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教材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in Open Economy]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共性: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了。,
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第 29页。
差异:
,…… 只要各个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国际经济学就必须是经济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分支。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整套全国性政策。对每个国家来说,这些政策总是为国内某一部分选民服务的。
各个民族国家对外国人的利益几乎永远不会比对本国人利益那么重视。 …… 虽然国际经济学不必把它的观点限制在一个国家的利益上,但它的确必须逐一地分析不同国家的利益,使之与各国的决策水平联系起来。,
P·林德特,C·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中译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 8-9页。
二、国际贸易好处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1.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亚当 ·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用以说明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他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使双方都得到好处。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 1) 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
(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数量来衡量。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表 1- 1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 1)
大 米(吨) 小 麦(吨)
中 国 100 50
美 国 80 100
表 1- 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的产品产量)
大米 (人均产量 ) 小麦 (人均产量 )
中 国 1.0 0.5
美 国 0.8 1.0
表 1- 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
大 米 (劳动投入量 ) 小 麦 (劳动投入量 )
中 国 1.0 2.0
美 国 1.25 1.0
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 2章 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
假定两国的劳动力均为 100个。
自给自足:
中国:大米产量 50吨,小麦产量 25吨 。
美国:大米产量 40吨,小麦产量 50吨 。
合计:大米产量 90吨,小麦产量 75吨 。
专业分工:
中国:大米产量 100吨,小麦产量 0吨 。
美国:大米产量 0吨,小麦产量 100吨 。
合计:大米产量 100吨,大米产量 100吨。
假定两国均保持其优势产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
多余部分用于与对方交换自己所需的劣势产品;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为 1比 1。
交换结果:
中国:大米拥有量 50吨 (自产 ),小麦拥有量 50吨 (进口 )。
美国:大米拥有量 50吨 (进口 ),小麦拥有量 50吨 (自产 )。
贸易所得:
中国增加小麦拥有量 25吨;
美国增加大米拥有量 10吨 。
所以,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无法解释各种产品的生产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均具有绝对劣势的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例如:
中 国 100 50
大 米(吨) 小 麦(吨)
美 国 120 150
如果比尔 ·盖茨同时也是世界上打字速度最快的人,他应当自己打字还是雇秘书打字?
按绝对优势理论,他就应当自己打字。这显然是不划算的。
2.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大卫 ·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绝对优势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非仅仅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相对优势的衡量办法:
(1)相对劳动生产率 ——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
(2)相对成本 ——一种产品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
(3)机会成本 ——为了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
2- 1 中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 2)
中 国 100 50
大 米(吨) 小 麦(吨)
美 国 120 150
表 2- 2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大米 /小麦 小麦 /大米中国 2 0.5
美国 0.8 1.25
表 2- 3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大 米 小 麦中 国 0.5 2.0
美 国 1.25 0.8
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 2章 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
自给自足:
中国:大米产量 50吨,小麦产量 25吨 。
美国:大米产量 60吨,小麦产量 75吨 。
合计:大米产量 110吨,小麦产量 100吨 。
专业分工:
中国:大米产量 100吨,小麦产量 0吨 。
美国:大米产量 20吨,小麦产量 125吨 。
合计:大米产量 120吨,小麦产量 125吨。
假定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仍为 1比 1。
