择效果差。
22
第六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一, 近亲繁殖的概念
近亲繁殖:又称近亲交配, 指血统, 亲缘关系相近的个
体间的交配, 繁殖 。 推广:基因型相近或相
同的个体间的交配 。
近交系数:是指个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来
源于共同祖先某个基因的概率 。
F ?[ 0,1 ]
自花授粉植物,?4%
植物:天然异交率 常异花授粉植物,> 4%,? 20%
异花授粉植物,>20%
23
二, 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
1,自交,一对杂合基因的自交:
自交 0代 F1 Aa
自交 1代 F2 - AA - Aa - aa
自交 2代 F3 - AA - ( - AA + - Aa + - aa) - aa
- AA - Aa - aa
1
4
1
2
1
4
1
4
1
2
1
4
1
4
1
2
1
4
3
8
1
4
3
8
…… ……
24
自交 r 代 F r+1:- ( 1 - - ) AA - Aa - ( 1 - - ) aa
即:纯合体,1 - - 杂合体:-
n 对独立遗传的杂合基因:自交 r 代得到 Fr+1中的纯合基因,
杂合基因的概率分布:
( 1 - - ) + -
纯合体比例 ( 纯合率 ), X %= ( 1 - - )
1
2
1
2r
1
2r
1
2
1
2r
1
2r
1
2r
1
2r
n1
2r
纯合 杂合
1
2r
n
25
? 自交的遗传效应:
1)自交使基因分离
2)自交使群体趋于纯合 ?遗传稳定
n 越大,越难以纯合(纯合率公式)
3)隐性性状得以表现:近交有害、近交衰退。
26
2,回交:
A × B
F1 × B
BC1 × B
BC2 × B
BC3
A:非轮回亲本
B:轮回亲本
27
AA× aa
F1 Aa × aa
BC1 ( - Aa+ - aa) × aa
BC2 - ( - Aa+ - aa) +- aa=- aa+ - Aa
…… ……
BCr ( 1 - - ) aa - Aa
纯合体 ( 轮回亲本 ) 杂合体 ( 非轮回亲本 )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4
3
4
1
2r
1
2r
28
n 对独立遗传的基因,BCr 代中纯合基因与杂合基因的概
率分布:
( 1 - -) + -
纯合率 X %= ( 1 - -)
1
2r
1
2r
n
1
2r
n
29
回交的遗传效应,(与自交比较)
( 1)后代基因型趋纯合,只有一种基因型:轮回亲本,
自交则有 2n 种纯合体。
( 2)纯合率公式相同。
回交的意义:
( 1)可以获得, 同核异质,、“同质异核” 系:
A (非轮回亲本) × B(轮回亲本)
BCr ( A的细胞质,B的核)
30
BCr与 A:细胞质相同,核不同 …… 同质异核系
BCr与 B:核相同,细胞质不同 …… 同核异质系
作用:研究细胞质的影响,培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等。
( 2)回交育种
用于改良优良品种的个别缺点。
A × B
(优良品种,但有一个缺点,受体) (一般品种,互补 A的缺点,供体)
F1× A
BC1× A
选择 B的优良性状
31
BC2× A
BC3× A
------
BC8,A的细胞质、细胞核,具有供体 B的优良性状。
受体性状通过回交恢复, 供体基因通过选择保持 。
( 3) 测交 。
选择 B的优良性状
选择 B的优良性状
32
三、杂种优势( Heterosis)
(一)什么是杂种优势
1 概念: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 F1,在生长
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营养型:营养生长
2 分类,生殖型:生殖生长
适应型:适应性
3 特点:
( 1)只在 F1表现
( 2)群体优势
( 3)综合表现,不是个别性状
33
4 衡量标准:
( 1)超中亲优势=
( 2)超高亲优势=
( 3)竞争优势 =
5 决定杂种优势程度的因素
( 1)双亲的亲缘关系、生态类型、生理特性的差异, 适度
F1- MP
MP
× 100%
F1- P1
P1
× 100%
× 100%
F1- CK
CK
34
( 2)相对性状优缺点互补程度。
( 3)亲本纯合程度:越高,F1无分离,整齐、优势。
( 4)环境。
6 F2 衰退:
F1 优势越大,说明 F1杂合程度越高,F2分离越剧烈,
衰退严重。
(二)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1,显性假说
2,超显性假说
35
1,显性假说:
显性互补假说:
( 1)显性基因 ?有利;隐性基因 ?不利
( 2) AA= Aa
( 3)双亲各有一些显性性状和隐性基因
( 4) F1聚集了全部的显性基因。
A1A1 A2A2 a3a3 a4a4 a5a5 × a1a1 a2a2 A3A3 A4A4 A5A5
A1a1 A2a2 A3a3 A4a4 A5a5
36
问题:后代选择出 A1A1 A2A2 A3A3 A4A4 A5A5这样的个
体,可以永久保持优势,但实际上很难选出这样
的纯系。为什么?
显隐性基因连锁假说: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P
F1
多基因, 连锁 ?难以选择纯合个体 。
37
缺点:
( 1)多基因不完全显性:即 AA ? Aa,AA>Aa>aa
( 2)忽略了上位性。
2 超显性假说
( 1)等位基因之间无显隐性关系,杂种优势来源于等位
基因、复等位基因的互作。
( 2)异质的等位基因,代谢功能互补或者生化反应加强。
a1a2 > a1a1 / a2a2
( 3)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的互作难以区分。
38
a1a1 b1b1 c1c1 d1d1× a2a2 b2b2 c2c2 d2d2
a1a2b1b2c1c2d1d2
缺点:
( 1)完全忽略了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
( 2)杂种优势并不是总与等位基因杂合相一致。
39
二个假说比较:
相同点:只考虑了核基因,没有考虑细胞质基因
不同点:显性假说:优势来源于显性基因互补
超显性假说:优势来源于互作
缺点,只考虑了一个因素。
实际上:加性、显性、上位性共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