如果中国全部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产品 ( 大米 ),并保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
( 50吨 ),多余部分 ( 50吨 ) 用于与美国交换自己所需的相对劣势产品 ( 小麦 ) ;美国用 1/6的资源生产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
( 20吨大米 ),5/6资源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 125吨小麦 ) 。
交换结果:
中国:大米拥有量 50吨 ( 自产 100吨减出口
50吨 ),小麦拥有量 50吨 ( 进口 ) 。
美国:大米拥有量 70吨 ( 自产 20吨加进口 50
吨 ),小麦拥有量 75吨 ( 自产 125吨减出口
50吨 ) 。
贸易所得:
中国增加小麦拥有量 25吨;
美国增加大米拥有量 10吨 。
所以,国际贸易仍然有可能对双方都有好处 。
国际贸易好处的机会成本分析机会成本不变假定(线性生产可能性线)
小麦大米100
100
50
50
25
S 0,C 0
S 1
C 1
PPC
A 国
IC 2
IC 1
小麦大米15060
40
150
S 0,C 0
S 1
C 1
75
120
PPC
B 国
70
125
20
IC 2
IC 1
3,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如果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相等,不会产生对外贸易。
偏好差异论。
要素禀赋论、技术差异论、规模经济论、产品周期论等。
无比较优势:
(每单位产量的劳动时间)
布 葡萄酒葡萄牙 75 90
英 国 100 120 1
机会成本:
布,葡萄酒葡萄牙 1.20,1
1,0.83
英 国 1.20,1
1,0.83
三、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
1.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
15世纪末 16世纪初,欧洲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存在形式,一国出口商品财富就会增加,进口商品则财富会减少,因而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
这就是最早的贸易保护主义 [Trade
Protectionism]。
2.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贸易自由主义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思想的挑战 。
亚当 ·斯密 的 绝对优势理论 说明了进行国际贸易对双方的好处 。
大卫 ·李嘉图 的 相对优势理论 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好处和贸易自由的必要性,
为贸易自由主义 [Trade Liberalism]奠定了理论基础。
3.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的冲突当自由贸易理论在具有相对优势的英国发展起来的同时,新的保护贸易理论在具有相对劣势的美国和德国也开始兴起 。 德国经济学家 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 ( Friedrich List,1789- 1846) 提出 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 。 李斯特认为发展一国的生产力比通过相对优势获得贸易利益更为重要: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这一理论成为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
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冲突的实质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国际贸易的限制
1.关税壁垒 [Tariff Wall]
2.非关税壁垒 [Non-Tariff Wall]
①进口配额制②许可证制度③外汇管制④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⑤技术、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歧视性标准等
3.鼓励出口与其他政策
①出口补贴②商品倾销③外汇倾销等和出口管制等关税的作用?
美国电视机市场 [无关税 ]
P
[美元 ]
Q
[百万台 ]
0
50
100
150
1 2 3 4 5
世界市场价格国内供给国内需求国内供给量 进口数量
E1
E2
E1—无进口均衡点
E2—有进口无关税均衡点关税的作用?
美国电视机市场 [有关税 ]
P
[美元 ]
Q
[百万台 ]
0
50
100
150
1 2 3 4 5
世界市场价格国内供给国内需求国内产量的增加进口数量
E1
E2
E1—无进口均衡点
E2—有进口无关税均衡点
E3—有进口有关税均衡点
130
国内需求量的减少
2.6 3.4
E3 世界市场价格 +关税财政收入
0 Y
P
教材 P440图 37-7,P441图 37-8
0 Y
P AS
AS2
AD2
AD1
E1
E2
E2
E1ˉ
P2
ˉP1
ˉY1 ˉY2
AS1
AD
ˉP1
ˉP2
ˉY1 ˉY2ˉY3
出口的影响 进口的影响五、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均衡
2.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溢出效应 [Spillover Effect]
回波效应 [Backwash Effect]
A国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减少)
→ 对 B国的进口增加(减少)
→ B国出口增加(减少)
→ B国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减少)
→ 对 A国的进口增加(减少)
→ A国出口增加(减少)
→ A国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减少)
通货膨胀的传递性:
A国物价水平上升( B国物价水平不变)
→ B国相对价格下降
→ A国对 B国的进口增加
→ B国出口增加
→ B国总需求增加
→ B国物价水平上升( C国物价水平不变)
→ C国相对价格下降
→ B国对 C国的进口增加
→ ……
决定影响程度的因素:
①国家的大小国家越小影响越大。
②开放程度的高低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
③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影响越大。
第二节 国际收支与汇率一、国际收支帐户
1.国际收支概念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
——一国 居民 在一定时期内与 非居民 之间所进行的全部 经济交易 活动。
国际收支帐户
——按照复式簿记原理建立的、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会计报表。
居民与非居民,
① 凡是在某个国家 ( 或地区 ) 居住期满一年和一年以上的个人,不论其国籍如何,都是这个国家的居民 。 但外国的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等除外;
② 凡是在一个国家领土上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不管是公有还是私有,也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或者是本国与外国合资,合作的,都是这个国家的居民;
③ 一个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是其所在国的居民,而是其母公司所在国的非居民;
④ 一个国家坐落在别国领土上的使领馆,军事机构和其他的政府驻外机构,都是这个国家的居民;
⑤ 国际性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居民,而是所有国家的非居民 。
经济交易,
根据转移的内容和方向不同,经济交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① 金融资产与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交换,即商品和劳务的买卖;
② 商品和劳务与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交换,即物物交换;
③ 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
④ 无偿的,单向的商品和劳务转移;
⑤ 无偿的,单向的金融资产转移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
,国际收支是一特定时期的统计报表 。
它说明 ( 甲 ) 一个经济实体和世界其他经济实体之间商品,劳务和收益的交易,
( 乙 ) 该经济实体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的所有权以及世界其他经济实体之间的债权债务的变化和其他变化,以及 ( 丙 )
单方转移和从会计意义上说,为平衡前述不能互相冲抵的交易和变化所必需的对应分录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 4版,第 7页。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与借方贷方 [Credits](+)
——凡是涉及外国居民向本国居民支付的交易。
记入贷方的项目包括:本国居民商品出口,
外国居民在本国旅行或旅游;外国居民购买本国提供的其他劳务;本国居民在海外投资所得的收入;本国居民接受外国居民的馈赠、赔偿和其他单方转移;外国居民对本国进行的投资;本国居民收回其在外国投资和贷款,等等。
借方 [Debits](-)
——凡是涉及本国居民向外国居民支付的交易。
记入借方的项目包括:本国居民进口商品,
本国居民在外国旅行或旅游;本国居民购买外国提供的其他劳务;向外国居民支付其在本国投资的收益入;本国居民对外国居民的馈赠、赔偿和其他单方转移;本国居民对外国进行的投资;外国居民收回其在本国投资和贷款,等等。
2.国际收支帐户的主要内容
经常帐户 [Current Account]
①商品 ②劳务 ③转移支付
资本帐户 [Capital Account]
④直接投资⑤证券投资⑥短期资本
官方结算帐户 [Official Settlements
Account]
⑦黄金⑧外汇⑨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
⑩差错与遗漏 [Errors and Omission]
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亿美元 ]
项 目 贷方 (+) 借方 (–) 差额
A.经常性项目
⒈商品出进口 600 500 ﹢ 100
⒉劳务进出口 100 75 ﹢ 25
⒊转移支付 25 100 ﹣ 75
经常项目平衡 ﹢ 50
B.资本项目
⒋直接投资 30 60 ﹣ 30
⒌证券投资 40 20 ﹢ 20
⒍短期投资 30 150 ﹣ 120
资本项目平衡 ﹣ 130
C.官方结算项目
⒎黄金储备净额 10 ﹢ 10
⒏外汇储备净额 60 ﹢ 60
⒐对外国中央银行债务净额 20 ﹢ 20
官方结算项目平衡 ﹢ 90
⒑ 误差与遗漏 10 ﹣ 10
1999年我国国际收支帐户项目 贷方 借方 差额经常帐户 2 3 4 4,3 2 1 8 7,7 1 5 6,7
1,货物贸易 1947,2 1585,1 362,1
2,服务贸易 237,8 312,9 - 75,1
3,收益 1 0 5,7 2 8 5,4 - 1 7 9,7
4,经常转移 5 3,7 4,2 4 9,4
资本与金融帐户 9 1 7,5 8 4 1,1 7 6,4
1,资本项目 0 0,3 - 0,3
2,金融项目 9 1 7,5 8 4 0,9 76,7
( 其中 ),直接投资 410,1 4 0,4 3 6 9,8
证券投资 1 8,1 1 3 0,4 - 1 1 2,3
其它投资 4 8 9,3 6 7 0,1 - 1 8 0,8
3,储备资产变动 - 8 5,1
净误差和遗漏 1 4 8,0 - 1 4 8,0
[单位:亿元人民币 ]
二、外汇与汇率
1.外汇基本概念外汇 [Foreign Exchange]
——―使一国居民对另一国拥有资金要求权的所有货币凭证 。 外汇是一国与别国清算交易的主要手段 。,
[美 ]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中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
外汇是指,① 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 ② 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
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息票等; ③ 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④ 其他外汇资金构成外汇的必要条件,
① 以外币表示的国外资产 。 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则不能视为外汇 。
② 在国外能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 。 空头支票,拒付的汇票等不能视为外汇 。
③可以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不能兑换成其他国家的外国钞票也不能视为外汇。也就是说,外币不等于外汇。只有具有可兑换性的、
被称之为硬通货的外币才能成为外汇。所以,现在各国一般以美元、日元和欧元等硬通货作为外汇储备。
与外汇有关的概念本币 [ Domestic Currency or Home
Currency]与外币 [Foreign Currency];
外币 [Foreign Currency]与外汇 [Foreign
Exchange];
可兑换性 [Convertibility]与硬通货 [Hard
Currency]。
外汇储备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间贸易或债务债权支付结算的货币。
2.汇率及其表示方式汇率 [Exchange Rate]
——“一国货币单位用另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价格。”
两种标价方式:
①,应付标价法”或“直接标价法”
——以一定数额外币为标准,折为相应数额本币表示汇率。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采用直接标价法。
例如,200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 8.27元
(人民币) /1(美元),对日元汇率为 7.6元
(人民币) /100(日元)。
②,应收标价法”或“间接标价法”
——用一定数额本币作为标准,折为相应数额外币表示汇率。世界上只有美元和英镑采用间接标价法。 。
汇率的 升值与贬值:
本币升值 [Home Currency Appreciation] 或外币贬值 [Foreign Currency Depreciation]
——表示用比较少量本币就能换得一定数量外币,
或者一定数量外币只能换得较少数额本币 。 升值使本国货币兑换价值提高,又称本国货币变强了 。
本币贬值 [Home Currency Depreciation]或外币升值 [Foreign Currency Appreciation]
——表示需要用较多数额本币才能换得一定数量外币,或者一定数量外币能换得较多数额本币 。
贬值使本国货币兑换价值下降,因而本国货币变弱了 。
汇率变动的方式:
法定升值 ( 法定贬值 )
——政府当局规定和宣布提高 ( 降低 )
本国货币对外币兑换价值 。
市场升值 ( 市场贬值 )
——由于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动造成的某国货币对外币兑换价值上升 ( 下降 ) 。
3.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
——汇率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中央银行为任何国际收支赤字和盈余提供融资。在两个帐户出现净盈余时,中央银行要购入外汇增加储备,净赤字时要出售外汇,只有这样才能来维护官方汇率,否则就可能出现与官方汇率显著偏离的黑市汇率。
浮动汇率制
[Flexible or Floating Exchange Rate
Regime]
——官方不规定汇率,汇率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决定。 浮动汇率制又分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两种情况。
自由浮动 [Perfect Floating]
——中央银行不仅不规定官方汇率,而且不对汇市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
管理浮动 [Managed Floating]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
通过参与购入和出售外汇影响汇率,试图使一定时期内汇价在有限程度内波动 。
从国际范围情况看,西方世界 70年代以前实行固定汇率制,此后相继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 。
4.汇率的决定从本质上讲,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内在价值对比决定的。在金本位制下,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由两国货币的含金量对比决定;在纸币制度下,则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对比决定。
从市场和短期的直接因素看,汇率与其他商品一样,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并影响外汇的供给和需求。这里仅从供求关系角度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将产生外国货币的供给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 。 例如,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中国的出口者希望最终持有人民币,而美国的进口者用美元支付货款,因此,中国的出口者就需要将所得美元货款兑换成人民币,于是,在外汇市场上就产生了美元的供给和对人民币的需求 。 反之,一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进口将产生本国货币的供给和对外国货币的需求 。 如果中国向美国进口商品,中国的进口者用人民币支付货款,
而美国的出口者希望最终持有美元,则在外汇市场上就产生了人民币供给和对美元的需求 。 除商品和服务在国家之间的转移外,资本和收入在国家之间的转移,包括货币和资本的单方转移,都会产生上述对本币和外币的供给和需求 。
简而言之,对本币的需求意味着对外币的供给,对本币的供给则意味着对外币的需求。
外汇市场的均衡
200
150
100
汇率美元的供求美元的需求美元的供给日本外汇市场均衡汇率的波动
200
150
100
汇率美元的供求美元的需求美元的供给日本外汇市场
5.套利、价格与利率套利 [Arbitrage]
——,在一个市场买进外汇、证券、商品或其他货物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以更高的价格把它们卖掉的行为。,
外汇市场上的套利活动又称 套汇 。套汇活动使各种汇率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国际外汇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套利活动,使各国利率趋于相等,形成 利率平价 。
[Interest Rate Parity]。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的基本思想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归根到底是因为外国货币在其发行国国内具有购买力;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在本国具有购买力;因而,本国与外国货币之间兑换关系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又由于货币购买力大小受到物价水平影响,所以货币兑换率取决于两国价格水平比较。
国际商品市场上的套利活动,理论上可以使各国同一种商品的价格趋于相等,形成购买力平价。
如果能形成购买力平价,则 汇率就可以准确反映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由于货币购买力大小受到物价水平影响,所以汇率就取决于两国价格水平比较。
但是,商品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因而汇率实际上并不能准确反映两国之间的购买力之比。用汇率计算的各国的人均
GDP 就不能准确反映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和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
附 1,中国收入水平之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经济学原理》,第 19讲《国际收支与汇率》。
,用汇率计算的中国人均 GDP,直至 9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在 300-370美元之间徘徊,
不到发达国家的 1/50。把 1994年和 1978年这两个年份做比较,用人民币汇率折算的中国美元
GDP甚至下降了!
然而,贸易产品相互比价影响汇率,非贸易产品相互比价则不能从汇率中反应出来。由于象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非贸易品价格水平通常比较低,因而用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确定的人民币汇率,
应当显著高于不能反映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市场汇率。,
中国的人均购买力平价 GNP
于是,就有了采用实际购买力计算中国人均 GDP
的方法。 90年代前期,不同估算结果引发国际性争论。
例如,IMF计算结果是,1992年中国购买力平价 GDP
为 17000亿美元,折合人均 1451美元。世界银行估算:
人均 GDP在 1992年已达到 2460美元,比汇率结果高 7
- 8倍。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利用,在生活消费习性相同的经济类型中,相同的消费水平意味着相同的人均
GNP‖这一假设,就中国大陆和其它生活消费习性相同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华人社区作全面比较,推算出中国九十年代初美元 GDP约为汇率计算值 3倍。依据世界银行各国人均 GDP排行表数据,1999年中国汇率 GNP为
780美元,排行第 140位;购买力平价 GNP为 3291美元,排行第 128位。购买力平价 GNP比汇率 GNP高 3.2
倍。
How rich is China?
How rich is China? 争论,主要由国际组织和西方世界发起的 。 它对我国具有实际利益影响 。 例如,如果我国 90年代初人均 GDP已经有 2000-3000美元,那么当时复关谈判难以全面享受发展中国家身份待遇;优惠贷款援助享受资格和权利受到不利影响;联合国会费要增加 。
这场争论也有始料未及的积极影响。它客观上宣传了中国市场规模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促使国际资本市场看好中国,有助于形成国际融资市场上的,中国概念,。 1992年以后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使中国吸引外资多年连续居于发展中国家之首,上述争论可能也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心理作用。
5.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① 国际收支状况本国国际收支顺差 (逆差 )→ 外国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 (减少 )和本国的外国货币供给增加 (减少 )→ 本国货币的汇率上升 (下降 )
②通货膨胀本国相对于外国物价水平上升 (下降 ) → 外国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减少 (增加 )和本国的外国货币供给减少
(增加 ) → 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 (上升 )
一国货币对内贬值,最终必然导致对外贬值,即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
③利率水平本国利率高于 (低于 )外国利率 → 短期资本流入 (流出 )→ 本国的外国货币供给增加 (减少 )→ 本国货币的汇率上升 (下降 )
6,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 (上升 )→ 出口商品的价格下跌
(上涨 ) → 本国出口商品增加 (减少 ) → 本国总需求增加
(减少 ) → 本国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 (减少 )
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 (上升 )→ 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
(下跌 ) → 以进口商品为原材料的本国商品价格上涨 (下跌 ) → 本国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上涨 (下跌 )
影响大小取决于一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对外依赖程度。
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 (上升 )→ 本国进口减少 (增加 )、出口增加 (减少 ) → 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恶化 )
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 (上升 )→ 短期资本流出 (流入 )
→ 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改善 )
③对外汇储备的影响第三节 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一、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居民户 厂 商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购买最终产品金融机构储 蓄 投 资政 府 国 外税收转移支付出口进口关 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税 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 C + I + G + X
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 C + S + T + M
均衡公式:
C + I + G + X = C + S + T + M
I + G + X = S + T + M
二、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三、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的调节作用当 C+I+G +X<C+S+T+M时,
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
此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增加出口或减少进口,或双管齐下,可以增加总需求或减少总供给,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
当 C+I+G +X>C+S+T+M时,
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过度,通货膨胀。
此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减少出口或增加进口,或双管齐下,可以减少总需求或增加总供给,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
凯恩斯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
I +G +X=S+T+M
( I - S ) = ( T - G ) + ( M - X )
投资储蓄差额 = 政府收支差额 + 进出口贸易差额这三个差额中,任何一个差额都可以通过调整另外两个差额来弥补。
所以,当需求管理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使用有困难或效果不理想时,
可以用对外宏观经济政策来弥补。
从需求管理的角度看:
当 I<S时,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如果此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使用或不能奏效时 (假定 T=G),政府可以采取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或双管齐下的对外经济政策来增加净出口 (M-X),以增加总需求,消除经济萧条。
当 I>S时,总需求过度,通货膨胀,如果此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使用或不能奏效时 (假定 T=G),政府可以采取限制出口或鼓励进口、或双管齐下的对外经济政策来减少净出口 (M-X),以减少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
期中考查题讲解: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的 I=S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 I=S有什么不同?
2.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有什么区别?
3.举例说明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三者的区别?
4,假设在一个只有居民户和厂商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 C=100+0.8Y,投资 I=150-6r,货币供给 M=150,货币需求 L=0.2Y-4r (提示:
J=0) 。 求:
IS曲线和 LM曲线的表达式;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四、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关系的协调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不一致。如何协调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关系,特别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的关系。
九种组合,[教材 P443-444]
①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赤字; (紧缩性政策 )
②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盈余; (扩张性政策 )
③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 (需政策配合 )
④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赤字; (需政策配合 )
⑤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赤字; (需政策配合 )
⑥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盈余; (需政策配合 )
⑦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均衡; (需政策配合 )
⑧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均衡; (需政策配合 )
⑨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均衡。 (不需调节 )
复习: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影响。
2,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的区别和充分就业的含义。
3,国民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含义。
4,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5,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及其关系。
6,国民收入核算中的 I=S的含义。
7,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含义。
8,长期总供给与短期总供给的区别。
第十一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模型
1,总支出的构成。
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含义。
3,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4,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I=S的含义。
5,消费和储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6,乘数的含义和三部门经济条件下乘数的计算方法。
第十二章 货币、银行和利率
1,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
2.货币乘数的计算。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4.货币需求与收入和利率的关系。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IS- LM模型
1,IS曲线的含义。
2,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3,LM曲线的含义。
4,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5,IS- LM模型的含义。
6,自发总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第十四章 新自由主义
1.,凯恩斯定律,与,萨伊定律,的根本分歧。
2,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货币主义的,固定规则,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无为而治,的区别。
3.,拉弗曲线,含义与形状。
第十五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的 含义 。
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区别
3,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区别。
4.菲利浦斯曲线 的含义及其作用。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2,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
3,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4,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特别是赤字财政)理论及其公债理论 。
5,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6,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比较优势理论,关于对外贸易好处的解释。
2,国际收支概念。
3,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的影响。
4,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5,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调节作用。
6,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对外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 教学要求
1.理解,比较优势理论,关于对外贸易好处的解释。
2.了解贸易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理论依据。
3.理解国际收支概念和国际收支帐户的主要内容。
4.理解汇率的表示方式和汇率变动的表现形式。
5.理解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导致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
6.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调节作用。
7.理解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对外经济政策。
亚当 ·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每单位产量的劳动时间)
布 葡萄酒法 国 120 100
英 国 100 120 1
无国际分工:
劳动时间 布 葡萄酒法 国 200 0.83 1
英 国 200 1 0.83
合 计 400 1.83 1.83
有国际分工:
劳动时间 布 葡萄酒法 国 200 0 2
英 国 200 2 0
合 计 400 2 2
交换结果:
法 国 200 1 1
英 国 200 1 1
机会成本:
布,葡萄酒法 国 0.83,1
1,1.20
英 国 1.20,1
1,0.83
大卫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每单位产量的劳动时间)
布 葡萄酒葡萄牙 90 80
英 国 100 120 1
无国际分工:
劳动时间 布 葡萄酒葡萄牙 200 1.11 1.25
英 国 200 1 0.83
合 计 400 2.11 2.08
有国际分工:
劳动时间 布 葡萄酒葡萄牙 200 0.20 2.28
英 国 200 2 0
合 计 400 2.20 2.28
交换结果:
葡萄牙 200 1.20 1.28
英 国 200 1 1
机会成本:
布,葡萄酒葡萄牙 0.88,1
1,1.13
英 国 1.20,1
1,0.83